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29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三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计划4份(2011-2012第二学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1:26: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2春学期三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大都活泼可爱,并且喜爱音乐,特别是唱歌与唱游。大部分学生能掌握正确的唱歌姿势,自然的发声方法,有百分之三十的学生能独立、自信、有表情的进行律动和即兴动作。本年级对识谱与欣赏是弱项,只有及少数学生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总之,三年级的孩子就像是一张雪白的纸,等着师生共同去描绘五彩缤纷的画卷,相信,经过师生的共同的努力,孩子们的音乐素养将会不断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突出了培养学生的爱好音乐的情趣,重视学生对音乐实践的主动参与,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除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整和外,新扩展了音乐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内容,重视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及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本教材采用的是“单元”的形式。各单元都有目的明确的主题,各主题之间具有有机的联系。各单元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为他们熟悉和理解。教材将评价机制渗透在各个单元之中,既注重终结性评价,又注重过程性评价。在评价的形式上,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增进学生对音乐课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更有兴趣学音乐。教材所选的歌曲,乐曲,大多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易于学习,乐于学习。

二、全册教学要求:

1、学唱歌曲。学习用正确的口型唱歌,注意咬字,吐字。

2、学习用正确的呼吸及连音、断音的唱法。学习用强弱,快慢的手段表现歌曲情感。

3、培养独立、自信的唱歌的能力。

4、欣赏优秀的歌曲,简介人声分类和演唱形式。欣赏优秀器乐曲,简介常见乐器和演奏形式。欣赏优秀民歌、民间歌舞。

5、初步了解速度、力度、节拍、音色、音区等在音乐中的表现的作用。

6、学习并感受音的高低、音阶排列的顺序。感受并认识2/4、3/4、4/4及其强弱规律。学习连线、换气、延长、反复、顿音、力度、速度等常用记号。进行节奏和旋律短句的练习。

7、随着音乐进行有表情的律动、模仿动作和即兴动作。学做音乐游戏,学习歌表演、集体舞等,注意音乐与动作的配合。

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质量措施:

1、以新课程理念为先导,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形成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共同感受、共同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2、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及时总结和认真反思,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与教育教学行为得到不断的修正,形成“学习——实践——反思”良性循环的路子。

3、教学研究,特别是适合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以及教法与学法的研究。

4、加强自身的基本功的训练,根据本年级的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1:26:40 | 只看该作者
五、全册教学进度
单元及课题
课时
周次
   第一单元    童趣
5
一、二、三
   第二单元    可爱的家
4
四、五
   第三单元    农家孩子的歌
4
六、七
   第四单元    绿色的梦
4
八、九
   第五单元    小乐队
4
十一、十二
   第六单元    歌声中的回忆
5
十三、十四
   第七单元    五十六朵花
4
十五、十六
   第八单元    七彩的生活
4
十七、十八
   第九单元    期末测试
2
十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1:27:43 | 只看该作者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计划

--------------------------------------------------------------------------------
一、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应该注重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爱学、愿学,并开发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学生的整体情况预计不均衡,情况参差不齐。所以,对不同学生应用不同教法,要培养学生专长,即“普遍培养,重点发展”,使学生各方面均有提高。

二、教学分析:

由于还处在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在本学期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的实施:

愉悦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歌曲的学唱、乐理知识的学习,都要使学生学的快乐。使他们能兴致勃勃,主动积极地投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以及创造音乐的活动中去。

艺术性:在教学中要通过艺术形象来唤起学生对美的共鸣与追求,从而进行审美教育和品德教育。

另外,本年级学生在这个学期将进行口风琴的学习。在课堂上会结合教学适当的安排器乐的学习。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任务:

1、         演唱:

(1)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演唱习惯。

(2)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加音乐活动。

(3)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按照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
(4)能够背唱6-8首歌曲。
2、演奏

(1)能用口风琴吹奏3-4首本学期学过的歌曲。
(2)能够用打击乐器或其他音源合奏或为歌曲伴奏。

3、综合性艺术表演
(1)能够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
(2)能够配合歌曲、音乐用身体做动作。
(3)能够与他人合作创编简单的律动、集体舞歌表演等。
4、识读乐谱
(1)复习简单的节奏符号,并能创作简短的节奏。
(2)能够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表现简单的节奏。
(3)能够跟琴视唱3-5首歌曲的旋律。

5、创作实践
能用不同的打击乐器为音乐表现不同的场景。能用不同的颜色表现不同乐曲的情绪。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5、积极和其他学科沟通,积极研究学科整合。响应新课标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1:27:59 | 只看该作者
五、教学进度:
课题
周次
节次
祖国、妈妈
1
3
春来了
2
2
愉快的劳动
3
4
两只小山羊
5
2
小骑手
6
2
母子情
7
4
友爱之花
9
3
快乐的节日
10
2
小骆驼
12
3
梦之船
13
2
音乐家冼星海
14
2
喜洋洋
15
2
复习
15、16
4
期末测评
17、18
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1:32:50 | 只看该作者
育红小学三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从音乐科的特点出发,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础,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学科教学中。

2、正确处理知识的逻辑顺序,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教学内容,努力处理好内容的浓度和广度。

3、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的知识面较窄,音乐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多,有一大部分在一、二年级学生乐理知识都没有掌握好,识谱能力和欣赏能力都较差,但他们的感受、探索、创新能力正逐步增强,必须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美。

三、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歌曲和乐曲十八首,这些作品思想政治内容好,歌曲感情健康明朗、积极向上,音乐形象生动有趣、浅显易懂、富有童趣;其旋律明快、优美、质朴,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与较大的吸引力。其体裁形式活泼多样,格调清新高雅。它充分体现教科书对学生进行品德、意志、情感以及与人合作、处世的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培养教育,有利于学生个性和谐健康的发展。

四、教学目标:

⒈唱歌

(1)本期背唱4至5首歌曲。

(2)培养学生独立、自信的唱歌能力。

(3)学生用正确的口形唱歌、咬字、吐字。

(4)学习用强弱快慢的手段表现歌曲情感。

(5)学习简易的轮唱、二重唱。

2、音乐知识

学习有关识谱知识。较难的音程、节奏,可通过教师范唱、学生模唱的方法来解决。

3、欣赏

结合音乐作品的欣赏,了解一些旋律的初步知识,进一步加强情感的能力。加深对音乐形象的感受,能注意倾听或哼唱主旋律,培养学生的音乐的记忆力。

通过学习歌曲、欣赏作品,使学生学会必学歌曲并能有感情的演唱。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修养,并且做到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达到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重难点:

学生全部掌握唱会必学歌曲,并有感情的演唱。学生能否提高欣赏水平?要求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搞好课堂纪律,在抓好特长生培养的同时保证好每个学生的音乐水平。

六、具体措施:

1、抓纲靠本,使学生进一步认清音乐过程,理解音乐概念。

2、分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目的去培养、提高学生适应自己的教学思路。

3、培养创新能力,加强对知识的变通应用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8 03: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