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294|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邮票的张数》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19:51: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反思

                     前一段时间,我们全校的教研活动都是围绕着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而开展的。在研究中,我发现教学程序的设计,除了要考虑到数学的生活化,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邮票的张数》一课,我起初是这样设计教学程序的: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集邮吗?我的一个邻居特别喜欢集邮,下面出示的这幅图是我的邻居对邮票数量的描述,请你仔细观察,看谁能最先解答出来。

教师引导:你从主题图中都获得了哪些信息?生答。

教师:请仔细观察,解决问题需要哪两个已知条件?

学生:我认为用前两个条件就可以。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画图并板书教材中的线段图。

教师提问:“你打算设谁的邮票张数为x?打算怎样列方程呢?”

教师请学生独立解答,并且巡视指导,最后进行集体订正。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并没有掌握求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的方法,而且做题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如设中x后面落写单位,在x等于几后面写了单位名称。为什么会这样呢?课后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回顾本课,我只是带着学生一起做题,并没有引导学生探索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再者,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刚刚接触,比较陌生,该强调的地方我也并没有强调到位,导致学生解决这类问题仍有一定难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应获得地探究问题的方法。”如果课上,我能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姐姐的邮票是弟弟的3倍”并指导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帮助理解就好了。首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用线段图表示这句话的意思?学生口述自己的想法后,我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画一画。适时指导学生板书,并及时追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让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同时,我应该启发学生再次认识线段图,并及时点拨:画线段图理解题意是解决求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的好方法。

今后,我将继续多思考,多实践,更好的投入到教学程序设计的有效性研究中,实实在在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终身受益。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19:51:37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内容: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本第96-9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张数问题,学会解形如ax±x=b的方程,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关键:把未知数中的1倍量设为X,正确地列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式。

教学思考:教材的主题情境图列出了三个条件,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刚接触用方程解决问题,为简化难度,我将情境图中的条件分开呈现,第一次呈现主题图出示弟弟的对话,采取合作交流,探究方法的学习方法;第二次再次呈现主题图出示姐姐的对话,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一导一放,把最值得探究的问题通过教师帮助、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当学生有了解题尝试后,就能迁移到第二个情境的解决问题了,这样目的也是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练习设计为直接解方程、应用所学解决问题和拓展类型的思考题,体现梯度。

教学优点:

    一、循循善诱,做好解题思路的引导工作

人人都应获得地探究问题的方法。课堂上,学生经历了阅读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寻找数量关系——尝试用线段图表示情境图信息——思考设哪个未知量为x最合适——列方程、解方程、口头验证、作答的解题过程。解题策略力求做到引导学生数形结合(线段图表示关系式);引领学生解方程,要求学生对每一步做解释,学生通过口头的表达,理解3X +X=180是根据前面寻找的数量关系“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列出的方程,并且突破3X +X表示3个X加上一个X等于4个X即4X,这样4X=180就是前一节课学习的内容了。如果课上,我能指导学生抓住关键条件“姐姐的邮票是弟弟的3倍”先让学生思考:怎样用线段图表示这句话的意思?当学生口述自己的想法后,我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画一画,学生汇报时能及时追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让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及时点拨:画线段图理解题意是解决求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的好方法。这样学生对于等下理解为什么用X表示一倍量的弟弟的张数,3X就是几倍量的姐姐的张数就会简单多了,达到数形紧密配合。

二、积极调动,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整节课,我能够做到及时评价,并且评价语多样,针对性强。当学生主动地获得信息和发现问题,这时正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的最佳时机,因此我评价到:老师发现同学们从一家人的对话中获得非常有价值观的信息,也提出了很值得我们去探究的问题;当学生画出不同的线段图时,我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提出了要注意标明线段图表示的是什么;当学生解题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我就鼓励他们可以同桌交流,还不确定时可以前后桌讨论,给他们一个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

三、人文渗透,丰富数学课堂的内涵与外延

学生知道邮票在寄信时候发挥作用,但本节课学生欣赏了几组图案精美、富有纪念意义的邮票,渗透邮票还具有观赏和收藏的价值,因此吸引了不少邮票爱好者收集邮票;课堂上学生不敢大胆发言,我并不责备他们,而是亲切的鼓励:回答错了也没关系,我们有很多同学可以帮助你。

教学不足:

首先,教学过程时间分配把握不到位,致使前松后紧,不利于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学生并没有完全掌握求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的方法,这主要是我课堂教学经验还不够熟练和丰富,收放做得不够好。

其次,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刚刚接触,比较陌生,数量关系对于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很重要,但是如何寻找这个关系式,我点拨得不够好,导致学生解决这类问题仍有一定难度。

再次,学生今天也表示非常紧张,一学生下课立刻跑到我面前说:“后面好多老师啊,我都快‘吓’死了,连举手也不敢,害怕答错。”是的,这个场面没有纳入我的课前预设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气氛。因此学生的临场心理给予适当的锻炼和创造一些机会。

教学应该多思、多研、多学,在有效性教学上取得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19:51:55 | 只看该作者
《数学课程标准》在"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中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任何教材都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任何先进的教学理念也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也是一次“扬弃”的过程. 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领会教材意图,寻找传统与改革的最佳切合点,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习惯的基础上,找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切入点,使学生积累起解决问题的策略,切实提高解决问题教学的实效。

1、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加强收集、整理信息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收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必需的环节。由于新课标教材解决问题所呈现的形式是以图画式、对话式为主,学生面对的不再是现成的“题”,而是隐含着条件、问题的彩色图片和人物对话。无疑,这增加了解决问题的吸引力,但同时更增加了学生审题的难度。因此,在充分利用情景图的同时,必须处理好“观察”与“收集”的关系:收集信息是观察的目的,且信息的内容要跟数学有关。另外新教材呈现的条件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往往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常有多余的条件。因此,在整理信息时,要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选择、判断、比较,找到信息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有理、有序地思考。如案例二中简单的一句"你准备借助哪两个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

2、重视解决问题的思路,把数量关系的形成过程和运用过程有机统一

解题思路是解决问题时的数学思想方法,它一方面是曾经的解题经验,另一方面是继续解题可遵循的途径。数学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其价值永不限于得出问题的结论或答案,更是通过解题思路的形成发展数学思维水平。因此,在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分析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的训练,使学生对问题的本质有清晰的理解,寻求解答问题的有效途径。

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传统应用题教学中仍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例如,分析法、综合法、作图法等等,这些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十分有帮助。并且,这些基本的方法有别于针对解决某类典型题的单项技能技巧,具有广泛的基础性、迁移性和普适性,是解决任何问题都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仍要重视让学生运用"综合思维"及分析思维对一些常规问题进行比较完整的说理训练,如案例二中学生的交流环节谁来把你们组的想法与大家分享一下,让学生在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中说出解题思路,通过这种出声的思维来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强化思维成果,从而发展思维能力。

3、着力体验和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计策与谋略,是对解决问题方法、手段的思考与选择运用,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形成和积累的。因此,在教学时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思维因素,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思考,着力引导体验和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经验,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策略。如"估一估,姐姐和弟弟各有多少张邮票?“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采用哪些方法?“问题的解符合实际吗?”

课程标准提倡"回顾与再认,给我们指出了形成解题思路的教学方法。只要把它作为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经常组织学生回顾再认,如:“请大家认真想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用到了哪些方法?这些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让学生经历了对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梳理、反思与提升,使学生在梳理与反思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自我监控,从学会上升到会学与求新。

   教学中的不足: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刚刚接触,比较陌生,数量关系对于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很重要,但是如何寻找这个关系式,我点拨得不够好,导致学生解决这类问题仍有一定难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19:52:06 | 只看该作者
《邮票的张数》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邮票的张数》这一课,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一家人谈话—集邮情况出发,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个问题情境获得必要的信息,然后根据问题选择能解决这个问题所必须的条件。然后针对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我让他们自主选择,然后再让学生来决定哪些题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将“问题情境”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思维更加活跃,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究新知是做好了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在本节课,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的交流、研讨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对学生列方程的方法的选择,不是强求一致,而是通过列不同的等量关系式,然后进行交流、比较等,让学生经历、体会、感悟,再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列方程的方法。这样设计有利于暴露学生思维过程,从而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在本节课教学时,我并没有为了一味体现新理念而开展合作学习,而是对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倡导自主探究,只有学生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或在产生想法需要与他人探讨时,才倡导合作与交流。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我是放手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列方程来解,在这个尝试过程中,学生就会碰到不知是设弟弟的邮票张数还是设姐姐邮票张数为x张好,还有找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等问题,他们就需要别人的帮助,因此,他们就会自觉地进行合作交流。先有对立思考,合作与交流才显得更有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19:52:17 | 只看该作者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一拿到题目就无从下手,除了少数学生以外,大多数学生不知所以然。最后只好用文字的形式,将之整理出来,让学生观察哪条信息是可以用的,哪条信息是暂时用不上的,然后让学生用自己以前掌握的知识解决,学生提出了算术方法,然后过度到方程解决,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根据信息找出等量关系,然后列出方程。线段图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由于前面的练习中已有一定的接触,因此学生掌握的情况较好。

通过分组讨论,画线段图等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学生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的张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ax±x=b这样的方程,但有个别同学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特别是用方程解应用题,由于刚接触这种类型的方程,还要进一步加强练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19:52:34 | 只看该作者
《邮票的张数》教学比较及反思  


背景分析: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个难点。旧教材有专门的应用题单元,系统性强,学生很容易掌握每一类应用题的数量结构,从而形成相应的数学模型,但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比较薄弱,常常是应用题“不应用”。从“关注学生的发展”出发,新教材中不再有单独的应用题单元,其应用题大多穿插在计算、估算等学习内容的练习中,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景,目的是让学生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感悟其策略。结果呢?老师是就题论题,学生是无从下手,“解决实际问题”成了学生和老师共同的“老大难”。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百思不解。

这不,为了深入研究“解决问题教学”,我校数学组举行了专题研究活动。在这次活动中,《邮票的张数》的两次教学使我茅塞顿开:要真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得“继承传统经验”,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入手。

学情分析:

《邮票的张数》是学生认识方程后,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一课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只是能列方程解含有一个未知数的问题,当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时,就会引起学生的疑问而束手无策。因此,教学时必须充分利用情境图,引导学生根据有关信息来分析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同时,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必须引导先设一个未知数,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后,再进行解方程的指导。另外,获得具体问题的解后,还要引导学生用“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考察问题的解是否符合实际,让学生体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策略。

课堂写真

第一次试讲:

师:同学们,你们都有哪些爱好,能和老师交流一下吗?(生自由说)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对姐弟,他们的爱好是集邮。听,姐弟俩正在与爸爸妈妈分享集邮成果呢!(师播放姐弟对话录音:主题情境图中的有关信息)

师: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怎样求姐、弟各有多少张邮票?

(学生一片茫然,束手无策,无人应答。)

师:我们就先借助“姐姐的张数是弟弟的3倍”和“我和姐姐一共有180张邮这两个信息,用方程来解决这个问题。

(引导画线段图):略

师:列方程解应用题,找等量关系很重要,而借助线段图找等量关系是比较好的一个方法。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线段图,你能根据线段图写出一组相等的数量关系吗?(引导学生说出:弟弟的张数+姐姐的张数=180 )

师:下面请继续观察线段图,在这里我们应该设谁为x呢?怎样列方程?(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线段图上标出x,同时教师板演“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x+3x=180)

(学生尝试解方程,师提醒:1个x和3个x合起来是几个x(4x))

……

案例评析:

此课时的教学,是学生认识方程后,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一课时。教材以对话情境的方式呈现题目,又同时出现两个未知量,学生是很难理解的。

本案例中老师为了创设“交流”情景,又把情境图中的文字信息变为对话录音,一听而过,了无痕迹,让学生凭空解决问题,更是难上加难。学生不束手无策才怪呢!正是“情景惹的祸”,学生“冷场”的尴尬状态影响了老师上课的情绪,学生们也因此无法进入状态。没办法,老师也不敢再“放手”,只好就题论题,牵引着学生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从而找到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达到用方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目的。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就连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都没有,更别说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了。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次试讲:

师:同学们,你们都有哪些爱好,能和老师交流一下吗?(生自由说)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对姐弟,他们的爱好是集邮。瞧,姐弟俩正在与爸爸妈妈分享集邮成果呢!想知道他们在交流些什么吗?(师出示:主题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答师板书):1) 姐姐邮票的张数是弟弟的3倍

2) 弟弟和姐姐一共有180张邮票

3) 姐姐比弟弟多90张邮票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生答师板书):姐姐和弟弟各有多少张邮票?

师:估一估,姐姐和弟弟各自可能有多少张邮票?

生1:我估计姐姐可能有一百多张。因为姐姐比弟弟就多90张。

生2:我估计弟弟可能只有三、四十张。

……

师:大家能有根据的、大胆的“估”,不错。怎样才能求出姐姐和弟弟各有多少张邮票呢?请各小组一起商量,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想出好办法。(温馨提示:1、主题图为我们提供了3个数学信息,你准备借助哪两个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2、你想用什么方法来求姐姐和弟弟各有多少张邮票?)

(学生合作:有的在商讨;有的在记录;有的在画图,还边画边小声的谈论着,老师也在巡视各小组的情况,有时还停下来与学生一起讨论,不多久,大多小组都找到了解决办法。)

师:现在,谁来把你们组的想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生1:我们组是根据“姐姐邮票的张数是弟弟的3倍,弟弟和姐姐一共有180张”这两个条件来分析的。把弟弟的邮票数看做1份,姐姐的邮票数就相当于这样的3份,他们一共4份是180张,所以1份就是180÷4=45张,也就是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45×3=135张。

生2:我们组是根据“姐姐邮票的张数是弟弟的3倍,姐姐比弟弟多90张邮票这两个条件来分析的。把弟弟的邮票数看做1份,姐姐的邮票数就是这样的3份,姐姐就比弟弟多3—1=2份,多90张,所以1份就是90÷2=45张,也就是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45+90=135张。

生3:我们组是借助信息1和信息2用方程解答的。因为“姐姐邮票的张数是弟弟的3倍”,是以弟弟的为标准,我们就设弟弟的邮票为x张,姐姐就有3x张,根据“弟弟和姐姐一共有180张”列方程得x+3x=180

生4:我们组也是用方程解答的。不过我们列的方程是3x—x=90

师:有谁知道生4组的这个方程是怎样得来的?

生5:他们肯定是根据信息1和信息3得来的.

生6:我们组也是用方程解答的。我们设弟弟的邮票为x张,姐姐就有(x+90)张,列出方程x+90+x=180

师:还有不同的吗?

生7:我们组是用线段图来分析的。根据题中信息1和信息2我们画出了线段图:


    从图中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x+3x=180

……  

师:同学们真不错,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现在,请大家认真想想:这些方法

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1:都离不开 “姐姐邮票的张数是弟弟的3倍”这个信息。

生2:选用不同的信息,解决的方法就不一样,但结果是相同的。

生3:我发现通过线段图很容易就能列出方程,而直接根据信息来分析,得想半天。

生4:方程其实可以转换成算术方法。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大胆去设想,认真去分析,弄清数量间的关系,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

案例评析: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解决问题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发展。本案例中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在复杂的情景图中把零乱的、不成体系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有序的用文字表达出来后,自己提出问题,然后鼓励他们大胆去“估一估”,在此基础上,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己去想办法,亲身体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同时又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从他人那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分享同伴智慧的成果,以思维的运作代替了机械的记忆,既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尊重了学生的选择,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既解决了问题,又领悟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在“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中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任何教材都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任何先进的教学理念也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也是一次“扬弃”的过程. 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领会教材意图,寻找传统与改革的最佳切合点,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习惯的基础上,找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切入点,使学生积累起解决问题的策略,切实提高解决问题教学的实效。

1、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加强收集、整理信息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收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必需的环节。由于新课标教材解决问题所呈现的形式是以图画式、对话式为主,学生面对的不再是现成的“题”,而是隐含着条件、问题的彩色图片和人物对话。无疑,这增加了解决问题的吸引力,但同时更增加了学生审题的难度。因此,在充分利用情景图的同时,必须处理好“观察”与“收集”的关系:收集信息是观察的目的,且信息的内容要跟数学有关。另外新教材呈现的条件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往往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常有多余的条件(如本案例)。因此,在整理信息时,要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选择、判断、比较,找到信息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有理、有序地思考。如案例二中简单的一句“你准备借助哪两个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

2、重视解决问题的思路,把数量关系的形成过程和运用过程有机统一

解题思路是解决问题时的数学思想方法,它一方面是曾经的解题经验,另一方面是继续解题可遵循的途径。数学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其价值永不限于得出问题的结论或答案,更是通过解题思路的形成发展数学思维水平。因此,在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分析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的训练,使学生对问题的本质有清晰的理解,寻求解答问题的有效途径。

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传统应用题教学中仍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例如,分析法、综合法、作图法等等,这些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十分有帮助。并且,这些基本的方法有别于针对解决某类典型题的单项技能技巧,具有广泛的基础性、迁移性和普适性,是解决任何问题都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仍要重视让学生运用“综合思维”及“分析思维”对一些常规问题进行比较完整的“说理训练”,如案例二中学生的交流环节“谁来把你们组的想法与大家分享一下”,让学生在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中说出解题思路,通过这种“出声的思维”来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强化思维成果,从而发展思维能力。

3、着力体验和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计策与谋略,是对解决问题方法、手段的思考与选择运用,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形成和积累的。因此,在教学时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思维因素,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思考,着力引导体验和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经验,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策略。如“估一估,姐姐和弟弟各有多少张邮票?”“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采用哪些方法?”“问题的解符合实际吗?”

课程标准提倡“回顾与再认”,给我们指出了形成解题思路的教学方法。只要把它作为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经常组织学生回顾再认,如:“请大家认真想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用到了哪些方法?这些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让学生经历了对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梳理、反思与提升,使学生在梳理与反思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自我监控,从学会上升到会学与求新。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下“解决问题”的教学探讨》_____刘坚

2、《扬弃,解决问题教学的应然选择》_____魏芳

3、《用“解决问题”的理念改进应用题教学》_____朱英英

4、“解决问题”策略新探——数学关系的推导与应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19:52:56 | 只看该作者
教后记
首先我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集邮吗?我的一个邻居特别喜欢集邮,下面出示的这幅图是我的邻居对邮票数量的描述,请你仔细观察,看谁能最先解答出来。

   其次我引导:你从主题图中都获得了哪些信息?生答。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发现有一些学生并没有掌握求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的方法,而且做题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如设中x后面落写单位,在x等于几后面写了单位名称。为什么会这样呢?课后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回顾本课,我只是带着学生一起做题,并没有引导学生探索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再者,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刚刚接触,比较陌生,该强调的地方我也并没有强调到位,导致学生解决这类问题仍有一定难度。多讲方法,多做练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8 03: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