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演变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创新是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人文科学,创新都是第一位的。创新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需要培养的。培养这种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方法,同时也需要适当的途径。我通过长期的音乐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音乐恰恰是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及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音乐是一门综合艺术,许多有成就的人都与音乐有不解之缘,并从中受到启迪,甚至有人说,音乐是他们思维和创作的源泉。那么,什么是创造性人格呢?我认为:首先,要善于模仿,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善于模仿的人才善于创造;第二,要勤于思考、想象,由已知一点而引发未知多个层面的空间才是创造的源泉;第三,要敢于发问,突破局限的思维定势,提出新问题,有了新见解,才能开始新的创造;第四,要肯定自我,树立信心,充分表现,表达自我的想法;第五,要持之以恒,一直保持一颗好奇和探究的心理。创造性人格并不是主张去特立独行,而是让我们从多角度、多层次、更细微处去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不同与美好。以上这些素质是学生形成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具备上述条件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及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应从小开始,创新教育势在必行。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造性人格及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原动力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然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推动学生创新的一种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 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培养人确立奋斗目标的潜在动力,只有产生了浓厚兴趣才能促使人产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当学生对某一领域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和了解,进而深入地探究它,产生了学习的动机。所以说,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紧密相连,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转化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时,我们才能引导学生轻松地走进音乐的圣殿,去感受美妙的音乐。因此,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前提和原动力。在教学中,若教师的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新意,并能引导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敢到敢,才能激发起学生从“不想学” 到“我要学” 的学习兴趣。
(一)新教材体现了“动” 中学的思想,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遵循音乐课程标准的精神,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本着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改变了以往过于强调“双基”、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传统体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突出了人文主义思想,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学习音乐,充分体现了“动”中学的思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新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有了新的突破,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自然。如新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就是让学生通过模仿、探索身边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让学生知道音乐每时每刻都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聆听,发现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最寻常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通过用简单的材料模拟创造各种声音的声响,让学生进一步体验音乐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给学生创设创造音乐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享受创造音乐带来的快乐,最后,可以把听到的声音和编造出的声响用一种符号表现出来,形成声音图谱,还可以用声音编织成故事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集中体现了编写者用声音启发儿童,发展儿童感受、模仿和创造声音的能力的意图,尤其是“用声音编织的故事”,改变了音乐创作就是作曲的旧观念,有机地将声音、想象、创造、表演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动” 中寻找、探索声音,在“动” 中加以体验,给初入学的孩子以广阔自由的创作空间。通过一年的实践,我发现学生蕴藏着极其巨大的创造力。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与其拥有的知识量和技能并非一定要成正比的,人知识的多少,智力的高低可以决定的只是一个人在创造中可能达到的层次与深度,知识拥有量不起决定作用。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是创作的动力之源,有了兴趣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创造性。
(二)音乐与多元文化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重了音乐与其他相关文化的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如新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迎新春》,第二册第四单元《五十六朵花》,围绕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展示了祖国各民族各具特色的音乐、民族服饰、舞蹈及地域风情,还可以与各地区的方言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唱一唱《新年歌》,欣赏过新年时的《狮子舞绣球》,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过新年的风俗习惯,把自己家乡的新年歌教给所有同学,还可以说几句家乡话,互相祝贺新年,或用家乡话来唱新年歌,以及跳家乡舞,讲讲不同地域的文化等全体同学动手,用纸、彩带、灯笼等分组表现,用纸模拟制作各民族的服饰等等。同时可以将前面第三单元中《各族小朋友在一起》这首歌复习演唱,表现全国各族小朋友共渡新春的喜庆场面,师生共同学习比较有代表性的舞蹈,如:藏族踢踏舞的舞步、东北大秧歌的舞步、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的动作等,通过对多元文化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各族小朋友载歌载舞、共度佳节的热闹场景,有机地将音乐、文化与生活交织在一起。
二、创设宽松的环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塑造学生良好的创造性人格的重要条件
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和具有强烈表现欲望的前提是:要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自觉地进行“角色” 的转换。
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 的形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传递,而讲授法只是师生间的单向信息传递,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教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新课标要求教师要走进学生中,不再是高高在(讲台)上,随着这种距离感的缩小,师生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会更有利于交流与合作,学生创作的内在潜能发掘也会更加深入。过分的用口头说教对学生进行纪律约束则会加大师生间的距离,也会抑制学生个性与思维的发展。所以说,不允许学生犯错误是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关怀,让他们具有自信心,大胆地去表现。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应该用信任和鼓励多给学生创设一些自我表现的空间,多发现孩子们的优点,及时表扬和肯定,让他们在和谐的氛围中成长,在愉悦的气氛中创造。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有效途径之一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是建立平等、信任、友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因发于心,故能动心。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与自己的内心情感体验有关,因而会产生差异,教师应给予尊重。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宽松的创造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师生共同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学生围着老师“转” 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广泛参与到课堂中来,大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学习《多么快乐,多么幸福》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收集、查找有关西藏资料的作业,我和学生共同收集。我们从了解西藏入手,有的同学拿来布达拉宫、大昭寺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图片资料给大家看,讲解布达拉宫红宫和白宫的不同含意,讲解了有关藏族的风俗习惯,有的同学拿来《雪域光芒》《青藏高原》〈走进西藏》的录音带供大家欣赏,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还有的拿来哈达、酒杯、装饰物等,让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亲身体验敬献哈达的感受,我们还共同欣赏了软盘上的图片资料,等等。之后,学习演唱歌曲《多么快乐,多么幸福》。我准备的资料是为学生表演藏族的《踢踏舞》,在舞蹈跳完之际,热情的学生不由自主地跑到我面前,为我敬献哈达,教室里掌声四起,并应学生的邀请我们师生共同演唱了《青藏高原》,学生的热情更加高涨,于是我们载歌载舞地唱起了《多么快乐,多么幸福》。下课了,同学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意犹未尽。第二节课我们从复习歌曲入手,从学生讲解的资料中我也了解到许多藏族人的风俗习惯,如:忌讳别人摸头、在别人身后吐痰以及如何敬酒等礼仪。通过观看VCD光盘,我们获得了更多的关于西藏的风土人情,知道了西藏的第二大城市──日喀则,欣赏了韩红演唱的《家乡》,那悠扬的曲调,动听的歌声,仿佛使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那里的地域风情。在学会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这首歌之后。我们还欣赏了《在北京的金山上》等歌曲,我还拿来曾经跳藏族舞时的照片、服饰给学生看,并让学生试穿,学生非常兴奋,学习热情高涨。课下,我无意中发现黑板上写着一行字:“布达拉宫在西藏,我爱美丽的西藏”。这是学生的心里话,令我十分感动。通过本课使我感悟到:让学生收集整理各种信息也是对他们能力的培养,这种师生互动,共同收集资料、共同参与的教学方式,取得很好的效果,而每一位信息员在给同学讲解自己收集的资料时,都像小老师一样认真,学生通过参与查阅资料获得的知识,远比教师单方授课效果要好得多,这种互动式参与教学,培养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也是形成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通过小组合作进行音乐创作,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的是合作学习,学生在合作中交流,交流中合作,这个过程正是很好的学习过程。通过这种交流与合作,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合作的意识,与人共处的能力,从而激发起学生创作的火花。在进行音乐创作活动中,要把不同程度、不同能力的学生编成小组,这样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启发,便于交流,便于团结协作。如学习《找春天》这首歌时,可以运用简单的材料模拟自然界的声响与运用音乐材料编创音乐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情境。教师准备了一些物品:纸、塑料袋、空矿泉水瓶、米、细沙、水、杯子、彩色皱纹纸、剪刀……学生根据需要,选择运用这些物品作为声源,教室响起了鸟鸣、风声、雨声、小溪流水等声音。学生揉搓塑料、纸,吹矿泉水瓶口表现风;用沙或米放进矿泉水瓶晃动来表现雨;有的学生有所创新,运用自己穿的防雨绸衣服揉搓发出“沙沙”表示雨声;还有的学生把皱纹纸剪开做成花瓣和小草妆点春天,创设了一幅美丽的春景。有的小组用物品做声源,有的用歌舞的形式表现,有的用口风琴刮奏表现小溪流水声;有的小组用鼓表现春雷,用纱巾、花环扮演春姑娘,有的在黑板上绘制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还有的小组运用音乐材料创编音乐,以 do re mi三音为素材运用口风琴演奏来表现“春天”。例如,师问:“春天是什么样的?” 生描述:“小花开,小草绿,小鸟唱歌,春风吹,小溪流水哗啦啦,种子发芽,冰雪融化,小动物们出来活动了………”师:“春天小草从地里长出来了,怎样用do re mi这三个音表现? ”
生:
这样学生用旋律音把春天的故事讲出来,有唱有弹,学生兴趣浓厚。再如,在表演《小红帽》中,有一幕场景:猎人把大灰狼肚皮剖开,解救小红帽和外婆,多数同学借助一件物品表示刀,口中模拟剖开狼肚皮的声响。有一位同学的办法与众不同,他用自己身上穿的衣服,突然拉开拉锁的声音和动作来表现,像这样的表演方式就是学生通过思考创造出来的,是即兴的、真实的,也具有新意。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捕捉、发现学生的即兴创作成果,及时地进行评价、引导,把这些闪光的成果积累起来,这是培养形成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重要素材。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鼓励学生敢于自信地表现自我,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敢于创造,乐于探索,最终形成良好的创造性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