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2-2-3 15:14:54
|
只看该作者
统计在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学生已经接触过,上册通过“最喜欢的水果”这一个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而《组织比赛》一课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安排了学生所熟悉的“组织比赛”活动,鼓励学生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运用统计图表示数据,分析数据,根据数据作出决策,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形成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的观念。
在这节课中,我分为四步进行:第一、创设了六一节给班级选一个比赛项目这一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思维倾向直观,选择他们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事,容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便于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本节课我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儿童年龄特点,创设了 “组织比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通过情境问题“究竟组织什么比赛好呢?”,引发学生争议,使学生在争议与交流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第二、组织学生思考如何选出大多数人都喜欢的项目。然后在小组内进行数据的收集,并制成统计图。在教学中,我设计必要的活动,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调查喜欢每一项体育活动的人数,化“静”的知识接受为“动”的过程,使学生有机会展示调查方法的多样性。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调查。学生在调查人数的过程中,通过对自己的一些小错误的订正,自然而然的体会到调查人数需要注意的要点。在统计的过程中,我采取全班合作,共同完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有意扩大了学生的参与范围,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第三、汇总小组的数据,绘制表示全班数据的统计图。接着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选出比赛项目。当统计图一完成时,就有一部分同学很快的说出了喜欢套圈的人最多,我接着问:你都没有数就怎么知道套圈的人最多呢?引导学生观察并得出条形统计图的优越性。第四、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问题。我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老师去买饮料,你能给老师什么好的建议?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开启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选择、加工信息,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并使学生对统计的实际意义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