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spj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8-23 07: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1空气教学设计案例(2)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六中学 谢红梅
一、教学设计思路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亲自经历来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笔者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刚接触化学,充满了好奇和兴趣,而空气一节的内容是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最能培养学生从平常生活中追根溯源,发现问题,是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初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极好契机。然而学生刚开始学化学,虽在绪言和实验基本操作课上了解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操作,但相应的知识储备也是相当不足的,比如C、S、P等物质燃烧后的产物和状态他们都还没有学到,要引导他们完成对空气成分的探究确实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将空气和O2的性质进行了重新整合,设计了以证明空气的存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为主线的一节实验探究课,并于课前安排并鼓励学生查阅教材、书刊及其他信息资源,既是为探究课做好的必要的知识准备,也是旨在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探究者应具备的一项能力。
二、 教 案
课题1 空气
授课人 谢红梅
学  校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六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空气的重要性,具备动手操作的实验技能和分析、推理、表达等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实验→汇报结果→交流讨论来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初步具备创新意识。
重 点 空气的成分。
难 点 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仪器、药品  集气瓶、胶塞、燃烧匙、玻璃导管、烧杯、酒精灯、火柴、红磷、硫粉、镁带、蜡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请同学们猜谜语

唐代诗人李峤有一首绝句: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诗中揭示的自然现象是什么?
具体说风是什么?
一个人多长时间不呼吸会死亡?
可见空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同时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和研究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空气。

板书: 空 气

新课:空气如此重要,又时刻陪伴于我们左右,为什么人们发现空气却比较晚呢?
能否根据生活经验或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板书:一、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师用鼓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多维度评价。

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能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或设计实验证明了空气的存在,那么空气是单一的一种物质还是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猜出谜底是风
风是流动的空气
大约3分钟左右





思考并回答问题

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到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分析并阐述事例或设计方案。
学生反响强烈,例如,1、飞舞的树叶;2、飘扬的红旗;3、用打气筒给自行车打气;4、拉注射器活塞,将针头处放在水中,推动活塞,可见水中有气泡冒出;5、在往空瓶中灌水时,有气泡冒出。



思考并回答问题:“应该是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在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活动和诗词带给的优美意境中引出本课的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他们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




意在引出本节课题空气。





促使学生联想空气的物理性质。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关注和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现象,能够从简单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多数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


意在引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何以见得?

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在很久以前曾经困扰着科学家们,并一度认为空气是单一物质,那么,现在同学们能否告诉我如何证明空气的成分不是单一的?
我想,如果老师给同学们提供相应的仪器、药品、你们一定能设计出合适的方案。
大家知道,人类对空气的了解,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让时光倒退到250年以前,让我们先一起看个究竟,或许会给我们今天的研究带来一些启发。
多媒体展示拉瓦锡对空气成分研究的实验。

让我们把思维拉回到课堂,今天我们能否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空气的成分?
板书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结合学生事先阅读了下一节内容给以提示: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白色固体)

引导学生思考,由于压强差的产生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从我们呼吸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又有二氧化碳,可以肯定空气不是单一物质。





(学生眼神中充满期待,渴望实验并跃跃欲试)



学生观看并思考



在教师指导下,共同阅读以红磷为燃料测定空气中O2含量的实验,推测可能会发现的现象。

结合书中实验的要求,分析确保实验成功应注意的问题,学生总结得出:

关 键:1、检查装置气密性。
2、燃烧匙内应放过量的红磷。
3、要恢复室温再读数。
设置悬念,继续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对学生适时进行化学史教育,介绍科学家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为下一步探究实验奠定基础。






为学生初次接触的探究实验提供一个思路和蓝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8-23 07: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介绍提供的仪器和改进装置



给以提示



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白色固体)


硫+氧气二氧化硫

(无色气体)



镁+氧气
氧化镁


(白色固体)


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在学生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力争做到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创设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留出问题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做好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对第一组得出的结论3、4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他们没有简单重复书上实验,而是对氮气的性质做了积极的探索,这是难能可贵的。

分成四组,探究空气中O2的含量

1组: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2组: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3组: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4组:蜡烛在空气中燃烧


实验结束,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各小组间讨论汇报的实验结果并分析原因:


第一组:(红磷做燃料)

汇报:1、红磷燃烧有大量白烟生成。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静止时,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3、说明红磷燃烧只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氮气没有与红磷反应,说明氧气比氮气性质活泼。

4、用燃着木条检验了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木条熄灭,说明氮气不能支持燃烧。


第二组(硫粉做燃料)

汇报:1、硫燃烧火焰呈淡蓝色,无烟,有刺激性气味。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静止时,明显不到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通过分组探究引导学生对实验提出预想和猜测,及时发现和形成问题,并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和猜测,修正自已的假设与结论,并且在锻炼了他们动手能力团结协作的同时,也促使他们自己或相互间获得新的发现。






让各小组汇报的目的是锻炼他们能够通过表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和结论,能通过表述说服别人来解释或证明自己的猜测,思考和结果。并通过表述来实现与他人的交流,来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论。
没有急于解答,而是请其他小组同学帮助他们寻找答案。





教师给学生适时解答:SO2 气体易溶于水。


















教师对第三组的汇报给以高度赞扬。
提出问题:硫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的同时又生成了另一种气体二氧化硫,按说液面是不该上升的,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希望老师能给予解释。

学生们讨论的非常热烈,相互间交流意见,终于有一位同学向老师提问:SO2 气体是否溶于水?

(至此学生豁然开朗,气氛更热烈,学生学习情绪异常高昂)。


第三组(镁带做燃料)

汇报:1、发出耀眼白光,有白烟生成,燃烧后白色固体落入集气瓶内水中。

2、水面上升到静止时,体积超过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3、我们分析了实验结果,镁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又生成了固体氧化镁。按说液面应上升1/5而不应超过1/5,我们怀疑可能还消耗了空气的其他气体。经查《教材全解》,得知镁在高温下还能与氮气反应:

3Mg+N2 Mg3N2

所以液面超过1/5。

(学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第四组(蜡烛做燃料)

汇报:1、燃烧时呈黄色火焰,集气瓶内壁有水珠。

2、水面上升接近1/5刻度;

充分发挥学生潜能,让学生自己提问,相互讨论,分析,解答,以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同学们的实验,讨论和分析,你们认为哪种物质做燃料测定空气中O2含量更为合理?


2、板书:空气精确成分



3、回顾与反思:
教师结合空气精确成分引导学生对以上实验进行回顾与反思。



为同学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请同学们思索是否有改进方法。
3、蜡烛燃烧消耗了空气中O2 的同时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和水,受第二组同学启发,我们得出CO2溶于水的能力显然不如SO2,所以水面上升接近1/5刻度。


红磷做燃料更为合理。


学生阅读课本,空气精确成分。

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对四组实验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反思,经讨论分析得出下面的结论:


第一组同学用红磷为燃料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只能是粗略的。

原 因:

1、在将燃着的红磷放入集气瓶的过程中,集气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在胶塞还未塞紧时气体从瓶中逸出。

2、导管中还有一段水柱没有被压入集气瓶中。

学生再度进行热烈的讨论和分析并想出了多种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通过这一活动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或认识一个简单、有效且有价值的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做出合理的假设,并进行实验论证,回答问题并向他人介绍成果。




引导学生对探究实验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这样更利于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希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老师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你们!
  请同学谈收获与体会。
    最后教师在板书位置画出一个大大的蝴蝶并对他们说:在这堂课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的智慧与才华,体会到了什么叫小荷才露尖尖角,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你们一定会表现的更加出色,也希望同学们能继续保持这种热情,象蝴蝶的蛹一样不畏漆黑的挣扎与考验。
最终如蝴蝶般展翼飞向属于你们的天空。
1、改进点燃红磷的方式,以防止热气体逸出:用放大镜在阳光下聚焦引燃红磷。

2、改进测氧气成分的方式。
3、尝试使用其他药品:受绪言中Cu2(OH)2CO3受热分解实验的启发,建议用蜡烛做燃料,用澄清水代替集气瓶中的水吸收生成的CO2气体,后经老师提示决定改用氢氧化钠的浓溶液代替石灰水。

(至此,学生感觉仍旧意犹未尽,表示课下还想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学生谈收获与体会。

     

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06: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1空气教学设计案例(1)

大庆市第五十五中学 王丽辉
一、 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立足课堂,采取“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模式,以启发、诱导、探究、交流等教学方法,使课堂变为开放的课堂,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探究氛围,为培养学生逐渐形成善于协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奠定了基础。在课堂上,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分组实验等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案
课题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授课人

王丽辉

学校

大庆市

第五十五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对空气组成的探究,培养学生能够设计和完成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重点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

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教学方法

以学生独立操作、观察、归纳为探究主体,教师进行穿针引线引导学生大胆的探究、讨论、猜想、尝试、交流使学生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仪器、药品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木板。
药品:红磷、木炭、蜡烛、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出示空杯子,问:杯内有没有物质,如果有,里面的是什么?





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物质,它与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还是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空气的成分。
【板书课题】
思考、回答问题,酝酿化学思维,
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提问】
1.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一下它是什么样的吗?
2.空气是一种单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物质组成呢?
用语言进行精炼的描述,对学生进行概括思维的能力训练。
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入空气组成的讨论。


【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
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强调烟和雾的区别)

【注】

1.实验前,将集气瓶容积5等分
2.引导学生依据观察红磷燃烧现象的方法观察、描述燃烧现象,观察水面上升的情况。

1.观察、思考、填写观察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生成,同时集气瓶内水面逐渐    ,等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后,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   体积,剩余气体约占总体积的   。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集气瓶内,火焰   


2.了解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通过演示,指导学生观察,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及实验原理。
【分析讨论】
①你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

②红磷燃烧是哪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③另一种物质具体来自于哪里?
④为什么红磷要过量,剩余的红磷为什么不燃烧?
⑤钟罩或集气瓶内水面为什么会上升?为什么水面上升只1/5而不是全部?
⑥猜想剩下的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⑦由此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分析、思考、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在实验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或提出假设,体验化学学习是以实验为基础,由现象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
【学生分组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顺序,注意事项



学生可自选做如下实验: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思维的意识。
【思考】实验中,如果进水量非常少时实验失败,原因你能找出来吗?介绍给大家
【拓展探究】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实验中应遵照什么原则选择药品?能否选择硫、铁丝、蜡烛?如果选用蜡烛做此实验应做如何改进?有哪些优缺点?


2.为什么进水量接近15却总小于15?原因有哪些?


3.瓶内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吗?瓶内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还能继续上升吗?这说明了氮气的什么性质?
学生认真的分析,从现象到本质的剖析问题,拓展思维,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解决、探究问题的能力及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


【讲述】学生课前已做过预习,想一想今天做的这个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是受谁的启发而做的呢?


(具体研究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
【投影】拉瓦锡及其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简介。

【动画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及汞在氧气中加热合成氧化汞的过程。

























了解空气发现史:

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德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先后通过实验制得了氧气,但他们受传统错误理论的束缚,没有继续实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重视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的变化,摆脱了传统错误理论的束缚,尊重事实,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通过介绍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史话,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出示]:文字评价题,对本节课进行评估。
[小结]:听取学生的小结汇报;了解本节课的宏观效应。


[拓展]:设AB层作业,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课外书籍及网站。


竞争性抢答文字评价题。
1.口头小结:本节课认识了空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各物质有哪些性质?
2.了解实验室探究空气成分实验的原理及选择药品的依据。
3.通过本节探究课,得到了哪些收获?
4.完成课堂作业,记录准备阅读的课外书籍,查找有关网站。




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

培养归纳小结及语言表达能力;拓展视野,迁移思维。


【板书】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一、空气的组成

二、空气的发现史

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的亲身探究、设计、动手操作实验,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同学间合作的互助精神,不但使学生获得了知识,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利用实验、多媒体教学,生动直观,效果好。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06: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1空气教学策略

江苏省无锡市胜利门中学 秦蔷云

课题名称学习目标教学策略
课题1 空气
1.初步知道怎么收集资料,知道调查与研究的一般方法,能够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2.知道什么是物理性质;什么是混合物、纯净物。

3.知道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要防止空气污染。
    本课题应采用实验导学、组织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进行教学。
    1.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在实验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或提出假设。
    例如:①盛放红磷的集气瓶内,除了水(水的作用:因为P2O5易溶于水,可以使实验现象更接近理论值),还有什么?(必须把集气瓶内的空气先五等分,作好标记)
    ②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特别注意烟、雾的区别)
    ③猜想把止水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④若剩余气体是氮气,且氮气是“不能维持生命”的气体,同学们可以用什么假设来说明呢(可以在剩余气体中放一只飞虫,飞虫不久会死亡)?追问:上述实验不仅知道N2不能维持生命,还可以知道N2的什么性质(难溶于水)?
    ⑤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可以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吗?
    ⑥学生课前已做过预习,想一想教师今天做的这个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是受谁的启发而做的呢(具体研究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
    2.在实验基础上,归纳小结空气的成分,介绍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介绍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3.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性质的概念。
    4.指导学生阅读图画资料应注意的事项。
在阅读图2-8、图2-9及相关资料后,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形成保护空气的意识,并使学生知道污染指数与分级标准的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07: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2氧气教学策略

江苏省无锡市胜利门中学 秦蔷云

课题名称学习目标教学策略
课题2 氧气
1.体验化学美,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并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知道02的性质、用途,以及S、P、Al与02反应的现象、反应表示式。
3.知道化学性质、氧化剂的概念。
4.知道化学反应、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本课题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1.确保演示实验成功,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硫、磷、铝在空气中和在纯氧中燃烧的不同现象。
    2.在实验基础上,以表格方式列出和比较各个实验的实验现象、反应前后的物质变化,并以此表归纳抽象出化学反应的概念及其特点,以及化学性质的概念,再补充图2-13的实验,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列表比较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4.介绍几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1)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剧烈、缓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氧化物、氧化剂、氧化性的区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07: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3制取氧气教学策略

江苏省无锡市胜利门中学 秦蔷云

课题名称学习目标教学策略
课题3
制取氧气
1.能用比较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认识催化剂与分解反应的概念。

3.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一般要研究的内容:原料选择,反应原理,装置,操作步骤,装置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气密性检查方法,气体验满及鉴定方法。
    本课题要重点训练学生的一些基本操作。由于在本课题中集中了一些基本操作,而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很差,因此,教师要示范、与学生讨论一些基本操作的要点和要求。
    1.演示实验的改进
    在加热过氧化氢(双氧水)的实验中,由于5%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时,有大量的水蒸气和少量的氧气共同逸出,带火星的木条比较难复燃。所以该实验可以改用以下两种方案进行:
    (1)在试管口加1个带有干燥管的装置。
    (2)在5%过氧化氢溶液中滴加1滴氢氧化钠溶液。
    在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的实验中,只须加绿豆体积大的MnO2粉未,不要像书中图示那样多,否则反应会很剧烈,难以控制。
    2.学生在做实验前,先组织学生讨论、示范演示等活动,使学生知道基本操作的原理,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3.用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催化剂的概念。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分解反应的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07: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氧气》教学片段



江西省宜春市第三中学 黄宝玲



一、氧气的性质

师:什么是物理性质?

师:(出示一瓶氧气)请大家仔细观察氧气的物理性质。

生:(观察,填写下表)

氧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投影)

颜色
气味
状态
标态下密度
与空气密度(1.293 g/L)比较
熔点
沸点
是否易溶于水

无色
无味
气体
1.429 g/L
略大
-218 ℃
-183 ℃




师:氧气是否易溶于水?能否观察出来?如果不能观察出来,你能否利用我们学习过的实验探究法进行探究:氧气是否易溶于水?

二、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

师:氧气是否易溶于水?

2.做出假设。

生:氧气不溶于水  氧气易溶于水  氧气不易溶于水(或氧气微溶于水)

3.设计方案。

师:选定两位设计较好的学生的方案投影,然后请大家评判可行性。(投影)

设计方案

(1)将水加入到已检验是氧气的的集气瓶中,加盖振荡后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

(2)将一条小鱼放入上述集气瓶中。

4.实验验证。

生:把上述设计的方案用实验论证。

现象:(1)木条复燃;(2)小鱼畅游自如。

5.结论。

师:(投影)氧气不是不溶于水,而是溶解得很少,常温下1 L水只能溶解约 30 mL氧气。

师:物质的性质除了物理性质以外,还有一种性质叫做化学性质,请同学们在以下的学习中仔细体验这种性质与物理性质有什么区别,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03: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