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6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一年级年级下册数学《组织比赛》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2-3 15:13: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组织比赛》教学反思
   《组织比赛》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统计部分内容,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体验到数据的收集及整理过程,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的问题,并能够根据已有的统计结果对可能性进行猜测,形成了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纵观整节课的教学,自我感觉做得较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
问题情境的创设来源于学生生活,做到了真实、有趣、有价值,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注意观察学生课上课后的一些行为习惯,常与学生交心,了解他们的所爱,巧的是刚好又遇到我校将在“六一”举行的运动会,学生十分的热爱体育运动,而且喜欢比赛。于是在问题情境的创设时,我就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活动情景,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这些体育比赛的引入,真实有趣,从生活实际接近学生,使学生在开课阶段情绪就处于活跃的状态。“组织一场什么比赛好呢?”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
2、    评价机制的巧妙设计,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有机融合。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全班分为8组。课前,我就在小黑板上以统计图的形式画好一个统计图,在上课过程中,根据各小组的参与情况在统计图上贴笑脸。这一设计,一是想给学生营造一个竞争、协作的氛围;二是当本节课结束时作为评价各小组的一个依据,并又暗含着一个生活中的统计,使学生感受到统计这一知识无处不在,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评价机制的设计,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整节课学生都在这一机制的调动下,保持着饱满的情绪、高涨的热情。
3、    力求做到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师是课堂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力求通过学生自己的参与、体验,主动获取知识。
当然,本节课的教学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引导不到位,提问问题不够明确,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提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2-3 15:14:41 | 只看该作者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自行完成小组的统计表,再汇总成全班的统计表,最后每个人都动手绘制全班的统计图,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有动手做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体验统计的必要性。使学生对数据处理过程有深刻得体验。最后通过小组交流来加强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比较多少”使学生加深对统计的理解。在整个统计的过程中,不论是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还是对数据的描述和分析,学生始终都处于主动地位,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学生是数学学生的主人。另外,我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把主题图的教学放在后面作为练习题,这个练习的设计再次从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直接应用所学的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新知识,认识到统计在生活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统计的乐趣。

当然,本节课的教学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具体表现在:

1、语言不够简洁明了,引导不够到位,介绍统计图时交代不够清楚,有待

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提高。

2、在教学中绘制全班喜欢哪部动画片的统计图时,课件没有打开,导致后

段教学有点慌乱,新授课中忘了一个重要的环节,“观察统计图,调查了多少名学生?”而在后面的练习中直接出现这个问题,有学生就不会看统计图进行计算,课堂应变能力有待加强,还有最后出示的乱丢垃圾的统计图,没有写上单位,自己没有发现,朱冠宇同学观察很仔细,课堂上提出了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注意细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2-3 15:14:54 | 只看该作者
统计在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学生已经接触过,上册通过“最喜欢的水果”这一个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而《组织比赛》一课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安排了学生所熟悉的“组织比赛”活动,鼓励学生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运用统计图表示数据,分析数据,根据数据作出决策,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形成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的观念。

在这节课中,我分为四步进行:第一、创设了六一节给班级选一个比赛项目这一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思维倾向直观,选择他们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事,容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便于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本节课我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儿童年龄特点,创设了 “组织比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通过情境问题“究竟组织什么比赛好呢?”,引发学生争议,使学生在争议与交流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第二、组织学生思考如何选出大多数人都喜欢的项目。然后在小组内进行数据的收集,并制成统计图。在教学中,我设计必要的活动,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调查喜欢每一项体育活动的人数,化“静”的知识接受为“动”的过程,使学生有机会展示调查方法的多样性。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调查。学生在调查人数的过程中,通过对自己的一些小错误的订正,自然而然的体会到调查人数需要注意的要点。在统计的过程中,我采取全班合作,共同完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有意扩大了学生的参与范围,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第三、汇总小组的数据,绘制表示全班数据的统计图。接着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选出比赛项目。当统计图一完成时,就有一部分同学很快的说出了喜欢套圈的人最多,我接着问:你都没有数就怎么知道套圈的人最多呢?引导学生观察并得出条形统计图的优越性。第四、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问题。我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老师去买饮料,你能给老师什么好的建议?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开启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选择、加工信息,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并使学生对统计的实际意义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3 01: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