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桃花心木》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教案板书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2-7 13:22:47 | 只看该作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树立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服务理念,着眼于学生的终身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运用语文进行交际与生活的能力。就语文教学而言,就是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达到完全内化,并能轻松驾驭语言,为了表达,为了思维……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这样的目标呢?我认为引领学生尝试着“多疑”、“多虑”、“多心”是实现语文素养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全面开花,层层深入──指导“多疑”

  “多疑”似乎是“小心眼”的代名词。在语文学习中的“多疑”应该是一个学会质疑的过程。学贵有疑!也正是因为疑,学生才真正进入文本,进入“专心”的思维状态。一般老师多会谈到“让学生质疑”学生便会疑了。我以为老师应该先教会学生质疑,而后学生才会自主质疑。

  于是我让学生对新接触的文章内容本身质疑,对文章的文理质疑,对文章的字、词、句、段以及布局谋篇质疑……只有全面开花,进行落到实处的训练,才能切切实实地教会学生质疑的一般方法。为此,语文教师就应该抓好阅读教学的预习关,让学生一入文,就产生探究的兴趣,就有疑可疑。

  就如我教《桃花心木》时,将预习搬进课堂,用一节课时间,精心、有序地落实学生的预习。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自由读课文,做到:读通、读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其次,让学生以自然段为基础,抓关键词,逐词逐句逐段都疑:“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这样说?”“这样说、写的目的是什么?”要求学生自学时,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打上“▲”,反之打上“●”。如此反复三遍,再将自学时尚未解决的问题与又产生的新问题列出来。之后,引导查找资料辅助解决问题,或者与同组的同学交流阅读收获与疑问,尝试合作解决问题。最后,我将学生合作之后仍未解决的问题列成第二节课“目标学习”的目标。当时学生罗列的问题有:“种树为什么还要租地?”“我很奇怪,这个种树人为什么每次都知道带几株树苗来补种?他怎知道有几株树苗会枯萎?”“为什么桃花心木不会再枯萎,种树的人也不用再来了?”等。

  经过这样一番“自学──自疑──自觉──自悟”,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认知规律主动获取知识,主动提高自学能力,实现了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第一次超越自我的过程。形成了“学就有疑”的思想。


二、顺学而导,关注生成──引导“多虑”

  “虑”是考虑、思考的意思。“多虑”就是倡导让学生认真、细致地思考。对已出现的问题往纵深方向再考虑,让问题的解决方略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引导学生“多虑”,就是引导学生在初步自主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再次深入地直面文中的重难点,随着教师有针对性的指点生发,促其“多虑”,为实现更进一步的自我超越搭建坚实的平台。

  新课程资源观认为:“除了知识、技能之外,人类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构成课程的素材。”课堂上学生根据文本、教师、同学等教育因素的刺激所产生的认识,看法等是最具随机性的,但那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是保证教师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条件。为此,关注课堂生成,抓住有价值、有创意的“火花”,顺藤摸瓜,引导再进一步思索,突破了重难点,实现“多虑”。

  例如教学《桃花心木》时,有一学生说:“我很奇怪,这个种树人为什么每次都知道带几株树苗来补种?他怎知道有几株树苗会枯萎?”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采用“倒踢花球”的形式,巧妙地将要解决的问题,又抛给学生。于是,我也附和着,“是呀,真奇怪,为什么呢?”然后审视全班学生。这时,学生大概以为老师也犯难了,便自告奋勇地猜测:“我从课文的插图上看,种桃花心木的人年龄挺大了,大概也有五、六十岁了吧。因此,他做事情应该不会随随便便吧。”好!这里便有我需要的课堂生成的亮点。于是,我又引导其他学生:“听他的话,你有问题要问吗?”(抓住疑点,引导学生发问,这也正是教会学生质疑)。学生马上反应:“你从哪儿感觉他随随便便?”于是我们要求这个学生用文中的语句回答。“‘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这些语句描写可以看出种树人似乎并没有规律做事,似乎随随便便。”我于是肯定了学生的发现,并且将这两个学生念的自然段出示在黑板上。让学生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理解“随随便便”。经过一会儿的自读,学生于是从“并没有规律”发现了“多长时间来一次,不一定;浇水的量,不一定;每次什么时间来,不一定。”这三个“不一定”便是学生眼中的“随随便便”。而这三个“不一定”也就是解决学生质疑的问题的关键点!

  至此,我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就在问题悬而未决的时候,我又一次将“花球”踢给了学生。这时,班级里沉默了。只一会儿,有学生用下文种树人的话来回答了:“他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每次下多少?’这句话让我明白,种树人不是随随便便,莫名其妙,他这样做是有意的。”精辟!我又一次顺学而导,引导多读种树人的这句话并理解这句话。接着又通过设计成课堂练习,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将题目中的三个“?”用文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即:它几天下一次?(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上午还是下午?(他有时上午来,有时下午来);一次下多少?(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最后采用师生问答,生生问答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模仿”与“不一定”的理解,从而让学生明白种树人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农民,他是一个有心人,他深谙种树之理。

  一个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通常要经历“产生迷惑──调动积累──尝试解决──促进理解”的过程,只有教师适时,适度地点拨生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才会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星,引导学生的认识不断转向深入,正是这种“多虑”,使学生实现又一次的超越自我。


三、换位思考,适时拓展──倡导“多心”

  置换角色,换位思考更能促进学生深入地学习,于是我要求学生或者与文本中的人物置换角色,“如果你是文中的某某,你会怎样做,怎样说?”或者“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等对学生进行语言思维训练;或者与文本的作者置换角色,“如果你是文章的作者,你会用什么样的形式或语言开头或结尾?”对学生进行表达方式的训练;或者退得更远一些,让学生与教师置换角色,“假如你是老师,你会怎样检查你的学生是否理解了?”对学生进行抓住重点,突出中心的训练。接着还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阅读或写作的拓展,拓宽学生的思路,学路,文路。这就是“多心”。

  例如,教学《桃花心木》时,我采用与教师置换角色的换位思考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难点。

  “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提出哪些你觉得有价值的问题检查你的学生对“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的理解?

  经过一番努力,学生的“问题”摘录如下:

  1、“在不确定中生活”中的“不确定”指的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2、“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你能结合生活中实例或课外书中看到的例子加以说明吗?

  3、“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这句话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应该怎样理解?

  ……

  接着学生经过阅读、交流、联系生活讨论实现了对文章难点的理解。同时又受到了自主、自立、自强的人文教育。正是由于学生的换位思考,抓住了语段的重点,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因而让本语段的理解自然而然地联系了生活而让学生的感悟加深了。

  最后,我抓住时机,要求学生自学《不怕退稿》、《啄破蛋壳的小鸡》两篇自读课文。课后布置完成两道选做题:《从桃花心木想到了》《那一片绿绿的桃花心木》,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有自己独特见解的文章。

  这样学生既学到了阅读思考的一般方法,又训练了“由一件事有所感悟”的写作方法,既立足教材,又发展了教材,通过“授之于渔了”,又“授之于渔场”,提供写作或阅读的空间,培养学生“多心”。学生渐渐就能触类旁通,不断丰富语文素养,不断提高语文能力。若能长期的要求、训练,学生逐渐形成自觉的学习行为,就会形成更多的写作积淀和精神积淀,这也实现了超越自我,超越教材。因而要倡导“多心”。

  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该着眼于人的发展。为此,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要求出发,有效地组织教学,培养会学习、想学习,能学习的人。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多疑”,引导往纵深方向的“多虑”,拓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再倡导跳出教材,跳出教师的“多心”,实现“举一隅而反三隅者”,久而久之,学生的“思”与“学”的能力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2-7 13:22:53 | 只看该作者
乡下老家屋旁。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个子很高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
  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越来越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有时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
  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1-24 20:10:19 | 只看该作者
烂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3-3-7 09:26:03 | 只看该作者
你的资料对我很有用,我今天生病了,只好在家里按照你的资料做,效果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09: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