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68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捞铁牛》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20:08: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捞铁牛》教学反思
   这是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第六册第四单元《智慧》的一篇主题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宋朝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的八只大铁牛打捞上来的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科学技术的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上课后我让学生复习:说一说本文的写作顺序,及讲了一件什么事?接着出示铁牛资料,让学生自由读一读,读后说说铁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当学生说出“笨重”这个词后。我继续追问:“这么笨重的铁牛是谁想办法捞出来的?文中那个词可以看出来?”接着我出示怀丙和尚资料,让学生读一读。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表现怀丙和尚“出色”的语句,让学生汇报。同时出示怀丙和尚说的话:“让我来试试,铁牛是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送回来。”我让学生谈谈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接着让学生试着读读这句话,又指生读这句话,要求读出胸有成竹和自信。在教学第三段时,我先请学生进行以下的学习活动;1、自读课文,思考: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2、观看课件“捞铁牛”的准备工作,对照课文的有关语句,准确理解关于四项准备工作叙述,在此基础上小组议论如何给四项准备工作加上标题。接着教给学生概括小标题的方法,即:抓重点词语概括,如:潜水摸牛。然后让学生概括剩余的小标题。教学从多媒体创设情境入手,引导学生入境生情,激发学生求知的情感,以动画的形式动态模拟怀丙和尚四项准备工作,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能面对一个接近事实的课文情景,从而更好的理解有关的语言文字,教学效率高。接着出示“连一连”,学生练习连线,理清捞铁牛的准备工作。随后出示填一填,让学生练习填空。最后出示比一比,让学生和怀丙和尚比一比还有什么办法能捞出铁牛?同学们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竞相发言。有的说用大象拉,有的说用拖船拖,还有的说用巨大的热气球向上吊……方法各有特色。这时一位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说:“用一个力大无比的水下机器人把铁牛抱上来。”听了他的话,同学们哈哈大笑,都说他异想天开,他的脸立刻就红了。这时,我也一怔,但随即便释然一笑。我对同学们说:“其实他的方法也未尝不可。今天的科学技术那么发达,经过科学家的刻苦钻研,这个方法一定可以实现的。让我们一起努力吧!”最后让学生回去给小朋友讲一讲这个故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20:08:59 | 只看该作者
学 的 策 略——《捞铁牛》教学反思案例
南汇区祝桥中心小学   倪伟平

在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第一学期中,有篇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运用聪明才干,利用水的浮力捞起八只铁牛的文章,叫《捞铁牛》。虽说它是篇老教材,处于全面推开二期新课程过渡时期,但运用二斯课程理念,利用老教材,尝试新课堂教学要求的教学实践,对于自身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的及时接轨,对学生学习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感觉是有益的。

文中捞铁牛的准备及捞第一只铁牛的经过是教学重点,其中,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准备工作,则是教学的难点。其捞铁牛的准备工作的文本如下:

“和尚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绑在两只大船之间的架子上。”

依据“边读边思,提出问题”的教学要求,我在去年10月教学时,着重体现了“思”字。

“思”的策略——第一次教学实践

再读该段后。

师:请同学们想想怀丙所做的准备工作,你有哪里不理解的地方?

请找出重点词语用“·”表示,并思考一下,该如何提出问题。

(生边读边找出重点词语,考虑问题,交流讨论)

列举归纳后,板示出如下问题:

1、  为什么要准备两只很大的木船,并装满泥沙?

2、  为什么要把两船并排拴得紧紧的?

3、  为什么要用结实的木料搭个架子,跨在两只船上?

4、  绳子的另一头为什么要绑在两只大船之间的架子上?

师:请大家思考上述问题,找到答案后可任选一题回答。

   在学生回答中,对“很大、装满、结实”三词回答较为顺利,然在解释“并排”、“跨”、“之间”三词时,出现了困难,许多学生表情凝重、呆滞,学生基本都说不清怀丙和尚如此做的科学原理,情急之下,我在黑板上画了       的图示,向学生道明这三种做法的原理。

在草草结束教学后,静心回顾刚才的教学情景,在学生似懂非懂的点头中,分明看到眼神里透露出迷惑、茫然的神情。仔细反思一下,觉得问题在于教师只建立在学生单纯抽象思维上,忽视了学生其它感知方式的运用,象这类涉及工程物理学、力学领域知识学生尚示涉及,且未有生活经验的实践与积累,想光凭没有生活印象的抽象思维来解决这一问题,碰壁是在所难免。

在年级教研活动中,我提出了这个教训,大家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一致觉得之中的打捞插图,画的形象、逼真,且对“并排”、“跨”、“之间”三个重点词语描绘也很直观,建议同组的青年教师小张运用观察这一形象直观的途径尝试教学。

“观”的策略——第二次教学实践

小张老师也采用“边读边思、提出问题”的方法,经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后,全班交流,归纳出了上述四个问题。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次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这几个问题,然后我们进行交流。

生1:船大,且装满泥沙,泥沙就装得多,等铲去泥沙时,船向上的浮力就大。

生2:用结实的木料搭架子,就能承受铁牛的重量。

   各小组都回避了对“并排、跨、之间”三词的回答。

师:同学们看来对另外几个问题不太明白,请大家把书翻到62页。在该页上有一张图,画面中描绘的正是怀丙指挥大家打捞铁牛的情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的船、架子和绳索,考虑一下“并排”、“跨”、“绑在架子之间”是什么道理?(同学们注视插图,全神贯注地观察,不时还交头接耳悄悄讨论,陆续有同学举手了。)

生1:“并排”拴紧后,把两只船就连起来了,船在水里就不容易摇摆了,放架子也容易。

生2:搭架子跨在两只船上后,也把两只船连起来了,船平稳了,捞铁牛就容易。

生3:绳子绑在架子中间,船就平稳,若放在一边,船可能会翻。

……

很高兴这几个同学具有敏锐的洞查力,且分析理解得十分合理、正确,小张和我们都为能顺利解决这些难题而长出一口气,顿觉如释重负般的轻松。

在课后教研组交流中,有位教师却提出这样一种忧虑:“通过观察插图这一个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虽然顺利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但我注意到课上举手回答的学生不多,说明理解其中原理的只是少部分,许多同学并不真切明白。”另一位老师颇有同感:“用看图观察的思考形式,固然是可以尝试的一种学习策略,但相对于工程原理,物理力学等知识,光凭借观察思考,而不去动手实践操作,离学生感知区域太远,学生刚才的解答,只是他们的一种推测、判断而已,事实情况究竟如何,他们也无法肯定,因而这些疑问不能完全在学生心头消除。”大家的讨论很有益,引起大家的共鸣,可由于其它班级皆已教完该课文,这事也就搁置下来。

巧的是,今年我又任教一个四年级,在教到该篇文章时,我总结反思前二次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决定改变一下教学方法,用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形式,改变学生学习策略,试探效果。

“做”的策略——第三次教学实践

(课前四人一组准备硬纸糊成小船两只、小木棒七~八根、刀片一把、线若干,小木块一个。)

生质疑提问后归纳出上述四个问题,当解答到“并排”、“跨”、“之间”三个词语时。

师:怀丙和尚为什么要这么做,肯定有他的道理,我们不妨一起来实际操作一下,来验证他这么做的原因好吗?

生(齐答):好!

(安静的教室顿时喧闹起来,同学们精神抖擞,未及我布置要求就急欲动手起来。)

师:同学们先别忙,听我布置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摸似怀丙和尚做法,搭建捞铁牛的架子,架子的样式在62页有个插图,大家做前仔细观察,研究后再尝试。

(同学们头碰头,像蒜瓣似的挤在一起,兴致勃勃的摸似插图搭建起来,没多久,各组基本已搭建完毕,上台一展示,还真行,各组搭建都挺像,小木块稳稳地悬在两只木船中间)

师:大家真能干,搭得既快又很逼真,可你们知道为何要这么做的原因吗?

大家顿时面面相觑,兴奋的表情一下子消失了,刚才光顾着照样子做架子,没考虑这么多呢?

师:(笑笑说)同学们没想好不要紧,你们再来研究一下,请同学们拆了架子,想想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呀,搭个架子,安全平稳起捞起木块吗?

同学们又一次七手八脚动起来,一边商量一边实验其它的各种搭法,但五分钟过去了,各组没有要静下来,看来动手实践遇到了一些问题。

师:同学们请停下来,看到大家都在尝试不同的方法,老师很为你们积极参与、认真研究的精神而高兴,老师刚才看到了各组做法皆有异同,那我们就互相交流一下,说说你们是怎么搭的,效果如何?

生1:我们不是并排拴的,是把两只船一前一后,把船头船尾拴住,架子跨在上面,发现船只中间沉下去,而两头翘起。

(同学们笑了,嚷起来:“船都要沉下去了。”)

生2:我们向别的组借来一只船,把三只船并排拴紧,但小棒长度不够,所以加长了木棒,但系上木块之后,远处一只船向上抬起来了,船反而不平稳。

生3:我们只用一只船搭了架子,可系上木块之后,船马上就翻了。

(教室里又笑了起来。)

……

师:通过刚才发言,感觉你们做法都没有怀丙和尚的做法好,现在请同学们考虑一下,怀丙这么做有什么道理吗?

(生思考没多久,纷纷举起了手。)

生1:我们小组通过比较后,觉得把两只船并排拴紧后,两只船就连成一块了,船就变得大了,打捞起来就平稳了。

生2:把架子跨在两只船上,两只船就能平均受力,不会倾斜。

生3:要跨在两只船上,架子就要做大一点,这样架子就平稳了,也就不会倒下来了。

生4:把绳子绑在架子中间,架子和船就都平稳,不会一边翘起,若绑在一边,另一边船就会翘起,船就不安全了。

……

问题终于迎刃而解了,听到同学们恰如其分的分析,看到学生明白问题后喜悦神情,一直困扰我心头的难题终于顺利解决了,迈出教室的脚步也感觉格外轻快。

二期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提倡学生习得方法的引导,旨在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由“学会”到“学”从而发展到“善学”。上述的教学案例,从“想”、“观”、“做”三个不同教学侧重点的实际效果比较,意在说明我们在改善学生学习方式上,应从教材实际为基准,合理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特点的引导手段,体现一个学法有效性的教学观点,为充实完善学生的学习策略提起实践验证。

虽然,这里所验证了三种不同学习策略,但并不是说前二种(即“思”、“观”)方法是行不通的,以上几举教学案例,只是想在学法选择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上提供讨论的议题。“思”、“观”、“做”这几种策略不能区分其优劣好坏的,它们皆有其不同的特色与长处,只是在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环节中或不同学生年级阶段中,它们各自的优势与长处所受到的局限程度差异而已,截取一个理念,就是学生的学习策略应注重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更具实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 07: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