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spj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复制链接]
120#
 楼主| 发表于 2008-9-9 06:5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实验教学*







无锡市江南中学  陆 菁

在化学课程改革中,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一、人教版教材本单元实验内容概述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中有木炭吸附实验、碳粉还原氧化铜实验;家庭小实验中有石墨(铅笔芯)导电实验和蜡烛不完全燃烧碟底有炭黑产生的实验以及习题5木炭吸附红棕色二氧化氮的实验。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中安排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和实践。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有利用二氧化碳性质的验满实验、二氧化碳灭蜡烛火焰的实验、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使小花变色的实验、一氧化碳燃烧实验、一氧化碳的毒性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及家庭小实验中的鸡蛋壳与醋酸反应的实验。

二、实验内容的特点

(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新教材本单元的化学实验,不论是保留或修改的老教材中的部分实验(如保留下来的二氧化碳灭蜡烛火焰的实验,修改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使小花变色的实验),还是新增加的实验(如一氧化碳使鸡血变色的实验等),都力求贴近生活,以学生生活实际素材创设情境。这样编排的目的最主要的是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甚至兴奋的心情,去主动体验探究过程,保持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好化学的信心。

(二)重视学科间的联系

新课标提出化学教学应加强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的联系。第六单元的二氧化碳溶于水、饮料瓶瘪下去的实验与物理学中气压的变化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利用已具备的物理知识分析实验现象、得到正确结论。又如一氧化碳的毒性实验与生物学及环境保护等知识有机结合,这些都体现了重视学科间知识联系、相互渗透的特点。

(三)注重探究能力培养

如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与实践的探究活动,学生通过假设、分析、对比、验证等手段,设计出一套理想的制取方案(可与教材提示的相同,更应鼓励学生设计与教材不同、有创新的方案)。这样的探究活动,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地、研究性地学习,培养探究能力。

三、实验教学中的建议

1.本单元有两个化学实验可作为专题来研讨探究。其一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由实验室具体条件设备出发,围绕药品原理装置收集检验这一主线来探究,药品可增加和HCl,使学生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分析出选择石灰石和稀盐酸的原因,同时为后面灭火机反应原理的学习打下伏笔。其二是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教学时建议先提供一信息即酸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然后提出研究课题“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可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并引导学生将自己设计的方案与课本设计的小花变色相比较、讨论,分析哪种方案更科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性学习方法。

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在目前中学实验室条件下,大多采用演示实验来教学,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到学生的观察、思维、讨论、设计、体验等活动。在教学中建议根据教材中实验装置示意图,按反应原理和反应条件实验装置实验顺序尾气处理这一主线来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对将尾气用导管连至加热氧化铜处燃烧的这一既防止了一氧化碳污染环境又节约了能源,化废为宝的尾气处理方案,给予表扬。一节实验课教学后学生不仅认识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更有对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的领悟。

3.本单元有3个家庭小实验,受条件的限制,学生回家不一定都能完成,在教学中建议让学生做些了解,对于难以完成的家庭小实验,教师要创造条件帮助其完成。如鸡蛋壳与醋精反应放出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家庭小实验,建议教师向家中无药品的学生提供澄清石灰水。这样学生不但顺利完成了实验,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加深了印象,同时也了解了鸡蛋壳和醋精的主要成分和相关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4.一氧化碳的毒性实验是唯一令人遗憾的实验,通过多次课前实验都观察不到鸡血变色现象,最后我们只能将这一实验制作成一个多媒体课件(血液的颜色可调整)播放给学生看。但我们不回避做不成此实验的事实。我们向学生介绍了按教材实验内容做很难观察到血液颜色变化的情况,请学生课后去查阅资料或请教医生或生物教师等,分析实验不成功的原因,这样一来师生都明显地感觉到“坏事”变成了好事,学生的知识面广阔了,相关知识也丰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1#
发表于 2008-9-11 07:1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


江阴市一中  徐建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二氧化碳的制取;
2.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3.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4.丰富二氧化碳的知识。
能力目标:
1.增强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逐步熟悉研究化学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情感目标:
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活动探究,认识到合作与交流是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
分组活动探究、猜想、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实验仪器及药品
【课型类型】
研究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随着优美的乐曲,美丽的风光,可爱的卡通画“二氧化碳在大自然中自由地翱翔”,拉开了本课的序幕。
在前面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情况下,先请两个学生上台制取五瓶二氧化碳气体,再由学生分组制取三瓶(包括可乐瓶)气体。
二、问题的提出
教师讲述“魔鬼山洞”的故事,导出杀人凶手是二氧化碳,激发学生对二氧化碳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教师出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请学生思考这瓶二氧化碳气体可告知我们哪些信息?除此之外,你还知道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
三、讨论与交流
由学生通过感知得到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与空气相比较)以及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的性质;通过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得知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等,点出进入山洞的最好方法是用火把引路。
四、验证与解释
请学生回忆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何异同?二氧化碳是怎样鉴定的?
学生按图6-13、图6-14以及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气体进行验证性体验,并共同得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石灰水瓶内壁白色物质是何物?如何除去?
五、猜想与假设
从实验6-6(Ⅳ)中小花为何会变红的问题引出二氧化碳是否还会与水发生反应的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出以下三种猜想与假设。
①水能使小花变成红色。
②二氧化碳气体能使干燥小花变成红色。
③水与二氧化碳共同作用使小花变成红色。
六、探究与检验
为证明假设的正确与否,收集证据十分重要。通过实验6-6(Ⅱ)(Ⅲ)及补充实验──盐酸与石蕊的作用,对上述假设一一作出判断。指出小花变红是二氧化碳与水作用生成碳酸的缘故。
引出
七、总结与延伸
教师指出二氧化碳与水作用不仅可生成碳酸,如改变反应条件还可产生其他产物,进而引出光合作用。加深学生对自然界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相互转化的认识,进而引出二氧化碳的用途。
通过“温室效应”的模拟实验,组织学生讨论“温室效应”的起因、利弊和防止“温室效应”增强的措施。
接着由学生归纳出本课学习要点。
八、思考与设计
科学探究是课改的灵魂,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对知识进一步的探究。随着问题:“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置于水中或石灰水中,会观察到哪些现象?”的引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争着回答问题。教师鼓励他们思考还能设计哪些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与水、与石灰水等起反应,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需求。
九、活动汇报
最后,由本班化学兴趣小组成员就“教室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这一课题研究,对全班学生做了汇报。
小组成员从问题的起因、问题的提出到实验的原理,从如何采样分析到作出结论,运用媒体一一做了简述,并以书面的形式向学校提出了两条合理化建议。充分展示了学生自主学习、与他人合作的新的学习方法。
点评:
本课是以第六单元课题3中二氧化碳为主而精心设计的一堂研究课。这堂课学生活动积极,气氛活跃,学有争议、教有创意,教学内容丰富,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用“情、奇、理、疑、问、趣”入境激发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新关系的特点,倡导了一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特级教师宋永良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发表于 2008-9-11 07: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无锡市山北中学  张美芹
一、教学思想
教材并不是教学的字典,其中的素材也并不是唯一的经典。在现实生活中必定存在着许多可供探究的素材,通过教师的取舍选择和重组整合,可以为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新的教学载体。
怎样重新整合教材上没有、生活中常有的探究素材呢?执教者认为:只有把握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吃准了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发挥了合作教学的功能,才能使这些素材得到有机地组合,获得新的教学生成。
本课的设计通过创设再度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功过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他们真切体验到现实世界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究,培养学生用化学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的化学意识,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提高科学素养。
通过操作演示、社会调查、课堂交流、看图说话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二氧化碳对人类社会既有贡献又有危害的两面性,树立一分为二看待事物的哲学观点。
二、设计思路
在二氧化碳的第一课时中,学生亲历了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一系列探究实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初步掌握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为本课的再度探究提供了学习的基础。
本课将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利用一瓶汽水来再度探究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达到既巩固原有知识又拓展视野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历再度探究的实验过程,进一步激发探究兴趣,提高探究能力。
本课将让学生预先对温室效应这一环境问题进行调查与研究,即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收集有关温室效应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共享,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爱护环境、合作学习等综合素质。
关于二氧化碳对人体的影响,教材中虽没有这方面的内容,但学生有必要了解这些知识。本课将适时地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身边发生的有关实际问题。
本课小结还将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二氧化碳虽有很多用途,但它在空气中含量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同时影响人体健康。布置的作业是以《二氧化碳的功与过》为题撰写一篇小论文,让学生巩固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加深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危害等知识的理解,全面合理地看待二氧化碳。
三、学习目标
(一)知能目标
1.巩固二氧化碳的性质。
2.通过用途的学习,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3.培养学生获取学习信息资料的方法和探究的操作技能。
(二)情态目标
1.通过生活素材的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以及看待问题的方法。
2.使学生建立关注环境、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环境意识。
四、教学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发表于 2008-9-11 07: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探究


江阴市第二中学  周伟芳
【教学过程】
【实践与应用】
【问题1】某同学在实验室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到一瓶无色气体,如右图所示放置,从中你能得出该气体的哪些信息?
信息表
【问题2】西气东输工程已近尾声,我市即将使用天然气,其主要成分是甲烷。在实验室里,可用固体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混合后加强热制取甲烷,根据图表信息和题意回答问题:实验室制取甲烷的发生装置是怎样的?收集甲烷可采用的方法是什么?
【问题3】是大气的重要成分之一、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实验室常采用块状固体的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根据图表信息,请确定反应装置和收集装置。说明(并用多媒体展示):通过本堂课的探究,你取得了哪些收获,课后请与同学交流,在今后的学习中应注意知识的积累和创新,使你们收获更多。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始终注意把“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作为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利用了多种教学手段,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学生的参与程度较高。若将本节课安排在实验室进行,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动手进行装置的连接,再用多媒体来辅助可能效果会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发表于 2008-9-11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湖北省宜昌市九中 孙明槐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比较,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2.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3.通过比较,归纳实验室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4.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型:新授课(学生实验探究活动课) 教学方法:分组实验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引入]  我们前面探究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今天我们来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请同学们把昨天发的探究方案拿出来。 [讨论与交流]  同学交流“探究方案”上的参考信息。 [活动与探究] 1.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探究方案”中各组实验操作时具体的装置:(可用自荐仪器,也可选用桌上给定的某些仪器。注:学生事先不知道桌上给定有哪些具体仪器。) 每组桌上均有的仪器:玻璃导管、橡皮管、集气瓶、玻璃片、水槽 每组桌上提供的不同仪器分别为: 第一组:烧杯、过滤漏斗 第二组:烧杯、破试管、铜丝、单孔橡皮塞 第三组:U型管、单孔橡皮塞、铁架台(带铁夹)、橡皮塞 第四组:平底烧瓶、单孔橡皮塞 第五组:锥形瓶、双孔橡皮塞、分液漏斗 第六组:试管,单口橡皮赛、铁架台(带铁夹) 第七组:锥形瓶、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 第八组:锥形瓶.单孔橡皮塞、注射器 第九组:带支管的烧瓶、橡皮塞 第十组:锥形瓶、单孔橡皮塞 3.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实践操作──制备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 4.验证气体是二氧化碳。 [交流与展示]  同学交流展示本组实验装置,讨论实验成败原因,并总结归纳实验最佳装置。 [比较与归纳]  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和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联想与反思]  同学与小组评价自己所设计和开展实验的情况,与同学合作进一步完善所设计的试验。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和实践”报告
宜昌市九中       组 组长   组内成员    探究时间    
一、探究时参考信息
1.碳酸钠(Na2CO3)和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等碳酸盐均能与稀盐酸(HCl)或稀硫酸(H2SO4)等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的性质信息:(从生活经验和已有事实推测)
(1)把燃烧的木条放入二氧化碳中,木条,说明。
(2)打开汽水瓶盖可观察到,这个事实说明二氧化碳在水里的溶解性:且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3)向石灰水中吹气,现象为,说明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C(OH)2]反应。
3.铜与稀盐酸(HCl)、稀硫酸(H2SO4)等酸不反应。
4.在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 1.977 g/L,空气密度为 1.293 g/L。
二、探究内客
1.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重点比较反应速度快慢)
可供选择的原料有: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碳酸钙粉末(CaCO3)、碳酸钠粉末(Na2CO3)、稀盐酸(有效成分HCl)、稀硫酸(有效成分H2SO4)。可供选择的仪器有:点滴板(或自制点滴板或试管)、胶头滴管、药匙。
步骤(可以用图式表示):

观察记录:

结论:
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1)从下列给定的仪器(也可以从其他未给出的仪器)中选择适当仪器,以小组为单位,你们能设计几组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画出它们的简图。并比较几组装置的优缺点,交流这样设计的理由。
设计的几组装置为:(可用装置图表示)

(2)用自制仪器或代用品或其他仪器设计的装置:
(3)实验操作时实际采用的装置:
3.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实践操作──制备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
(1)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
(2)验满方法:
4.证气体是二氧化碳的操作:
现象为:
5 同学交流展示本组实验装置,讨论实验成败原因,并总结归纳实验最佳装置。
6.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和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发表于 2008-9-11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关注学生发展形成有效复习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 史强 100036
学生背景
1. 面对突然增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知道重点在哪里,不知道如何进行复习整理?
2. 本单元知识杂乱,不知如何记忆这繁多的化学方程式?
3. 学生进行复习的主动性不够,动机不足!
教材分析
《碳和碳的氧化物》这个单元是学生第一次以某种元素为线索学习一系列物质,各课题各物质按照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分别展开,学生已经通过氧气性质的学习基本掌握了对物质从物理性质到化学性质的完整的认识方法。学生应该已经能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根据课本的阅读,根据教师演示的实验分析碳单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对于课题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是本单元核心的探究活动,通过课题二学生应该学会了设计实验室内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
本单元核心的学习方法是“对比”。
1. 学生通过对比认识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区别。
2. 学生通过对比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的制法,加深对实验室制气体的一般方法的认识。
3. 碳、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之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存在一定可比性。
教学设计
单元复习是针对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地归纳整理。其目的是要寻找该单元的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得能在比较大背景下对知识有一个进一步的记忆和理解。在学生自己归纳表格、编织知识网络的过程,学生对零散的化学知识真正地进行意义建构,这是一种有效的复习。
一、课前准备──设计游戏,增强学习动机
1. 针对动机不足:设计小游戏“为什么要复习?”,对比两幅图,让学生理解哪一个容易记忆,从而引导学生只有归类整理才能便于理解,才能提高复习记忆的效果。
给学生一秒种要求学生记住画面A中是所有内容
测试结果:没有一个学生记住画面A中的全部内容,有的记住有红、蓝、绿三种颜色圆形,有的记住左边的几个数字1,1,2,3
同样给一秒种要求学生记住画面B中是所有内容

2. 提出不同的分类方法:
(1)从基本反应类型分类: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其它反应类型等
(2)从反应的化学性质分类:对比C、CO、CO2可燃性、还原性、与水反应、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等
(3)从反应条件分类:点燃、加热、高温、常温等
(4)归纳相同的反应物或生成物:

对各类方法的优略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
3. 作业: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自己制作总结,从感性上体验总结方法。
4. 学生利用课下进行交流,教师对作业进行指导,给学生足够建构知识网络的时间。
二、主体──关注学生发展,形成有效的复习方法
1. 汇报展示不同分类方式呈现的结果,比较不同分类方法的优略。
学生总结各有侧重点,但又相互有联系。
(1)课前选出不同类型的总结方法的代表,指导学生完成电子演示文稿。
(2)学生汇报归纳总结的内容和方法
(3)学生、老师对总结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质疑,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激发学生充分思考
在交流中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行更完善的意义建构。
2. 通过习题,体验不同的分类方法的意义。
(1) 利用反应网络解题。
(2) 利用基本反应类型归类。
3. 学生归纳感性体验,分析不同分类方法,归纳复习总结的一般方法。
学生通过前期的自主建构知识网络,到学生交流修改归纳总结的方法,再通过习题体验建立知识网络的意义,最后归纳出建立知识网络进行复习的一般方法。
三、课后──充分利用图形,巩固记忆
1. 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网络,提高记忆效率。学生设计的知识网络对重复的内容都进行了合并处理,减小了记忆量。
2. 归纳总结其它单元,将单元总结的方法固化。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复习课应该逐渐转变为培养学生自主复习形成单元整体结构的能力,复习的方法不是通过一节课就可以形成的,需要两节课进行动机的激发和归纳方法的指导的铺垫,在后续单元还要不断实践建立知识网络的复习方法。希望学生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训练能够在每学完一个单元后自主的进行有效的复习。同时能够找到有效的记忆方法帮助记忆知识的要点。
课题  第六单元复习──建立反应网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 全面复习碳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归纳、总结形成全章的知识网络,通过讨论和交流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
2. 通过建立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碳酸的化学反应网,培养学生概括、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过程方法目标
1. 从知识归纳整理建网,再到知识的应用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复习整理的意义和价值。
2. 学生能够提炼出对零散知识进行复习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明确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能有意识的思考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以网络图的形式展现出来。
2. 通过讨论,交流,改进的过程,体验分工合作在小组活动中的作用。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建立反应网的过程,对零散的知识进行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学难点知识网络的应用解决重难点的方法和途径  将零散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延伸到课前,给每个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课堂上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质疑和改进,让每个学生建构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
教具  多媒体、实物展台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前一课时课堂指导和家庭作业

1. 通过速记游戏认识到,只有通过归纳整理,才能提高记忆的效率。

2. 通过讨论,学生提出从不同的角度对本单元所接触的12个化学方程式进行分类,如从反应条件进行分类,从基本反应类型进行分类,从物质的化学性质分类或对出现频率高的物质进行分析画出知识网络。

3. 课后完成总结作品,完成较好的制作演示文稿。
从游戏收到较大触动,认识到归纳的意义。

讨论



课后作业

明确目的,调动学习积极性。



合作讨论分类的方法。


每个学生分别对这些反应进行整理,实现每个学生自身的真正的意义建构。课前完成非常重要,可以让我们充分思考。
课堂内容

标题
导入
2’
碳单元复习
我们在前面的课中,通过一个小游戏认识到,归纳总结对记忆的重要性。同学们在课前都从不同角度对我们在本单元接触的化学方程式进行了分类整理。下面请几位同学作为代表,介绍一下他们整理的作品,并说明该种分类的优点与不足。
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他们汇报后请大家进行质疑或提出改进建议。

明确本节课的目的和意义。
作品展示

一、基本反应类型(作品1)3’
二、反应条件(作品2)3’
三、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制备(作品3)5’
四、知识网络图表式(作品4)5’
分别按以下步骤进行:
1.     基本反应类型作品展示
2.     学生质疑与改进
3.     教师点评

认真思考,质疑、改进
生生交流,取长补短。
理解每一种分类方法的长处,从基本反应类型、反应条件、物质的化学性质等不同方面巩固记忆。
实现对知识整理的完善。
利用化学知识网络的典型题
关键点发散
1:有一种黑色粉末A,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下列反应,推断A
见ppt演示文稿
关键点收敛
2: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1)有CO2生成的化合反应

(2)有CO2生成的分解反应

(3)有CO2生成的置换反应

(4)有CO2生成,但不属于以上反应类型的反应
3:不能用来鉴别CO和CO2两种气体的方法是(

A:
学生分析思路
用到了哪种知识网络

(1)       碳和氧气
(2)       碳酸分解
(3)       碳和氧化铜
(4)       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观察颜色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采取开放式的设计形成独具特色的知识网络后,就要利用知识网络来解决学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本设计主要利用网络中的关键点进行思维的发散、收敛,从而训练学生的深度思维,即体现了由“点→线→面”的认知层次。
小结
1. 如何对零散的知识进行更有效的复习?试概括具体方法。
2. 建知识网络的意义
作业
修改、完善自己的从不同角度总结的作品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复习——建立知识网

一、分类角度:
(1) 基本反应类型
(2)条件
(3)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制备
二、知识整理的基本方法
(1) 整理知识点
(2)提炼关键词(进行分类)
(3)建立联系
(4)画出网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发表于 2008-9-11 07: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后反思
一、为什么要研究学生的复习方法指导?
确实需要了解我研究复习指导的原因。在与高中化学教师的接触中发现,学生到高中后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适应高中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果低下。不是学生学习不认真,确实是学生没有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到低应该由谁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呢?是高中老师,还是初中教师?当然好的学习习惯越早养成学生越受益。我们备课组抓住预习和复习两个环节作为突破口。
学生通常的复习方法通常是:
(1) 按课时顺序:复习笔记、看书和相关资料
(2) 整理练习册等作业:改错
这些复习方法的弊端是复习的知识仍然是零散的,零散的知识是不利于记忆的!!!
本单元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是化学反应的记忆。因此将化学方程式的归纳,记忆作为复习方法指导的载体。
二、没有万能的复习方法──实践中体验不同总结方法有自己不同的优势
我们认为学生比较好的复习方法是应该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便于加深理解和记忆这些有联系的知识。所以预期的学生复习理想模式就是建立知识网络图。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体会到知识网络图的作用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比如物质之间化学性质的比较通过表格对比会更清晰的呈现,而从知识网络图中是无法得到的。因此给学生一个更广泛的空间让学生体会不同总结方法的优势,这样就由第一稿直接指导学生设计知识网络图到第二稿让学生提出不同的总结方案,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
通过后续课程要求记忆知识网络图,在记忆知识网络图的基础之上记忆化学方程式,大大提高了学生们记忆化学方程式的效率。这样利用这种方法突破了复习中的一个难点──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同时发现在记忆知识网络图的基础上学生对知识之间的联系的认识加深了:
(1)学生很清楚本单元的反应的主核心就是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的方法达到八种之多;
(2)而化学性质最丰富的是碳单质有六个:其中有两个体现可燃性,条件是点燃;四个体现碳的还原性,反应条件都是高温。
三、认识不同方法的优势,时间是保证。
通过试讲发现仅靠课堂上的有限时间学生不能真正体会到不同总结方法的优势,学生只对自己总结的方法有足够的认识(因为学生自己思考的,进行了真正的意义建构),而对其他同学介绍的方法一听而过,只是觉得别人的方法也挺好或者还不如自己的,并没有为什么这么总结,是怎样总结的,这种总结方法的优势是什么?等问题没有充分的思考。怎么办?
办法:将复习整理前伸到前一节课和家庭作业。
学生应该学会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总结,通过总结从不同角度建立知识联系,加深记忆效果。
四、复习方法的指导,前期的铺垫才是最精华的。
铺垫一:正式课的前两节课用了15分钟,讲“为什么要复习?”解决学生复习动机和复习方法的点拨。
为什么要进行复习?学生从小听家长说,服从老师的要求,但很少思考其中意义,本节课就是要学生复习,但为什么要复习呢?我设计了一个情境:
课堂实录:
给学生一秒种要求学生记住画面A中是所有内容

测试结果:没有一个学生记住画面A中的全部内容,有的记住有红、蓝、绿三种颜色圆形,有的记住左边的几个数字1,1,2,3
同样给一秒种要求学生记住画面B中是所有内容
测试结果:平均每个班有1/4的学生记住了图片上的全部内容。
提问:刚才看过的画面A和画面B有什么关系?
学生猜:这两个图上的内容一样吧,不然老师不会让我们猜的。
给学生展示两幅图片,让他们看清楚这两幅图片。
学生发出感慨:哦,真的!
提问:通过这两个测试结果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启示?
学生甲:第一幅图乱七八糟,第二幅图一眼就能看出规律。
学生乙:有规律的就容易记忆。
引导:对我们学习的有什么启发吗?
学生丙:我们要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这样才能便于记忆。
从这个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几种归纳方法?
学生丁:可以有两种归纳方法:从颜色归类,从数字归类。
对于我们现在学习的第六单元,学习的反应很多,有14个,同学们都觉得非常不好记忆,我们从什么角度进行归纳一下让这些反应变的好记忆了呢?
于是学生提出了以下四个角度:
* 从反应条件
* 从基本反应类型
* 相同的反应物或相同的生成物
* 反应物的状态,反应装置
于是给学生布置周末作业,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分别进行归纳。
铺垫二:正式课的前一节课用了10分钟,点拨建立知识网络图的方法。
学生作业作为引子,下面是学生总结共同生成物的一份作品。

提示学生可以通过表格进行总结;也可以通过“→”建立反应间的联系,如C→CO2表示C为反应物、CO2表示生成物、在箭头上标上另一种反应物和反应条件。
上述作品还有很多重复的内容,比如C,多次出现,可以合并让知识网络图更简洁。由此产生了下面的作品:
反思:当时引导学生建立上述知识网络图时,确实有一部分学生不明白老师的意图,如果这样引导会更好。
教育学院何彩霞老师设计:
从这个单元涉及的含碳物质如:碳单质、碳的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碳酸开始,也就是从物质分类切入,找他们之间的联系。而这些联系就是体现某种物质化学性质、或制取某种物质的化学反应,并且从这些联系中可以反映不同物质的不同或相似性质。也就是让学生清楚,就某种物质而言,它以及它的化学性质、制取好像是个别的、孤立的;但在整个单元中,它又是与其他物质有区别又有联系。把每一种物质的性质及制取反应放在这个知识网络中去认识,就可以把握这些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若这样进行知识的梳理,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整理和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五、只总结不记忆,结果等于零。
知识网络辅助学生的复习的方法,在我上学的时候就有,但经常有学生和老师质疑:总结出来了有什么用?.
要想用还有一段距离,那就是在记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
具体措施:前面提到在作业中和后续的课程中,先要求学生记忆知识网络图,再根据知识网络图记忆化学方程式。
从效果上看,确实提高了大部分学生记忆的效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03: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