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spj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复制链接]
106#
发表于 2008-9-7 06: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案例(4)


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玲莉
湖北省武汉市水果湖一中 高建萍
一、教学设计思路
二氧化碳是学生继氧气之后要学习的又一重要气体。该气体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就有所接触,但对CO2的性质和用途未必有科学的认识。由于学生在学习O2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教材中关于CO2的基础知识,学生大都能通过预习来掌握。然而,多年来的接受式学习,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较为缺乏,看问题多停留于表面,缺乏深思的习惯。例如,当看到CO2通入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红,他们就会得出CO2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错误结论。
本堂课准备从生活实际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CO2的性质提出一些大胆的猜测;在此基础上先由教师提出三个探究任务:⑴向石灰水中吹气;⑵向装有两只高矮不同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⑶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并发现新问题: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从而引发学生的再次探究。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使学生初步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会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学生接受式学习的心态;教学的核心是发现并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大致流程:
二、教案
课 题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授课人
高建萍
学校
湖北省武汉市水果湖一中




知识与技能:
知道CO2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CO2的化学性质,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体会合理的假设对探究的重要性,尝试根据实验现象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2.经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CO2性质的学习,加深原有的关于CO2的认识,学习运用科学的方法认识已经熟悉的物质。
2.通过实验探究CO2的化学性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体会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对于人们认识物质的意义。
重点

二氧化碳与水的作用
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探究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教学

方法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基础上的实验探究。
仪器

药品

集气瓶、烧杯、试管、玻璃片、铁架台、橡皮塞、导气管、吸管、胶头滴管、酒精灯、试管夹、铁皮、锥形瓶。
石蕊、石蕊试液、石蕊试纸、稀硫酸、蜡烛、石灰水、二氧化碳气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请学生收集有关二氧化碳的信息。


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组织学生列举日常生活或学习中与CO2有关的事例,推测CO2的性质。
教师归纳板书。
(课件配合出示学生提出的事例和相应的猜测)
交流发言、讨论。
猜测:二氧化碳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碳可能溶于水;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可能会变成无色液体或固体。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对CO2的初步认识,将学生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学习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事实做出合理的猜测。
组织学生第一次探究。
提出探究任务:
⑴向石灰水中吹气;⑵向放有两只高矮不同、正在燃烧的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⑶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
多媒体播放自制的课件:紫色石蕊试液自述。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观看课件。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集体交流、讨论实验现象。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产生认知冲突: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变色?

CO2与紫色石蕊试液的作用是本节课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学生缺乏对酸碱指示剂的感性认识,通过计算机设计拟人动画介绍紫色石蕊试液和石蕊试纸的组成、使用方法和特性,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奠定基础。
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验证假设,并能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
组织学生第二次探究。
明确探究任务:探究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后,试液变红的原因。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猜测原因、设计实验方案。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验证假设。
组织学生交流、评价各小组的验证实验。
猜测:石蕊变红的可能原因有空气、水、二氧化碳与水作用后的产物;二氧化碳本身等。
设计实验方案:(一)向装有蒸馏水的试管中吹气,将所得试液滴到石蕊试纸上;(二)取两张石蕊试纸,一张滴蒸馏水、一张保持干燥,同时放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分组实验。
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第二次探究的问题情景是建立在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后,试液变红色究竟能说明什么问题的疑问之上的。由此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做出新的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真实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意识都得到了展现和提高。
引导学生自学。
根据有关CO2的性质,总结归纳用途。
自读教材P-115,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讨论、交流,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
引导学生用化学的视角看问题,感受和体会化学的价值。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明白性质决定用途的道理。
设置实验情景:点燃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然后将一底部被剪开的饮料瓶罩在两支蜡烛上。
猜测哪一只蜡烛先灭;观察实验。
课后对这一现象展开讨论,提出合理的解释。
再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生活中的事例→性质猜想→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再次探究→结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发表于 2008-9-8 06: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案例(1)

广西钦州市钦南区犀牛脚中学 莫连春
一、教学设计思路
初中化学旧版教材,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演示实验作了详细的叙述,包括实验现象、结论等,学生看了课本,就算不做实验,也能知道实验的相关内容。教师的演示实验成了验证性实验,学生没有探究的欲望,无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学条件较差、设备较落后的学校,有些教师干脆连演示实验都不做,让学生背实验,在传统的考试中,这样的学生有些也能考得高分,但却缺乏实验探究能力。
人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是活动探究性实验,课本没有对实验作过多的叙述,学生就算对教学内容作了充分的预习,对实验的现象也只能作出推测。如果有条件,都安排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将会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但就目前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学校只配备一个化学实验室、一个化学实验教师,而学校里九年级有几个或十几个班。部分农村乡镇初中,由于经济落后,致使学校里化学仪器、药品、实验室、实验教师等缺乏。因此,有些实验就只能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如何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这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必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这节的教学内容是第六单元课题3的第一课时,因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安排在实验室里进行探究式教学,本节内容很难安排在实验室里进行小组探究实验。另外,本节内容中安排的几个实验,可视性强,就算坐在后排也能看得很清楚。因此我设计把教材里几个实验为教师的演示实验,并改进传统教师演示实验只追求实验成功验证课本内容的教法,通过“激发学生思考猜测→吸引学生仔细观察→学生自发进行交流分析→得出结论”等程序,使学生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测、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体验实验的乐趣。
二、教案
课题

二氧化碳的性质

授课人

莫连春

学校

广西钦州市钦南区犀牛脚中学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制取二氧化碳,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培养学生猜测、观察、分析、交流、合作等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实验前对实验现象、结果的理论预测,实验中对实验的观察、思考,实验后的分析、交流、总结。
3、情感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增强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欲望和激情。
重点

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对实验的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难点

增强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欲望和激情,让学生交流、分析、总结。
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法
仪器药品

仪器:广口瓶、长颈漏斗、导管、集气瓶(两个)、装有高低蜡烛的烧杯、烧杯、小型喷雾器、镊子、塑料瓶、石蕊染成紫色的小花、酒精灯等。
药品:大理石、稀盐酸、一个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稀醋酸等。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师:上一节我们小组合作探究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都成功地制取了一瓶二氧化碳了吗?现在我也来制取一瓶二氧化碳。
边提问边演示。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什么药品?
2、还记得你们组装的制取装置吗?
3、怎样收集?怎样验满?
师:学会制取二氧化碳后,我们就能有针对性地研究它的性质了。你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呢?除了这些,二氧化碳还有哪些性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必须要研究的内容。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表扬
二、新课探究
(一)[实验6-4]
1、引入[实验6-4],引导学生思考猜测:
1)“二氧化碳气体能否从集气瓶中倒入烧杯中?”
“你有没有见过气体能倒来倒去的?”
2)“如果我真的能把二氧化碳倒下去,你猜想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3)两支蜡烛同时熄灭,还是哪支蜡烛先熄灭?
2、师操作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原因及总结结论。
3、提问回答。
(二)[实验6-5]
1、引入[实验6-5]。师拿出两个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一瓶是二氧化碳,一瓶是空气。提问学生思考并作出猜测:
1)“向这瓶空气中加入约1/2体积水,振荡后会有什么现象?”

师演示实验 ,生观察实验。

学生很兴奋地回忆上一节的探究情景。

回答并认真观察。





生回答: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生(大多数):能

部分学生有点疑惑,不敢肯定能不能。
生:蜡烛熄灭。
学生各种说法都有。
学生很专注地观察,当观察到的现象与他的猜测一样时,非常的兴奋,并自觉交流。
生回答,不够完整的其他同学补充。
生思考后回答:不变。
生在笑,一副想当然的样子。

把上节的探究激情带到本节。







让学生有表达的机会,并在学生所知的基础上,激发他学习未知的知识。


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大胆对实验结果进行猜测。

学生因为有自己的猜测,都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会很专注地观察。并引发自觉的交流。

增加一瓶空气加水溶解的实验,使学生通过对比,对实验更有兴趣,印象更深。
      

      


2)“向这瓶二氧化碳气体中加入约1/2体积水,振荡后会有什么现象?”
师演示实验 ,生观察实验。
3、提问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原因并总结出结论。
(三)要求学生合作填好P114的表格。
(四)[实验6-6]取出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的干燥的紫色小花。
1、拿起稀醋酸并说明,稀醋酸是醋酸和水的混合物,提示学生思考并猜测:紫花喷上稀醋酸后会不会发生变化?
2、师演示后提问学生描述现象,并启发思考:为什么小花会变色?

3
、师:如何验证?
4、演示紫色小花喷水的实验,提问学生两实验的结论。
5、引导学生猜测把干燥小花放入二氧化碳和把湿润小花放入二氧化碳中的现象。
6、演示并提问学生描述观察的现象并分析原因。
7、师把变红的小花取出加热,提问观察的现象、原因。
(五)“二氧化碳还有哪些性质?”。
1、师要求学生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强调:常用这一反应来检验二氧化碳。
2、提问固体二氧化碳的俗名、特性、用途。
(六)小组讨论小结:通过实验探究我们知道了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三、练习:P120 4
生思考后不知道怎样回答。
学生观察到瓶子变瘪了,很惊讶,觉得怎么会这样呢?随即在小声讨论。
生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原因,总结结论。
生合作填表。



生思考回答,有说变红,有说变蓝,……
生答:可能是醋酸使小花变色,也有可能是水使小花变色。
生:另取一小花喷水,看小花是否变色。
生作不同猜测。


回答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小花变色。
生回答得出:碳酸很不稳定,易分解。
学生学习课本后回答: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生答。


生说出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培养学生分析、总结能力。
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养成合作习惯。



激起学生实验的兴趣。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严密性。





使学生学会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结论。







培养学生通过归纳总结的方法来积累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板书设计]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1、CO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物理性质]
2、CO2密度比空气大。       [物理性质]
3、CO2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
4、CO2能溶于水。            [物理性质]→制汽水
5、CO2+H2O==H2CO3            [化学性质]
6、CO2+Ca(OH)2==CaCO3↓+H2O [化学性质]
(常用此反应来检验CO2)
7、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升华)二氧化碳气体→人工降雨、保藏食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发表于 2008-9-8 06: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案例(2)

河南省三门峡灵宝市三中 明燕
一、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理念
1、亲手实验与认真观察是学习化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4个实验,列举了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在兴趣中启发思维、探求规律。
2、在学习“倾倒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的实验时,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讨论、实验、探究、反思”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形成假说──实验检验──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程序,让学生自己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得到进一步升华,在课后的实践创造性活动中,让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程设计
问题引入──实验探究──自学交流──归纳梳理──实践创新
二、教案
课  题 《二氧化碳》
授课人 明燕
学  校 河南省三门峡灵宝市三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学会观察和描述化学现象。
2、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的化学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有关知识的讨论,学习全面认识与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合作、创新精神;
3、树立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重点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与石灰水的反应
教学方法
情境激学法、实验促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仪器 药品
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稀醋酸、用紫色石蕊浸泡过的小花、盛有阶梯状蜡烛的烧杯。
试管架、镊子、吸管、火柴、质地稍软的塑料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播放动画“人工降雨”,提出问题:人们常用哪种物质来进行人工降雨?你知道干冰是什么物质吗?关于二氧化碳你还知道些什么?
2、
过渡:根据我们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大家已经知道了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那么它还具有哪些性质呢?

【猜想与假说】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3、现在大家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此之前老师给大家提供一点信息。
【信息快递】倾倒二氧化碳时,集气瓶口的玻璃片不要拿掉,只需露出瓶口的三分之一左右,并缓慢倾倒,使气流沿烧杯内壁流下,注意观察现象。
4、提问:大家观察到什么现象?有没有哪个小组观察到不同的现象?大家帮助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
1、
观看动画,积极回答问题。



2、
回顾旧知,思考,猜想。



3、
完成实验(1)倾倒二氧化碳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归纳结论。



4、
回答,分析错误原因。

1、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引发学习兴趣。
2、使学生灵活运用旧知。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并从中得出结论。




4、
使学生体会到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

5、【讨论与交流】
1)以下的事实或实验中,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有(
)?

A、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会变成固体;
B、
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要正放在桌面上;

C、
一个两端(均挂有纸袋)平衡的天平,往一端纸袋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天平向倒入二氧化碳的纸袋一端倾斜;

D、
用二氧化碳气流吹肥皂泡,肥皂泡在空气中下沉。

2)制取二氧化碳时,可用什么方法检查集气瓶是否已经收集满?你的依据是什么?检查时木条应放在瓶口还是伸入瓶内?
6、过渡:二氧化碳除了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支持燃烧以外,还有哪些性质呢?大家会在实验(3)中有所收获的
7、提问:大家有什么新发现吗?为什么质地柔软的塑料瓶变扁了?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压强还会溶解得更多。”这句话说明二氧化碳在水里的溶解能力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5、
完成随堂训练。






6、完成实验(2)溶解性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归纳结论。


7、各组汇报,得出结论,回答问题。

5、及时巩固新知。








6、鼓励学生自己获得新知。


7、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从结论性语言里发现问题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发表于 2008-9-8 06: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8、过渡: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呢?老师来演示一个实验。大家注意观察现象。


第一朵小花喷上稀醋酸,发现紫色小花变成了红色。
第二朵小花喷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发现紫色小花也变成了红色。


9、提问:紫色石蕊遇酸会变成红色,为什么第二朵小花也会变成红色?


10、大家可以通过实验亲自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实验后告诉大家你的发现。
11、引导思考:是什么物质使小花变成了红色?

12、总结: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了红色。
13、补充实验:用台灯烘烤第二朵小花,发现已变红的小花又变回了紫色。
提问:这是为什么呢?
8、观察实验现象
9、讨论得出假设:(1)可能是水使小花变成红色;
2)可能是二氧化碳使小花变成红色。
10、动手实验,得出结论:水或二氧化碳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小花变成红色。
11、思考,回答: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后生成的新物质使小花变色了。
13、认真观察实验,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
9、启发思维,大胆猜想。




10、培养自我发现的能力。



11、步步设疑,层层引导。

14、【启示与归纳】
1)“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描述的是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
2)“二氧化碳溶于水后,能生成碳酸”描述的是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
15、过渡:下面我们来研究二氧化碳的第三个化学性质,同学们动手做一做“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告诉老师你观察到什么?
16、总结: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了碳酸钙和水,碳酸钙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所以,出现了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

17、【问题与情境】
敞口久置的石灰水表面会“长出”一层“白膜”,该“白膜”其实是
,其产生原理是


18、大家知道,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正常体积分数是0.03%,但近几十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引发一些环境问题,请大家看下面的一个短片。

19、【反思与小结】看完这一段录像,关于“温室效应”你知道了什么?
14、思考后回答。




15、动手操作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16、认真听讲。








17、思考回答。









19、畅谈收获
14、澄清相近概念,便于知识归纳。



17、及时回顾
20、(过渡)既然二氧化碳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这么大的危害,那么能否将二氧化碳从大气中彻底除掉呢?二氧化碳的存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有益的帮助吗?请自学115页“干冰升华”部分及“二氧化碳的用途”后,讨论完成下表: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用途
CO2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加压能使CO2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增强

光合作用使CO2转化为碳水化合物

干冰升华后,不使食物潮湿

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

21、看来事物是有两面性的,二氧化碳对人类既有危害也有贡献,建议大家课后写篇小论文,题目就叫《二氧化碳的功与过》。
22、【归纳与梳理】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
二氧化碳的用途。

二、
关注“温室效应”。

23、【韵语】
二氧化碳不简单, 不会燃烧不助燃;
密度要比空气大, 可来灭火能制碱;
它在水中能溶解, 石蕊加入红色显;
通入澄清石灰水, 先变浑浊后沉淀;
这是咱的特殊性, 用它鉴别最灵验。
我的形体有三态, 雪花干冰就是咱,
干冰撒入云层中, 呼风唤雨“活神仙”;
广泛用作制冷剂, 确保食物不腐烂;

移山填海显神威,光合作用做贡献。
20、自学新知,讨论填表












22、讨论归纳


23、自由朗读,加深记忆
20、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2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23、搜集韵语提供给学生,便于他们记忆本节课内容。
24、【练习与实践】
1、利用大棚栽培农作物,人们常在大棚内的不同角落里放适量的“干冰”,这是因为(

A、“干冰”可使害虫窒息死亡,从而防治虫害
B、施用“干冰”,可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C、“干冰”可产生温室效应,抑制杂草生长
D、“干冰”能够灭火,施用后可防止火灾
2、检验某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常用的方法是(

A、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
B、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C、将气体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
D、在导管口点燃这种气体
25、【推荐作业】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饮料,大多都是碳酸饮料,其中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验证打开的汽水瓶所冒出的气泡中含有二氧化碳。
24、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25、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实践创新。
   
【板书设计】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二氧化碳的用途
三、关注“温室效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发表于 2008-9-8 06: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案例(3)

河南省罗山县庙仙中学 许成群
一、教学设计思路
激情引入→提出问题→科学探究→巩固新知→综合运用。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的情感,并尝试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案
课  题  二氧化碳
授课人  许成群
学  校 河南省罗山县庙仙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有关用途。
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合作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精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体会获得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有关知识的讨论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和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
2、树立关注社会、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意识。
重点  二氧化碳的性质
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和石灰水的反应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课堂讨论法
仪器、药品  试管、集气瓶、烧杯、蜡烛、可口可乐、干花、石灰水、火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入
    多媒体展示: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中有一个著名的屠狗洞,洞中有一个屠狗妖,人进入洞内安然无恙,狗却死亡。科学家波曼尔决定弄个究竟。一天,他打着火把牵着狗走入洞内。他发现火把的燃烧有点飘忽不定,不一会儿狗就晕倒了。可是当他蹲下看个究竟时,他自己马上也感到呼吸困难了。他抱起狗走出洞外,哈哈大笑:这屠狗妖就是……
    师:你能猜出屠狗妖是谁吗?
    板书:二氧化碳
    二、提出问题
    师:你对二氧化碳有哪些了解?你能告诉大家吗?大家组内讨论,每组可选一位代表作答。

    观看。




    生:二氧化碳
    通过生动的化学故事将学生引入奥妙无穷的化学世界。
    三、实验探究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制法,你能制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吗?(要求学生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并给学生发放实验卡片。)
师:如何证明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了?
将所有的小组分成两个大组,第一组做课本实验(实验6-5),第二小组做课本实验(实验6-6)。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解决学生做实验中提出的问题。
师:哪组的学生愿意将你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
师:经过我们的探究学习,大家对二氧化碳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参照课本,相互合作完成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总结。同桌同学可相互交流。
板书: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师:1、你能举出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事例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吗?
相互讨论,并由一两个小组选出代表作答。
学生分小组分别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相互合作。
每小组的同学尝试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在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瓶口、瓶中,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每一小组的学生做好分工,动手操作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尝试自己去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相互讨论实验中遇到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询问老师。
学生争先恐后的上台展示实验报告。
对二氧化碳的性质作总结,完成后同桌相互交流讨论。达成一致后到台前用多媒体展示。
小组相互讨论、交流。先得出答案的小组请举手。并说出小组的答案与别组共享。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合作交流的能力。
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我。
学会总结。
合作交流。
相互讨论、合作学习。
2、如何证明一瓶可口可乐中溶解有二氧化碳气体?(方法:可取下瓶盖,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收集后再检验。也可倒入烧杯内,在烧杯上方放一燃着的火柴,观察火柴的燃烧情况。)

要求学生检验桌上的实验用品,讲解实验的过程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填写好实验报告。
师:你能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吗?
板书:H2O+CO2=H2CO3
师:为什么变红色的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紫色?
板书:H2CO3H2O+CO2↑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只试管,倒入适量的石灰水,并取一只洁净的玻璃管向内吹气,你能看到什么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板书:CO2+Ca(OH)2=CaCO3↓+H2O
多媒体展示:干冰及干冰用于人工降雨的图片并解释原理。
板书:二、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多媒体展示:温室效应及其带来的危害。
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加强?
设问:根据你所了解的知识,你能说出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
多媒体展示:二氧化碳的用途
设问:如果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你认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多还是少?
四、巩固新知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哪些困惑?
五、综合运用(见作业)
小组讨论,并分别设计实验方案。运用桌上的实验用品,动手操作。并说出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检验桌上的实验用品,动手操作。
取四朵用石蕊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第一朵小花喷上稀醋酸,第二朵小花喷上水,第三朵小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四朵小花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花的颜色变化。填写在实验报告表中。
生: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
生:碳酸很不稳定,加热时,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从溶液中逸出,所以红色溶液又变成紫色。
向玻璃管内吹气,并观察实验现象。依据现象相互讨论。并说出自已的结论: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发生反应。
观看并思考。
观看、讨论
生:讨论并发言
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生: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人工降雨等。
生讨论后得出: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人类没有氧气和食物来源。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应适量。
生: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拨。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获得知识的能力。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知识获得的过程。

通过多媒体拓展学生视野。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
【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CO2+H2O=H2CO3
H2CO3=H2O+CO2↑
CO2+Ca(OH)2=CaCO3↓+H2O
二、二氧化碳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发表于 2008-9-8 06: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问与答

山东淄博市淄川区蓼坞中学 王荣桥
一、药品的选择
1.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常用什么药品?
答:常用药品为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为什么不能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
答:不能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因为浓盐酸具有较强的挥发性,会使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导致二氧化碳气体不纯。
3.能否用粉末状的碳酸钙或碳酸钠代替块状的石灰石或大理石?
答:不能用粉末状的碳酸钙或碳酸钠代替块状的石灰石或大理石,因为他们与盐酸反应的速度太快而难以控制,操作和收集都有困难。
4.能否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
答: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因为稀硫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时,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会附着在大理石或石灰石的表面,阻止反应的进一步进行甚至使反应停止。
6.实验室要制备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用什么药品?
答: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应选用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干燥二氧化碳通常用浓硫酸。
二、仪器与装置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需用哪些仪器?
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需用的仪器一般为:圆底烧瓶(锥形瓶、大试管等)、铁架台(带铁夹)、导气管、集气瓶等。
2.应选择什么样的装置制备二氧碳?
答: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进行选择。
实验室采用一种固体(石灰石或大理石)和一种液体(稀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即:固+液→气,这与氢气的制取相似,因此应采用固体和液体反应,不加热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
3.小红同学欲用右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在加入药品之前,他首先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请问,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答:分液漏斗通常用于盛装液体,因此可以用“液封”的方法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具体做法为:加紧止水夹a,在分液漏斗中加入较多的水后,开启分液漏斗活塞,使液面浸过漏斗下端管口,过一会儿,分液漏斗中液面不再下降,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4.工业上如何制取二氧化碳?
答:工业上是用煅烧石灰石的方法来制备大量二氧化碳的,其原理为:
CaCO3CaO+CO2↑
三、制取与收集
1.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答:该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CO2↑+H2O
2.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实验步骤是什么?
答:实验步骤一般为:①连接仪器;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③向锥形瓶内装入石灰石(先固后液);④塞紧双孔塞,从长颈漏斗中加入稀盐酸;⑤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并验满。
3.怎样收集二氧化碳气体?
答: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又因其密度大与空气的密度,故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4.怎样验证集气瓶内收集的二氧化碳是否已满?
答: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如果木条火焰熄灭,则证明集满二氧化碳。
5.怎样检验所收集到的气体是二氧碳?
答:将收集到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为二氧化碳。
6.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时,若把稀盐酸改为浓盐酸,那么把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若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可采用什么措施?(提示:盐酸和酸式碳酸盐反应,放出二氧化碳)。
答:因为浓盐酸具有较强的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即为盐酸,因而难于使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难溶性的碳酸钙,因此把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中,看不到浑浊的现象,若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必须除去氯化氢气体,根据提示推知:可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氯化氢气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发表于 2008-9-8 06: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



北京石景山区西井中学 王冬梅



两周前,我就"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了多媒体环境下的实验探究性教学的尝试。下课后,我突然想起科学家曾做过的一个实验:他们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速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称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后来,科学家在跳蚤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接下来,科学家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直到接近桌面,这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于是,科学家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变成了"爬蚤"。 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了。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也是如此吗!

多媒体环境为实验探究性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它不仅可以创设探究情境,提供丰富的主题资源,改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各种需求,同时还可以为学生表达思想、观点提供交流工具。本节课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有利的空间,同时,也收获了许多惊喜。

惊喜一:精心设计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

课的开始,首先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以小侦探的身份去破解"死狗洞之谜",并通过实验的方式去取证,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共设计了七了实验,实验的材料如灭火器、气球、紫色的小花、矿泉水瓶等均取自于学生身边的物质;实验报告图文并茂,通过大屏幕展示后一目了然;实验操作简单易行,现象明显;实验结论环环相扣。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处于极度兴奋状态,都争着抢着去完成实验,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及时做出分析和判断,整堂课在积极、有序、和谐地进行。学生真正成为了主动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学习的接受者。

惊喜二:设置探究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①二氧化碳的密度是怎样的?你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②矿泉水瓶变瘪的原因,除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之外,还有没有其它原因?③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都有什么?如何通过实验证明你的说法?④如何检验菜窖的安全性?如不安全,请你告诉农民伯伯该怎么做?这些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宽松、开放、自我、探究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释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很多同学的回答出乎老师的想象。如有的同学"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口朝下放在燃着的木条上方"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有的同学设计出"将菜窖内放一种能和二氧化碳反应并放生成氧气的物质"来减少窖内二氧化碳的量。我想,这些惊喜来自于教学中不给学生"罩玻璃罩",让他们自由跳的结果吧。

惊喜三:开放的作业,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作业的第一道题,是使学生在课上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主题资源网和其它途径进一步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评析二氧化碳的功与过。第二道作业题,是让学生将抽象化的东西应用到新情境中,用所得的结论去解释新的现象,这个过程,既是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完善,又是对它的复现,也有助于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记忆,增强了用所得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道题均为开放的弹性的作业,目的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得到发展,体验成功的喜悦;可喜的是,两周后,两个班的学生都提交了作业,有的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绘画功底,有的发挥了自己电脑的优势,有的对二氧化碳的功与过做了系统的评说。每一份作业都是学生用心完成的,都浸透了学生对这节课的深深地爱,都令我惊喜不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悦、自由、共振的平台,让学生敢表达、会表达;给学生自主、自我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敢张扬、能张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9 07: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