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年级数学“10的认识 ”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19:33: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年级数学“10的认识 ”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4一65 页。
一、设计理念
    “10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0~9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知识点多、容量大,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使课堂体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教学一开始我就设计了《数鸭子》儿歌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10的组成时,通过摆、分、写等实际操作总结归纳10的组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巩固10的组成时,以游戏的形式巩固,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
    前面8、9的认识为学习10的认识做了知识上的铺垫。主题图供学生数数,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当然,在编排上与8、9的认识也有不同:一是没有安排10的序数意义,但讲与不讲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二是将10的组成提前到写数前面,有助于突出10的组成,也有助于学生集中练习10的书写。
三、学情分析
    采用的游戏、儿歌、自己动手实践等不同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10的认识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引导学生感受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奖品、学生自制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来唱一唱吧!
(全体学生起立,课件播放《数鸭子》视频,跟着音乐一起唱,鼓励学生自创动作。)
师:大家唱得非常好,那就来看看到底有几只鸭子吧!
2、课件出示三幅有不同数量鸭子的图片,让学生数一数有几只,指名回答。最后一幅有十只鸭子,多让几个学生数一数。
3、师小结:他们是从不同的鸭子数起的,可大家数的数量都是一样的,这是为什么呢?(指名回答)。那我们就知道了,从哪数起都没关系,最后结果都是一样的,但要注意按一不的顺序,才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4、师:这节课我们学习《10的认识》,板书课题,带读课题。
二、 探究新知
(一)数数与认数
1、出示主题图。师:请你们找一找,这里有数字10吗?用一句话告诉老师。(人共10个,鸽子10只)
2、生活中还有什么事物可以用10来表示的?请你说一说。
生:我家里有10朵花。
生:我妈妈买了10个苹果。
生:我有10个手趾,10个脚趾。
……
哇,真多啊,廖老师想把你们说的都记下来,下次叫编书的叔叔阿姨把你们说的好的也印到书上去,你们高兴吗?
3、老师也找了一些,请大家看一看。(课件展示:温度计、路牌、日历)
4、师:同学们,加上原来的数字,我们就从0学到了10,请一个同学来数数,从0数到10。师板书:0 1 2 3 4 5 6 7 8 9 10
5、你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数一数吗?
(二)学习10的写法
1、师:刚才我们已经和10交了朋友,它的形状和其它的数字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以前学的数字是一个数字,10是由两个数字组成。
2、师:对!那么写10要占两个“日”字格,左边格子里写“1”,右边格子里写“0”;先写“1”再写“0”,两个数字不能离得太远。也不能太近。请伸出右手食指跟着写一写。
3、师:请打开书本65页,把10这一行写完。
4、师:写完后同桌之间互相欣赏一下。写得好就表扬表扬他(她)。认为写得不好就提提建议。我看到…的写得非常美观。
5、(出示尺子图)10来了,它应该排在哪儿呢?
(三)比较大小
1、师:那9和10到底谁更大谁更小呢?为什么?请你来说一说。(9添上1才是10,所以9小,10更大)。
2、出示课本上计数器添珠子图。真的是这样吗?请你数一数现在计数器上有几颗珠子?可以用个什么数字表示?怎样才能变成10?(再添上一颗)也就是说明9和10谁表示的珠子更多?多几个?谁又更少?少几个?你想得真快!
3、请看图片:点子图,师板书:圆圈里该填什么符号
            9 ○10      10 ○ 9
那你会读吗?你当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
4、考一考你:
                   10>(  )    10<(  )    10=(  )
(卡片依次出示上面题目,知道的同学站起来抢答。奖励说得好的同学)
(四)10的基数、序数意义
师:动了脑筋,现在轻松一下。请几位同学到前面和老师一起做个游戏。听好口令了:第八第八笑一笑、第二第二学猫叫、第五第五跳一跳、10个同学请蹲下、第10第10站起来。
师:都是10,表示的意思相同吗?
生:不相同,10表示这一行的10个同学,第10表示这行排第10的这一个同学。10表示数量,而第10是表示位置。
师: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表达也很清楚。老师忍不住要表扬你。
(五)10的组成、分成
1、分成
(1)师:下面是动手操作时间,请拿出你的学具,10个小圆片。把它们分成两份,你会怎么样分?
生:我分成1和9。
师:(板书)可以,看到这位同学分成1和9,你马上会想到另外一种什么方法?板书。还有别的方法吗?
(2)大家的办法真全面!老师带领学生以“一问一答”式读:师:10可以分成1和几?生:10可以分成1 和10……
(3)师:老师刚才有一个惊奇的发现:有几个同学非常能干,在先把10分成1和9,接着又要分成2和8时,他的速度非常快,我要请他来说说他的秘诀。(只要从9个的这边拿一个放到1个的这边就行了。)
2、组成
课件出示:

6元


2元

4元

9元

1元

3元

5元

7元

8元

1、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看懂了什么?
2、师:现在老师有10元钱,想买上面的东西,只准买两次,要求10元钱刚刚用完。请你给老师想想办法,可以怎样买呢?
3、师:你为什么两样买?(正好10元,喜欢吃。)什么都要吃一点,才能让身体更健康。鼓励学生说下次你妈妈买水果时,你就可以给她建议了。
三、    看书、质疑问难
1、师:请打开书本64——65页,把空白部分都填完。
2、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要问老师的?
四、    总结全课
1、师:这节课,我们学了有关10的知识,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
说的呢?你觉得自己表现怎样?你想说说哪个同学表现怎样?
2、数学知识无穷无尽,有关10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把今天学习的
都记在脑子里,以后继续认真学习,成为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好吗?

五、    板书设计

                                         10的认识

10       10         10          10          10
         ∧   ∧    ∧  ∧   ∧
1   9    2     8            3     7      4     6         5  5

  10         10       10           10
               ∧    ∧   ∧  ∧
9    1           8    2        7      3     6      4




【反思】“10的认识 ”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包括很多个方面:10的数数经过,10的认数,读数,写数,10与数的大小比较,10的组成分成,10的基数序数意义,以及10在生活中所表示的各种实际意义.本篇教学设计能把简单零散的教材内容加以整合,适度拓展,形成了一节内容丰富,容量适宜的,有生命力的课堂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能做到多而不乱,忙中有序,
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学
上课伊始的《数鸭子》歌曲,在欢快的气氛中很快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吸引力而又毫不拖泥带水。还让学生意识到,有些歌曲中也有数学知识呢!临近结束时的“几和第几”的游戏让知识融汇贯通,课堂前后照应,并延伸到课后,老师一句“我们课后再玩这个游戏,好吗?”使学生明白自己以后也可跟同学一起玩,又使课堂圆满结束,丝毫不觉得牵强附会。
传授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兼顾
处理教材时,本教学设计能做到对于抽象的传授性知识也不忽视形象直观性。比如:10的数数经过借助小鸭子图,记数器,点子图,书写借助田字格,组成分成渗透在买水果活动中,步步引入,循循善诱。实践性知识方面则放手让学生去想象,对10的形状,10在生活中所表示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开口多说。10的基数序数意义也是在游戏中感悟。
三、充满人关怀的开放的课堂设计
10的组成分成放手让学生去动手操作,去发现,去总结。老师在整节课当中,只是引导学生去学,时时关注学生,通过老师的表扬,学生之间的评价,发现自己的价值,激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知道如何评价别人。
富有生活气息
开头的歌曲,中途的买水果,欣赏有关10的意义的图片,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10的应用,设计中充斥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在其中渗透情感教育。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9 00:2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