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李甫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效备课— 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

[复制链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8-8-16 11: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有效备课— 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

章  教案撰写
二、应该写简案还是详案
现在的教案一般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小结、作业和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但实际上有很多内容都是可以略写或者可以不写。例如:小学低年级的语文作业一般包括朗读课文、抄写生字、给生字组词、听写生字等,这些在课文后面都有明确要求,没有必要把这些内容都写在教案上。那么,哪些内容应该详写,哪些内容可以略写呢?

【案 例】

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激起了学生兴趣,大家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讨论。课后这位教师便在教案中这个问题相应的空白处注上 “ 巧设疑问,造成悬念,学生思维活跃。问在关键之处,如同及时雨 ” 这样的补充。这位教师在另一班的同节课提出问题后,学生都困惑不解,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后,他就在这个问题旁边注上:“茫然不解的眼神,传出一个重要信息 —— ?问题难度太大,学生无法理解。”

【资料卡片】

好教案应具备的特点: 

第一,好教案要体现反思性。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有助于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每个教师都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有意识地,或就教学过程的某一侧面,或就开展活动课方面的尝试等,不断积累资料,进行经验总结。

第二,好教案要有针对性。

编写教案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了解学生,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心中要装有不同学习个性的学生,熟知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认知水平的差异,要从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设计教学方案。

第三,好教案要有创新性。

作为教师要使自己的教案具有一定含金量,其内容必须有创新性。只有创新,才不会使自己的教案落入俗套,才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也才会使自己在教学领域存有一席之地。

第四,好教案的深刻性特点。

集中表现在教师在教案设计中能深入地思考问题,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而预见教学的进程。好教案要具有深刻性,主要是由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决定的。教师在备课时不能仅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的思考上,应尽量做深入的备课准备。

辛朋涛,魏雪丽?什么样的教案是好教案?教学与管理, 2002 ( 7 ) .

【点 拨】

教案是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设计的文字表述,是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和联系的纽带。教师应在新课改理念下贯彻新教案观。

1. 教案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新课程倡导建构的学习,教学是师生双方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过程,强调作为课堂活动主体的学生的个体差异,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因此教师设计教案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学习”为思考目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用什么方式学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2. 教案的设计应当面向学生全体,具有开放性

在课程标准下,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成为了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过程也相应地转变为教学内容的创生和开发过程。因此,教师需淡化课程教学中的预定性而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再生性和多元性,采用开放性的课堂结构进行教学,给学生一定的空间,使教学成为多向交流、充满活力的过程。

3. 教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资源,体现生成性

教案需重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与教材资源的互补作用。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淡化课前预设,关注课堂生成,是新课改理念下新理念。教师在进行教案的设计时,应充分预见到师生在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中会出现的即兴创造以及可能超越目标和程序的情况,精心预设,有效预约“生成”。在教学过程中,则应关注学情,准确把握“生成”,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4. 教案应渗透学法,蕴含预测性

教案必须渗透学法,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 ( 即所谓“备学生”) 。新课程努力改变以往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重视学生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以使他们更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5. 教案应为学生制定全面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不仅要注重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还要注重把握单元整体目标,对每一课所要达到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并使每一课时中目标的达成能有所侧重,以便使一个单元的整体目标和每一课的具体目标相互融合,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解决策略】

教案编写应做到有详有略,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负担,又可以突出教学重点,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 教学中最值得探究的地方应该详写

这些内容是课堂上最精彩,可以引发学生思考的地方,也是教师最难把握的地方。以小学语文第二册 18 课《离开妈妈的小黄鹂》一文为例,教案编写的重点不是课文的显性部分,而是隐性部分,即看不见却可扩展、最值得探究的地方。这一课,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案的重点可放在引导孩子的想象上,如:“小黄鹂第三次离开妈妈后,会干些什么?小黄鹂的妈妈为什么笑了?”

2. 教学中最具个性化的内容应该详写

这些内容都是教师经过创造性思考后得来的,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宝贵资源。例如:教学反思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多视角、多层面的思考,在不断的质疑中挖掘出教学行为背后潜藏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反思是最具个性化的,即使就同一节课来说,不同的教师因其立场、角度和观点不同,反思的结果也各不相同,而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水平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反思中得到提升的, 因此教学反思应该详写。

3. 教学的具体步骤和细节可以略写

因为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不断创造生成的过程,很多细节是无法事先预设的。教案设计越具体详尽,越会限制课堂教学生成的空间,师生的创造性越小。因此,这些内容只要以纲要的形式列出来就可以了,具体的细节可以根据临堂的情况进行调整,给课堂教学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教案的形式不拘一格,内容可详略不一。有经验的教师可写简案,新教师要求写详案。缪红梅?教案编写应灵活多样?教学管理, 2006 ( 5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8-8-16 11: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有效备课— 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

第七章  教案撰写
三、 教案有无标准格式
长期以来,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中,我们对教案限定了固定的格式。这种格式源于凯洛夫《教育学》影响下的各种版本的《教育学》,在它规定了完整的教案应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固定模式。并且,在一些学校还规定教案必须提前一周完成,同时还要有领导的签字。唯有这样, 才算是合格的教案。

【案 例】

许多学校在每学期开学时, 在给老师发课本的同时, 还要发教案书和教案本, 其中教案本是用来抄教案的, 教案书是用来被抄的。教师必须完整地在抄和被抄的对象之间活动,不得越雷池一步, 否则被认为是不标准的教案, 相应的一系列后果也会随之而来。

目前,中小学教师使用的教案十有八九是假的。绝大多数教师都坦言自己的教案是“假”的,是抄教案书上的,抄老教案,抄其他教师的。一到学校检查教案时,许多教师便努力地补抄教案。

【资料卡片】

编写教案前的准备工作:

1. 钻研大纲、教材,确定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一般应包括知识、智能、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课时教学目的要订得具体、明确,才便于执行和检查。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制订教学目的要在钻研大纲、教材的基础上,掌握教材中的概念或原理在深度、广度方面的要求,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确定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素质、教学手段等实际情况,并以此为出发点,考虑其可能性。

2. 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在钻研整个教材的基础上,要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及重点和难点,编写教案时须考虑 1) 概念抽象,学生又缺乏感性认识的知识。 (2) 思维定式带来的负迁移。 (3) 现象复杂、文字概括性强的定律或定理。 (4)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不能或不必做深入阐述的知识。 (5) 概念相通、方法相似的知识。 (6) 其他相关知识运用到学科中而造成困难的知识。

3. 组织教材,选择教法。

根据教学原则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及学校设备条件来组织教材,考虑教法,初步构思整个教学过程。教材的组织是多种多样的,同一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但不论是那一种结构都必须围绕中心内容,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贯穿重点,确定讲解的层次和步骤。同时,在选择教法上,还必须充分考虑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4. 设计教学程序及时间安排。

上课时如何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新授课的内容如何展开,强调哪些重点内容,如何讲解难点,巩固小结应如何进行,各部分所用的时间,都应在编写教案前予以充分的考虑。

5. 设计好板书、板画,制作好电子教案或课件。

板书、板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编写教案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板书的设计可以从钻研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入手,也可以从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电子教案或课件是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制作好。

莫春姣,何新凤?教案编写及其评估指标体系的研制?教育与职业, 2007.

【点 拨】

缺乏创新,克隆教参,模式固定且单一,内容与讲课脱节是目前教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导致这种现象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不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的影响,另一方面就是对教案缺乏正确的认识。教案写作上形式主义现象严重,写教案几乎成了体力活,但是写教案也不能“革命”,有益于教学的教案不可完全抛弃。教案编写首先应符合一定的编写要求 。

1. 教案编写要求

教案编写要从教学目的、任务着眼,从教学的特点出发。要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做到目的明确,要求适当。同时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做到教书育人,并且要注意学科特点,加强实践性教学。教案设计的教学环节完整,结构合理,思路清晰,繁简得当,时间分配合理,这样的教案才能对课堂教学活动起到指导作用。

2. 教案内容要求

教师必须在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分析教法的基础上,根据授课计划,对各种教学形式编写出教案。教案以一次课为单元编写,与教学进度计划相符。多媒体课件形式的教案也可以一章为单元编写。一般说来,教案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 1 )教案封面

教案封面的内容主要包括课次 ( 序号 ) 、授课时间、授课班级、课题、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等。编写要求如下:

第一是课次。一般说来,每两学时为 1 次课,按教学顺序编排,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第二是课题。即本次课教学内容的标题,按以下要求填写:一次课讲一章时,写章名;一次课讲一节时,写节名;一次课讲几节内容,将每节的节名按顺序列出;一节需讲 2 次或 3 次课时,课题仍写节名,但要在节名后面注上序号。

第三为教学目的与要求。确定教学目的总要求是目的明确,层次分明。

第四是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和难点是相对而言的。每次课的教学内容都有相对比较重要和较难之处,因此,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重要程度及教学的难易程度确定重点和难点。

第五是课的类型。由于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也就决定了课的类型的多样性。归纳起来,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两类。单一课是在一次课内完成同一性质教学任务的课。综合课是在一次课内完成两个以上不同性质教学任务的课,且各单一课应占一定比例,否则,仍作为单一课。

第六为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依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情况等综合因素来选择。

第七是教具。指实际所用教学用具的名称,如具体的挂图或表格、仪器、模型、标本、实物的名称。

第八是教学进程。教学进程项可详细列出节下的一级标题及时间分配,也可只简单地写见×页 - ×页,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在正文中反映。

( 2 )教案正文

教案正文由导言、教学内容安排和课堂小结组成。正文一般以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为线索,辅以课堂活动的安排,教法、教具的运用,板书、版图的布置,新旧知识和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等说明,并按教学步骤作出时间安排。要求做到层次分明,过渡巧妙自然,重点突出,难点化简,方法灵活多样,时间安排合理,教具运用得当,板书设计恰当,教学环节齐全,语言精练。

正文的第一个教学环节就是引入新课 ( 导言 ) ,导言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编写教案时应认真思考,做到精、巧、准。

正文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对于本次课的教学内容顺序、教学内容的时间分配、板书的内容、何时采取何种教学方法、何时采用什么教具等进行设计。

正文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留出一定时间进行课堂小结,将本次课所讲授的内容,尤其是教学的重点概括地加以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化,并抓住重点。有时小结后紧跟着布置作业。

( 3 )课后分析

课后分析是教师对教案实施后的课堂教学成败的分析。主要是对教学程序的设计情况和时间掌握情况的分析、教法及重难点解决的分析、各项教学内容之间的过渡情况及板书、版图的布置情况等。 莫春姣,何新凤?教案编写及其评估指标体系的研制?教育与职业, 2007.

【解决策略】

针对教案是否有固定格式这个问题,在教师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不写或是没有标准、无格式要求的“自由写”是有害无益的。教案的格式应该是视师生和课时特点具体分析,灵活多样的,但是其基本要素确是任何形式下的教案都不可或缺的。一篇合格的教案的基本要素包括:课题、教学对象(可以用教材的年级、册次表示)、课时、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不少学校在实践中勇于探索,总结出了教案编写的许多新做法、新经验和新理论。

1. 教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完成

有教育者认为教案不完全是在上课之前设计好的,真正的教案是在教学之后,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状况调整原先设计好的教案。尤其是对教平行 班的 老师,第一次上课后的新发现要在教案中及时修正,下次上课中加以改进。

2. “隐性教案”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有人提出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更多的应该是蕴含在教师思想和情感深处的“隐性教案”,即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知识水平、情绪和情感、教育机智、口语表达水平以及教态,这也是为何许多教师照搬名师公开课的教案而时常不能收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原因。可见,教师保证好的教学效果需要不断充电,内外兼修,并非教案因素单独决定的。

3. “0”教案释放教师教学实践的智慧

“0”教案不是否定一切教案,只是不再要那工工整整写在备课本上、填在机械繁琐的表格中的形式主义的教案,而是提倡教案形式的多样化。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自行选择教案表达方式,可在教材、教参上画批注,在以前的教案本上圈点修改,或是制作提纲卡片等。“0”教案不等于“0”备课,该做的工作仍然要做,只是不再用那些机械僵化的检查办法束缚教师,不再用毫无意义的重复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

4. 用“学案”代替“教案”

学案代替教案的探索,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适应教学由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向学生为中心和主体的改变,避免了教与学“两张皮”现象,教师备研结合,充分发挥的优秀教师和集体的作用,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8-8-16 11: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有效备课— 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

第七章  教案撰写
四、电子教案能否取代传统教案
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推广深入,在许多有条件的地区,传统教学中的纸笔教案正在被电子化教案所取代。电子教案具有一定的交互功能、存储方便的同时声情并茂,利用其辅助教学优势显而易见,于是引出电子教案完全可以取代传统纸质教案的探讨。

【案 例】

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在许多学校被广泛应用,于是有的学校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用计算机制作电子教案,使用演示文稿、幻灯片或是投影设备进行教学,也就是说教师要准备的教案,不仅包括纸质手写教案,还包括制作相应的电子教案。

【资料卡片】

电子教案和教案、课件:

教案是指教师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为每一个知识点 ( 群 ) 编制的教学方案,它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结晶、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思想的体现。电子教案的表现形式为幻灯片,供教师授课、学生复习使用,开发工具主要是 Power Point ,存储介质是磁盘、光盘和网络服务器等。目前,电子教案并不能真正成为教师的教学方案。在制作时应多注重教学方法的组织。而 CAI 课件从概念上讲应包括两个方面 : 一方面它是一种教学系统,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软件,可以单独运行,应用于辅助教学,教师授课、助教、助学,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是用专用的软件或高级语言编程实现的。存储介质是磁盘、光盘和网络服务器。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用电子教案来授课,它一般为 PPT 形式,但要切忌“教材搬家”,应着重体现教学思想、方法,发挥传统教案不具有的特点,对抽象的知识点用音视频、动画加以表现。而 CAI 课件是一种辅助性教学软件,用来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一般不能用来授课。电子教案主要是用来授课使用,而 CAI 课件则是一种教学辅助系统,因其具有强大的交互性,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实现个性化学习。

[ 王洪江 ?小议 CAI 课件与教案的关系?辽宁高职学报, 2007 ( 7 ) .]

【点 拨】

电子教案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编写的课时计划,通过计算机的控制,多形式、多手段的视听结合的信息方式展开。电子教案一般有两种用途 : 一是用于教师备课,二是用于课堂教学。用于教师备课的电子教案可以说是纸质教案的电子版形式,而用于课堂教学的则可以看作课件。

电子教案具有开放性强、方便教学素材的引用和资源共享等优势,兼具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效果,合理利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它具有一定的缺点和局限,比如设备要求、对教师的技术要求较高,所以并不是电子教案可以完全取代纸质教案,和多媒体课件的选取相类似,教师同样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案形式。

不同的电子教案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可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多媒体专业工具,如 Authorware 、方正奥斯、 Flash 等,也可选择较为简单的 Office 办公自动化软件等制作幻灯片,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建议选择 PowerPoint 工具。

【解决策略】

电子教案扩展了传统教案的作用范围,同时兼具便于修订、传输、携带、保存等优势,在教学活动中日益得到重视和广泛的应用。

1. 电子教案的制作工具

制作电子教案的工具有很多,可以把它划分为集成工具和素材制作工具。集成工具包括 Frontpage 、 Dreamwaver 、 PPT 、 Authorware , Flash 等。素材制作工具包括 Photoshop 、 ACDsee 等图像处理软件, Flash 、 Gif movie 等三维动画制作软件,超级解霸、录音机等视频频处理软件。这些制作工具各有特点,只要根据其特点适当运用,总能制作出好的电子教案。

2. 电子教案制作步骤

无论用什么样的制工具,其制作电子教案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大致相同,可分为 :

( 1 )教学设计 : 这是电子教案制作的前途条件,是对整个教学过的系统考虑,没有设计就谈不上制作。

( 2 )素材收集 : 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收集素材:现成资源库图片、自己拍摄照片、购买光盘、网络收集等等。教案制作 : 根据教学设计进行文本输入、图片插入、表格的使用、媒体插入等。

( 3 )美化加工 : 使用书签和导航、标题艺术化、给文字添加颜色、自选图形等。

对于电子教案与传统教案的关系,两者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对立,最佳解决方案是把电子教案与传统教案整合,根据教学需要综合运用。 刘凤刚,王海艳?电子教案初探?科教文汇, 2007 ( 4 ) .

3. 电子教案制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 1 )团队合作

由于创建电子教案的各类素材的创建和积累过程中,数量非常大,消耗时间会很长,需要人力也会很多 , 应尽可能地采用团队方式进行电子教案的创建,由少渐多,由简单到复杂,逐渐积累。尽量避免个人的单打独斗式的创建或多个体间的重复创建,从而提高创建电子教案的绩效,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 2 )技能培训

由于创建电子教案需要对各种设备和各种软件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所以必须加强创建人员的能力培训,不断提高创建人员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在创建中,注意统一按类存放,统一按章编号,打包存储。

( 3 )交流总结

由于电子教案的创建具有创新性、循序性、多元性和历史性,所以应正确认识,评价已有的电子教案。通过教师间加强交流,互相借鉴,不断总结,勤于完善,逐步打磨出精品电子教案。 叶振东?关于创建电子教案的几点思考?职业教育 ,200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08-8-16 11:2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有效备课— 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

第八章  备课的组织与管理
备课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为了强调备课质量,提高有效课堂教学,很多学校在教学指导和管理中采用了多种组织与管理的办法,如重视备课准备、二次备课及多次备课、课后反思、建立备课资源库、网络备课等,以实现每位教师教学工作的优质高效。从教育需求和教学管理者的目的来看,在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使教师积累更多、更丰富的教学经验。

在实践中,为实现有效备课实施的一些相关的校本管理,围绕着集体备课、二次备课或多次备课及如何备课方面进行系列的培训研讨等活动很多,但在课堂实践和教师的备课中并没有明显地变化发生,问题依然很多,比如,集体备课流于形式,集体备课代替了个人备课,备课的低效性,备课考评的片面化与形式化等。

一、集体备课的形式化
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互助合作和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然而在实践中,它未能产生应有的作用和效果。 2005 春天《中国教育报》刊发了一组文章,就“集体备课”进行了争鸣和讨论。有的教师认为“集体备课是一种教研幻想”,“再怎么改良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有的认为“集体备课形式主义严重”,“如此集体备课,还是‘革掉'的好”。 李国华?对集体备课的理性审视与深层追问?北京:中国教育学刊, 2005 ( 9).集体备课为什么会处于尴尬境地?为什么会在实践中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

【案 例】

目前集体备课的形式化严重,有一线老师表示,我们每月都有几次教研活动,那时候大家在一起可以相互了解,但不知何时变味了,现在就只剩下以吃喝闲聊为主题,在变着法地玩形式。

具体表现有: 严卫林?对集体备课的理性审视与深层追问?北京:中国教师报, 2005-10-19 .

1. 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

某校教研组为了应付检查,阳奉阴违,将新教材的各章节平均分给了同年级的各位任课教师,由各任课教师分头撰写教案,完工后交给集体备课组长,由备课组长将其装订成册,谓之“集体备课”,将参差不齐的个人教案权当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等同于各任课教师备课“教案之和”。

2. 集体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

某校集体备课组为了快速完成集体备课,减轻教师负担,实现教师“自我解放”。在组长的倡导下,他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由各位任课教师分头“在线查找”,并谓之“资源共享”。他们将各大教育网页中与新教材相匹配的教案进行“成功下载”,装订成册后谓之“集体备课”。他们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学的实际需要,没有舍取,不加选择,“捡到篮里就是菜”,把网上的资料全盘吸收,窃为集体所有,美其名曰“集体备课”。

3. 集体备课成了“个人独裁”

如今,集体备课在各地已成为一种时尚,各校往往根据年级和学科分成集体备课组,每组挑选一位教学中的骨干教师充当组长。由于组长往往是年纪较长,并且是学科教学中的“元老”,在教师中有一定的威望和地位,所以,在集体备课中,研讨往往由组长说了算,成了组长唱“独角戏”的场所。其他教师大多“出工不出力”,很少发表自己的主见,提出自己的看法。

4. 集体备课成了“模式教育”

一所学校对外公开 5 堂课, 5 位教师上的都是同一课题,听课老师听到的 5 节课都是一个模子:一样的导入,一样的话;一样的讨论,一样的题;一样的过程,一样的调。听课教师不觉有点纳闷,为什么 5 节课如出一辙呢?后来才知道,这 5 位老师事前经过了集体备课,他们将集体备课后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自己的教室,照本宣科。

【资料卡片】

几种目的不同的集体备课

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同样要注意“目中有人”:对象不同,目的不同,集体备课的着力点也应有所区别。

1. 以解决常规教学问题为主的教研组内的集体备课

可以围绕单元组的教学内容,让不同教学风格、教学个性的老师谈一谈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具体操作策略,哪怕小到如何指导读好一个句子,如何点拨引导解决一个问题。偶尔也可以搞些“老课新上”的小尝试,老课文如何体现新理念?老课文如何上出“新花样”?如果条件允许,可看一看名师精典的教学片段,形式灵活一点,内容丰富一点,让老师从中多尝到一点甜头,集体备课的魅力也自然就会多几分。

2. 带有专题研究性质的课题组集体备课活动

因其目标专一,方向明确,着力点则应放在发现问题,并围绕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所研究的专题,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上,从而逐步形成并完善专题研究理论体系,摸索出一系列可操性强,可持续发展的操作策略。开展此类专题研究集体备课活动,“多人同课循环”课例研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研究模式。其具体做法是组织课题组的老师同上一节课,第一个教师上完课后,再次组织集体备课,然后由第二个教师针对第一个教师课堂存在的问题上第二次课……如此循环,直至达到目的为止。

3. 以培养年轻教师为主的集体备课活动

目的在于引导青年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形成适合自己特长的教学风格。这样的集体备课活动,其着力点应该放在发现(问题症断、教师特长与缺陷)、引导、“帮扶”上面。“师傅们”千万要注意“徒弟们”个体“生命”的存在,多些启发、引导,少些灌输、压制。

吴志强?集体备课 何时不再成为鸡肋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064/archives/2007/279894.shtml.

【点 拨】

上述案例种种问题的出现,使得集体备课备受关注,讨伐声不断。其实在我国,尽管集体备课早已成为常规,而多年来对这种几乎与所有教师工作相关的问题,却一向缺乏具体的考察,即缺乏真正意义的“理性的审视”。

就集体备课来说,至少应澄清其基本概念。

1. “集体”是个什么概念?是指包括所有同学科教师的教研组还是指同教材教师组成的备课组?同一教研组有多少教师?同教材的教师是否够得上成为一组?其中新老教师配置的情况如何?教师课业负担如何?一个教师只教一门课还是兼教其他课?只教一个年级的一门课还是兼教其他年级的同一门课?

2. 非经集体准备不可的“课”,是个什么概念?是指一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材分析、一学期的课程计划,或指按教材中的单元组合的若干课,还是指一节一节的课?是专指公开课,还是指日常的课?是有选择的集体备课,还是无例外的集体备课?

3. 前者为集体备课的客观条件,后者为集体备课的价值取向。至于参与共同备课以什么范围的“集体”为宜,又同共同所备的“课”的层面相关。所以论证时必须搞清楚“集体”的概念、“课”的概念才行。

我们认为,集体备课只是备课的一种形式,单纯地把它从一种手段变成目的,便成为“为集体备课而集体备课”,或“为反对集体备课而张扬个人备课”,都是流于形式的“备课”。 集体备课理应是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它不是各备课教师的“教案之和”,不是一人说了算的“家长制”,更不是网上资料的“下载拼盘”,也不是“标准答案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流程。集体备课应该是本组教师静下心来,坐下来共同商讨如何突出重点,突破和分解难点,如何使新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课改精神的一种备课形式。

【解决策略】

1. 摆正自身位置,主动参与集体备课

教师应该改变视集体备课无足轻重的想法,摆正自身的位置,不再是应付态度,而是全身心的投入进去,打破“权威”现象。集体备课是一个民主参与、讨论的过程,经验多寡、教龄长短不应成为交流的障碍。年轻教师要本着学习讨教的心理,大胆开口,不怕说错;年长者要摒弃优势心理,将自己的观点方法作为交流的内容,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并非一定要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让教师在观念上真正了解集体备课,明确集体备课的精髓才能真正把学校范围内的这一教研活动开展得有意义,有意思。

2. 积极交流,在讨论中成长

集体备课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交流方式便是讨论。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知识状况、教学进度、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运用等展开讨论。在充分了解学生、了解教材的基础上,形成相对较好的教案,选择最佳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资源的共享,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讨论是否顺利进行,讨论气氛是否融洽是一次集体备课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因此,应想方设法保持大家讨论的热情,保证讨论的连续性,讨论话题的集中性。讨论是否充分关键在于启发讨论者的思维,引发热烈而有序的争论,让集体备课充满学术论证的氛围。

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提问法 , 问题是讨论的开始,也是讨论的切入点,没有问题便无法谈起,在集体备课时要注意引导大家针对相关内容提出若干问题,启发大家思考,从而营造出一种讨论的氛围。二是讲座法 , 让骨干教师围绕某一方面有所侧重地作重点发言,以便大家开拓视野,抓住重点,把握关键,击中要害,提升思维。三是合分法 , 是就讨论的形式而言,既可先分后合,也可先合后分,灵活组织研讨的形式,根据适当场合、话题,选择适当的组织形式,诱发思维,引发灵感,以提高讨论效率。

3. 建立备课组,促使集体备课的有效开展

集体备课往往以一个备课组为单位展开,这个备课组成员的构成便成了备课气氛、备课效率和质量的影响因素。因此,要慎重划分,采取最优秀的方式来组合。一般可由多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在选择组成一个备课组的成员时,应充分了解每个教师的基本情况,应考虑到在年龄、性格、爱好、特长、性别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将其分成若干备课组,选好备课组长,备课组的构成要尽量做到使每位成员都能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08-8-16 11: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有效备课— 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

第八章  备课的组织与管理
二、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
如今,集体备课受到了挑战,人们开始关注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孰优孰劣的话题,而问题的症结,实不在于此,而在于:

1. 对个人备课,要不要加以规范,对个人备课规范的限度是什么?如何使个人备课不致放任自流而又不束缚教师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2. 集体备课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是解决教师自己能够解决或在个别交流中能够解决的问题,还是着重解决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个人在备课中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案 例】

在实践中,有些学校、教师采用“拿来主义”,将集体备课稿全盘拿过来,直接用于课堂教学,有些学校甚至于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迫教师用统一的教案教学,实行“统一进度,统一课时,统一教案”的“三统”政策,并作为经验到处介绍,美其名曰“优质资源整合,优质资源共享”。“一校 ( 甚至于一区、一县 ) 一科一课仅一案”。教案质量是上去了,可是完全没有考虑到一校或一区、一县同一年级各个班学生的“学情”、各个教师的“教情”是千差万别的。

【资料卡片】

集体备课与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关系

1. 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集体备课是帮助教师达成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的共识,是一种教学思想、理念的普及。个性化教学则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各自的课堂实践,深化对思想、理念的理解。因个人的理解水平不同就会形成各具特色的个性化教学。

2. 显性与隐性的关系

集体备课中的“显性”教案类似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思路、习题设计等这些可以让人明确的感知和评判的内容。而决定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并不在于这些写在备课本上面的内容,更多的应该是蕴涵在教师思想和情感深处的“隐性”教案,例如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知,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教育理念、教育机智等。这些隐性的东西是无法搬用的。同一个教案,不同的执教者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便是由这些“隐性”的教案所决定。也正是它们决定着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的形成。目前我们大多是处于“显性”教案方面的探讨,对那些隐性方面的探讨很少涉猎,以至于我们的特色化教学风格不显著,名师的培养步伐不大。

3. 方法和目的的关系

集体备课作为一种教研形式,能够帮助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必须是在有效的课堂中形成。

王玉英?关于集体备课与教师个性化教学的思考? http://3647.x5dj.com/GroupForum/3647/00419770.shtml.

【点 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 “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面对千姿百态的学生、个性迥异的教师,要实现一案定“天下”,显然是行不通的。这就好比同时开辟的多个战场,我们只依赖一套非常“完美”的作战方案,在多个不同地形、地区同时使用,试问这一作战方案能保证所有战场都能取得胜利吗?集体备课的初衷是为了达到不打或少打“败仗”,并不能保证一定打“胜仗”,过分迷信集体备课的教案,将集体备课教案的功能无限制地放大,往往会适得其反,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会出现“消化不良”,甚至于出现“歪嘴和尚念错经”的情况。长此以往,使得一些教师连基本的备课能力也会丧失。

所以,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它们都是备课的两种基本形式,判断备课形式的优劣,要有辩证的思维。集体的力量远远超过个人,为此,在实行新课改的今天,很多学校提倡集体备课。但是,不顾集体备课的劣势,一味提倡集体备课,也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为集体备课是指备课组教师一起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进行设计,形成统一教案的过程,集体备课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大家共同的看法往往被吸引,而不同的观点往往被否定,对上课对象来说,考虑到了同一年级的共性,而忽略了作为一个班级的个性,其针对性是不如个人备课的。

备课最重要的不是备内容,而是备学生,备方法,围绕教材来备课,集体备课优势明显,而如果围绕学生来备课,个人备课更能解决实际问题。可见,我们并不能因看到了集体的力量就作出集体备课是新事物的判断,在实践中,更不能否认个人备课的价值而大力提倡集体备课甚至是网络备课。

【解决策略】

1. 完善集体备课制度

一个完善的集体备课制度是“和而不同的”,建议教师把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有机地进行结合,根据自己的教情、学情,批判地吸纳集体生成的智慧,修正原先的教学思路,解决制约教学的诸多问题。它并不妨碍教师设计并撰写自己的教学方案。

提倡每位教师在参加集体备课前,先做好充分的准备:熟悉集体备课的内容、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发言准备等;对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所做的思考以及心得体会也应记录下来,以便与同伴探讨。如果不在集体备课之前进行个体备课,集体备课的水平就无法提高。可以说,以“个体”促“集体”,能大大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水平。

2. 建立二次备课制度

集体备课如果试图解决教师在个人备课中通过努力或个别交流可以解决的教学细节问题,而疏于解决教师个人难以解决的教学法学习与运用问题,只能变为个人备课的又一负担。

集体备课只能解决一节课中“粗枝大叶”的问题,具体的细枝末节还得靠教师本人根据学生的“学情”及自己的“教情”、“精耕细作”。建议教师在集体备课后能对集体备课的教案进行创造性的再修改,加工,完善,提升,有的放矢地组织有效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和谐。

3. 一切无绝对,要视“校情”而定

集体备课有优点,这个已得到多数人的认可,但是如果把集体备课奉若神明,每一节课都拿来研究、讨论,恐怕还是不行。首先,每位教师每天的上课节数是3节以上,时间和精力上是不允许的,这样做不仅不利于教学,还要成为形式和教条,必然引起教师反感。其次,集体备课的效果怎么样,还要受学校的教师素质及教风、学风的影响。现在全国的学校状况差距很大,有的学校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教研制度,而有的学校在这方面还很薄弱,教师素质也较差,如果盲目照搬,必然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备课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要由学校分析校情,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和组织形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08-8-16 11: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有效备课— 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

第八章  备课的组织与管理
三、个人备课的有效性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备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提高教学效率,就一定要抓好备课。可是,提起备课,大多数承担一线教学任务的教师认为这只是应付检查的一种无奈的劳动,与提高教学质量没有多大关系。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象,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成了课改进程中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案 例】

来自 于一线 老师的心声: 熊生贵?是应该进行备课制度改革的时候了? http://www.baifeng.net.cn/show.aspx?id=196&cid=18.

“××(称教研员),你多次表扬我说我备课认真,格式规范,内容详细,书写公整。可那是抄来的呀!这样的备课对我的教学没有过一点用处,到真正上课时,还得重新想,将真正有用的内容写在书上…… ”—— 备课的无效,备课与上课“两张皮”。

“我都教了二三十年书了,那些教学内容早就滚瓜烂熟了,还非得每课都写上什么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准备、学具准备,还有创设情境、组织活动等,一大堆一大堆的东西。这要耗费我多少时间呀!而真正上课时,我几乎不看那备课本上写的什么内容。 ”—— 备课的机械、繁琐、低效。

【点 拨】

确实,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教了这么多年书,课文都快背下来了,根本就用不着备课;还有教师认为,这么简单的内容,拿着课本就去上,也绝对不会教错的,不如留出时间多改几本作业,多给学生作些辅导。看看教师写的教案,也大多是抄写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以语文教案来说,有解词、句义、段义、中心思想等对教材的理解,可是教学方法的设计却没有,只有教什么,没有怎么教。有的教案好一些,但认真一分析就会发现,它和范例教案是一样的,是照抄的范例教案。这哪里是在备课?就是机械的应付。“备课”实际上成了“背课”。尤其是教师上优质课、示范课,总是把教案记熟,然后按“台词”去“演戏”,一遇到课堂的动态生成,如果缺少教学机智就砸锅了。

这种盲目自满的落后认识和流于形式的备课活动,最终导致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课堂教学的高耗、低效,课外大量布置作业,学生厌学,教师年复一年地抱怨“这届学生还不如上一届”。

我们认为,备课的价值是一定要肯定的,教师上课必须先备课,无备课上课是肯定不行的。大凡天下之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恐怕是颠扑不破的。否定与轻视备课(教学预设),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计划都将失去意义,“学校工作也会变成一种自流的现象”。

【解决策略】

1. 加强学习,提高对备课的认识

认识的提高,不能靠说大道理,也不能仅靠学几篇文章,要用事实说话,用事例证明。

有效的学习形式有三种:

( 1 )讨论法。由领导提出话题,大家各抒己见。话题主要有:什么是备课 ? 它到底有什么用 ? 不备课行不行 ?

( 2 )实例法。事先通知某教师要听他已经讲过的某节课,听完课后再进行研究。先让这位教师谈是怎样准备这节课的,怎样钻研课文,怎样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怎样设计教学过程,然后与他以前的备课相比较,看到底有哪些不同,最后围绕着怎样才算备课自由发言。

( 3 )榜样法。学习身边或者著名教师的备课经验,了解他们对备课的重视,学习他们备课的方法。通过这些活动,使教师们认识到,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自己钻研出的教学设计才是真正管用的 ; 抄写范例教案是劳而无功,自欺欺人的。认识端正,思想统一,才会调动其内因,变要我备课为我要备课。

2. 减轻书写负担,提高备课效率

看看教师备课情况就会发现,其实他们真正用于钻研教材、设计教学的时间并不多,很多时间是在书写教案。教案只是一种教学的设想,是预设,设计得再周详,课堂上也不能照本宣读。所以,不要在教案书写上作过高的要求,要让教师们把更多的时间真正用到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设计教学思路上来。我们认为,教案是为自己的教学服务的,只要能起到梳理教学设计,固定教学思路的目的就行了,没有必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写清楚,把每个环节里的每一句话都写明白。

3. 改革评价方法,提高备课实效

对教师备课的评价应该体现学科特点、教师特色,要有利于教师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无论是哪一门课,无论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只要能按这个总要求去备课,就都是好的备课。备课形式可以是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要因课程内容、教师能力水平的不同而异。如活动类课程,应以场所、器材、学具及活动的组织安排等准备为备课形式;自然实验课应着重花工夫作好实验的物质准备、分组安排等 ; 这些类型的课不必拘泥于将一切都写在备课本上。有平行班级的,应大力提倡集体备课方式。而教龄长、经验丰富、素质高的教师,提倡在书上“点画批注”,让他们腾出精力和时间搞研究。

4. 鼓动写教后记,促进教师反思教学

美 国 教授巴里斯在《培养反思力》一书中说 : “那些喜欢反思,并且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也会成为胜人一筹的教师,他们可以指导一般的教师成长。”可见反思的重要性。教师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写教学反思:是否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使用;教学中是否有非常精彩的环节;学生是否有独到的见解;教学设计是否有不足之处。写教学反思要“短、平、快”,要短小精悍,写真实感受,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一定格式,没有字数限制,坚持写教后反思,教师们就会在不断反思中逐渐提高对教学的认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成为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8-8-16 11: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有效备课— 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

第八章  备课的组织与管理
四、备课考评标准的误区
目前,对教师备课的管理最常用、最基本的方式是由业务负责人定期检查教师备课。检查的形式要么是翻阅备课本,看看字迹是否工整、数量是否足、有没有超前备课等等,要么是进行教案评比中的展览。似乎备课的考评关键全在教案上。

【案 例】

看一个中学的备课检查制度: 赣榆县欢墩中学备课检查制度? http://ganyhdzx.lyge.cn/Html/school/zhidu/ 2007-6-18 /56430088688.htm.

1. 定期检查教案,除期初、期末检查外,每月检查一次。

2. 每次由教务处组织,分管各学科的学校领导或教研组长参与,进行检查。

3. 检查评分方法:

( 1 )备课:对每一个教案从项目、过程、卷面三个方面进行质量评分,项目占十分之三,过程占十分之六,卷面占十分之一。评出质量分,再将实备教案数除以应备教案数得出比率(比率大于 1 的作 1 计算),质量分乘以比率,则是该次备课检查得分。

( 2 )备课满分分别以 100 分计。得分 90 分以上评为优秀, 75 至 89 分评为良好, 60 至 74 分评为中, 59 分及以下评为差。

4. 检查结果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对每次检查评为差的,除给予批评外,必须返工重备。

【资料卡片】

不妨给备课检查来点激励性评语

……每一位教师拿到备课本后,都急于翻到后面看一看检查的结果如何,看看校领导有没有批复。大多数教师表面上看起来并不太看重备课检查,其实是希望学校领导在检查备课本时,能认真看看,对成功的做法写上一点表扬的评语和激励性的评价的,哪怕只是点滴的肯定也好,从中也能得到一点安慰、鼓励和满足。

此后,教务处的老师开始仔细检查每位教师的备课本,并在每本备课本后认真写上反馈意见,对于备得好的教师给以充分肯定,精彩的做法和到位的地方用红笔圈出,对有创意的设计给以大力张扬和推广,对有进步的教师,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亮点”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对备得不太好的教师,尽量用委婉的话语给以启示和点拨,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指明努力的方向。

现在教师的备课本已和以前大相径庭,质量要远远好于原来。由于备好备坏不再是一个样,现在大部分教师都能愿意和乐意去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备课本已不再是纯粹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是实实在在的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思路。在备课中,许多教师都能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创造,广泛吸取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和可取之举。他们或上网收集材料,或去图书馆查找资料,或翻阅课程标准,认真审视和拷问自己的做法,以不断补充和丰富教学所需的素材和灵感,以便上课时能做到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增强课堂教学机智,提高课堂实效。

“表扬的话人人爱听”,教师和学生一样,同样希望得到他人的表扬和鼓励,别人的几句不经意的表扬往往能激发他们前进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

严卫林?不妨给备课检查来点激励性评语?中国教师报, 2004, 有改动 .

【点 拨】

把教案作为备课考评的标准本无可厚非,众所周知,要上好课,就必须备好课。而备好课的重要标志(准确地说,最易于检查的标志),就是撰写好教学计划,其中主要是撰写好课时计划即教案。诚然,备课笔记能部分反应教师的工作态度,但把备课笔记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却容易导致教师的应付心态。而且,什么样的教案文本呈现方式代表了备课的质量,如何检查教案更能考评出备课的有效性,却有待商榷。考评备课时,是检查教案的篇幅、字迹、格式和数量重要,还是看教师钻研教材、了解学情的过程(主观因素)更重要呢?显然,这种限定的和一元化的考评方案是不合理的,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我们认为,教师的备课活动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过程,每个教师对教材、对学生、对知识的处理都表现出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所以,不能仅以量化的指标来描述教师备课质量的高低,否则会出现评价的僵化,简单化,表面化,把教师的努力和进步都泯灭在一组组抽象的数据中。

既然评价是指挥棒,就应当从备课的本位上来进行评价;既然备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就应当在课堂上评价备课,因为任何脱离课堂教学的备课评价都必然导致备课的异化。将备课评价与课堂教学评价结合起来,课上得好,备课就一定下了工夫;课没有上好,教案写得再好也是一纸空文。因为我们评价的是教学的准备工作,而不是撰写教案的水平。教案的检查,可通过课堂教学效果判定备课的质量,以课后突击收交当堂教案检查的结果判定是否做到了堂堂备课。评价方法的改革,主要目的是促使教师们做有实际意义的备课工作。

【解决策略】

1. 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在关注备课笔记完成质量的情况下,更应注重一些质性的评价指标,如教师对备课组活动的参与热情、对集体备课的个人贡献、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价值、对教材处理的积极态度、对教法创新的情感心态等等。量化指标和质性指标的有机结合,可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使教学管理者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次考评的结果,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2.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1 )倡导教师自评方式

自评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便捷途径。通过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自我诊断,评判自己在教法上、知识体系上、教学组织上何处是成功的,何处是失败的。让教师对包括备课在内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自评,可以使备课活动从外在压力转为内在需求,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 2 )革新管理者的评价方式

在教师自评的基础上,备课组把集体备课中教师的参与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价,教研组把随堂听课和研讨课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价,学校管理层再给予综合性评价,以形成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 3 )推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 , 是教师教学的直接感受者和收益者 , 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效果的直接体验者 , 对课堂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学生评价一般以班为单位 , 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学生座谈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对教师备课实效性的评价。对家长可以通过社会开放日、家长公开课等方式来收集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和认定度。

3.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课程改革的崭新理念要求我们在备课制度的重建过程中,充分考虑 能反映 老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教学改革的主方向。不能把单一的、传统的“教案书写”作为教师备课的唯一评价内容,更不能只看形式 ( 字迹是否工整、字数多少 ) 不看内容,不求实效。允许教师使用多种备课形式,如集体备课、撰写电子教案、案例分析、备(写)学案等等,并将之纳入到备课的评价内容中。

同时还应关注教师的个性,要打破传统备课的常规,提倡教案的个性化:其书写形式可以是框架式的,也可以是模块式的;可以是教材内容的图解,也可以是教学思路的线索笔记。允许教师备课形式的多样性。

4.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 1 )定时检查与随时抽查相结合

学校可以在固定的学期中和学期末各检查一次教师的备课情况外,还可以随时抽查教师的备课情况,以防止教师出现中期消极、懈怠和应付等现象。

( 2 )检查与听课结合

既然备课是为了上课,我们也可以把检查教师备课的着眼点从备课本转移到课堂上。在出版业高度发达、“名师教案集”大量有售的今天,我们不难遇到,有的老师,教案字字珠玑,笔下生花,但课堂教学却是一团糟。试问,这样的教案又有多少的实际价值和意义呢?倘若我们能把检查备课情况与听课调研进行有机的整合,一定能有效地引导我们的老师们摆脱浮躁,心悦诚服地花心思去真备课、备真课的。

( 3 )查阅与考查相结合

考核教师的备课情况,除了最常见的查阅方式以外,还可用考查的方式,如:①抽询式,定期就教学内容的相关问题组织教师进行咨询、问答、辩论,从中评价教师研究教学及备课的情况。②竞赛式,通过组织备课竞赛,由此及彼,由点到面,考核教师的备课技能。

5. 评价对象的层次性

对不同教龄、不同学科、不同资 历的 老师,要区别对待,分层要求,各有侧重,据实评价。强调“整齐划一、界定尺寸(标准)、统一评价”,这种诞生于 19 世纪车间生产和工厂化管理中的管理理论,不仅与强调“人文精神”的时代管理理念严重冲突,还真的不值得学校管理者去抄袭!

现实可行的做法是,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备课重在规范,锤炼其备课的基本功,要求尽可能把教案写详细,写具体,写周全(最好还应该有应对各种“课堂激变”的预案),以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对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则要求备课有新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工夫,重在探索和寻求有限教学时间内新的“教学增量”。而对于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优秀教师,则重在要求总结经验,以帮助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理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00:0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