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6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长城赞》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5:05: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长城赞》教学反思
---曲进丽

  
《长城赞》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全联句势整齐,对仗工整,内容博大,意义深远。

关于对联,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见到,但对它的感知也仅限于此,没有更深入的了解。我早就在想该如何上

好这一课,如何既让学生对对联的特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又能对这副对联所描述的内容进行更好的理解,

但一直没有一个好的思路。那天看“经典诗文诵读大赛”中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古诗《夜雪》的教学实录,顿

觉豁然开朗。王老师的教案环节十分简洁,分为“会读——读懂——诵读——积累”四个部分。然而从实录

中看,在“会读”环节,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已对诗歌的内容理解了大概,接着王老师又提出了三个问

题检查学生是否真的读懂了,并随着学生的回答,将理解引向深入。后面的“诵读”环节,有了前两个环节

的铺垫,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在积累部分,王老师有补充了一首小诗,学生也很快就熟读成诵了。整个设计

可以说是“简约而不简单”。我想,在语文教学“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今天,我好像也开始迷失,本身对传

统的教学经验就不十分了解,又没有掌握课改精神的精髓,课堂上总是注重形式。再看看王老师,一个蜚声

全国的特级教师,就是这么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上语文课,我很受启发。我感觉《长城赞》无论从题材、

篇幅、还是特点上,都可以用到他的这种设计流程,虽然课改倡导问题要由学生自己提出。

于是在课堂上,我抽出了相当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做到“会读”,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感到我的这种时间的

付出没有浪费,学生理解得十分到位。现在想想,这正应了那句千百年来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的话“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而且这种时间的付出,也照顾到了预习不够充分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他们有了充分

感知的时间。当然我不是鼓励学生不去好好预习,只是想说,我们布置学生预习的目的也是希望他能学得更

好。如果课堂上不留充足的读的时间,虽然在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的回答中也能将本课要掌握的内容进行

完,但是对那些后面的学生来说,他所知道的都是他听来的,而不是他自己感悟得来的。

背诵历来就是难点。可是上完这节课后,已经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把课文背下来了,我想,这有课前预习的功

劳,我第一环节中付出的时间也功不可没。

这节课让我明白了,再花哨的形式也只是表面功夫,简单的环节反而能省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收获更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5:06:05 | 只看该作者
《长城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吏、碑、瀚、烽、隘”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将帅、吏卒、黎庶、毅力、智慧、巍峨、丰碑、峻岭、瀚海、纵横、点缀、锦绣”等词语。

    2、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深刻领会语句的内涵,感受长城悠久的历史和它所凝聚的民族智慧。(重点)

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难点)

4、熟读成诵。激发学生诵读、积累古迹上的对联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

1、  同学们,看文中的图片,图片上是什么?关于它,你了解多少?(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城的资料)

2、  长城居“世界八大奇迹” 之首,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千百年来,雄伟而壮丽的长城,吸引着无数历史学者、考古学家、文人墨客、中外游客。他们千里迢迢,历尽奔波来慕名瞻仰它的容貌,探索它的奥秘,评论它的功过是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它的文章——《长城赞》。(板书课题)从课文内容看,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生:对联)

师:对联又叫楹联,俗称对子,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一副对联是一幅长联。



[通过观看图片导入,轻松自然。然后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从学生对长城的感性了解入手,直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文,做到读通读顺。

检查,疏通。

三、  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  自读全文,把全文正确、流利。同桌间、小组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2、  研读上联。

(1)       认真默读,勾画重点词句,小组讨论:上联从哪方面赞美长城,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全班交流,师点拨引导,适时板书:

          (2)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上联,组内互评。

3、用同样的方法研读下联,学生汇报,并适时板书。

四、指导有感情诵读,读出民族自豪感。

五、拓展延伸。

历史上有不少赞美古迹的对联,课后大家搜集一些,下堂课与大家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长城赞》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全联句势整齐,对仗工整,内容博大,意义深远。关于对联,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见到,但对它的感知也仅限于此,没有更深入的了解。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上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对联中的意境,始终没有一个好的思路。无意中看到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古诗《夜雪》的教学实录,顿觉豁然开朗。王老师的教案环节十分简洁,分为“会读——读懂——诵读——积累”四个部分,我很受启发。我感觉《长城赞》无论从题材、篇幅、还是特点上,都可以用到他的这种设计流程。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逐一落实我的教学流程,课堂思路显得非常清晰。可是上完以后,我自己觉得我的课堂虽然听说读写都得到了落实,可是还是浅尝则止,内容挖得不深,好像有一种走过场的感觉,自我觉得不扎实。同时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方面还欠火候,没有很好地抓住“”,这一点我要好好地向夏伟老师学习。

    总之,这次同课异构下来,我虽然没有全程听课,但从各位听课教师的点评中我还是收获了不少,同时也让我明白了有比较才有进步,缺憾也是一种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5:06:18 | 只看该作者
《长城赞》教学反思

《长城赞》是一幅长对对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民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广泛收集了有关长城的资料,通过交流资料,更好的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另外我还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重视了有感情的朗读,语气由舒缓到激昂,对断句、及顿挫进行了适当的指导,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并学习了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仔细体会了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导了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和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最后要求背诵全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作业布置环节,可以出几道题目,让学生选做。(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全做,其他的同学根据自己的实力选做。)

1.    学生再说说对联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赞美长城的?

2.    你对现在游长城的人,在上面随便刻画,游什么看法?

3.    课外收集有关古迹的对联,以小组为单位办一期手抄报。

这样及喂饱了优等生,还照顾到了学困生,一举两得。所以这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5:06:30 | 只看该作者
《长城赞》教学反思
教学《长城赞》时,我设定了这样的教学目的: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围绕这样的目的,在精讲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课文上联、下联各从什么角度写长城之伟大?各写了什么内容?”,引领学生寻找到作者的观察点:上联从长城经历时间久远入手,突出长城历史悠久的特点,下联从长城地势险峻,突出长城的气势雄伟。进而再根据特点设问:作者由观察到的景象联想到了哪些内容?从而体会作者创设的意境:长城凝聚了古代无数劳动人民的辛勤和智慧;气势浩大的工程使长城成为世界奇观名副其实。
 这样,学生一次次地走进文本,走进长城,由陌生到熟悉,由感性到理性,最后长城雄伟壮丽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大脑中,而不仅仅留下抽象的字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6 16: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