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8-10 07: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山东济宁市育才中学分校 朱丽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和进步的条件,也是衡量一个民族和国家生机和活力的标志。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现在音乐普遍存在这样的倾向:教师只想自已如何教,不关心学生如何学;只强调教学效果,不考虑音乐素质、能力的提高。而音乐教学改革以克服传统教学观念树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宗旨。我认为,在音乐课堂中,敢探索、会创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以下结合音乐学科特点,谈一谈我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
一、音乐课与创新的关系
中学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蕴涵着无穷的创新因素。江泽民同志指出:“学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摇篮。”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创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在创新中学习音乐,在音乐中学习创新。作为音乐教育主渠道的中学课堂教学,教学目的包括认知、情感和技能三个方面,充分发挥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使学生的个体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本身是丰富多彩的,不但要教会学生唱歌,弄懂乐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欣赏能力以及乐器的演奏能力的提高等等。这要求我们敢于打破常规,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创新思维的培养来设计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树立开放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指导学生不断创新,从自已创编到群体交流,变封闭的音乐课堂为开放式音乐教学,使音乐教学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创新的手段。
二、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
音乐教育是以学生为对象、以音乐艺术为载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二十一世纪音乐教育的特点是强调学生的民主和开放意识、参与和自主意识,让每一位学生用音乐的方式进行自我表现,这既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以学生需求为本,它的核心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这种教育既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又可使他们的情感更为丰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要加强音乐基础能力的培养。这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即兴演奏、演唱和小品表演等,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给学生自由发展的自由天地。
在实践音乐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尝试:首先是在音乐欣赏课上安排加入了两大版块的内容(1)通俗音乐,(2)民歌与流行歌曲。根据不同的内容制定了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通俗音乐版块:让各班同学分组在课前收集、整理和归纳,然后我与学生互换角色,让他们来当“小老师”,自主介绍、欣赏和交流。许多同学对通俗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得到了部分同学的认同和响应,也深深地感染了我。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充分培养了他们的参与和创造能力。
民歌与流行歌曲版块:针对学生对民族音乐了解较少的现象,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在介绍民族音乐的同时,并介绍当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及历史典故。最引起他们注意和兴趣的是,将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作比较。在介绍蒙古族民歌《牧歌》时,用蒙古歌手腾格尔演唱的《天堂》来作对比,了解体会蒙古族长调民歌节奏宽广、曲调悠长、感情深沉的特点。学生在我的讲解中,通过对比法更轻松地溶入到欣赏中去,变被动为主动。
三、创设情景,使兴趣学习成为创新的源泉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一,对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审美情趣有着促进作用。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在这里,他特别提到了“对音乐的兴趣”与“学习音乐的兴趣”及其作用。要培养学习音乐的兴趣,就不能忽视培养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兴趣。一方面,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产生的条件之一是学生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另一方面,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会增加在审美中的愉悦体验,二者互相促进,密不可分。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学生兴趣的强度差异,按照引起兴趣,激发兴趣,增强兴趣的三步骤不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水平。
引起兴趣,就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方法来引导学生对当前活动产生兴趣,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第一步。当学生对音乐产生了兴趣时,他就会心情愉快地主动学习。导入是引发兴趣的起点,在教学歌曲《青春舞曲》时,歌曲节奏适宜载歌载舞,我把它编成简单的舞蹈作为导入,以边歌边舞的形式开始新的一课。教师创设和谐愉悦的环境,在课堂中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巧妙地使用激励性语言和动作,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激发兴趣,是指在引趣基础上随着学生对认知对象的认识而激发起来的兴趣,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环节。当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以后,如何保持就尤为重要。当学生学会歌曲后,可以让学生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自由设计拍手、跺脚等其他舞蹈动作或加入衬词和打击乐等,并使用多媒体音画结合,大胆设疑,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发挥想象力,形象生动地理解作品。
增强兴趣,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和学习过程产生的广泛稳定的兴趣。要想使学生在“乐中学,学得乐”,教师就要把生动与主动相结合,动与静相结合,再现与创造相结合。
四、感悟音乐,激活开放式的创新方式
《课堂教学论》指出,当前音乐课堂教学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教师带着音乐教材走向学生”,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音乐教材”。在这两种基本模式中,第二种模式更容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动参与音乐学习活动,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属于相对创新能力,在传统欣赏教学中,学生是被动接受者,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而在创新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先学后教的方式主动走近音乐教材。上课之初,教师围绕新的知识点引出“已知”和“未知”的矛盾,激起学生创作欲望,在引导中加入联想,把音乐教育引向深入。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一改往日就音乐说音乐的方式,先拿出几幅国画山水图请同学们思考:如果用音乐来表现山水画,该用怎样的乐队?民族乐队还是西洋乐队?用什么样的调式?民族调式还是西洋大小调?意境如何?让同学们讨论。回答时大多数同学受“国画”的启发回答为民族乐队和民族调,意境是安静的。我给大家听第一遍《春江花月夜》,学生们都觉得乐曲与画的意境极为相似,在此基础上我立刻打出曲目的字幕。在音画的启发下,学生对乐曲有了感性的认识。此时,用一些言简意赅的语言去启发,继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分析中我告诉学生,乐曲虽然分为好几个段落,但作者采用民间音乐中“换头合尾”的创作方法,使每个乐段的结尾乐句都是一样的。这种写法使乐句既对立又统一,引人入胜。在聆听第二遍时,我要求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通过“音、画、诗”三位一体欣赏方式结合,让学生感悟音乐、视自己为“参与者”,将自己作为潜在的作曲家、书画家、诗人,根据自已的想象和联想对音乐进行理解。我在总结时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允许并提倡学生运用不同形式去创新,让学生相信自已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这比什么都重要!
五、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创造力
创新能力是人脑高级心理机能的活动。音乐是生命和情感的艺术,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教育性、趣味性、实用性。这不仅着眼于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更主要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丰富想象,使“创新之花”常开。
英国教育家皮斯博说的好:“如果你要想使学生成为顺从而教条的人,就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如果想要他们能够独立地批判,并有想象力,你就应当采取能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音乐课在歌唱、欣赏、节奏、训练等方面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完成教学目标规定的内容;其次,可充实教材中没有安排的内容,作为创作教学部分。在创作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创编歌、舞、音乐剧,为学生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干”的氛围。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积极地帮他们排忧解难,鼓励他们不要惧怕挫折和失败。我在歌唱教学中,把比赛场上运动员接力时体现出的团队精神运用在教唱《欢乐颂》中,采用接力方式把全班分成三组:打击乐组、演唱组、歌舞组等,以相互交换表演形式进行。小组活动是体现学生集体荣誉感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学生在活动中争先恐后地出谋划策,有的自告奋勇地当小指挥家;有的尝试采用新的打击乐器──竹筷、玻璃瓶;有的动手编排简单舞蹈……每个组员既是策划者又是演员,创新使其看到了自身的价值,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去。最另我高兴的是学生依据自己的感受为歌曲重新创编了二声部,并配上了新的节奏型,创造性地发表自已的观点,体验到成功的感觉。
音乐创造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地方,当学生在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教师应是学生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与引路人,鼓励他们不怕挫折和失败。在“音乐王国”中,学生有了创新的意识,就犹如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成为“自由天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8-10 07: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百花齐放才是春

──新课改情况下如何开好农村小学音乐课的探索

蓬莱市城区教育工作站 高镇红



近年来,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特别是实施新课改以来,随着国家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推出,音乐新教材的使用,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就小学的其他学科的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而言,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设施条件和教学水平仍是学校教育的最薄弱环节,这与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要求很不相称,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与新课改的标准也很不协调。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现状如何?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我们蓬莱城区教育工作站的音乐教学现状、学生音乐课学习状况进行实际调查分析如下:
一、以“分数定论”的传统教育观念令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停滞不前,学校、教师的评价制度根本不重视音乐学科的教学。
众所周知,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已有年头,但“分,分,学生教师的命根”始终没能淡出家长和教师的意识领域。社会上我们常听到这样一种声音:“我们也知道美育对学生而言是受益终生的好事,但如果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美育上,我们的升学率从哪来?没有了升学率,学校的生源从哪来?没有了学生还要我们这些校长、老师干嘛?”这种传统的观念使社会与家长将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的分数,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艺术教育。农村小学本身师资力量就比较薄弱,再加上教师队伍严重老龄化,就我们城区教育工作站所辖6所小学,员工86人,教师年龄在35岁以的下只有18人,占教师总数的20.9%,介于36-40岁的教师仅有8人,社会与学校的以分定论的量化评价机制,使农村小学不得不将年轻教师全部用于艺体以外的语、数、英三大学科的教学,并且年轻教师基本上是语文、数学包班制。
二、兼职音乐教师是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师资的主体力量,音乐师资严重缺乏且素质偏低,这部分教师急需得到基本的音乐理论与技能的培训。
我们城区教育工作站6所小学,专职音乐教师只有1人,并且这名教师除担负音美学科的教学外,还要担负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所以精力达不到,就更谈不上专业了。其他学校的5名音乐教师都是兼职且年龄都在50岁以上,没有音乐专业基础,谁会唱两句,就由谁代上音乐课,实在不会唱就用录音机放范唱带让学生跟着录音唱,其他所谓的音乐欣赏、创作、乐理、乐器等就更谈不上了。所以这部分教师急需得到基本的音乐理论与技能的培训。
三、现在的农村小学音乐经费投入严重短缺,严重到无法开展任何教学活动。
教学条件是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农村的教育经费本来就短缺,有限的经费大多用来购买必要的教育用具,略有剩余也投入到数、语、外主科上,根本轮不到音乐教学。好点的学校有一架普通的风琴,但手风琴、钢琴、电子琴、音响、音像及多媒体等音乐教学设备严重匮乏。我们城区个别学校即使有相应的教学设备,但由于教师的业务水平有限所以利用率不高,导致现在的音乐课堂教学离新课标的教学目标相距甚远,好一点的教师将音乐课定格在教会学生唱几首歌。甚至个别音乐教师将课表上的音乐课改为语、数、英三大主科,学生根本听不到艺术殿堂的声音。
如此的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现状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很不适应,学生缺乏艺术的熏陶,就不能促成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特别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很是不利,所以我们要急需改变现在的教育现状。实现音乐教学不但要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加音乐知识,学唱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三者有机结合,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针对上述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效果会更好。
一、改变对音乐学科歧视的观念,让社会、家长、学校共同提高认识,形成人人认可、喜爱的艺术教育大氛围。
首先要改变学校领导和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改变对艺术学科有偏见的意识,形成教师人人认可艺术的教育氛围。新课改以来,倡导各学科的知识融合,各学科都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育目标。人是感情动物,离开艺术根本谈不上情感教育。现在一堂好的语文、数学、英语及其他学科的课都离不开艺术教育手段,一段优美的轻音乐会让学生领略语文学科语言文字所体现出来大自然的美,学唱英语歌曲是每节小学英语课的必设内容……。因此,学校可以通过读书工程使教师了解音乐学科的作用,阅读有关艺术教育方面的专著,了解名人、大家对艺术教育的看法。教师明确了音乐对各学科的促进作用,就会将艺术教育很好地与其他学科融合,以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其次,学校有义务和责任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形成共同的认识。当然,传统的意识观念和偏见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所以说这项工作是一项长久的认识过程。学校要经常召开形式多样的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艺术教育的功能:寓教于,培养健全的人格;陶冶情感,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启迪智慧,与智育相辅相成;联想与想象,在发现中进行创造。争取家长的认同与支持,为学校的音乐教育奠定坚实的社会舆论基础。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城区教育工作站的司家庄小学就很重视对教师与家长意识观念的熏陶,学校处处洋溢着艺术教育的气氛。学校的声乐队、舞蹈队、手风琴演奏队的高水平表演赢得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赞同与认可,在2006年省规范化学校的评选中,一举成为蓬莱市第一所农村省级规范化小学。
二、在教师严重缺编的情况下,实行一师多校和聘任社会专业人士的方法,争取社会的支持,同时加强对兼职音乐教师的培训。
针对现在的音乐教育现状,在教师急缺而又无法补充的情况下,急需提倡音乐资源的流动与整合。提倡“一师多校”,让有条件的音乐专业教师轮流到各校任教,以实行优秀资源共享。由于专业教师人数有限,有的农村小学用这种方法也不能满足音乐课的需要。像我们城区教育工作站,6所小学,音乐专业毕业的仅有1人,并且还要担任其他学科的教学,所以只能跑两所学校任教。其他的4所学校怎么办?我们城区积极采用到社会上争取专业人士支持的办法,像司庄小学到烟台艺校聘请教师教学舞蹈课程;万寿学校请市文化馆的教师教授乐器;武霖小学聘请专业教师丰富学生的声乐课堂。这样的举措很好地推进了城区开好音乐课的步伐,但这种方法也有弊端,无形中给学校增加了经济负担。所以我认为,应加大音乐教师的培训面,让有能力的其他学科教师也参加音乐理论与技能培训,培养全能型教师,利用现有教师资源仍不失为音乐教师来源的主要渠道。
讲究对兼职音乐教师培训的方法,改进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师认真钻研《艺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明确音乐学科的教学目的,改变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的传统理念。其次结合实际课堂进行如下课题的研究:音乐课如何安排结构更合理;教学方法怎样设计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中如何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如何让学生体会音乐,培养学生乐感等。
三、多渠道争取音乐教育投入,为农村小学音乐课的开展提供有利的物质保障。
农村小学的教育投入资金严重短缺是不争的事实,中央也下大力气努力改变农村的教育现状,让农村孩子享受和城里孩子平等的教育。作为农村小学的教育工作者,有义务为农村孩子的全面发展献计献策。学校要争取社会、家长多方面的支持。像我们城区的武霖小学积极争取武霖社区的支持,为学校上多媒体设备,设置专门的音乐教室,为音乐学科的远程教育的接通提供了有利的硬件保障;另外,各小学积极争取家长支持,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提出“人人都有一件乐器”的口号,大到手风琴、小到口琴、竖笛。“生生爱音乐,艺术我也行”的音乐教育氛围已在城区各学校形成。为农村孩子也能走入高雅的艺术殿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被誉为辛勤的园丁,在我们播种的这片土地上,我们始终坚信“一枝独放不成春,百花齐放满园春”的信念。所以,我们要不懈努力,让音乐之花开遍我们的农村小学校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8-10 07: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试论音乐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北京市东城区北池子小学 邬京华



大量事实证明: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思维力、记忆力、想像力、创新能力及促进人际交往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众所周知,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任何国家要想在ZI世纪取得发展的主动权就得靠创新精神。什么是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人在创造活动中逐渐凝聚而成的一种胆识与气魄。创新意识使人总想去创造,而创新精神则使人敢于创造、勇于创造。新教材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音乐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教”中的创造性

传统的音乐教学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容器、是存储燃料的罐子,而教师更像是学生思维的保姆,不会也不可能给他们提供创造思维的时间、空间,教师只“教教材”“授人以鱼”。现代教学强调“用教材教”“授人以渔”,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一)激发兴趣,进行创造性教学

研究表明,儿童易对许多事物产生兴趣。兴趣是什么?它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当儿童对某事发生兴趣后,会产生求知的愿望。我校有位学生原来只对手工深感兴趣,因父母带他看了一场民乐演奏会,便萌生了学习二胡的念头,两年间已学到了六级的水平。笔者认为,兴趣就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追求会激发人们去创造美。因此,教师要带着饱满的激情上课,用教师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共同享受音乐带给人们的愉悦。

比如在教学《两只小象》一课时,我在课前设计了表演的动作,并请一名学生与我合作,边唱歌边表演,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动了起来。很自然地积极地投入到歌曲学习中去。在学会歌曲之后,又鼓励学生B编动作表演,这样就连平时不爱动的学生也参与进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说明在提高和发展兴趣的基础上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特别重要。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创造性教学

以上着重谈了兴趣教学。除此之外,参与教学、情景教学、直观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好方法。

参与教学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积极思维,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它体现了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现代教学思想。如在上一年级节奏课时,我先用手拍节奏××|×××|,学生模仿,之后,我用此节奏分别做拍肩、砸拳、弹指的动作,我引导学生创编其他动作,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跌脉、有的拍脸、有的扭动,五花八门各显其能,参与的热情特别高。

创设情景对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情景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如我教《理发师》时,组织学生自备了小剪刀、小镜子、围裙、眼镜、胡子等小道具,将课堂布置成理发店,让学生在场景中再现老爷爷的劳动场面。学生们表演的欲望被调动起来,他们创造出了许许多多不同的动作,有的拿着梳子梳头的、有的拿着围裙装扮客人等。

我在给一年级学生教学乐理时运用了直观法:用彩色纸捻做五线谱,高音谱号被称为国王,低音谱号是王后,音符是小土兵以及作为大臣的 2/4、3/4、4/4拍号等,同时引导学生创造自己的“童话音符”,使学生们学得很有兴趣。

(三)音乐教学与相关文化相结合

任何音乐作品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它一定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过新年》一课,不仅学会《过新年》的歌曲,还可以让学生们向家长了解更多的过新年的民俗,如贴对联、贴倒的福字、贴窗花、放鞭炮、吃饺子、请财神等。还可以同《新年好》相结合,了解外国过新年的民俗。如过圣诞节,唱圣诞歌,装扮圣诞树,圣诞老人赠送礼物等。通过大家的交流、丰富了音乐文化,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二、“学”中的创造性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现代教学弘扬的是人的主体性。因此,音乐教学中开展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最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最具创造性,这包括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及综合性学习。

(一)个性化学习

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缺少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现代教学则提倡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探索、思考问题。在欣赏《小猫钓鱼》时,我让学生搜集关于小猫的图片。学生找来了各种自己喜欢的图片,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把喜爱小动物的情感融进了歌声里。同时也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参与教学过程。

(二)合作性学习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各学科都开展了合作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发展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过去,我们欣赏《狮子》就是让学生随音乐模仿狮子的吼叫,走步。新的教育理念启发了我,要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我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随音乐表演一段小故事。有的组设计了小动物为狮王祝寿的情节;有的组设计了狮王从错人的枪下解救小白兔的情节;有的组设计了森林中的动物开联欢会,狮子表演节目的情节。可见学生的想像力是非常丰富的。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促进了师生间、生生间的合作。

(三)综合性学习

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加工信息的能力。我校学生在电脑课上制作了许多简单的课件,有介绍贝多芬、莫扎特的,有介绍铜管乐的。这样,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大大辅助了课堂教学。

三、教师的创造性

创造性教育更需要富有创造性的教师,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除了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还要具有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教师的创造意识

一名音乐教师要热爱音乐教育事业,有追求音乐事业的痴迷之心。其次,要热爱教育对象,用饱满的激情感染学生,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一个优秀的教师,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比渊博的知识更为重要。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自然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如欣赏《京调》一课时,我在课上加了些身段表演,立刻吸引了学生的目光,课堂气氛异常非常活跃。

(二)对教材的再创造

过去,我们只考虑“教什么”,对于“怎样教”的问题未给予重视。而后者则是更重要的。因为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同样一首《两只小象》就可以有多种形式的教法。如只教会歌曲是一种教法;又学歌曲,又表演是一种教法;又学歌,又表演,又改编歌词(两只小兔哟罗罗,河边跑呀罗罗罗,竖起耳朵哟罗罗,勾一勾呀罗罗罗。)也是一种教法。教法不同,学生的收获当然也就有差异。因此,教师在准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一定要对教材进行再创作,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善于向学生学习

在教学中,我常发现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很强,而且思维敏捷,他们的创意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因此教师要采取开放的态度,保持活跃的思维,要注意向学生学习,与学生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音乐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21世纪有用的人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8-10 07: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儿童音乐接受心理与音乐教学方法的改革



北京 吴文漪



音乐教育同人的心理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儿童音乐接受心理同成人的音乐接受心理又有着很大的区别。目前我们的音乐教育有很多成人化的倾向,不利于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研究儿童音乐接受心理就是为了更好地根据儿童音乐接受心理进行音乐教育,最终达到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人的目的。本文将就儿童音乐接受心理的特点,儿童音乐接受心理的过程,儿童音乐接受能力的发展,以及根据儿童音乐接受心理改进音乐教学方法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儿童音乐接受心理的特点

(一)兴趣与好奇心是儿童音乐接受的动力

心理学证明,兴趣是儿童唯一的学习动机。他喜欢就学,不喜欢就不学,即使你强迫他学也不会有好的结果。我亲身经历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小女孩,她的妈妈让她学钢琴,开始她觉得很新鲜,但是没过多久,她就不喜欢学了,妈妈还是逼着她学,后来她说什么也不练了,还说恨不得把手指剁下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乐队里她接触了大提琴,产生了兴趣。大提琴体积大,又不方便拿,家离学校又远,但她都不在乎,无论寒冬酷暑,一直坚持学习,还学得很好,小学毕业时还凭此特长考上了重点中学。这样的事例,在学乐器的儿童中非常普遍,它从一个侧面说明儿童接受音乐只是兴趣与好奇。在儿童时期,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作出理性的判断,不能像成人那样为了某种需要去做。他们只能凭自己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还是不持久的,很容易发生变化。

什么是兴趣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由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在情绪体验上得到满足而产生。音乐的兴趣是如何产生的呢?

首先,对音乐的兴趣就产生在追求音乐美的过程中。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比如当你聆听美妙的小提琴演奏时,是否会引起你的兴趣,想去学习它,将来自己也能演奏呢?这是音乐本身就具有的美,它是激起学生强烈兴趣的重要因素。

第二,兴趣就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兴趣和创造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因素,比如儿童在对各种物体的敲敲打打中就会产生兴趣。当听到窗外马车的马蹄声响,小贝多芬就在琴键上笃笃地敲打几个音,还得意地对父亲说:“听!马车来了。”这看似幼稚的创作却使小贝多芬兴奋不已,而这最初创造的兴趣也许就奠定了日后音乐志趣的基础。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也是从对不同的声音探索开始。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从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开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声音的感知,正符合儿童的这种音乐接受心理的特点。

第三,音乐的兴趣就在愿望和获取成功的过程中。兴趣首先是从求知的愿望中产生,比如,小学生看到一件乐器,感到新鲜、好奇、迫不及待地去敲敲打打,这就是学习的愿望。当他经过学习能够演奏一首小曲时,他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巩固了兴趣。根据儿童的心理,他们很容易得到满足,满足的同时又进一步产生了兴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感到失望,感到高不可攀,丧失兴趣,要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在音乐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

(二)感性是儿童音乐接受反应的主要形式

儿童接受音乐的反应可以说是本能,据研究表明,六个月的婴儿就可以对音乐做出身体反应,他会转向发出音乐声音的地方,还可以随音乐晰呀歌唱,并露出高兴的表情;三岁时就可以随音乐的节奏晃动身体,随着年龄增长,对音乐的动作反应将变得越来越富有内涵。由此看来,儿童对音乐的反应,首先是感性的反应,面不是理性的反应。

儿童音乐接受的感性反应主要包括歌唱的反应、表情的反应和动作的反应。

1.歌唱的反应。当儿童听到他所喜欢的音乐时,就会跟着一起哼唱,即使唱不好也会投入很高的热情。这种感性音乐接受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听唱法应是儿童学习歌曲的主要方法。从识谱入手学习歌曲的理性方法,往往会因为识谱的难度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歌唱经验之后,再过渡到识谱歌唱,更符合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

2.表情的反应。音乐是表情艺术,当人们听到音乐时的第一反应就是面部表情的变化。儿童虽然还不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但他会自然地对音乐作出最初的、最直接的表情反应,是发自内心的最感性的反应,不会掺杂任何理性的因素,当然这种表情的反应会随着对音乐的理性认识,不断从表面向内心深入发展。

3.动作的反应。音乐是最具韵律感的艺术,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使人情不自禁地跟着动起来。有趣的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习惯,我国的儿童喜欢头部左右摇晃,澳大利亚的儿童喜欢上下晃动。对音乐的动作反应既是先天的也是可以培养的,因此,小学阶段要增加律动的教学,通过身体的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三)个性和差异是儿童音乐接受心理的明显特征

我们在教儿童学习音乐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很快就能学会,有的学生却很难教会,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差异是儿童音乐接受心理的明显特征。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儿童的认知、心理、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要求学生的音乐接受能力都一样也是不现实的。过去我们的音乐教学过分强调共性与统一是不符合儿童的音乐接受心理的。我们应该根据儿童的差异实施不同的教育。

个性也是儿童音乐接受心理的特征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个性会越来越强,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个性的形成同后天的培养有重要的关系。经常受健康音乐的熏陶,就会喜爱健康的音乐,形成良好的个性。虽然个性是多方面的,如性格、情感、意志、行为等,个性的形成也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但不可否认,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音乐是一种具有丰富情感的艺术,在培养儿童情感方面是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例如,独奏(唱)或合奏(唱)对儿童的个性形成很有意义,独奏(唱)使儿童自信,合奏(唱)使儿童学会与他人合作等。

二、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活动

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活动一般包括注意、感觉、感知、记忆、情感、想象、理解、意志等,在整个活动中都伴随着音乐思维的活动。但同成人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

(一)音乐注意

据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注意主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正在发展,但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很短。5~7岁的儿童,有意注意的时间大约是10~15分钟,7~10岁的儿童是20分钟左右,10~12岁的儿童是25分钟左右,12岁以后是30分钟。儿童不可能长时间地注意一件事物,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引起儿童的注意,才能使他们有效地学习,同时不断地培养他们的有意注意。

(二)音乐感觉与知觉

音乐感觉是最基础的一种音乐心理活动,是对音乐个别属性的反映,音乐知觉是对音乐整体形象的反映,需要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因此,儿童音乐接受主要是以音乐感觉为主,感受与体验是儿童学习音乐的主要方法,过分地追求对音乐的知觉反应是不实际的。

(三)音乐记忆

音乐记忆是音乐学习中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音乐是听觉艺术,离开了音乐记忆也就失去了音乐。儿童的记忆力是很发达的,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应多采用形象的记忆方法,如通过音乐活动、表演,在兴趣中进行音乐记忆。儿童记得快,但忘得也快,因此,要注意经常保持复习,重复记忆才能巩固。

(四)音乐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情感是儿童音乐接受的重要心理活动。儿童的情感正在发展时期,而且多是自然的流露,因此要保护儿童的这种纯真,不能用成人的情感标准去衡量他们,应让他们接触大量的音乐作品,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

(五)音乐想象

儿童的知识虽然还不丰富,但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因为想象力和知识并不是呈正比的,关键是养成想象的好习惯。许多科学家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伟大的发明,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保护儿童的音乐想象,使他们感到通过音乐开展想象是一件有趣的事。

(六)音乐理解

音乐理解是一种复杂的音乐心理活动,是综合音乐知识和能力的体现。对音乐的理解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英国音乐家柯克在《音乐语言》一书中谈到他对莫扎特音乐的理解正说明了这个问题:(1)在青年时期悦耳的音乐;(2)青春期优美而典雅、不深刻的音乐;(3)成年时期优美而典雅的音乐,其中贯穿着深刻而扣人心弦的情感。因此,不要强求儿童对音乐要有多深刻的理解,只要他们有初步的理解就可以了,随着他们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对音乐的理解也会逐步深刻。

(七)意志

在儿童音乐接受的过程中,意志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意志不是独立的,它同其他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儿童缺乏顽强的意志,遇到困难就会丧失信心和勇气。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为学生设置一些任务、障碍,经过教师的辅导和学生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功,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

(八)音乐思维

在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过程中都伴随着音乐思维的活动。儿童的音乐思维同他们的音乐实践有密切的关系。音乐实践越多,音乐思维越活跃。比如,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在感知音乐的同时就伴随着音乐思维的活动。对音乐情绪的感受,或欢快或优美,对各种音乐要素的感受,随音乐产生的对音乐的想象,以及对音乐的初步理解都是通过音乐思维的活动完成的。与成人的音乐思维相比,儿童的音乐思维更多地表现为音乐直觉思维,随着音乐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高,音乐思维的能力也会提高。

以上的种种音乐接受心理活动,不是单一的,而是互相渗透的,有时某个方面强些,有时某个方面弱些。由此看来,儿童的音乐接受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必须根据儿童的音乐接受心理特点进行音乐教育。

三、儿童音乐接受能力的发展

(一)音乐听力的发展

音乐听力是儿童音乐接受能力的基础,在音乐才能的发展中,听力是最重要的。有些儿童唱歌唱不准,许多人认为是唱的原因,是五音不全,其实这是听觉的问题。生理学研究证明,12岁以前的儿童的音乐听力都是可以培养的,12岁以后就困难了。因此,儿童时期是培养音乐听力的重要时期。舒特·戴森、加布国佐尔的研究伽。证明了试点(见下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8-10 07: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年龄(岁)
音乐发展主要特征
0~1
对声音作出各种反应。
1~2
自发地、本能地“创作”并唱歌。
2~3
开始能把听到的歌曲片段模仿唱出。
3~4
能感知旋律轮廓。此时如开始学习某种乐器的演奏,可以培养绝对音高感。
4~5
能识别音高、音区,能重复简单的节奏。
5~6
能理解分辨响亮之声与柔和之声。能从一些简单的旋律或节奏模仿中辨认出相同的部分。
6~7
在歌唱的音高方面已较为准确。明白有调性的音乐比不成音的堆砌好听。
7~8
有鉴赏协和与不协和音的能力。
8~9
节奏、旋律的记忆改善了。逐步具有韵律感。能感知两声部旋律。
10~11
和声观念建立,对音乐的优美特征已有一定的感知和判断能力。
12~17
欣赏、认知和感情反应能力均逐年提高。
以上这些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都是建立在音乐听力的基础上,音乐听力越强,音乐能力就越强。
儿童音乐听觉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各种音乐要素的听辨能力;整体音乐形象的听辨能力;音乐内心听觉能力。
1.音乐要素的听辨能力。
音乐是由许多音乐要素组成的,如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培养儿童对这些音乐要素的听辨能力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儿童最容易听辨的是音的长短、快慢和强弱,逐步过渡到音高和音色的听辨。儿童的音乐听党能力是需要慢慢培养的,不可操之过急,必须经过大量的音乐实践才能实现。
2.整体音乐形象的听辨能力。
对整体音乐形象的听辨力,首先表现在对音乐的情绪把握和对音乐内涵的领悟,其中也渗透了音乐审美的发展。这种能力是在对音乐要素听辨的基础上形成的,对音乐要素的听辨能力越强,整体音乐形象的听辨力就越强。
第二是对音乐曲式结构的听辨。曲式是构成音乐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了曲式的听辨力,就如同找到了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使听起来好像杂乱无章的音响,顿时成了有层次、有条理、有章节的音乐了。
第三是音乐体裁的听辨力。音乐体裁的种类很多,如进行曲、摇篮曲、小夜曲、舞曲、船歌、交响诗、交响音画、交响曲等。每一种体裁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准确地听群体裁特点,有助于对整体音乐形象的理解。
3.内心音乐听觉能力。
内心音乐听觉也可称为内心听觉想象,是指在音响结束后,通过听觉想象仍能保留音乐的音响,或是在音响之前,通过识谱,把纸k的音符转化为实际的音响。这是一种重要的音乐听觉能力。可能大家都有这样的听觉经验,当欣赏完一段音乐之后,那优美动听的旋律,久久地在耳边索绕,口中还能轻轻地哼唱。可是过不了多久,就记不住了,这就是内心音乐听觉的作用。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稍纵即逝,只有靠内心听觉的能力才能留住音乐,获得音乐的体验。
在儿童音乐听力的发展过程中,要遵循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特点,不能使用纯概念式的方法,要以音乐的音响为基础,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儿童的音乐听力。
(二)音乐审美力的发展
儿童的音乐审美能力是不断发展的,是随着音乐的感知与音乐思维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又与音乐的环境和教育有着重要的关系。儿童的音乐审美力的发展一般要经过音乐审美感知、音乐审美想象、音乐审美情感和音乐审美理解四个阶段,其中主要是音乐审美感知。
1.儿童的音乐审美基本上是处于音乐审美感知阶段,从声音的感性材料中直接获得美的感受。例如,儿童只是凭直觉来判断音乐美不美,他觉得好听就是美,他觉得不好听就是不美,没有统一标准,也没有明确的原因。教材中,我们认为是优秀的歌曲,但他们就是不喜欢,这里除了音乐本身的问题之外,主要是因为儿童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审美意识,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还处于低级阶段,还不能从理性的角度去认识音乐。所以,教师要不断地提高儿童音乐的感知力,对音乐的感知越深,所获得的美感才能越深。
一般来说,儿童最先感知的是音的长短和强弱,然后是快慢,对音色的分辨和音高概念的形成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培养。音乐的对比能力在音乐审美感知阶段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到一段歌曲中乐句之间的对比,一首乐曲中乐段之间的对比;大到交响曲中乐章之间的对比。音乐是离不开对比的。感受和体验音乐的对比,就可以促进儿童审美力的发展。在儿童时期,音乐对比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即使到了六年级,也只是获得了初步的音乐对比能力,不能等同于成人。
2.音乐审美想象。由于儿童基本上处于形象思维和初步的抽象思维阶段,因此,儿童的音乐审美想象主要是音乐再造想象。通过音乐形象性的表现,与生活中的事情产生联想。如听到吸呐模拟鸟的鸣叫,想象鸟的形象;听到奔马的节奏联想到马的形象等。对以表情性为主的音乐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就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儿童的音乐教育要以形象性的音乐为主,培养儿童再造想象的能力,适当地引导儿童进行创造性的想象。
3.音乐审美情感。儿童心理学证明儿童最容易获得的是欢快的情感。因此,他们喜欢动感的、欢快的音乐,而对较慢的,虽然是非常优美的音乐,也会无动于衷。究其原因,是因为音乐审美情感的形成离不开对音乐的深入感知,离不开音乐思维的活动,而这两方面在儿童时期都不可能很深入。所以,在儿童时期,主要是培养儿童欢快、雄壮、优美的审美情感,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儿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
4.音乐审美理解。音乐审美理解是一种融感知、想象、情感为一体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是对音乐本质的领悟,与客体的综合素质有密切的关系。虽然在儿童阶段学生不可能对音乐有很深刻的理解,但可以积累音乐审美的经验,为他们今后的音乐审美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音乐创造力的发展
儿童音乐接受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音乐创造力的发展。对音乐创造应有一个广义的认识,音乐创造不是简单的创造过程,而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过程。因此,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培养儿童的音乐创造力,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如敢于发表与他人不同的意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勇敢的探索精神;有自信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等等。由于音乐呈现非具象性和情感性的特点,音乐教育十分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根据儿童音乐接受心理,儿童的音乐创造性思维主要以跳跃思维为主,跳跃思维和直线思维相结合。他们的创造完全凭自己的感觉,不会按照理性的轨迹,考虑应该怎么样,而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种跳跃性思维的能力正是创造力培养的条件,应该积极保护。但我们的传统教育却不是这样。有关部门做了一个调查,其中问到:
(1)是否喜欢说出与众不同的意见。(44%、37%、19%)
(2)是否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64%、18%、8%)
(3)是否想用多种方法来解题。(35%、28%、13%)
调查结果显示,低、中、高年级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有差异,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越到高年级反而越不活跃。实际上,不是我们的学生缺乏创造性,而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反思我们过去的音乐教育,恰恰忽略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用共性代替了个性,用专业训练代替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限制了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儿童有了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再具备一定的音乐创造知识,就可以进行音乐创作了。儿童没有框框的束服,他们的创作虽然是幼稚的,有时甚至是违反音乐规律的,但正是这种创作的萌芽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儿童的创造力发展首先是模仿,在模仿过程中就包含了创造的因素。例如,按例句的格式创作歌词或短的乐句;然后是即兴创作,如随口唱出一段旋律,按节奏创编旋律,旋律填空,旋律问答,“鱼咬尾” 等;最后进入音乐创作。以上这些音乐创造活动是为音乐创作打基础,重在过程,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习惯,不必太注重结果。即使是进入真正的创作阶段也不能过高地注重结果,儿童在创作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活跃的思维比掌握知识结果要重要得多。
儿童的音乐创造力必须在音乐实践中培养,欣赏、表演、创作是音乐实践的主要内容,在音乐的实践中就包含了创造的因素。特别是音乐表演,是对音乐的二度创作。在唱歌和演奏中,必定要融入个人对音乐的理解,这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最有效的途径。
四、根据儿童音乐接受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学方法
音乐教育要符合儿童的音乐接受心理,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虽然有它正确的一面,但也有许多不理想的地方。如枯燥的技能训练,师道尊严的影响,顽固的思维定势,缺乏创造性的教学等都不符合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因此必须改革。
(一)改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主体性教育是现代教育一个重要的理念,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虽然有利于知识的传授,但不利于学生生动、主动、独立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倡主体性教育就是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实施开放性的音乐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主体性教育的特征。
(1)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有一个宽松、良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创设教学的民主气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2)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是发展学生主体的主要方法,教师要设计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给以适当的指导。原苏联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者或教师企图不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去掌握知识、培养品德,却将知识、品德强加到儿童身上,任何这样的企图只会破坏儿童健康的智力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基础,破坏培养他们的个性品质的基础。因此,怎样设计活动就成为发展学生主体的关键因素,这也是对教师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
(3)实施开放性的音乐教学。过去我们的音乐教学基本上是封闭式的教学,束缚了学生主体的发展。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必须实施开放性的教学。开放性教学有多种形式,如开放性的教材、开放性的教法、开放性的学习、开放性的课堂等。要提倡个体与集体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相结合,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2.主体性教育的目标。
(1)独立性。独立性包括自尊自信、自我调控、独立判断、自学自理等。应培养学生能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有自信心,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独立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这在过去强调共性、统一的教学中是很难实现的,因此要加大个体学习的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
(2)主动性。主动性包括成就动机、竞争意识、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社会适应性等。应培养学生能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有竞争意识,有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表现的欲望,能主动与他人交流,能积极扩展学习领域。因此,要提倡探究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创造性。创造性包括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应培养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善于联想和想象,有创造的愿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根据这个目标,教学中应增加即兴创造的内容,还应增加乐器小制作等,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主体性教学的方法。
教学从来没有固定的模式,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根据主体性教育的理念,教师就可以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
(1)先学后教法。这种方法是对先教后学或是只教不练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让学生自学,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并为学生解决难点。这种方法的一般模式为:提出问题──教师引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探索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结论评价。其中探索讨论是中心环节,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2)愉快教育法。这种方法我们已有许多经验,主要是创造一种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3)主动参与—积极交往法。这种方法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一般模式为:创设情境(初步参与)──引导自学(独立参与)──组织交往(合作参与)──精讲解疑(深入参与)──总结演练(拓展参与)。
(4)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方法是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共同解决问题,为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激励竞争创造了有利的学习环境。
以上几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渗透的。主体性教育是对传统音乐教育的一次革命,它根据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特点,从兴趣和感性入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改灌输性教学为创造性教学
灌输性的教学方法,违背了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儿童接受音乐的主要方式是感性而不是理性的,因此,必须改灌输性教学为创造性教学,通过创造性的音乐活动进行音乐教育。
创造性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热门话题,也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如美国专门设置了思维技艺、创造技艺、创造活动等课程,日本提出把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教育的出发点,生存能力的核心就是创造能力;韩国要求中小学的教育以知识记忆为主的教育向以培养创造力为重点的教育转移。创造教育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
音乐教育如何进行创造性教育是一个新的课题。什么是创造性教育呢?创造性教育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并产生创造性成果的教学活动。创造性教育也称为创造教育或创新教育。
1.创造性教育的培养目标。
创造性教育是一种特殊能力的培养,它同智力的培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智力高不等于创造力高,因此不能把创造性教育和知识教育等同起来。
(1)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内容,创设一个有利于培养创造性的环境,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音乐课程标准把创造作为重要的内容标准之一,要求在教材中设计大量的创造性音乐活动,从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探索音乐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思维相结合的复杂思维过程,特别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收敛思维、直觉思维等。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灌输性的教学方法是不利于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因此要大力提倡主体性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1)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表现能力。音乐课程标准把“表现”列为重要的内容标准,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表现能力,在音乐表现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其中,包括积极的创造意识、一定的知识基础、独特的个性与协调的合作能力。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创造性表现能力的基础,因此在大力提倡创造性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2.音乐创造性教育的内容。
(1)探索音乐的构成。音乐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复杂艺术,过去是由教师告诉学生这是什么,现在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探索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2)培养联想和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在音乐教学中要重视音乐欣赏的作用,要不断改革音乐欣赏教学的方法,从专业化的欣赏模式中解放出来,从对音乐的感悟入手,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3)培养组织信息的能力。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不仅要学会搜集信息,而且还要学会根据需要组织信息,这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4)音乐创作。音乐教学中的创造性教育,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广泛的创造意识,另一个就是音乐创作。用音乐的手段创作出新的音乐作品,表达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悟。
3.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1)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现代教育呼唤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因为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可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小组学习:可发挥特长,产生领袖人物,锻炼组织能力,交流与合作。
②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自己探索,得出结论,重视过程。
③讨论:问题要有深度而不是浮在表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④表演:这里的表演是指专门的表演会,需要课前组织、排练、设计、实施,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8-10 07: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2)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研究的问题、提供研究的资料、实验手段)、学生独立研究(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回答问题)、获得问题的结论(新知识)的一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要大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要靠内在的动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现代教育理念认为音乐教育绝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它有着很丰富、深刻的内涵,要让学生通过探究音乐获得综合素质的培养。

(3)参与教学法。参与教学法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在参与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扩大参与的深度和广度还值得进一步研究。现在的音乐教学,很多还是学生被动地参与,教师应把学生的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参与、全面参与。主动参与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全面参与就是要给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如可以设计“欢度‘六一’儿童节” 的活动,有唱歌、跳舞、朗诵、写字、画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参与形式要多样化,除了听、说、动、唱、奏、写、画外,还要开拓新的领域。不仅要有动的参与,也要有静的参与,但内心的参与还需要用外显的方式来表现,否则,不利于对学生参与结果的检查。

(三)改技能性教学为审美性教学

儿童音乐接受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审美力的发展,传统的音乐教学过分地注重专业技术教育,教学比较枯燥、单调。儿童的音乐学习不能像成年人那样,只重技能,应该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音乐环境,从音乐审美入手,通过音乐的情感作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逐步从感性向理性发展。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感受、体验是音乐审美教育的主要方法。技能性的学习方法,只能使儿童望而生畏,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必须改技能性教学为审美性教学。

1.音乐审美教育的特征。

(1)音乐审美教育的心理特征。

音乐审美的心理活动一般包括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和理解四个阶段。音响感知是音乐审美的最初阶段,也是小学生音乐审美的重要阶段。因此,要重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使他们获得音乐的感性认识。音乐审美是离不开想象的,但它必须建立在音乐情感的基础上,最后达到对音乐的理解。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这四个阶段不是分割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呈螺旋式的发展并不断深化。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方法,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音乐审美过程中音乐思维的特征。

艺术的审美是通过艺术的思维来完成的,同样,音乐的审美是通过音乐思维来完成的。音乐思维是以乐音的运动形式进行的形象思维。它以独特的听觉思维方式,运用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基本要素来表达作者对美的本质的领悟和情感体验。音乐思维具有时间性、概括性和情感性的特点,在音乐审美的全过程(创作、表演、欣赏)中自始至终贯穿着音乐思维的活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思维能力是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1)音乐审美教育中的情感特征。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不需要任何媒介就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产生情感体验。可以这样说,音乐教育就是审美情感的教育,这是音乐的本质所决定的。

作曲家在创作音乐时倾注了他们全部的情感,正如莫扎特所说:我的音乐是从我心中流出来的。在音乐表演中,表演者的审美情感始终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他们通过高超的演奏(唱)技巧表达着音乐的丰富情感。在欣赏过程中,始终渗透着审美体验,随着欣赏者本身的情感投入和对音乐的深入理解,这种情感体验会越来越深刻,而且永无止境。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始终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为主线,培养学生丰富的音乐情感。

2.音乐审美教育的内容。

(1)感受与鉴赏。包括各种音乐表现要素、音乐的情绪、音乐的体裁与形式、音乐的风格与流派等。

(2)音乐表现。包括演唱、演奏、表演等。

(3)创造。包括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音乐创造等。

(4)音乐与相关文化。包括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姐妹艺术、音乐与其他学科等。

3.音乐审美教育的方法。

(1)感受、体验是音乐审美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

由于音乐的学习主要是对音响的感受,同时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学习音乐的主要方法就是感受、体验。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或体验也是不同的,为了能表达对音乐的内心感受,还要有外化的表现手段。

(2)通过音响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任何非听觉的手段都不能正确反映对音乐的审美。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放在首位,要通过音乐的音响进行音乐学习。

(1)通过欣赏、表演、创作的实践活动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是音乐的主要实践活动,音乐的美感也是通过这三项活动体现的,如作曲家是通过音乐的基本要素来表现音乐美,音乐演奏(唱)是通过音色来表现音乐,欣赏者则是通过对音响的感受来体验音乐美,因此,音乐审美教育绝不能是空洞的说教,必须通过欣赏、表演、创作的实践活动进行。

(4)通过学科综合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审美教育要走出以学科为中心的误区,通过学科的综合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如音乐与诗歌就有着相似的意境。有学者认为:“莫扎特的音乐是旋律化、和声化和节奏化了的唐诗”。莫扎特的慢板乐章是他音乐的精华和灵魂,他那幽深的意境同唐诗所描绘的钟声是如此的相似,正如张悦《山夜间钟》中的“夜卧闻夜钟,夜静山更响”,或是“相思晚望山林寺,惟有钟声出白云”。他的《大调钢琴三重奏》所带来的浓郁的田园气息也可以使人联想起英国水彩画画家温特的作品《歇息在旅店外的旅客》和《山雨欲来的收割场面》,感受到古诗“孤村树色昏残雨,远寺钟声带夕阳” 的那份宁静的境界。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更加深了对音乐的审美体验。

为贯彻新的音乐教育理念,我们必须根据儿童的音乐接受心理改革教学方法,走出以音乐学科为中心的误区,实施全面的、综合性的大音乐教育,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和丰富有趣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8-10 07: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让儿童音乐剧走进小学音乐课堂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哈 雷



一、“儿童音乐剧” 综合艺术实践课的崭新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从社会生活、学习经验中构建智慧、技能,是遵从了学生认知的规律;过分强调学科逻辑体系、而忽视学生生活经验,是违反了学生认知的规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早在二十年代,我国现代儿童歌舞剧作家黎锦晖先生就创作了十三部儿童歌舞剧。其中《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月明之夜》 以及歌舞表演曲《可怜的秋香》比较著名,剧目语言生动、明快,词曲通俗易懂、采用民歌音调,深受少年儿童喜欢,多少年来影响、教育了几代人。这一综合艺术形式至今仍有其“人文精神” 的现实教育意义,值得继承和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新时代的开创,我们的国家需要大批的高素质的具有丰富的人类情感、良好的人生态度、能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一代新人。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音乐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十条新的教学理念。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新的音乐教材,新的综合艺术实践活动无疑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创新,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活动与小学音乐教材有机结合,使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传统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的音乐教学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全过程。”

将儿童音乐剧“小型化”,因地制宜地结合新教材进行创作、改编,并把演出、评价的全过程引入课堂教学,是学校音乐课堂教学、艺术课堂教学改革一个非常可行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尝试。我们把这一尝试叫做“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课。

一年多的艺术教育实践证明,这是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现实意义的改革课堂音乐教学有效途径和方法之一。

二、“儿童音乐剧” 综合艺术实践课的实验目的

“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课涉及音乐(声乐、器乐、音效)、舞蹈(中外、民族、现代)、美术(图画、布景、道具、服装、化妆、制作)、戏剧(表演、道白、情节、矛盾、冲突)、文学(剧本、语言、朗诵)、曲艺、笑话等学科领域。

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课,它的实验目的就是要有效地解决“孩子们喜欢音乐,但是不喜欢上音乐课” 这样一个普遍存在的怪现象。探索小学音乐教学方式、方法的实效性;正确掌握小学音乐学科的教学规律,有效地由传统单纯的技术传授,转向小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由孤立的学科、封闭的系统转向艺术学科的融合和沟通。

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活动有效地与学生情感、社会、生活、科学、自然、文化相关联。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探索性、实践性、反思性、创造性、自主性的学习能力,有效地体现教师的组织、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主体作用;有效地体现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体现“人文价值” 主题,发展了学生的健全人格、高尚情操、开拓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使教学寓教于乐,学生知情达理。

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活动有效地完善、突出了“教学评价” 的作用,实际锻炼了学生心理的承受能力。

三、“儿童音乐剧” 综合艺术实践课的生成过程

课堂“儿童音乐剧” 的生成过程依次是:创设故事、编辑剧本、搜集素材、分组分工、道具制作、排练表演、综合评价。

操作要求是:创设“人文主题”,突出音乐形象;剧本要符合戏剧的要求,应有“起始、发展、矛盾、斗争、高潮、结局”;设立场次,确定简单的“标题”,如:第一场《一天清晨》、第二场《池塘边上》、第三场《与狼争斗》、第四场《欢庆胜利》。

任务分组:导演创作组、舞美道具组、角色表演组、综合评价组、舞蹈组、伴唱组、伴奏组、音效组。

音乐材料的选择要恰当,要突出人物艺术形象;声音效果的配合要即兴、紧密,要源于生活,具有现场立体感。音乐要短小,道白要精练,要通俗易懂、言简意赅。

提倡教师同台参与节目表演,展现教师风采,拉近师生距离。发挥集体参与创作,学生自导、自编、自演、自评;鼓励自制布景、道具,因陋就简;当场打扮、化妆,要注意安全性,勿伤学生皮肤。

注意音量匹配,多媒体课件要有效配合,演出、道白要面向观众;学生情感要真实、投入,不要笑场,不要太随意;提醒试演反面角色的学生不要语言粗俗、浅薄、低级,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四、新理念、新方式带来音乐课堂的新变化

“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课是以《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为导向,创新小学音乐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新尝试,学校领导们感到“音乐课变样了,不像老传统,活跃多了!”老师们感到学生“听话了”“好教了”“同学们兴趣可大了!”教研员们感到“这才是符合我们目标、要求的新音乐课!”现在听到学生的声音是“老师,我们喜欢您这样给我们上课,下节课您还这么上!”经常围着老师争先恐后地说:“老师,您下次叫我演小乌龟!”“老师,叫我演大灰狼!”“老师,我演的比他好!”……

新理念、新方式带来了音乐课堂的新变化,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手段、评价都发生了变化;音乐学习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学生音乐、艺术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展现;知识、技能与音乐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学以致用。通过小组式、开放式、探究式学习,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形体、语言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为学生有效学习,教师能力充分施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鲜明的“人文主题”在学生自主性学习中得以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技能、道德素养、创造能力、信心勇气、团结合·作等诸方面发展相得益彰,教师、学生、家长反映热烈。

让“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课为创新小学音乐教学锦上添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3: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