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spj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复制链接]
29#
发表于 2008-9-8 06: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引导学生走近自己



大连市第七十六中学 李艳华



    一天,我正在教室准备课件,许多同学都围在我身边,突然,高××对我说:“老师,你今天真的要讲那‘邪道道’的东西吗?”我一下子愣住了。

    “人的生殖”,学生到底是怎样认识的呢?看来学生对性的认识充满混乱、愚昧、粗俗和谬误。健康的性心理离不开科学的性知识。怎样使这些稚气未脱的学生真正懂得生命的可贵、父母的艰辛、国家和社会的关心及自身的责任呢?我陷入了深思。

    人类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够发展自己。青春期性成熟带给学生决不仅仅生理上的性成熟,更重要的还在于由生理上的成熟而导致的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全面的成熟,这一成熟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我想借助学生的主体创造性和亲身感悟的有关知识,以“开放性、问题性、实践性”为特色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性学习环境,营造积极探索的课堂教学氛围,贴近学生,从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入手,带领学生走进课堂并走近自己。

    首先,我在课堂上普查学生对本节想要了解的内容。同学们提出“新生命是怎样诞生的?”、“精子与卵细胞是怎样结合的?”、“羊水会把胎儿淹死吗?”、“胎儿为什么会与母体连在一起?”等许多问题。

    其次,分析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精心设计可探索、可操作的问题。

  1.我在母体内和出生时妈妈的感受;

  2.我出生后父母的照料;

  3.我健康地成长,这期间的身体变化和心理感受;

  4.社会对我的关爱。

  再次,讨论确定探究的方式。

  1.调查父母,让父母介绍自己出生前后的情况;

  2.查阅课本、报刊、网络的资料。

  最后,思索探讨开放性问题。“我们应怎样对待父母、对待社会?”

  教育根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言行及需要,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置于核心的位置,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探究精神,亲身体验和感悟,使学生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父母、热爱祖国,并增加自己对社会的一份责任感。我坚信教育应该是教师与学生能共度生命的历程,共创人生的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8-9-8 06: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不可忽视的凝聚力



大连海事大学附中 李 薇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调控

    新的课程理念下是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的学习,课改新理念下的新课堂呈现出一派生动、活跃的景象,但活跃之余不免令人担忧——课堂纪律如何把握?怎样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呢?

    初一年级的生物课已经上了一学期了,可学生还是盲目热衷于讨论式学习。有些同学在讨论中缺乏思考,提出或回答问题漫无边际,经常引起同学哄笑。此种现象总象块石头压在我的心头,看来不想办法不行了!

    为改变班级上课现状,鼓励学生自动举手发言。采取这样的措施:主动举手发言,答对者记5分,答不对不记分,如无人发言被动叫起,答不对记零分。自从宣布这一措施后,课堂气氛一直比较活跃,可学生一味争抢答题,很少有人在意其他人发言的对与错了。教室内的空气在升温。于是我在一人回答过后让其他人重复他的答案,特意叫起一名离他较远的同学,他说没听见,又让回答问题的同学重复一遍,他还说没听见,于是我就问:“为什么你听不见呢?”有人站起来说:“除周围的几个人外,都听不见。”我想时机到了,可以借此整顿一下课堂纪律。提议大家一起分析听不见的原因。同学们七嘴八舌,什么意想不到的原因都提到了,唯一没有想到自身的原因。于是我就接着启发:“在老师上学的时候,从没有过这种情况,老师讲课或同学口答问题时教室里静到什么程度……”有人抢着说:“连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得见”,有同学马上接过话来:“老师,你上的肯定是聋哑学校。”一句话使本来就十分热闹的课堂发出一阵哄笑。在以前,我很可能要发火了,可这次我没有。等笑声稍微平息些,我说:“如果老师当年接受的是特殊教育,如今老师也登上讲台了,成为一名教师,那么我的教育对象——你们,又是什么样的人呢?聋哑儿吗?”教室里一片喘嘘,可见他们震惊了但并不服气!现在的孩子真是不同以前,很难说服!

    接下来的课堂似乎有所好转,不过不再有以往的热度,爱说话的同学也很少讲话,可能在他的身上有着某种凝聚力。

    课间休息时我走进教室,和他们一起谈天说地,他们的生活和思想真是丰富多彩。渐渐地我了解到那位爱插嘴的同学是班里的一个才子,文学、艺术无所不晓,父母都是学医的,生物学方面更是得天独厚,是大家公认的小专家,颇具权威性,就是有爱爱接话茬的习惯。

    获知这一重要情况,一定要抓好时机挽回局势。一次课上同学们正在为有色人种的问题争论不休,无意中看到该同学在低头抚弄着书本,弄得哗哗作响,于是我说:“听说咱班有个生物专家,他一定见多识广,大家何不请他来讲一讲?”这句话提醒了所有的人,大家把目光投向他,他站起来“人类的种族除大家都知道的黄色人种、黑色人种和白色人种外还有蓝色人……”发现的时间和地点都说得十分清楚!连我也惊叹于他的记忆力。

    从那以后,课堂上一旦出现争执不休的局面,我总要请那位同学来评说一番,每次他都不负重望,说得条条在理。在他发言过后我还给予一定的赞誉,“将来一定能成为一名生物学家”等等。上课他不再随便接话了,课堂气氛恢复了往日的活跃,但有秩序。

    不知不觉中,每次实验课他都第一个来到实验室,帮助老师做准备,下课后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直到帮我把下一个班级的准备工作做好,每次探究他总有别人意想不到的见解。

    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尤其是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师应该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缩短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保护、尊重学生的表现欲,切不可以采取镇压的手段和过激的言行,不可忽视学生中少数优秀者的凝聚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08-9-8 06: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把学生当朋友



大连市第二十九中学 刘素环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的朋友。要想做学生的朋友,首先应该了解学生,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和学生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享受欢乐。应该忘记自己是一名教师,这时,学生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你。当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真实的学生形象出现在教师面前时,教师才会表现出一种由衷的真实的爱,因人而异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我所教的学生中,有一名学生平时学习比较好,除生物外,各科成绩都很优秀,只有生物成绩很差,上生物课也不听讲,在课堂上偷看别的书,经过观察,我发现她上生物课从来都是这样。有一天我把她找到办公室,很诚恳的跟她说:“今天我不是以老师的身份和你谈话,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和你谈谈心,你看愿意和我交朋友吗?”她考虑了一下,说:“愿意。”我又问:“平时上课我观察你很久了,你为什么别的科成绩都很好,只有生物课成绩不好,上课也不听讲,是对老师有意见吗?还是我的课讲的不好,还是有别的什么原因,能告诉我吗?”她说:“我从来就不喜欢生物,因为我家都是农民,我父母种地很累,挣钱又少,将来我再也不想种地了,所以我不想学生物”。我听后才明白,原来她把种地和上生物课联系在一起,认为学习生物就是为了将来种地,听后我认为她还是个孩子,她的想法还很单纯,也很无知,我应该帮助她认识学习生物的重要性,打消现在的想法。我说“你能和我这个老朋友说实话,我很高兴,但你的这些想法很不对,因为生物不单是指植物,学好生物学也不定将来当农民,生物学包括的范围很广,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保生态等等都属于生物的范畴。你对自己的身体都了解吗?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生物学是一门相当重要的科学,而且是一门领先的科学,例如克隆技术、基因工程……再说,种地也没有什么不好呀,如果没有农民种地,我们吃什么呀,既然你看到父母种地辛苦,就更应该好好学习生物,将来研制出高产量的农作物,岂不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的境遇么?”我分别给她举了各方面的例子,又提了一些生物知识方面的问题,让她回答,她说不会。我说这次谈心之后,希望你真正喜欢上生物学,不管将来干什么,都要学好生物。

    通过我们的谈心,她渐渐明白了学习生物知识是有用的,表示今后一定要好好学习。

    以后的课堂上,再也看不到她看别的书了,也能认真听讲,成绩也很好。

    学生的进步,我感到高兴,这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师要用自己的心灵感知学生的心灵,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人的心扉是向知己敞开的,当一个教师对学生来说既是师长又是朋友时,学生会把心中的任何话,包括不愿意告诉别人的话告诉你,这样我们才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顺利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08-9-8 06: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导”出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



黑龙江大庆市第十七中学 吴 旭



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仍然是教师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着重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导”的艺术,以使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生物科学探究和学习之中。

一、设置情境──导趣

导趣,即教师通过巧妙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是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前提。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架设起探究的桥梁,激起学生“我要学”的认知内驱力,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新课题的学习探究之中,使得师生教与学同步,以期学生能迅速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如在学习“家鸽”一节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

先拿一张白纸来吊学生的胃口:“大家看,我向上扔纸时会有什么现象?”“会落下来。”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可是有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呢?”有的说是因为地球有吸引力,有的说是因为纸张受到了重力作用。我趁机将问题深入:“鸟类同样受到重力作用,并且它可比一张纸重多了,它们为什么能够在空中自由地飞翔而不会落下来呢?”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刻议论纷纷,此时我顺势引出了本课的研究对象──家鸽。

这样的引入产生的效果便是:学生都急切想知道同样受到重力的吸引,鸟类为什么就能自由地在天空飞翔,进而还会联想到鸟类的身体有哪些特殊构造与其飞行相适应,由此对新知识的学习便产生了浓厚兴趣。再如,在“免疫”一节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人类生活的环境中,随时都可能接触到细菌、病毒,为什么有些人不生病而有些人常生病?为什么患过天花的人,就不再患天花了呢?在教“生物的遗传”一节时,我又巧用了两则有趣的谚语来导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样的发问,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悬念,唤起了学习的热情。

二、精心设问──导思

导思,即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当教学目标明确后,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教师设计自学思考题应做到三点:一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讨论余地;三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在文中直接找到的问题尽量少出,所出问题必须经过学生思考才能确定答案),难易适中(过于简单的问题容易使学生产生惰性和厌倦情绪,过于难的问题易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以激起思维内驱力,且一环扣一环,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如在学藻类植物的形态、生活环境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时,我向学生出示较长时间未换水的养鱼缸,引导学生观察、质疑:鱼缸里的水为什么变绿了?藻类植物的形态有什么特点?它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与人类有什么关系?藻类植物在其他环境中能不能生存?它们吃什么?怎样繁殖后代?对生物圈有什么作用?这些层层剥笋式的连锁性问题能够促使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当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疑难问题时,我从不把现成的答案直接呈现出来,而是通过提示、启发、诱导,让学生自己去寻根求源,解决问题。

三、拓宽思路──导议

导议就是教师在课堂中适时注意挑起矛盾,围绕某个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同桌讨论、分组讨论、全班讨论),相互交流,各抒己见。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成分”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图,之后向学生提出,在池塘生态系统中假如缺少“分解者”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学生针对问题分组展开讨论,经过一番辩论,就会领悟到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同时也在积极的讨论之中拓宽了思路,训练了发散思维。又如,学习“蒸腾作用”概念后,我提出:植物进行蒸腾作用不是在浪费水分吗?如果植物停止了蒸腾作用,结果会怎样?用这样的问题来挑起争议。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达成共识──植物进行蒸腾作用不是在浪费水分,而是植物体进行的一种正常生理活动,它为植物体内的水分运输提供了动力,很自然地归纳出了蒸腾作用的意义。教师善设问题,巧妙疏导,学生喜合作讨论,互相启发,再难的问题也便迎刃而解了。

四、启发思维──导问

每一堂课,甚至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应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不能一灌到底。常有这样的现象:学生平时课余敢于提出好多问题,但在课堂上,当教师问有什么问题要问时,却又往往沉默不语,不愿发问。究其原因,一是心理素质较差,一发言就胆怯;二是害怕提出的问题被人笑话;三是不善于积极思考,只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确实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教学相长的民主氛围。首先,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近。其次,要教给学生方法(反问法、变化法),引导学生会问。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提倡好问。在学习了临时装片的制作时,有个学生提出能否省掉滴水环节,直接在清洁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稀碘液,将撕取的洋葱表皮展平放于稀碘液中这样的问题,我马上给予鼓励,高度评价了他学习之中的这种大胆心细的良好品质。之后,又引导学生针对此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学习“生物的遗传”一节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按照“生物的遗传”规则来说,假如你的爸妈都是双眼皮,那你也应是个双眼皮才对,但有没有特殊的情况呢?一个学生马上举手提出:我父母都是双眼皮,而我却是一个双眼皮,一个单眼皮。是怎么回事?之后,其他学生也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最后大家明白了原来这是一个遗传变异的现象,从而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又如在完成了“根对水分的吸收”实验后,有的学生就提出了如何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现象的问题;在学“艾滋病简介”一章时,教材明确了艾滋病传播的途径,有的学生便提出:既然艾滋病病毒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和乳汁中,那么社会服务志愿者却与艾滋病患者握手共餐,在吃饭的过程中会不会通过唾液传染上艾滋病呢?这些问题的提出,都与教师平时课堂上善于导问分不开。

五、了解学情──因势利导

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就得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要通过谈话、练习、书面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原有基础,这是备课、备学生的前提。然后利用迁移规律,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教学程序,教学设计要有新意,有创意,有情趣。再后要重视反馈在教学中的作用。如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一个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书上说蚯蚓在粗糙纸上比在玻璃板上爬得快,可我观察发现:蚯蚓好像在玻璃板上爬得更快?”我便过去和他一起观察,蚯蚓在玻璃上确实频繁伸缩,但却没有前进。这时不能直接评价学生的想法是错误的,而应因势利导。于是我问学生:“蚯蚓动得快,是否等于爬得快?爬得快要以什么来衡量?你自己设计一个方案来判断蚯蚓到底在哪里爬得快。”一些思维敏捷的学生很快理解了我的问题,便提出了在相同时间内测定蚯蚓向前移动距离的方案。类似这样的做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其创造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又如,在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中,有些学生选取许多意想不到的材料去观察,如头发丝、指甲、皮屑、纸屑等,这时我就趁机引发他们去思考:同样是放大相同的倍数,可为什么看不到头发丝的微观结构,而只是看到一条粗黑的线条呢?进而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显微镜下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而头发丝的厚度不能让光线透过,所以看不到微观结构。这种方式既肯定了他们的大胆尝试,又使学生明确了进行这样的实验应注意的事项和选材的原理。

古人云:“施教之法,贵在启导。”“导”,是控制整个教学的遥控器。如果把课堂教学比喻为一部交响乐,那么,教师就是这支乐队的指挥,学生就是乐队的成员,而引导和点拨则是教师手中的指挥棒。所以,“导”是一种艺术。教师要导出学生的热情,导出学生的激情,导出学生对生活的爱。愿我们的生物教师用手中这支神奇的“指挥棒”,指挥出一首伟大的“交响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08-9-8 06: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演示失败”的反思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教师进修学校 黄忠辉



在听“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一课中,教师向学生进行实验演示:展示一张课前已准备好的白纸,然后向纸上“发信息”,再把这张纸放入盛有碘液的水槽里,等到把纸拿出来时,它上面显示出四个大字:“贵在实践”。

大部分学生到教师处取纸并仿教师进行实验,均成功,而用自己的白纸的学生实验均失败。成功的学生有说不尽的喜悦,失败的学生心中不服。他们提出质疑,教师的纸有问题。教师对质疑的学生提出表扬。接着,教师做第二个实验:取一片实验要求的叶片,按照书上的实验步骤操作(课前学生已做好绿色植物的暗处理、遮光、光照等步骤)。但这个实验却失败了,叶子上没有出现蓝色。学生惊讶了:老师怎么失败了?在课堂上演砸了,太丢脸了!

此时学生的态度是多样的:有想帮助教师挽回局面的;有看热闹的;有想借此机会展示自己才华的;有茫然的:老师怎么会失败……此时的教师更是尴尬,只见他拿着手帕边擦额头边说着:失败是成功之母。此时学生探究的兴趣已被激发出来,跃跃欲试。

教师求助于学生,让学生帮助他找失败的原因,方法不限。学生立即进入实验状态:有自己独立实验的,有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实验的,有按照书上提示的步骤实验的,也有自己设计实验步骤的。大部分学生实验成功了,绿叶上出现了预想的蓝色:有字、有几何图形、有照片……但也有像教师一样失败的。

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帮助”教师分析失败的原因:取材错误,老师选取了蝴蝶梅而不是天竺葵。课即将结束时,教师用探询的语气问:“你们还有疑问吗?”突然有学生问:为什么用绿色植物蝴蝶梅做实验就不出现预想效果呢?

这是我上的一节课的片段。我做了深刻的反思。新的课改给我们提供了精美的教材,作为一线教师,要运用智慧,适时造势。本节课教师“演砸了”的目的就是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形成一个我要学、我要帮助老师的心理,自然地随教师走进科学殿堂。

本课的设计启发于“毛毛虫实验”。法国科学家约翰·法伯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法伯把几只毛毛虫(这种毛毛虫有“跟随”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随前面的毛毛虫走)放到一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个圆圈。花盆的周围不远处撒上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边缘一圈一圈地转。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毛毛虫坚韧地走着,一连走了七天七夜,终因饥饿和筋疲力尽而死掉。

我们多年的教学都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照着书做验证实验,学生跟随着、仿效着,结论出现了,课结束了,学生思维也就停止了。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不久就把聪明的学生变成“毛毛虫”了,这对于社会未来的主人──学生来说是多么可怕啊!新课改告诉我们:教师的任务是不仅要让学生模仿世界,也要让学生去创造一个新世界。今天的课堂让我欣慰:学生有了质疑、有了新的思维并有了创新。

我们不能把学生领进死胡同,我们要探知学生在考虑什么,在怎样思考,以及他们崇尚什么和希望成就什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付出爱心,为学生支撑起一片蓝天,去放飞他们的思维;要为学生搭起展示自我、发挥个性特长的舞台。

看似简单的实验,教师却“失败”了,原因只是教师“错误”地选取了蝴蝶梅而没用天竺葵,可这个“小失误”却导致结论大变,看不到预期的结果。教师演示“失败”就是告诫学生科研要认真细心,不要小看取材,它可能引你发现有价值的科学规律,也可能导致你一事无成。

这“失败”中还隐藏着一个科学知识:为什么用绿色植物蝴蝶梅做实验就不出现预想效果呢?这使学生学习的空间扩大了。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得知:有些绿色植物在叶中合成了有机物,但没有暂时贮存,而是立即运走。这个实验告诉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永无止境,科学实验要求我们胆大心细,要有勇气面对事实。在未知的世界中一切都是扑朔迷离、充满困难的,每一步尝试都有可能是失败的深渊,这就需要坚定的勇气。没用勇气去尝试虽然避免了失败,但同时也不会有成功的喜悦与欢欣。一分耕耘就必定有一分收获,只要你竭尽全力去再试一次,就有取得辉煌成功的希望。

学生没有让教师陷入“失败的孤独和忧伤”之中,而是用实际行动帮助教师“走出困境”。同学间也感受到了团队协助的益处,他们相互信任、支持,彼此沟通,各小组士气高涨。

望着朝气蓬勃的学生,让我真正感受到: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定是很平凡的,把这些平凡的事加在一起,就是不平凡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08-9-8 06: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留给学生思维放飞的空间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三中学 张 莹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为了赶教学进度而不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意识。这是我在近几年教学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的一个问题。由此我想到自己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有一次我到外面去玩,看见一只蝶蛹在茧中挣扎了很久。我觉得它很累,出于好心,回家拿来了剪刀,小心翼翼地把茧剪破了,让这只幼蝶飞了出来。然而不大一会儿,这只幼蝶竟然死掉了。后来我才明白,这只幼蝶在茧中挣扎,是为了锻炼自己,让自己的身体更加结实,翅膀更加有力,从而使自己得以生存和飞翔。可是我的这种“代蝶破茧”的作法却害死了它。

在教学中我时常犯“爱心”错误:忽视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面对困难、挫折时的挣扎。比如说:在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茎的输导作用”这部分内容时,传统的教法是教师把带叶的枝条插在红墨水瓶中,一会儿发现叶脉变红了,说明导管有输导水分的功能。我就采用了传统的方法,整个实验由我一手包办,不让学生思考,教学结果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并没有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近两年我改变了这种教法。我这样设置问题:你怎样证明茎里的导管有输导水分的功能,除了书上介绍的方法,你还能想出哪些方法?学生纷纷动脑思考,这时我发现学生蕴藏着很多创新思维的火花。

由此我想,像以往那样,不让学生去思考或者用“剪刀”剪掉学生遇到的束缚和困难,以利于学生从无知的“茧”中爬出来,其实扼杀了学生创造的灵感,扼杀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精神,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依附性强,很难具有努力探索的精神和迎接生活挑战的能力。

过去,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呵护”太多,“替代”太多,我们总是站在“茧”旁唠叨:别人是人,你也是人,别人能从茧中爬出来,你为什么爬不出来?于是各种“代蝶破茧”“拔苗助长”的措施就纷纷出现了。学生尝到了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于是金色的学生时代变得黯然失色,明亮的眼睛变得暗淡无光。这种教育是“无生、无我”的教育,把人当做了社会的附庸,把学生当做教师的附庸,教育就蜕化为一种“抱着走、嚼碎喂、满堂灌”的包揽行为。有一个事实,大家可能都知道:中国的中学生在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总是获得冠军,可是为什么就没有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学生没有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没有强调“个人独创的自由发展”,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让学生自主发展,它体现着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平等自由地共同探究,不是指令,不是代替,更不是让茧中幼蝶违心屈从。

学生的头脑不能被同化,学生的思想也不能被“克隆”,让学生在知识的茧中少一些奴性,多一些野性,让他们自己从“茧”中爬出来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08-9-8 06: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低下头,才能走进学生多彩的世界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二十九中学 赵冬雪



教学中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有的渐渐淡忘了,但有的却依然清晰可见。一个男生,让我走进了学生多彩的世界,我也因为学生的发现而发现着,因为学生的成长而成长着。

“老师,做出来了!做出来了!你们快来看呀!”一个男生激动地向我喊道。

这是我上的一节课“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情景,课堂上学生要选择大小相同的萝卜条或马铃薯条分别浸泡到盐水和清水中,根据其重量变化或软硬变化来判断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他们要根据本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科学探究,并汇报探究结果,所以课堂容量比较大。就在这时,有一个小组的一个男生给我出了个难题,他说:“老师,我们小组想用显微镜来观察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用显微镜?我听了一愣。他看出了我的疑惑,开始汇报他们小组的想法:把洋葱表皮分别浸泡到清水和盐水中,然后制成装片观察细胞的变化。我认为显微镜的使用和装片的制作需要的时间长,但课堂上时间短,不易观察到效果,而且这是高中才接触到的内容,有一定难度,所以马上给予否定。但他们并没有因为我的否定而放弃,而是坚持要做。切取洋葱表皮、用清水和盐水浸泡、制作临时装片、染色、观察,忙得不亦乐乎。实验终于做完了,可由于浸泡时间短,加之染色不均匀,观察时却失败了,我以为他们肯定要放弃了,可他们并没有气馁,小组研究讨论重新制定方案。这次他们大胆创新,直接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做,不用染色,而且延长浸泡时间。第一次观察没有明显效果,第二次观察似乎有了转机,第三次观察成功了。他们那娴熟的动作,俨然一个个科学家在进行科学探究,一个不起眼的小小的洋葱表皮在在他们手上竟然成了搞科研的有价值的材料。改进的实验效果很好,不仅从宏观上观察到了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而且从微观上也观察到了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看到在显微镜下对比如此鲜明的细胞时,看到细胞吸水失水后体积的变化时,他们高兴地喊了起来。学生的兴奋打乱了我这节课精心设计的结尾,我带着几分惊喜,也带着几分遗憾走下了讲台。惊喜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有了新的发现,遗憾的是事先准备的精彩的结尾没有时间展示,却匆匆结束,心里总有些不是滋味。

在课后,我认真地反思了这节课,一节成功的课到底是什么样?难道只有按照事先准备好的环节来上并且达到了教师自认为满意的程度才算是一节成功的课吗?一节完整的课与学生的思维碰撞后获得的惊喜相比,哪个更重要呢?

我冥思苦想着、反问着、探寻着。社会的发展呼唤创新,教育改革更需要创新,我们需要的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生物学科中,进一步突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并将科学探究置于核心地位。那么我为什么要限制学生思维呢?有时候一些意外的惊喜的出现,可能就会打破一节课的时间的限制,虽然事先准备的课没有预期上完,但学生通过自己智慧的双眼、开放的思维发现了问题,而且是我教了五年书都没有发现、也从来没有去尝试的问题。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激动,更让人兴奋的呢?

反思过后,我庆幸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再迷信教师,不再迷信权威,同时也为自己的行为而深深自责。在以后的课堂上,我经常告诫自己千万不要因为我的“独断”扼杀学生思维的发展,千万不要由于我的“武断”泯灭学生创新的火花。

还给孩子蓝天吧!让他们尽情描绘未来的蓝图。

还给孩子自由吧!让他们的心灵奔驰无约束。

还给孩子童真吧!让他们去感受生活、感受自然。

在以后的课堂上,我继续变换着方式与学生交流,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我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课堂不再是从前的鸦雀无声,探究课不再是以前按部就班甚至连实验材料的选择都不敢轻易调换的探究,不再有面孔威严的教者和唯命是从的学生。这里有激烈的争论,有潜心的研究,有自如的阐述。我惊讶地发现学生开始用事实、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质疑,并把这种方法带进了所有的课堂。一节探究课结束了,但他们的探究活动远没有停止,还沉浸在亲自探究的乐趣中。其实对每个学生来说,他们渴望的就是教师真正地放手让他们去探究,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放飞他们的思维。至今,在我眼前还总会浮现出那个男生兴奋的样子,“老师,做出来了!做出来了!”他的声音还在我耳边回荡着。是他让我更多地关注了学生多彩的生活,也走进了学生多彩的世界。

请相信吧:

只要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学生就能放飞想像的翅膀,翱翔于万里蓝天;

只要拥有一片探究的沃土,学生就能耕耘不辍,收获金色的秋天;

只要拥有一个发展潜能的平台,学生就能尽显英才,创造一个精彩的世界。

而教师只有低下头,才能走进学生多彩的世界。低下头,你会发现,学生的世界如此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6 20: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