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53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09:48: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认识》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本节课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取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来,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动手操作、讨论、质疑问难、自学、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在教学中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几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如: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放手,才有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真正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课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用实物(红领巾、三角板、纸扇、长方形、不规则图形等)的演示,导出生活中的角。并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图形去追索,去发现,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后让学生触摸三角板上的角,有什么感受。同时讨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再利用课件演示画角的步骤,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画角,在画好的角上标上边和顶点,并联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物体有角?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教学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口有关与边的大小无关时,我利用学生的三角板与老师教学用的三角板中一样大的两个角,先让学生猜猜它们的大小,然后再通过演示,验证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口有关与边的大小无关。这一情景的创设为后面的体验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1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09:49:05 | 只看该作者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数学课中的数学活动形式怎样进行才会有效,首先我们必须根据整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活动。本节课,根据教学目标中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设计了找图片中的角、摸角、创造角、找生活中的角等活动将角抽象出来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角,通时通过摸角这一活动感受的特征,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造出角,最后再找生活中的角。如果这边先让学生找图片中的角后然后就找生活中的角,紧接着再摸角、认识角各部分名称、最后在创造角。先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概念,然后再进行创造角,这样学生在活动时更有针对性。

2、在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大小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以及角的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两个难点,教师还是没引导好。在认识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开的大小有关时,这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说,不用强调“两边张开的大小就是张口”;体会角的大小与比角这两个活动可以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比角中去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比比看谁的角大,角大的要怎么变小;角小的要怎么变大。”

3、我深深的体会到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作一名好的引导者、组织者并不是那么容易。首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能够灵活调控,紧紧抓住数学本质性的东西进行交流;其次,在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学生有思考、有观察、有交流是一种有效的活动),同时要保证学生的参与面要广,让全班学生都能够真真正正的动起来,教师也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最后,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一些创造性活动,探索性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

当今数学活动可以说在每个课堂都有,有的数学活动开展的风风火火,非常热闹但活动后到底有没有取得效果呢?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呢?学生的是否有学到了知识?这都值得我们去探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9 03:0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