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备课的组织与管理
四、备课考评标准的误区
目前,对教师备课的管理最常用、最基本的方式是由业务负责人定期检查教师备课。检查的形式要么是翻阅备课本,看看字迹是否工整、数量是否足、有没有超前备课等等,要么是进行教案评比中的展览。似乎备课的考评关键全在教案上。
【案 例】
看一个中学的备课检查制度: 赣榆县欢墩中学备课检查制度? http://ganyhdzx.lyge.cn/Html/school/zhidu/ 2007-6-18 /56430088688.htm.
1. 定期检查教案,除期初、期末检查外,每月检查一次。
2. 每次由教务处组织,分管各学科的学校领导或教研组长参与,进行检查。
3. 检查评分方法:
( 1 )备课:对每一个教案从项目、过程、卷面三个方面进行质量评分,项目占十分之三,过程占十分之六,卷面占十分之一。评出质量分,再将实备教案数除以应备教案数得出比率(比率大于 1 的作 1 计算),质量分乘以比率,则是该次备课检查得分。
( 2 )备课满分分别以 100 分计。得分 90 分以上评为优秀, 75 至 89 分评为良好, 60 至 74 分评为中, 59 分及以下评为差。
4. 检查结果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对每次检查评为差的,除给予批评外,必须返工重备。
【资料卡片】
不妨给备课检查来点激励性评语
……每一位教师拿到备课本后,都急于翻到后面看一看检查的结果如何,看看校领导有没有批复。大多数教师表面上看起来并不太看重备课检查,其实是希望学校领导在检查备课本时,能认真看看,对成功的做法写上一点表扬的评语和激励性的评价的,哪怕只是点滴的肯定也好,从中也能得到一点安慰、鼓励和满足。
此后,教务处的老师开始仔细检查每位教师的备课本,并在每本备课本后认真写上反馈意见,对于备得好的教师给以充分肯定,精彩的做法和到位的地方用红笔圈出,对有创意的设计给以大力张扬和推广,对有进步的教师,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亮点”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对备得不太好的教师,尽量用委婉的话语给以启示和点拨,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指明努力的方向。
现在教师的备课本已和以前大相径庭,质量要远远好于原来。由于备好备坏不再是一个样,现在大部分教师都能愿意和乐意去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备课本已不再是纯粹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是实实在在的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思路。在备课中,许多教师都能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创造,广泛吸取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和可取之举。他们或上网收集材料,或去图书馆查找资料,或翻阅课程标准,认真审视和拷问自己的做法,以不断补充和丰富教学所需的素材和灵感,以便上课时能做到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增强课堂教学机智,提高课堂实效。
“表扬的话人人爱听”,教师和学生一样,同样希望得到他人的表扬和鼓励,别人的几句不经意的表扬往往能激发他们前进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
严卫林?不妨给备课检查来点激励性评语?中国教师报, 2004, 有改动 .
【点 拨】
把教案作为备课考评的标准本无可厚非,众所周知,要上好课,就必须备好课。而备好课的重要标志(准确地说,最易于检查的标志),就是撰写好教学计划,其中主要是撰写好课时计划即教案。诚然,备课笔记能部分反应教师的工作态度,但把备课笔记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却容易导致教师的应付心态。而且,什么样的教案文本呈现方式代表了备课的质量,如何检查教案更能考评出备课的有效性,却有待商榷。考评备课时,是检查教案的篇幅、字迹、格式和数量重要,还是看教师钻研教材、了解学情的过程(主观因素)更重要呢?显然,这种限定的和一元化的考评方案是不合理的,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我们认为,教师的备课活动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过程,每个教师对教材、对学生、对知识的处理都表现出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所以,不能仅以量化的指标来描述教师备课质量的高低,否则会出现评价的僵化,简单化,表面化,把教师的努力和进步都泯灭在一组组抽象的数据中。
既然评价是指挥棒,就应当从备课的本位上来进行评价;既然备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就应当在课堂上评价备课,因为任何脱离课堂教学的备课评价都必然导致备课的异化。将备课评价与课堂教学评价结合起来,课上得好,备课就一定下了工夫;课没有上好,教案写得再好也是一纸空文。因为我们评价的是教学的准备工作,而不是撰写教案的水平。教案的检查,可通过课堂教学效果判定备课的质量,以课后突击收交当堂教案检查的结果判定是否做到了堂堂备课。评价方法的改革,主要目的是促使教师们做有实际意义的备课工作。
【解决策略】
1. 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在关注备课笔记完成质量的情况下,更应注重一些质性的评价指标,如教师对备课组活动的参与热情、对集体备课的个人贡献、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价值、对教材处理的积极态度、对教法创新的情感心态等等。量化指标和质性指标的有机结合,可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使教学管理者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次考评的结果,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2.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1 )倡导教师自评方式
自评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便捷途径。通过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自我诊断,评判自己在教法上、知识体系上、教学组织上何处是成功的,何处是失败的。让教师对包括备课在内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自评,可以使备课活动从外在压力转为内在需求,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 2 )革新管理者的评价方式
在教师自评的基础上,备课组把集体备课中教师的参与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价,教研组把随堂听课和研讨课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价,学校管理层再给予综合性评价,以形成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 3 )推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 , 是教师教学的直接感受者和收益者 , 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效果的直接体验者 , 对课堂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学生评价一般以班为单位 , 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学生座谈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对教师备课实效性的评价。对家长可以通过社会开放日、家长公开课等方式来收集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和认定度。
3.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课程改革的崭新理念要求我们在备课制度的重建过程中,充分考虑 能反映 老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教学改革的主方向。不能把单一的、传统的“教案书写”作为教师备课的唯一评价内容,更不能只看形式 ( 字迹是否工整、字数多少 ) 不看内容,不求实效。允许教师使用多种备课形式,如集体备课、撰写电子教案、案例分析、备(写)学案等等,并将之纳入到备课的评价内容中。
同时还应关注教师的个性,要打破传统备课的常规,提倡教案的个性化:其书写形式可以是框架式的,也可以是模块式的;可以是教材内容的图解,也可以是教学思路的线索笔记。允许教师备课形式的多样性。
4.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 1 )定时检查与随时抽查相结合
学校可以在固定的学期中和学期末各检查一次教师的备课情况外,还可以随时抽查教师的备课情况,以防止教师出现中期消极、懈怠和应付等现象。
( 2 )检查与听课结合
既然备课是为了上课,我们也可以把检查教师备课的着眼点从备课本转移到课堂上。在出版业高度发达、“名师教案集”大量有售的今天,我们不难遇到,有的老师,教案字字珠玑,笔下生花,但课堂教学却是一团糟。试问,这样的教案又有多少的实际价值和意义呢?倘若我们能把检查备课情况与听课调研进行有机的整合,一定能有效地引导我们的老师们摆脱浮躁,心悦诚服地花心思去真备课、备真课的。
( 3 )查阅与考查相结合
考核教师的备课情况,除了最常见的查阅方式以外,还可用考查的方式,如:①抽询式,定期就教学内容的相关问题组织教师进行咨询、问答、辩论,从中评价教师研究教学及备课的情况。②竞赛式,通过组织备课竞赛,由此及彼,由点到面,考核教师的备课技能。
5. 评价对象的层次性
对不同教龄、不同学科、不同资 历的 老师,要区别对待,分层要求,各有侧重,据实评价。强调“整齐划一、界定尺寸(标准)、统一评价”,这种诞生于 19 世纪车间生产和工厂化管理中的管理理论,不仅与强调“人文精神”的时代管理理念严重冲突,还真的不值得学校管理者去抄袭!
现实可行的做法是,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备课重在规范,锤炼其备课的基本功,要求尽可能把教案写详细,写具体,写周全(最好还应该有应对各种“课堂激变”的预案),以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对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则要求备课有新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工夫,重在探索和寻求有限教学时间内新的“教学增量”。而对于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优秀教师,则重在要求总结经验,以帮助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