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2-2-27 13:26:59
|
只看该作者
《跳水》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教学实录:
一、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生活中你有过历险的经历吗?和我们共同交流一下。
生:到一个无人居住的空屋子去探险,里面黑洞洞的,感觉很害怕。
生:……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俄国著名作家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佳作《跳水》(板书)(齐读课题)
师:你们预习这篇课文了吗?今天老师想给同学们朗读这篇课文大家想听吗?(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得非常投入)
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被文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
师:谁能简单说说你的感受。
生:当老师读到孩子走上横木的时候,我的心都悬起来了。
生:我感到很紧张。
生:我认为船长很聪明。
生:老师,你读得非常有感情。
师:谢谢你的鼓励,其实不只是老师读的好,更重要的是作家写得好。你们想认识一下文章的作者吗?
师:同学们找到有关托尔斯泰的资料了吗?
生:一位查到资料的同学和大家交流。
师:我们要向这位同学学习,有一些文章通过查找资料会帮助大家理解文章。托尔斯泰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希望同学们有时间去找找他的作品读一读。去感受大师的风范!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把学生带到有声文本中。)
二、 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师:感谢大师留给我们的佳作,让我们来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带生字词的句子,或者你读起来有困难的地方反复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
师:老师在巡视的时候,听到同学们都读得很投入,但是还有几个同学,没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其中(老师模仿孩子面无表情的读,目的是培养学生每一次阅读都能带着自己的感情去读。)。我们再来读读,这次要把文章读得流利。不动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还要把不理解的词语或者不懂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可以写一些关键词,自己不懂的也做个标记。
(学生自己阅读,阅读后,用了默读或浏览的方法,把给文章做批注。)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两种方法来来阅读,为了把文章读流利,同学们大声朗读,在联系上下文弄懂词语的时候,用的默读或浏览的办法。看来后两种方法更利于思考。下面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不懂的地方小组同学看能否帮助。组内不能解决的,记录下来。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读书的收获吧。“指名读第各段,(师生评价朗读的是否流利。很多同学在评价的时候关注了是否有感情,这里教师把握不把感情是否到位做为评价的主要指标。)
生1:我在第一段中理解了风平浪静一词,形容海面很平静,所以大家才有心情在船上逗猴子。
生2: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我知道这只猴子很好玩。
师:有不懂的词语吗?(学生没有举手)那老师想问,你们知道放肆的意思吗?(原来以为学生会对这个词语提出问题,但是没提出,所以教师抛出这个问题)
生1: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生2:不受拘束,很没礼貌。
师:因而,你怎么理解,可能难了点,你能换个词语吗,
生:所以。
生:因此
生:于是
师:能说说因而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吗?
生:连接的作用。
师:对,起到承接上句,引起下句。同学在表达的时候,也要学会用这样的关联词语,能把文章写得更明白。
生:老师我不明白眼巴巴是什么意思?
(老师认为孩子应该能联系上下文解决这个词语)
师:你能试着说说吗?
生:(很不自信)我认为是没有办法。
师:说得太好了!(刚才的同学很自信,也很高兴地坐下。)
生:老师还可以换个词语,眼睁睁的。
师:真好,同学利用换词的方法也可以解释我们说不太清楚的词语意思,但是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生:老师,什么是桅杆?
师:同学知道吗?请同学们看书上的插图,你能在图上找到什么是桅杆吗?(教师看到有学生在图片上圈了一大片的地方,把帆也画到桅杆的范围里了。)
师:请小组里的同学相互指指,到底哪里是桅杆,
生:是船上的的那根最高的木头。
师:谁能不看书,到前面写一个桅杆的桅字?
(很多学生举手,我叫了一个平时成绩很差的学生到前面来写。那个同学写得非常正确。)
师:老师问你,你是怎么记住的。
生:我刚才读的时候,遇到生字词就多读了几遍,就会了。
师:以后就这么读书。你的收获会更大!
生:老师这个字很好记,是左右结构,左边是木字旁,右边是个危险的危。
师:刚才同学们看图的时候,知道桅杆是用高高的木头做成的。利用形声字记忆也是个好办法。
(高年级如何处理生字教学,我认为应该从文本入手,在读中自主识字,教师不是完全不管,应该把易错的字,不好理解的字词单独抽取出来,给予适当的指导。)
生:老师,我不明白失足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说说是什么意思?
生:是因为横木很窄。没有放脚的地方。
师: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呢?
(学生读文,)
师:这回理解了吗?
生:老师,孩子的爸爸为什么要开枪呢?
师:这个问题留到下节课来解决。
师:还有不懂的词语吗?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在书中找到课文中讲了几个角色,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默读思考)
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
水手拿猴子取乐(发生起因),猴子逗孩子。是孩子追猴子(发展),失去了理智,发生了危险(高潮),船长用枪逼着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了船,化险为夷(结果)。
师:你能用几个词语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说说故事的情节吗?
学生结合板书来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师:我们继续学习《跳水》一课,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些台阶,这和我们要学习的文章有关系吗?
生:这个图表示这篇文章是一步步走向高潮的。
师:谁能说说是怎样走向高潮的。(学生说,教师在台阶的上下板书水手逗猴子 起因;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 发展 ;孩子遇险 高潮 孩子得救 结果)
师:这个故事分为几个阶段?老师请几名同学读读各部分,你认为读到哪里就读到哪里。
(学生在起因的这个阶段没有异议,但是发展和高潮阶段出了分歧,浪费了大量时间。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就是帮助学生理清结构,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记叙文章的方法也是学生要学习的写作方法。新课程的语文教学屏弃了分段概括段意的教学方法,这个处理,让孩子对文章的层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特别是明确了文章中有些段落为了上下承接,可能既有上部分的内容,又有下部分的内容。教给学生要看这段重点写的是什么,学会承上启下的写作方法。)
师:快速浏览,思考:文章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哪里?
生:孩子遇险的部分,
(其他学生也同意这时有学生举手)
生:我认为是孩子得救的部分。
师:我们都喜欢完美的结局,每个人都有最美好的愿望,老师非常理解你,相信大家也都喜欢这个地方。是吗?孩子遇险的部分是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那么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并在书上做注。完成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个人收获。
(1、学生自主读书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读书的收获。
师: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生: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爬上了桅杆,坐在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和爪子撕,)
师:谁能来读读作者描写猴子的句子,有什么特点?
(一名学生站起来读的时候,读得很平淡)
师:我还想请一名同学来读,谁能说说为什么?
生:她读得没感情,
师:老师没这样说,你认为她读得没感情,那你能有感情的读读吗?
(生读得也不是很很有感情,)
师:(我马上问先前读文章的女孩子。)你同意刚才同学的对你的评价吗?)
生:我不同意。
师:你能再次读读吗?
(那个女孩子这次是感情饱满地朗读了课文中描写猴子的句子,读罢全体同学和听课的老师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个环节的处理,自己认为是整堂课中最精彩的地方,如何指导朗读,不是教师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去指导学生,而是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对文本的解读。这个延时的二次评价,让学生体验到从未有过的成功,对于其他学生也是润物无声的影响)
师:刚才这位同学精彩的朗读,让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情不自禁的给予掌声。这些描写猴子的词语大家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用了很多动词。
师:这些连续使用的动词,对文章的表达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很生动地把猴子气孩子的样子描写出来了。
生:孩子才一步步走上了横木。
师:也正是因为猴子的样子激怒了孩子。这时孩子是怎么想的?
生: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这时的孩子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生:气极了。
师:文章中用的是“气极了”为什么不用“气急了”
生:气极了表示孩子生气已经到的极点。而气急了虽然也很生气,但是没有气极了更生气。
师:这时候的孩子处境怎样,能找出文章的句子来读读吗?
生: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生感情朗读 ①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②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脚底下就摇晃起来”(学生在听朗读的时候体会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指导学生从文章的语言文字中去理解当时的危险状态: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师: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
生:(万分危急、心惊肉跳、胆战心惊、危在旦夕……)
师:看到这里你感到紧张吗?你想救他吗?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赶快想办法,时间可不等人啊!(学生各抒己见。这里孩子对于方法想很多,都被学生自己当场否决了)
师:这些办法实际上都不能行,那么在危急时刻,船长也就是孩子的父亲是怎样做的? (指名读课文)
师: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
生:不会,
生:船长拿枪本来是打海鸥的。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父亲的话,为什么父亲这样说呢。
生:如果不这样说,孩子可能会马上失足掉到甲板上。
师:你对船长的举措有什么想法。
生:船长太聪明了。
生:自己的孩子遇到了危险,却没有害怕,想到了办法。
师:正是船长临危不惧,才让孩子得救了。齐读最后一段。
师:“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
生:每一秒钟对于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都决定着孩子的生命。所以人们救人心切,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师: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这篇课文作者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不要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师:当孩子慢慢醒过来,你想船长会对儿子说些什么?水手们又会对孩子说些什么呢,孩子会怎么说呢?请同学们回家想想,并写下来。
课后反思:这是我和徒弟同上的一节课,同时也是结合学校的校本教研中的问题:“如何上好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如何帮助学生学会读书”这一研讨主题进行的教学研究课。两课时进行下来,感觉课堂确实是现实的,的确让我思考了很多问题。
反思之一:关注课堂生成是把双刃剑,很多课堂上生成的东西,比数学课更难驾御。尤其自己是个非常感性的人,可能会针对学生的思考,改变原有的教学预设。这可能有两种结果,其一:是师生共同经历了一次无法预约的精彩,比如处理学生阅读描写猴子的语句时的二次评价。其二:可能这样的处理会让其他环节的时间处理相对紧张,削弱其他教学重点的把握。
反思之二:两课时我都没有按预案完成,我在思考我的问题出在哪里。我想做教师的都有这样的通病,就是生怕讲少了。我这节课也是这样,尽量想给老师呈现更多的我对阅读教学的理解。导致第二课时中的后半部分处理的比较粗糙。所以在教学中,无论课堂学生的思绪飘到哪里,都要把握课堂教学的几个目标。而且目标要准确,切记过多,否则就会哪个也落实不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是一节课都能尽展,要根据单元,根据整册教材确立长远的训练目标,这样,长短目标相结合,把对孩子的语文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反思之三、第二课时前面的台阶式的板书是我临上课前决定加进来的,在这里为的是让学生体会文章中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是怎样一步步引向深入的。这个部分大概用了3分左右,到底这样的呈现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也欢迎读帖的老师能给予评价。
反思之四:课后交流时,有老师问我,怎样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孩子学会过渡,我把自己对第一自然段中对因而和放肆的处理,和老师们做以交流。因而是句子与句子的过度。“因而更加放肆”一句是对上下两段的一个过渡。下面的段落对猴子是如何更加放肆的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宋老师还提到她的作文教学中,要学会留茬。其实这个“因而更加放肆”就是留给下段的茬。
反思之五:交流中给老师们感受最大的是,我给予学生了广泛的思考空间,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有一个学校闻名三“不”的学生(上课不发言,不写作业,不听老师话)在这节课上表现了从未有过的积极性,不但发言,而且还提出了几个很关键的问题,比如:眼巴巴,失足是什么意思?这些关键词对理解文章非常重要。其实每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要看我们的问题如何设计,如何引领学生的思考。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带着一颗童心走进课堂,走进孩子的心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