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02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3:42: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教案
12 大自然的启示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寓意深刻的散文,作者抓住大自然中的细小的事情,展开丰富联想,描绘了一些细腻、别致的感受,获得了一些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启示。全文将对自然的观察与人生的感悟结合起来,巧妙而别致。文章以描写自然中涌现着无穷生命力开头,以揭示人生中孕育着新希望结尾,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明白有多少付出才会有多少收获,保持坦诚谦虚的胸怀,体会人生的趣味。
  本文内容丰富。作者尽情赞美了大自然无穷的生命力。全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先描写风雨中的小白花,表达了作者的敬佩之情。在风雨中,小白花细小的根“却稳固在纠结于土地之中”;“经过风雨的磨炼和洗礼”,小白花“仍然坚毅地绽放”。再描写了风雨中的小鸟,振翅高空,“马声啁啾地回荡在空中。”最后一段是本部分的小结,揭示出了作者获得的启示:人类不应惶惶度日,要像小花小鸟一样,与大自然和谐一致,融为一体。“雨要下说下吧,风要就吹吧”,作者三次重复这一句话,目的就是要人们像小花小鸟一样坦然接受风风雨雨,不要因为有些风风雨雨,就惶恐不安,要像小鸟一样扎稳根基。经受磨炼,顽强绽放;要像小鸟一样,振翅高飞,放声歌唱。
  第二部分,作者写了春意渐浓的池水。在简略在勾勒出池边的景色后,作者描写了这样的一幕,:人们将石头投入水中激起不同的声音。“面对池畔各式各样的人们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有谁在事后是抱着诗人一般的情怀与感触悄然离去呢?”作者的发问表明了他的写作意图:以诗人一样的情怀与感触来审视“各式各样人们和各种各样的声音”,“了悟出各种大小不同的石头,会响起各种大小不同的声音”。“浑浑噩噩、匆匆忙忙的世界中”,人们也在浑浑噩噩、匆匆忙忙地生活,在生活的水池中,我们也在投石头,但我们投入了多大的石头。激起了多大的声音,在浑浑噩噩、匆匆忙忙的状态下,我们并不知觉。这一部分中,作者获得的启示是:有时,我们需要平静下来思考一下我们在生活中的的付出与获得。
  第三部分又写到了天上的云。作者写了为断变化和不同的形态,目的显示是用来比喻“人的心,”和“人的命运”。由“云朵的变化”作者想到了很多我,作者想到了人的心境与人生的际遇的关系,想到了人生如流云一样的变化。由此得出结论,“纵然欢喜,也不必得意忘形,纵然悲戚,也不必怨天尤人”。进而推论:“若每个人都能保持坦诚、谦虚的胸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地工作,必可体会出漫长的人生中的无穷的情趣。”
  第四部分,可以看出是全文的结语,人生中,无论顺境逆境,只要振作精神,努力进取,必定会取得成绩,自然就有了新的希望。
  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来看,全文以“大自然的启示”为标题,起笔是大自然,落笔是启示,表达了作者在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中产生的一些人生的思考:坦然接受风风雨雨,与大自然和谐一致,不因为生活中的些风风雨雨就惶恐不安,思考一下我们在生活中的付出与获得,勤奋努力,胜不骄,败不馁,保持坦诚、谦虚的胸怀,认真负责地工作,必定能体会到人生的乐趣。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
  2、体会文章的优美的语言表达的意境与深刻的寓意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特点。
  3、联系自然与生活,获得启示,丰富思想,感受人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启示的理解
  2、难点:体会景与意的对应关系。
  【教学安排】
  1、通过朗读,感知文章的内容,
  2、用心体会深刻的寓意,学生自主探究,
  3、观察自然、思考生活,联想人生,获得启示,丰富思想
  4、读写结合,锻炼学生的观察和表达,深化感受与思想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我们生活在一年的四季中,春的勃发,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冷峻,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五色斑斓,一切生命才如此丰富,生活才有了意义而显得精彩。散文《春》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焕发的勃勃生机和无穷生命力,给人精神上的愉悦与激励。《夏之绝句》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与生命之美是瞬间的,脆弱的,只有我们让自己浮躁的心平静下来,关注大自然,才能发现美,才能体会到生活之美。《夏天的旋律》和《唐宋诗中的物候》告诉我们,古人从大自然的观察中悟出了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还能借物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所写的《大自然的启示》,看看一个外国人又从大自然获得了那些启示。
  (开篇激趣,让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更深刻一些,为理解本文的深刻的寓意作铺垫。利用本单元的前几篇学过文章,从启示这个角度总结一下,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并顺利地过度到本文的学习。)
  1、整体感知,读中说品
  ㈠初读文章
  ⑴检查预习,梳理字词
  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听配乐朗诵
  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文章的意思或感情
  ⑶学生读后自由说说文本的内容
  要求:不看书,用自己的话概述或用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复述:语言通顺,意思连贯。
  (学生初读课文,读出感情,说出大意,加强对文本的理解的力度,为下一步打好基础。教师不讲,学生自己去读,在听读中感知文本的内容,完成自主学习文本,自主诵读,自主吸纳文中的营养。学生说内容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促使学生提高吸纳的效率,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的学习的主体地位。)
  ㈡再读文章,读中说品析
  ⑴学习跳读文章,寻找自己感受最好的或最深的语句或段落品读。
  要求:读也语句或段落的感情,注意运用朗读的技巧。
  ⑵学生交流,说出朗读的方法与原因,教师点评。
  要求:可以说整个语段的语气语调的特点,也可以说一句话中的一个或几个词的读法。
  (这个板块意在引导学生加强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充分尊重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的领悟,从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朗读探究中,自主地领悟文本的内涵。读中品,品中读,真正达到学生在听读中领悟文本的目的。)
  2、问题探究,质疑解难,加深认识,品中说悟。
  ⑴作者在文中写了大自然哪些物象,从中领悟到什么人生的启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⑵从全文来看,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⑶本文的描写的景与表达的意有什么关系?探究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手法的特点?
  学生结合问题自主探究
  (方法:全班前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自选一个小组长,进行研讨,要求用把理解的意思写下来。)
  过程:第一步。学生自读,小组探究交流
  第二步。小组间交流。
  第三步。师生共同对问题进行探究,形成对文本解读中问题共识。
  (这一板块主要的目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感知,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能自主、合作、探究,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主旨。提出的问题,为的是加深对内容主题的理解。通过合作与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在相互交流中,提高理解力,在相互的质疑中,提高分析力,在相互对话中,提高表达能力。养成读书能深入思考的良好的习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3:43: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3、品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深刻哲理。悟是说品。
  ⑴学生自由选择品味点或是难点,进行朗读。
  ⑵交流自己的体会,提出自己的疑点。学生答疑,教师点拨。
  教情设想:几个精辟的句子理解。
  ①人生要经受“风雨的磨练和洗礼”,而事实上人生的风雨是时刻存在着的,就像人生如流云,时刻变化。在文中找出写云变化的句子?在文中找出写人心、命运变化的句子?
  明确:云,快快慢慢、大大小小、白白淡淡、高高低低,时刻溃散崩离,时刻瞬间组合,各有不同。人的心、命运:明明暗暗、各式各样、分分秒秒、变幻莫测,人生如流云。
  ②人生变幻,悲喜交加,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学生讨论明确:得意淡然,失意夷然。每个人都要拥有坦诚、谦虚的胸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的工作,必可体会出那漫长人生中的无穷情趣。
  ③声朗读最后两段,思考揭示了什么道理?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明确:人生要经历崇山峻岭般的起起伏伏,经历风吹雨打,要振作精神,克服困难,继续奔向前程,在那山的那一头,永远有着我们的希望。这也便是作者所要告诉我们的大自然的启示。
  (这一板块的教学主要的培养学生从不同有角度去理解文章的主旨,感受文章的语言优美与深刻的内涵。体会文章运用语言表达思维的特点,从语言品味这个角度去把握作者思维,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的目的。)
  4、观察大自然,结合生活,展开联想。读写结合,训练能力,拓展思维。
  ⑴你从作者表达的对人生的感悟中,感受到作者是怎么一个人?我们应该对待生活?
  ⑵你还能从大自然中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探讨与交流。
  (本教学板块目的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课文的深刻思想启发学生对生活细心地去观察每一件小事,深入的认识。立足学生的个性的感受,从课本走向课外,学会关注自然与生活的细节,让学生在读书中学做人,在生活中学做人,在自醒自悟中成长。)
  5、教师小结
  6、布置作业
  我们身边的自然变化,试着也用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从中领悟到什么启示,用抒情议论的句子表达出来?题目自拟,
  教师的点拨:
  你看过山吗?山是伟大壮阔的。你看过海吗?海是宽广无边的。一片偶然飘落你手中的落叶能让你想到什么?是它过去曾拥有的历史?是它来自何方?还是依*在枝头上的岁月中所看见的大大小小的、数也数不清的人人事事?
  我一直认为,人生在大自然中领悟很多,难道不觉得大自然的一切代表着人的压力、失意、竞争以及喜乐悲愁吗?好,就拿月亮来说,月圆月缺这种自然的现象,常常代表亲友的团聚、离散。蚂蚁和蚜虫,就表现了为生存而合作互助。看过独自生活的蜜蜂吗?他们讲求的是团结、分工的精神。
  大自然还带给我岁月匆匆,务必要珍惜光阴的启示。你看过那日出和日落,仿佛刚刚旭日东升,转眼间却是星月稀疏。夜来香绽放了,又萎谢了,若是说,落花、残叶曾代表着一个个绚丽的生命,那么,它实在太短促了。花蕾初生的光彩转眼间化为死寂的干枯,蝶儿在夏季热闹以后,也会僵死在花儿的冷香里!虽然,它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它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写下最美好的历史,这不也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吗?
  生命虽然短促,但若能使它放出色彩,但可称之永恒,是吗?
  附板书:
  大自然的启示
  大自然的景获得的启示
  小白花小鸟和谐一致
  投石水池付出获得
  去中变化坦诚谦虚
【教学后记】
  课堂阅读教学的设计与效果的思考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通过阅读教学进行训练。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阅读方法,掌握表达规律的过程,是教师教学生通过品读各类文章作品来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教学活动,核心是教师教学生学会阅读,达到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阅读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水平的高低。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如何设计与实施,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3:43:07 | 只看该作者
12.大自然的启示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前文迁引,导入新课。
   1.走进第三单元,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2.揭题: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自然的启示》。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需要同学们运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来自读自悟。
   4.同学们发现了吗?咱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其实是由两篇小文章组成的。一篇是《“打扫”森林》,另一篇是《人类的老师》,(板书。)看看老师写对了吗?(“打扫森林”未加引号。)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
  二、初读感知,认记字词。
   1.那么这两篇文章带给了我们大自然的什么启示呢?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仍理解不了的词语查查字典或向同伴请教。
   2.认读生字新词,找出词语中的多音字。(扫:扫帚、打扫。)
   3.共同解决难理解的词语。(如:生态平衡。)
  三、了解内容,质疑交流。
   1.默读《“打扫”森林》,想想它主要讲了什么?
   2.再仔细地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是一个小小的问号,也可以简单地将问题写在旁边;遇到感受深的语句画下来,可以用一个词或简短的句子记下自己的感受。
   3.师生共同交流,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2)“打扫”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
   4.学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大自然的什么启示?
  四、迁移学法,运用巩固。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真会思考!刚才咱们通过读课文,了解了《“打扫”森林》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并通过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得到了关于大自然的启示。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的方法继续学习《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
    (1)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在感受深的语句旁写写感受。(结合课件理解“流线型”。)
    (3)重点感受“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前面的课文──《蝙蝠和雷达》等,大家还了解哪些事例?
    (4)这篇文章又带给你什么启示?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可见如果我们任意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如果我们拜大自然为师,虚心地向它学习,就能从中得到启发,造福人类。
   2.其实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今天课文中所说的这些,希望同学们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继续探究,下节的口语交际课上,我们还要就这个话题作进一步的交流和探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3:43:15 | 只看该作者
打猎的意外收获
那是1948年的秋天。乔治突然猎兴大发,一大早便带着猎犬出了门。这天,天气特别好,山沟里飘着一层淡淡的雾,散发着针叶林木特有的清香。不久,太阳升起在树顶,雾消散了,远远近近一片碧绿,让人感到说不出的舒畅。
可惜的是,乔治的打猎经验不太高明。那只猎犬因为过惯了食来张口的舒适生活,只懂得在主人身前身后活蹦乱跳,忘记了自己应尽的职责。
直到中午的时候,乔治才好不容易远远看到一只野兔在惊慌地逃窜。他举起猎枪,略一瞄准便扣了扳机。真可惜,野兔没被击中,它三蹿两蹿,穿过一丛灌木不见了。
猎狗却似乎被枪声激发了本能的野性,它汪的一声嗥叫,箭一般跟着野兔钻进了灌木丛。乔治也紧紧跟在后面,侧着身子,拨开矮小的灌木,穿行到另一块林中空地上。
乔治再向四周一打量,哪里还有野兔的踪影?那头猎犬大约也丢失了野兔的气味,在原地打着转,好像在追逐自己的尾巴,还不时伸嘴到身上咬一口,紧接着发出一声短促的叫声。
乔治走了一上午,肚子饿了,便打算在这里野餐。他刚往一块石头上坐下,忽然觉得屁股上一阵刺痛。站起来一瞧,石头上没有什么尖利的东西。倒是自己那羊毛织的猎装裤上,沾着许多牛蒡子。大约是穿过灌木时,附生的牛蒡草缠住了裤子,送了他这么多圆圆的、带刺的果实。
这时候,他才理解了自己的猎狗刚才为什么会有那段奇怪的“舞蹈”。
猎犬比乔治更惨,钻过灌木丛时,身上插满了牛蒡子,想把它咬下来,嘴唇和舌头却扎得生疼生疼。现在只能一边晃着身体,一边用乞怜的目光瞧着主人,希望乔治帮帮忙。
这忙,可真帮不过来,牛蒡子扎在狗身上,扎在乔治裤子上,赖在新居所偏不肯离开。十分钟一过,乔治完全丧失了就地解决问题的信心。别说猎狗满背的异物,自己裤腿上那些一时也摘不尽。他懊恼得连猎也不想再打了,唤起猎犬,一同回了家。
整整一个下午,乔治忙着从自己裤腿上,从狗身上摘牛蒡子。乔治摘了一个小时,牛蒡子摘了大半,一肚子的恼火平息下来,好奇心却渐渐升起来。
这种植物种子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附着力?乔治索性放下手里的活,摘了颗牛蒡子,放到显微镜下,仔细地观察起来。
噢,牛蒡子那圆圆的颗粒四周,居然长着一层又尖锐又弯曲的小钩,不管哪一方位,只要碰上有纤维的东西,那些钩子立刻扎牢了纤维表面,不拉断纤维,它便不会脱落。牛蒡子就靠这种小钩,让动物带着它作生命旅程中的重要出游呢。
乔治正摇着脑袋叹气。突然,发明家的灵感猛然从脑中升起。如果能造出像牛蒡子小钩一般的东西,去跟纤维相碰,不就立刻粘在一起了吗?这可比纽扣和拉链都方便呀。稍用点力当然就可以把它们拉开,但要沾上也方便得很。
发明家必须抓住灵感,说干就干,乔治就是这样的人。从这天以后,他全身心地投入了新发明的研究之中。半年以后,这种被他称为“纬格罗”的玩意儿诞生了。
乔治在一块布料上,织上许多小钩一样的毛刺;在另一块布料上,把表面刮成一团又一团又韧又密的纤维层。只要两块布稍稍一碰,小钩立刻紧紧地钩牢了纤维,用起来比扣子或者拉链方便多了。当时已经发展成熟的尼龙织物,成为这种新发明最好的原料。
乔治·德梅斯特拉尔替自己打猎时的意外收获申请了专利,并推荐给各行各业。不久,这种实用性特别强的小发明,就出现在许许多多商品身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3:43:26 | 只看该作者
[教学构想]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而且文质兼美的散文。全文起笔于大自然,落笔于启示,写的是作者在对大自然景物的观察中产生的一些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文章开头两段由“春天的嫩芽”起笔,描绘“大自然的变化”及“无穷的生命力”给“我”的震撼。
开头部分给人的感觉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抒发对大自然无穷生命力的赞美。但事实上,本文有着更丰富的内容。
文章自然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先描写了风雨中的小白花,表达了作者的敬佩之情。在风雨中,小白花细小的根“却稳固地纠结于土地之中”;“经过风雨的磨炼和洗礼”,小白花“仍然坚毅地绽放”。再描写了风雨中的小鸟,振翅高飞,“鸟声啁啾地回荡在空中”。最后一段是本部分的小结,揭示出了作者获得的启示:人类不应惶惶不安地度日,要像小花小鸟一样,与大自然和谐一致,融为一体。
“雨要下就下吧,风要吹就吹吧”,作者三次重复这一句话,目的就是要人们像小花小鸟一样坦然接受风风雨雨,不要因为生活中有些风风雨雨,就惶恐不安,要像小花一样扎稳根基,经受磨炼,顽强绽放;要像小鸟一样,振翅高飞,放声歌唱。
第二部分,作者写到了春意渐浓的池水。在简略地勾勒出池边的景色后,作者描写了这样的一幕:人们将石头投入水中激起不同的声音。
“面对池畔各式各样的人们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有谁在事后是抱着诗人一般的情怀与感触悄然离去呢?”作者的发问表明了他的写作意图:以诗人一般的情怀与感触来审视“各式各样的人们和各种各样的声音”,“了悟出各种大小不同的石头,会响起各种大小不同的声音”。
“在这浑浑噩噩、匆匆忙忙的世界中”,人们也在浑浑噩噩、匆匆忙忙地生活。在生活的池水中,我们也在投石头,但我们投入了多大的石头,激起了多大的声音,在浑浑噩噩、匆匆忙忙的状态下,我们并不知觉。这一部分中,作者获得的启示是:有时,我们需要平静下来,思考一下我们在生活中的付出与获得。
第三部分,作者又写到了天上的云。作者写云的不断变化和不同形态,目的显然是用来比喻“人的心”和“人的命运”。由“云朵的变化”作者想到了很多,作者想到了人的心境与人生际遇的关系,想到了人生如流云一样的变化。由此得出结论,“纵然欢喜,也不必得意忘形;纵然悲戚,也不必怨天尤人”,进而推论:“若每个人都能保持坦诚、谦虚的胸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地工作,必可体会出漫长人生中的无穷情趣。”
第四部分,可以看作是全文的结语。人生中,无论顺境逆境,只要振作精神,努力进取,必定会取得成绩,自然就有新的希望。
本文以大自然中涌现着无穷生命力开头,以人生中孕育着新希望结尾,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明白有多少付出才会有多少收获,保持坦诚谦虚的胸怀,体会人生的情趣。
本文抓住大自然中的一些细小事情,展开丰富的联想,描绘了一些细腻、别致的感受,获得了一些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启示。全文将对自然的观察与人生的感悟结合起来,巧妙而别致。第一部分以小花小鸟来反衬人类的生活方式,第二部分以石头与回声来类比人生的付出与获得,第三部分以云朵的变化来比拟人生的际遇,最后一部分与开头相照应。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在的中学生呼吸视听都染上了都市化的色彩,离大自然也似乎越来越远,眼前的景和物,身边的人和事,他们少有留心,多数时候则是熟视无睹。为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学习本文,引导他们“留心处处皆文章”,带他们走出书本的象牙塔,留心眼前的景和物,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养成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乐于感悟的好习惯,并且学会借助一定的写作手法将之变成书面文字。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从大自然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2、初步了解并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法。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学会相互合作探究,从而了解作者是如何从大自然中获得启示的,它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自然和生活,学会多观察,多思考,从而从大自然中获得启示或教益。
[设计理念]
1、课堂上,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
2、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体会,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感悟,领会作者的人生态度及价值取向。
3、运用个人质疑、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敢于提问质疑的学习习惯,学会相互合作、探究,体验学习之乐。
4、崇尚个性化解读,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东西来,并能够用一定的句式哲理化表达出来。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听一听,巧捕字眼拟标题
教师播放事先制好的配乐朗读磁带(课文中作者的启示部分未读),让学生关上书本,听录音,根据听到的内容,捕捉关键字眼拟制小标题。
(这个环节的设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筛选并抓住关键词语乃至语句。)
师:本文标题为《大自然的启示》,同学们听了录音后,想想作者写了大自然的哪些景或物,能够根据你们听到的内容,加上适当的修饰语,拟制小标题吗?
(学生思考后交流所拟标题,教师点评、完善后板书小标题。)
风雨中的花鸟
声音不一的池水
变幻莫测的云
二、想一想,自然画面悟启示
师:(肯定学生拟制的小标题后)经历是最好的老师,它教会我们很多很多东西,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任选一幅画面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明白情感体验和真情实感在文章中的重要性,从而学会留心生活,关注自然,生发感悟。)
学生自选画面,自由发言交流,崇尚个性,不求雷同,言之成理即可。
三、比一比,感受认识更深刻
师:同学们的感悟因为结合了自身的经历、体验,所以独到、深刻。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认真朗读课文,勾画出朗读磁带中没有的语句和段落,想想老师为什么没有朗读?
生:没有朗读部分是作者从大自然中获得的启示。
师: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启示。教师因势利导,将“物”与“志”自然联系起来,使学生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一定的了解。)
师:(明确)所谓“托物言志”就是通过某一自然现象或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近或相似的思想或感情的一种写作技法。同学们可以将自己从所选择的画面中获得的感悟与作者的启示比较一下,看看有何不同,想想为何不同?
(通过此环节,引导学生懂得自身经历、体验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展示课前查阅、收集到的有关作者松下幸之助的资料,结合他的经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体会作者从大自然获得的这些启示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明白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师:因为经历不同,我们获得的启示虽然与作者的略有出入,甚至有的完全不同,但那也是我们的切身感受和情感体验,是我们经历的累积,思想的沉淀,更是我们智慧的火花,我们应该珍惜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每一份独特的体验和感悟。
四、问一问,不懂之处自质疑
师:发现一个问题比回答一百个问题更有价值。让我们再研读、揣摩课文,读出问题来,相互探讨。
学生读课文提出问题并结合问题自主合作探究。
方法:
第一步: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研读、讨论、揣摩,先将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第二步:小组间相互交流、探究。
第三步:个别疑难处师生共同进行探究,形成对文本解读中问题的共识。
(这一板块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同时通过合作与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落到实处,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热情探究的精神。)
五、说一说,学完文章谈收获
师:本文标题为《大自然的启示》,全文起笔于大自然,落笔于启示,写的是作者在对大自然景物的观察中产生的一些对人生理性的思考,那么学完这篇文章后,你们有何收获呢?
提示:收获可以是思想上的,可以是写作技法上的,用“学完这篇文章,我明白了(懂得了,知道了)……”的句式哲理性地提升认识,升华思想。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此交流应注重开放性。
(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思想,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获得个性化体验。)
学生相互交流后,教师适当点评。
六、练一练,留心观察细描摹
师:学完这篇课文后,同学们的确受益匪浅,老师也有很大的收获,你们想不想知道?(师生交流)
老师的收获便是:大自然乃一本神奇的书,天的高远,地的辽阔,山的高峻,海的深沉……无不包含着睿言哲语,但是需要我们有一双留心自然、留心生活的眼睛,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学会细腻详尽地描摹,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或教益。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观察眼前的景和物,留心身边的人和事,联系自己,联系生活,联系人生,勤于思考,善于表达,获得启示,丰富思想。初一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型期,求知欲和表现欲都非常强烈,思维非常活跃,教学中应把课文的主旨内化为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课本走向课外,从关注书本到联系生活,树立大语文观,并因势引导,将读、写紧密结合起来。)
教师展示事先收集好的几幅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表达(先口头,后书面)。
教师小结:
(新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创造性阅读、体验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注重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在平常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注重学生语文习惯的培养,营造学生自主阅读、质疑、合作探究的良好的课堂氛围,就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并深刻体验到学习语文之乐。)
[教学后记]
其实,教无定法,最合适的、最有效的便是最好的。这节课,我觉得有些地方还是做得比较成功的。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之乐。
课堂上,让同学们自主阅读,自由质疑,自由探讨,寻求答案。针对质疑的地方,开展小组内、小组间、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不懂就问的学习习惯,而且各个组员都很愉快地参与探究,在相互解答a同分享成功所带来的自豪与喜悦。
2、崇尚个性化解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中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体验,自由选择画面个性化表达,因为初一的学生正处于探索人生真谛、获得人生感悟、形成人生价值的关键时期,这种个性化的解读有助于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悉心感悟,将对生活的认识与自己的思考融为一体。
3、注重了读写结合,以读导写,以写促读,相辅相成,活学活用。
教师通过精心选择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学会运用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作技法,结合自己的情感经历、体验,把自己从图片中获得的启示、感悟哲理化表达出来。
有位著名的电影艺术家曾说过:“电影是门遗憾的艺术。”因为他觉得自己演的每部电影,事后看起来都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其实,我们也可以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当作是一项遗憾的事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只有经常反思,不断探索,才能让课堂上的遗憾越来越小,也越来越少。
但愿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新课改精神的领引下,教出自己的特色,展示自我的风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3:43:33 | 只看该作者
打扫”森林
  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刚上任,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森林“打扫”干净。
  护林工人只好照着他的命令去做,把灌木统统砍光,把杂草统统除尽,连地上的枯枝烂叶也不放过。森林面貌顿时改观了:林子里又宽敞又洁净,连一根杂草也没有。林务官看着,心里美滋滋的。
  不想森林却从此遭了殃(yāng)。几年过去了,橡树和菩(pú)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光秃秃的像一把把扫(sào)帚(zhǒu),有些树木甚至干枯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林务官异想天开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
  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枯枝败叶,看起来是脏东西,其实,它们腐(fǔ)烂之后,变成了腐殖质,能增强土壤(rǎng)的肥力。它们还是一些小动物的食物和隐蔽场所。矮树丛也是许多动物栖息的地方。森林里的灌木和野草多了,昆虫、鸟类、兽类也就多了。许多动物以植物为食,像甲虫和毛毛虫吃树叶、嫩枝,而鸟儿在矮树丛里营巢,捕食森林里的害虫。
  林务官把灌木丛砍了,把野草锄了,鸟儿飞走了,森林里的害虫就逞(chěng)凶啦。它们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没有天敌来制服害虫,树林就渐渐给毁了。
  人类的老师
  人类自古就想能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二三十年以后,由于飞行速度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yì)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过了许多年,人类才找到了防止这类事故的方法。其实蜻蜒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每只蜻蜒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lüè)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动的关键(jiàn)。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啊!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
  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船头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而有圆圆的大头的鲸(jīng),却常常轻而易举地超过海轮。这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而“流线型”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后来工程师设计船体时模仿鲸的形体,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17: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