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李甫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继续教育<有序备课——备课实务与新技能>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00: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继续教育<有序备课——备课实务与新技能>

第三章 备教科书的技能
——在备课中如何研究教科书
【问题导入】
在备课中,教科书扮演什么角色?在备课中,如何研究教科书、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科书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在备课活动中,备教科书是一项最基本的工作,相对于教师而言,备教科书是一项基本的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从以往照本宣科式的“以本为本”,“教教材”,到今天的“用教材教”,备教科书的技能成为当代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功。??

第一节 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分析??
教科书是教材系列中最规范、最具代表性的印刷材料,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最重要的媒介。教科书的使用涉及感悟和理解教科书的设计开发意图,评价与选择教科书,研究和运用教科书等多个方面。?

首先,教师理解、研究、分析教科书及课程标准,是借助教科书实现课程目标的首要前提。?

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往往具有不同的编写意图和潜在的意向性。教师分析、理解、研究教科书以及教科书编写的基本依据——课程标准,可以更好地运用教科书资源,使得课程实施更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兴趣需要,提高教科书的适应性,增进学生对教科书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其次,教科书的选择直接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如何选择教科书,可以说教师的责任重大。选择教科书则要依据评价的结果作出决策。评价教科书不只是评判纸张、印刷、插图、文字等物理属性和外在内容,更重要的是评价其内容的选择、组织和结构的编排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不仅要做到教师“好教”,学生“好学”,而且能保证学生“学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而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再次,教师要有能力深入研究教科书,并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教科书作为教材系列中最具代表性的印刷材料,不再是预先规定好的,等待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而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同时,这种资源的价值只有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才能动态地呈现出来,鲜活地“生成”,离开了学生富有个性的参与和体验,教科书内容就成为毫无意义的符号。同时,有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也是有效完成课程实施的重要举措。因此,教师深入研究进而准确把握教科书体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目标,以此为出发点来创造性地开发教科书,使用教科书,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的持续生成与意义建构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最后,教师能够结合教科书的使用效果,主动对教科书进行评判,积累进一步使用教科书的有关资源。?

综上所述,科学地研究、评价、选择和使用教科书,深入分析、整合和开发教科书,就成为教师教科书素养的基本内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00: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继续教育<有序备课——备课实务与新技能>

   
   
第三章 备教科书的技能
——在备课中如何研究教科书
第二节 可用于备课的教科书信息分析
在日常教学中,可用于备课的教科书信息集中表现为合理解读教科书素材,这是创造性用教材教的具体体现,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今天,这是课程实施的关键。?

一方面,对于课程来说,合理解读(进而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教科书中的素材,是提高课程实施有效性的重要渠道。在倡导现代课程观的今天,解读教科书既不是将教科书作为唯一的“孤本”,视教科书为静态的、必须遵循的根本,也不是完全撇开教科书另行其事——教科书毕竟是专业人员经过潜心研究精心编制的专门材料,业已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因而,如何适度调整优化教科书中的素材,就成为创造性用教材教的关键。?

另一方面,追求个人的专业发展是每位教师的重要任务,结合课堂教学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是其核心要领,其主要工作包括如何充分利用教科书内容激活学生的自主意识,如何以教科书为起点向外自然延伸、拓展(这种延伸、拓展既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形式上的),立足教科书而不拘泥于教科?书……?其宗旨在于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同时,有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一、教科书解读的常见误区?
误区1:仅在直观素材的表面“做文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案例呈现】一幅教科书插图的解读?


图1是小学二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周长”一节正文的一个插图

我们在长春市D小学进行的课堂教学现场观察和聚焦式访谈显示:相当数量的一线教师认为,图1仅仅提供了一种活动暗示。?

其实,图1不仅蕴含着“引入周长的概念”这个环节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而且暗示周长的概念不能硬塞给学生,需要学生亲身的实践、感受和体验,其中的测量活动如同图中展示的那样,至少可以是用绳子围,用尺子量,这种活动是多样化的,对于不规则图形来说,用绳子围比较好,而对于规则图形来说用尺子量等方法更方便(这就给三角形、长方形周长公式的导入埋下伏笔)。?

误区2:将符合儿童认识规律的“隐喻”式呈现方式显性化、成人化?

正如许多版本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其编写特色和意图中说的,“教科书始终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如将过去成人化的‘编写说明’变成与学生亲切对话的‘写给同学们’,将每课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线索提要变成编者与学生真实情感交流的导语”,这些良苦用心都在于将以往的“教材”真正变成“学材”。

然而,在课堂教学的现实中,常常见到将教科书中复杂情景“简单”化处理的现象。例如,通过“游戏如何做更公平”导入圆的概念大约需要10分钟才能完成的事情,简单处理为“直接导入圆的概念”1,2分钟就可以完成的。其实,这种处理的确可能达到表面上接受“圆”的概念的目的,但是概念的形成过程、学生的自我建构过程却压缩了,最终导致学生死记硬背而不知其意。?

与此同时,对于本来以儿童特征开发的一些课程内容,如在方格纸上将一个图形“平移、旋转、轴对称”等情景创设,解读为变换几何中的“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反射变换”和规范的平面直角坐标(?x,y?),这是典型的成人化、专业化倾向——用成人化的内容、成人化的描述和成人化的格式去解读适合儿童的教科书的直接结果。?

误区3:误解生活情景背后的学科含义?

这是当前中小学教学中出现的普遍倾向,对课堂教学来说就是“生活化、情景化轰轰烈烈”,但恰恰伤逝了“学科味”。?

【案例呈现】 某版本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的一幅彩图?
一块绿茵茵的草地中间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小桥,草地上零星地分散着几棵小树,还有一些小白兔正在吃草,小白兔是一对一对(两只两只)在一起的,一共有6对。

这段情景设计的目的在于导入“6对小白兔蕴含了乘法2×6”这一数学内容。但是,如果教学处理仅仅停留在情境的衬托物 (绿茵茵的草地、小桥、小树、小河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的注意力迟迟不能转移到小白兔上),教师的引导将不能尽快步入“2×6”的正题上来,对这段教科书内容的解读则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二、课堂教学素材解读的途径?
(一)基本方法?
1.依据课程教学目标“直读”教科书中直观素材的编写意图。

这是最基本的问题,每部分内容都需要教师自问:教材编写者为什么要设计这个内容,其目的何在,对于这节课的整体目标有什么作用,这个题材对我的课堂、我的学生能用吗,如果不能用,改用哪些替代材料更合适……?

2.挖掘教科书中直观素材背后的隐意。

例如,教师对前文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图1的解读,不仅以此引导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独立思考,亲身实践和同伴交流,而且须要引导学生自觉地总结哪种方法何时最优,为下节课留下铺垫。?

3.根据具体教学目标重新组合,再生现有的直观素材。

在小学“矩形周长”这一概念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将教科书中的普通矩形图替换成“一张照片,需要镶一个装饰边框,需要多长的装饰线”,这样更符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习惯,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和生活气息,可行而有效。事实上,在新的课程教材观下,教科书常常蕴含着特定的意识形态和编写特色,教科书中的知识也需要师生主动地诠释和转化。同时,教科书文本又是开放的,需要师生在交往互动之中自由地融入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而创造出新的意义,尤其是让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也能参与、修补和重整适合他们自己的教科书文本和课堂教学内容。

这是教育公平的微观体现,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具体工作。?

4.利用教学机智随机生成新的直观素材。

例如,在小学“圆的周长”概念第一节的教学中,几名学生提出把红领巾当作工具,围住圆纸片,测量圆纸片的长度。任课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并帮助他们演示其过程,并引导学生自然地提出“如果改用一根绳子,测量效果可能会更好”的推测。随即,大家采用新的方法再测量一次。如此,师生共同经历了一次有益的生成过程。?

(二)合理解读课堂教学素材,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几条基本策略?
1.站在课程标准的视角,优化教科书中的素材

事实上,教科书是课程实施中的范例和中介,任课教师有权利和义务对其进行选择、补充和适当调整。当然,其基本前提在于充分领会教科书的编写意图。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备课中时常思考:课本的这一节编得好吗,符合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吗,如果不符合本地本校本班学生实际,我该怎么办,能否改用其他的素材加以优化和更新等一系列的问题。?

2.立足学生在本学科上的全面发展,把握机遇,在课堂上随机生成新的素材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心中时时刻刻存有“一切有利于学生获得数学上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活动引导到经历现实问题数学化、数学内部规律化、数学内容现实化的过程上来,将学生的合作探究、自主思考与教师的点拨、引导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是落实数学教学目标的切实举措。?

3.重组教学素材,有意识地积累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教学风格有多种类型:沉稳型、激情型、智慧型……而教学风格的形成常常须要依附特定的素材和组织形式。围绕着自己特定的教学风格有意识地选择、组织教学素材是不可缺少的。其实,教师的教学生涯实际上是自我成长的历程,自己有意识地积累、磨练自己的教学风格,终会零星滴水汇成一股潺潺细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魅力。?

4.建立科学实用的教科书解读机制,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配套用书在内的教学资源库?

例如,采用“个人备课——集体研究——个人调整”的校本教研机制,在充分研读教科书的基础上进行同伴之间的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而后经过自己的反思和调整,最终形成融集体智慧和个性风格于一体的教学设计。?

其中,在个人准备阶段,教师要努力掌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编排体系、知识结构和重点章节,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把握教材的关键,理清教材各章节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理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先后顺序,借鉴教学辅导资料,弥补教科书内容的不足,努力做到消化吸收,储存于心。在交流、讨论阶段,集中讨论教学内容的重点部分、教师个人备课的困惑等等。?

在集体备课的个人调整阶段,教师常常须要依据自身的教学特点,根据本班学生实际,进行教育教学内容的个性化设计,进而形成更适合于本班课堂教学的书面教案。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00: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继续教育<有序备课——备课实务与新技能>

   
   
第三章 备教科书的技能
——在备课中如何研究教科书
第三节 教科书文本分析的基本内容与基本方法
备教科书最大的困惑就是误读课堂教学素材。其中,无法正确分析教科书文本,是其中的技术原因。为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系统地分析教科书文本的基本内容与基本方法。

一、教科书文本分析的基本思路
当前,世界各国对教科书进行文本分析,通常是从教科书的社会性和教育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的。事实上,国家要通过教科书这面镜子反映出自己的形象,要从中看出本国的国体和力量、现实和发展,使它发挥出强有力的宣传工具的作用。

当前,针对教科书开展的研究,不仅针对教科书的社会性,更集中在教科书的教育性上。这两个方面在中小学教科书中的具体体现应当是分析中小学教科书的重要内容。特别地,对于我国以往的教科书研究过于强调教科书社会属性的分析而言,充分认识教科书的教育性并将之作为教科书的重要属性,是非常难得和值得肯定的。?

随着国家教科书多样化政策的实行,一批形式多样、内容各具特色的教科书应运而生。教科书研究开始从宏观地研究教科书的社会性与教育性,开始注意到教科书的内容和结构等。尤其是随着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学术研究视野的拓展,人们在对不同版本的教科书进行对比分析之际,除了对教科书的社会性和教育性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之外,还对各版教科书的特色和亮点进行了专门研究,而特色和亮点恰恰是教科书得以生存的根本。同时,只有在比较中教科书的特色才能凸显出来。

二、教科书文本分析的基本方法?
对教科书文本的分析研究,没有绝对统一的方法。人们采用的方法往往各异,因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其中,比较法、内容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主要采用的方法。?

(一)比较法?
比较法是运用比较的方法,具体细致地突出事物或事理特征的说明方法。比较的对象可以是同类事物,也可以是不同类的事物,还可以将同一事物的不同时期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要注意寻找事物的不同特征,以帮助人们准确地认识事物。

在教科书的比较研究中,人们常常将同一课程内容的不同版本进行比较,借以揭示各个版本的特色和差异,或者阐述一些相关问题(如分析课程标准要求的准确性等等),或者将某一版本的教科书文本与其相应的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比较,借以分析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吻合程度,或者进行同一年级、不同国度、不同地区的同类教科书的比较分析,借以揭示各自的特点,以便借鉴。

(二)内容分析法
在教科书文本研究中,内容分析法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之一。正如前文所述,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内容分析的种类可归纳为实用语义分析、语义分析和符号载体分析,其研究模式有推理模式和比较模式两种基本类型。?

事实上,内容分析法作为一种半定量研究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把媒介上的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建立有意义的类目分解交流内容,并以此来分析信息的某些特征。通常情况下,人们借助内容分析法对教科书的内容作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其目的是弄清或测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含有的隐性信息内容,对事物发展作出预测。特别地,在使用内容分析法时,采用恰当的模型、工具整理定量的数据,进而作出分析,得出结论,常常至关重要。?

(三)因素分析法
选择教科书文本分析的维度,其实取决于研究者对教科书的理解和认识,其中,因素分析法是主要方法。?

因素分析法是将某一综合问题或指标分解为若干相互关联的因素,通过研究和测定这些因素,判定出对这一综合问题或指标的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

更通俗地讲,因素分析法指的是分析影响某一事物的因素有哪些,影响的方向程度如何及影响的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我们怎样改变这些影响的因素从而改变这一事物的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它的实质是分析事物的普遍联系。

三、教科书文本分析的基本内容?
在对教科书文本的社会性、教育性、特色进行研究时,人们通常从教科书文本的内容、结构与特色三个方面展开更深入细致的研究。事实上,教科书文本的质量受制于很多因素,教科书文本的内容和结构是其关键要素,而教科书的特色是教科书质量赖以生存的灵魂。教科书的社会性、教育性、特色蕴含在教科书文本的内容、结构与特色之中,而且对教科书的社会性、教育性的研究更多地采用定性的手法,而对教科书的内容、结构、特色的研究更多采用定量的手法(虽然也会综合地采用定性方法)。?

一般地,进行教科书文本的研究,既可以从宏观角度对教科书的特色与结构进行整体分析和研究,也可以从微观角度对教科书文本的内容展开深入、细致的剖析。?

(一)教科书文本的内容分析的维度
进行教科书文本的内容分析,选择恰当的分析维度至关重要。这往往决定着教科书文本研究的成败。教科书文本内容分析的常见项目包括如下六个方面:?

1.内容难度

所谓教科书的内容难度,简单地讲就是内容的难易程度。对于教科书的文本来说,内容的难度是人们首先关注的问题,这就须要借助一定的模型或工具开展研究。?

事实上,相对教科书文本的内容来说,内容难度是其焦点和核心指标之一。影响课程内容难易程度的因素很多,从文本的静态角度看,几乎都涉及课程深度、课程广度、课程时间与课程难度,其焦点在于课程难度,其中,课程广度是指课程内容涉及的范围和领域的广泛程度。对此,我们可以用通常所说的“知识点”的多少进行量化。这是一个近乎约定俗成的概念,同时又是蕴含模糊数学思想的近似刻画。课程时间特指完成课程内容需要的时间,对此,我们可以用通常说的“课时多少”进行量化。课程深度泛指课程内容需要的思维的深度,这是一个非常难以量化的要素。它反映了课程内容之间的设计顺序,编排和组合的逻辑深度以及潜在的学科思维深度。它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十分有利,同时,也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程度的思维深刻性。?

课程深度、课程广度反映了课程内容的垂直组织、水平组织的结构特征,是从度量的视角刻画课程组织的逻辑关联。课程的内容难度正是对内容的深度、广度、时间的综合反映。?

2.设计风格

教科书文本的课程设计风格往往决定着教科书的发展方向。事实上,螺旋式与直线式是截然不同的设计风格,而认知发展价值取向的设计模式与学术主义价值取向的设计模式也是风格迥异的价值取向。因而,进行教科书文本的质量研究,必须考虑教科书的设计风格。?

如果中小学课程、教科书内容指向的是“科学世界”而不是学生的“生活世界”,那么,课程内容设计、教科书内容涉及就很容易脱离现实和社会实际,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前者的代表之一是学科型课程的教科书,后者的代表之一就是经验型课程。?

学科型课程的教科书通常由从公理(公设)、定义出发,由概念和原理(定理)组成的逻辑链条构建而成,一般需要分科表述,其结构清晰、文字简练、叙述清楚、要点鲜明,教师用起来比较顺手。特别地,使用这样的教科书比较容易实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预先设定的课堂教学目标,短短一节课总能按计划完成一两个,甚至多个具体任务。另一方面,这种教科书的面貌一般会比较抽象,题材离学生熟悉的生活比较远,留给学生思考与想象的空间不大,教师虽然好教,可能对学生有挑战性,因而学生未必好学。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比较接近这种设计模式。这种模式也经常成为人们衡量新课程、教科书的参照系。?

而经验型课程依托的是学生的经验。经验型课程的教科书通常是从具体的情景出发,这些情景有的是学生生活中熟知的真情实景,有的可能是学生喜欢的童话、传说、科幻故事中的现成题材,有的就是学生个人已有的学科知识积累等等。从情景出发的教科书通常是把新的学科内容隐含在情景后面,把原本在学科型课程中的条理清晰的不同学科知识和盘托出。这样的教科书题材一般比较丰富,读起来引人入胜。由于教学的空间主要依赖于学生对情景问题的理解和分析,它离不开学生自己的新发现,因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对此基本无效。?

【案例呈现】美国教育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情景数学》特点分析

这套教科书彻头彻尾的经验型课程,这是专为美国10-14岁(介于我国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低年级之间)学生编写的一套教科书,整套教科书的标题系统没有一点数学的味道,都是诸如“上上下下”、“影子的故事”、“干和湿”等等,如果不深入进去,根本无法判断这些标题下面讲的是什么数学内容,只有看完了,读懂了,才为其中精巧的设计而折服——这套教科书从头至尾,由一串串的问题组成,通过一个接一个问题的提出,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走入由代数、几何、统计构成的数学世界。?

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大多介于学科型课程与经验型课程之间,只不过,有的更靠近后者,比较“前卫”,而有的更靠近前者,中规中矩。?

3.课程容量

课程容量是教科书文本的重要指标,而通常的“容量”,多是指讲授知识的量。不容否定,知识的量是课程容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唯一指标,还应该考虑学习者(即学生)参与操作、参与思考的量,即学生活动的量,思维的量。学生在学习相应内容时提出了多少有价值的问题,产生了多少“闪光”的念头,发现了多少独到的思路,等等。当然,经验的积累、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亦应成为课程容量的构成因素。因而,确定课程容量的根本标准在于课程内容潜在的学习效果,也就是力求使上述的知识、经验、能力等方面取得最佳效果。?

一般地,影响内容容量的因素主要有:(1)内容的难易深浅程度,即应根据课程内容的抽象程度确定容量。抽象度高,则教学中的知识的容量当然就应少一些。(2)内容的教学价值。这不仅是指其在理论或应用中的价值,更主要的是其中蕴涵的思想、训练思维的有效利用价值,也包括进行思想和世界观教育及心理训练的利用价值。(3)教学对象的整体水平,即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对学生素质差异较大的班级,教师还应注意分层实施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交互作用,这也会对课堂容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此外,课程内容的综合程度、课程的学习时间等,也是影响课程容量的因素。

当然,通常情况下,课程容量是一个比较宽泛、笼统的概念,既包含着课程内容的深度,也包含着课程内容的广泛程度和综合程度,还包含着课程内容蕴涵着的思维的深浅程度。?

4.编写体例?

不同的编写思想、编写理念,常常造就不同的教科书编写体例。教科书编写者之所以精心设计特定的教科书编写体例,其根本出发点在于将教学材料分化为可供连续学习的内容元素和基本技术元素,逐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建构的能力基础和经验基础,并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基础以及人格基础。因而,进行教科书研究,分析教科书的编写体例非常重要。

【案例呈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体例不同学科的比较

国内某套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采用如下编写体例:章主题图——节名称——问题情境——问题串——明晰——例题——随堂练习(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作业(含两个层次:习题,试一试)——章后小结

相比之下,作为中小学必修课程之一的音乐课程,其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别具一格。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课堂教学实践的需要,长期以来,音乐教材形成了一些常见的编写体例。有研究表明:

(1)根据选材范围的不同可以分成以下几种常见体例:歌曲集——以单一的声乐作品为材料加以编排; 器乐演奏教材——以器乐曲以及乐器演奏法为材料加以编排; 音乐欣赏教材——以音乐欣赏作为主体材料的单行本教材; 其他单一形式的教材; 综合学习领域教材——以具体教学形式的类别为纲进行综合编排。

(2)从内容组合单位的大小以及教学时数的长短上可以分出两种体例,一是以课时为单位进行内容组合与编排,二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内容组合与编排。

(3)根据教材教与学对象的不同,可以分成两种体例,一是以教师教学需要为中心编排的体例,另一个是以学生学习需要为中心的编排体例。?

(4)根据教材内容的内涵与外延,可以有三种体例:以音乐文化为中心的编排体例;以音乐基础知识为中心编排的体例;以音乐与姊妹艺术相结合的编排体例。?

正如这位研究者指出的,从理论上看,音乐教材的编写体例可以多种多样,并无“定法”,也不能以“好坏优劣”加以简单划分,而应当从音乐课程标准的落实和课堂教学实践操作两个方面对教科书体例加以定位和评判。目前我国中小学正在使用的大多数教科书都采取综合编排(台湾称做“混合编辑”)的方式,教学内容的安排灵活多样,栏目设置富有人文气息。?

5.呈现风格?

教科书的呈现风格是教科书内容特征的重要方面,也是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在教科书编写中的具体体现,更是教科书编写者独具匠心的结晶。?

一般地,教科书的呈现方式研究,可以具体体现在教科书内容呈现方式、概念呈现方式方式、版面呈现方式、语言呈现方式等等诸多方面。既可以开展单方面的某一版本教科书呈现方式的分析,也可以进行不同版本呈现方式的对比研究。前者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后者主要运用比较法。?

【案例呈现】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呈现风格?

这套教科书根据课程目标和学习材料的性质,以探究为核心,创设了三种各有侧重又相互融通的呈现方式,构建多元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方式的转变,形成了教科书的一大鲜明特色,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研究表明,三种呈现方式分别是“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文本研习”主要是提供典范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问题探讨”主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发展理性思维,培养批判意识。“活动体验”则引导学生围绕专题的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侧重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同时,三种呈现方式侧重点不同,又是彼此交叉互相交融的,往往探讨活动中有研习,研习中有探讨活动,而探讨是核心,研习是基础,贯穿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因此,有的专题就采用了混编的方式。三种呈现方式在教学实际中有一定的比例,所以每个模块只安排一个“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这样既突出了文本研习的基础性,又保持了多种呈现方式的均衡性。?

显然,这样的呈现方式较好地实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不仅如此,深化教科书呈现方式的研究也可以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实现再创造。?

众所周知,教科书编写过程实质上是编写者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它直接关系着教科书的水平和质量,决定着教科书的风格和特色,影响着广大师生对教科书的评价。再创造既涉及教科书内容,又涉及教科书形式,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教科书形式的关键。有研究表明: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主题+时序”作为这套教科书的主导的呈现方式,同时把兼顾时序性作为再创造的侧重点,以反映历史本身的发展逻辑和学习者认识历史的逻辑,也弥补了课程标准在反映历史发展的时序性方面的某些不足。?

相比之下,进行中外同类教科书呈现方式的对比,其结论不仅仅是教科书特色和风格的对比,更能体会出中外教育的差异。有研究表明,中美生物学教科书呈现方式既具有较大差异,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从教科书内容呈现方式上,美国教科书的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方法和探索能力上,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跨入科学探索者的行列,教科书的结构遵循了由总到分再综合的特点。从教科书的概念呈现方式上看,美国教科书中概念的引入透彻、深入,比较重视概念的全面理解。从教科书的版面呈现方式上看,中美教科书均重视插图精美、新颖,教材图文并茂,图或图群描绘了栩栩如生的生物世界,帮助学生理解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理过程,使生物科学的学习变得富有乐趣。从语言呈现方式上看,美国教科书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富有感情色彩,教科书的可读性强。语言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的学习与已有的经验或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而且由于它的生活化,更有利于解读新知识,活化新知识以及在生活中实践新知识。?

6.课程的综合性(课程内容的整合)?

课程综合性是课程综合的属性,意味着课程综合的程度,有时也称为课程内容的整合。?

近年来,我国全面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据新课程计划,中小学教科书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课程综合化思想: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要形式,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供地方和学校自主选择。地方和学校可选择以综合为主的课程,也可选择以分科为主的课程,还可选择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鼓励各地选择综合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形式为主,走课程综合化的道路,注重学科内部知识之间的联系及学科之间内容的综合,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良好品质和综合能力。?

对教科书而言,课程的综合性可以体现在教科书的方方面面,既包括教科书的结构,也包括教科书的内容,既包括作为学科内部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也包括学科之间、学科与社会、科技乃至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的综合,特别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趋势,对教科书的课程综合性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教科书文本的组织结构分析的维度?
与教科书文本的内容一样,教科书文本的结构同样也是影响教科书文本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如众所知,课程组织可以分为直线式和螺旋式两种。作为课程外显形式之一的教科书自然也符合这一规律。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组织结构一般采用螺旋式上升与直线式编写两种基本方式。所谓直线式教科书结构,就是指把一门学科的课程内容或其中一个课题的内容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来展开呈现在教科书中,使各种知识在内容上均不重复的编排形式。这种编排源于赫尔巴特的理论,其基本观点认为,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传授知识和知识的逻辑结构,而忽略学生的心理结构,其优点是有利于加大学习容量,加快学习进度,节省教学时间。这种体系比较适合于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但是,也易造成学生学习不扎实,掌握知识不牢固和班级教学中的“两级分化”现象。螺旋式教科书结构,就是把同一课题内容按深度、广度的不同层次安排在教科书的不同阶段重复出现,使得每一次重复都将原有的知识、方法、经验进一步加深拓广,逐级深化。从学科的逻辑系统看,其优点在于它重视课程内容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逻辑组织,重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另一方面,从学生心理发展的角度看,这种结构重视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发展阶段,使认识逐步深化,因而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认知能力。对于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这种结构更适合,更有效。但是,这种体系往往需要较长的教学时间,而且一旦重复过多,也会降低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如笔者在专门论文中分析的: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课程教材的编写必须考虑适当使用螺旋式上升,但螺旋式上升课程设计教材编排风格未必导致比较容易的课程难度。有些内容适合螺旋式,而有的内容采用直线式可能效果更好。进行基础教育课程设计教科书编排,必须因具体内容而异合理使用“窄而深”与“广而浅”的课程设计风格,并取得“可比深度”与“可比广度”的恰当平衡。螺旋式上升既可以从深度、广度的纬度逐级而上,也可以从抽象与类化(即应用)的纬度逐步深化。克服螺旋式上升在具体操作中的误用,适时地采用直线式与螺旋式相结合的教科书组织结构,是基础教育新课程设计教材编排发展的重要对策。?

(三)教科书文本特色分析的基本思路?
教科书文本的特色与“亮点”是提升教科书文本质量的“加速器”。但是,编写特色并不太好确定,正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即将若干同类的教科书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才可以发现其中的特色与“亮点”。?

因而,进行教科书特色研究,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比较法与内容分析法。事实上,教科书文本的特色与“亮点”往往不能像教科书内容的课程难度那样可以量化,至少目前尚未找到适宜的模型和方法。?

我们发现,进行教科书文本的特色与“亮点”的分析,既可以从整体视角进行,也可以从单项分别展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00: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继续教育<有序备课——备课实务与新技能>

第四章?备学生的技能
——在备课中如何研究学生
【问题导入】
在备课中,如何更为准确地分析、研究学生?学生的哪些信息可以运用到教案的编写以及未来的课堂教学之中??

在备课的具体工作中,备学生是核心环节。备学生的工作效果对于备课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一些优秀教师、名校长甚至提出了“备课先要备学生”的观点,即“在备课时先要了解你的学生,备课时的切入点要面向中、差学生,课堂教学注重抓基础教育”。?

第一节 备学生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一、在备课中备学生的意义?
当前,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之所以在备课活动中首先要备学生,其原因源自多个方面,既有课堂教学的起点的原因,也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所致。?

(一)教育目的之一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观,摒弃了学科为本的传统观念。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因在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在于每一名学生获得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无论从课程的设计,还是从课程的实施和评价,一切都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备课是教师完成课程任务、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步骤之一,是将理想的课程和文本的课程,通过教师个人的理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最终转变为学生习得的课程。教师拥有的价值观念的差异,往往直接制约着教师创造性工作的级别和质量,也决定着教师工作的方向。如果教师将每一名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那么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构思课堂教学环节时,就会时刻思考着如何让每名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和基本思想,就会不仅关注学生发展的现实目标,而且关注学生发展的长期目标。?

(二)教学设计的要害在于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
当前,在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下,课堂教学的最大变化就是从以前的“以教促学”发展到今天的“以学促教”,亦即课堂教学组织和落实的基本出发点在于学生的学习,在于让每名学生都能够获得应有的进步和发展。更通俗地说,就是学生怎么学的方便,教师就应该怎么教。?在此基础上,教师的课堂教学职责也在发生着比较大的变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发现学生的潜能和性向。?

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体现在“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等方面,而且体现为: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师是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师是教育艺术的探索者;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师是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三)学生学会知识和全面发展是课程教学实施的最终目的?
与以往的课堂教学观念相比,让学生学会知识和全面发展,是课堂教学实施的最终目的。亦即,理想的课程只有转变为学生习得的课程,才能是有效的。?

事实上,学生的学习并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构建理解的过程。而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决定着教师教学工作的成效。?

因而,教师在研究教科书的同时,更要分析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合理采用适合学情特点的教学方法,设计适应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方式方法,同时,对于学困生应采取补救措施,对优秀生采取特殊的额外措施等等。通过备学生,加强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情意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在备学生中,特别要关注每名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关注学生素质的提高这个核心目标。?

事实上,学生智商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每名学生都有其自身优势。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想看待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深挖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质。特别要尊重学生由生活经验引发的思维,坚持思维无禁区论,视学生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和有潜力的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其潜能,促进自身主动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备学生时,一方面要从学生思维方式出发,确定教材中哪些内容能拓展学生能力和思维,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另一方面要依据学生认知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及最佳发展区,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对教材进行适当重组和整合,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感受学习的意义。

二、备学生的基本原则?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备学生的过程就是深入研究学生的过程。为此,必须坚持几个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教师通过备学生,解决学生现有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起到调节学生与教材之间关系的作用。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因此在备课中教师应多创设让学生自由活动和展示自我的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欣赏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不断弘扬学生主体精神的过程。?

(二)差异性原则?
教师要做到尊重差异,承认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备课。备课中要利用多种反馈渠道,积极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条件和情境,尽可能为每一名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都各有所长,应注重在教学中进行分层指导,因材施教。?

(三)发展性原则?
教师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主体的能动性。要客观地分析、研究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用“你能行”的期望来激发学生“我能行”的自信。学生的潜能包括潜在性、终身性、系统性、模仿性、补偿性以及无定向性等特点。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教师不能一味地重视学生成绩的高低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忽视一些学困生身上隐含的潜在能力。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潜能,并据此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能“跳一跳就摘到果子”。

三、备学生的具体工作内容?
如前文所述,学生的未来发展目标是教学的追求,而学生的现实基础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备课就是要在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之间搭建一个最近发展区。因而,在备课活动中,备学生主要围绕备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备学生的知识基础,备学生的经验基础和生活关注点,备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等内容展开的。?

(一)备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
学生原有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对他进一步学习新的学科内容、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概括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教师要根据知识、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生认知活动能力,注重从知识的整体入手。对数学教学中一些重要概念和规律的揭示,注意遵从适应知识内在的矛盾关系,并有意识地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设计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和有丰富数学内涵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二)备学生的知识基础?
要做到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这对备好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获得的知识与即将获得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常常是前后密切关联的。?

为此,教师刚接班时,应对全班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调查,对每名学生以前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个综合研究。教师应把以上工作作详尽的分析,分类登记,并注明哪部分知识学生掌握得较差,哪部分知识学生掌握得较好。开学后,每次单元知识检查后,都要系统地作试卷分析,找出学生存在较多的问题,载入备课本,研究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普遍的问题要在备课中体现出来并作重点指导,个别的问题应当加强个别辅导。?

在具体的一节课的备课时,教师首先要了解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的情况。分析出哪些是学生已掌握的,哪些是学生初步掌握了的,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掌握的,哪些是教师非讲不可的。这样做有利于教师在授课中做到该讲则讲,不用讲则少讲,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教师还要了解学生掌握的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状况。例如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的状况对于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而高中二年级的哲学常识中就有许多原理的理解涉及学生各科知识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地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其他各科知识,帮助理解哲学原理。在倡导课程综合的今天,也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本学科知识来帮助他们理解其他学科知识,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使学生体会到各学科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全面发展。?

(三)备学生的经验、思想和生活关注点?
每名学生在来到学校学习的同时,也带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观点、看法。这种已有的经历、经验和对待社会的观点,对于即将进行的课堂学习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

学生生活在各自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学生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就须要了解其家庭成员的情况,包括住址、职业、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等,同时应了解其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哪些是教育的有利条件,哪些是不利条件,并适当利用各种条件协助教育工作的开展,如高中一年级经济常识中有关农村经济发展内容的教学,就可以引用农村学生的家庭和所接触的社会环境中的种种现象补充教学内容,使学生易理解,易接受。

特别地,教师在文科一些科目的教学中,还要备学生的思想基础。学生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与社会中的种种现象接触,对各种社会现象有感觉,有思维。他们既能看到社会中光明的一面,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也会看到许多丑陋的社会现象,使他们产生种种不正确的认识。他们还会对种种社会现象以及他们个人面临的困难提出各种问题。对此,教师不能回避这样的客观现象和问题,必须面对学生这样的思想实际进行教学,要研究学生的实际状况,既要深入了解不同年级的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倾向,又要了解个别学生的思想问题,并善于区别这些问题产生的不同条件,有针对性地加以教育,如高中二年级思想政治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教师应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世界是怎样产生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怎样”、“人究竟为什么活着”、“人活着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个人与社会是什么关系”、“你的理想是什么”等各种问题的各种想法,才能因势利导,利用有利因素,排除不利因素,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认识,寻求问题的正确答案。?

(四)备学生的能力?
在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备以下六种能力,即合作交往能力、创新能力、选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抗挫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教师首先要将这六种能力结合所教年级制定出应达到的目标,合理地进行备课。?

以“数学学科创新能力”为例,制定的目标是:低年级能够按照教师讲的内容、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维,随学随用数学概念解题,能想出与之有联系的知识,掌握三步以内的思考过程。中年级能围绕一个中心内容进行思维创造,能够联想到新知识与学过知识的联系和区别,有层次地思考问题,具有初步的思维创造方法。高年级能够有理、有据、有层次地思考问题,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能多角度、灵活、敏捷地思考问题,联想迁移能力较强。?

中小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这些能力状况,弄清楚教材中哪些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达到教学目的,对学生能够理解、分析、归纳的内容,教师可少讲,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自学机会,对学生不易理解、不能分析的问题便可多费些工夫讲授,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备学生的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是备课环节中一个重要成分。情感因素是伴随着知识经验的掌握、观念的形成以及内部智力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它对外部智力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发展服务,因此,作为教师要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在与学生接触中,了解、分析、记录学生们存在的各种问题,调整方法,制定相应措施。?

例如,小学数学一年级文字应用题:小明昨天做了五道题,今天做了同样多的题,两天一共做了多少道题?一年级学生对于“同样多”不甚理解,教学时可以设计为请五名同学来唱歌,同时请五名同学来伴舞,然后引导学生编出应用题“老师请同学表演节目,五名同学唱歌,跳舞的同学与唱歌的同学同样多,唱歌和跳舞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这个充满情趣的环节设计使同学们能够顺畅、清晰地掌握解题思路。?

(六)备学生的身心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各有其特点。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初中学生正处在一个身心发展的阶段,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充沛的精力和较强的求知欲,但遇困难又易灰心丧气,幼稚与成熟并存,辨别是非能力较差,易受不良习气的影响,因此,对初中生既要尊重又要加强教育,严格要求。高中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知识量增多,社会接触面更广,社会交往更频繁,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促使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加速,思维能力更加成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但由于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问题不准确不深刻,有时带有片面性。教师要充分尊重他们,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心理疏导,多做细致的思想工作。?

总之,好的课堂教学,既要联系教学内容的实际,更要联系学生实际,注重研究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00: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继续教育<有序备课——备课实务与新技能>

   
   
第四章?备学生的技能
——在备课中如何研究学生
第二节 备课中获取学生信息的基本方法
备好一节课,不仅需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的几个环节等等,更要以人为本,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表现在备课中就是必须更多地研究学生。

一、从研究学生的实际状态中获取信息,作为教学的起点
学习者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最重要的因素。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教学过程,我们就必须把握教学的真实起点。?

为此,在备课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切入,寻找学生的起点:

第一,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没有掌握的是哪些知识。

第二,哪些新知识学生自己能够自主学习,哪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教师应通过对学情的了解,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很好地把握教学的起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突出教学的重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从学生的个别差异中获取信息,进而设计不同的要求
在倡导个性化、尊重多元化的当今时代,我们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要细心观察并充分估计。要打破传统教学的“一刀切”的教学观的束缚,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施教。只有这样,备课的对象才能面向更多的学生。

(一)设计课堂教学分层
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备课时,教师要因人而异地设计教学环节,做到扬长避短,分类指导。课堂的提问,新旧知识的迁移,新知识的讲解等方面,都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使能力较强的学生发展了思维,能力中等的学生产生了兴趣,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了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提高。?

(二)设计课堂练习分层
练习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技能转化为熟练活动的过程,是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练习。教师可针对本班学生的学习差异,设计三个层次练习,即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引申练习。通过分层练习,各类学生学有收获,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

(三)设计作业分层
布置作业是检查教学质量及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手段。作业的布置不应整齐划一,在掌握各层次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后,可分层设计。作业可分为A、B、C。A组为基础,B组为中等,C组为最佳。通过分层作业设计,全体学生可不同程度地落实新知,充满对学习的自信和兴趣。

三、从学生的内在需要中获取教学的信息
在以往备课时,我们往往只备教材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学情的分析,经常以教师的水平看学生,结果是把学生看高了,课堂上学生“跳了又跳,还是摘不到果子”。其实,这是由于我们把学生看成一张白纸,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学生看低了。课堂上学生“根本用不着跳,便摘到了果子”,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今天的备课中,我们开始考虑学生、分析学生的意识,但在分析学生时,也时常流于形式——很多时候考虑的是学生应该的状态,而忽视了现实的状态。以对教科书的处理为例,通常把着眼点放在理顺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上,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更谈不上去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

【案例呈现】于漪“记一辆纺车”课堂上的意外
老师:今天学习第十一课“记一辆纺车”。昨天我请大家预习了。现在说说看,你们喜欢这篇文章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我们不喜欢!(随堂听课的二十几位老师十分惊讶,于老师也感到意外)

老师:不喜欢?那就说说不喜欢的原因吧!谁先说?……?

对此,于漪老师在教学后记中所写的体会是这样的:备课时考虑欠周密,原以为学生喜欢散文,想由此激发兴趣,引入课文,未考虑到叙事散文与抒情散文的差异。课堂上发生了意料之外的情况,当即因势利导,先听取学生的意见,然后强调该篇叙事散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实际应作充分的了解和估计,不可再犯闭着眼睛捉麻雀的毛病,要继续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力争做到运筹帷幄,成竹在胸。?

其实,学生是有生活体验的人,传统的教材观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重视不够,而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这些因素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需求,虽然它并不是任何一节课都适合,但是,主动、健康的发展是每名学生的真正需求。?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在学习中得到体现,是备课必须关注的话题。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保持一颗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心态。“想学生所想,苦学生所苦,思学生所思”,让学生真正成为我们教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深入地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基础以及情感态度上考虑,这样备出来的课才是符合学生需要的。

四、诊断和预测学生学习可能会发生的内容,有备无患
在备课中,获取学生信息的渠道非常多,不仅与学科特征有关,而且与教师的教学风格相连。长期的中小学教学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准确诊断和预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可能会遇到的内容,是从“备学生”中获取重要的信息。?

(一)学生可能想到的内容?
由于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课程导入和课程的重点内容有关,由此就可以预先考虑到课堂上学生应该能够产生的想法,提前作好思想准备。有很多的想法在课堂上虽然学生未表露出来,但教师应该能洞察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地探测和巧妙地点出其想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心理上的需求。也有很多的想法学生可能在课堂上提出来,教师就要运筹帷幄,通过正确引导和讨论,使学生的问题得到解决。?

(二)学生难懂的内容?
教师备课特别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时刻把握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接受水平。教材上的知识内容有些在教师看来似乎很容易,三言两语就可说清楚,但站在学生的智力水平上来接受这一知识,可能就把学生难住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注重换位思考,想到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帮助他们实现知识的由易到难的转化。?

(三)学生疑虑的内容?
我们深知学生的疑虑会直接影响新知识的接受和课后习题的完成。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学生表情呆板,脸色凝重,学生的思维不能与教师同步。此时,学生思维中出现的疑虑如果不及时排除,必然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和谐,成为学生继续思维和学习的障碍,使思维中断。高明的教师会预先意识到这一点,备课时善于转换到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这些疑虑,采取积极、乐观、向上的措施来加以引导,努力在课堂上消除这种尴尬的疑虑。这就更须要我们在备课时细心一些,耐心一些。?

(四)学生易错的内容?
在指导学生实验、批阅作业、批阅试卷和下班辅导时,我们经常发现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为了不让学生再出现错误,在备课时,教师可以特意准备一些学生易错的实验和习题,故意上课时错给学生看,错给学生思考,使学生引以为戒,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

(五)学生激动的内容?
课堂是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引导学生参与到这种表演中来,是现代教学所必需的。这样,教师就必须预先想到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渴望成功的心理,想到学生的激动心情。学生能够参与有趣的化学实验是学生的最大兴趣,也是学生最激动的。因此,在备课时,可能让学生参与的活动、可能激起学生激动和新奇心态的活动,我们都要为学生尽力准备,尽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观察讨论中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求知欲望更加强烈。?

(六)学生易忘的内容?
在备课中,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提前预料到学生用到这部分知识时可能会遗忘什么,从而有意地提前让学生温故知新。不仅如此,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时,常常预先把这部分内容提炼,升华,甚至编制成口诀让学生轻松地记忆、储存,为学生的应用扫清障碍。?

综上所述,教师的备课不只是备教材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备学生可能出现的各方面问题。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志趣的基础上备课,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计教案,才能备好课,进而上好课,确保课堂教学的高质量。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00: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继续教育<有序备课——备课实务与新技能>

   
   
第四章?备学生的技能
——在备课中如何研究学生
第三节 研究学生的若干技能技巧
研究学生主要是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认知的前提特征和情感的前提特性。研究学生方法除了前文介绍的外,这里还要介绍若干技巧。

一、研究学生的几个技巧
研究学生,有其中的规律和技巧。如下的几个技巧就是来自实践中的一个总结。

一查,即查资料档案。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以往的思想品德表现、学业成绩、身体健康状况等。?

二谈,即座谈了解。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以往和现在在同学中的交友情况及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情况。?

三聊,即个别谈话。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性格,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社会、学校、班级、教师和同学的看法,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等等。?

四访,即家访、社会调查。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学生在家庭及当地的表现情况,了解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了解学生对父母及他人的态度,了解学生的劳动观念、社交情况等。

五察,即察言观色。主要是为了了解当时学生的心理活动,收集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当时的情感状态等。

二、以学生的错误为研究对象
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特别是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学习错误中有两个突出现象:?

“多犯”,即教学进行到某些节点上,必然会出现群体性、高发性的错误,其症状相似,时段也相同。?

“再犯”,即某些错误在某些学生身上不仅易发,而且好发,即使被纠正过,但也必然会在后继学习过程中再次发生。?

我们认为,“多犯”说明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障碍,这从表面看多是由于知识结构与内容较为复杂或困难引起的,其实质还是在于学生在思维节点与思维程序上存在着客观性障碍。“再犯”则主要说明了教师在教学的处理与把握上存在着问题,教师往往注重形式上的内容而忽视了思想方法、思维过程的构建,学生的学习未能深入到思维层面,其知识的掌握是不稳固的。同时,某一名学生身上的“再犯”现象也说明了教师的教学在注意到普适性的同时,未能照应到个别学生的差异性。?

因而,研究学生的错误可以更好地认识学生,寻找教学中的漏洞和盲点。可以这样说,学生的错误是备课、精心预设的宝贵资源。?

总之,在备课活动中,认真做好“备学生”的工作,对于切实提高备课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00: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继续教育<有序备课——备课实务与新技能>

   
   
第五章?如何形成有效的教案
【问题导入】
一份好的教案,必须符合教学实际,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必须做到前后衔接,逻辑严密,必须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必须做到层次分明,过渡自然。要体现课改新理念就必须改进备课方法,要备好一节课,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除了研究课程标准、学生、教科书之外,还要做好备课的其他工作。这一章我们延续前三章的内容,探讨备课的基本工作,以便最终形成一份完整的教案。?

第一节 备课中的其他相关工作
在上课之前,我们要精心备课,除了备课标、备教科书、备学生之外,还须要完成分析教学内容,拟定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选择教具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等工作。不仅如此,还要编写课时教学计划(即教案)以及学期(单元)教学计划。

一、分析教学内容?
分析教学内容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科书研究相比,分析教学内容更倾向于微观,即在深入研究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科书的整体编排风格的前提下,具体分析作为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具体目标要求、重点难点等等。这实际上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化。?

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时,要集中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明确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这里的基本要求其实就是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教材体现的思想性,基础知识的深广度,基本技能和技巧的水平,以及发展能力的侧重点等内容的具体体现。具体包括本节课的重要概念、规律是如何表述的,怎样推导出来的,每一道例题的目的如何,每一插图的用意如何,练习题的安排序列、层次、目的等。

教材的思想性主要指教学知识内容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小学知识有丰富的现实背景,钻研教材时,要特别注意这些知识是怎样从现实问题中抽象、提炼出来的,同时也要搞清楚知识的学习对解决实际问题又有怎样的帮助,钻研教材要注意知识背后隐藏的辩证内容,如运动、变化、发展、转化,对立统一,偶然与必然等等。这些辩证的思想几乎渗透在各个单元的内容中。教材包含的基础知识的深广度,教师既要对其作一般了解,又要局部地深入分析。基本技能、技巧要求的水平主要通过学习标准和分析例题、习题来掌握。发展能力的侧重点,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难易情况而定,如:概念的教学侧重于观察、抽象、概括、辨析等能力的培养;运算的教学侧重于分析、综合、归纳、类比和迁移等能力的培养;对于比较容易的内容的教学,侧重于培养自学能力;对于较难内容的教学,侧重于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明确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分清主次
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知识的广泛迁移。所以,分析教学内容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具体做法可以从纵和横两方面对教材体系进行分析和整合。?

所谓纵的方面,就是知识的纵向联系。在这条线上,基本的概念、法则、原理是线上的中心环节,抓住中心环节,整条线就可以带动起来。所谓横的方面,就是把教材中具有横向联系或互逆关系的知识,调整编排在一起,形成互相关联的知识块。总之,老师只有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才会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网,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

(三)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
一般地,在学习中对学生认知结构起决定作用,并在进一步学习中起基础作用和纽带作用的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如教材中的定义、公式、法则,知识体系包含的重要思想、方法,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求及公式、法则推导的思维过程等。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要综观全局,分清主次,从而确定和突出教学的重点。对重点内容要变换各种角度,利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利用重点内容带动一般内容。教学的难点主要是指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的部分,难点内容也是造成学习成绩有差距的分化点。一般地,知识过于抽象,知识的内在结构过于复杂,概念的本质属性比较隐蔽,以及各种逆运算等等,都可能是产生难点的因素。要充分、准确地估计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只有靠平时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不断积累经验。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是通过课堂提问、课后辅导、批改作业、分析试卷等方法,分析学生的疑难所在,以作为今后教学相应内容时确定难点的借鉴。关键是指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个问题能起决定作用的知识内容。掌握并抓住了关键,教学就能进行得比较顺利。?

(四)精心编排例题、习题与有关的实践活动?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学生学习新内容不能只停留在领会的水平,必须转化为相应的技能,获得相应的体验和经验,并能用来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技能的形成是通过练习获得的,经验的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活动实现的。?

因而,在备课中,我们必须精心选择和安排课堂例题、习题和实践活动。其中,选择可以从活动的目的、内容、形式、分量以及学生的接受等方面去考虑。同时,参照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师应将教科书上的全部例题、习题事前演算、分析一遍,明确各部分的目的、要求、难度及与内容联系的紧密程度,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例题、习题设计。其中,在设计习题时,练习的内容应紧扣教学目标,目的明确,练习数量适当,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能够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同时,各类习题的比例搭配要适当(如基本类与综合类、封闭类与开放类)等。

二、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的,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现状,接下来就要科学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缩小现状与目的之间的差别。

教师在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时,一方面要参照教学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广泛翻阅相关的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训练材料,这里思维训练材料主要包括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前者是以感性表象来训练思维的材料,如生动直观的教具、学具,还有以语言为载体的事例,后者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为训练思维的材料。?

由于许多中小学课程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而中小学生具有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因而,在备课时,我们必须为学生提供足以过渡到抽象结论的思维训练材料。?

在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时,实际上须要同时考虑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用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根据具体的目的、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一般地,任何一堂课都不会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

三、充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是指依据课程计划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场所以及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资源,主要包括各种实践活动材料、录像带、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图书馆、报刊、电视广播、少年宫、博物馆以及师生的背景资源、周围环境中的可用资源等等。?

在备课时,为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重要的概念和方法,教师应充分利用并开发实物材料和设备(如教学模型、校园设施等等)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还可以开发录像带、光盘等音像材料,如录制生活中的一些场景作为与学习内容相适应的问题情景,录制相关学科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录制科学家的生平故事等等。如果有条件,应积极开发课件,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重要思想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不应该利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如在计算机上模拟三角形面积的求解过程),也不应利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即学生对规律的探索。要将中小学的有关学科密切联系在一起,从其他相关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如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文遗产)来创设情景,利用本学科的内容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当然,社区资源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四、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有了对教科书、学生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准备作基础,就可以较好地制定和编写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每一堂课的教案。一般来讲,备课的工作程序是按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过程进行的。?

所谓“由大到小”是就范围而言,即先进行学期备课,再进行单元备课,最后是每堂课的备课;“由粗到细”指的是备课的深度。?

例如,对教材的钻研,第一次是开学前对整本教材的通读,相对后两次来说,阅读可“粗”些,第二次是对一个单元教材的重读,这时研究的细致些,第三次是细读一节甚至于一堂课的教材,钻研得更深入。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教案,则依次是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备课程序中三个不同阶段的产物。?

(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每一学期开始之前,首先要制定学期授课计划,制定学期授课计划的目的在于要求教师能够纵观全局,科学地安排全学期的教学工作,以保证全学期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目的、有条不紊地进行。学期工作计划一般包括两部分教学进度表和说明。各地的教学进度表格不完全一致,下面是进度表格中的一种:

?

“教学内容”这个项目下,应根据教学标准中制定的内容开列出讲授的课题,指明各个课题数与教科书的哪一章节及所在的页次。初当教师的人最好按课时顺序一堂一堂地在表上编写讲授的题材。那么,它对将要进行的教学工作就胸有成竹,以后检查就更容易发现自己的计划是否精确,执行是否恰当,这样也就迫使自己在开学之前必须更细致地钻研教学标准及教材内容。如果只粗略地估计教学进度,教师在授课几周后,实际的教学进度就可能与计划中的进度不一致,这样的教学工作计划就不能起到督促与指导的作用。?

“教学内容”项目下,还要注意在适当的地方列入课堂练习及书面检查,同时对各个项目的讲授时数也要作出恰当的估计。这种估计一方面要依据教学标准上每个大标题下总时数的规定予以适当的分配,同时也要参考班上的实际情况。?

“执行情况”一栏是留给教师自己事后记录工作执行情况的。各个项目是否很好地完成了,如未能完成,原因何在,都要一一记录下来,以便在以后予以补救。?

在说明部分中,应该指出上述进度表中哪些地方与教学标准有出入,为什么,计划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此外,还要列举在某些工作中须要应用哪些辅助工具,进行哪些实践性工作,帮助成绩落后的学生,给他们补课,以及指导优秀学生的额外学习工作,也必须在这部分里作出规划。?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通常由同年级的教师在钻研教学标准,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先进行个人草拟,再进行集体讨论修订,力求做到进度、重点、难点和教学要求的统一。?

(二)单元教学工作计划?
在学期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将各个单元的教学安排进一步具体化是单元教学工作计划的主要任务。一般来讲,在每一单元教学开始前,先由教师根据学期中计划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拟出该单元的具体教学安排,然后通过同年级备课组的集体讨论,做到大致统一。单元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单元教学目的,单元教学课时划分,每一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要求,课的类型,例题、习题的配备以及单元考查等。有时根据实际需要,将单元教学计划与课时教案合为一体,这时须将计划写得更为详细,具体。?

在单元备课的基础上,教师须要结合每节课的实际,编写出每节课的教案。这是备课的核心工作之一,下节将集中分析。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1:1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