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66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21:30: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趣的测量》教后反思

《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延伸与发展。以往旧教材中,这部分内容,只在习题中出现过,新教材却将它纳入例题范围,这是因为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学习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同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奠定了基础。

其中,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石块的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目的在于通过本节课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想法都应当通过亲身的实践去验证才能够得到结论再加以应用,这是一种很严密的思维过程,也是现在孩子缺少的一种思想。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

我在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在教学时,我出示、一盒长方体形状的牛奶和一块正方体魔方、一块不规则形状石块让学生说说怎么知道它们的体积。学生很快说出求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方法。至于石块,它既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怎么知道它的体积呢?我先让学生观察,猜一猜它到底有多大,然后让学生讨论设计测量方案。在交流讨论结果时,学生有的说出了教材呈现的两种方案,有的说出其它可行的方案……我对学生设计的方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选择教材上呈现的两种方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明白这是把不规则石块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的水的体积。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又能帮助学生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课中,我觉得自已最大的亮点是以下两点:

一、保证数学思考的时间,提高数学思考的有效性

    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新课标也指出“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并说明理由”。因此学生在思考时,教师一定要耐心等待,一定要给予他们充足的思考及交流思考成果的时间,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思考的实际效果。虽然在等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冷场的感觉,但短暂的冷场后,也许就会换来学生惊人的发现。在教学本节课时,测量方案的设计是不能在三两分钟内就完成了的,在学生得出“石块的体积=水槽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后,我就进一步追问:为什么“石块的体积=水槽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学生一时表述不清,但他们思考后就意识到:水面上升的原因是投入了石块,水增加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还有一些学生,先是疑惑,停顿几秒后,就都豁然开朗了。思考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真正经历了整个思考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给予耗费学生思考的时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二、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从“授人以鱼” 到“授人以渔”。

    “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在教学时,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的石块体积必须要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水可以充当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中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在水中体现石块的体积,学生思考后,结合生活的实际可知: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学生充分理解这一方法后,我又问:你还有其它测量石块的体积的方法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将石块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长方体容器里,上涨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把石块放在一个长方体容器里,往里面倒水,没过石块后,再把石块取出,下降的水的体积也可以是石块的体积。——多独到的思考!在此,我就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后,在交流中造成冲突,又在观察、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尽显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发挥了课堂教学中的多种交互作用,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自已在课堂上的语言应更精炼,这样课堂上也不会浪费太多的时间;又如在学生分小组用两种方案测量石块的体积后,教师再用这两种方案来分别测量同一块石块的体积,在全班学生面前演示,从而验证两种方法都可以测量出石块的体积,只要操作方法得当,测出的石块的体积就比较准确了,这样的话,就更能很好完成本节课的目标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21:30:40 | 只看该作者
教后记
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节数学活动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设计的,求石头的体积,难住了大部分同学,而且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形态的物体,学生产生了探索它们体积的兴趣,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节数学活动课我设计了五个活动流程:
   
   第一个是探究液体的体积计算,明白计算水的体积可以把水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为下面探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打下铺垫;
   
   第二个流程,先讨论求不规则物体的方法,再以乌鸦喝水的情境导入用水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设计了求小石块(或其他不规则物体)和小皮球的体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探究,先确定实验目的及分工,然后小组展开讨论,确定测量方案,研究试验操作的步骤,实际测量并计算。在合作过程中经历质疑、反思、释疑、概括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个流程通过拓展深化,求大圆球的体积,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抽象,观察推理,发散思维,不断提高思维能力;
   
   第四个流程进行反思、评价,填写合作学习评价表;
   
   第五个流程是课后延伸,让学生查阅阿基米德测皇冠的故事,思考如果我们面对的不规则物是个庞然大物或是细小的颗粒又该怎样去计算它们的体积呢?  
   
   本节活动课力求探讨的几点做法:  
   
   1、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探究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进行分工,确定每个人做什么,这样在实验过程中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其次通过合作学习评价表了解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运用知识和表达能力及协作能力。
   
   2、在操作中探索,发展求异思维。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渔场’”,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以、情感、意志、能力都在活动中汇合并得以体现。本课始终注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实践的机会与平台。学生实验时不仅注重料料的大小、水的多少,同时增进了学生之间团结协作、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探索,在探索中进行创新。
   正如新课标中所指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活动课中,动手操作贯穿始终,注重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体验、探索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通过不断观察、实验,创设操作情境,以“动”助“探”。使学生体会到把不规则的物体体积转化成可测量的水的体积或沙子的体积,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来解决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与策略。  
   
   3、鼓励学生打破常规,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说出与众不同又切实可行的其它方法。众所周知,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不胜枚举。本节活动课探讨得还不够深入,可以上系列活动课,继续探讨。有些不规则物体可以改变它的形状,如把橡皮泥摔成长方体或正方体,量出它的棱长,同样能计算出它的体积;把土豆煮熟后,放在模子里压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将铁块溶化成铁水后倒入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模子里,把它变成长方体或正方体…。还可以看作近似几何体求出体积,例如:鸡蛋的测量方法,我们可以把鸡蛋看作一个近似的长方体,量出长、宽、高,求出体积,也可以把鸡蛋打碎,倒入长方体杯中,量出长、宽、高求出其体积等等方法。  
   
   4、联系生活实际,教给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数学的工具,可以通过互联网查阅资料,互相交流,扩大阅览面,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结合历史故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  、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5、提供交流展示的舞台,促使学生在评价中发展。小组分工探究后,每个组分别由代表介绍本组的操作布骤,在交流中,学生相互补充、相互评价,既显自身特色,又取他山之石,提高学生灵活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21:30:56 | 只看该作者
《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
《有趣的测量》是学生在学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之后,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在这个活动情境中,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同时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又能帮助学生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做到了以下点:
一、创境引入,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而学生的兴趣源自于具体情境,因此,本节课伊始,我出示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盒子及一个土豆、一个地瓜,让学生分别求出它们的体积。学生很快计算出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的体积,在他们对土豆、地瓜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束手无策时,我让学生看“曹冲称象”这个动画故事,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唤起了学生探究的愿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我提出问题:不能直接用公式计算石块的体积,那么应该怎样进行测量计算?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制订测量方案,并进行实际测量,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多角度地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及时评价,促进和谐。
教育首先是一种赏识教育,在课堂上老师要给与学生充分的肯定和欣赏,同时还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创造出一种和谐的气氛,学生们才不会背负着心理上的包袱去上课。当学生们在课堂上遇到疑问时,就会敢于向老师提问,及时的解决心中的疑问。教学应当视为是师生生命互动的过程,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样才有助于在教学中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对学生这种课堂学习的评价也是对老师一个侧面的评价,是否真正的能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恰当的评价语言肯定学生的每一点成绩,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个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数学学习成为孩子的渴望,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为孩子的成长印染亮丽的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21:31:16 | 只看该作者
《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
上周到桥头中心小学听了两节《有趣的测量》,听下来受益匪浅,跃跃欲试,回到学校后,我拿起了课本认认真真的研读教材,也给学生上了一课。以下是教学过后的一些心得:
  《有趣的测量》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实践活动,本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之后进行的一节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在实践和探究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在教学时,我通过引导,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发现,不规则的石块体积必须要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水可以充当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中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在水中体现石块的体积,学生思考后,结合生活的实际可知: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学生充分理解这一方法后,我又问:你还有其它测量石块的体积的方法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将石块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长方体容器里,上涨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把石块放在一个长方体容器里,往里面倒水,没过石块后,再把石块取出,下降的水的体积也可以是石块的体积。在此,我就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后,在交流中造成冲突,又在观察、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尽显了学生的潜在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21:31:26 | 只看该作者
《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和谐共处、主动参与、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学习氛围,并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智能情况、性格特点、操作能力混合编组,每组选一个组长,并由组长对组员进行再分工。再动手操作之前,小组内同学充分地讨论并预测出测量方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动手实践和交流,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法和过程的反思完成学法指导。在学生得出“石块的体积=水槽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后,我就进一步追问:为什么“石块的体积=水槽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学生一时表述不清,但他们思考后就意识到:水面上升的原因是投入了石块,水增加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还有一些学生,先是疑惑,停顿几秒后,就都豁然开朗了。
我充分利用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惑,从学生的动手实践中找到本节课的教学素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过小或上浮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在学生提出困惑时教师适时加以引导,使学生了解过小或上浮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09: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