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的分配律》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0:33:57 | 只看该作者
乘法分配律教后反思
在前一届教学乘法分配律之后,发现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极容易混淆。针对这种情况,在本届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一些方面: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更要同时注重其内涵。

教学中通过解决“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得到了(4+2)×25=4×25+2×25这一结果。这时老师顺着学生的注意,肯定了乘法分配率等式两边的“外形”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先加后乘)=两个积的和(先乘后加),使他们从表象上进行初步感知。进而,我们可提问“为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这里不仅要从解题思路的角度理解(4+2)×25=4×25+2×25是相等的,还要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6个25,右边也表示6个25,所以(4+2)×25=4×25+2×25。

2、注意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

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习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进行一些对比练习。如:进行题组对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练习中可以提问:每组算是个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

3、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经历解题策略多样性的过程,优化算法,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计算125×88;101×89你能用几种方法? 125×88 ①竖式计算;②125×8×11;③125×(80+8);④125×(100-12);⑤(100+25)×88;⑥(100+20+5)×88等等。101×89 ①竖式计算;②(100+1)×89;③101×(80+9);101×(100-11);101×(90-1)等。对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什么时候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什么时候用乘法分配律简便?明确利用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进行间算的条件是不一样的。乘法分配律适用于连乘的算式,而乘法分配律一般针对有两种运算的算式。力争达到“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成为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适当的算法的目的。

4、在练习中巩固。

针对典型题目多次进行练习。练习时注意练习量和练习时间的安排。刚开始可以天天练,过段时间以后可以过1-2天练习一次,再到1周练习一次。典型题型可选择(40+4)×25;(40×4)×25;63×25+63×75;65×103-65×3;56×99+56;125×88;48×102;48×99等。对于比较特殊的题目可间断性练习,对优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36×98+72;68×25+68+68×74,32×125×25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0:34:19 | 只看该作者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36页的内容。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有了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创设了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首先,我继续借助主题图,让学生搜集信息并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保证,主题图给出的数学问题情境的完整性,并且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对植树问题已十分熟悉,利于学生学习。然后让学生根据提供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通过两种算式的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学生在学习方法方面,主要是借助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方法,使学生触类旁通。并且与例1、例2比较,更放手些,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更大些。
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教学的活动。传统的教学活动往往只重视结论的记忆,而这节课我把学生的活动定位在感悟和体验上,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方式去发现,去探索。尤其是在学生初步感悟到两种算法相等关系的基础上,继续为学生提供有挑战性的研究素材,所以又举出了做校服这样一个实例,接着让学生举出一些自己身边的例子,并根据这些例子列出等式。为学生使用数学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定律奠定基础。这时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说明自己发现的规律,并能基本归纳概括出规律,最后通过自己看书,用最精炼的语言总结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过程,加强了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体验。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

应用规律,巩固新知,在练习题型的设计上,我设计了连线题、填空题、判断题,它们并不是不孤立存在,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由基本题到变式题,有一定的梯度。为了使学习的新知得到及时的强化,我先出示的是连线题,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逐步加深认识。进一步巩固后,再让学生填空、判断,不仅要求
学生会顺向应用乘法分配律,而且还要求学生会反向应用。通过正反应用的练习,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0:34:38 | 只看该作者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王柳萍
乘法分配律是继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之后的新的运算定律,在算术理论中又叫乘法对加法的分配性质,由于它不同于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单一的运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抽象程度要高一些,因此,对学生而言,难度偏大,如何使学生掌握得更好,记得更牢?我想学生自己获得的知识要比灌输得来的记得更牢。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在教学过程中有坡度的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中理乘法分配律,从而自己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我是这样设计:
一、让学生从生活实例去理解乘法分配律
一共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里8人负责挖坑和种树,4人负责抬水和浇树。重组教材,改变每组的人数,由(4+2)个25,变为(8+6)个25更能凸显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后带来的方便,也为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打下伏笔和基础。并且把“挖坑、种树”“抬水、浇树”更改为“挖坑和种树”“抬水和浇树”减少了文字对学生理解带来的困难。
通过引入解决问题让学生得到两个算式。先捉其意义,再突显其表现的形式。
如(4+2)×25其意义就是6个25与4×25+2×25所表示的也是4个25再加2个25也就是6个25,它们的表示意义一样。因此得数也一样故成等量关系。然后观察它们之们的形式变化特点,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可以写成两个积相加的形式,再捉住因数的特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说出规律,而是继续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机会
借助对同一实际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让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这是生活中遇到过的,学生能够理解两个算式表达的意思,也能顺利地解决两个算式相等的问题。
二、突破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难点
让学生亲历规律探索形成过程。对于探索简洁分配律的过程价值,丝毫不低于知识的掌握价值。既然是“规律定律”,就是让学生亲历规律形成的科学过程设计中,不着痕迹的让学生不断观察、比较、猜想、验证,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在探索、归纳过程中,渗透着从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相对于乘法运算中的其他规律而言,乘法分配律的结构是最复杂的,等式变
形的能力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开放引入的情境,一共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里      人负责      ,       人负责       。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学生主动去设计、解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案,开放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去发现、猜想、质疑、感悟、调整、验证、完善,验证其内在的规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问题,在探究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点的活动中。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有同学是横向观察,也有同学是纵向观察,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当然,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还需做到更式形结合解释,那就更有利于模型的建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7-1 21:1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