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85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2:02: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反思
                                                       ——“数形结合”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了两次不同的尝试教学:
第一次教学: “小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来处理的:借助课件直观形象的优势,让学生在想象、类推中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过程如下:
课件演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让学生观察后思考: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学生回答后追问:这样的3 份或7份用分数和小数又怎样表示呢?……学生借助课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后,引导他们观察板书归纳出“一位小数”的概念 。 在“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也采用这个方法,让学生在推理、想象中探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1厘米放大。然而课件展示1厘米的长度和1分米的长度差不多。给学生一定的误导.结果是:0.1米、0.01米、0.001米的实际长度是多少?学生头脑中一点印象也没有。以至于在后面学习小数的“计数单位”时感到很空洞,他们不知道“计数单位”是指什么?为什么要以0.1、0.01、0.001……作为小数的计数单位?
反思教学上述教学,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其一、没有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0.1米、0.01米、0.001米……具体表象。学生以课件为支撑,借助想象去推理。由于缺乏操作体验的过程,学生头脑中的0.1米、0.01米、0.001只是几个概念而已,至于 0.1米、0.01米、0.001米……实际长度是多少?头脑中没有印象。这样抽象与表象之间缺乏应有沟通,影响了后面“小数计数单位”的教学。第二学生对小数的计数单位缺乏体验的过程.教学中没有设计用0.1、0.01、0.001……等为计数单位来找小数的体验过程.其三、课件的误导。课件出示1分米、1厘米的放大图,展示给学生的1厘米、1毫米与实际长度相差甚远。反而对学生产生的误导:认为1厘米与1分米的长度相等。
针对上述问题我进行了如下的修改:第一、在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操作体验。如教学110 米就是0.1米时,增加了在直尺上任意找0.1米的活动。让学生知道这个0.1米是指十份当中的任何一份,而不是单指0-1之间的这一份。同时让学生围绕“0.1米”这个基本的计数单位在直尺上找小数的过程:如在米尺上找出0.3米,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出0.3米的?0.3米是几分之几米? 0.3米里面有几个0.1米。或在米尺上找出7个0.1米,想一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分数表示又是多少米?……让学生在“找”“说”的活动中,把0.1米的实际表象深深印在脑海里,同时也感悟到一位小数都是由几个0.1组成的,1米里面有10个0.1米。0.1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第二、为了防止放大图给学生的误导,在出示课件后安排了让学生在直尺上找1厘米、1毫米的活动。让他们在头脑中建立1厘米、1毫米正确的表象。
按照上述两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我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直尺上找0.1米”时思维非常活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直尺上找0.1米时,学生欣喜地发现:把1米平均分成10份,0.1米不仅仅是指0-1之间的长度,8-9之间的长度是1米的110 也是0.1米。“不同的位置为什么表示的长度都是0.1米?”学生面带疑惑。经过观察、比较、讨论学生明白了:原来它们都是指十份当中的任何一份。他们还发现:1米里面竟然有10个0.1米……学生在 “找0.1米”的过程中,“0.1米”的实际大小已经深深地印入了脑海。同时学生对“0.1”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也有了一定的体验和理解.这个过程正是他们自我吸收、内化新知过程,它较好地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二是:提问“暗示” 培养对应思维、可逆思维。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教学中我采用提问来“暗示”来突破这一难点,提问时围绕“0.1米”这个基本的计数单位来设计问题:如在米尺上找出0.3米,说一说 0.3米是几分之几米? 0.3米里面有几个0.1米。这个问题意在以0.1米为基本的计数单位,在直尺上找到0.3米,然后根据小数0.3米找到相应的分数。又如在米尺上找出7个0.1米,想一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分数表示又是多少米?此问意在让学生以0.1米为基本的计数单位找出0.7米后,找到与之对应的分数。并同时渗透0.7米里面有7个0.1米。这样一正一反的提问,让学生能意识到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制的分数。有效培养他们的对应思维、可逆思维。
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新、求异意识.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是提升学生思维的必由之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1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2:02:40 | 只看该作者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的一课时《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主要教学例1。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的,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的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出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小数产生的过程。

新课开始,我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通过读商品标价理解标价的意义和测学生的身高(测彩带的长度)来引入小数的产生,使学生感受到在测量和计算时,有的能用整数表示,有的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像这样得不到整数结果的例子在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聪明的人们于是想到了用分数、小数来表示,于是小数便产生了,学生亲身经历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第二个环节,以米、分米、厘米、毫米为背景,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学习过程,学生体会到了小数的意义,然后全班交流得到: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尽管这是一种规律,但教学时,我是通过举例的方式,从0.1米还能用什么数来表示,引导学生利用1米=10分米找到小数、分数、整数之间的联系,依次类推, 0.5米、0.9米是多少分米,用分数怎么表示?接着,认识一位小数;以同样的方法认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四位小数......顺理成章得概括出小数的意义。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迁移、合情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既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又重视发挥集体智慧,组织好学习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活动。允许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孩子们在静思中,在合作商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

在实践运用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的不同为他们设计了三个不同发展层次的练习,人文性的提示更激发了学生展示的热情,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他们的知识得到了充实,思路得到了拓展,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不足之处:

对教材钻研不够。在教学相邻小数的计数单位的进率时太仓促,处理的不到位,在课中应引导学生回忆并举整数的计数单位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2:02:50 | 只看该作者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反思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生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小数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小数,其教学目标是“会读写小数,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二位小数表示”。而四年级的目标是“体会小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明确小数的计数单位,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意义。”所以多数学生对于小数的意义的理解还是肤浅的,可能并没有真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上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从一位小数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分析一位小数的意义的过程,为后面理解二位、三位小数的意义作铺垫,在此基础上再实现对小数的整体意义的概括,降低了教学难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以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长度创设情境,将数学置于现实生活当中,让学生感到亲切,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注重方法渗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本节课中,在教学1分米=1/10米=0.1米时,渗透等量替换思想,并以此为基点展开,先让学生初步感悟十定制分数与一位小数之间的联系,进而鼓励学生由此及彼、迁移类推得到许多一位小数,再让学生比较这些小数的共同点,归纳出一位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比认识二、三位小数。归纳小数意义时,渗透抽象化方法,在学生多层面、多角度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再加以抽象去掉数量、单位名称,最后抽象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最后设计了一个“做数学”的过程,让孩子们通过做数学明白小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等,还明白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三、运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学实效

本节课中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结合,提高了教学效率。从引入课题、讲授新课、反馈练习,大部分内容均制成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思维,增大了课堂容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本节课又注重了常规教学手段的运用,课题、一位小数的3个主要关系式等,均由老师板书。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四、本节课的需要改进的地方。

(1)努力提高自己调控课堂的能力以及课堂语言组织能力,对于学生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应及时捕捉,有效的进行利用。

(2)小数的记数单位和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教学中这一环节我处理得不是特别到位,由于时间不够,我没有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基本由我替学生说出,学生没有理解。

应该先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并用米作单位表示(0、01米),数一数这样的2份,3份,让学生对着自己的尺子一起数,数到10个1厘米后就数到0、1米,那我们可以怎么说?(10个0、01是0、1),教师也引导出它们的进率是10;用同样的方法数一数0、01和0、001之间的进率;然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学生可能会出现“两个计量单位间的进率是10”的错误说法,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引导或纠正,也可举例说明。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引导学生讲述,同伴互助,既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又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事半功倍。

(3)课件的制作中出现了点失误,在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中,应把米尺中的一分米进行扩大,而不是直接就把其中的一分米展现,让学生感觉难以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2:03:09 | 只看该作者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反思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基于这一理念,在设计本课时,我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高课堂参与度。

本节课我在引入新课时,选用了孩子们熟悉的校运会,同时让学生测量黑板的长和宽,从而引出小数产生于实际需要,小数的产生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因为这些都是他们身边的事情,理解起来也很容易,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厚,课堂参与度也大大提高了。

2、注重方法渗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本节课我采用了“一引、二扶、三放”三层次教学,促使学生眼、脑、手同时作用,获得丰富表象,引发学生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第一层次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米尺图,在教师启迪下,学生积极思维,根据严密的逻辑性,探索出规律。第二层次先出示米尺让学生感知,然后提问,不直接回答,留给学生思考余地。再通过填空的形式把思考过程反馈出来。第三层次的教学是通过教师点拨和学生观察、讨论、语言叙述,将规律灵活运用的过程,达到进一步清晰表象的目的。

3、动中学、乐中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皮亚杰曾经说过:“认识是从活动开始的,要让学生动手操作,、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本节课在引入新课时,我让学生测量黑板;认识一位小数时,我让学生自己涂一涂,填一填,然后同桌说一说;在认识三位小数时,不是传统讲授,而是让学生猜想,验证,自主探索。通过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学得也很轻松。

4、需要改进的地方:

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教学这一环节时由于时间不够,我没有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基本由我进行讲述,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应该先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并用米作单位表示(0、01米),数一数这样的2份,3份,让学生对着自己的尺子一起数,数到10个1厘米后就数到0、1米,那我们可以怎么说?(10个0、01是0、1),教师引导得出它们的进率是10;用同样的方法数一数0、01和0、001之间的进率;然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学生可能会出现“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的错误说法,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引导或纠正,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引导学生讲述,同伴互助,既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又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2:03:37 | 只看该作者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课后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的第一课时《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主要教学例1。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的,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的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出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小数的产生的过程。

    新课开始,我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通过读商品标价理解标价的意义和测学生的身高(测彩带的长度)来引入小数的产生,使学生感受到在测量和计算时,有的能用整数表示,有的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像这样得不到整数结果的例子在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聪明的人们于是想到了用分数、小数来表示,于是小数便产生了,学生亲身经历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第二个环节,以米、分米、厘米、毫米为背景,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学习过程,学生体会到了小数的意义,然后全班交流得到: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尽管这是一种规律,但教学时,我是通过举例的方式,从0.1米还能用什么数来表示,引导学生利用1米=10分米找到小数、分数、整数之间的联系,依次类推, 0.5米、0.9米是多少分米,用分数怎么表示?接着,认识一位小数;以同样的方法认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四位小数......顺理成章得概括出小数的意义。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迁移、合情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既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又重视发挥集体智慧,组织好学习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活动。允许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孩子们在静思中,在合作商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

    在实践运用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的不同为他们设计了三个不同发展层次的练习,人文性的提示更激发了学生展示的热情,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他们的知识得到了充实,思路得到了拓展,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不足之处:

   1、对教材钻研不够。在教学相邻小数的计数单位的进率时太仓促,处理的不到位,在课中应引导学生回忆并举整数的计数单位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2、教学最后的总结较少,引用的名言有点画蛇添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9 06:5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