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69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3:19: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加法交换律》教后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新课标里曾指出,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开展教学活动。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别安排在第七册和第八册,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本节课在教学材料的处理时,改变了把课本当作“圣经”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与组织,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创新和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本节课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在第七册教学加法交换律,在第八册教学乘法交换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研究。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3:19:44 | 只看该作者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教学难点是理解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看主题图,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再在老师提供的信息下面提问题,学生提出了很多的问题,最后老师要求学生解答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教学时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并交流,学生可以说出40+56和56+40这两个算式,发现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再让学生分别说出这两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最后再模仿让学生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让学生同桌讨论并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发现的规律。
    用语言表达交换律比较麻烦,怎样表示既简单又清楚?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两个加数,用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学生用图形、用字母或用其他符号表示都可以,最后得出用字母a+b =b+a表示加法交换律更简单、明了、易记。
    本节课学生参与活动很积极,教学效果较好,不足之处是: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时,没有让学生大胆自由地说,老师辅导参与过多。在今后的教学中,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互说互补、找出规律,老师可以在学生活动中给予辅导、完善,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3:19:53 | 只看该作者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李少娟

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加法交换律》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运算定律的是本册书中的重点,也为以后的简便运算打下基础。本节教学我利用学生的大胆猜测、举例验证、归纳总结出加法交换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学习全过程。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地金钥匙。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我感觉有几个环节比较有效,记录下来积累经验。

    一、引导关注验证的有效性

当学生大胆猜想后,我鼓励学生举例验证,并有意识地引导了一句话“刚才大家说有无数个,能举无数个吗?那李老师还希望同学们在举例时花些心思想想举什么样的数能更好地验证我们的猜想,好吗?”

在汇报时我特别注意了汇报的层次,从简单的整数、复杂的整数、特殊的整数、分数、小数等,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科学的验证是尽可能地从多角度去考虑,才能使我们的验证更全面,更有说服力。

二、数学文化的渗透

因为查阅了很多资料,所以向学生介绍了一种点子图集合圈的验证方式。出示几个红色圆点和黑色圆点,提出问题:把它们合在一起(出示集合圈),是红色圆点加黑色圆点总数多,还是黑色圆点加红色圆点总数多?然后圆点数慢慢增加,打乱,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无论谁先加谁,结果都是圈里这些圆点的总数。数形的结合让孩子们的思维得以打开,不光局限于举数字验证的方法,同时也为后面的验证打下了基础。

三、适当挖掘有效提升

因为两个数的交换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在我们的练习和实际运用中,往往不止两个加数,而孩子们第一次遇上时很多不太敢随便交换数字。因此,在得出加法交换律后,我让学生继续新的猜想,如果不止两个加数呢?这是一个与从不同、全新的猜新,如果成立,它将大大丰富我们对“加法交换律”的认识,再让学生自己验证,而学生的验证出乎我意料的全面,比如三个数的交换,学生换了六个算式,证明和不变;还有那些特殊的、不同的数都有人举了,在这中又有学生提出自己的感受,有的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还能使计算变简便呢!

总结本节课,整节课环节紧凑,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集中,思维活跃,言积极,所以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3:20:02 | 只看该作者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李艳苹

《加法交换律》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运算定律的是本册书中的重点,也为以后的简便运算打下基础。

本节教学我利用学生的举例、观察、发现、归纳,总结出加法交换律,环节设计合理,也激发的学生的积极性。

在创设情境环节,我利用课件出示了主题图,让学生从图中找信息,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解决问题。在自主探究环节,当学生说出40+56=96时,我问“谁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引导学生说出56+40=96。然后我出示40+56○56+40,并问“这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学生很容易就回答出来了。我接着问:“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加法交换律的符号表示环节,我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然后学生回答的特别多,像△+☆=☆+△,还有?+!=!+?,还有香蕉+苹果=苹果+香蕉等等之类的,虽然有的式子不够完美,但充分说明学生已经理解了加法交换律。

在巩固练习环节,我设计了闯关游戏,先是基础练习,还有拔高练习,层层深入,学生学得也是兴趣盎然。

总结本节课,整节课环节紧凑,利用课件也节约了大量时间,有充分的时间练习。由于本节课内容不多,也很简单,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集中,学生发言积极,所以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完成了学习任务。

但是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1、在铺垫环节,我出示了一道加法算式,计算并用加法验算。目的是为本节课打下基础。但是在学生做完并板演之后,我没有利用好这个资源,好像这个题和本节课没有什么关联似的。另外,有的学生利用了减法验算,这样是不符合要求的。这时我应该找学生说为什么这样不行,而不应该由我自己解释。2、闯关环节的第二关是判断下面的算式是否满足加法交换律,其中有道题是380+20=30+370,学生有的说是,有的否定。在确认本道题不符合加法交换律时,我应该问,怎样能让它符合加法交换律?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这个定律,也充分利用了资源。3、闯关的最后一道题是“先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这道题我应该在学生做完之后出示一份答案,这样可以起到一个示范作用。在课下的作业里,我发现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写,格式不准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3:20:12 | 只看该作者
南张学校贾亚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新课标里曾指出,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开展教学活动。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别安排在第七册和第八册,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

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本节课在教学材料的处理时,改变了把课本当作“圣经”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与组织,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创新和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本节课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在第七册教学加法交换律,在第八册教学乘法交换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研究。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9 18: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