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spj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复制链接]
43#
 楼主| 发表于 2008-8-26 06: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爱护水资源》教学设计

江苏省无锡市查桥中学 金新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过程和方法:
通过调查研究、编写环境时报、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与他人交往、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2.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课题分析
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空气”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接着又认识了另一种身边的化学物质“水”,并学习了水的组成、性质及净化,最后展开“爱护水资源”这样一个社会课题,不仅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
本课题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即“水资源状况”、“爱护水资源”,前者一方面说明水资源的丰富,另一方面又说明水的短缺,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来认识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后者介绍了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与研究,给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探索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题可从课堂延伸至课外,教材内容可采用学生自学与讨论相结合,使学生形成四个共识,即“水资源丰富又短缺”“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
另外由于本课题的实践性很强,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如:指导学生调查、参观访问或利用网上资源,了解本地区水资源情况及家庭用水情况,然后整理成小论文或编写环境时报,在班级、校园内展览、或进行演讲等活动。充实学习内容,增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的观念。
教学建议:(1)提前一周布置调查内容,收集资料;(2)采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材内容由学生自主探究(自学、讨论、小结);第二课时:展示成果(论文、时报或演讲)。
设计思路
(1)创设情境→自学讨论→达成共识
(2)课前准备→调查研究→信息处理→汇报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播放有关水资源的录像或图片观看、思考利用录像或图片创设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水资源的欲望。
自学
讨论
交流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1.地面总水量;2.世界和我国总水量;3.淡水总量及可利用淡水量;4.比较我国与世界人均水量;5.我省人均水量及存在的问题。阅读教材后分组讨论、交流对“水资源丰富又短缺” 的认识。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学会阅读和分析图表,并学会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自学
讨论
交流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回答:1.水体污染有哪些?2.节约水的基本思路和方法;3.水污染的危害;4.预防和防治水污染的途径。阅读教材后分组讨论、交流节约用水和防治水体污染的认识。充分利用教材上精美的图和表,让学生在自学、讨论中体验爱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课题4 爱护水资源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1.丰富的水资源
2.水资源的短缺
二、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
2.防治水体污染
教学
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课前
准备

实践
活动
指导学生调查:
1.家庭用水情况及节水措施;2.本地区水资源状况;3.水污染程度和来源及现有的防治措施;4.针对不同类型水污染提出防治设想。
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进行调查与研究,调查方式有:查阅报刊、实地考察、访问、上网等。并且把调查与研究成果写成小论文或编成小报。一方面:使学生学会调查、查资料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文字、图表形式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另一方面:拓宽学生学习视野,学会走向社会、关心社会、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展示
调查
与研
究的
成果
在教室内张贴部分学生编写的环境时报、《水法》报、水污染种类介绍等资料,并组织学生利用课内、外参观学习参观、学习、体验并与自己的“作品” 比较在成果展示与分享中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对节水和防治水污染有很深的体会,并在以后的生活中做个“环保公民”。
演讲
组织几位论文好、口才好的学生上台演讲
演 讲
聆 听
思 考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在倾听中汲取他人思维的闪光点,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以及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树立珍惜水资源、爱护环境的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08-8-26 06: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自然界的水》的实验教学*







无锡市河埒中学  徐 威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程标准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提出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推动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进行。本文力图通过对教材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的实验内容安排及特点的概述,谈谈对课改实验的初步认识。

一、第三单元实验内容概述

(1)《水的组成》:水的电解实验;设计实验证明植物体内含水。

(2)《分子和原子》:品红在水中扩散实验;活动探究氨的扩散;家庭小实验:1+1是否一定等于2。

(3)《水的净化》:过滤液体;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硬水;制取蒸馏水;家庭小实验自制简易净水器;

二、本单元实验内容的特点

(一)实验选材的生活化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科学,化学知识渗透在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了弥补学生所学知识及社会生活经验的不足,教材充分发挥了实验的作用。如课题2,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水在常温下的挥发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实验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再如课题3中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硬水,从生活用水的角度引出过滤和蒸馏等实验操作的学习。实验的生活化还体现在实验用品上,如课题2中“家庭小实验”利用黄豆与绿豆、水与酒精等体积相混合探究“1+1是否一定等于2”;课题3中利用饮料瓶、纱布、砂石等自制简易的水的净化器;课题1实验设计证明植物体内含水则更具有开放性,可利用树叶、水果、塑料袋、玻璃瓶、阳光等。

(二)实验呈现方式的多样化

能力的培养是与活动密切相关的,在化学学科中,实验是最主要的活动手段。本单元的实验内容编排,改变了以往主要由教师演示为主,辅以少量重复性的学生实验的格局,淡化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界限,倡导课堂实验由教师指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的原则;扩充了趣味性较强的家庭小实验,如自制简易净水器,乙醇与水的混合等;增加了以实验为载体的探究活动如氨的扩散,过滤液体;首次尝试了以习题的方式呈现实验,如证明植物体内含水,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验操作的能力,树立大胆探索的意识。上述四种呈现方式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体现了学习活动的渐进性。此外,36幅彩色实验插图既有显示装置和仪器的,如制取蒸馏水的装置;更多的则是凸现了一种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提供资源信息的功能,如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等,使学生对实验中多彩的现象、严密的过程、精美的仪器及状态各异的物质等一目了然。

(三)强化实验操作技能的应用价值

正确的操作是顺利完成化学实验的基本保证。以往的初中化学教材侧重于让学生提前训练,从而与相关化学知识脱节,造成学生失去兴趣。本单元则一改上述安排,如课题3从水的净化角度,按照除杂质的顺序安排了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蒸发等实验,将基本操作与生活中水的净化过程联系起来,把硬水、软水和硬水软化知识作为含可溶性杂质水净化的例子,与蒸发操作结合起来,从而使实验基本操作不再单调、枯燥,体现出实验操作在化学与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四)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现代教学的理念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长期以来,化学实验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新的课改理念认为化学教学中的实验,其功能不只是单纯的验证知识和结论,还应该使学生能感受和体验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单元的实验安排很好地把握了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关系:首先是增加了探究性实验,并且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突出对实验中某一过程而非实验全过程的探究,如关于分子不断运动的活动探究,首先做一个氨水使酚酞试液变红的试验作为知识铺垫,然后再试验分别将盛有浓氨水和酚酞试液的两个烧杯放在一个密闭容器中,观察现象,并探究得出变化的原因是分子不断运动。家庭小实验先以日常生活中的1体积黄豆和1体积绿豆混合时总体积小于2体积的宏观现象作为铺垫,再试验酒精与水等体积混合后的总体积是否等于两者原体积之和,由此设想到乙醇和水的分子大小不同,分子间有间隙,二者混合时,分子运动使有些空隙被挤占了。另外,教材通过在验证性实验中融入探索和研究的成分,来增强验证性实验的探索性和研究性。如在观察并分析了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后,结合前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的概念,安排了“讨论”: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组“讨论”是学生在实验基础上认识水的组成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中间过程,学生能从中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并养成在观察基础上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三、教学中的建议

(一)水的组成

探讨水的组成,课题实验“水的电解”在教学中应起到以下作用:①正确显示水通电后的现象,验证产物,在此基础上探究推断水的组成;②与实验前后的点题史实及课题讨论相呼应,使学生体验科学家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从而对陌生的科学问题产生兴趣和亲近感,激发学生的思维;③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和分析的习惯和能力;④使学生在亲手实验中掌握检验氢气的操作规范。

实验习题──设计实验证明植物体内含有水,不要对学生有任何限制,学生一般都能经过独立思考选择合理的实验用品、操作步骤和方法并实际操作。可用交流的方式鼓励学生的这种尝试和探索。

(二)分子和原子

实验插图“水为什么会减少”能使学生首先回忆起一些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结合“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实验,自然地引出历史上的科学家对这些现象的思考──物质由微小的粒子构成(该课题的第一个知识点),紧接着实验插图“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则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分子或原子微粒的存在,并与前面的史实呼应,使学生体验到人类科技的发展成果。实验探究“氨的扩散”应达到: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分子是不断运动的;②在学生亲身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步骤2中密闭容器外盛酚酞试液的B烧杯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什么?”……使学生关注科学实验及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及其设计,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三)水的净化

过滤和蒸馏是初中化学中的实验基本操作,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新教材的编排优势,紧紧围绕水的净化问题逐步展开,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操作技能。

*本文原载《教学仪器与实验》2003年第3期,现刊出时略有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08-8-26 06: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分子和原子》学 案

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 伍艳萍



班级

姓名

合作者

时间




【探究活动一】 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1. 用小烧杯取约40 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象:

2. 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现象:

通过上述实验,我明白了:

3. 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烧杯A
烧杯B
现象




解释




结论




【探究活动二】 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否有空隙?
1.观察演示实验:50mL与50mL酒精混合后体积
100 mL。

思考:为什么会产生上这种现象?
猜想:

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


讨论交流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
2.观察演示实验: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后体积

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3.思考问题 构成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
分组实验:如图3所示,用两支医用注射器,一支吸水,一支吸空气,两者等体积,用手堵住末端注射孔,慢慢推压栓塞,观察现象。
发现:

结论:

【探究活动三】分子还能不能再分?
1.观看模拟动画:




归纳得出分子的定义:

2.观看模拟动画: 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变化过程,理解发生变化的实质。
归纳得出原子的定义:

学完本课题我知道了: 1.。
2.
3.
……
【迁移运用】

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是否正确?
(1)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
(2)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
(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2)常见的混凝土马路分成许多块,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课外延伸】
列表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基本性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06: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

执教: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 伍艳萍
指导:湖北省荆门市教研室 孟庆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
活动
过程

活 动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引入新课]
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
这一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现在,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板书] 第三单元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画模拟]
桂花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

[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图像展示]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进入情景,思考桂花“飘香”是什么原因?
猜想:……






边观看、边思考,感知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初步形成微观粒子的行为想象,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话题,提出富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问题,确立正确的学习导向。




从生活体验和模拟动画中感知分子的存在。

活动
过程

活 动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启发诱导


探索新知
一、分子
[思考问题1] 我们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那这些微小粒子都有些什么样的特征(基本性质)呢?
[播放水分子的自述] “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 1.67×1021个水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咧。我想请你们猜一猜:我们这么小,我们会运动吗?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隙呢?”
[板书] 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疑惑,边听、边思考,从具体的数字中感知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从猜一猜的问题中引发探求新知的欲望。










运用具体的数字和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分子会运动和分子之间有空隙的问题,从而顺利的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


【探究活动一】 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分组实验一:
分组实验二:





[思考问题2] 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
[动画模拟] 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
[板书] 2.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思考问题3] 物质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演示] 品红在不同温度的水中的扩散实验。
[结论]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迁移运用一]
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分组实验,分析、讨论实验条件,归纳、交流实验现象。





从微观角度认识分子运动的客观真实性。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举例说明。
采用逐步引导,自主探究的方法将学习推向深入,使“分子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活动
过程

活 动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启发诱导


探索新知
【探究活动二】
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否有空隙?

[演示] 用带刻度的长玻管做50mL与50mL酒精混合的实验。
[演示] 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
[板书] 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
[迁移运用二]
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
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这一现象能用分子的知识解释吗?
[思考问题4]构成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
[实验探究]
气体和液体的压缩性比较


[结论]
气体物质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
[迁移运用三]  举例说明,利用分子间隔距离可以改变的这一性质,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实际运用?
【探究活动三】分子还能不能再分?
[动画模拟]   水→水蒸气

水→氢气+氧气
[板书]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的最小粒子。


[思考问题5] 水通电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了;氢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也各不相同,氧气能助燃,氢气能燃烧,这些都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分析推理]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二、原子
[动画模拟] 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变化过程。
[板书] 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归纳] 原子与分子相似,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都具有质量小、体积小、不停的运动和原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等特征。
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1+1≠2,提出猜想与假设。
从沙子钻到石子空隙中的真实情境里获得启发,理解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思考,回答。
(运动→溶解扩散,
空隙→液面下降)

分组实验



通过实验得出:液态物质,较难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气态物质,比较容易被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大。
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
第一种情形:物理变化, 分子本身没变。
第二种情形: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归纳分子的基本特征,给分子下定义。
结合已知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推理,回答思考问题,进一步理解分子的定义。




观看动画,理解变化过程。发现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从而建立原子的概念。
把所学知识迁移运用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与观察、思考与讨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当学生形成分子微粒特征的认识后,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得出分子、原子的定义。

活动过程
活 动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归纳小结] 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的定义;分子的基本性质。
[激疑思辨]
为什么在分子定义中只强调化学性质,而不提及物理性质?

在学生分析解释的基础上点津:如同一个人站不成任何队形一样,单个分子既无色、态、味可言,也无气、液、固之分,所以在分子的定义中自然不会提及物理性质。
[迁移运用四]
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是否正确?
(1)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
(2)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
(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2)常见的混凝土马路分成许多块,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课外延伸]
列表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归纳、交流。






在教师引导下,从颜色、味道、质量等方面分析出:能体现和测量出这些物理性质的必然是许许多多分子的聚集状态,肉眼看不见的单个分子是谈不上这些问题的。












从释疑解惑中加深对概念严密性、深刻性的理解。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析实际问题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列表对比归纳、总结分子与与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学能力。同时,为学习后续章节“原子的构成”做好准备。


四、设计反思
鉴于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能力,在设计时,注重了两个体现、两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两个突出:
(1)突出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展开联想,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2)突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附  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06: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考点梳理

天津市塘沽区教育中心 康永军


  考点1  原子的构成

⒈构成原子的粒子

⒉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显电性。
考点2   相对原子质量
⒈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碳-12原子质量的1/12。

⒉表达式:Ar=其他原子的质量/(碳-12的质量×1/12)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⒊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考点3  元素
⒈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⒉元素的种类决定于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⒊地壳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质量分数):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⒋生物细胞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氧、碳、氢、氮。
考点4  元素符号
⒈元素符号: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元素。
⒉书写:
⑴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O、S、C、P等。
⑵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如:Ca、Na、Mg、Zn等。
⒊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⑴表示一种元素;⑵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H”①表示氢元素;②表示一个氢原子。2H:表示二个氢原子。注意:元素不讲个数,2H不能说成二个氢元素。
考点5  物质组成、构成的描述
⒈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⒉物质由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构成。例如:
⑴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⑵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
⑶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⒊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水分子是由
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考点6  元素周期表简介
⒈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8 O


16.00


原子序数————8  O————元素符号

(核电荷数)       氧———— 元素名称
                           16.00————相对原子质量


⑴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
⑵周期表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⒉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⑴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
⑵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⑶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考点7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⒈电子排布——分层排布: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
⒉原子结构示意图:


⑴含义:(以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
⑵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的关系
元素的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

8个(氦为2个)

相对稳定,不易得失电子

稳定

金属元素

一般少于4个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一般多于4个

易得到电子

不稳定



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②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
⑶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的判断:

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考点8   离子
⒈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⒉分类


⒊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如:
Mg2+——表示镁离子(一个镁离子)
2Mg2+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表示两个镁离子
⑴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系数)表示离子的个数;
⑵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右上角表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个单位的负电荷,“1”省略不写。如:
阳离子:Na+、Ca2+、Al3+等
阴离子:Cl-、S2?等
⒋有关离子的小结
⑴金属离子带正电荷,非金属离子带负电荷;
⑵离子所带的电荷=该元素的化合价
⑶常见原子团离子:
  SO42-  硫酸根离子     CO32-  碳酸根离子     NO3-  硝酸根离子
  OH-  氢氧根离子      NH4+  铵根离子
考点9  化学式
⒈化学式的写法
A.单质的化学式
⑴双原子分子的化学式,如:氢气——H2,氧气——O2,氮气——N2,氯气——Cl2。
⑵稀有气体、金属与固体非金属单质:由原子构成,它们的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
B.化合物的化学式
正价写左边,负价写右边,同时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⒉几点注意事项
⑴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书写化学式时,要考虑到元素的排列顺序,还要考虑到表示原子个数的角码应写的部位。
⑵一般化合物的中文名称,其顺序和化学式书写的顺序正好相反。
⒊化学式的涵义(以CO2为例说明)

考点10 化合价
⒈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化合价用+1、+2、+3、-1、-2……表示,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要注意化合价的表示方法与离子符号的区别,离子所带电荷符号用+、2+、-、2-……表示,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如:Na+、Cl-、Mg2+、O2-。
试区别Ca与Ca2+,S与S2-中数字的含义。
Ca表示钙元素显+2价(或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S表示硫元素显-2价。
    Ca2+表示一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S2-表示1个硫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
⒉元素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⑴氢元素的化合价通常显+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显-2价。
⑵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为正价。
⑶非金属与氢或金属化合时,非金属元素显负价;非金属与氧元素化合时,非金属元素显正价。
⑷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⑸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⒊牢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1

钾、钠、氢、银

+2

钡、镁、钙、锌

+3


-1

氯、氟

-2


+2、+3




⒋常见根(原子团)的化合价
根的名称

铵根

氢氧根

硝酸根

硫酸根

碳酸根

磷酸根

离子符号

NH4+

OH-

NO3-

SO42-

CO32-

PO43-

化合价

+1

-1

-1

-2

-2

-3



⒌化合价的应用
⑴检验化学式的正误;
⑵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⑶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推求实际存在物质的化学式。
考点11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⒈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⒉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⒊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100%
⒋计算一定质量的化合物中含某元素的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变形:化合物的质量=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中噶元素的质量分数。
⒌已知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和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求原子个数比
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各元素的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06: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教学设计

太原市小店区三中 卜培珍

  教材分析与设计思想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介绍相对原子质量。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学生在前面三个单元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具体设计时着重关注以下两点:

  1、充分利用图、表、多媒体动画、科学史料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史料、教材图表的观察分析,了解原子的构成。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学习从图表、动画、史料中分析、归纳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通过阅读张青莲教授的资料,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学习活动的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提出想探究的问题,并对研究重点原子的构成提出猜想,在此基础上观看动画演示,分析图表信息,阅读史料介绍,通过观察、讨论与交流、领悟等系列群体探究方式来逐步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其次,通过对具体原子质量的实际数据展示的观察,感受书写使用的不便,进而认识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主动学习查阅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

  教学模式 探究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展示]
宏观物质图片
[设问]
我们已经知道世界万物都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关于原子,你还想探究哪些问题?
[引课]
本单元学习我们将进一步揭开物质构成的奥秘。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原子内部构成。
观察,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说出分子原子的区别。
学生提出问题:
1.原子是实心的吗?
2.原子能不能再分?如果能分,原子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3.原子有没有质量?它的质量有多大?
4.原子到底有多大?
……
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秘色彩的微观世界。

学生想探究的问题大部分将在本节教学中通过探究活动中获得较满意的答案,这对于激发学生持续的探究欲望是大有裨益的。
第一部分认识原子的内部构成
充分想象猜想原子内部构成
实验分析
初识结构
动画启迪诱发想象


信息处理整合认识


















史料佐证拓展认识
[讲解]
十九世纪末前,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之后卢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有核,是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
请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引导]

下面,我们跟随卢瑟福实验中的α粒子,穿进原子内部去"刺探"原子内部的具体构成情况。
[图片展示]
带正电荷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中大多数的α粒子能顺畅地穿透金箔;少数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线,发生偏转;极少部分粒子遇到了坚硬的不可穿透的质点,反弹回来。
[设问]
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

以上实验的现象对你认识原子内部结构有何启示?
[设问]

原子核很小,它能否继续再分?

[展示]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图片
[讲解]
科学家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究,获得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
[播放]

原子内部构成的动画


[设问]

构成原子的三种基本微粒质子、中子、电子各有何特点,不同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何不同呢?



[组织交流]


[讲解]
核电荷数即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目

[引导总结]

原子的构成情况以及核电荷数与质子数、电子数的关系


[展示]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程
[讲述]
实验证明,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粒子夸克构成,有关夸克的结构和性质仍有探索和研究中。











畅想,交流
原子结构类似桃、杏等水果,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原子核带正电,靠静电引力吸引电子……


观察现象
讨论分析、解释
交流:
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并且带有正电荷,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


猜想,实例说明
观察
分析:以氧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几种,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4-14-2
小组活动:
对获取的信息交流
集体交流、评价:
1、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但它并不显电性,其原因是……
2、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构成,但
不是所有的原子核内都有中子
3、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4、原子很小,但有一定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观看,阅读


观看图片,体会

首先给出科学研究成果: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
在学生充分想象原子内部构成后进行实验现象的分析,以此来纠正认识的偏差,感受原子核在整个原子中所占体积极小,所聚集的质量之大,初步建立起原子内部构成的空间模型。
不断感受物质的无限可分。
观察原子内部构成的动画演示,并以氧原子为例说明,对原子的构成有个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没有太大难度,可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
图表、动画、史料中分析、归纳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培养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楚表达自己观点的良好学习方法。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体会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必将不断完善。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无限可分性。
第二部分相对原子质量


感受实际质量表达的不便












了解概念





学习查阅方法

[讲解]
原子虽然很小,但也有一定的质量。通过现代科学仪器可精确地测出原子的实际质量。
[展示]
一个氢氧原子实际质量的小数表示
[类比讲解]
这正像我们用吨为单位来表示一粒大米的质量有多大一样极不方便,比较聪明的回答是“大米的质量比小米大一点”。类似的,为了便于研究问题,国际上采用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质量的大小。
[设问]

如何计算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介绍]
其它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我们不需要再去计算,科学家已经把所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测定出。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就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过卓越贡献。
阅读教材,查找一个氢、氧原子的实际质量
观察,试着读数、记忆、比较大小。
阅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并用数学公式表示




利用概念与教材数据动手计算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辨析: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A 12 g
B 12

C 1.66×10-27 kg

D 1/12 g

阅读课本P71资料

利用教材154页附录Ⅱ;教材75页表4-3查阅下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氢、碳、氧、钠、铝、铁

“让事实说话”通过列举数字,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原子质量书写、使用时的不便,从而认识引入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利用生活经验进行类比




计算与辨析中学以致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认识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实际质量的区别。






了解有关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总结





发现规律
[引导]

本节学习后你对原子的构成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展示]
氢、碳、氧、钠、铝、铁原子的内部构成与相对原子质量表
[板书]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回忆,从构成原子的粒子种类、带电情况、质量大小、所占空间大小、数量关系、质量表示方法等方面交流
观察: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与该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关系。
发现交流

在相互交流、补充中完善本节的认知体系




通过对数据的综合观察与分析,找出规律,拓展思维,便于运用。

课堂测评
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铒、锗、锌、镝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为152,则该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为
,中子数为
,核外电子数为
布置作业
1.7234
2.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写一篇科普习作,并与同学们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06: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概述







1.原子的构成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对于原子来说,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体积很小,原子在不断地运动,原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2.元素

(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2)元素可以组成物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纯净物叫化合物。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4)元素符号

①每种元素都用一个国际通用的符号来表示,这种符号叫做元素符号。

②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金属元素符号、稀有气体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该种物质。)

(5)元素周期表

①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

②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18个纵行,7个周期,16个簇。

3.离子

(1)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离子团,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核外电子的排布。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化学反应中很容易失去电子,从而形成带正电的阳离子;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很容易得到电子,从而形成带负电的阴离子;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具有8个(He为2个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化学式与化合价

(1)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化学式表示的意义:①表示一种物质;②表示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③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④表示该物质一个分子的组成。

(2)化学上用化合价表示元素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3)应用化合价推断物质化学式的根据是:①这种化合物确实存在;②化合物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知识巩固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B.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相等

C.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核外电子数可以相同

D.原子里有相对较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2.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a g,某原子的质量为b g,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

A.12a/b  B.a/12b  C.12b/a  D.b/12a

3.博士伦隐形眼镜洗液的主要成份是双氧水(H2O2),下列关于双氧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双氧水由氧气和氢气组成         B.双氧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双氧水分子由氧分子和氢分子组成 D.双氧水分子由二个氢元素和二个氧元素组成

4.据报道,目前世界上有近20亿人患有缺铁性贫血,我国政府即将启动“酱油补铁工程”,这里的铁是指(  )

A.铁元素  B.铁单质  C.四氧化三铁  D.氧化铁

5.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一定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有时显正价,有时显负价

B.在各种原子团中,各原子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一定不等于零

C.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

D.在H2O和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6.有X、Y、Z三种元素,它们的化合价分别为+1、+5、-2,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为(  )

A.X2YZ3  B.XYZ3  C.X3YZ4  D.X2YZ4

7.N2表示氮气,还可以表示(  )

①氮元素、②1个氮分子、③2个氮原子、④氮气由氮元素组成、⑤1个氮分子由2个氮原子构成、⑥2个氮分子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

8.1991年,我国化学家测得了In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它核电荷数为49,相对原子质量为115,中子数为(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质子数=核电荷数)

A.115  B.49  C.66  D.164

9.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和一种单质的是(  )

A.Mg  B.He  C.H2  D.O

10.等质量的下列金属含原子数目最多的是(  )

A.锌  B.铁  C.铝  D.镁

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由它们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2O3。

12.Fe、Fe2+、Fe3+三种粒子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因而属于同种元素,但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同,这是因为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13.摇头丸的化学式为C9H13N,它的一个分子里含有23个原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35,碳元素、氢元素、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08:13:14,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0%,10 g摇头丸中含碳元素8 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9 07:0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