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5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习惯培养好,合作更有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07: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习惯培养好  合作更有效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人民路小学  金彩丹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活动的要求。它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了学生的交往与审美能力。
走进中小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但调查发现,当前小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往往只注意到形式——让学生分组围聚在一起,却忽略了合作学习的实质——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汇报,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由此可见小组活动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下面从小学数学教学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学生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1、创造条件,教会学生思考
独立思考不是异想天开的胡思乱想,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和方法。因此,教师首先是要教会学生怎样思考。教学中教师应设法创设情景或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学习、体会数学的方法和规律。不能只告诉学生结论,更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知道事物的来龙去脉和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的思考。
2、留有余地,“逼迫学生”思考
教师的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讲解过细会造成不利于形成知识框架,不利于从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出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而是机械的记住某些具体的结论,不会独立的获取知识,不会自己钻研新的问题,依赖性较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既要讲清,又不能全讲清。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而某些对理解概念和规律有益的扩展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的对比以及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知识归纳,运用知识时应注意的问题等等,要给学生留出余地,让学生自己去钻研。
3、开放教学,鼓励学生思考
让学生只按照课本、教师的想法、说法去想、去说,不可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习惯。要学生独立思考,教学要“开放式”。因此,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想不通。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讨论和辩论 。在这样的氛围中,思维才会活跃。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不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学会了思考,更尝到了独立思考的“甜头”,使他们乐于思考,这样在学习中就有了积极性和动力。
二、要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
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的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来、我来。”有的学生干脆一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模样。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交流习惯显得尤为重要。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的进行交流呢?
1、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
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评价,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因此,在交流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这样才能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在开始合作时,学生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因此,教师要逐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是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需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要强调合作不仅是学习方式,更是教学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在讨论时相互尊重,学会倾听,这也是人际交往必备的素质。
2、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
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小老师”、“小权威”,他们发言的机会多,而有些同学发言机会少。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他们说,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一些基础知识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参与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3、要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
合作学习中除了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要对别人的发言作评价。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倡导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和学术探讨气氛,支持和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质疑、争论,使学生不但会质疑,敢于质疑,而且善于质疑,习惯于质疑;对于那些善于思考,敢于大胆质疑的学生要给予鼓励表扬。
三、要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1、分工
分工,就是让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要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小组中组长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由组长进行分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例如在教学《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这一课分组学习时,需要帮助小熊分别统计大猴子和小猴子的只数,有人要看屏幕收集信息,有人要采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还有的学生要负责检验,这时就需要学生先分工,决定谁来数,谁来记,谁来检验,然后才能合作。 
2、合作
课堂上,教师必须唤起学生合作的意识,使其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将个人的学生活动与集体活动融为一体,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合作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合作氛围的营造开始。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每个小组有一个袋子,里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一个学生按小组其他同学的要求从袋中摸出一个物体。这个活动就使得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完成,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物质环境。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获益不多。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这样才能在小组合作时人人有事可做,有话可说,不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同时,教师要多走动和观察、倾听,对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调控、促进,必要时还可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
四、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
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
1.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
新教材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新知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联系?这个问题就可以通过操作自制的活动角,边操作、边观察、边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就能使学生养成手脑结合,勤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
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这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

习惯是一种定型行为,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和创新,以实现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8-30 13:17:49 | 只看该作者
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11-11 22:14:0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习惯是指经过有意识的训练和潜移默化陶冶所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自动重复的学习行为、心理倾向。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以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有规律、有节奏地活动获得优质效果。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持之以恒,强化训练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整个过程充满着对意志的磨练。勤奋、自信、独立、创新、严谨、谦虚等是良好的学习性格最主要的特征。其中勤奋、独立、严谨、谦虚又是随着习惯的形成,才表现出来的。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性格的基础。另一方面学习方法只有以习惯的形式固定下来,才能真正成为方法,显现出应有的价值。一年之计在于春。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故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小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的进行训练和培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17: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