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6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PPT课件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2-21 21:1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PPT课件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第24课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词中的有关文学常识。
2、 、理解各首诗词的内容,背诵、默写这五首诗。
3、 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凑,品味诗歌的语言。
4、 体会诗词意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
      2、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难点: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诗经》
(请你查找《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
2、走近乐府和乐府诗
(请你介绍乐府和乐府诗。)
3、走近陆游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4、字词积累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雨雪  霏霏   载渴载饥   冢   狗窦   雉   
舂谷   贻   觅   貂裘   戍   鬓   沧州
5、 整体感知
听读朗读录音,思考:这三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学习《采薇》
(1)诵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2)写作背景
请你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3)研读赏析
①请同学们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是写景的?给我们描写的是怎样的景?
②“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样的景表现了怎样的情的?
③“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句抒写了戍卒怎样一种情况?
④诗的前三句是情景交融,相映成辉。读到这里我们已经读到了戍卒那无限的悲苦,请同学们接着读诗的最后一句,说说你有读到了什么?
⑤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请同学们说说有哪些原因?
(4)背诵全诗。
2、学习《十五从军征》
(1)诵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2)探讨赏析
①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请作简要分析。
②服役年久已是一大灾难,但更可悲的还在后面。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
③如此情景,请大家想一想,主人公此时该是如何心情?诗人又通过写什么进一步表现这种心情?
④《十五从军征》和《采薇》同是写久经征战的士兵还乡的感受,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3)背诵全诗
3、学习《诉衷情》
(1)诵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2)探讨赏析
①“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塑造了一种怎样的人物形象?
②找出与“漫一事无成霜鬓侵”表达情感相近的句子,并说说它在词中的作用。
③作者在《诉衷情》词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这些场景中哪些词句最能触动你的心。
(3)背诵诗歌。
四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一  温故知新
请同学背诵《采薇》《十五从军征》《诉衷情》。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散曲
请你介绍散曲的有关文学常识。
2、走近辛弃疾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3、走近王磐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4、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兜鍪     孙仲谋
(2)解释下列词语
神州:   兜鍪:   坐断: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5、整体感知
听读录音思考:这两首词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梳理这两首词的结构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介绍写作背景。
(2)解题。
(3)探讨赏析
①如何理解“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②“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如何理解?“不尽长江滚滚流”出自谁的诗句,有何不同之处?
(小组讨论交流)
③怎样更好的理解“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④这首词的用意是什么?结合下片的内容深入体会。
(小组讨论交流)
2、学习《朝天子•咏喇叭》
(1)这首散曲以一个什么字贯穿始终,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
(2)全曲表面上句句是在咏喇叭,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你能作简要分析吗?
(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3)背诵这首散曲。
四  课堂小结。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03: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