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spj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班主任工作笔记

[复制链接]
29#
发表于 2008-9-8 06:4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班主任工作笔记

经常听到一些同学说,现在要求我们记忆的东西太多了,如,英语、自然、语文,太难记了。为此,我向大家介绍一些记忆的原理和几种记忆的技巧,不妨试着用,或许对你会有所帮助。
一、多种感官法
      充分利用多种感官,通过看、听、读、写,并与记忆同时进行。在今年北京大学高考状元经验报告会上,一位外语系的高考状元如是说:老师都说我记性好,其实我很用功,我不仅记单词、句子、段落,而且也记课文。我记英语的诀窍是,充分运用多种感官,看、记、写同时进行。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录音机或复读机,把一些比较难记的材料先录下来,利用吃饭、洗脸等时间播放,你再配合着听记,几遍下来就可记住。
二、及时复习法
      根据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结果,人类对于自己尚未理解的材料特别容易忘记,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举个例,在上午第一节英语课内,你记住了十个英语单词,如果没有及时复习,那么,到了中午,你就会只记住五个,到了晚上,你就只记住三个了。所以及时复习非常重要,这样做既省事又省时,老师天天强调当天作业当天完成,就是这个道理。
三、联想记忆法
      同学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就是一些图画或带有故事情节的文字比较容易记住,而一些让我们还不大理解的文字特别难记。这就是记忆的另一个原理:有意义的材料容易记。因此,对于一些本来就有意义的材料我们要尽量理解它,对于一些没有意义的材料要赋予意义,在记的过程中辅之以想像。如,自然课中有一个知识点:“富士山曾是活火山”,有同学提出了一个绝妙的记法,“富士”是一种红苹果的名称,于是由“红色”想到了“火”。这形成了联想而成的记忆链:富士——富士苹果——红——火——火山。这样的记忆方法叫作联想法。
      用联想法还可以记一些自然、英语知识。如: 1卡=4.2焦耳。焦字下面有四点,耳与2谐音,由焦耳刚好可以想到4.2。对于原形、过去式、过去分词分别为win (赢) won  won  ,  bleed(流血)  bled  bled的英语单词,可以这样联想:“赢”字内有一“口”,由口想到“o”。血越流越少,由此联想到“ee”变成“e”.
四、概括记忆法
       由于一下子不可能记很多东西,所以要抓住要点,再通过联想,把次要的连带记起来。例,记〈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1901年,腐败的清政府同帝国主义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1.清政府赔款四亿五千万两;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的反抗斗争;3.允许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驻兵;4.修建使馆,划分租界。再把这四点概括为“钱”、“禁”、“宾”、“馆”四个字。用谐音法记为“前进宾馆”。
   
五、分类记忆法
      由于短时记忆的仓库最多只能储存七个组块左右的材料,但我们所遇到的记忆材料往往是多于七个组块的。这时我们就要把材料进行分类,以类为组块,使之变得少于七个组块。例如,要记住11840219493196641997这一数字串,如果把每一数字看成一个组块,就有二十个组块,显然是记不住的,但如果把它划分为1(1840)2(1949)3(1966)4(1997),并联想每一括号内所代表的年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那么,这一数字串马上就可以被你记住。
六、理解想象法
      这个方法特别适合于背一些有意义的段落,如语文或英语课文。比如说古文,我们都是先理解这段文字的意思,并将此想象成一个活生生的情景,再一边想象一边记,这样的记忆效率就会很高,而且也不宜忘记。
七、重新组合法
     这个方法在复习时特别管用,通过列表、画知识图结构图,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使自己对整个知识结构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理解,同时在对知识点的比较过程中加深记忆。
   八、谐音记忆法
       说起谐音法,还有个典故呢。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喜欢喝酒的和尚。山下有一所私塾,私塾里有一位爱喝酒的老师。有一天,老师给学生们布置一个作业,“把3.1415926535897932384626记住,等老师回来后背给老师听。”说完便照例到山上的寺庙里喝酒去了。同学们背得头昏脑胀还是记不住。有一位聪明的同学利用谐音把数字和情境结合起来作了一首诗,并念给大家听。结果,当老师来检查时,奇迹发生了,居然全班同学都会背了!这首诗是这样念的:“山颠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乐而乐。”
用此法可以使无意义的数字变得有意义。例如,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可以用“地球穿巫(婆的)衣(服)”来记忆。绝对零度-273.15℃可用“尔吃山颠一物”来记忆。

九、口诀法
      为了加深记忆,我们常常把一些内容编成口诀来念。如,数学中的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都可以用口诀“首平方,末平方,首末二倍中间放”和“两数和,两数差,等于、两数的平方差。”来记。
      人的大脑是一个容量非常大的记忆库,他是由140个亿左右的人脑细胞构成的,可储存1000万亿个信息单位,相当于5亿本书的知识总量。在人的一生中,最多只用了10%左右的人脑细胞,其余的均在沉睡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我们了解记忆的原理,掌握记忆的技巧,合理开发,记忆的潜力是无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8-9-8 06: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班主任工作笔记

  本文讨论了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性质、开课意义和辅导原则。对如何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读者可参照文中介绍的几种基本要素来评价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本文认为,要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选题是关键,课前理论分析不可少,辅导目标有序列,活动形式的设计和内容的选择以及课堂提问等等,都要根据辅导目标来确定,教师言行要符合心理辅导的基本理念和技术,活动体验要有实效,课后反思要深刻。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课   基本结构
引言: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已经是大势所趋,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全员参与,这也是我们的理想。但面对目前学校没有专职心理辅导员,教师理论水平、技术手段欠缺这样的现实,我们应该将哪一点作为工作的切入口,这是广大心理教育工作者所应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1998年,我涉足心理辅导活动课,经过多年的理论探讨、上课、听课、评课和指导,逐渐发现和明白,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正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因为心理辅导活动课受到了学生极大的欢迎,我曾对试点班作过调查,结果发现,100%的学生都要求继续开设下去。同时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改变,他们都在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接纳学生。师生关系变得融洽,为学校创设了民主、开放、和谐、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教师的教育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
      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安排随意,缺乏序列性;与相关学科协调不够;课前理论分析欠缺,如教师对abc理论理解不够,没有注意到“当现实问题无法解决时,要改变自己对现实的看法”这一句中的前半部分,致使学生对于一些完全可以用自身能力解决的事,没有用实际方法解决,而是马上提出改变自己的想法。提问缺乏目的性,如,对于“当你自行车轮胎破了,”这样一个现实情境,教师可以提“你怎么办?”的问题,也可以提“你怎么想?你有什么感觉,你会有什么情绪反应?”等等。根据不同的目的,我们要提针对性的问题,对于不同的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回答。活动形式单调,以讨论为主,很少情境体验;小组讨论走过场,代表小组发言的同学一般仍只是谈自己,很少代表本组意向;教师对学生不够尊重,对学生说话没有使用礼貌用语,还是没有放下自己的参照架构去看待学生的发言,缺乏有效的引导;此外还有课后评价表面化等现象。
      就我本人而言,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有关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现着重将自己对如下几个问题的探索、实践与思考作如下表述,与同行交流,以期获得专家的批评指正。



一、意义与性质
1、开课意义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引导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切入点。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已经发现,教师在探讨如何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过程中,他们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改观,因为他们已将心理辅导的理念贯穿于辅导过程中,如他们懂得了如何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懂得如何以民主、开放的心态接纳学生的不同观点;并学会如何鼓励学生大胆开放自己,说出真情实感;他们也懂得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包括学生和自己。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开设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受教育者有所体验,在体验中获得理念的感悟,情感的宣泄,技能的掌握。而活动是体验的载体,只有通过活动,才会有深刻的体验。而且对于同样的实践,具有不同个性、不同生活经历的人会有不同的体会和领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团体动力的暗示性作用,学生一般都会有积极意义上的领悟。因此,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是非常必要的。

   2、性质
      所谓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是指,以班级为单位,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对全班学生实施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心理辅导活动课并不是传授心理学知识的课,而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性问题,帮助学生开发自身发展潜能的活动。
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的角色地位是,学生心灵表白的倾听者、自我探讨的促进者,而不是评论者或劝告者。教师对学生必须真诚、接纳、尊重、理解,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因此,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的用语,不再含有评价的成份,而是通过真诚的同感的表达与学生取得沟通,或者通过质疑引导学生,使学生改变一些固有的不合理的想法。

二、辅导原则

      心理辅导活动课要依照心理辅导的原则,又要符合活动课的要求。因此,要遵循如下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心理辅导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题,教师在确定主题时,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选择当前最需要解决的或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性的共性问题。二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活动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唱主角,尽量在课堂中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活动。
2、发展前瞻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三大功能──发展功能、预防功能、矫治功能,发展前瞻性原则强调以发挥预防和发展功能为主。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以人本主义的辅导理念为辅导的基本理念,看到每个学生积极向善的一面,看到学生具有无限发展的潜力的方面,看到学生中自助互助的潜力,充分挖掘学生个体自身和学生集体中的教育资源。二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材素质的要求。
3、活动体验性原则
      心理辅导是一种心灵的沟通,有助于学生情绪的调节,能促进学生情感的体验、理念的感悟。它需要通过适合于学生心理特点的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理念上的感悟、情绪上的宣泄和技能上的掌握。
4、民主开放性原则
      教师要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心理氛围,首先自身要有民主开放的意识,要学会尊重学生、懂得如何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要做到无条件地接纳学生,同时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学生的不同于别人的独立的观点和独立的个性。理解,则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按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去了解、去体会学生的感受,真正与学生取得心灵上的沟通。
5、整体发展性原则
      追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从社会价值取向看,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从满足学生自我完善的需求看,注重学生知、情、意、行几方面协调发展。
6、保密性原则
      对于学生不愿意公开或公开后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容,如测试结果、师生个别谈心的内容都必须经过技术处理,才可以在课堂内作为话题进行讨论。活动课中师生已经协议保密的内容也不能在课后向其他人反映。

三、活动设计的准备:选题—──→ 确定具体目标—──→选择活动内容,确定活动形式
1、选题:
        由于学科教学任务繁重,学校一般难以有充裕的课时用于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在非常有限的几堂课内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因此,选题要有针对性。一要根据当前学生最需要解决的普遍的问题,如,考试之前的考前辅导等等;二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共性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如,初一学生的学校适应的问题,初二学生的情绪调节问题;三要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而现有学科教学薄弱的教育内容,如,选择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独立意识的辅导等等;四要选择帮助学生开发自身潜能的主题,如,许多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如意导致自信心不足,对此可选择提高学生自信的主题“欣赏我自己”,或直接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五要配合学校的工作计划;六要参考教材的编排。
2、确定辅导目标:
1)  按心理辅导的内容分类,确定一个系列的子目标。
      虽然活动课不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课,也要求尽量不提理论,强调活动体验、情境体验。但我认为,要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师必须作课前理论分析,理论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使教师弄懂本单元所涉及的有关理论,明确一个系列的子目标。明了通过本堂课的活动要让学生领悟到什么。只有作好理论分析,才会有目的地去创设有关情景和设计有关活动,才能从容回应学生的发言,从而有效地达成教育目标。
   2) 从理性角度来考虑、分析,分析有关概念,明确每一堂课的辅导目的。以心理辅导活动课《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例。
    主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目的:通过一系列有关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使学生领悟到生活中许多事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从不同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答案;别人的看法有其正确之处,不必太钻牛角尖等等。
基本概念及其处理方法:
    ? 对发散性思维这一概念的解释:“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一个问题获得各种各样的答案。”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来很自然地引出这一概念。如,让学生讨论2000年高考作文题中的四个图。
    ? 发散性思维的特征:“流畅性、独特性、变通性”。对于这些特征,教师课堂上不必一一罗列,但应在回应学生的发言时很自然地提到。
    ? 技能:给一个要求,学生能按要求 a、讲出很多结果,b、讲得与别人不一样                   c、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讲,d、如上三者兼具,且讲得快, e、能利用发散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3、选择活动内容
4、确定活动形式
     活动的设计要有创意,活动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求,主要有如下三大类。
    (1)操作法:
     ? 游戏:通过游戏,使学生较快地发现自己的某方面特点,学会自我调节,学会理解别人,同时感受集体的温暖,增进团队精神。游戏辅导也为辅导员发现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线索。
      例如,在一堂有关“时间管理”的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让学生做了一个“撕纸条”游戏,以一张纸条的长度代表人一生拥有的时间,让学生逐渐撕去已经过去的、休息的、娱乐的和他事业成功以后的时间,在纸条被撕得越来越短的过程中,学生对时间紧迫感的体会越来越深刻——在人的一生中真正用来学习,并使事业取得成功的时间并不多。这样的游戏确实达到了辅导的效果。
     ? 做测验或填表: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并学会自我反省。
     ? 讲演:针对主题即席讲演。
     讲(听)故事、故事接力、演讲接力、抢答(“友谊小辞典”)、经验分享、采访、展示、自我暴露、自我激励等。
   
     (2) 集体讨论法:
      讨论的内容要来源于学生自身、身边的事或当前社会热点。在讨论前,必须先确定讨论形式;提出一个讨论主题时,必须让学生静思几分钟,以使讨论达到实际效果。讨论的形式主要有:
      ? 分组式:每组2─8人,可针对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开展专题讨论,也可采用“拆信封讨论”的方式,即每人将问题写好装进信封交给辅导老师,再由辅导老师随机抽取,将信封拆开,并组织同学们针对信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 对半式:此方式主要用于辩论,全班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各派代表就争论性的问题进行辩论,提出正反两方面的不同意见、根据和理由。
      ? 师生对话式: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允许异想天开,想法越多越好,不允许批评别人的意见,但可以将别人的意见加以组合或改进。这种观念主要来自于“脑力激荡法1” 。
(3) 角色扮演法:
     ? 小品表演:由部分同学参与,一般都事先排练,也可临场发挥。  
      ? 角色扮演:无需事先排练,可以全体参与,也可个别参与。主要有角色互换、空椅子表演、改变自我、等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体验对方的感受,更加了解对方和自己,促使学生自我反省,培养学生的自表能力。
       ? 魔术商店: 一人(辅导老师)扮演店主,店里贩卖各种东西,如理想、健康、幸福、财富、成功等等。由学生扮演买主,说出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及其原因。然后,辅导教师问他愿意用什么来交换。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 哑剧表演:提出一个主题或一个情境,要求学生不用语言,而用表情和动作表演出来。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学生非言语沟通能力的发展。
5、预估可能发生的事件,及处理方法。
6、准备或布置学生准备活动所需的相关材料。
四、课堂活动相关要素
   
             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教学手段、                 
1、基本结构:活动——→情境体验、讨论——─→领悟——→评估  
                    教师话语、心理氛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08-9-8 06: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班主任工作笔记

活动内容是载体,是为了达到目标而选用的载体,没有严格固定的要求;活动形式和教学手段是辅助系统,就像载体的动力系统;安全、民主、开放的心理氛围是辅导成功的基本保障;情景体验和讨论是促使学生体会和领悟的主要手段,领悟是促使学生发生理念上的成长,帮助学生学会解决成长过程中的现实问题的的重要途径。在辅导过程中,要把握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共性问题、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开发潜能这一总体方向。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结构一般以引导型为主,引导的基本方法:让学生①从心理角度分析行为产生的原因(理解);②从得失、利弊的角度来分析行为产生的实际后果,明确其危害性;③寻找道德允许,自己又乐意做的解决办法。
课的一般程序都是以热身活动开始,以情绪高潮结束。热身的方式可以是小品表演、游戏活动等。热身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潮”的目的是使本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使他们有更深层的体验,达到持续的、长远的、深刻的教育效果。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更彻底的放松,情感得到更彻底的宣泄,理念上获得更深层的领悟。
除热身和高潮以外,中间过程的安排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的程序是:引题、活动、谈体会、感受、想法,质疑、澄清、领悟。有时,为了使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获得更真切的体验,辅导教师往往不作直接了当的辅导目标的说明,因此,主题并不一定放在课的起始阶段。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结束语也不同于学科课堂的结束语。
2、 教师言行:
      教师言行来之于理念,因此教师要牢牢把握心理辅导的基本理念,学会关注、倾听、聚焦、同感的表达等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以民主平等开放的心态,接纳学生的不同观点。恰当地作自我表露,将自己溶于学生之中。对个别之处作恰当的引导。
      ?关注:关注学生的感受,预估可能发生的事件,尽量避免尴尬局面的发生。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达,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对负性情感体验作及时的弥补。
       例如,在一堂初二心理辅导活动课“长大的感觉”中,教师选读学生家长的信时,有意挑选优秀的信件读给大家听,避免否定学生的信件,并让被选的学生谈听了家长对自己的评价以后的感受。这样做充分显示了这位辅导老师能够关注学生的感受,尽量避免尴尬局面的发生。另一个成功的例子是,在一堂“学会赞扬”的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事先让学生做好表示赞扬同学的道具苹果,并在课内送给同学。当送苹果活动结束时,老师问,有没有同学把自己制作的苹果都送出去了,但没有受到一个苹果?结果真的有一位同学举起了小手。此时,老师拿出自己制作的一个大苹果送给了这位学生,他说:“这位同学学会了赞扬别人,这就是一个优点,老师把这个大苹果送给他!”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关注感受并不是形式上的关注,而是实实在在的关注。这里也举一个失败的例子,在一堂主题为“集体的力量”的小学二年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让学生举行一个“吊鱼”比赛,分8个组,结果只有一组没有成功,老师总是在问其它组“有什么感受?”并让他们再试,但却始终没有关注到这失败的一组,并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
      ?聚焦:对个别学生的冗长表达甚至离题,教师要运用聚焦的技术作适当的引导。对于某一情境的讨论,教师要依据辅导目标来提问,以使学生回答的范围不会太宽泛。从而可以节省时间,突出重点,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一堂小学三年级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学会赞扬”中,在小品表演:“小明考100分,爸爸没有表扬他,还对他说,是偷看的吧。”之后,老师让学生谈看法。在这里,老师可以问“对这样一件事情,你有什么看法?”、“假如你是小明,你怎么想?”、“假如你是小明,你会有什么情绪反应?”等等。本课此处的辅导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当一个人很想得到表扬但却得不到时的负性情绪反应,因此,我认为还是用后两句问法比较能够突出重点,起到聚焦的效果,能较快地达到辅导目标。
     ?包容:教师要包容学生的不同观点,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不用集体的力量去否定个别学生的不同观点。例如,在一堂初中“学会说不”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中,针对情境“有一异性同学约我到江边散步谈心,我要不要去?”的情境,有一位女同学说:“我会去的,只要心里没鬼,不怕别人说三道四。”对于这样的回答,教师如果穷追不舍,硬要把学生逼得非得拒绝不可,就已经说明这位教师已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了。
     ?引导: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引导是个难点,也是能否抓住教育契机的关键,故将此作为重点加以阐述。当学生的发言出现不合理的想法、价值观不符合道德规范、离题等现象时,要通过质疑、澄清等技术将之引向辅导目标。
例如:在一堂有关初中生情绪辅导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让学生谈谈对“酸葡萄故事”中狐狸的看法。一学生说:“它不面对现实。”此时,教师若不置可否,则错失教育良机;若只是给予肯定,则达不到心理辅导的目标,因为该生将来遇到困境时还是不会使用合理化这一心理防御机制的。我的处理办法是,肯定“面对现实”的观点,再让学生讨论“不同现实处境可分为几类?”的问题。通过讨论得到,现实处境有三类:a、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b、凭当时的能力,再怎么努力也是达不到的;c、“资不抵债”,即代价远远超过得到的。再让学生讨论,哪一种情况下我们可能会用“酸葡萄心理”?由此,学生认识到,对于b、c两种情况,我们会用“酸葡萄心理”来使自己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避免自我伤害。以后若遇到真实情境,相信学生会对自己的心理反应有更明确的了解。
在一堂以“独立的我”为主题的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中,老师引导学生讨论“笼中鹦鹉长大了,被放回大自然以后,为什么还会饿死?”的问题。一位学生说:“它太小了,还不能独立。”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它,已经长大了,为什么还不会独立呢?”由此,就会把学生引向辅导目标——小时候做不到“小独立”,长大以后就做不到“大独立”。
      ? 鼓励:不仅在于表扬学生“说得对”,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放开胆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尤其对于说真话的更要大加表扬。
      ? 同感:对学生的表达表示同感,对学生的感受有所关注,并表示出因学生的开心而高兴,因学生的困惑或不快而担忧。当学生的表达出现困难时,要通过同感、澄清等技术帮助学生表达确切和解围。
      ? 平等:包含师生平等、同学之间平等,教师不能“歧视”某一学生。 但“歧视”这种意识时常会在教师的话语中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例如:在一堂课中,老师相继把一位位同学请上讲台来当“小老师”,当请到平时表现不怎么令老师满意的小华时,老师说:“小华今天也上来当小老师了”。这个“也”字传达出老师的歧视。
      ? 礼貌:对学生的发言,使用“请”、“谢谢”等礼貌用语,以显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师生交流的真正平等。
      ? 融入:教师要溶入学生集体活动之中,成为其中一员。需要的时候,可以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说出与学生分享。以促使学生的投入。
教师融入的例子很多,例如,在一堂“欣赏我自己”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大胆地表露自己的优点,教师首先在学生面前说出自己的特点和值得自我欣赏之处。
      ? 迁移:向现实生活迁移,尤其体现在结束语上。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结束语不同于学科的结束语,辅导教师不要说“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大家回去复习一下”之类的话,而要说一些意味深长的能引起学生反思或能激发学生情感的话,使学生能够将领悟到的理念,和学到的技能运用于生活实践,处理现实问题。
3、课堂氛围
      要创设合适的心理氛围。心理氛围需要通过教师的鼓励性的、富有同感的表达,通过学生的情境体验,通过人人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应该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平等、民主、开放甚至是个性张扬的。
      学生需要在安全、民主、开放的氛围中,得到情绪的渲泄,情感的满足,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尊重、理解、接纳、共情、鼓励、帮助和引导;学生需要在竞争的氛围中表现自我,以满足好胜的需求。学生需要通过与同学的交往,集体的活动,以满足爱与归属的需要。因此,要设计一些竞赛活动或需合作完成的活动。至于具体要创设什么样的情景,要根据具体的辅导目标和内容而定。
对于竞赛获胜者可适当给予一些物质奖励,如糖果、铅笔之类。因积极的暗示会带来积极的结果,消极的暗示会带来消极的后果。学生需要积极、乐观向上的动力,因此,涉及的内容虽然有学生或教师的困惑,但处理的方法教师应该尽量将学生引向积极。
五、课后反思:
     1、反思内容:最为关键的是,要看这节课是否达到如下三个方面的效果,以心理辅导活动课《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辅导效果为例加以说明。
      ?理念的感悟。通过有效的活动体验,情境体验和小组讨论,学生会有所体会,有所领悟。在这堂课后,我让学生写出体会,发现理性的体会和感性的体会各占50%,其中有学生写道:“生活中许多事是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的,钻牛角尖只会进入死胡同,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
     ?情绪的宣泄。平常上课教师往往以“对或不对”来提问学生,学生也只有在说出那唯一正确答案时,才获得表扬,大部分时间和大部分人只能处于怕得不到肯定而不敢讲的压抑中。而在这堂课中,学生个个大胆发言,因为在这里没有对错之分,而且即使学生讲得很不合老师的意图,老师也会找个理由鼓励他讲。由此,学生便可将在平时在学科课程中被压抑的情绪通过自由自在的发言,在不知不觉中释放出来。
      ?技能的掌握:在这一堂课,学生学会了如何去发散自己的思维,并初步学会了运用发散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
     
2、反思途径
课后反思之前,可先作评价,可让听课教师、学生参与评价,然后上课老师再作总结归纳,自我反思与修正。
      ?学生谈体会和感受:让学生谈对本堂课的感受或体会以及建议。他们会有一些理性的思考,也会有一些情绪或情感方面的体验。也会谈到自己在技能方面的收获,如果这些思考、体验、收获都是积极的、正向的,那么,就可以说明这堂活动课是有效的。至于效果的程度如何,那要看学生体会的深度如何了。
     ? 教师交流研讨:
由于教师刚刚接触心理辅导活动,对心理辅导活动的规范以及心理辅导的有关原则和理念、技术的理解和把握会有所欠缺,需要有人指导。为此,市教科所组织了多次的班际、校际乃至市际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研讨活动,邀请上海、深圳、富阳等地专家教师与本地教师同台上课,互相切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自我反思修正。
3、跟踪辅导
      在上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现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在课内得到解决,对于这些学生,辅导教师要在课后主动找他们,对他们进行个别跟踪辅导,从而达到及时、彻底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目的。
     总之,要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师必须选准主题,认真分析和设计,在上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过程中,把握心理辅导的理念,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以民主、开放的心态,尊重、理解学生,接纳学生的不同观点,与学生平等交流,充分运用各种形式的活动和辅导技巧,使学生获得体验,并有所领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辅导的效果。
六、学校需注意的地方
1、承担者
      咋一看这个问题似乎觉得比较奇怪,心理辅导活动课当然应该由专职的心理辅导员来上,这还用问吗?但是,在我们温州市,在这项工作刚刚开始,专(兼)职心理辅导员奇缺,而且教师也没有什么理论基础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请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自然课教师担任。因为初一政治课教材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在学校里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班主任,最能发挥教育功能的就是班主任,自然课教师可以在生理卫生课中对学生进行性知识教育和性道德教育,解答青春期性心理方面的疑难问题。而我们的首选培养对象应该是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师兼班主任。
      此外,我还摸索出更具体的操作方法,既“分工合作,资源共享”。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负担很重,而且又没有心理辅导理论基础,不可能作系统的研究和辅导。我们可以让试点班每一位班主任各自选一类内容深入研究,以“口子小,挖掘深”为基本研究原则,给每一位班主任三个任务:就一个主题写好一个教案,上好一堂校级公开课,写好一篇论文。对每一堂公开课,我们都组织课题组成员参与听课、评课,及时与开课老师交流。
2、人员的配合
      为统筹安排工作,学校政教处和教务处要将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时安排在班会课、思想政治课、生理卫生课、活动课中。并留有几节机动的班会课,由班主任自行安排,使之有利于针对本班实际情况进行临时应变。因此,必须取得班主任、政治课教师、生理卫生课教师的通力协作。按自我意识辅导、学习心理辅导、人际交往辅导、情绪辅导、休闲消费辅导、职业辅导几个方面进行分工合作。使每一担任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师都有自己的主攻方向,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和实施教育。
      但是,从实践来看,班主任工作负担太重,很难有时间挤出来准备和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班主任的参与只能起辅助性作用,以避免学生因班主任工作失当而造成心理问题。为此,我认为学校必须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员。初一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可以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和班主任协同担任。初二、初三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由专职心理辅导员承担,学校还要给初二、初三段每学期专门安排几节心理辅导活动课。
3、总体安排与临时应变
       为避免工作的随意性,学校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制定课程计划和每一学期的心理辅导活动计划,确定每一学期的工作重点。要按照艾利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明确学生每个年龄段的发展任务,预计各个阶段有可能出现的发展性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辅导任务。
       就总体而言,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辅导任务主要有学习心理辅导、自我意识辅导、情绪辅导、人际交往辅导、青春期心理辅导、生涯辅导等。“自我意识”是核心,在每一块内容的辅导过程中,一般都应该有认识自我的辅导。每一块内容,可以看作一个目标,我们要对每一目标进行分解。如,自我意识辅导可分解为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节自我,挑战自我;学习辅导可分解为学习的意义(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科学用脑、时间的管理、学习情绪等。人际交往辅导,可分为人际沟通的意义、人际沟通的原则、人际沟通的技巧等。对于某一子目标,一堂课往往不能解决什么问题,需要有一个序列的活动安排。如,情绪辅导,可以分为认识情绪、表达情绪和调节情绪三个部分,每一部分作为一个主题。每一个主题用一个单位或若干个单位时间来完成,一个单位时间可以是一节课时间,也可以是20分钟左右。一般小学可用短时间。
      教材的编写要把握好这个框架,要有一定的序列性,但教师上课并不一定严格按照教材编排一课不漏地上,因为各地各班情况不一样,教材中所举例子也并不一定适合本班,而且课时很有限,教师必须有选择地灵活应变地备课上课。
      总之,要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师必须选准主题,认真分析和设计,在上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过程中,把握心理辅导的理念,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以民主、开放的心态,尊重、理解学生,接纳学生的不同观点,与学生平等交流,充分运用各种形式的活动和辅导技巧,使学生获得体验,并有所领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辅导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08-9-8 06: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班主任工作笔记

  陈真是一位工作认真负责的老师,因为工作劳累,经常疲惫不堪,因而显得面容憔悴,心情烦躁。每次见面都会感慨一番,“教师工作压力太大了!面对个性不一的几十个学生,我时刻要将他们挂在心上,生怕他们不听话,生怕他们会出事情,甚至睡觉也不安宁,梦里都牵挂着学生。学校又有接踵而至的检查、记分排队、比赛、竞赛……,真是应接不暇,忙得我心力交瘁。说句心理话,真想早点退休!”是啊,当教师确实很辛苦,如,班级管理、班际竞争、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学要求等等,都给教师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对于某些责任心很强的老师来说更是如此。但我们也发现有的教师精神饱满,忙而不乱,游刃有余。当然这与教师本人的身体素质和工作能力有关,但也与教师的心理调节能力有相当的关系,尤其是情绪调节能力。
       教师的情绪若调节不好,会产生种种身心问题,如,焦虑、身心疲惫、健忘、消化紊乱、易发怒、想处罚学生、血压升高、抑郁、悲伤等等。这样,不仅伤害自己的身心,而且会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学生的自尊,而学生的心理问题又会“反弹”给教师,如此恶性循环,师生关系会越来越紧张,教师的工作效率会越来越低,因而心理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因此,教师的自我情绪调节非常重要。在此,笔者介绍几种情绪调节的方法:
     1、 抽离自察法。一个人要想控制自己的情绪,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用“抽离法”可及时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并使自己尽快冷静下来。当自己陷入负面情绪困扰而又想摆脱时,可想象自己坐或站在一旁观察着情绪波动的当前的我,认识到是处于紧张、焦虑之中,还是处于后悔、无奈之中,甚至是烦躁、愤怒之中。这时可使自己迅速冷静和清醒。若想象自己退到远方或飞向高空后再进行观察,则效果可更快出现。多次使用便可形成习惯性技巧。
     2、情绪预报法。
    人们大多希望能适度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但每每发现自己陷入过度的负面情绪之中时,已无法自拔。建立情绪预报系统,可使我们及时发现自己的情绪状态,避免破坏性的行为发生。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找出自己出现负面情绪时身体、行为和思想三方面常伴随出现的信号。        例如:气愤                 
──────────────────
身体信号│行为信号│     思想信号      
─────────────────
心跳加速│大声说话│“简直忍无可忍!”  
紧握双拳│ 摔东西 │“总是与我作对!”  
脸部发烫│出手打人│“一定要教训他!”  

       第二:为自己选定一个信号标志,它可以是一枚闪亮的红灯,也可以是一种声音,如救护车声。尝试在内心看、听到这一信号标志的存在,练习数次直到能轻易在头脑中提取。
第三、通过想象逐一出现自己产生负面情绪时的各种信号,再将之一一与选定的信号标志联系,练习数次这种联系固定下来。
      3、 悦纳缺陷法。
     “理性──情绪疗法”的代表人物艾利斯(a.ellis)认为:“人类天生就有一种异常强大的倾向,要求并坚持他们生活中的一切都得尽善尽美。否则便会遣责自己、他人和这个世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回忆他的童年时曾讲过这样一个令他终身难忘的故事。他的老师有一次拿着一张画有一个小黑点的白纸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结果,大部分同学都回答:“一个小黑点”。这个故事证实了心理学家艾利斯理论。  一般来说, 教师都是来自比较优秀的群体,他们都有过完美的经历,如,学生时代经常考满分。因此也比较容易追求完美。如,“我应该得到自己所有学生的喜欢和尊敬”、 “我班学生应该在各方面都比别班强”、“对于犯错误的学生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我讲的话我的学生必须句句记住”、“对每位学生的问题都应该给予非常的关切”、“我的认真负责必须得到满分的评价。”等等。但学生是一个个性、习惯不一的群体,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现实根本无法达到教师所要求的完美。这对矛盾经常使教师陷入困惑境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万物不完美之事占大部分。因此,我们惟有悦纳缺陷,才有可能获得心理平衡。
4、换位认识法。
      所谓换位认识,就是换个角度看问题。请看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老太婆,她有两个女儿,一个买雨衣,一个晒盐。于是,老太婆每天为她的女儿们发愁,因为晴天卖雨衣的女儿每生意,雨天晒盐的女儿没生意。有一天,有个仙人对她说,你如果换一个角度想,你就天天开心。晴天,晒盐的女儿有生意了!雨天,卖雨衣的女儿有生意了!因此,面对自己无法改变的现实,我们必须通过改变想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在现实生活当中,有许多想法都是不现实的,这些想法促使我们产生不良情绪。
5、四步认同法
      四步认同法强调站在对方的角度体会他人的心情,了解和分享对方的看法和感受。这种方法可避免学生的逆反情绪产生,从而使教师摆脱由学生种种拒绝和抵抗带来的无力感、疲惫感、不满感、怨恨感、窒息感等情绪困扰。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肯定。    接受对方的情绪状态,相信学生的表现并不是故意与老师作对,并对其想法和行为中的合理的成分加以肯定。
      第二、分享。    进一步就对方的感受和认识中的合理成分进行分离。使对方的情绪慢慢化解。
      第三、引导。    再帮助对方明白存在的问题,及可能会带来的不良后果。
      第四、策划。    与对方一起积极寻找更多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其明确下一步的行动。
情绪调节技巧还有许多种类,如,合理宣泄法、行为调节法、语言暗示法、松弛法等。倘若教师在平时工作中能有意识地经常使用如上方法,那么相信心理健康可获得积极维护,心理素质可得到明显提高,其工作压力会有所减轻,教育教学的效率也将直接或间接地得以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08-9-8 06: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班主任工作笔记

数学学习是师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有效的学习学习更应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习更有效,笔者认为:

一、         要重视学生生活经历和实际操作体验

1、要积极了解儿童的现有经验

布鲁姆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这已有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儿童的经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儿童自己获得,而且来之与课外,教师要很好的研究儿童的经验水平,根据儿童的已有经验设计学习方案,才能更好的推进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进程。如学习《长方体的认识》这一内容,在导入新课部分时,媒体出现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盒等实物让学生说出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五花八门,但是真实反映了儿童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这样了解儿童现有的经验老师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

2、要重视数学活动和开展

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新课标十分重视数学活动和开展,指出:“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在教学“比高矮”一课时,我先请两位身高相差较大的同学站在前面,让大家判 断他们两个谁高、高矮。学生们一下子就判断 出来了。紧接着,我又请了两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学站在前面让大家接着判断谁高、谁矮。 这一下学生们可判断不出来了,该怎么办呢? “比个儿,”一个学生大声说。这时老师接着说:“大家会比个儿吗? 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可以互相比一比”。听到指令,学生立刻行动起来了。学生们的想法还真多,有的背靠背站着比,有的共同靠着墙站,然后标个记号比;有的面对面站着比;还有的并排站着比;有的垫高以后再比…… 。然后,我让学生介绍并演示自己的方法。比得不好的学生我却让他们谈一谈自己是怎样比的,总结一下自己比得不好的原因。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3、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的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新课标也指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体验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前提,是能力生成的基础和决定性条件。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体验、探索、发现、创新。

如学习《长方体的认识》的时候,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又如: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内容时,我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多边形的模型让学生操作实验,看看哪些多边形最不容易变形的,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摆弄实践,亲身经历体验,就不难发现三角形最不容易变形,也就是最稳定的。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就明白房子的屋架、电线杆的固定、一些家具的固定为什么都用三角形的道理。

二、要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它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这是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

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实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两种意识:1、“探究”是每个学生的能及之事。多元的智慧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智慧特性是多元的。为此,认知的方式也各显其特点。基于上述两种基本观点和意识,我认为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怪?兜慕萄с晌???灾鹘ü沟慕邮芙萄в挥氪送?币?×康匚???瓷杼骄康钠教ā;欢?灾??褪且?嘈琶扛鲅??拇丛烨绷γ????峁┖痛瓷璺岣坏奈侍馇榫埃?佣?蛊淅痔健⑸铺健h纾喝?切蚊婊??降耐频家豢危?ü??礁竦姆椒ㄇ蟪鋈?切蚊婊??偃醚??昧礁鋈?切纹窗凇r环矫嫫舴⒀??璺ò蜒芯康耐夹巫???丫?峒扑忝婊?耐夹危?硪环矫嬷鞫?骄克?芯康耐夹斡胍蜒у耐夹沃?溆惺裁囱?牧?担?佣?页雒婊?募扑惴椒ā?span style="mso-bidi-font-weight: bold">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只有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的东西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学生的能及之事,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探究,老师只要在关键的时刻加以点拨、指导,充当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协作者、促进者,这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为什么底乘以高还要除以2,这道理学生也就明白了。学生也从数学活动的事实中,学到了数学方法。一次我拿一块不规则的小石块,提出谁能算出它的体积,结果有不少的学生都把这个小石块浸没在圆柱体或长方体的容器里。然后取出,水减少的体积就是这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把不规则的小石块转化成圆柱体或长方体。

2、“探究”是学生内心潜在的一种要求。布鲁纳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学生都有着一种以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欲望,这种欲望和需要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源泉。在引导学生探究、归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后,我又提出新的问题:三角形的面积是 s = a h÷2,能否用s =( a÷2)×h   或 s = a ×( h÷2 )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老师这一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动机。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发现:1、沿三角形底的中点和其中一条腰的中点连线剪开,然后以被剪开一条腰的剪切点为轴向上边方向旋转180°,与被剪开腰的另一半重合,就成为一个与这个三角形等高,底是这个三角形一半的平行四边形;同样沿三角形两腰的中点剪开,然后以其中的一条腰的剪切点为轴向底边方向旋转180°,也成为一个底边与这个三角形底相等,高是三角形高的一半,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所以上述两个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也成立。提高了学生掌握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自我发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发现是教学的核心。新课程的教学应是一种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自我发现,不断尝试和创新发现的过程。从发展论的角度思考,“发现“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核心,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本领。鼓励学生去勇敢的面对认知矛盾,积极地去尝试数学问题,自主地发现知识的本质规律,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如: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每个学生都有一对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每次拿出一对进行实验。把圆锥体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观察要装几次;然后又把装满水的圆柱体倒入圆锥体,圆锥体可以装满几次。学生进行几次的实验发现:每对圆柱体与圆锥体的关系都一样。这样学生经历、体验、探究,自主建构。学生发现事物的联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如:圆柱侧面积的推导,学生沿圆柱侧面展开,学生就发现圆柱侧面可以看成是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长(或平行四边形的底)可以看成圆柱底面周长,宽(或高)是圆柱的高,求圆柱的侧面积就是求这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总之,我认为,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生活经历和实际操作体验,倡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知识规律,实现个体的丰富多彩的智慧的提高,乃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如果长此以往,必将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08-9-12 07: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班主任工作笔记

我们班里每一小组学生在一起写循环日记。循环日记与私人日记不同,它以公开分享的形式,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公开交流,并因此实现默契的沟通。今天检查学生日记,就有两篇引起我的注意。
  一个男同学写道:“今天的天气格外晴朗,但是我的心情却很糟糕。因为丢的东西还没找到,尤其是那本数学练习册,非常重要,没有它我就像失去了一条左臂,非常“疼痛”。整天看别人的练习册,做也做不成,想也想不成,真气人。练习册很普通,每个人都有。但是那里边的题目有特色,越嚼越香。这就像你有一块面包,一不小心丢了,那你是不是觉得很烦人,要是有那块面包的话,你就会不饿肚子……我真后悔,当初没把自己的练习册看管好……”
  像生意人看到了商机,我的眼睛一亮,继续检查。“今天,妈妈给我买了几本书。回到家我立即如饥似渴地看了起了来,我看得津津有味,简直爱不释手。不一会几本书就被我‘啃’完了。我真高兴,我从中获得了不少知识……明天我叫妈妈再给我买几本课外书,我还看。”另  一个女同学写道。
  多好的学生!看了这日记,我像一个不经意闯进了孩子们那个世界的路人,看到孩子们的真实的想法,听到了他们动人的心声,找到了教育他们的契机。平时,我们面对四、五十个学生上课,对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几乎是一无所知。他们在想什么?他们最需要什么?很难说做老师的能知道,而这些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这时如果帮他找到练习册,或者干脆送他一本,借给那个女同学几本课外书,再给他们说几句勉励的话,结果会是什么样?
  冷静一下想一想,我们对学生了解往往局限在课堂上的观察、班干部的汇报,再有就是学生闹矛盾了,吃亏的跑到办公室来哭诉。对于学生生活、学习上的喜怒哀乐我们知之甚少。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确实很难有精力照顾好他们中的每一个。但忽略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也就失掉了许多教育机会。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要与儿童一起生活。要接触他们的内心,而且完全了解,让自己差不多融和在里头。”(《叶圣陶教育文集》)
  教育不是要改变学生,而是去观察并且帮助他们成长。透过这小小的循环日记,我找到了教育的契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8-9-12 07:4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班主任工作笔记


《班级故事》,一把自我教育的钥匙   
——班主任工作小札
江南晴天
    做了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常常在“严管”与“活教”之间困惑、徘徊。家长式的管教,详细而具体的目标,客观地说,某种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习惯于听从,而不敢去思考,缺乏必要的判断力。但是开放式的班级管理,由于孩子的年龄、心理等因素,他们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向,选择往往比较幼稚,甚至错误。所以教师在管理中,“收”与“放”之间的“度”,就显得特别重要。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他要营造的是一个团结、活泼、向上的班集体,这个集体中的所有成员(老师和学生)应该有一个合力,能够相互影响、相互教育,把行为的目标指向通过这种集体的合力去实现。对学生不能单靠“管”,应该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对其施加影响,使学生知其言、明其行。
    最近两年,我在这方面做了一点尝试,有所得,也有所失,我觉得我的学生,他自觉去做的,他必然明白这样做的原因;而个别的学生经常的犯错误,那只能是我的方法不当,效果不好,但我的班级管理的思路是正确的,这点从我对毕业班的学生跟踪调查可以知道。
    也许是我们常规的教育方法上出了问题,我们在提倡班级的合力教育的时候,却无法给学生自我教育的舞台,无法给学生自由交流的时间,无法给学生自主支配的空间,因此,教育仍存在着巨大的真空。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检查学生的班级日志时,发现由值日班长写的班级日志只是简单几条内容,有结果,但没有过程,对教师来说,只是知道每天班级发生了什么事,可是由于缺少过程,对学生的教育力度相应来说就小得多,而教师也很难从中挖掘出有效率的教育契机。于是我想到,能不能改变班级日志的记录方式呢?
    在征求了部分同学的意见后,我安排了写《班级的故事》,规定由班级同学轮流写,我们称之为“轮值班长”,班级每天发生的故事,第二天由轮值班长在晨会课前读,读过后,大家可以对昨天的故事进行5分钟的评论。最初我只是试探性质的,没有想到,学生参与的兴趣很高,学生主动地参与,使《班级故事》有了一定的质量,并且故事的真实性、客观性,使《班级的故事》又多了一层份量——教育上的份量,它使我在教学管理中,又多了一把钥匙。
    坚持写《班级的故事》已经有两学期了,在我的抽屉里,收藏着十几本厚厚的《班级的故事》,它们使我在过去的教育中,少走了一些弯路。那么《班级的故事》在教学管理中给我带来了哪些便利呢?概括起来有四点:
一、《班级的故事》使我多了一双耳朵和眼睛。
    有这样一个调查,说在对100个教师和100个学生的抽样调查中,问教师“你爱你的学生吗?”,90%的教师都说“爱”,可是在对学生调查中,问学生“你感受到教师对你的爱吗?”只有10%的学生说“感受到”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呢?我想根本的原因是: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不能了解自己所教育的对象,尽管拥有着爱心,但却得不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教育不能在心灵上与学生沟通,不能感染、影响学生。于永正曾说,“教师要蹲下去看学生”,可是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教师面对50多名学生,哪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学生呢?因此,有很多的教育方法并不是最好的最有效的。特别是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教师更多的不是缺乏耐心,而是缺乏时间,缺乏契机,去与学生沟通,去了解学生。
    让学生写《班级的故事》却帮了我的大忙,它使我能够在第一时间、更客观、更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所作、所想,使我多了一双耳朵可以听到学生的心声;多了一双眼睛可以看到班级发生的每一件事。读着《班级的故事》,我感到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贴近了,使我在教育管理上多了一层思考,选择的教育方法更有针对性,避免了盲目性。
    本学期有两件事,是《班级的故事》告诉了我正确的处理方法。一次是值勤老师告诉我,我们班的钱玉铃同学早晨迟到,谎报是别的班级的学生。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我十分气愤,因为迟到班级要被扣分,而且撒谎的性质就更加严重。但气愤归气愤,我已经养成了看《班级故事》的习惯,我想,这样一件事,看同学们怎么看,巧的是,那天正好轮到钱玉铃当“轮值班长”,她在故事中写到她迟到的事,迟到的原因是头天晚上发烧,早晨起得迟了点,被值勤教师逮着,一时害怕,不敢报真名,就谎报了假名,她知道这件事不对,但不敢对教师说。看了她的故事,我原谅了她的犯错,这样“美丽”的错误,谁还会气愤呢?况且她自己已经意识到了错误。我只是对她说,你今天的犯错,老师可以原谅你;其实你只要说出你迟到的原因,值勤老师也会原谅你的,撒谎、隐满可要不得。
    还有一次,是最后一节课,我到班上去上课,一进教室,闻到一股异味,同学告诉我是班 一位同学撒尿。这位同学我知道,他属于一种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因此,他的思维不能等同常人的思维,但是在课堂上撒尿这样的事也太滑稽了。他自己可能也觉得过分,第三节课提前回了家。第二天,我从《班级故事》中了解到了事情的真象。原来,在上劳动课的时候,他尿憋得受不了,可是又不敢向老师说,因为对于他,更多的教师总是批评的多。害怕老师批评,尿又憋得受不了,他想了一个“聪明”的办法,悄悄地在座位下,用方面袋兜着。这次,我行使了我的特权,没有在班上读《班级的故事》,并且把这一页撕了下来。我要保护他的自尊。事后,我只是悄悄对他说了一句话,尿胀了可以告诉老师,老师不会批评你的。
    每天看《班级的故事》,就象在看一幕幕话剧,它使我能够生活在学生中,对学生的了解更全面、更客观。
二、《班级的故事》使我和学生多了一面自我审视的镜子。
    古人云:“每日三省吾身”,陶行之先生也说,“学生成功的秘诀在于每天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我想,这都强调了学习的个性行为,教育关键在于内因的作用,自我的觉悟和认识,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班级的故事》对于学生们来说,仿佛是一面镜子,对照这面镜子,学生能够自我反省,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比如说,窗帘掉了,谁把它挂好了;门锁坏了,谁买了一把新锁;谁帮助了生病的同学……数不胜数的好人好事,让同学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又比如,谁欺负女同学;谁在打画面、玩不健康的游戏;谁上课做小动作影响别人听课;谁不应该在桌子上“涂鸿”……同学们在议论和谴责中,明白了是与非,对与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02:0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