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57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 教学反思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20:04: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横向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在本单元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能用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整理统计的数据,并能对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运用统计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统计图——横向条形统计图。

    引入新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再次经历统计的过程,并在小组内制作出自己设计的例1主题图统计图,代表展示以后我提出:这个统计图还可以怎样画?学生很快就想到了好可以横着画,自然的进入新课的教学。

    在教学横向条形统计图我重点让学生认识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学生由于已经认识了纵向条形统计图,所以读图并不困难。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知道怎么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20:04:47 | 只看该作者
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今天对于我来说是特殊的一天,更是收获的一天——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接受了特级教师郭老师的听课和指导。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较以往比较不同的是起始格是用折线表示多个单位,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起始格为什么要用折线表示。

    在新知的教学时,我先与学生一起简单的分析了复试统计表中的一些信息,然后再重点就这几个学生的身高进行分析。首先请学生思考:如果将他们的身高制成一个统计图,你认为每一格表示几厘米?这一个问题犹如“一石”,激起了千层浪。生1说:“当然是1格代表1厘米。”这个学生的回答显然是基于以往的经验,没有仔细深思。他的回答立刻得到了大家共同的反驳:那肯定不行,1格表示1厘米,那最多的要画143格,绝对不行。生2说:“那就1格代表两厘米。”大家停下来估计了一下,这样也要画70多格,认为还是不行。生3说:“那就1格代表10厘米吧!这样画起来方便。”大家都点点头,正在大家都认为已经找到答案时,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大家再看这些数据,138和139、142和143,每两个数之间只相差1厘米,又该怎样区别呢?”从学生紧锁眉头的表情我知道他们已经发现每1格表示10厘米也不合适。正在学生觉得“山穷水尽”时,我又给学生一些提示:仔细观察这些数,它们都在多少以上?生:130以上。师:这组数据中最小的是多少?最大的呢?我们比较的数是在多少至多少之间?生:138——143之间。师:那138以下的数咱们需要比较吗?生:不需要。师:那你觉得138以下的数咱们可以怎样?生:放到一起。师:因为这一格与其他格表示的单位不一样,因此我们就画一段折线以示区别。师:那上面的一格表示几厘米呢?生:因为他们相差1厘米,那就还是1格表示1厘米吧。学生现在真是“柳暗花明”啊!

   对于体重的教学我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由于本节课还要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所以在后面教学“你还能知道哪些信息?”我也非常重视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信息,课堂上还出现了意外的生成。本节课我预留了充分的时间给学生完成作业,当堂反馈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得到了郭老师的肯定,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教学让学生感受用折线表示起始格产生的必要性放得不够开。郭老师提出:可以先让学生看书自学,自己发现今天学的统计图与以前学的统计图的不同之处,然后再按照我今天的设计进行教学,这样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强一些。

    虽然今天郭老师指导的是一节常规课,但也让我收获不少。他的指导让我明白:数学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20:05:07 | 只看该作者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新教材较重视让学生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再应用于实际。基于这一点,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选取学生熟悉的教材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本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妈妈给两个孩子不公平的分铅笔引入,让学生感受到分东西要公平,生活中很多时候需要平均分,即感受到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在第二个层次如何得到“平均数”,我则采取让学生自己在分铅笔的过程中发现“移多补少”和“先求总数,再重新平均分”这两种不同的方法。从课堂效果看,还是不错的,孩子们很快就想到了这两种方法。

    “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我就选取学生熟悉的各门学科的考试分数来进行教学。教学时不仅让他们理解“平均分”是如何计算出来的,让他们体会到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再此基础上我又进行了拓展延伸——已知三门学科的平均成绩及其中两门学科的成绩,让学生计算出剩下一门学科的分数。因为这个例子学生非常熟悉,所以很快他们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比较抽象的知识点的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取他们熟悉的素材进行教学,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20:05:28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单元检测质量分析
    本次检测主要是考察学生对“统计”这个单元的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本次检测学生掌握较好的是基本的看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求平均数。
    如:从统计图中发现信息、从一组学生的身高记录统计表中算出这组学生的平均身高等。
    再如:已知小明四门学科的平均分和其中三门的分数,求剩下一门学科的分数。由于此类型的题目课堂上练习过,所以掌握情况较好。
    本次检测学生存在问题较大的是:
    1、画统计图。
    如:新华小学组织学生植树,下面是四、五、六年级植树情况统计表。
年级
棵树
182
208
378

    由于表格中的几个数据相差较大,所以多数学生在制图时没有选择好一格代表几棵树。      
    2、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如:数学测试中一组学生的最高分为98分,最低分为86分,其余5名学生的平均数为92分,这一组的平均分是多少?
    这一题部分学生失分是没有理解最后的问题是要求出7个学生的平均分。
    3、少数学生因为计算错误导致失分。
     本次检测也让我发现了自己在这一单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不仅要继续加强计算的练习,同时还要加强有关“平均数”的变式练习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养成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20:12:25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单元《统计》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的“统计”这一单元里,安排的“简单的数据分析”这一小节,除了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本单元主要是通过这样一个素材作载体,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再一次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更好的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是让学生认识统计图的另外一种形式横向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合理分析和预测,培养学生利用统计方法推测和预见未来的意识。在新课开始之前,我一直在想,应该找到一个学生们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课前小研究,于是,我选择了同学们每天要做的“吃早餐”作为调查对象,一来,让学生亲身体验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和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相信孩子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必然有所想所思,这样,孩子们在读了图表后,也能进行相关的决策。
我觉得我后面设计的判断用那种统计图表示学生所喜欢的体育项目这道题,在此处,显得有点多余,还好,学生在说的时候,都持有不同的意见,也听到了不同的同学不同的声音。在小动物比赛跑这道题上,学生们在回答时,对于图上提供的数据,能想到很多,这也算是学生对数据进行的一种充分的分析和思考吧。孩子们闪现了很多知识的灵光:如鸵鸟比较有耐力,善与长跑,猎豹动作迅猛,但是耐力不强,不太善与长跑,善与短跑。。。。。
纵观全课,我觉得条例还算是比较清晰,也能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的所思所想,但是,学生过于沉稳,气氛不够活跃,教学设计,也不够严密,比如对教材的解读和把握还不够完美,以后还需在活跃课堂气氛方面多下功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6 09: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