2.构建浮力大小与所排开水的体积的直观关系
选择弹簧测力计(最小刻度为0.1牛)、量筒、体积为20厘米3的小石块A、体积为40厘米3的小石块B以及体积为20厘米3的小铁块各一块、细线等实验器材。用称量法测出不同体积的小石块A和B、小铁块浸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用排水法测出小石块A和B、小铁块所排开的水的体积。初步建立浮力大小与排开的体积的关系。数据记录如下表:
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可得:
结论1.浮力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物体的重力和体积大小无关;
结论2.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成正比。
3.构建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直观关系
在步骤1的实验器材中,增加两杯100毫升的酒精(密度为0.8克/厘米3)和食盐水溶液(密度为1.2克/厘米3)。按照步骤1,把小石块A和B、小铁块分别放在酒精和食盐水溶液中,测出浮力大小,然后构建浮力与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说明:由于在实验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差,为了增加实验的可信度,在上课前对弹簧测力计的刻度进行了加工,将最小刻度0.1牛改装成0.01牛。)
引导学生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
结论3.不同的物体在排开相同体积的酒精(或水或食盐水)时,受到的浮力相同;
结论4.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中,如果排开的液体体积相同,受到的浮力是不同的,而且浮力的大小随着液体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综合以上数据,可以发现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既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密度成正比,也与所排开的液体体积正比,从而得出浮力大小与所排开液体的密度和体积有关,最后建立了F浮=ρ液gV排液。
4.构建浮力大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重力之间的关系
选择木块、铁块、水、酒精、溢水杯、薄塑料袋、弹簧测力计等作为实验器材进行分组的定量实验。
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铁块在浸没水中和部分浸入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再用溢水杯和薄塑料袋收集所溢出的水,并测出所排的水重即G排液,从而进一步建立浮力与所排液体重力大小的关系:F浮=G排液。再利用酒精做相类似的实验,得出相关的结论。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木块的重力,并将木块分别漂浮在水面上和酒精液面上,运用受力分析的方法,确定木块漂浮时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用薄塑料袋收集所溢出的水和酒精,并测出所排出的水和酒精的重力G排液,然后验证浮力F浮大小与所排出的水和酒精的重力G排液之间的关系式:F浮=G排液。
引导学生从浮力的方向、大小对前面的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小结:
结论5.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结论6.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 即阿基米德原理)。
5.通过实验定量建立气体产生浮力的阿基米德原理。(具体操作略)
6.练习训练: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解课本P96页的例题。
7.归纳小结: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液体的密度大小、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
阿基米德原理的表达式:F浮=G排液=ρ液gV排液。
教学设计说明:
1.从教学形式上看,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本节课中,通过老师的演示活动和学生的分组实验积极主动地去探索,不仅获取了科学知识,而且体验了探究活动的乐趣。
2.从教学过程看,学生通过获得的实验数据直观地感受到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构建了浮力、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避免了机械背诵原理和公式,真正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原理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切实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3.从思维培养形式上看,本课的前2个步骤是探究“浮力的影响因素是什么”的问题,教学中利用控制变量法获得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出影响浮力大小的两个重要因素ρ液、V排;步骤3利用实验数据探究了“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问题,利用实验数据可以把浮力和所排的液体重力这两种力直接联系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二次整合,才将ρ液V排与m排进而与G排联系起来。教学中将数学方法、控制变量等常用的科学方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真正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4.从实际教学效果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分析,实验数据为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构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合理的有效的支撑,使教学难度有了较大的下降。在后续的课时中,通过相应的例题训练,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