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教学设计反思、板书PPT课件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11:42:11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掌握本文创作的特点,把握作者描绘的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特点;

   ⑵ 分析本文的重点语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富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创作情感。

  3、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要努力关注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的人们,要积极从他们的生命历程中汲取自己前行的力量,不断丰富自己的生命历程。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投影仪、录音机。


【课文感知】

  本文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全文主要刻画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和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赞美了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了他人生的不幸。

  课前二分钟简介戏剧《日出》。(注意从作家对于生活的犀利的洞察力入手)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从作家不凡的洞察力,对人类精神文明所作的杰出贡献入手,分析作家的命运的两重性,分析作家命运的悲剧性,然后导入对本文的讲解。

  作者简介:

  学生交流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教师进行补充与点评。

  识记重点字词:

  黝黑 滞留 愚钝 器宇 禁锢 轩昂 犀利 侏儒 酒肆 尴尬 

  炽热 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 郁郁寡欢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无可置疑 黯然失色 广袤无垠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的结果,要求能够正确的给汉字注音,掌握重点词语的解释并且能够做到灵活运用)


二、放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组:

  1、课文前半部分描写了托尔斯泰平庸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来看,读者仍然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2、在茨威格的笔下,托尔斯泰有一双怎样的眼睛?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出来(20字以内)。

  3、请你模仿下列语句写一段话:

    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对那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


三、揣摩与思考

  1、本文着重刻画作者为什么着力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请揣摩下列语句:

   ⑴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⑵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比的频波。

   ⑶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2、分析本文人物描写运用的手法。

  3、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四、拓展与延伸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们一同讨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请你联系生活的实际,与全班同学探讨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五、巩固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课外阅读题《贝多芬的吻》。


【课后记】

  本文的语言十分的优美,但是作者的思想却十分的深邃。在本文的讲授过程中,对于托尔斯泰的生平与创作的简介非常的重要。在课堂是对于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的引导存在一定的困难,今后在文章的导入的过程上还应该下一番功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11:42:19 | 只看该作者
1、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义?

    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关于晚年的托尔斯泰肖像,他的同时代作家列·尼·安德烈耶夫《逝世前的半年》一文有过描述,兹录如下:

    他的脸上,没有他所有作品里,肖像、照片上流露出来的那种令人生畏的表情,没有因五官线条分明而使人感到的那种生硬的感觉,没有像块块垒起的花岗岩似的那种刚强然而呆板的神情,没有一生中使所有的人都服从于他的那种无限的威势,这些特征都没有了。而这些特征过去是有过的,而且曾经一度正是托尔斯泰的基本特征,但是随着岁月的消逝和他本人的努力,却消失了。他以接近数学般的正确性在走完生命的历程时,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变得十分纯洁,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

    这种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寻常的,不仅可望,而且“可即”。他那似乎并非由物质构成的,富有光华的白发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他走起路来,步子也是那么的柔和,简直听不到脚步声,他上身穿的那一件法兰绒短衫的料子也显得特别柔和,他的帽子也使人感到是柔和的……

    我发现许多原来在他的肖像和照片上没有发现的东西,使我特别感到惊叹的是他那很美的额头:他的额头在灯光之下显得像塑像一般的线条清晰。使我感到最为惊叹的是,他的两道眉毛似乎是凹进去的,而在这两道眉毛之上的额头就好像很突出,他的圆圆的头顶就显得宽阔而有亮光。

  2、本文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如果进一步探究,可以认为,写他形貌的矛盾统一,实质上也是写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以及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列宁就说过,他既是伟大的,又是可笑的(这可能不是课文作者的本意)。本文的重心是落在写他的眼睛上,通过写眼睛来写他的敏察、深刻,写他作为伟大作家的杰出才能,写他是时代的透视镜和多棱镜。

    本文是用文字给人画肖像画,运笔在方寸之间,却洋洋洒洒,数千百言。在不算短小的篇幅里,作者又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大肆铺排,有时,某一局部,数十句、数百言精雕细刻,给读者留下深刻强烈的印象。之所以能尺水兴波,纵横捭阖,主要得益于比喻、夸张的妙用。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夸张更加突显托翁的形貌特征。因此,本文的比喻和夸张把我们带进无穷想像的空间,让我们尽情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义。可以说,本文比喻和夸张的艺术效果,不仅在于形象鲜明,特征突出,更在于喻意深刻,韵味无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11:42:30 | 只看该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自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19世纪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17: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