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spj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8-21 07: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设计之二

无锡市江南中学  陆 菁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什么?
技能目标:怎样学习化学?如何学好化学?
情感目标:化学为人类发展所做的贡献,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化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观察实验,阅读讨论→归纳小结,指导学法。
【教学用品】滤纸、酚酞试液、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浓氨水、浓盐酸、集气瓶、玻璃片等用品。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引言】同学们,今天陆老师首先来给大家“变几个魔术”,严格来说是做几个实验。请看下面的演示。
【演示】将两只预先已分别滴入几滴浓盐酸与浓氨水的集气瓶口对口,抽去玻璃片(如下图所示)。
师:观察原来两只集气瓶是否有异样?
生:都是空瓶,无异样。
师:抽去玻璃片后,有什么变化?
生:空瓶中出现大量白烟。
师:怎么回事?如何解释?
(学生思索,同桌同学小声切磋,最后还是摇头。)
师:目前还无人能解释,那我们就暂时放一下,先看下一个“魔术”(实验)。
【演示】预先在两张圆形的滤纸上用酚酞写上化学二字,将两张滤纸贴在一张长方形的白纸上,再贴在黑板上(如下图所示)。
师(指着滤纸问学生):白色的滤纸有什么异样吗?
生:看不出,好像什么都没有。
师:再将一喷壶中的液体(氢氧化钠溶液)喷少许上去,同学们仔细观察,出现什么现象了?
生:出现了红色的“化学”二字。
师:很惊奇吧。下面还有更惊奇的,陆老师又将另一喷壶中的液体(稀盐酸)喷少许上去,请同学们继续观察。
生(惊讶):看,红字又没有了。
(班级气氛热烈,很多学生都在讨论,既想解释,但又解释不清。)
师:以上实验用你们现有的知识(已学过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知识)能否解释?
生(摇头):无法解释。
师:是的,目前我们还无法解释,但在这里我们将这两个实验的原理留给大家思考,谁最先解释出原因的,陆老师有奖。好了,言归正传,要解释以上实验及生产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我们必须走进化学世界,用化学知识来解答。
【点题】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二环节:阅读讨论,开阔视野。
教师指导学生用15分时间阅读课题1的内容,并讨论交流信息。思考以下内容。1.什么是化学?2.化学的简单发展史。3.化学与工业、农业、医疗、生活等方面的关系,化学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4.怎样学习化学?
阅读后,学生讨论,同桌、前后桌学生都可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可辩论,包括提出新的问题。
师:有同学知道什么是化学吗?
(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很快根据教材第3页的内容回答。)
生: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师:化学这门科学是现在才有的吗?有同学知道化学的发展历史吗?
生:很早就有化学这门科学了,古代就有了。
生(反驳):不是,化学建立至今只有200多年。
(学生争论较大,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化学如下的发展阶段。
1.古代:火的发现和使用使人类接触到化学,但并没有建立这门科学。
2.原子、分子论:人类建立了化学这门科学。
3.元素周期律(表):完善了化学,使化学研究有规律可循。
4.纳米技术:标志化学已发展到较高阶段。
5.绿色化学:化学发展的趋势、方向。)
师:化学的发展史中记载了很多,也经历了很多,对人类有巨大贡献的化学家也很多,如居里夫人、拉瓦锡等。同学们可用课余时间上网或查阅图书资料,了解到更多与化学有关的知识。
师: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经过漫长的历史建设起来的化学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利用化学原理和方法制造出了很多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如书上讲的超导体、记忆金属等。
:利用化学合成药物,抑制细菌和病毒,治病救人,保障人体健康。
:农药、化肥的发明和使用,使农作物高产满足人类的需求。
:但农药、化肥也带来了污染。
……
(学生回答热烈,回答中有课本上介绍的知识,有课外知识,既有关于化学对人类的贡献,也有关于化工生产带来的危害。)
师:同学们讲了很多,化学的发展确实为人类的生存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点出课题1)但是化学、化工的生产也给人类环境带来了一些危害,因此我们现在提倡和研究绿色化学。目前同学们要做的是学好化学,为未来研究化学、为人类造福打好基础。那么,如何能学好化学呢?
第三环节:归纳小结,指导学法。
:我们要学好化学,一定要上课认真听讲。
:一定要积极思维。
:一定要认真完成化学作业。
:一定要不懂就问。
……
师(学生回答了很多,教师进行归纳。):要学好化学必须做到以下“六个字”。
动脑──思考、反思。
动口──提问、交流、解答。
动手──实验操作、探究、验证。
【结束语】师:本节课,同学们看了、说了、知道了什么是化学,化学的简单发展历程及化学对人类发展的作用。
【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观点填空,并用3~5句话说明自己的观点,化学使世界___________。
2.附加(由自己决定可做也可不做):查阅资料解答陆老师课前2个实验的原理。
【本节课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后记】
从做实验时学生全神贯注的神情和讨论交流的热烈气氛以及第二天就不断有学生来解答实验原理的行为,可以看出本节课已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已被激发,以后的教学中要考虑如何保持学生这一份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同时,学生反映作业布置得很有特色和个性,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自由度大。看来以后的作业设计上也要动一动脑筋。新课标、新教材、新课改、新教法、新的作业形式,一切都要有新特色,要创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8-21 07: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题归类解析

湖北省洪湖市实验中学 陈 新
  一、实验药品选择型


  例1.小军根据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认为可用木炭替代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按左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依据的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军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将盛有足量红热木炭的燃烧匙迅速伸入广口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热的木炭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就打开弹簧夹,并未发现倒吸现象。经过认真分析,小军发现实验失败的原因是(答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军反思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后认为: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在药品的选择和生成物的要求上应考虑是(答一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是:选择某种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不与空气中其他气体反应的固体物质(如红磷,白磷等),利用过量的该物质将空气中的氧气完全消耗,生成新的固体物质,使密闭容器内气体积减小(减小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气体的压强减小,引起水面变化,从而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在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选择不同的药品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现象。解此题的关键是判断可然物在空气中燃烧能否使密闭容器内气体体积减小,气体压强变小。(1)木炭在空气中燃烧过程中虽然消耗了氧气,但同时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而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会弥补所消耗的氧气体积,反应前后广口瓶内气体压强并无明显的变化,因此烧杯中的水不会倒吸到广口瓶内,造成实验失败。(2)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选择药品的条件是:①药品能在空气中燃烧,燃烧时只消耗氧气,不与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反应,②药品在空气中燃烧后的生成物不是气体(若生成物为气体,可将水换成易吸收该气体的液体)。


答案   (1)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木炭在空气中燃烧虽然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但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致使广口瓶内气体压强未减小。

(2)药品要能在空气中燃烧,燃烧时只消耗氧气(或生成物不能是气体)



  二、实验误差分析型


例2.
某班同学用右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点燃红磷伸
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
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的红磷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空气受热逸出
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④         C.只有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误差分析,要根据实验原理进行推断,关键看操作的结果是导致密闭体系内气体的压强变大还是减小。甲同学的实验结果比实际偏低,原因可能有:(1)红磷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耗完;(2)未塞紧瓶塞,外界空气进入瓶内;(3)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乙同学的实验结果比实际偏高,原因可能是广口瓶内的部分空气受热逸出,致使广口瓶内气体的体积减小更多。



    答案:D



三、实验装置创新型


例3.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同学打算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40 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 mL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右图的实验装置。


假设此实验能按照小华的设想正常进行,且白磷所占体积与导管内的气体体积忽略不计,请回答
下列问题:

   ((1)实验前,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的活塞前沿从20 mL刻度处推至15mL刻度处,然后松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20mL刻度处,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

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按小华的设想进行实验,实际可能遇到诸多问题而发生危险,造成实验失败。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的创新性在于实验装置始终密闭,不会造成空气污染,通过活塞的移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度。(1)实验操作前后装置内气体压强不变,证明该装置的气密性好。(2)白磷在空气燃烧时消耗氧气,产生白烟(生成五氧化二磷),导致密闭体系内气体压强减小,由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而试管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为:40 mL×1/5=8 mL,且过量的白磷燃烧能将试管内空气中的氧气耗尽,因此最终活塞的前沿在约12 mL(20 mL-8 mL=12 mL)的刻度线上。(3)白磷在空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会使密闭体系内的空气受热膨胀,气体压强增大,活塞就会向右移动,当过量的白磷燃烧耗尽密闭体系内的氧气,试管冷却后,密闭体系内气体的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就会推动活塞会向左移动,而密闭体系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为:(40 mL+20 mL)×1/5=12 mL,因此最终活塞的前沿在约8mL(20mL-12mL=8mL)的刻度线上。(4)因为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会使密闭体系内气体压强增大,所以该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橡胶塞弹出、试管爆裂、注射器活塞弹出等。



答案
(1)装置的气密性好(2)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活塞前沿在约12 mL的刻度线上

(3)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活塞先向右移动,最终稳定在约8 mL的刻度线上

(4)橡胶塞弹出、试管爆裂、注射器活塞弹出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07: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延伸  



湖北省钟祥市第五中学 刘开祥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通过挖掘实验内涵 ,拓展知识 。达到完成一个实验教学,理清一批问题。现将该实验教学延伸总结如下:



一、实验准备上应更充分


1、放入燃烧匙内的红磷需说明是足量的,让其燃烧时更多的消耗广口瓶内的O2,使测量更准确。



2、在集气瓶内加少量的水,做上记号,并在水面以上部分分出五等份来,以便更准确的观察实验结束后,水上升约为1/5处。



3、点燃红磷时应用酒精灯,有的红磷潮湿后火柴难于点燃,用酒精灯则容易点燃。



二、实验结论延伸



该实验除证明空气中O2的体积量约为空气体积的1/5外,还可得到以下结论。



1、红磷燃烧条件:红磷不点时不燃——需要温度(达到燃烧时最低温度)。瓶内红磷燃烧一会就熄灭了——瓶内没有O2或O2含量太少(红磷燃烧需要氧气)。结合起来,说明红磷燃烧的条件是:需要一定的温度和一定含量的氧气。



2、氮气体积含量约占空气体积的4/5:空气主要由O2和N2组成的,因为实验测得空气中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则剩余气体体积基本为N2。



3、氮气不支持红磷燃烧:红磷在瓶内燃烧消耗大部分O2后熄灭,剩下N2并不能支持红磷继续燃烧。



4、氮气本身也不能燃烧:燃着的红磷伸入瓶中,若N2也能燃烧,则可能出现瓶内水上升超过1/5。



5、氮气不易溶于水:实验中开始红磷燃烧时,瓶内压强增大,实验结束后瓶内压强降低,水被吸入瓶内。这中间,N2都充分与水接触,若N2易溶于水,则瓶内水上升可能超过1/5。



三、对做完实验后吸入瓶内水太少的原因分析



1、红磷量太少,消耗O2太少。



2、气密性差,漏气。



3、实验前弹簧夹没夹上。



4、必须是完全冷却后观察。



四、若用别的物质代替红磷来完成该实验,有哪些要求?



1、在瓶内燃烧的物质只能与O2反应。如Mg除与O2反应外也能与N2反应,Mg就不能代替红磷来做实验。



2、在瓶内燃烧的物质与O2反应后,生成物中不能有气体,因为消耗了O2又产生了别的气体,使瓶内压强变化不大,实验现象不明显,如用蜡烛代替红磷则不行。



五、问题讨论



1、实验开始弹簧夹不夹住橡皮管,会出现什么结论?



2、实验中利用了哪些物理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07: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1 空气(第1课时) 教学设计

南宁市十八中 冯 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组成;
通过对空气、氧气等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
[教学重点]
空气的组成
[教学过程]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创设
情境


导入
课题
[多媒体]  美丽的自然环境
[启思] 我们每天都在呼吸,我们吸入的是什么物质?
[设疑]  空气无色无味不易察觉,你能举些例子证明它的存在吗?
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






联系生活经验及做过的实验回答
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为新知导入做准备。




















[导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22页课文第一段,了解空气成分的研究。
[设疑]拉瓦锡在实验中有何发现?

我们还知道哪些物质也能够反应消耗氧气,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过渡]  仿照拉瓦锡的实验原理,我们也可以测定氧气含量。
[导读] 阅读课本23页图2-3,并与拉瓦锡的实验装置做对比。
[设疑] 用图2-3的装置做实验,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和操作步骤?
[多媒体]步骤和分组
[引导]请各组同学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步骤,自行选择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验。


适时指导学生实验。


[多媒体] 实验记录、分析(表格)


请各组汇报和展示实验本组,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哪个实验结果与拉瓦锡的更接近?
[多媒体] 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


[引导] 通过消耗氧气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应如何选择物质?
阅读






联系已有知识回答




阅读,对比两套装置


在教师引导下解决相关问题及确定基本步骤


设计和动手实验,进行实验记录和简单分析






在教师引导下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






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设疑]为什么水面上升不到1/5体积?
[多媒体]  原因分析


[设疑]为什么水面上升超过1/5体积?
[动画模拟实验] 弹簧夹没夹紧,最终使水面上升超过1/5体积。
[多媒体]  原因分析
在教师引导下从客观和主观方面寻找原因并回答。






认真观察,捕捉关键现象并进行分析。
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分析问题和规范表达能力及逆向思维。




[过渡] 目前人们已经可以用实验方法精确地测定空气的成分。
[导读归纳]  空气的各主要成分及体积含量。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空气的成分。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规范表达能力.




[引导] 由空气成分引出纯净物概念。
[多媒体] 纯净物概念
[设疑] 家庭厨房中有哪些物质是纯净物?
[引导]由空气成分引出混合物概念。并让学生观察精盐包装袋了解其成分。
[多媒体] 混合物概念
[设疑] 你还知道家庭厨房里有哪些混合物?

归纳、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查阅实验室提供的精盐包装袋,了解碘盐的成分,明确混合物概念。




让学生学习概念的同时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小结
引导小结。
小结:学完本课题知道了哪些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07: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1 空气 教学设计

广东省潮州市韩山师范学院化学系 郑美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兴趣
  三、课时安排 一节课
  四、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 投影器
  六、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针对空气,找你最想知道的或是与同学有争论的问题,一一列出,也可以找出有关空气的科普知识小故事。由班长组织进行根据学生兴趣进行投票,选出几个得票高作为同学们学习的课题。课题提出者作为组长,自行组成小组。
  2.课堂情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想想为什么风会动?植物为什么在空气流通的情况下会长得更快?

看图思考

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见空气无时不刻不在我们的身边,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那它们究竟是一种什么物质呢?以下我们就来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看看它究竟是何物。请同学们看课本。板书


板书,看书,思考


切入主题
上一堂课已经要求大家去准备了,那现在由各个小组推选一个人起来谈谈你们讨论的结果


根据自己找出的资料,各自谈谈了他们最想知道的和最有兴趣的,并且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一个空间去选择自己的喜欢的东西
肯定学生的结果,重点讲那些学生感兴趣的和有疑问的。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化学家是如何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
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先看看他所用的装置图,课本图2-2


找图,看图


进一步引进内容
由拉瓦锡得出的结论是: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氮气,其中氧气占1/5;后来陆续发现稀有气体等其他成分。
观看空气成分示意图

那你们想不想来亲眼看一下上面的结论是否正确?
齐声叫好,期待实验
初次接触实验,增强兴趣
教师介绍实验仪器,操作实验并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变化
细心观看,跟着老师的操作思考
让学生初识仪器,有利于以后做实验,增强学生的有意识认知
提问:实验现象有什么变化?
学生举手发言
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听课
解释现象:瓶内增加水约瓶的1/5,说明消耗了氧气。板书: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加热)重点
提出疑问,为什么只消耗氧气而不消耗氮气?
肯定学生的观察仔细,善于思考。现在证明氧气和氮气的性质:取一瓶氧气一瓶氮气,让学生观察其颜色,闻起味道,然后示范操作的规则,请两位同学上来自己操作。取两根带火星的火柴,分别伸进瓶中,发现氧气能支持燃烧,氮气不能
观察实验现象

让学生亲眼去观察,以利于学生从实验中去解答的自己所产生的疑问
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所包含的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在我们生活中都有很大的作用,能不能想出日常的例子

学生自由发言

给学生一片天地,让他们有自己的空间
先由图片引出,用以来证明前面的学生的回答的正确与还可以补充他们想不到的或没有见过的。让学生自己去想各种空气成分的作用

看图思考,记笔记


通过生动的图片讲解,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1、氧气用途:潜水、医疗 ;炼钢、气焊; 化工生产 ; 宇宙航行2、氮气 用途:化工原料(硝酸、化肥);保护气(焊接金属、充入灯泡、食品防腐); 医疗、麻醉;  超导材料 性质 无色、无味、性质不活泼 3、稀有气体 : 保护气(焊接金属、充灯泡);各种用途的电光源;激光技术 ;制造低温环境 (氦); 医疗麻醉 (氙)




学生认真做笔记



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用途,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保护空气:分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讨论5分钟,环境的变化,例如谈谈郊区的空气与市区空气的不同

通过讨论,由小组推选一个人回答
关注环境 保护环境 养成环保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投影图片,形成对比
   
解释图片。
回忆自己身边的环境与图片中哪个比较相近
形成对比,容易引起注意

放映《后天》电影片段
通过片段,让学生懂得如果环境遭到破坏,受害的始终是我们人类。

缓解压力

  3.

课后作业:学生自行分组,设计研究方案,采取调查、采访、实验、统计等方法,共同研究本社区的空气情况,并完成调查报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07: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山东临沂六中 陈 泓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的内容,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化学活动与探究实验,因此,本课是化学实验的基础,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通过两个探究活动来加深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这两个探究活动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会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和启迪。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学生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的观察,着重培养他们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同时进行设计简单实验的尝试。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力求使学生对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有个完整的体会: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并从中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石蜡的性质,初步学会对蜡烛燃烧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准确描述;
2.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石蜡性质及变化的有关结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初步了解观察实验的基本要领;
2.基本掌握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3.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报告的方法;
4.初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述能力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3.初步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1.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以及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使学生掌握化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难点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能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由于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对于化学的认识朦胧、肤浅,对于化学的了解几乎为零,通过前面的学习,虽然知道了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但是对于怎么研究物质、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教师要力求通过本节课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个完整的认识。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对于第一次通过实验的手段研究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在没有化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使之顺利完成实验操作,归纳结论是需要老师认真考虑的。
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探究活动,在教法上主要采取教师引导与学生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要想使学生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将好奇转变为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学习化学知识,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程序是这样设计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学生不会想到炼丹和炼金竟然还能和化学挂起钩来,更想不到炼丹和炼金竟然还孕育了化学这门科学,所以,我先抓住学生这个认识上的盲区,制造一种充满悬念的情境。首先设问: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在通过投影展示相关的图片的同时,告诉学生: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在学生错愕的神情中,我趁热打铁的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通过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通过以上悬念的设置,激发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强烈的好奇心,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认识到对于学习化学来说,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继续设问: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物质,正是因为对这些物质的研究,才使得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生活中到处都有着化学的身影,比如蜡烛,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我们对于蜡烛都很熟悉了,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对蜡烛或蜡烛燃烧已经知道了多少?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我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将内容罗列在黑板上。这个问题提出的目的在于和后面对于蜡烛研究后的收获做对比,使学生更深刻的意识到化学实验对于研究物质的重要性。
(一)蜡烛点燃前
在学生的回答告一段落之后,我用愉快的语气告诉同学们:下面,我们就一起用化学的眼光、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大家非常熟悉的蜡烛,来体验一下化学探究的乐趣。
首先,请同学们对照着学案上的表1,自己想办法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并将结论填写在学案的表格中。在学生的课桌上已经提前准备好了小刀、盛有水的烧杯等物品,对于这些物品,学生早就很想摆弄摆弄了,再加上学案中表格的引导,学生能够很顺利地完成这个探究实验。在学生探究阶段,我注意观察各小组的表现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辅导。

颜色
气味
状态
触摸感觉
密度
观察记录
        比水
在学生顺利完成后,我又用夸张的语气告诉学生:恭喜你们!刚才你们探究蜡烛物理性质的这个过程就是自己设计实验的过程!看来同学们对于设计实验还是很有天分的么!通过欢快的语气、高调的表扬,使学生体会到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二)蜡烛燃着时
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蜡烛的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等物理性质,同学们还知道蜡烛燃烧时会放热,现在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观察蜡烛燃烧时火焰的情况。学生分组实验后讨论、归纳实验现象,其中可能涉及到放热、有火焰,火焰颜色深浅不一及蜡烛变短等,这时可以投影一幅较清晰的蜡烛火焰分层的图片,使学生清晰的看到蜡烛火焰分为三层。然后,我继续提出探究的问题: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火焰颜色深浅不一,可能与什么有关?请同学们大胆猜测,并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测。这样做的目的是针对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的过程。
 在学生提出各种猜测之后,师生共同分析判断,确定实验步骤,我示范讲解并指导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然后在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后,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在充分肯定学生表现的同时,继续提出问题:蜡烛越烧越短,那么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呢?这个实验放给学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我采取的是示范讲解结合阅读教材的方式使学生顺利的进行分组实验:取一干燥的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现象;再取一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讨论总结发现干而冷的小烧杯内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水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但也有个别的学生实验没有成功,小烧杯内没有出现水雾。这是什么原因呢?大胆放手让学生讨论、讲解,最后得出结论:小烧杯要用干而冷的;烧杯离火焰的距离要适中。
上面的设计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得出结论,在获得成功喜悦的同时,更加深化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化学思想。
(三)蜡烛熄灭后
给学生先变一个魔术:把蜡烛吹灭后,快速用一跟燃着的火柴去接近蜡烛灯芯,学生奇怪的发现,火柴还没有接触到蜡烛灯芯呢,蜡烛竟然就被点着了。学生对此感到新奇而又疑惑,我因势利导,请学生自己试一试。学生兴趣盎然的动手操作,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蜡烛在刚熄灭时会有一股白烟,燃着的火柴只要接触到白烟就能把火柴点燃。然后再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化:白烟是什么?学生猜想白烟可能为水蒸气、二氧化碳或者石蜡蒸气,小组讨论后否定了前两个猜想,然后我提出探究任务:你们能通过实验来证明白烟是什么物质吗?
 学生设计实验: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的白烟
得出结论:说明该白烟是由石蜡蒸汽冷凝形成的。对于点不着的同学,仍然由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解决问题。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同学们认识了蜡烛的性质、变化及其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现象。为了使所学到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再进一步追问:通过这个探究活动,你认为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是什么?化学学习中应关注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后小结并投影: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学习化学知识;
3.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通过小结帮助学生构建完整认知体系。
教学后的延伸: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虽然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但还是肤浅的,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如蜡烛为什么流泪?蜡烛的眼泪为什么逐渐变硬?希望同学们多观察多思考,不放过身边任何一个物质变化的可疑现象,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探究去寻找答案。(目的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鼓励学生的大胆创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07: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山东临沂六中 陈 泓



首先出示两瓶气体,然后取一根带火星的木条的伸入其中一瓶,发现木条燃烧起来;再将燃烧的木条伸入另一集气瓶中,发现木条熄灭了。这时提出问题:哪一瓶是氧气,哪一瓶是二氧化碳呀?再出示两瓶气体,指明分别是空气和二氧化碳,提问哪位同学能够用化学方法区别开?学生在小学自然课里接触过此类的知识,很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回答,然后就可以通过投影将完整明确的结论提供给学生,进行知识上的强化。

这样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学会用化学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也使学生在本节课的一开始就进入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为下面的探究实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下面进入本课的探究环节:我们每时每刻都要进行呼吸,那么我们呼出的是什么气体,吸入的又是什么气体呢?学生一齐说出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吸入的是空气。那么,这节课就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收集我们呼出的气体呢?在给学生留出讨论、思考的时间后,我把收集的过程演示一遍,然后让学生根据示范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外,取出两个空集气瓶,即为两瓶空气。 因为该实验重点在于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所以在此不必过分强调操作的正确,以分散实验的主题。

下面我就这两组气体提出问题:刚才同学们都认为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那么,你们的假设对不对呢?怎样证明呢?学生马上可以回答:通过实验证明。我进一步追问:你能设计这个实验方案吗? 学生分组活动,根据自己提出的假设进行讨论、查阅资料,然后选派代表提出他的实验设想。

受到前面演示实验的影响和暗示,学生很容易就设计出了实验方案,师生共同就细节问题进行完善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进行实验,并提醒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进一步提问:呼出的气体成分只有二氧化碳吗?这时,我装做很随意的摘下眼镜,朝镜片上呼了口气,然后拿出眼睛布擦起了镜片,边擦边问:你们有没有这样擦过镜片?为什么要先哈口气呀?学生一齐说:哈出的气体里有水蒸气。我再装做恍然大悟的样子说:哦,你们是说我们呼出的气体里有水蒸气?那你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们的猜测吗?这次,因为有了刚才的暗示和上节课的实验引导,学生基本上不用再讨论,马上拿起桌上准备好的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进行记录。

然后进行本课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学生讨论后口述。这种小结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自述,突破以往老师包办的小结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反思与评价

对于这节课,很多老师都认为只是简单的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的能力,但我经过仔细体会,结合当前考试的内容的微调,认为完全可以从教材中挖掘出更深刻、更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因素来,这就是:使学生体会探究科学问题的具体过程。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多次通过恰当的引导,大胆放手使学生尝试独立设计简单的实验,如: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的实验、蜡烛火焰分层与温度的关系的实验、求证蜡烛熄灭后白烟的成分的实验、呼出的气体有二氧化碳的实验、呼出的气体中有水蒸气的实验等,事实证明,在强烈兴趣的引导下,学生的悟性和理解力是超出我们老师的想象的。当然,老师的恰当引导是很重要的,点拨要恰如其分:既不能处处都“帮助”,限制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又不能完全失控,任凭学生随意活动。在这堂课里,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8 16: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