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43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2-7 20:15: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

上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课时,为了给学生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我制作了一些图片,还利用钉子板让学生围自己喜欢的图形。从现场来看,学生非常喜欢,积极性很高。并能正确说出图形的名称,在围图形时,孩子们都乐于参加,有的围长方形正方形时,学生出现了争论,因为围得太标准。这时,我指出:接近正方形,因为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图形,想随意围成是不容易的。如果让学生自己说可能更好。

学生活动时,出现把长方形误认为是正方形的现象,比如:一边围10钉子,另一个围11个钉子。学生只从视觉上判断是不是正方形,而没有从特征上判断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当时,我只是以一个学生围的正方形为例,进行简单的说明,现在回想起来,围一个正方形对刚接触图形的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当时应让全班同学展开讨论,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并尝试去解决,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会更好,而且会让学生印象更深刻。

总之,我感到家堂课,学生真正动了起来,不仅动手,而且动了脑,动了口,让学生在动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基本达到预期效果。但是,我发现有部分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只能跟着老师及同学完成一些活动非常缺乏创造性。另外部分学生的操作速度非常慢,所以最后任务就没完成,如果加强学生的操作训练,,把本节课前的节奏加快一点,学生的收获一定会更大,教学效果会更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2-7 20:16:26 | 只看该作者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
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就已经学会初步辨认长方形与正方形,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增多,他们也逐渐在实际生活中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多的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课伊始,我利用课件演示长方形和正方形拼成的美丽图案,让孩子们在欣赏美丽图案的同时找出认识的平面图形。布鲁姆说过: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的导入设计既巩固旧知,找准教学的起点,又能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2、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交流,从而得出结论。这节课我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整个课堂中,动手操作贯穿始终,注重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体验、感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在动手实践前,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再进行探索验证,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

3、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验证、交流等活动,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节课,我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知识点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如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到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通过“变魔术”的活动,让学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过程中,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通过“猜一猜”,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4、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获得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将研究图形特征所采用的方法定位为这节课的重点。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验证大家的猜想是正确的”。在学生合作反馈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小组“用什么方法得出了什么结论”。课的结束,又一次引导学生回顾了这节课研究图形时所采用的方法,并且加以延伸、拓展,让学生学会总结学习方法,并且能利用所学的方法自主学习。

在整节课中我没有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通过为学生提供要探究的对象,让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去,从而有所发现,掌握知识,让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探究、再发现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的技能,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2-7 20:16:47 | 只看该作者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

  在《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中我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这节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人人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思维相当活跃,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顺畅而充分,在数学探究活动中学生不断地有所发现,在课堂上学生的精彩不断,整堂课充满发现的快乐。通过这次的成功尝试,我深深地体会到,猜想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因此:

1、猜想不是瞎蒙

猜想作为合情推理的一种形式,其重要性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可以说,提出一个猜想比得出一个结论更重要。正是基于这一点认识,本课中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从而作出猜想,进而小组合作探究验证,实践证明,这样的处理是合理的,学生在操作中有所发现,猜想的过程就是发现的过程。

2、猜想应基于学生的数学活动

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大多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并开始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思维一般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运算主要依靠实物和能观察到的实际事物等来支持。猜想是通过对数学料的观察、实验、分析、比较、联想、归纳等数学活动而作出的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过程。不充分地经历数学活动,就不可能作出有价值的猜想。例如在“学习正方形特征”时,学生通过前面对长方形特征的探究活动,猜测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进而小组合作,验证探究,随着活动的深入,学生对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的认识也逐步清晰起来,学生的猜想是数学探究活动的结果,猜想的过程充满“发现的惊喜”!

3、有价值的猜想有赖于教师的有效引导。

学生参与数学活动了,进行猜想了,就能获得有价值的猜想吗?学生猜想的能力就能得到培养吗?当然不是!有价值的猜想的获得、学生猜想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通过适当的启发,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从从合情推理水平向逻辑推理水平过渡。例如在讨论“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时,有的学生运用“折一折”的方法来验证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有的学生却可以运用“量一量”的方法来验证长方形对边相等。这个过程让学生不仅体验到探究方式的多样化,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行了一次更为严密的逻辑和数学思维训练,而这是一切科学思维活动的基础,这样就将“学习猜测法”与“学习证明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这样的教学,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在阅读中理解,使课堂形成多方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态度、思想、方法,是一种探究的品质,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这对他们后面知识的学习将有较大的影响,也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9 21:5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