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复制链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8-8-11 06: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学习进步改革创新



辽宁省大连市长春路小学 牟红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教育取得辉煌成就,然而随着国际音乐教育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国外一些可供借鉴的音乐教育理论和方法也被系统地介绍进来,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现行的音乐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在有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不能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因此,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此形势下,我区承担国家级音乐新课程标准实验项目,我有幸成为课改教师的一员。经过半年的学习和实践,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收获。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把握得如何,直接影响课程改革实验的进程和质量。因此,我利用署假期间参加了在河北省秦皇岛市举办的国家级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辅导的研讨会,对课改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后来又参加了区里组织的新课标学习活动。通过学习使我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的教学观念,转变了教学思路,为新课改实践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转变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实践活动。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提供、积累音乐文化的广阔天地。因此,新教材提倡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贴近自然,采取围绕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主题组织单元的方法,使学生在富有自觉性和自主性的学习中感受音乐。例如:第三单元的《音乐探宝》一课,本是一节复习课,没有新知识的传授,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思路,学生唱唱、跳跳就可以了。我在设计这一课时,通过游戏的形式带领同学根据画面和路标的内容,寻找宝贝,使学生一直在浓厚、好奇的学习兴趣中,在自主的探究性学习中,复习所学过的歌曲和节奏。直到下课时,学生还余兴未尽。这节课受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领导的好评。

三、重视实践活动,注重文化传录

音乐学科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音乐活动的设计应生动有趣,富有创造性。例如:在《听听我创造的声音》一课中,我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准备了大量能发出声音的物品,使学生通过报纸、塑料袋抖动的声音,联想到风声、雨声、瀑布声等,通过敲击装有不同水位的杯子发出的声响来感受声音的奇妙,并用自己创造的声音为歌曲配伴奏,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锻炼实践了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又J学习领域。新课程标准把它作为教学内容四大部分之一,是区别于旧大纲的重要方面。新教材把音乐作为文化来介绍,同时着力于对音乐文化内涵的挖掘和理解。教材不仅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将世界民族音乐列入其中。教材还注意吸收和引进文学、戏曲、美术等姊妹艺术和相关学科的新概念、新成果,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为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为学生理解音乐、喜爱音乐、学习音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8-8-11 06: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让学生在音乐课中感到“我能行”



辽宁省大连市市场小学 孟宪宏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音乐课中的教学目标的改革,就是要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并让学生从音乐中得到美的熏陶和美的享受,而这种美的享受来自于宽松民主的氛围,它可以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随时随刻都感受到“我能行!”学生的这种感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获得。

一、用激励性的“课前语”,让学生感到“我能行”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授课,首先要抓好“导课”这一环节,从“德导”到“育导”,成功的导课第一锤就能敲在学生的心上。为此,每次上课预备铃声响后,我总是让学生齐声背诵一句“激励语”。例如:“我的歌声真动听!”“今天我真棒!”“音乐是我的好朋友”等等。这样一来,学生一开始就自己树立了信心及对音乐课的兴趣,再加上老师的话语:“今天你们表现得真不错!”老师真喜欢你们的歌声!”双向的激励、融洽、和谐、民主的气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使他们感到能上好音乐课,“我能行!”。

二、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到“我能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上学生情绪兴奋时,记忆力增强、创造思维活跃、教学效果颇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善于运用激励的手段,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的情绪,积极学习。

教学中,我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新颖、生动的教学形式,激励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感到“我能行”。具体做法是:1.节奏训练与游戏相结合;2.歌曲学习与自编自演相结合。

1.引导学生自编动作

低年级音乐教学中,主要是以“动”为主。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好动、好奇心强且情绪极不稳定,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运用体态律动,让学生自己编动作、自己跳,达到自学、自乐的目的。

2. 启发学生编歌词

新歌的歌词,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主要是以教师的“教读”为主,但有些歌曲,可以引导小朋友自己来编歌词。例如:在教一年级歌曲《在动物园里》时,老师鼓励学生大胆地改编歌词,很多学生把他们喜欢的小动物都填在歌词中。例如:“孔雀开屏真美丽,真美丽”“小兔跳舞真可爱,真可爱”这些都是歌曲中没有的词,老师鼓励他们说:“嗯,你们可真聪明,都成了小小词作家了!”其他小朋友一听,也都争先恐后地说:“老师、老师、我也行我也能作词。”于是大家一齐开动脑筋,不知不觉中为歌曲填了许多词,学生演唱起自己编写的歌词更是兴趣盎然。

三、用自主性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感到“我能行”

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学生突破了学习的重难点,就把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和学法上的自主性。在四年级合唱歌曲教学中,我打破以往教师给学生分声部的习惯,而是让学生采取主动学习的态度,告诉他们“你喜欢哪个声部就唱哪个声部”,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高。接着老师再次鼓励学生:“你能不能试着把较难的声部也唱会?看谁两个声部都会唱?”这样激励的话语、大大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向自己挑战的信心,从而,让他们感受到“我能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8-8-11 06: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改革之路越走越宽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郭家街小学 陈香云



我是一位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师,兼任辛寨子镇音乐学科兼职教研员。2002年9月开始课改实验以后,我深深地感到音乐教育工作任重道远,虽然我们是农村小学,但小气候也要适应大环境,跟上形势的发展,为了广大农村孩子的发展,我们要抓住机遇,走在改革实验的前列。

一、更新音乐教育观念

面对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和新编的人教版音乐教材,我们首先要弄懂、吃透。怎样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最关键的就是尽快更新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加大教研力度,加强学习。新学期伊始,我就做了“依据《课标》研究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案”活动的详细安排和布置。然后召集教师们汇报、交流、研讨。通过实际操作,使教师充分认识到《音乐课程标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纲要,引起全体音乐教师的普遍关注。过去教师只看教材上课,而现在是课标不离手,课标成为课堂教学的理论支撑,这已成为音乐教师的共识。

有观念才有行动,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当前,新课改的教育形势,对教师的备课、上课及课堂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开展了“勤学乐练,互学共进” 和“一功四课”等活动,即:音乐教师基本功展示和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今年的音乐教研课,我设计为二级课堂教学实验尝试。一级尝试的要求是:音乐教师自己设计教案,用本校学生上公开课,全镇音乐教师观摩评价,根据音乐课程标准提高到理论的水平上群体诊课。二级尝试的要求是:自行设计教案,交叉备课,交叉上课,用外校学生,借校、借生上观摩课。并请来了外片音乐教师和专家为我们评课,看教师用新的理念如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如何驾驭教材创造性地实施课堂教学。这一尝试得到了专家的好评,得到了观摩教师的认同、鼓励和赏识。我镇片的音乐老师受到极大的鼓舞,我们的改革之路越走越宽,幸福之感油然而生。我们敢于创新、敢于尝试,我们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二、改革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落实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主渠道,教师应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的教学体会是:“一把握”“三研究”“四开发”。即:“把握好音乐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来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细心地研究教材、科学地选择教法、创造性地设计教案。”“开发校内外、教师与学生、家庭、社会的音乐课程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

我的音乐教学思路是:在育人上奠基,在课堂内体验,在学生家庭里延伸,在实践中检验。全身心地投入、声情并茂。以音乐教师特有的音乐形象,用爱心、专业技能、授课方式及特色,像磁铁一样去吸引学生。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因此在教学中要始终做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教师要以“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学生的合作伙伴” 出现在课堂上,创设民主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差异)、开发型(学校、家庭、社会)的新型教学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实践—创新。特别要引导学生深入情感体验。倡导自由、自主地学习,因为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学生才能自主学习,也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学生的实践、创新个性才能得到发展。

音乐教育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它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把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融进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同情感、态度、兴趣等因素紧密结合,并注重学习知识或获得技能的方法与过程。这是我们当前音乐教育和教学所关注的探索与改革的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08-8-11 06:2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改变观念 改革教学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兆麟小学 于 婷



21世纪的音乐课,应该教给孩子们什么?这是备受广大音乐教师关注的一个热点课题。随着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的推广与实施,在经过了多层次、多部门的培训学习后,自己逐步树立了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彻底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努力改革课堂教学,力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一年来,在教研员的指导下,在校领导的支持下,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实践与探索,深刻地感受到新课改、新教材、新教法带来了课堂新气象。现将自己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多年来,我们音乐教师都不断地述说着教材老、线谱难等实际教学困难,寄希望于教育部门及早更改教材。现在,终于盼来了新课改。但当我们欣喜地拿到“新课标” 和“新教材” 的时候,我们的脸上并没有洋溢出喜悦的笑容,因为对于“新标准” 和“新教材” 的大变革,我们一时还无法领悟,教学中感到无所适从。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标准” 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已习惯了传统音乐教学的广大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一场挑战。

为了尽快尽早适应和执行“新课标” 的精神,在教研员过佳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大量的新课改理论,进行了反复多次的研讨活动,尤其是对音乐的新课标多次学习理解消化,逐步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明确了音乐教育不应仅局限于在“知识”“学科” 等狭隘的范畴内理解,而是要把“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 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的素质教育思想。

通过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及现代教育意识的培训与强化,可以说我已能较深刻地理解新课程全面改革的意义与精神,转变了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并不断地付诸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

二、全面贯彻精神,改革课堂教与学

有了充分的理论作指导,教学实践就有了一定的方向性。我注意用新思想、新理念来支配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力求全面贯彻课改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积极有效地引导下,都生动活泼地学习,促使他们全面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以审美为核心,激发学习兴趣

新的教学理念提出: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让学生的身体和思维真正地“动”起来。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都受主体情绪的影响。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下,人的自主探索和体验的状态最富有开拓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说,只有课堂充满生动活泼的心理气氛时,学生的精神才会饱满,情绪才会高涨,兴趣才会浓厚,思维才会活跃,学习效率才能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对学习环境与氛围的创设,取得较好的效果。

1.开放座位。

座位模式是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有着深刻影响。传统的“秧田式”座位排列,单调刻板,只能让学生感到纪律的约束,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活动与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为了让学生在每堂课走进教室都能感受到强烈的音乐气氛,唤起学生们的学习愿望,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半圆形、方形、台阶形等座位模式,有时因活动需要,干脆移开方凳,师生围圈坐在地中央,尽情地唱啊、跳啊,从孩子们兴高采烈的学习中,我知道他们非常喜欢这种全新、自由的座位编排方式。

2.板书设计。

音乐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运用独具匠心的板书设计,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与多层次美的教学氛围,还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板书中感受到音符的形态美、结构美;音乐语言的简捷美;音乐表现的形象美。在以往的教学中,自己不重视板书的设计,认为音乐课重在教唱歌曲,进行表演,再加之自己缺少美术细胞,很少去设计、构画板书。在新一轮教改中,把音乐审美摆在了核心位置。起初是逼迫自己结合教学内容来进行板书设计,创设情境,逐渐尝到了图文并茂的板书为音乐教学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在我每堂课都尽可能地变换花样地设计板书,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学习氛围,既体现了新课标“潜移默化培养美的情感” 精神,又极大地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兴趣,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面向全体学生

新的教学理念提出: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每一个孩子的天性都喜欢音乐,乐于自我表现。可如果总是单调呆板地教学,就违背了孩子的年龄特征与认知特点,时间长了,孩子的兴趣就会丧失。大部分的孩子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每堂课只有少部分的好学生来勉强配合老师完成教学活动,长此下去又怎能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呢?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恶性循环,我在备课中注重备学生、备教法,采用灵活可行的教学形式来组织进行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提供可能和空间。

1.师生互动,主动参与。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定学,即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让学生配合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不愿学也不会学。新课程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我在课堂中能够摆正教师的主导位置,主动自觉地做好角色转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同行者与促进者,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与发展,让自己的课堂建立起师生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在一年级编织声音故事《小白兔盖新房》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声音,进行模仿与创造,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结合教材来让学生看图想象编讲故事。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一些道具与乐器,并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编织声音故事,进行学习汇报。当学生排练完毕邀请我来当他们的免妈妈时,我欣然戴上头饰、加入了他们的表演行列,和他们一起忘情地表演起来。由于教师的参与,学生积极性高涨,每个人都积极主动地表演着,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2.合作学习,鼓励创造。

音乐学科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不仅需要学生的各个感官都积极参与,而且更需要学生形成一股合力,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完成。尤其是处在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今天,如何在课堂上给学生留点“交往”空间,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进行良好的交往与合作,共同去探究新知、获得新知就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因为有了这层思想上的认识,我在教学中就比较注重学生小组学习与竞赛的环节设计,抓住教材中生动有趣味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地合作创造,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集体学习的乐趣,都分享集体合作成功的喜悦。例如,在一年级歌曲《在动物园里》短小的四乐句,欢快上口的旋律唱出了狮子、猴子、小鸟的形态动作特点,学生们非常喜欢唱。我抓住这一良好的学习时机,结合这吸引学十的有趣内容,来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四人一小组,一人一句,来共同编唱一首新的《在动物园里》,并逐一进行汇报演唱。孩子们积极投入创编,演唱了十几首《在动物园里》,可谓千姿百态、百花齐放。

3.重视实践,培养能力。

轻松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同时又增强了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对发展其想象力、创造力及其他各种能力很有益处。为此,在教学中,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轻松有趣的游戏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玩中认识、体验、创造音乐,培养了各种能力,达到新理念的最终目的。例如,一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音乐探宝》,让学生想象正在奔驰的火车的声音,启发学生用体态、律动或打击乐器模拟奔驰中火车的节奏,想象火车由远及近的速度力度变化并表现出来。接着教师点拨,引导学生通过身体各种感官活动来运用不同的节奏速度、力度等体现火车途经各站的情景,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又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角色(司机、列车员、乘客)来参与游戏活动,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最大的满足,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经过一年的课改尝试,品尝到课改结出的丰硕成果,深深地喜欢上新课标、新教材,也深刻地意识到肩上的责任和使命。作为21世纪的音乐教师,我愿意迎接各种挑战,不断充实完善自我,做一名称职的“美的使者”,投身于音乐教学的改革,为提高全体学生的音乐素质,改进音乐教学做出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08-8-11 06:2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在音乐教学的实践中体现《音乐课程标准》的内涵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教师进修学校 金 缦 过 佳



大连市西岗区承担“《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研究”实验到目前为止将近两年的时间。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我们的研究活动经历了一个从认识到学习、从了解到初步掌握、再到实施这样一个学习、实践、提高的过程。

实验的第一年,我们将工作的重点放在理论学习上。通过研读、比较、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帮助教师理解课程标准的性质、理念、目标及内容标准。以此达到三个目的:一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二是领悟新课程中“新” 与“旧” 的不同之处,从而发现音乐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相关文化的关系;三是培养一支能较好胜任音乐学科教学的教师队伍并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验的第二年,教师们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不但需要教师对事业的责任、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情,更需要崭新的教育理念、高超的教学水平才能适应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在课堂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的新课程理念在音乐实践中随处可见。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清醒地看到,在课题研究中也开始凸现新的问题:1.理论层面上的课标学习怎样向实际的教育教学转轨。2.在教师行动研究的大背景下,怎样实施音乐课程的校本研究。3.怎样在“《音乐课程标准》研究” 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4.怎样对音乐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并高效能利用。新的问题带给我们更多的理性思考。2002年课题组结合《音乐课程标准》,找准四个切入点进行行动研究,力图解决上述四个问题。

一、开展“集体备课、教研诊评” 活动,解决《课程标准》向实际教学的转轨问题

《音乐课程标准》中强凋: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通过聆听、表现、创造等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基础。教师们立足于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立足于教学方式的改变、立足于教研方式的改变开展“集体备课、教研诊评”活动,解决了《课程标准》向实际教学的转轨问题。

首先学科教研员在教研活动中与学科教师共同将教学内容、实际课题进行分类,然后按照类别征集教案(采取自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方式);其次教师代表与预选教师集体备课(强调注重在学习理解新标准的基础上备课,在整体研究教材结构的前提下处理局部教材,在分析儿童学习起点和明确教学目标终点的过程之间取舍素材与环节);第三步当教案被工作组审查通过之后方能实施教学,并由电教老师刻成光盘作为资料,加以保存(课后附有科研与教研员的点评);最后由学科老师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统一观摩、研讨(看课教师着重把握此课为了验证和理解《课程标准》中的哪些基本理念;执教者课后需说明每个教学环节设计的初衷;评课者参照《课程标准》需诊断哪些方面达到了,哪些方面还不够,应该如何改进,从而达到共同理解与掌握课程标准的实质)。这样研究的目的有三方面:一是将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把握落实在每一节课中,使《课程标准》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的指南,从而避免了《课程标准》与教学实际相脱离的问题;二是以课代研、以课代训,使设计教案、指导执教、观摩研讨的过程成为教师、教研员共同学习、共同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共同提高的互动过程;三是针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鲜活、生动的案例(如音乐教师的音乐网页制作)作为经验进行总结推广,而共性的问题(如怎样对学生进行适度具体的表扬)则成为后续培训难得的素材。

二、以“一个课例、三次讨论” 为切入点,实施音乐课程的校本研究

《课程标准》强调: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有一定比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内容占课程总量的80%~85%,其余15%~20%留给地方教材及学校教材。如何充分地利用好这20%,开发出有特色的地方校本课程,是值得重视的问题。由于每个学校音乐教师人数有限,如果开展校本研究势必流于形式。基于这样的思考,受顾持沉教授的《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的文章启发,我们将校本研究变通为区本研究。

首先,将音乐教师按学校地理位置划分为小组,将音乐内容的七个单元承包给七个小组,一组承担一个单元;其次,每组依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来确定一个音乐实践主题,共同设计一堂实践课。上课时,组内同事、两位受邀外来研究者共同听课,课后再一起反思与他人的差距;修改上课计划(新行为课),按改进的计划上课,再听课,接着再讨论,反省原有设计与实际效果的差距;第三次上课(新阶段课),再听课,再讨论反思整个过程并写成报告。“一个课例、三种讨论”的目的,一是切实开发区域课程,二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通过分类指导活动,进一步促进音乐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师应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教育知识的教育家,又应是具有突出的音乐能力、丰富的音乐知识的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而目前我们的音乐教师还不具备这样的水准。因此在音乐课题研究中,我们将工作重点延伸到“音乐教师可持续发展” 上来。一般来说,我区音乐教师分三类,传统意义上的典型教师陈旧的观念根深蒂固,不是通过一、两次通识培训就能转变的。面临着课改的大潮,教师若再不改变观念,随时有被淹没的危险。伴随着新课程共同成长的新教师,在课改的大背景下其内在功力也就日显不足。其他音乐教师在课改中持观望态度。怎样使这三类音乐教师借助课改不断成长、不断发展直至成为课程改革的中流服柱呢?这就关系到音乐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了。

我们采取扬长避短、分类指导的工作策略。针对传统保守型教师,一是增加通识培训的内容与力度,不断加快“内化”过程;二是让他们在互动研讨中分析教学案例(有利于转变观念的教学实例)。针对新教师,一是聘请专人辅导音乐学科相关知识、相关技能以弥补基本功的欠缺(如两期的钢琴即兴伴奏讲座、儿童合唱训练讲座、指挥讲座);二是委以重任,促使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学习,加快进步的速度。针对观望型教师,一是在合作教研中鼓励他们上讲台当主角,以此加强理论修养;二是帮助他们在教改实践中多上课、上好课,以此提高教学水平。同时,注重培养全体音乐教师与音乐相关文化的修养(如带领教师参加音乐演出活动,带领教师观摩中外艺术家的演出等),总之,取长补短、分类指导的工作方式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全区60多名音乐老师有30余人次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文章;有30余人次在国家、省、市级教研活动中执教观摩课、示范课、录像课。如今,音乐教师的教学风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为我区课改中的新气象。

四、取长补短,开发利用音乐课程资源

《课程标准》强调:大力提倡开发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利用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的优势为教学服务。经过学习《课程标准》与教研培训,教师们明白了新课程为教师的创造留有很大的空间,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自身的特点努力发掘音乐课程资源。我们结合我区青年教师会做课件的优势,充分利用优势加大开发利用音乐课程资源。如滨海小学的赵叶老师不但自费学习先进的课件制作技术,而且能将课件制作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难能可贵的是赵叶老师精心制作的课件不但让本学校教师使用,而且无私地提供给其他学校的教师使用,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她尝试的电子备课方法如在每一课教案中链接相关知识、练习、范唱、伴奏……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当再次教授这一册教材时就可以在电脑上加以修改、补充、完善,节省了教师的精力与时间。赵叶老师在会议上由衷地说:“是信息技术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清新的活力,是新课程为老师提供了成长的舞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优秀音乐教材使我改变了教学方法,激励我不断地探索与追求。”

在学习、研究《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将研究与实践结合,才能真正领悟到《课程标准》的真谛,只有在音乐教学的实践中,才能真正体现《课程标准》的内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08-8-11 06:2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新课程中的评价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教师进修学校 过 佳
一、评价的指导思想
音乐教学的评价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明确指出,音乐课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评价指标不仅要涵盖音乐不同的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和程度;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评价应该是积极的、正面的、发展的、全面的,让学生从评价中获得力量,获得鼓励,培养自信。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新音乐课程的建设。
二、评价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采取教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评价,学生自己给自己的评价,家长的评价,社会给予的评价等方式,还可以通过“班级音乐会” 的形式体现评价的民主性等。
三、评价的目标
长期以来,音乐教师认为:评价即考核。由此影响的一系列的操作顺序及判断方式,使评价的功能与结构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也使音乐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得不到真正的改革。因此我们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应该放开思路,大胆创新,使音乐教学评价具有:由评价专业性知识向评价音乐基础性的文化转化;由评价单纯的知识技能向评价音乐能力转化;由评价音乐的单一能力向评价音乐的综合能力转化;由只评价学生目前的成就向评价学生的发展转化;由只重视评价结果向重视全过程转化;由学生被动接受考核向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过程转化。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评价的方法
(一)过程性评价的方法
1.实践活动方法。
实践活动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予以充分的关注。这种方法是让学生参与音乐实践,在活动中根据其表现进行评价,该评价模式较多使用于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
评价范围:操作领域的目标内容,如唱歌、奏乐器、视唱、创作、舞蹈、表演等。情感领域的目标内容,如投入实践活动的态度等。
基本程序:设计活动──自由参与──随时评定。
学生的音乐能力只有在音乐实践中才能显露,在实践中考查学生可信度较高,可测的内容较多。在平时的音乐活动中考查学生,能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使学生乐于接受。不限场合均可进行:期中与期末结合、校内外结合、课内外结合,可以以音乐会、交流会、艺术沙龙等形式进行。在课堂上随堂评价:在班级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评价的方式很多,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查等方式进行。总之是潜移默化、春雨润物般地让学生愉快接受。
2.自我评价的方法。
自我评价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自身学习情况作出的判断。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体现出学生的自主精神,它能使好学生学得更好,使后进生也充满信心,努力进取。如可建立“我的音乐夹” 或学生音乐小档案,从中可以看到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点滴进步。
  
态  度
很好
良好
尚可
唱歌(能主动、自信、
充满感情地歌唱)
                       
感受与鉴赏(欣赏)
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音乐活动
游戏、小品、表演、歌表演、
舞蹈、演奏乐器
            
制作教具(打击乐器、头饰等)
积极参与的态度
            
创作能力(编舞蹈动作、小作曲,
角色扮演音乐实践等)
            
准备音乐书、
笛子等教具
            
音乐特长
抽查情况
进步情况
           
3.相互评定方法。
可以通过班、组的集体讨论进行相互评定。
情感范围:互相评说在参与音乐活动中的表现。
认知范围:互相问答有关音乐知识。
应用范围:互相记录对方的音乐表现和综合音乐素质等情况。
这种相互评价优点是:(1)课堂气氛和谐,师生、生生关系融洽、民主。既尊重他人又正视自己,使学生有自信。(2)课堂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例如课堂上可以分为大组、小组、2~4人组等形式。(3)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鉴别评定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对评价的标准较难掌握,教师随机抽测,及时了解学生评价情况,并给予指导。
(二)终结性评价的方法
1.期末对学生一个学期所学的音乐知识进行考查是一般学校的常规做法。课改后,人教版新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在评价方面独具匠心。如在每学期的最后一课,有很新颖的《我的“音乐网页”》。一年级上册的《我的“音乐网页”》这一章节里包含:我学会的歌;我听过的音乐;我用声音编织的故事;小乐手;小歌星;还有家庭音乐会(请爸爸妈妈唱支歌,全家一起唱支歌,我为爸爸妈妈唱的歌);还有全体合作,表演用声音编织的故事。教材中列举的内容很全面也很有特色。学生们积极地回家做出书上所列出的条例,每一个学生总会在这样或那样的选择中发现自己的特长,发现值得他(她)骄傲的地方。这种全面的、具体的、富有人性化的评价,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喜爱。这样每个学期积累下来,以后逐年增加,学生会看到自己在学习音乐过程中所走过的路,他们会为自己自豪。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注意保管每个学期的音乐书或与“我的音乐夹” 一起放在档案袋里,档案里还可以存放学生有关音乐的小作品(头饰、音乐图画、小作曲集、演出的照片等)。
2.“班级小小音乐会” 的评价方式,能充分体现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评价气氛。通过班级音乐会或其他活动,展示师生音乐作品、音乐小评论、演出照片、录音录像等,并给学生或小组成员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自己表演或和大家合作表演,达到互相交流和激励的目的,这是一种生动活泼的评价活动。以下的表格可以让学生自己填写,作为个人音乐央保管,或由教师按班级装订成册保管。
我是小小音乐迷
我的名字 年龄 年级 班级
  
态  度
很  好
有 进 步
一  般
我会唱的歌曲            
我会表演的舞蹈            
我会演奏的乐器            
我喜欢的乐曲            
我创作的小乐曲
我制作的打击乐器
我制作的头饰
            
我与同学合作表演
我与家人合作表演
             
3.综合能力评价方法。
应用范围:(1)音乐欣赏范畴。音乐欣赏所具备的音乐修养:民族、西洋乐器或名曲听辨,音乐小常识,中国或外国歌曲演唱,音乐基本知识等。
(2)小小乐队。让学生自由组成小乐队,演奏自选乐曲,也可以独奏。
(3)小小音乐剧。新教材里几乎每一册都包含音乐活动实践课,学生可自己当导演,边演唱边表演。可以自由组合小组,布置布景、道具、分配角色,合作演出。这是测试学生综合能力的好方法。
(4)校本课程。新课程实施后,很多学校开发了校本课程,教师也根据校本课程的实际内容,设计相应的评价标准。
教师在评价中一定要对每个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做出公正的评价,对综合能力强的和能力稍差的学生都应给予适当的评价,尤其多注意鼓励,要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农村的教师可根据地方特点,引领学生在地方戏曲表演诸方面多展示自己,评价更应积极、肯定。
总之,一个良好的评价会让学生受用终身,对学生的音乐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技能的掌握等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音乐是一门充满情感的艺术学科,它给予学生的是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美的熏陶。音乐教师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选择各种评价方式,不断创造新的评价方法,认真地完成好音乐教学评价这一重要环节,使学生在评价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为他们终身喜爱音乐打下良好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8-8-11 06:2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新课程与学生发展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香二小学 任淑芳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课程改革给教师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使得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自身素质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当然,最为受益的要数学生,因为新课程给他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使他们的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一、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表现能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能力的幼芽,是积极性的动力,是成功的沃土。正如古人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以往的调查资料表明,音乐教学有这样一种状况存在:“学生大多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 究其原因,教材中枯燥、繁琐、理性的知识太多,同时,我们总是习惯于把学生学会了多少乐理知识看得很重,把发音位置、气息看得很重,然而正是这些专业性很强的要求,导致学生对音乐课厌而畏之,缺乏了学习兴趣,音乐表现力自然发挥不出来。

在时代的呼唤下,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新课程标准应运而生。面对着设计新颖、插图精美、内容丰富的教材,学生的感官首先得到强烈的刺激,点燃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美的表现欲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此外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新教材删繁就简,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使得那些原来对音乐不感兴趣的学生,现在兴致倍增。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依照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更加注重学习过程的简单化、儿童化、情趣化,一切从兴趣出发,并且不断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去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产生良性情绪,并从中寻求音乐表现力的发展。例如,在学习《红眼睛绿眼睛》一课,如果单纯地学唱歌曲,学生会感到很枯燥,缺乏激情,更谈不上情感的发挥。于是,我采用游戏导入的方式,将教室布置成一个热闹的十字路口,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这样学生会感到很亲切,因为马路是每天都要走的,对于他们来说再熟悉不过的。当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以后,教师组织学生做警察指挥交通的游戏,学生根据实际生活经验,会自觉地按照红绿灯指示通行。既减少了教师的说教,又贴近于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对歌曲的深刻理解,而且在美的情感体验中提高了学生的表现力。又如,在上欣赏课《快乐的小熊猫》时,为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我运用直观的图片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强烈地刺激,同时结合绘声绘色的故事描述,将学生的听觉充分调动起来,这样他们的兴趣被点燃,学习气氛很轻松,而且在听音乐做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力也得到了展现。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到孩子们的表现力时刻都会自然地流露出来,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考虑如何使他们的表现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事实已经证明,新教材、新教法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其内在的表现潜能,从而对其音乐表现力的发展起着催化作用。

二、增添课堂魅力,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魅力” 这一词汇对于我们来说有些神秘而遥远。然而,在人际交往中需要人格魅力去征服对方,在舞台上需要表演魅力去打动观众,在课堂教学中同样需要无穷的魅力去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在被扭力吸引的同时,自身也散发出美的魅力。这正是音乐课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音乐的无穷魅力在于能使人在没有任何阻碍的精神领域里自由地想象,进入与音乐情绪同步发展的状态,并达到较高的审美体验,使人的思想获得净化。而以往音乐教师在讲台上尽情挥洒表演,学生则像木偶,必须听从教师摆布,那种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想象与感受,所以根本谈不上魅力可言,因而导致学生备感枯燥、乏味,美好的体验与感受被无情地压抑了。

现在,人们意识到了感受、体验音乐的重要性。无论是教材编排,还是课堂设计都体现了这种魅力。当然,要达到好效果,还需要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自由的感受和展示空间,以及良好的教学情绪,使学生自由体验、自由发展。例如,在学习《小雨沙沙沙》一课时,由于歌词内容较多,各段落之间较为相似,因此学生在记忆时就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按照新思路、新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课堂上采用直观形象的即兴简笔画与诗歌朗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当黑板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展现出来,立刻增添了课堂的活力,给学生以强烈的情感体验与美的享受,歌曲也很快被他们掌握。

新课程注重增添课堂魅力,并将这种美渗透在课堂的每个角落,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从而使他们的审美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强调参与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音乐要靠学习者去亲身感悟,决不能靠教师讲述完成。正如柏拉图所说:“强迫学习的知识是不会保存的。” 所以,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情感体验中,才能获得积极的情感因素,包括音乐爱好、价值观,并为终身音乐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被动的、强迫的学习,他们的参与性被教师所控制,课堂气氛讲究一个“静”字。于是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人云亦云”“缺乏独立见解” 的学生。

新课程的理念将“静”转变为“动”,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性,积极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环境,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教材在每个单元中设置增添了有趣的实践环节,通过让学生谈体会,说感受,想意境,做表演等活动,增强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创造条件。如第三单元的教材设计就体现了这一理念,在《小动物唱歌》 《快乐的小熊猫》等课中,都创设了学生歌表演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同时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并提倡在实践中学习。” 也就是说当今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改变过去音乐教学中以教师、书本为主的方式,取而代之以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力和需要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实践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这一基本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参与到学习中来,并置身于音乐的美好境界中。例如,在上欣赏课《春天悄悄来临》时,我就借助了听、想、画的方式,鼓励学生在听完乐曲后,进行大胆想象,并且谈谈个人的感受,从而调动他们的内心情感,激发他们的主体学习意识,同时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力、鉴赏力以及表达力都得到了相应提高。接下来,我让每个学生都在一张纸上图画出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尽情地勾勒、描绘,这样学生的表现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更有效地发挥。

由此可见,没有学生的活动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开启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并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地位与作用。

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以往偏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传承式教学方式恰恰违背了现代教育理念,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他们只是枯燥地学习音乐,被动地感受音乐,机械地模仿音乐,可以说完全是按照教育者的思路被动学习。

新课程标准提出把“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核心内容,突出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鼓励音乐创造这一崭新的教育理念,在新教材的编排中有许多地方是留给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创造的。例如:第二单元的教材设计就较多地体现了创造理念。在《春光好》一课,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春游” 与“春耕”,而《云》一课则是让学生随着歌声即兴做动作,这一系列的编排无不体现了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创造的重要性。

另外,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巧妙地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是保证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由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也随之发生了极大变化,并有机地贯穿于教学之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在教授歌曲《小胖胖》时,为了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我创设了一个表演环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分别到台前扮演奶奶、叔叔和小胖胖三个不同角色,之后按照歌词自由创编故事情境以及动作进行表演。课堂的气氛一下子被激活,思想情感得以渗透,而学生的创造意识也被教师有机地调动起来,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师巧妙的教学设计中得到进一步加强。

通过上述实践证明,新课程的实施,不仅使学生表现能力、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获得发展,对学生的评价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鉴赏能力等一系列能力,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作用。所以,我相信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会崛起一批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而我们也将为此感到骄傲,并更加努力地在教改路上探索、奉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2 13:0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