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378|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三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反思、板书PPT课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12:03: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三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反思、板书PPT课件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朗读是含英咀华、把经典“化”入个人身心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示范朗读,把自己对作品精华处的理解和感受“读”给学生听,同时指导学生读,这是“美读”,更是“读美”。

〖教学步骤〗
一、教读,学习朗读技巧
  1、第一遍朗读,教朗读节奏、重音,可参考如下设计:
       假如/我是一只鸟,(深沉地)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憧憬地)
       ──然后/我死了,(平静地、执着地)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痛苦地、深情地)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第二遍朗读,教连读,即朗读时句断而气流不断,读得流畅起伏,如下面这四句: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3、第三遍朗读,确定诗句的感情基调,做到以情带声。
  4、第四遍朗读,诗出情感的层次。第一层,诗的一、二句,男领;第二层,诗的三、四、五、六句,男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男领一遍,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体会诗的意蕴
  1、探究诗中意象的含义。
    教师讲析: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正践踏着我们中国的土地,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诗人艾青用笔发出了战斗的呼声。“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河流”就是那长期郁积在人民心中的悲愤,“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2、评说诗中“鸟”的形象:
   ⑴ 要求学生用“这是一只______的鸟”句式说话。
   ⑵ 学生发言,教师适时点拨,形成以下答案:
     这是一只歌唱着的鸟。
     这是一只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
     这是一只在炮火连天的危急时刻奋力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为人民抗击侵略的斗争精神而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而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因为祖国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灾难而痛彻肺腑的鸟。
     这是一只用生命为祖国歌唱、挚爱着多灾多难的祖国的鸟。
     这是一只和祖国生死相依、对祖国忠贞不渝的鸟。
     ……
   ⑶ 教师小结:“鸟”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鸟”的歌唱是诗人也是全民族那对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的表白。
 
三、听读,聆听名家朗诵
  1、播放瞿弦和的配乐朗诵《我爱这土地》,静静聆听,听三遍,体会节奏、重音等朗读技巧及情感把握。
  2、师生交流听后感受。
 
四、演读,歌唱爱的赤诚
  1、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练习朗读。
  2、指名优秀学生示范读。
  3、师生合作,演读全诗:第一层,诗的一、二句,师领;第二层,诗的三、四、五、六句,男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师领一遍,全班齐读一遍。
 
五、过渡,倾听余光中的乡愁
  1、我读──学生自己试读,自主划分朗读节奏、确定朗读重音。
  2、我赏──品析诗歌的意象、结构。
  3、我创──印发《乡愁四韵》的前两节,并播放《乡愁四韵》前两节录音,要求学生续写后两节。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把全诗当作电视诗歌的解说词,为电视诗歌散文编写分镜头剧本。让学生在想像中进入诗歌营造的意境理解诗意,用文字描述画面,练习写作,情感熏陶和语言训练融为一体,语文味浓浓郁郁。

〖教学步骤〗
一、《乡愁》剧本编写
  1、分组写作:
    第一节,剧本可拟为:昏黄灯光下,一位十五岁的少年正在雪白折信笺上奋笔疾书,向远方的妈妈倾吐自己的思念和学业上的进步。写好后,他仔细地贴上邮票。因为他知道,这一枚小小的邮票上,载着他对家乡对亲人的浓浓的思念。
    第二节,剧本可拟为:天刚刚露出鱼肚白,一位中年男子来到了码头上。他的手里,攥着一张早己被汗水浸湿了无数次的船票。他眺望着远方,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马上就可以见到自己的新娘了!无数个思念终于化作了归家的船票!船呢,船怎么还不快来?我真想一步就跨进家门!
    第三节,剧本可拟为:天阴沉沉的,像人的心情一样阴郁。一方矮矮的坟墓座落在这无垠的荒野上,坟旁有棵枯树,在风的吹动下不时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墓前,一位中年男人跪在那里,笔挺挺的。风吹乱了他的头发,但他浑然不觉。他的心在哭泣:“母亲!你的儿子来晚了!”
    第四节,剧本可拟为:夕阳的余晖照在静静的海面上,海上霞光万丈。一位年过五旬的老者站在岸边,贪婪地看着海上那远航的船只。老人的心也随着这船只悠悠地远去远去……他的思绪己越过了这浅浅的海峡,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那片热土……
  2、欣赏央视电视诗歌散文《乡愁》视频资料。
  3、评点各组剧本。

二、学习《我爱这土地》
  1、播放《我爱这土地》视频资料,但不播放声音及音乐。
  2、自己设计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及动作,并配上合适的音乐。
  3、播放画面,学生个性演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12:03:42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 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参考: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第四步:朗读练习,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12:03:4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一、概括两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二、赏析第一节诗

  1、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形象包含的意义。

    回答:“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中三个“这”字所指代的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三个“这”字分别指代后半句的中心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字与题目中的“这”字呼应,强化了“鸟”与“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关系,突出了鸟儿护卫祖国的主动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3、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突出了鸟儿的“爱国者”“吹号者”的形象:歌唱“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即是虽然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做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却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满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礼赞,目的是等到“无比温柔的黎明”来到的那一天。

  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回答:“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5、诗人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表达强烈地爱国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回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三、赏析第二节诗

  问:第二节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一节诗是会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1、揭示全诗主旨。

  2、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3、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四、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疑问(每小组选一人,班上交流)

  注意被传诵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12:03:57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 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参考: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第四步:朗读练习,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12:04:0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一、概括两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二、赏析第一节诗

  1、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形象包含的意义。

    回答:“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中三个“这”字所指代的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三个“这”字分别指代后半句的中心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字与题目中的“这”字呼应,强化了“鸟”与“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关系,突出了鸟儿护卫祖国的主动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3、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突出了鸟儿的“爱国者”“吹号者”的形象:歌唱“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即是虽然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做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却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满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礼赞,目的是等到“无比温柔的黎明”来到的那一天。

  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回答:“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5、诗人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表达强烈地爱国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回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三、赏析第二节诗

  问:第二节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一节诗是会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1、揭示全诗主旨。

  2、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3、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四、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疑问(每小组选一人,班上交流)

  注意被传诵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12:04:13 | 只看该作者
教师利用课前5分钟放歌曲《乡愁四韵》。
 
一、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据说当年罗大佑在台湾的现场演唱上,这首歌曾使在场观众热泪潸然。是呀,哪一位海外游子不思念自己的故乡,哪一位海外游子不思念自己的故国呢?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来感悟一下余光中纠结于他内心40余年的情结吧!


二、教师放余光中《乡愁》的朗读录音,同学们体会


三、学生分组自读余诗(可同桌互读,一人读一人听)


四、教师找学生范读余诗,其他同学进行品评,后再读,教师进行指导,后学生再一次进行品读

  (师:通过读诗,现同学们对本诗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我们来共同解决几个小问题,看谁回答的准确)


五、师生共同来分析本诗(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三个问题,师生讨论完成)

  1、诗人旅居海外几十年,你通过诗中的哪些词语看出“乡愁”一直萦绕在作者心头?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2、这四个时间序词分别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小时候(少年) 生离之愁 求学在外思念母亲(少年清愁)
    家愁 长大后(青年)      新婚离外思念娇妻(夫妻离愁)
       后来啊(中年) 死别之愁 生死隔绝哀思难抑(丧母哀愁)
    国愁 现 在(老年)      国土分裂忧思绵绵(归思浓愁)

  3、在四个人生阶段中,作者借用哪些具体事物来解思乡之愁?

    一枚小小的邮票──写信可寄乡思
    一张窄窄的船票──乘船可解相思
    一方矮矮的坟墓──生死隔绝哀思谁诉
    一湾浅浅的海峡──海水无尽忧思无尽

    (师:这就是余光中,这就是纠结于他内心40余年的情结,你感受到了吗?好!就让我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再一次聆听一下他的心声吧!)


六、教师再放一次朗读录音,同学们用心来体会


七、拓展练习

  教师放余光中另一首乡愁诗《春天,遂想起》进行拓展练习。听后,你最感动的句子是哪些?(学生找出自己最感动的句子,教师小结。)


八、教师小结

  诗人旅居海外四十多年,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时刻没有离开过他,诗人为什么如此眷恋自己的故乡,其实这就是一颗拳拳的爱国心。同学们我们当前应怎样去做(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九、结束本课

  教师放台湾诗人席慕蓉的作词、蔡琴演唱的歌曲《出塞曲》结束本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12:04:24 | 只看该作者
【教材分析】

  台湾作家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的多年的诗人,他的《乡愁》以独特的视角,用平实的语言,满含深情地表达了作者企盼祖国统一,亲人团聚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其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

  全诗共四节,以时空的变化为序贯穿全文,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向: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形成了四个比喻句,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乡思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少小离家,只能用一封情真意切的书信来表达对故乡、对家人的思念;新婚燕尔,离别令人伤感,只有用“一张窄窄的船票”架起鹊桥,使离别变为重逢;后来母亲谢世,“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相隔两个世界。而今,最伤感的“乡愁”竟是这“一弯浅浅的海峡”,数十年的人为相隔,使“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是一种怎样刻骨铭心的思念!(本诗写于1972年,当时的大陆与台湾几乎隔绝)

  诗歌充分地运用了比喻,对比,反复、反衬等修辞手法。含蓄,委婉地把思念故国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深切自然。希望回归,盼望祖国统一的信念同执着难消的乡愁揉和在一起,更加深了诗的艺术感召力。

  在形式上,这首诗体现了诗歌的结构美与音乐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每节均衡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具有参差之美。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美的旋律上,又加上叠词的运用,低回婉转,如泣如诉,感人肺腑。

  整首诗犹如一支柔美而满含忧伤的“思乡曲”,也是一曲为祖国,为亲人献上的深情而美丽的恋歌,带有浓重的抒情意味。诗歌所创造的意境沉郁而幽远;运用的语言新奇而朴实;表达的感情强烈而深沉。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巧妙的比喻形象的写法。

  2、学习作者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概念的写法。

  3、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乡愁》通过新奇而形象的比喻表达感情的写法。

  2、注意诗人思想感情的升华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能力训练点】

  1、搜集有关表达思乡感情的诗,词,曲或现代散文,体会思乡愁绪。

  2、仿照《乡愁》诗中比喻的句式,运用博喻的形式,描写一种事物,表达一种感情。


【教学思路】

  1、运用思乡歌曲导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

  2、引导联系学过的诗、词、曲或散文,体会自古以来人们的思乡愁绪。

  3、引导学生赏析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新奇比喻的用意及含义。

  4、引导学生学会朗读诗歌,给诗歌划分停顿,标记重音,把握语调,并配乐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5、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感受,设想自己是一位久居台湾的游子,体会作者的思乡及思国的愁绪,体会海外华人的恋根情绪。

  6、拓展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散文《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进一步体会海外华人渴望祖国统一的热切希望。

  7、仿照诗歌说出或写出几句“诗”运用博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讨论谈话法



【学法设计】

  朗读、联想,想象;联系实际各抒己见;对比阅读;仿写诗歌。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多媒体画面)

  导言:同学们,一年一度的元旦即将来临,每当这时,远居海外的游子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回答)谁能用一句诗来表达?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学生各抒己见)

  有关作品: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煜的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5、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的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鼓励同学们向老一辈、历史老师请教或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情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认真体会诗的内涵,讨论朗读的技巧。

    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幻灯片)

   ⑴ 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绪?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读?(学生体会,讨论)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愁,应该用深沉,哀婉的语调来朗读。

   ⑵ 每首诗的节奏以及重音如何把握?(学生讨论,试读,体会)

  2、训练朗读:

   ⑴ 指定一名同学试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刚才强调的有关问题。

   ⑵ 齐读,男、女分读,师生对读,于反复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内涵。


四、赏析全诗

  老师配乐范读全诗,请同学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思考讨论:(幻灯片)

   ⑴ 全诗以什么为顺序贯穿全诗?

     全诗以时空的变化为线索,以个人的经历贯穿全诗。

   ⑵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有什么深刻含义?

     诗人将不可捕捉的抽象的乡愁描写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侯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我可以用家信来寄托着作者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长大后,出外谋生,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我来往于大陆和台湾之间,了却我的无尽的牵挂。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热泪盼望着团圆!现在,“一弯浅浅的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悲欢与伟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感情撩人愁思。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除此而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前三节犹如汹涌而进的波涛,最后一节轰然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达到高潮。正如诗人所说:“纵的是历史感,横的是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人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广度与深度。

   ⑶ 拓展讨论:

     乡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⑷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各抒己见)

     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拓展延伸讨论:(幻灯片)(学生各抒己见)

   ⑴ 假如当时你的亲人有在台湾的,你的感受如何?

   ⑵ 假如你是一位台湾同胞,面对香港收复,澳门回归,你会有什么感受?

   ⑶ 就我国目前的现状,你有什么看法?


五、拓展练习

  1、对比阅读:学生作品《乡愁》(自制幻灯片)

  2、拓展阅读有关余光中的诗句《舟子的悲歌》,《乡愁四韵》(其二)


六、布置作业(幻灯片)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仿照本诗的托物寄情的手法,以“母爱”为题,发挥想象,巧设比喻
写一首小诗。

  3、拓展阅读:

   ⑴ 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体会诗人的感情。

   ⑵ 阅读散文,《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体会海外游子的心情。(印发材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17: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