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复制链接]
57#
 楼主| 发表于 2008-8-14 06: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活泼的课堂创新的天地



黑龙江省宁安市第四小学 李 艳



从2001年9月开始,我们作为全国首批课改实验教师,承担了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工作,既感到光荣又深感责任重大。在课改实验中,我们以“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这一课改目标为立足点,以转变“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这一课改核心为切入点,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音乐课程总目标为依据,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转变教育观念,适应新课程

更新观念是实施课改的前提。要想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教师必须把握五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的整体教育观;面向学生每一方面的全面发展观;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主体教育观;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观;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并重的方法观。新的课程理念,突出了教学方式的变革,要在课程实施中处理好怎样“教好”和如何“学好”的关系。在音乐教学中应重视体验互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展开想像,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根据课改的要求,我总结出了“五让”的教学方法,即让学生去听,让学生去想,让学生去议,让学生去讲,让学生去表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二、课上有效果,课前需努力

要真正改变我们的课堂,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为收集与课程相关的资料,阅览室、图书馆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微机房里有我们为学生精心设计的课件,音像社里常常出现我们的身影。为了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我还投入大量的精力,利用课余时间制作了许多头饰道具。此外,我们重视集体备课交流,强调课前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案,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声像、软件、投影等呈现方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音乐氛围。总之,通过创设和谐愉悦的情境,通过甜美的歌声,让学生的心灵在宽松、自然、恬静的氛围中得到升华。

三、贯彻新理念,教学效果好

在课改实验中,我坚持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实践,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建立起了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每一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我在教学《新年好》一课时,就贯彻了体验互动、探究、合作的音乐教学模式。整堂课通过寻找声音,猜出小动物,给小动物找家,模仿小动物的形象等活动,让学生展开想像翅膀,去感受音乐、去描绘音乐。如教师在黑板上挂一幅自然景色的图,问学生小狗应放在什么位置。如果按原来的教学,学生自然按教师的标准答案把小狗放在房子附近去看家。可是现在学生们思维开阔了,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有的说小狗可放在小河里游泳,有的说小狗可以放在草地上玩耍,有的说小狗可放在路上让人牵着,有的说小狗可抱怀里,等等,通过青画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听音乐猜出小动物,并贴在画面上。这样视觉的动、思维的动、形体的动结合起来,培养了他们表观音乐形象的能力。即兴创编歌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可以在歌词“祝贺大家”这一句以外发挥学生创造与想像,试着填上新歌词,如祝贺老师、祝贺李明、祝贺程义等。“我们唱歌,我们跳舞”这一句,学生创编出“一束鲜花、一片真情”“我们欢呼,我们歌唱”等等。总之,应充分发挥学生创造的积极性,教师不做评价,让学生来评价,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爱教师、爱同学、爱长辈、爱身边的人。通过小猴子买乐器游戏,学生在玩乐中认识了打击乐,并掌握了演奏方法,为歌曲伴奏。教师对学生要有强烈的爱心,对学生像对自己孩子一样,在课堂上要用甜美的语言、和蔼的语调、动听的歌声吸引学生,使师生间距离更近。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课改实验中。我坚持学习,开拓进取,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贯彻新的教育理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全市中小学音乐教师课改实验公开课活动中,我执教的《新年好》一课,被评为一等奖,受到领导和听课教师的好评。新课程改革的浪潮袭卷着中华大地,我们只刚刚迈出了第一步,今后的任务仍很艰巨,为了保证课改实验高质量进行,我们还要不断探索研究,不断总结经验,使课改实验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08-8-14 06: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面对音乐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黑龙江省宁安市实验小学 关 宁



创造、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作为创造性最强的学科之一,音乐在人的发展和个性特征形成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就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音乐教育在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潜能与创造力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专门从事音乐教学的教师,我们决不是要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为众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鼓励、帮助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在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走进音乐中去寻找、去探索、去创造,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审美力和创新意识。

一、营造自由的气氛

要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消除恐惧心理,鼓励、帮助学生大胆尝试,勇于表现。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课改教材上册《音乐中的动物》一课时,我让学生们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用舞蹈的形式请出来。首先为了打破学生的紧张心理,我首先戴上了一个“小孔雀”头饰,跳了一个舞蹈,然后告诉同学们“我请出了孔雀,那你们想邀请谁呢?”引导他们充分想像、创编。随后,许多同学分别表演了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舞蹈,全班载歌载舞,即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了,又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使学生充分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相比之下,这要比以往死板的全班律动好得多,真正做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的活动空间,以培养想像和创造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和表现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需求,而音乐恰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教学中为学生播放音乐,鼓励学生表达由音乐引起的联想和想像。通过聆听音乐而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表情是学生音乐创造活动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如播放一些关于动物叫声的音乐来启发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引导学生倾听不同的声音,表现不同的形象;让学生在配音故事的音乐中随意模仿小动物的动作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富有创意,生动形象、活泼可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课程改革后的音乐课,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做到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音乐活动显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教师要把活动设计得“多而不杂、繁而不乱”,有头有足,有重点、有中心。例如:在一节音乐欣赏课中,我除了引导学生听辨声音的强弱之外,还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动作、绘面的联想。例如,在一节课上,我让全班同学闭上眼睛认真倾听,想像音乐所表现的是一幅什么画面,这时,一位同学按耐不住自己的情绪,站起来就说:“老师,听着听着我的想像就出来了。”他的语言使在座的听课教师发出笑声,但他却一本正经地说:“同一种声音有的也不一样,就象鸭妈妈和鸭孩子的叫声就不是一样的,一个声音大,一个声音小,刚才听这段音乐我就仿佛看到了一大早,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鸭妈妈就领着鸭孩子们去河边游泳去了”。然后他又到黑板上简单画了一幅小鸭子们游水的图画,接下去,我便引导学生试着把他们的想像编成情景剧表演出来,看着他们带着头饰认真地表演和模仿,我更深地感受到了音乐在激发学生们的丰富想像力的魅力所在。这说明,创造意识是学生在自我表现和自我想像的基础上创造性表达心中的情感以及对音乐的理解,通过音乐教学上的多样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想像力,可以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

总之,新课程改革要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关键在于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无拘无束,让学生的思维在音乐的审美体验中得到激活,创造力得到培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2008-8-14 06: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让课堂生动活泼让学生主动发展



黑龙江省宁安市石岩中学 高仁云



2001年暑假期间,我参加了为期五天的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宁安实验区通识培训班”的培训,领会到了课改的基本理念,听到有关专家、教授和编写者的精彩讲解,深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适应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它充分体现基础教育的性质和素质教育的精神,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课改实验以来,我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和课余时间,认真学习了新的课程标准,加深对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更新了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勉力,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我从以下六个方面简要总结一下。

一、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参与面广,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这一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如在演唱歌曲《新世纪的新一代》时,我采用分角色演唱与打击乐器相结合的形式,其中包括表演唱、女领、男领、女小合、男小合、一人一句、合唱等。打击乐器有我们自身拥有的乐器--拍手和三角铁,还有学生自制打击乐器--按锤,这样,既有表演的、唱歌的,还有打节奏的,使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效果很好。

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勉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在欣赏《祝福祖国》《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并为其制作小插图时,学生的想像力得到充分发挥,有的想到天安门、气球与和平鸽;有的想到了革命烈士;有的想到了一群小朋友登上了长城,并把国旗插在了烽火台上,他们在高喊:“祖国万岁!”;还有一个学生想到了台湾,用一颗大心代表中国,一颗小心代表台湾,小朋友高举着这两颗心,背景是中国的版图和一面五星红旗,他希望最后一个流落他乡的孩子尽快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时,左边的“太阳公公”在说──“祖国万岁!”,右边的“月亮婆婆”也露出了笑脸,她说──“我爱你中国!”;还有的学生从国防、军事、教育、科技、工业、农业各个角度作画表达了对祖国的祝愿。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再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开学第一节音乐课是学唱《新世纪的新一代》这首歌,我让学生们课前自制了打击乐器──沙锤,有的学生用矿泉水瓶装上小半瓶沙粒,外面用彩纸贴上;有的学生用易拉罐;还有学生用葫芦,里面装上了一少半沙粒来代替,学生们做得都很好。歌曲的前半部分是用“拍手”的形式打节奏,后半部分用沙锤打节奏,当我问到歌曲的演唱形式时,出现了不同答案,大部分认为是齐唱,而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却说:“不是齐唱,应该是表演唱!”其他同学都说:“老师,他说错了,是齐唱!”甚至有的学生还笑话他,我让大家安静下来问他:“为什么是表演唱?你能说一下吗?”这位学生说:“因为老师在前面弹琴;五名同学在前面用三角铁、碰钟、梆子、按锤、双响简打节奏;我们在下面边唱边拍手还用沙锤打节奏,我们都在表演,所以说应该是表演唱。”我及时对这位学生的回答经予了肯定,大家都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想,同一首歌、同一首曲可能有多种处理方法、多种理解,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将学生对音乐的应变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由于新教材形式多样,课堂教学的空间增大,这样就使学生都能广泛参与。在为《祝福祖国》制作完小插图后,我让每一个学生都上台来讲述所画的作品,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都愿意表现,而且讲得也很生动形象,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初二学年我也实行了课改,让学生都参与。例如,在欣赏《春节序曲》时,我首先激情导入:“同学们,欢天喜地的锣鼓,拉开了新春的帷幕。扭秧歌,放鞭炮,人们沉浸在欢乐中,你们愿意过年吗?过年的时候人们都在干什么?”学生说愿意过年,因为过年的时候可以拿到压岁钱,可以穿新衣服,可以尽情地玩儿,可以不写作业,可以和家人聚在一起等等。接着我们共同欣赏作品,欣赏的同时让学生展开想像,这时老师准备好道具,如灯笼、对联、气球、擀面杖、面(用纸代替)、鞭炮(仿制的)等,让学生到前面或在座位附近表演,学生们表演得很好,他们任意选择道具,有的模仿包饺子、擀饺子皮;有的模仿拜年、给压岁钱;有的搬来板凳挂灯笼;有的表演放鞭炮等,表演得生动形象,课堂气氛很活跃。

实践说明,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他们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家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的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形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五、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探究过程。

在学唱《歌唱祖国》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讨论歌曲的演唱风格及情绪表现,采用小组评比的形式,看哪组说的词语既准确又符合歌曲所表达的情绪。这时,教师规定探究讨论时间为2分钟,当时间到的时候,每组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是欢快活泼的情绪,有的说是雄壮豪迈的,有的说是优美抒情的,有的说是壮大行进的,有的甚至说是沉重的,等等。最后我们把意义最相近的词语如激昂的、雄壮有力的、壮大行进的、雄壮豪迈的等归纳了一下,第三级同学获胜,当公布结果后,第三组全体学生马上站起来一齐喊,同桌之间一起击掌表示祝贺。看到此情此景后,我感到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在本课得到充分体现。

六、把相关乐理知识渗透到每堂课中,使学生不再感到基本乐理很难

例如我在讲解“旋律线”的定义和特点时,如果我只是单纯地讲概念,效果不一定好,于是我用了一个比喻,把旋律线比喻成大海的波涛,当大海风平浪静的时候,波涛就很平稳(舒缓);当暴风骤雨来临时,波涛就变得起伏不定,接着,把波涛再换成旋律线,让学生自己总结旋律线的特点,即旋律线有两种型态:一种是平稳(舒缓)型,另一种是曲折型,这样收到的教学效果就很好。

2001年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正式启动年,作为课改实验区的第一批实验老师,我们倍感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摸索与尝试,改变陈旧的音乐教育观念、方法和手段,把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08-8-14 06: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审美体验、自主探究、创造表现”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黑龙江省宁安市教师进修学校体音美部 黄喜华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通过音乐新教材(人教版)的实验,改变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了“审美体验、自主探究、创造表现” 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一、“审美体验、自主探究、创造表现”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审美体验、自主探究、创造表现” 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以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其终身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打下良好的基础。

“审美体验、自主探究、创造表现” 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教学模式的建构体现了全员参与,师生互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求异创新的基本理念。

二、“审美体验、自主探究、创造表现”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程序

(一)审美体验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开展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二)自主、模仿、探究、拓展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每个学生充分地聆听体验音乐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地、主动地去模仿,探究式地学习音乐。

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探究式的学习和即兴创作,表现的形式不拘一格,多种多样,有唱、奏、舞、相声、小品、诗歌、剪纸、绘画等,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三)创造表现、合作交流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创造是指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造音乐的活动。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教师应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不要用“标准答案” 去束缚学生。同一个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同一首歌,可以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应重视音乐实践中的创造过程,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张梅玲教授说:“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不能一次求完善,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她的话富有哲理,对我们音乐教学也很有启发。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创造表现,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究,给学生提供条件让他们去大胆设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独立见解,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创造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创造表现的形式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歌舞、合奏等表演,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对社会音乐生活的关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三、“审美体验、自主探究、创造表现”教学模式的方法与策略

(一)以审美为核心,注重体验与感受

音乐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牢记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审美为核心,遵循听觉艺术的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将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注重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动作将音乐美传递给学生,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二)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首先,教师要走下讲台,站在学生中间,重新设计学生的座位排列顺序,可将学生的座位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排成圆形、半圆形,两组对坐等形式,从形式上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其次,师生可共同体验一种情境。例如,教《唐僧骑马路得略》时,同学们分别扮演正面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教师扮演反面人物老妖怪,师生共同参与表演,一起唱,一起跳,共同构建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们在无拘无束的课堂中进行表演与创造。

(三)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采用自主、模仿、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动力,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形成自主、模仿、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例如,教学《金色的秋天》时,可结合本地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的特点,首先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谈出对秋天的认识与感受,这一问题非常接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们兴趣盎然,侃侃而谈,接着教师,再问,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心清是怎样的?学生答,是非常欣喜、激动的。接着问,那人们在丰收的季节用哪些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呢?这时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出许多种表现形式,教师可随即引导学生自由组合,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现秋的喜悦。同学们集思广益,于是就出现了用舞蹈、唱歌、器乐演奏、手工、剪纸、诗朗诵、书法(写对联)、绘画、小品等多种表现形式,同学们以自主、模仿、合作探究的方式形象地表现秋的喜悦。学生在兴趣中,在美的熏陶中,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新知,培养了他们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精神和合作意识,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如果让班级的学生组织一台庆丰收的联欢会,以上几种表现形式的组合堪称一台精彩的表演。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了学生对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与团队精神,也突出了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改变了以往那种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式。

(四)情境陶冶,激发学生创造表现欲

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适合的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使学生更能加深对教学内容的领悟与感受,激发学生的创造表现欲望。例如,教学《金色的秋天》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到秋季丰收的喜悦,调动学生自己动手,布置一个丰收的小院。将教室看作是一个农家小院,自己动手剪彩条,拉花,写对联等方式来布置,经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把教室布置成很像一个丰收的农家小院,同学们在这个小院里欣赏《庆丰收》,手舞足蹈,无比喜悦,在音乐中体验丰收及成功的喜悦,同时又提高了学生们动手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作表现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教材内容

实验教科书在编写体系、结构上有其明确的特点,每单元、每课都设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教师有责任围绕主题选取音乐材料,延伸教材。例如,教学《祖国颂》时,可选取《我的祖国》《祖国、祖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祖国,慈祥的母亲》等作品补充进来。教学《金色的秋天》时,围绕主题,选择《好收成))(好日子》等歌曲来表现金秋人们的喜悦心情。教学《亚洲之声》时,除了教材中列举的几个国家乐曲、歌曲之外,可让学生搜集其他国家的音乐作品并了解其地理、人文等知识,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层面,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及参与的积极性。

构建“审美体验、自主探究、创造表现”的教学模式是一次新的尝试,经过一年来的实践,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课改实验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使它更加有效,更加完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楼主| 发表于 2008-8-14 06: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浅谈音乐教学的创新



黑龙江省宁安市宁安镇红城小学 徐 坤



江泽民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音乐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听觉、感受、联想、想象、表现、创造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根据我的理解,音乐教学的创新是一种演变和渐进的过程,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态度

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教师首先必须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教师的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探索精神等。教师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寻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与习惯定势的束缚,引导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促进创新态度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种种创新性表现常常与错误、顽皮、任性、争吵等相联系。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敢于想象和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是好的,也是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假如不给予学生创新机会,轻易代替、否定学生的意见,不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让他们产生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同时还会使学生懒于动脑,疏于尝试。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正确对待“良性争吵”,多给学生创造“争吵”“讨论” 的机会,大胆探索、求真、求新。

二、找准创新的途径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定创新的内容很重要。可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培养即兴创编能力。如让学生用各种声音材料去模拟和表现自然界中的各种音响及对事物的切身感受;用声音编创较为完整的带有情节的声音故事,进而尝试为所学的有关诗歌或故事进行简易的配乐表演;让学生口头创编旋律或简单的旋律接龙,即兴创编节奏;也可根据歌曲的内容、形式和情绪边唱边表演,创编出有表现力的表演动作或新的表演形式;还可以尝试创编歌词或为不同情绪的歌、故事、美术作品等编配音乐;等等。

游戏是儿童较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儿童在玩中学,在乐中学,通过游戏开发儿童的创造思维。如模仿、模进、旋律接龙,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三、优选创新的方法

1.发现法

发现法是学生动用教师提供的按发现过程编制的教材或材料进行“再发现”,以掌握知识并发展创造性思维与发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采用发现法,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提供各种音响材料如刮风、雷电、飞机起飞等音响,混声合唱曲,打击乐,人讲话声,水声,钢琴、木琴等乐器组合声等,让学生识别什么是音乐,什么是非音乐。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然后再从实践到理论上去检验、证明,这样通过发现得出结论。

2.问题教学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性地回答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一听赏一提问一假设一推理一验证” 等过程,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境法

情境法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音乐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往往需要借助情境,如:创设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情感体验和情境,从而增强对教材的理解,促使他们产生用音乐来表达的欲望,同时也受到一定的性情陶冶。

4.讨论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问题,相互启发,讨论辩论,各抒己见的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讨论法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能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歌曲演唱的处理分析、音乐欣赏作品的理解、形体动作的动作分析、旋律创作的研究、乐队的简单编配等,都可以采用讨论法。

四、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

创新性思维表现在不满足用现有知识和社会常识去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而是从崭新的创见来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有活力的一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离开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想象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如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或利用原型启发,诱发思考,促进学生想象。如欣赏一首作品,让学生自己想象、联想,学生们会得出多种答案。

2.培养求异思维能力

以往的教育教学重视求同思维的培养,忽视求异思维的训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主动性的培养。教师的话绝对是正确的,歌谱写错了也那么唱,音不准、节奏不对也不去辨别等。求异思维就是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思考问题,探索多种方法、答案,激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

3.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所谓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散思维具有多端性和灵活性两大特点,在音乐教学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如让学生先实践后总结归纳,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再如通过设疑、提问等手段,也会获得较好的效果。

五、构建创新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某种教学模式是针对某个实际问题,为达到某种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最优教学操作范式。教学模式的构建、选择,要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本质出发。

创新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教学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目标是培养创新能力;教学过程是主动、生动活泼;教学法是启发内因转化;教学环境是和谐愉悦共振。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统一体,它们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体会,希望同行们能在教学中创立更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与学的音乐实践方式,体现培养创新能力的各种课型的音乐教学模式,为我们音乐教学的发展增光添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008-8-14 06: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黑龙江省宁安市丹江小学 何 颖



历时一年多的研讨与修改,新课程标准终于满载着时代气息呈现在我们面前。作为一名课改音乐教师,面对新的理念,面对新的教材,感到欢欣鼓舞。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改革创新精神,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教学思想。新课程标准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较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要求,这次跨世纪的课程改革是教学领域里一次极深刻的变革。为了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努力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堂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第一切入点

要培养和发展创新精神,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教师精神饱满、语言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活”起来;要形成民主、平等的氛围,在学生回答问题中,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想法、新方案;要培养学生有独立的见解,培养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他们时刻感到随时都会有“成功”的机会。

二、重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手段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向人们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未来的人不仅能动脑,还得能动手;不仅善于研究探索,还得勇于实践。

所谓动手能力就是实践能力。动脑和动手是紧密联系的,人要用形象思维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通过实践才能转化成“产品”。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寻找生活中的声音》一课,让学生通过听一听,说一说,演一演等形式,充分体现出脑和手的活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

三、改进教学方法是训练创新思维的途径

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今天,教育者的任务不再单纯是向人脑的仓库里“装”知识,而是要变“教会”学生知识为“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为此,改进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课堂教学要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只有具有主人的意识,加之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获得新知,进而才有可能进行创新思维。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音乐课堂的教学,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动画城》一课时,可让学生先欣赏几段教师准备好的动画片,学生可跟着音乐哼唱歌曲,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你还看过哪些动画片,能给大家表演一下吗?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乐趣。

四、发展个性特长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条件

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等熔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 因此,营造一个使个性得以发展的宽松的氛围,是保证和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在和谐民主的环境里发展特长。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愉悦的,不要一味地讲求整齐划一,不要刻意地追求有板有眼,要给学生一个个性发展的空间和自由。压抑个性自由,就是抑制创造的欲望,埋没了创造性人才。为此,每一节课前或课后,我都给学生留有空间,起名叫“才艺表演”栏目,让学生在此栏目中,发挥自己的特长,表演自己拿手的节目,充分给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认可。

五、培养心理素质是锻造创造品质的关键

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一个人没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不能面对困难和挫折,摔倒了自己不能重新站立起来,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流、沟通,久而久之,变得心胸狭窄,上进心中隐含着强烈的虚荣心。这样的人是无法找到自己生活的空间的。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意志和性格、兴趣和情感等因素对人心理所具有的启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补偿等重要作用,通过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自立自强,学会做一个有坚强意志的人。只有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做人,才能更好地创新。要帮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团结协作精神;要帮助学生学会以正确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宽广的胸怀对待困难和挫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品质。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创造性的教师来培养。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具有创新的精神。只有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新的意识,学生的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张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2008-8-14 06: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让音乐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广西南宁市共南小学 余 萍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音乐与相关艺术和文化的融合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能力。然而,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了音乐教材的被动使用者和接受者,这种“唯教材而教材” 的思想观念逐步形成了封闭、狭隘的音乐教学格局,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创造性劳动,降低了学生的审美积极性,压抑了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失去了音乐的“精神价值”。而现如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崭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给音乐教学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它不仅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新潜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使师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使音乐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审美核心” 的活力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构筑音乐课堂教学,通过音乐作品的音乐美和视像美来完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情智互补的作用。如:欣赏《春天悄悄来临》时,我抓住了作品音乐美的特征,紧扣音乐主题展开教学,运用听觉感知,视觉感知和情感体验将学生带进音乐作品的意境之中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情感体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那水波荡漾似的分解和弦为背景贯穿全曲,主题充满歌唱性,乐曲旋律抒情柔美,似有春天来临,冰雪融化,万物复苏之感;中间部分,乐曲显得更为明亮,犹如春光明媚,婆婆起舞的柳丝和着春风在唱歌;最后一段,持续的分解和弦犹如春风给人以遐想。我和学生都沉浸在这美的音乐和画面中,流连忘返。学生也在乐曲的感染下说出了热爱音乐、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体验。

二、“和谐互动” 的活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通过信息的传递和转化,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过程。《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了音乐教学中的师生和谐互动,“和谐”是师生之间互尊互爱,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用美妙的童心和赤诚的爱心,搭建起师生情感的桥梁,使学生以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互动” 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特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音乐教学需要师生共同来塑造、表现、创造音乐美,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在教学双向互动中才会焕发活力。如我参加优质课比赛荣获一等奖的《春雨音乐会》一课,在课堂上我以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与学生一起围绕创设“春雨音乐会” 的艺术情景开展音乐活动,让他们在音乐活动中大胆表达,善于交流,领略合作的愉快。通过赏春雨、画春雨、唱春雨、奏春雨、舞春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展示了学生的音乐才能,激发了学生对美的追求,达到了师生和谐共振、和谐互动。

三、“实践创造” 的活力

音乐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创造过程。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 同样,音乐实践创造了音乐美。人们通过音乐实践把来自于生活的音乐作品还原成活生生的音乐形象,给人们带来了艺术美。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在活动中创造美,获得审美体验。我在一次课改实验研讨活动中上了一节汇报课──《神奇小乐队》,我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物品中(如饮料瓶、小药瓶、鞋盒、杯子等)发掘音乐,动手制作各种“小乐器”。学生们通过观察、创造、动手实践,变废为宝。他们的实践创造能力真让我感到惊奇,制作的乐器可谓是“神奇之极”:有“小吉他”“小编钟”“小古筝”“小沙锤”“爵士鼓”等等。在课堂上,他们兴致勃勃地分别介绍了自己的“得意之作”,交流了制作方法、演奏方法、音色,还兴趣盎然地敲出快乐的节奏。学生在实践创造的过程中产生了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体验到了创造的成功感。

四、“综合发展” 的活力

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伸展。发展,是《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音乐教育理念,是使学生的人格向完整、和谐的方向发展。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以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如《五十六朵花》一课,综合了艺术之外的地理学科知识,让学生了解了地理环境与民歌特征的关系、风土人情与民歌风格的关系、民族语言与民歌韵味的关系等。这不仅给了学生丰富的人文知识,而且对各民族的民歌有了了解,扩大了音乐视野,丰富了知识,使学生终身受益。同时,充分体现了音乐的价值,促进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结语

我们把音乐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我们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音乐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成为真正的音乐圣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8: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