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spj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班主任工作笔记

[复制链接]
127#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0 07: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班主任工作笔记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开放,经济的冲击等,当前的形势显得错综复杂起来。与此同时,教育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困惑和面临挑战。正因为这样,素质教育提到了首要的地位。而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中,思想素质尤其显得重要。这就决定了作为学生团体的管理和决策者的班主任肩负的责任之重大,那么,班主任怎样适应新形式下的学生,切实做好他们思想教育工作呢?我认为,应以严格为主,此外还要灵活有方。
教育学生以严格为主是有必要的,但是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严而有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生尚未定型,思想的单纯性强,考虑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所以在通常情况下,学生都得听从班主任的教导,并按班主任提出的严格要求进行发展。严要求、高标准并不是个人专断,老师说了算,而是教育原则之下的言之有理、行而有据,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大量思想教育工作。老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宜多从道理上入手,在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气氛当中,帮助学生明白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的观,懂得为祖国而发奋学习,使班集体的每一位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严而有情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不能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人。”感人心者,莫过于情。一般来说,教师在处理个人事务之时,常从各种情感角度出发。但在对待教育学生的问题上,一些过严的教师往往出现不留情,甚至不讲情理的时候。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对学生来说他们通常会敬而远之,或者表现出表面上是服从,但实际上心里有抵触或逆反的情绪和老师“对着干”。因此在“严格”的主旋律之中,教师必须有必要的“情”来作为“协奏”。如果一个学生犯了一次错误,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单刀直入,毫不留情的严肃批评;一是先套“家常”再去婉约指出,互商对策。那么,后一种方法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如此处理学生就会感到他的老师是通情达理的,老师的批评是善意的,老师的意见是可以接受的。当然对于那些屡犯或偶尔犯错的学生,教师用“情”的尺度和分量又应该是因人而异的。总之,教师不宜“恨铁不成钢,动不动就板起黑脸”,要记牢“动之以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教育原则。
三、严而有爱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特殊的育人工程,严格的要求,具体细致的工作,必须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因此爱心是教育的根本。如果教师的爱心不够,甚至缺乏爱心,那么学生也就难以具备仁慈、怜悯之心,难以学好知识,学好做人和生活的道理。因此,教师要有爱心,有一颗时刻爱护,保护学生的心灵。当然教师要本着有利于学身心健康的原则来扩展自己的爱心。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问是变坏。其实,严和爱是不可分割的,严是出于爱的初衷,爱不应超出严的范围。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导到一个充满仁爱的人生境界之中。才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悔,得到人际关系的启迪。在不断的熏陶之中,逐渐领悟到“爱”的真正涵义。
四、严而有序
    有序和无序,是一个管理者管理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们直接体现管理的效果。一个成功的集体,其有条不紊的管理秩序总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是混乱无序的,必然产生个体的小集团和个体的我行我素,整个班级就会变成一盘散沙。所以要从无序逐步走向有序,多管齐下,使之成为良好的管理效能。因此,作为班主任,要力争使自己的班级管理呈现比较稳定的有序状态,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从而使班级管理工作遵循无序到有序,有序到新有序。这一波浪形式的前进方向,要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发挥最大作用。例如:在符合教育原则的前提之下,定出一套适合本班级实际的行为规约,对学生思想、学习、纪律、卫生、劳动、体育等各方面实行全面监督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班级在严格的要求之下井井有条的沿着正确的育人方向发展。
    总之,做好班主任的工作要讲究科学性,对学生充满爱心就,以严之有理、严之有情、严之有爱、严之有序为宗旨。只有这样,才能换来满园芬芳的桃李。教育前景任重而道远。愿每一个教育者都要心甘情愿地承担起这份光荣而艰巨的历史责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0 07: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班主任工作笔记

  陈真是一位工作认真负责的老师,因为工作劳累,经常疲惫不堪,因而显得面容憔悴,心情烦躁。每次见面都会感慨一番,“教师工作压力太大了!面对个性不一的几十个学生,我时刻要将他们挂在心上,生怕他们不听话,生怕他们会出事情,甚至睡觉也不安宁,梦里都牵挂着学生。学校又有接踵而至的检查、记分排队、比赛、竞赛……,真是应接不暇,忙得我心力交瘁。说句心理话,真想早点退休!”是啊,当教师确实很辛苦,如,班级管理、班际竞争、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学要求等等,都给教师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对于某些责任心很强的老师来说更是如此。但我们也发现有的教师精神饱满,忙而不乱,游刃有余。当然这与教师本人的身体素质和工作能力有关,但也与教师的心理调节能力有相当的关系,尤其是情绪调节能力。
       教师的情绪若调节不好,会产生种种身心问题,如,焦虑、身心疲惫、健忘、消化紊乱、易发怒、想处罚学生、血压升高、抑郁、悲伤等等。这样,不仅伤害自己的身心,而且会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学生的自尊,而学生的心理问题又会“反弹”给教师,如此恶性循环,师生关系会越来越紧张,教师的工作效率会越来越低,因而心理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因此,教师的自我情绪调节非常重要。在此,笔者介绍几种情绪调节的方法:
     1、 抽离自察法。一个人要想控制自己的情绪,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用“抽离法”可及时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并使自己尽快冷静下来。当自己陷入负面情绪困扰而又想摆脱时,可想象自己坐或站在一旁观察着情绪波动的当前的我,认识到是处于紧张、焦虑之中,还是处于后悔、无奈之中,甚至是烦躁、愤怒之中。这时可使自己迅速冷静和清醒。若想象自己退到远方或飞向高空后再进行观察,则效果可更快出现。多次使用便可形成习惯性技巧。
     2、情绪预报法。
    人们大多希望能适度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但每每发现自己陷入过度的负面情绪之中时,已无法自拔。建立情绪预报系统,可使我们及时发现自己的情绪状态,避免破坏性的行为发生。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找出自己出现负面情绪时身体、行为和思想三方面常伴随出现的信号。        例如:气愤                 
──────────────────
身体信号│行为信号│     思想信号      
─────────────────
心跳加速│大声说话│“简直忍无可忍!”  
紧握双拳│ 摔东西 │“总是与我作对!”  
脸部发烫│出手打人│“一定要教训他!”  

       第二:为自己选定一个信号标志,它可以是一枚闪亮的红灯,也可以是一种声音,如救护车声。尝试在内心看、听到这一信号标志的存在,练习数次直到能轻易在头脑中提取。
第三、通过想象逐一出现自己产生负面情绪时的各种信号,再将之一一与选定的信号标志联系,练习数次这种联系固定下来。
      3、 悦纳缺陷法。
     “理性──情绪疗法”的代表人物艾利斯(a.ellis)认为:“人类天生就有一种异常强大的倾向,要求并坚持他们生活中的一切都得尽善尽美。否则便会遣责自己、他人和这个世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回忆他的童年时曾讲过这样一个令他终身难忘的故事。他的老师有一次拿着一张画有一个小黑点的白纸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结果,大部分同学都回答:“一个小黑点”。这个故事证实了心理学家艾利斯理论。  一般来说, 教师都是来自比较优秀的群体,他们都有过完美的经历,如,学生时代经常考满分。因此也比较容易追求完美。如,“我应该得到自己所有学生的喜欢和尊敬”、 “我班学生应该在各方面都比别班强”、“对于犯错误的学生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我讲的话我的学生必须句句记住”、“对每位学生的问题都应该给予非常的关切”、“我的认真负责必须得到满分的评价。”等等。但学生是一个个性、习惯不一的群体,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现实根本无法达到教师所要求的完美。这对矛盾经常使教师陷入困惑境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万物不完美之事占大部分。因此,我们惟有悦纳缺陷,才有可能获得心理平衡。
4、换位认识法。
      所谓换位认识,就是换个角度看问题。请看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老太婆,她有两个女儿,一个买雨衣,一个晒盐。于是,老太婆每天为她的女儿们发愁,因为晴天卖雨衣的女儿每生意,雨天晒盐的女儿没生意。有一天,有个仙人对她说,你如果换一个角度想,你就天天开心。晴天,晒盐的女儿有生意了!雨天,卖雨衣的女儿有生意了!因此,面对自己无法改变的现实,我们必须通过改变想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在现实生活当中,有许多想法都是不现实的,这些想法促使我们产生不良情绪。
5、四步认同法
      四步认同法强调站在对方的角度体会他人的心情,了解和分享对方的看法和感受。这种方法可避免学生的逆反情绪产生,从而使教师摆脱由学生种种拒绝和抵抗带来的无力感、疲惫感、不满感、怨恨感、窒息感等情绪困扰。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肯定。    接受对方的情绪状态,相信学生的表现并不是故意与老师作对,并对其想法和行为中的合理的成分加以肯定。
      第二、分享。    进一步就对方的感受和认识中的合理成分进行分离。使对方的情绪慢慢化解。
      第三、引导。    再帮助对方明白存在的问题,及可能会带来的不良后果。
      第四、策划。    与对方一起积极寻找更多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其明确下一步的行动。
情绪调节技巧还有许多种类,如,合理宣泄法、行为调节法、语言暗示法、松弛法等。倘若教师在平时工作中能有意识地经常使用如上方法,那么相信心理健康可获得积极维护,心理素质可得到明显提高,其工作压力会有所减轻,教育教学的效率也将直接或间接地得以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0 07:3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班主任工作笔记

  本文讨论了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性质、开课意义和辅导原则。对如何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读者可参照文中介绍的几种基本要素来评价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本文认为,要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选题是关键,课前理论分析不可少,辅导目标有序列,活动形式的设计和内容的选择以及课堂提问等等,都要根据辅导目标来确定,教师言行要符合心理辅导的基本理念和技术,活动体验要有实效,课后反思要深刻。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课   基本结构
引言: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已经是大势所趋,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全员参与,这也是我们的理想。但面对目前学校没有专职心理辅导员,教师理论水平、技术手段欠缺这样的现实,我们应该将哪一点作为工作的切入口,这是广大心理教育工作者所应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1998年,我涉足心理辅导活动课,经过多年的理论探讨、上课、听课、评课和指导,逐渐发现和明白,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正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因为心理辅导活动课受到了学生极大的欢迎,我曾对试点班作过调查,结果发现,100%的学生都要求继续开设下去。同时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改变,他们都在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接纳学生。师生关系变得融洽,为学校创设了民主、开放、和谐、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教师的教育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
      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安排随意,缺乏序列性;与相关学科协调不够;课前理论分析欠缺,如教师对abc理论理解不够,没有注意到“当现实问题无法解决时,要改变自己对现实的看法”这一句中的前半部分,致使学生对于一些完全可以用自身能力解决的事,没有用实际方法解决,而是马上提出改变自己的想法。提问缺乏目的性,如,对于“当你自行车轮胎破了,”这样一个现实情境,教师可以提“你怎么办?”的问题,也可以提“你怎么想?你有什么感觉,你会有什么情绪反应?”等等。根据不同的目的,我们要提针对性的问题,对于不同的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回答。活动形式单调,以讨论为主,很少情境体验;小组讨论走过场,代表小组发言的同学一般仍只是谈自己,很少代表本组意向;教师对学生不够尊重,对学生说话没有使用礼貌用语,还是没有放下自己的参照架构去看待学生的发言,缺乏有效的引导;此外还有课后评价表面化等现象。
      就我本人而言,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有关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现着重将自己对如下几个问题的探索、实践与思考作如下表述,与同行交流,以期获得专家的批评指正。



一、意义与性质
1、开课意义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引导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切入点。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已经发现,教师在探讨如何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过程中,他们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改观,因为他们已将心理辅导的理念贯穿于辅导过程中,如他们懂得了如何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懂得如何以民主、开放的心态接纳学生的不同观点;并学会如何鼓励学生大胆开放自己,说出真情实感;他们也懂得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包括学生和自己。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开设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受教育者有所体验,在体验中获得理念的感悟,情感的宣泄,技能的掌握。而活动是体验的载体,只有通过活动,才会有深刻的体验。而且对于同样的实践,具有不同个性、不同生活经历的人会有不同的体会和领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团体动力的暗示性作用,学生一般都会有积极意义上的领悟。因此,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是非常必要的。

   2、性质
      所谓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是指,以班级为单位,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对全班学生实施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心理辅导活动课并不是传授心理学知识的课,而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性问题,帮助学生开发自身发展潜能的活动。
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的角色地位是,学生心灵表白的倾听者、自我探讨的促进者,而不是评论者或劝告者。教师对学生必须真诚、接纳、尊重、理解,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因此,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的用语,不再含有评价的成份,而是通过真诚的同感的表达与学生取得沟通,或者通过质疑引导学生,使学生改变一些固有的不合理的想法。

二、辅导原则

      心理辅导活动课要依照心理辅导的原则,又要符合活动课的要求。因此,要遵循如下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心理辅导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题,教师在确定主题时,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选择当前最需要解决的或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性的共性问题。二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活动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唱主角,尽量在课堂中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活动。
2、发展前瞻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三大功能──发展功能、预防功能、矫治功能,发展前瞻性原则强调以发挥预防和发展功能为主。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以人本主义的辅导理念为辅导的基本理念,看到每个学生积极向善的一面,看到学生具有无限发展的潜力的方面,看到学生中自助互助的潜力,充分挖掘学生个体自身和学生集体中的教育资源。二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材素质的要求。
3、活动体验性原则
      心理辅导是一种心灵的沟通,有助于学生情绪的调节,能促进学生情感的体验、理念的感悟。它需要通过适合于学生心理特点的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理念上的感悟、情绪上的宣泄和技能上的掌握。
4、民主开放性原则
      教师要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心理氛围,首先自身要有民主开放的意识,要学会尊重学生、懂得如何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要做到无条件地接纳学生,同时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学生的不同于别人的独立的观点和独立的个性。理解,则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按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去了解、去体会学生的感受,真正与学生取得心灵上的沟通。
5、整体发展性原则
      追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从社会价值取向看,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从满足学生自我完善的需求看,注重学生知、情、意、行几方面协调发展。
6、保密性原则
      对于学生不愿意公开或公开后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容,如测试结果、师生个别谈心的内容都必须经过技术处理,才可以在课堂内作为话题进行讨论。活动课中师生已经协议保密的内容也不能在课后向其他人反映。

三、活动设计的准备:选题—──→ 确定具体目标—──→选择活动内容,确定活动形式
1、选题:
        由于学科教学任务繁重,学校一般难以有充裕的课时用于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在非常有限的几堂课内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因此,选题要有针对性。一要根据当前学生最需要解决的普遍的问题,如,考试之前的考前辅导等等;二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共性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如,初一学生的学校适应的问题,初二学生的情绪调节问题;三要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而现有学科教学薄弱的教育内容,如,选择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独立意识的辅导等等;四要选择帮助学生开发自身潜能的主题,如,许多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如意导致自信心不足,对此可选择提高学生自信的主题“欣赏我自己”,或直接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五要配合学校的工作计划;六要参考教材的编排。
2、确定辅导目标:
1)  按心理辅导的内容分类,确定一个系列的子目标。
      虽然活动课不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课,也要求尽量不提理论,强调活动体验、情境体验。但我认为,要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师必须作课前理论分析,理论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使教师弄懂本单元所涉及的有关理论,明确一个系列的子目标。明了通过本堂课的活动要让学生领悟到什么。只有作好理论分析,才会有目的地去创设有关情景和设计有关活动,才能从容回应学生的发言,从而有效地达成教育目标。
   2) 从理性角度来考虑、分析,分析有关概念,明确每一堂课的辅导目的。以心理辅导活动课《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例。
    主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目的:通过一系列有关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使学生领悟到生活中许多事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从不同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答案;别人的看法有其正确之处,不必太钻牛角尖等等。
基本概念及其处理方法:
    ? 对发散性思维这一概念的解释:“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一个问题获得各种各样的答案。”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来很自然地引出这一概念。如,让学生讨论2000年高考作文题中的四个图。
    ? 发散性思维的特征:“流畅性、独特性、变通性”。对于这些特征,教师课堂上不必一一罗列,但应在回应学生的发言时很自然地提到。
    ? 技能:给一个要求,学生能按要求 a、讲出很多结果,b、讲得与别人不一样                   c、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讲,d、如上三者兼具,且讲得快, e、能利用发散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3、选择活动内容
4、确定活动形式
     活动的设计要有创意,活动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求,主要有如下三大类。
    (1)操作法:
     ? 游戏:通过游戏,使学生较快地发现自己的某方面特点,学会自我调节,学会理解别人,同时感受集体的温暖,增进团队精神。游戏辅导也为辅导员发现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线索。
      例如,在一堂有关“时间管理”的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让学生做了一个“撕纸条”游戏,以一张纸条的长度代表人一生拥有的时间,让学生逐渐撕去已经过去的、休息的、娱乐的和他事业成功以后的时间,在纸条被撕得越来越短的过程中,学生对时间紧迫感的体会越来越深刻——在人的一生中真正用来学习,并使事业取得成功的时间并不多。这样的游戏确实达到了辅导的效果。
     ? 做测验或填表: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并学会自我反省。
     ? 讲演:针对主题即席讲演。
     讲(听)故事、故事接力、演讲接力、抢答(“友谊小辞典”)、经验分享、采访、展示、自我暴露、自我激励等。
   
     (2) 集体讨论法:
      讨论的内容要来源于学生自身、身边的事或当前社会热点。在讨论前,必须先确定讨论形式;提出一个讨论主题时,必须让学生静思几分钟,以使讨论达到实际效果。讨论的形式主要有:
      ? 分组式:每组2─8人,可针对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开展专题讨论,也可采用“拆信封讨论”的方式,即每人将问题写好装进信封交给辅导老师,再由辅导老师随机抽取,将信封拆开,并组织同学们针对信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 对半式:此方式主要用于辩论,全班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各派代表就争论性的问题进行辩论,提出正反两方面的不同意见、根据和理由。
      ? 师生对话式: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允许异想天开,想法越多越好,不允许批评别人的意见,但可以将别人的意见加以组合或改进。这种观念主要来自于“脑力激荡法1”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0 07:3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班主任工作笔记

(3) 角色扮演法:
     ? 小品表演:由部分同学参与,一般都事先排练,也可临场发挥。  
      ? 角色扮演:无需事先排练,可以全体参与,也可个别参与。主要有角色互换、空椅子表演、改变自我、等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体验对方的感受,更加了解对方和自己,促使学生自我反省,培养学生的自表能力。
       ? 魔术商店: 一人(辅导老师)扮演店主,店里贩卖各种东西,如理想、健康、幸福、财富、成功等等。由学生扮演买主,说出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及其原因。然后,辅导教师问他愿意用什么来交换。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 哑剧表演:提出一个主题或一个情境,要求学生不用语言,而用表情和动作表演出来。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学生非言语沟通能力的发展。
5、预估可能发生的事件,及处理方法。
6、准备或布置学生准备活动所需的相关材料。
四、课堂活动相关要素
   
             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教学手段、                 
1、基本结构:活动——→情境体验、讨论——─→领悟——→评估  
                    教师话语、心理氛围

活动内容是载体,是为了达到目标而选用的载体,没有严格固定的要求;活动形式和教学手段是辅助系统,就像载体的动力系统;安全、民主、开放的心理氛围是辅导成功的基本保障;情景体验和讨论是促使学生体会和领悟的主要手段,领悟是促使学生发生理念上的成长,帮助学生学会解决成长过程中的现实问题的的重要途径。在辅导过程中,要把握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共性问题、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开发潜能这一总体方向。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结构一般以引导型为主,引导的基本方法:让学生①从心理角度分析行为产生的原因(理解);②从得失、利弊的角度来分析行为产生的实际后果,明确其危害性;③寻找道德允许,自己又乐意做的解决办法。
课的一般程序都是以热身活动开始,以情绪高潮结束。热身的方式可以是小品表演、游戏活动等。热身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潮”的目的是使本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使他们有更深层的体验,达到持续的、长远的、深刻的教育效果。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更彻底的放松,情感得到更彻底的宣泄,理念上获得更深层的领悟。
除热身和高潮以外,中间过程的安排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的程序是:引题、活动、谈体会、感受、想法,质疑、澄清、领悟。有时,为了使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获得更真切的体验,辅导教师往往不作直接了当的辅导目标的说明,因此,主题并不一定放在课的起始阶段。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结束语也不同于学科课堂的结束语。
2、 教师言行:
      教师言行来之于理念,因此教师要牢牢把握心理辅导的基本理念,学会关注、倾听、聚焦、同感的表达等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以民主平等开放的心态,接纳学生的不同观点。恰当地作自我表露,将自己溶于学生之中。对个别之处作恰当的引导。
      ?关注:关注学生的感受,预估可能发生的事件,尽量避免尴尬局面的发生。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达,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对负性情感体验作及时的弥补。
       例如,在一堂初二心理辅导活动课“长大的感觉”中,教师选读学生家长的信时,有意挑选优秀的信件读给大家听,避免否定学生的信件,并让被选的学生谈听了家长对自己的评价以后的感受。这样做充分显示了这位辅导老师能够关注学生的感受,尽量避免尴尬局面的发生。另一个成功的例子是,在一堂“学会赞扬”的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事先让学生做好表示赞扬同学的道具苹果,并在课内送给同学。当送苹果活动结束时,老师问,有没有同学把自己制作的苹果都送出去了,但没有受到一个苹果?结果真的有一位同学举起了小手。此时,老师拿出自己制作的一个大苹果送给了这位学生,他说:“这位同学学会了赞扬别人,这就是一个优点,老师把这个大苹果送给他!”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关注感受并不是形式上的关注,而是实实在在的关注。这里也举一个失败的例子,在一堂主题为“集体的力量”的小学二年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让学生举行一个“吊鱼”比赛,分8个组,结果只有一组没有成功,老师总是在问其它组“有什么感受?”并让他们再试,但却始终没有关注到这失败的一组,并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
      ?聚焦:对个别学生的冗长表达甚至离题,教师要运用聚焦的技术作适当的引导。对于某一情境的讨论,教师要依据辅导目标来提问,以使学生回答的范围不会太宽泛。从而可以节省时间,突出重点,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一堂小学三年级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学会赞扬”中,在小品表演:“小明考100分,爸爸没有表扬他,还对他说,是偷看的吧。”之后,老师让学生谈看法。在这里,老师可以问“对这样一件事情,你有什么看法?”、“假如你是小明,你怎么想?”、“假如你是小明,你会有什么情绪反应?”等等。本课此处的辅导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当一个人很想得到表扬但却得不到时的负性情绪反应,因此,我认为还是用后两句问法比较能够突出重点,起到聚焦的效果,能较快地达到辅导目标。
     ?包容:教师要包容学生的不同观点,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不用集体的力量去否定个别学生的不同观点。例如,在一堂初中“学会说不”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中,针对情境“有一异性同学约我到江边散步谈心,我要不要去?”的情境,有一位女同学说:“我会去的,只要心里没鬼,不怕别人说三道四。”对于这样的回答,教师如果穷追不舍,硬要把学生逼得非得拒绝不可,就已经说明这位教师已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了。
     ?引导: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引导是个难点,也是能否抓住教育契机的关键,故将此作为重点加以阐述。当学生的发言出现不合理的想法、价值观不符合道德规范、离题等现象时,要通过质疑、澄清等技术将之引向辅导目标。
例如:在一堂有关初中生情绪辅导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让学生谈谈对“酸葡萄故事”中狐狸的看法。一学生说:“它不面对现实。”此时,教师若不置可否,则错失教育良机;若只是给予肯定,则达不到心理辅导的目标,因为该生将来遇到困境时还是不会使用合理化这一心理防御机制的。我的处理办法是,肯定“面对现实”的观点,再让学生讨论“不同现实处境可分为几类?”的问题。通过讨论得到,现实处境有三类:a、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b、凭当时的能力,再怎么努力也是达不到的;c、“资不抵债”,即代价远远超过得到的。再让学生讨论,哪一种情况下我们可能会用“酸葡萄心理”?由此,学生认识到,对于b、c两种情况,我们会用“酸葡萄心理”来使自己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避免自我伤害。以后若遇到真实情境,相信学生会对自己的心理反应有更明确的了解。
在一堂以“独立的我”为主题的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中,老师引导学生讨论“笼中鹦鹉长大了,被放回大自然以后,为什么还会饿死?”的问题。一位学生说:“它太小了,还不能独立。”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它,已经长大了,为什么还不会独立呢?”由此,就会把学生引向辅导目标——小时候做不到“小独立”,长大以后就做不到“大独立”。
      ? 鼓励:不仅在于表扬学生“说得对”,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放开胆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尤其对于说真话的更要大加表扬。
      ? 同感:对学生的表达表示同感,对学生的感受有所关注,并表示出因学生的开心而高兴,因学生的困惑或不快而担忧。当学生的表达出现困难时,要通过同感、澄清等技术帮助学生表达确切和解围。
      ? 平等:包含师生平等、同学之间平等,教师不能“歧视”某一学生。 但“歧视”这种意识时常会在教师的话语中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例如:在一堂课中,老师相继把一位位同学请上讲台来当“小老师”,当请到平时表现不怎么令老师满意的小华时,老师说:“小华今天也上来当小老师了”。这个“也”字传达出老师的歧视。
      ? 礼貌:对学生的发言,使用“请”、“谢谢”等礼貌用语,以显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师生交流的真正平等。
      ? 融入:教师要溶入学生集体活动之中,成为其中一员。需要的时候,可以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说出与学生分享。以促使学生的投入。
教师融入的例子很多,例如,在一堂“欣赏我自己”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大胆地表露自己的优点,教师首先在学生面前说出自己的特点和值得自我欣赏之处。
      ? 迁移:向现实生活迁移,尤其体现在结束语上。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结束语不同于学科的结束语,辅导教师不要说“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大家回去复习一下”之类的话,而要说一些意味深长的能引起学生反思或能激发学生情感的话,使学生能够将领悟到的理念,和学到的技能运用于生活实践,处理现实问题。
3、课堂氛围
      要创设合适的心理氛围。心理氛围需要通过教师的鼓励性的、富有同感的表达,通过学生的情境体验,通过人人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应该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平等、民主、开放甚至是个性张扬的。
      学生需要在安全、民主、开放的氛围中,得到情绪的渲泄,情感的满足,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尊重、理解、接纳、共情、鼓励、帮助和引导;学生需要在竞争的氛围中表现自我,以满足好胜的需求。学生需要通过与同学的交往,集体的活动,以满足爱与归属的需要。因此,要设计一些竞赛活动或需合作完成的活动。至于具体要创设什么样的情景,要根据具体的辅导目标和内容而定。
对于竞赛获胜者可适当给予一些物质奖励,如糖果、铅笔之类。因积极的暗示会带来积极的结果,消极的暗示会带来消极的后果。学生需要积极、乐观向上的动力,因此,涉及的内容虽然有学生或教师的困惑,但处理的方法教师应该尽量将学生引向积极。
五、课后反思:
     1、反思内容:最为关键的是,要看这节课是否达到如下三个方面的效果,以心理辅导活动课《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辅导效果为例加以说明。
      ?理念的感悟。通过有效的活动体验,情境体验和小组讨论,学生会有所体会,有所领悟。在这堂课后,我让学生写出体会,发现理性的体会和感性的体会各占50%,其中有学生写道:“生活中许多事是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的,钻牛角尖只会进入死胡同,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
     ?情绪的宣泄。平常上课教师往往以“对或不对”来提问学生,学生也只有在说出那唯一正确答案时,才获得表扬,大部分时间和大部分人只能处于怕得不到肯定而不敢讲的压抑中。而在这堂课中,学生个个大胆发言,因为在这里没有对错之分,而且即使学生讲得很不合老师的意图,老师也会找个理由鼓励他讲。由此,学生便可将在平时在学科课程中被压抑的情绪通过自由自在的发言,在不知不觉中释放出来。
      ?技能的掌握:在这一堂课,学生学会了如何去发散自己的思维,并初步学会了运用发散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
     
2、反思途径
课后反思之前,可先作评价,可让听课教师、学生参与评价,然后上课老师再作总结归纳,自我反思与修正。
      ?学生谈体会和感受:让学生谈对本堂课的感受或体会以及建议。他们会有一些理性的思考,也会有一些情绪或情感方面的体验。也会谈到自己在技能方面的收获,如果这些思考、体验、收获都是积极的、正向的,那么,就可以说明这堂活动课是有效的。至于效果的程度如何,那要看学生体会的深度如何了。
     ? 教师交流研讨:
由于教师刚刚接触心理辅导活动,对心理辅导活动的规范以及心理辅导的有关原则和理念、技术的理解和把握会有所欠缺,需要有人指导。为此,市教科所组织了多次的班际、校际乃至市际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研讨活动,邀请上海、深圳、富阳等地专家教师与本地教师同台上课,互相切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自我反思修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0 07: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班主任工作笔记

3、跟踪辅导
      在上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现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在课内得到解决,对于这些学生,辅导教师要在课后主动找他们,对他们进行个别跟踪辅导,从而达到及时、彻底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目的。
     总之,要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师必须选准主题,认真分析和设计,在上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过程中,把握心理辅导的理念,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以民主、开放的心态,尊重、理解学生,接纳学生的不同观点,与学生平等交流,充分运用各种形式的活动和辅导技巧,使学生获得体验,并有所领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辅导的效果。
六、学校需注意的地方
1、承担者
      咋一看这个问题似乎觉得比较奇怪,心理辅导活动课当然应该由专职的心理辅导员来上,这还用问吗?但是,在我们温州市,在这项工作刚刚开始,专(兼)职心理辅导员奇缺,而且教师也没有什么理论基础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请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自然课教师担任。因为初一政治课教材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在学校里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班主任,最能发挥教育功能的就是班主任,自然课教师可以在生理卫生课中对学生进行性知识教育和性道德教育,解答青春期性心理方面的疑难问题。而我们的首选培养对象应该是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师兼班主任。
      此外,我还摸索出更具体的操作方法,既“分工合作,资源共享”。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负担很重,而且又没有心理辅导理论基础,不可能作系统的研究和辅导。我们可以让试点班每一位班主任各自选一类内容深入研究,以“口子小,挖掘深”为基本研究原则,给每一位班主任三个任务:就一个主题写好一个教案,上好一堂校级公开课,写好一篇论文。对每一堂公开课,我们都组织课题组成员参与听课、评课,及时与开课老师交流。
2、人员的配合
      为统筹安排工作,学校政教处和教务处要将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时安排在班会课、思想政治课、生理卫生课、活动课中。并留有几节机动的班会课,由班主任自行安排,使之有利于针对本班实际情况进行临时应变。因此,必须取得班主任、政治课教师、生理卫生课教师的通力协作。按自我意识辅导、学习心理辅导、人际交往辅导、情绪辅导、休闲消费辅导、职业辅导几个方面进行分工合作。使每一担任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师都有自己的主攻方向,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和实施教育。
      但是,从实践来看,班主任工作负担太重,很难有时间挤出来准备和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班主任的参与只能起辅助性作用,以避免学生因班主任工作失当而造成心理问题。为此,我认为学校必须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员。初一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可以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和班主任协同担任。初二、初三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由专职心理辅导员承担,学校还要给初二、初三段每学期专门安排几节心理辅导活动课。
3、总体安排与临时应变
       为避免工作的随意性,学校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制定课程计划和每一学期的心理辅导活动计划,确定每一学期的工作重点。要按照艾利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明确学生每个年龄段的发展任务,预计各个阶段有可能出现的发展性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辅导任务。
       就总体而言,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辅导任务主要有学习心理辅导、自我意识辅导、情绪辅导、人际交往辅导、青春期心理辅导、生涯辅导等。“自我意识”是核心,在每一块内容的辅导过程中,一般都应该有认识自我的辅导。每一块内容,可以看作一个目标,我们要对每一目标进行分解。如,自我意识辅导可分解为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节自我,挑战自我;学习辅导可分解为学习的意义(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科学用脑、时间的管理、学习情绪等。人际交往辅导,可分为人际沟通的意义、人际沟通的原则、人际沟通的技巧等。对于某一子目标,一堂课往往不能解决什么问题,需要有一个序列的活动安排。如,情绪辅导,可以分为认识情绪、表达情绪和调节情绪三个部分,每一部分作为一个主题。每一个主题用一个单位或若干个单位时间来完成,一个单位时间可以是一节课时间,也可以是20分钟左右。一般小学可用短时间。
      教材的编写要把握好这个框架,要有一定的序列性,但教师上课并不一定严格按照教材编排一课不漏地上,因为各地各班情况不一样,教材中所举例子也并不一定适合本班,而且课时很有限,教师必须有选择地灵活应变地备课上课。
      总之,要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师必须选准主题,认真分析和设计,在上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过程中,把握心理辅导的理念,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以民主、开放的心态,尊重、理解学生,接纳学生的不同观点,与学生平等交流,充分运用各种形式的活动和辅导技巧,使学生获得体验,并有所领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辅导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5 06:5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班主任工作笔记

  经常听到一些同学说,现在要求我们记忆的东西太多了,如,英语、自然、语文,太难记了。为此,我向大家介绍一些记忆的原理和几种记忆的技巧,不妨试着用,或许对你会有所帮助。
一、多种感官法
      充分利用多种感官,通过看、听、读、写,并与记忆同时进行。在今年北京大学高考状元经验报告会上,一位外语系的高考状元如是说:老师都说我记性好,其实我很用功,我不仅记单词、句子、段落,而且也记课文。我记英语的诀窍是,充分运用多种感官,看、记、写同时进行。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录音机或复读机,把一些比较难记的材料先录下来,利用吃饭、洗脸等时间播放,你再配合着听记,几遍下来就可记住。
二、及时复习法
      根据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结果,人类对于自己尚未理解的材料特别容易忘记,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举个例,在上午第一节英语课内,你记住了十个英语单词,如果没有及时复习,那么,到了中午,你就会只记住五个,到了晚上,你就只记住三个了。所以及时复习非常重要,这样做既省事又省时,老师天天强调当天作业当天完成,就是这个道理。
三、联想记忆法
      同学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就是一些图画或带有故事情节的文字比较容易记住,而一些让我们还不大理解的文字特别难记。这就是记忆的另一个原理:有意义的材料容易记。因此,对于一些本来就有意义的材料我们要尽量理解它,对于一些没有意义的材料要赋予意义,在记的过程中辅之以想像。如,自然课中有一个知识点:“富士山曾是活火山”,有同学提出了一个绝妙的记法,“富士”是一种红苹果的名称,于是由“红色”想到了“火”。这形成了联想而成的记忆链:富士——富士苹果——红——火——火山。这样的记忆方法叫作联想法。
      用联想法还可以记一些自然、英语知识。如: 1卡=4.2焦耳。焦字下面有四点,耳与2谐音,由焦耳刚好可以想到4.2。对于原形、过去式、过去分词分别为win (赢) won  won  ,  bleed(流血)  bled  bled的英语单词,可以这样联想:“赢”字内有一“口”,由口想到“o”。血越流越少,由此联想到“ee”变成“e”.
四、概括记忆法
       由于一下子不可能记很多东西,所以要抓住要点,再通过联想,把次要的连带记起来。例,记〈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1901年,腐败的清政府同帝国主义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1.清政府赔款四亿五千万两;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的反抗斗争;3.允许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驻兵;4.修建使馆,划分租界。再把这四点概括为“钱”、“禁”、“宾”、“馆”四个字。用谐音法记为“前进宾馆”。
   
五、分类记忆法
      由于短时记忆的仓库最多只能储存七个组块左右的材料,但我们所遇到的记忆材料往往是多于七个组块的。这时我们就要把材料进行分类,以类为组块,使之变得少于七个组块。例如,要记住11840219493196641997这一数字串,如果把每一数字看成一个组块,就有二十个组块,显然是记不住的,但如果把它划分为1(1840)2(1949)3(1966)4(1997),并联想每一括号内所代表的年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那么,这一数字串马上就可以被你记住。
六、理解想象法
      这个方法特别适合于背一些有意义的段落,如语文或英语课文。比如说古文,我们都是先理解这段文字的意思,并将此想象成一个活生生的情景,再一边想象一边记,这样的记忆效率就会很高,而且也不宜忘记。
七、重新组合法
     这个方法在复习时特别管用,通过列表、画知识图结构图,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使自己对整个知识结构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理解,同时在对知识点的比较过程中加深记忆。
   八、谐音记忆法
       说起谐音法,还有个典故呢。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喜欢喝酒的和尚。山下有一所私塾,私塾里有一位爱喝酒的老师。有一天,老师给学生们布置一个作业,“把3.1415926535897932384626记住,等老师回来后背给老师听。”说完便照例到山上的寺庙里喝酒去了。同学们背得头昏脑胀还是记不住。有一位聪明的同学利用谐音把数字和情境结合起来作了一首诗,并念给大家听。结果,当老师来检查时,奇迹发生了,居然全班同学都会背了!这首诗是这样念的:“山颠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乐而乐。”
用此法可以使无意义的数字变得有意义。例如,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可以用“地球穿巫(婆的)衣(服)”来记忆。绝对零度-273.15℃可用“尔吃山颠一物”来记忆。

九、口诀法
      为了加深记忆,我们常常把一些内容编成口诀来念。如,数学中的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都可以用口诀“首平方,末平方,首末二倍中间放”和“两数和,两数差,等于、两数的平方差。”来记。
      人的大脑是一个容量非常大的记忆库,他是由140个亿左右的人脑细胞构成的,可储存1000万亿个信息单位,相当于5亿本书的知识总量。在人的一生中,最多只用了10%左右的人脑细胞,其余的均在沉睡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我们了解记忆的原理,掌握记忆的技巧,合理开发,记忆的潜力是无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5 06:5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班主任工作笔记

对学生进行量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内容提要】

如何对班级进行管理,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来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他们潜在优势,是每位班主任考虑的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本文主要结合课题的实践,从做好“战前”动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讨论量化细则,共同制定管理办法这两方面来探讨了“量化管理法”实施的前期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又采取了“日常行为规范量化评分轮流制”和“丰富班级管理角色,量化监督”两种策略。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认识到在实施量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善待学生,坚持“人本主义”;量化与质化互补,提高管理的科学性;持之以恒,避免学生形成双重人格。

【关键词】:量化管理   量化管理法   班级量化管理法

班级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这些年,笔者一直担任小学中低年级的班主任,每天起早摸黑,班级事务繁琐复杂,因学生年龄小,又不得不事无俱细,常常搞得自己疲惫不堪。再加上学校对班级实行日常行为规范量化管理,更是使笔者觉得在班务管理上,在对学生的教育有些力不从心。为此,我运用“量化管理法”对我所执教的班级开展管理工作;经过一年多的摸索与实践,班级中逐渐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量化,时时有监督,个个是主人”的局面。

一、“量化管理法”的理论依据和概念

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认为,人的后天行为大都不是由已知刺激引起的,而是由偶然行为的结果所支配的,其中,受到强化的行为往往得以保留,没有受到强化的行为往往消失。因此,系统地有选择地强化某种行为,就能纠正个体的不良行为或人格特征。“量化管理法”就是利用强化原理,把教育要求和行为规范的内容量化为一定的分值,然后对学生进行考核记分的一种管理方法。

二、“量化管理法”能体现素质教育的主动性、全面性,利于学生发展

在班级工作中运用“量化管理法”,能明确地为学生确立目标,使学生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主动地按教育要求和行为规范完善自己,不断拓展内在潜能,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另外,“量化管理法”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引导学生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量化管理”的目的,是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特点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被量化出来的情况扬长避短确定目标。综上所述,我认为,恰当地运用“量化管理法”进行班级管理,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主动性和全面性,利于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这样的管理方法能较有效又快速地使他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化,尽早使他们适应校园的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量化管理法”的实施

1、做好“战前”动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心理学家研究证实,人们要在心理上维持认知的平衡,需要解释自己行为的合理性。也就是说,任何行为都要有一个理由作支持,这个理由可以是内在的,也可以是外在的。只有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教育手段才能成功。班级生活中,遵守行为规范,参加各种活动,这是维持班级正常运转的前提,这其中的任何一种行为都要有一个理由作支持。所以,我在“量化管理法”实施之前,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各种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内心需要,培养积极兴趣,掀动学生心灵深处“向上”的意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量化管理法”的实施,提供较好的思想基础。

2、讨论量化细则,共同制定管理办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自己讨论制定的量化显示表细则和管理办法往往更周密,更切实可行,因为满足学生的需要,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所以更能得到学生的支持,更容易贯彻执行,因为自己认同的东西没有理由不执行。从而奠定自我约束的基础。

在制定量化细则前,我带领学生学习《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礼规范》、《实小一日常规》等条例,从而让学生了解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引导学生分析班级实际情况。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班情,使他们明白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量化细则。

经过反复讨论,我们采用的量化显示表包括出勤、仪表、卫生(个人卫生、值日工作)、晨读、早操、作业(作业数量、作业质量)、眼操(上午眼操,下午眼操)、课堂(课前准备、课堂纪律)、活动(课前活动,集体活动)、放学(放学排队、按时回家)等10项内容。这些细则不仅注意对学生每日行为规范的评价,还注意引导学生追求学习上的进步;引导学生关心集体,多参加集体活动;关心他人,多做好人好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多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学习上要求进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集体活动,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刚开始,“量化管理”的管理办法为:⑴每人每天总分100分,每项分值是10分;当天如有同学扣分,评分人员需写明扣分原因。⑵由于学生年龄小,参与积极性很高,我们将全班48名同学分成9组评分员,1组统计员。按班级座位情况,每天每一小组评分员1名,一周共8×5名;每天由一名班干部为评分员评分,一周共1×5名;每周五由3名班干部累计分值,公布量化情况。⑶每周一由班主任公布上周情况,将优秀者的照片张贴于墙报上,激励优秀者,警醒落后者。⑷根据所得分值的高低,每学期末评出一、二、三等奖,并作为评定三好学生的主要参考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16: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