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2-2-19 13:45:02
|
只看该作者
《特别的作业》教学反思
记得我的指导老师郭老师曾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教育局安排新老教师结对的指导思想之一是‘高起点’,你怎么理解‘高起点’?”见我语塞,郭老师补充道:“高起点,高境界。语文教学不是生硬的‘你教我学’,语文学习应该在学生有基本的理解和模糊感知的基础上展开,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据此,我在做《特别的作业》的教案的时候,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课堂设计和实施的中心点。首先,为了让学生从自学的门槛上跨进来,我在课前就向学生布置了明确的预习要求,特别是生字障碍的扫除,我都放到了课前,家庭作业让学生指读课文,勾画生字,早自习让学生再读课文,同桌互相抽认生字词。这样,课堂上学生有了充分的听读和自由读的时间,也让后面的环节更能有条不紊地开展。
接下来的课堂环节中,我以“说说你眼里的春天”为话题开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通过自读、感悟、思考和环环相扣的问题,在互动中焕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我设计问题“如果你就是桃花、桑叶、柳枝,你会对摘你的小朋友说些什么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答案,比如“别碰我,我怕疼”,“我会流血的,我会骨折的”等。接着,我以本单元主题词“爱护”为依据,设计了一个课堂拓展环节,将我拍的校园春景的照片粘贴于黑板,鼓励学生用语言介绍自己“熟悉又陌生”的环境,在“发现美,感受美”中引申出“保护美,爱护美”的立意。
在做这样的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不是没有担心的,最大的担心是这种设计和我以前的课堂设计相比,突破较大,我能不能驾驭?我的学生能不能适应,“有没有话说”?结果纵观整堂课,热热闹闹,似乎每个学生都有所悟,都有话说。但这种“热闹”是经不起推敲的,是种“表面繁荣”。我给足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却丢掉了一些组成课堂的最重要的东西。
(一)课文——“课文是有趣的,有意思的”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也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本堂课设计和实施的中心点。但我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组织学生活动应该在充分发挥教材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纵观整堂课,我只花了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在课文的诵读和理解上就开始进行拓展,课文里有价值的地方我并没有挖掘够。比如课文的难点,题眼“作业—→特别的作业”,我基本没有花时间在它的理解上。而是简单地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小丽的作业最好?”,确实,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脱离了对课文的深入讨论和思考,学生的思维并不能得到太多的锻炼。
(二)情感——“有所感,才能有所发”
语文是一门交际工具,但它却具有明显的情感属性。课堂上,要让学生有所“发”,继而有所表达,必须要先有所感。郭老师直接指出过我的课堂最大的缺陷就是太重视知识点的强化,而模糊了情感,没能打动学生。比如本课的导入,我只做到激趣,却没能入境。究其原因,是我没有用富有感染性的语言来充分发掘孩子们的先天性感知和理解能力,急于想让学生“有所悟”,忘了先让他们“有所感”。我也认为这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常常用很多知识点和指令来生硬地打断自己好不容易营造其起来的课堂教学情境,这也造成了我一直以来的诸如“情感的语文与识字的障碍”的困惑。对此,郭老师耐心地帮我分析,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如,锤炼朗读技能,注意在朗读中带上语言环境色彩;教学中落脚全篇课文的情感主题词;将需要认读的生字出示在一个有意义支撑的最小语言环境等。这些方法操作性和针对性都很强,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积极运用,逐步改进。
(三)愿望——“我的愿望,学生学的愿望,学生学习的空间”
学生有想懂的欲望才是他们自主学习的最大动力,老师也只有学会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愿望,才能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完整的一堂课除了显性的课堂几大环节外,还应包括隐性的三大要素——教师的愿望,学生学的愿望和学生学习的空间。在《特别的作业》教学中,我的教学愿望是明确的,我也给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值得思考的是,学生学习的愿望是不是真的被我激发了呢?还是只是在被我牵着鼻子走?比如开课,我给了学生说话的空间,“说说你眼中的春天”,学生也说出了老师喜欢的漂亮答案,“春天山坡上长满了绿油油的青草”,“小鸟在片片白云中飞翔”……但这些真的是学生自己的感受呢?还是学生另一种形式的背书?因为这些答案明显并不是建筑在学生的已有感觉和生活感受上的,学生只是在“答题”,而不是谈话和感知,学生又何来“乐学”呢?
总之,在《特别的作业》教学中,我在试着放手,给学生拓展训练和展示认知的机会,但敢于放手不代表善于放手,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会在专家和老教师的指导和自己不断的反思改进下,努力一点点地减少这些遗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