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2-2-16 15:37:2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作者:本校张老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是谁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写的?课文回忆了十六年前的那几件事?
二、课文是需要细细品味的。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课文,一同走近那段历史,去感悟李大钊同志的崇高品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书边思考勾画出体现李大钊同志崇高品质的句子,并做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边阅读边在书上圈画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和问题。)
三、我发现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自己的读书感受,接下来我们一起交流,好吗?
(一)1.学生读“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的话,这里表现了李大钊什么精神?
(1)“我哪儿能离开呢?”这个反问句表示李大钊坚决不离开北京,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表明他坚持到底,忠于党。
(2)“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他明白自己的处境很危险,但他更知道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为了革命工作,他早已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表现了他高度的革命责任感,舍身为党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2.指导朗读。 带着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读第7自然段父亲的讲话。
3.从哪些句子中还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
“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又出去了。”可以体会出李大钊每天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在外面为革命事业奔忙。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埋头”指工作很专心,体会出李大钊在家里也在紧张的工作,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怕党的机密文件落入敌人之手。表明他忠于党的事业。
为什么平时慈祥的父亲这一次却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
作者奇怪地问父亲为什么把书和有字的纸片烧掉时,平时对儿女总是那样“慈祥”、“耐心”的李大钊,竟“含糊”地回答作者的问题,这件事突出地说明李大钊在这一阶段中工作紧张的程度,同时也怕泄露了党的机密。
工友阎振三的被捕为什么让我们替他着急呢?
“阎振三”是我们党北方革命指挥机关的交通联络员。他的被捕,预示着敌人将疯狂地镇压革命,共产党人处境非常危险。
4.面对严峻的局势,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重要这是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作者是如何表现李大钊这种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品质的? 抓住了人物的语言描写。
(二)1.“沉重的皮鞋声”和“粗暴的吼声”、“一拥而入”、“挤满”、“像一群魔鬼似的”、“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满脸横肉”、“冷笑”、“搜了一遍”……可以体会出敌人的凶狠残暴,从反面衬托出李大钊沉着、机智、临危不惧的英雄形象,也反映出李大钊对敌人的极度的蔑视。
2.带着对敌人的仇恨及对李大钊的临危不惧的敬佩感情读这一段。
3.“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这句说明他对敌人早有准备,从容不迫。
4.在李大钊被捕时,他“不慌不忙”,“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说明他有胆识,心里已经有了被捕的准备。
5.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面对凶狠残暴的敌人,李大钊镇定自若,临危不惧,做好了随时为革命牺牲的准备这是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作者是如何表现李大钊这种镇定自若,临危不惧的品质的? 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应用了对比的描写手法。
(三)1.学生读课文的第17节,认为最能看出李大钊的临危不惧,“他没有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说明他已经受了苦刑,据我查阅的资料,敌人在这期间曾对他使用了“剥指甲”等酷刑。可是他仍保持着“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他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从李大钊的外貌上看出李大钊在狱中受到了非人的折磨,短短十几天头发就乱蓬蓬的,可见敌人多么凶狠毒辣。但李大钊的神情仍旧平静而慈祥,说明他对革命事业有必胜的坚定信念,不畏惧敌人,不怕牺牲的从容态度。
2.他见到自己的亲人,一定会有很多的话要说,可是他在敌人的恐吓下并没有慌乱,也没有因为见到自己的家人而激动,他仍用“安定”“沉着”的表情感染他的家人,暗示他们要坚强。这都说明他非常爱自己的国家。
3.面对亲人的哭喊,敌人的严刑拷打,李大钊毫不动摇,坚贞不屈,这是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4.李大钊用“安定”“沉着”的表情感染他的家人,暗示他们要坚强体现在哪儿?
“我”受父亲的影响,变得勇敢、机智保护了哥哥。
5.课文最后“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此刻他的心里会想说些什么呢?此时无声胜有声。在那样的时刻,李大钊不能说,现在就让我们把他心中的话儿说出来吧!
作者是如何表现李大钊这种毫不动摇,坚贞不屈的品质的? 抓住了人物的外贸和神态描写的。
四、补充资料 体会李大钊家人的悲痛和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
由于父亲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与另外19位年轻的革命者一起走向了刑场。面对两台巨大而阴森的绞刑架,大钊先生深情地望了一眼亲人和同志,然后头也不会的第一个走上了绞架,为了延长他的痛苦,敌人对他用刑的时间长达40分钟。
就这样一个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李大钊离开了我们。
就这样一个面对敌人的枪口临危不惧的李大钊离开了我们。
就这样一个面对敌人严刑拷打坚贞不屈的李大钊离开了我们。
听到李大钊被害的消息他的家人又会怎样哪?大家齐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1.体会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找句子谈体会。
“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体会要点:①这是教育后代永远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②也是教育后代要继承父亲的遗志,把革命进行到
2.思考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1)读开头和后三个自然段。
(2) 讨论问题, 发言总结。
内容上首尾连贯、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谨严,表达清楚;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五、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从文中学生能很快地找出与之相照应的句子:A.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B.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C.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报三。这些句子前后照应,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会更深。)
六、了解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引导课外阅读
1.李大钊的墓碑上刻着中共中央这样的评价(齐读)──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2.引导课外阅读: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我们深情缅怀他们,我们的民族为他们而骄傲!下课后,同学们可以结合第65页“课外书屋”的提示,去阅读一两本革命题材的小说。
板书设计
1927年4月28日
高度负责
首尾呼应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临危不惧 忠于革命
坚贞不屈
4月28日
评课:
研讨授课时间,全校语文老师包括十多位实习教师都来听课了,教室里有上百人,水泄不通呢,看着这阵式,张老师会不会紧张,真为她捏着一把汗。开课了,简单的内容回顾复习后,新授开始了。“课文的哪些地方最能体现李大钊的精神品质呢?”张老师已经脱口而出了,显然她紧张的不知道说什么了?最初的记忆是最为牢靠的。学生们已经领了命令默默地读课文,圈圈画画,作批注了。张老师在讲台上来去的踱着步。原本这时可以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为自己课的后续进展找好胜券的,只可惜,听课的人太多,过道已经被塞满了,张老师只能靠对学生的估计完成接下来的教学了。果真,孩子们找到的地方很多,但是就一个方面相互补充,然后深入体会出了问题,老师有些力不从心了。好在张老师对后面的教学设计烂熟于心,按照预期计划,进行完了课堂教学。
纵观本课,我个人以为教师在解读文本,设计教学,把握课堂有较大进步,呈现以下特点:
1. 课堂教学比较平实,做到了讲练结合,读写结合,以文导写,教给了学生知识和方法,也培养形成着学生的能力。比如:充分利用精巧的板书在总结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首尾照应的写法,感悟写法的好处,继而在文中为给定的句子寻找照应句,让前后照应的写法深入人心。在抓关键词理解句子时必要的点拨和牵引,使学生领悟了文章为了体现李大钊的崇高品质多抓住人物语言和神态描写。
2.教师教学设计有创新。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抓住了“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句支撑李大钊壮举,凸显李大钊人品,激发学生佩服之情的文章情感的泉源,试图用一咏三叹的回扣朗读,深化学生的认识。这一点抓得准,抓得妙。
值得商榷探讨的地方: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教学设计多,关注学生表现少,因而不能及时敏锐的捕捉学生反馈信息的有效成分,利用有效的追问,将学生高度概括的语言细化为紧扣文中关键词理解感悟的语文能力训练。
2.教师情感在文本之外,引读缺乏激情,朗读效果不很显著。本班学生朗读课文语速普遍较快,看来教师平时教学中齐读方式运用的多,个体朗读指导的少,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
3.新课改我们倡导对文本采用整体感知,淡化逐段的剖析分解,但同时抓关键词、关键句读懂文本,习得方法依旧很重要,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有语文味。如:“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仅一个咬紧牙不但有我对反动派的恨,有对父亲的爱,更有下定决心继承父亲意志。一个“勉强”把孩子失去父亲的突然,不能接受,不愿接受的心痛表现的淋漓尽致,正是对这些关键词的体悟,才更能突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敬佩和怀念,明白课文“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语句倒装的深情。
4.教学环节设计还能实用些。比如:最后出示中共中央对李大钊的墓碑评价。我们发现,评价的话语高度概括,远离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没有实效,完全可以根据配套练习,设计为李大钊写悼词或者你想对李大钊说些什么的语言表达训练,让有限的时间实现更多的产出。
5.对于文本思想内涵的挖掘结合现代生活让其有新意,更具时代特征,比如:李大钊坚贞不屈,毫不畏惧其实都是对自己本职工作的高度负责,责任意识,社会担当,在任何时代都有说服力,这一点挖透了,文本解读就有新意了。
以上仅一家之言,因为是研讨,欢迎张老师及各位语文老师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