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7 10:36:22
|
只看该作者
角度改变观念——《乘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本着认真钻研教材的态度,我再一次解读了北师大四年级的教材,她把乘法交换律安排在四上乘法的这一章节里,而且是先学习乘法运算定律,再推理加法运算定律 :(1)两位数乘三位数乘法;(2)探索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因数是11,99的 算式);(3)探索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安排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 “你知道吗?”而我们用的人教版教材把运算定律安排在四下,先教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再教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步一步走下来 。从教材的系统性看北师大这样的安排很好,从学生实际接受来看,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接受能力,个人认为基础好的班级用北师大这种安排体系是很好的。既能让学生学得有意思,又能开拓学生眼界和思维。
不管两种教材如何改编,但是她们的共同点就是计算不再是单纯的计算,而是为解决问题而进行计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都是在主题图的背景下展开的。北师大教材是从一个3乘4乘5的长方体引入乘法结合律展开教学的。人教版从加法交换律到乘法交换律教材提供了骑车中的信息和植树中的信息,让学生用数学的知识去解决这些比较实际的问题。乘法运算定律提供两条信息: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水。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因为学生是用人教版教材,我们无法整体上改编教材。但作为平常的课,我们也可以尝试用自己的想法去教。
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后,我提出问题:“你猜一猜在其他运算中有交换律吗?”乘法中有,学生回应我的话和坚定,“请你写几个这样的式子”学生兴趣很足,他们自己主动地思考,积极地搜索他们自己脑海中的算式。写了很多,2乘3等于3乘2,8乘4等于4乘48,15乘6等于6乘15,a乘b等于b乘a。学生从正面证明了这个猜想,于是我追问“你能举出一个反例推翻这个猜想吗?”学生想了很久依然没有想出,他们都说肯定成立。
想一想在除法减法中有这样的规律吗?学生喊了出来不可能。10除以2不等于2除以10。也有学生说可能的,5除以5=5除以5。我追问,那有的行有的不行,你们认为这个规律在除法中到底成立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不可能。4-2不等于2-4,减法中也不成立。
乘法结合律我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教学,然后让学生看书质疑,有困难的学生可以举手问问。大部分学生能理解,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我个别辅导,让学生明白主题图中的算式表示什么。(25×5)×2, 25×(5×2)。
这样的定律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又一次得到验证,就像是画国画时,在初步轮廓出来后,再精致地给她上色,画就更立体了。此时定律不也是更饱满更立体了?有时候换种角度思考问题也是很好的。我们常常以为小学是形象思维为主体,于是就自然地让更多生活情境辅助数学知识,其实有些知识点是可以让学生大胆猜想然后验证的。波利亚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习证明,而且要学习猜想。也就是不仅要培养和提高解题能力,而且要学习和培养创新能力。我想这样的深邃道理落实到我们简单的课堂里不正是一种对教材的处理,对学生的认识,对预设的灵活改变吗?
这节课整体是连贯的 ,表现在从加法运算定律到乘法运算定律的 推导过程比较自然;猜想也符合学生学习实际,他们情绪高昂,兴趣足;作为起始课,学生对定律的理解比较透彻,至于一些技能练习可以在练习课上进行。这样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教学,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猜想、验证能力得到发展。大胆质疑的习惯也慢慢养成。我想只要学生学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