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复制链接]
155#
 楼主| 发表于 2008-8-31 06: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给音乐课加些调味剂



南宁市卫国小学 陆霜梅



课改前常听到一句话:“唉,又是音乐课,真没意思!”课改后常听到的是:“老师,今天有音乐课吗?”就是这简单的两句话让我们这些课改实验区的老师们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心,两年课改的成绩也通过两句话表现了出来。曾几何时“学生爱音乐,但不爱上音乐课”的现象屡见不鲜就此我曾对三年级三个班展开过一次问卷调查:1、你喜欢上陆老师的音乐课吗?2、若不喜欢请说出理由。3、如果你是陆老师你会怎么上?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我太凶;有的说我总是偏向女生;还有的说不喜欢学乐理知识……。在关于你若当老师该怎么做的问题上答案更有趣:有的要天天教学生唱电视剧中的流行歌;有的要只教唱歌词不学歌谱,有的要每节课都做游戏……一大堆问题令我万分苦恼,我深深认识到是自身出了问题。作为课改的第一站,如何真正实现课改的目的“一切为了孩子们的明天着想”,调配出既健康又有营养的音乐大餐,让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是我们音乐教师的首要任务。我感觉自己好比是一位大厨师,手艺虽好却没能精益求精,怎样才能提高厨艺让学生吃得津津有味,成为我教学中的困惑。冥思苦想了二年参与改革的经验,我摸索出几条小窍门:

调味一:加点盐

转眼间,我在教师的岗位上已干了十个年头。10年不变内容的教材,使我形成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模式化教学已在我心中根深蒂固。年年教唱同一首歌.月月抄写同一本教材,我的思想凝固了,我的厨艺没有一点进步,学生每天在吃着一种平淡如水的菜,试想怎么能提起兴趣?就此我提出:“让音乐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幸福经历”的口号。我认为作业是师生平等交互的媒介,是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的桥粱。当时,同学们都感到很奇怪,音乐课还有作业?音乐作业该怎么做?

针对教材上对音乐家贺绿汀的认识和了解,我加以扩展和延伸,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请他们利用家中、学校图书馆的资源,收集介绍我国音乐的资料,学生一听音乐课还有作业,都非常兴奋。星期一音乐课,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带来了,抢着拿给我看。我说:“老师不只是想看你们找到了什么,我更想听你们说说你懂得了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开个介绍会,看谁的资料最具吸引力”。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来主持,让他们来讲解,可以互相补充相互帮助,同学们在互动中共享了彼此的收获。有些故事我也是头一次听到,我把自己找到的图片也展示给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们的情绪非常高涨,我倍感欣慰。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事一年级时就学过了,可学生百听不厌。我利用校本外地借读生较多的情况,请同学们用家乡话进行自我介绍,一时间温州话、东北话从学生的口中留出,我马上请出几位同学做现场模仿,引得大家捧腹大笑,个个跃跃欲试。在此期间,我请同学们就“为什么聂耳能模仿的维妙维肖,而我们却不行?”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使学生懂得了无论做任何事都要用心的道理。我也趁机做了检讨:“以前老师每节课都要不停地讲解乐理知识,没有考虑到你们的感受,是老师的错,今后一定多加注意。但有些同学上课只带耳不带脑,也请今后能改正,我们共同努力把音乐课上成你们喜欢的课,好吗?”学生大声应和,声音在教室上空久久回荡。看着他们神采奕奕、兴致勃勃的神情,我知道这点“盐”已经入味了。

调味二:放块糖

“盐”已入味还远远不够,要让学生尝到一丝丝的甜才能引发他们的食欲。三年级教学中附点音符的教学是重点,该怎么上?以往教学中我的失误就在于死板地灌输乐理知识,我应吸取这个教训。上课上,我将音符“5”写上黑板,以小圆点的身份出现做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叫小圆点(出示自制教具黑色小圆点),别看我小,功能可很多,在歌唱中起了不少的作用。只要我一靠近黑板上的音符“5”,它的名字和唱法都要变,不信你们瞧。”我把小圆点贴在音符“5”的头上,变成丁高音“5”,我又把小圆点贴在音符“5”的脚下,变成了低音“5”。学生在学习中得出结论一、小圆点能改变音的高低。马上引入附点教学,将小圆点贴到音符的右边,它的名字叫“附点”,与刚才的高音点、低音点有所不同,得出结论二、小圆点能改变音的长短。接着又运用数学中的加减法对附点音符的时值做了分析讲解.使原本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教学形象化、直观化,使学生更易接受。节奏训练是音乐教学的骨架,我把节奏训练编成“小兔找家”游戏,每一只小兔身上都有着不同的节奏。学生分组根据老师敲击的英联邦帮小兔找回自己的家,学生忙在其中,乐在其中。下课了,学生们久久不愿离开,围着我问:“陆老师,下节课还让我们给‘小兔找家’行吗?”望着孩子们期盼的目光,我激动地说:“行,以后的音乐课就这样上!”孩子们欢呼雀跃,鸟儿般地飞出教室。

这一幕令从教多年的我流下了眼泪。我知道是这块“糖”发生了质的变化。

调味三:洒些酒

厨艺中对酒的调放很是讲究,因为酒既能除腥又能提味,但火候要把握好,只有适时适量才能出鲜、出香。怎样拉近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我在学生心目中。“凶”的形象?为此我精心准备了一段课前演说:“在老师心中,每一位同学都是非常可爱,以前有一些同学不喜欢唱谱,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得当的缘故,我相信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一定会有进步。今后我不想批评任何一位同学,只想和你们成为好朋友,如果老师有什么映点和不对的地方,请下课后悄悄地告诉老师,我会改正,并且会更加喜欢你的坦诚和直率。让我们在快乐中渡过每一节音乐课让音乐真正“乐”起来吧!”话音刚落,教室里一片掌声,一时间师生感情是那么亲近和融洽。接下来的课是轻松愉快地,大家都很投入,连平时不怎么开口的赵新也起劲地唱着。下课铃响了,同学们在音乐声中高高兴兴地离开教室,我收拾课本准备下堂课的资料,只听一声怯声声地:“老师……”,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平日里挨批评最多的周子皓,我亲切地摸了摸他的头说:“有什么事,能告诉我吗?”他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保证今后再也不吵了。”当时我的心在颤抖,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平时我总觉得小孩子懂什么,老师说什么他们就应该听什么,从没想到情感在教学中如此重要。通过这次和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使我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果只知道有感情地教唱歌曲,而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那么学生就会慢慢地对音乐课失去兴趣。所以在教学中要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关心爱护学生别于教师来说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义务,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教育。渐渐地,学生与我更亲近了,什么心里话都找我说,过生日也来邀请我,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

其实我只不过是稍稍蹲下身子,与学生站在同一个高度去审视问题,却获得了学生的信任;其实我只不过是悄悄将自己的缺点改正,与学生共同进步,却无意中获得了学生的尊重;其实我只不过是洒了几滴酒,但酒香已沁人心脾,其实我只不过是……想说的话实在太多太多,想做的改变更是太多太多。怎样使众口不再难调,真正成为一名好厨师,最重要的是;千万别热剩饭,剩饭热多了会变味,即使每天只有一样菜,也要不厌其烦地天天起灶,研究如何把一种菜创造出不同的花样,使音乐大餐更加丰盛,更适合学生们的口味。不仅味美,而且更具营养价值,让学生百吃不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6#
 楼主| 发表于 2008-8-31 06: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欣赏



无锡市滨湖区教研中心 吴湘琦



欣赏教学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属于“感受与鉴赏”范畴。应该说,它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学生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非常重视。但是审视以往的传统欣赏教学,其最大的问题是轻视学生自身的感受与体验,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以教师的讲解剥夺了学生亲身感受与体验的机会。在课堂上教师讲解过多,以讲代替学生的欣赏。教师更多地关注音乐作品相关的背景,如音乐作品有关的趣闻轶事、故事情节。另外对作品的表现方法、作品风格常常以自己的讲解来代替学生自己感受与鉴赏的过程。这些做法使得学生很少有进行音乐欣赏并获得艺术审美体验的机会。

二是以放任自流的“听”代替了音乐欣赏活动的全部。整堂课一味地让学生自己静静地听音乐,而缺乏教师的指导。由于学生自身音乐素质的限制,这种缺乏启发与指导的欣赏往往容易停留于表面,学生很难听出所以然,没有深层的感受与鉴赏。

因此,作为培养中小学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音乐欣赏教学,其改革势在必行。如何以学生为本,以音乐为本,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欣赏活动中,是当前音乐欣赏教学改革的重点。近年来,我区音乐学科组对《课标》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的研究和学习,在提高欣赏教学的实效性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4年10月,雪浪中学李艳老师执教的七年级音乐欣赏课《辽阔的草原──走进内蒙》(以下简称《辽》)获得第四届江苏省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下面就以《辽》课为例,介绍我们在改革音乐欣赏教学方面所作的尝试与探索。

一、关注情境的创设营造,构建投入生成的情感场。

情境教学是通过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似或相应的情景进行教学的方法。情是情绪、情感;境是环境、场景。二者合一,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的内在感觉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特有的情感场。音乐的欣赏需要人与音乐的交流,需要情感的投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非常关注情境的创设。

《辽》课开始,教师表演蒙古舞蹈直接把学生带到音乐表现的场景之中,并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对草原的印象,在不知不觉中启动了学生的思维和知识储备。接下来教师呈现四组蒙族民俗风情的画面,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师生同是情境的创设者,也是同时被情境所感染、陶醉、启迪与激励的情感主体,此时已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一开始就投入到欣赏过程中去。

二、关注素材的拓展整合,创建投入持续的资源库。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聆听是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学生平时欣赏音乐常常是无意的随意的,不太可能静下心来细致听赏,而欣赏教学却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指向性,因此教师对教材的梳理和目标的把握显得至关重要。《辽》课的目标主要是蒙族音乐风格的感悟和把握,而在“感受与鉴赏”涵盖的四个领域中,音乐风格与流派的鉴赏是最高层次也是最难的,只有在大量聆听与比较中才能领悟与鉴别,教材提供的两首歌曲显然太少了。教师搜集了丰富的欣赏材料:长调歌曲《辽阔的草原》《牧歌》《小黄马》,短调歌曲《嘎达梅林》《森吉德玛》,器乐曲《万马奔腾》以及蒙族舞蹈的音乐,并制成交互式的课件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程序。这些根据本课目标所选择的资源整合在一起,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素材,为感受音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学也有了一定的广度。

三、关注实践的组织深入,搭建投入外化的展示台。

参与教学是学生通过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学习音乐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体现了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现代教育思想。在音乐课上,无论教师多么有才艺,如果不让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只是静静地欣赏教师的讲解与表演,各项教学目标就很难达到。因此,如何组织实践活动,调动全身各种感官的投入,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应该是在教学中非常关注的。

1.内在的思维活动。音乐欣赏有感知欣赏、情感欣赏和理性欣赏三个层次,这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但这三个层次不是绝然分开,而是相互交融的。其中,理性欣赏是欣赏的最高境界,也是欣赏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我们应该非常关注欣赏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将音乐表现手段和音乐情绪、音乐形象联系在一起,完成感性欣赏向理性分析进化的过程。在《辽》一课中,主要运用分析、综合和比较,激活学生的思维。比如对蒙族长短调民歌不同风格特征的分析、比较总体情绪──是优美抒情还是欢快跳跃?节奏韵律──是自由舒展还是规整紧凑?词曲结合方面──一字一音还是一字多音?以及马头琴形状与演奏方法的观察;音色体验──与二胡、大提琴等拉弦乐器作比较;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一把马头琴描绘的万马奔腾的场面,挖掘蒙族音乐元素中散发的民族习性和气节。

同时我们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探究。如《辽》一课在引导学生对蒙族民歌颤音、嗽音以及尾音下滑的唱法之形成原因方面所做的探究就很恰当和成功。蒙族民歌在唱法上有什么特点──颤音、嗽音、尾音下滑;其形成与牧民的放牧生活有无关联──来自于牧民对身边羊叫马嘶现象的观察与模仿;草原的辽阔空旷使牧民的对话与歌唱具备了大声呼唤、吆喝的特征;模仿、尝试、练习这样的唱法验证结论并强化印象。如此,探究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积累密切联系,学生悟出了音乐来源于生活的道理,同时也会更关注周边生活中的音乐。

2.外在的表现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欣赏,除了静静欣赏、静心思考,我们还可以通过外在的表现活动来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强化体验。在《辽》课中设计了歌唱、律动等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乐曲的主题是音乐的精华,常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优美的主题使学生终生难忘。学生对《牧歌》《嘎达梅林》《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等歌曲的哼唱不仅构建了更高层次的蒙族音乐学习的“场”,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蒙族民歌的感受。

在《森吉德玛》的音乐声中模仿有节律的骑马动作,学生在律动中感受到了短调民歌朴素的旋律和规整的节奏,并对音乐描绘的马背上颠簸的音乐形象有了进一步的体验。随着音乐进行骑马、挤奶、耸肩等舞蹈动作的模仿表演,又使学生领略到了蒙族舞蹈的独特魅力,并进一步体验音乐来源于生活。外在的表现活动所产生的作用决不是仅仅让学生“听”所能达到的。

四、在评价中升华提高,引发学生持续学习动力。

首先,欣赏教学与歌唱教学、器乐教学一样,不可忽视检测和评价,这是因为欣赏教学的目标同样是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达到的结果或标准,对教师来说是教授的目标,对学生来说是必须完成的学习目标,“教”与“学”双方都要遵守,因此,应尽可能地可检阅、可测试。其次,音乐课堂实践表明,当学生遇到智慧挑战时,当学生受到表扬或鼓励时,当学生被激励着向更高境界攀登时,其学习状态是最积极、最佳的。在《辽》一课中,教师设计了“开心辞典"竞赛版块,来检测学生课上所学知识并实现知识迁移──

鉴别:《赞歌》具有长调民歌还是短调民歌的特征并说出区分的依据;表现:表演课中学到的一句民歌或一个舞蹈动作;拓展:谈一谈所知道的蒙族音乐家或歌手,哼唱其代表作片断;总结:概括最大的收获、最深的体验、印象最深的歌(乐)曲或舞蹈。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教学气氛逐渐达到最高潮。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此过程中评价手段以鼓励为主,放大了学生的优点,使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成就的欲望得以实现,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同时,教师充分开设求助热线,也体现了合作教学的思想。

总之,音乐欣赏教学是学生所有音乐活动的基础,也是音乐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应该重视发掘教材的内涵,设计生动的过程,让学生获得主动积极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7#
发表于 2008-9-1 07: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谈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参与



无锡市东亭中心小学 杨 方



近年来,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学科的独特作用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肯定。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并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种体验的。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学生的参与,是十分必然,也是极为必须的,但在学生参与中首先要关注几个问题。

一、参与面的问题

当前课堂上,有这样一种现象:班内有一大部分学生不能调动自己的思维,人云亦云。最后呈现出众口一词、千篇一律的答案或令人压抑的课堂气氛。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首先要问自己:我的课堂上究竟有多少人真正参与教学活动?是否每一位学生都参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课堂上,我是否给予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参与带来的满足?是否不同层次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是否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通过参与教学有所发展?

二、参与的态度问题

学生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参与的?例如:学生被老师点名起来回答问题是一种参与,学生积极举手跃跃欲试也是一种参与。凡自主的参与都是主动的、积极的、活跃的,而被动的参与往往是肤浅的、表层的。“要我参与”和“我要参与”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在音乐课堂中,学生应该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参与的愉悦性导致对知识的印象、效果完全不同。为什么现在有学生说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的这种心理,应将重点放在唤醒学生的主体参与、倡导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上。

三、参与的价值问题

这种参与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得、情感态度上的变化最终意义何在?教师首先要对学科、教材、学生的发展有一个宏观的思考。曾经听过一些音乐课,教师设计了很多活动,又是演又是跳,一堂课下来,听课老师只觉得眼花缭乱,却不明所以,老师的目的所谓何来?学生究竟在这一堂课里掌握了哪些知识?提高了什么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体现?所以说不是学生参与进来,课堂气氛很热闹,就算成功了。

事实上,在班级授课制的局限下,不可能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地参与,掌握教师设定的目标。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努力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在主体态度积极的状态下,进行有价值地参与?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教学之前根据需要,通过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对他们的心理、行为、情感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主动参与的行为。如《国歌》一课的教学,由于孩子们对它太过熟悉,再加上时代间隔所造成的情绪激发困难,导致很多时候学生在演唱国歌时毫无表情,应付了事。为了在课堂上让学生理解、把握国歌庄严的情绪内涵,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国歌崇敬、赞美情绪,引发学生主动学习《国歌》的热情,导入时我让学生先观看了一段录像:抗日烽火熊熊燃烧的中华大地上,义勇军和敌人殊死搏斗着,引领学生入境。给学生讲述《国歌的故事》,随着故事情节不断深入,让学生再来欣赏《义勇军进行曲》,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歌曲是多么有力地鼓舞着全国抗日军民的斗志,它激励着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的巨浪。引领学生入情。另外,还可以在《义勇军进行曲》雄劲的音乐声中,引导学生联想:在哪些场合听到《国歌》?通过多媒体手段,播放各种场景:天安门广场上、奥运会领奖台上等等,让他们交流在这些场合听到《国歌》时的感受,学生们激动、自豪的情绪油然而生。从学生们在最后举行的升旗仪式中,演唱《国歌》时庄严而肃穆的表情可以看出学生心底深处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已被激发,国歌的艺术魅力和人文底蕴也得以张扬。整堂课学生都以最佳情绪有目的、有意识地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另外,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除了通过挖掘和培养积极的情感因素来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影响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及内化,达到学生审美心理情感预演之外,还可以通过介绍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调动他们音乐学习的经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强调以学生为本,创设学生积极参与的环境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民主和开放意识、参与和自主意识。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放下架子,努力创设民主开放的师生关系,不要进行刻板的欣赏、表演要求,要让学生感到宽松、坦然、自由、愉悦,给学生自由自主想像、探究的空间,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他们营造有利个性欣赏、自由表演、自主表现、主体参与的教学环境。音乐教师更要学会包容学生,看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用慧眼去挖掘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朵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感受到被欣赏的美好,从而更加有信心、有兴趣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

2、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把学生控制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怕乱得不可收拾而无法完成自己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忽视了他们的年龄特点。教师要努力追求人性化、个性化的音乐教学,尽可能地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探索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的新的教学模式。如:欣赏教学中,欣赏内容的自我选择: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其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一部分?你认为最有特点的是哪一部分?你能说说为什么吗?歌曲学习方法的自我选择:自主学会歌曲后问你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会的?先学会歌谱还是歌词?听唱学会呢还是根据旋律线自己视唱等等。欣赏体验后表演方式的自我选择:你可以把联想到的画面画一画、用文字写一写、演一演、说一说、唱一唱……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情智。作为教师,要尽力拓展学生参与的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和发展。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正是学生主体意识、主体行为、主体能力的体现。

另外,在班级授课制下,由于各个学生的音乐基础、各种音乐能力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教师必须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音乐学习水平和个别差异情况,以便心中有数,区别对待。对有音乐特长的学生要给予相应地指导,并引导和鼓励他们关心、帮助他人的音乐学习。而对于那些基础较差、音乐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要给予帮助和辅导,采用分层教学等方法,给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自信地参与音乐活动。还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作出恰当安排,因材施教、因生而宜。比如,让嗓音条件好的同学担任领唱、独唱;让活泼好动的孩子在课堂上多参与角色表演;为有演奏器乐特长的孩子提供独奏、合奏的舞台;让语言感受能力较强的孩子朗读歌词等等。在教学中,对每位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尽力让每个孩子用音乐的方式进行自我表现。

三、注重音乐实践,为学生提供参与体验的舞台。

音乐教学既是体验的过程,也是活动的过程。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提高感受力、发展想象力、开发创造力,培养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合作意识。如:《小熊请客》这一课中,让学生参与情景剧表演,融体验与创造表演为一体,在身临其境中体验音乐的美妙,参与音乐表演的乐趣,感受创造音乐的意境。另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谈体会、说感受、想意境、添伴奏、做表演、搞创作、进行课外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来增加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开阔学生学习、思维的空间。比如:在欣赏《草原英雄小姐妹》这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能充分了解大草原,并在音乐中感受到大草原的美丽、辽阔,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哼唱、分小组讨论分析音乐的旋律结构、创编节奏、表演舞蹈(模仿矫健的大雁和活泼多样的马步)、打击乐伴奏等多种方式来感受。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把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内心体验放在首位,把学生作为能动的主体。而在藏族和新疆音乐欣赏前,则让学生利用课外各种学习手段,查找有关新疆和藏族人民生活劳动、地理环境、文化艺术等各种资料。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有的去书店查找,有的向父母咨询,更多的学生到网上搜索,并制作成了课件。课堂上,每个同学都充分利用自己查阅到的资料参与表演,有当小老师讲解的、有朗诵诗歌的、有唱歌的,也有表演舞蹈的,同学们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涨,他们在体验中表现自我,体现了自我价值,在愉悦和审美的同时得到了美的熏陶,获取了知识和技能,得到了与他人合作的经验,获得了自我教育,并培养了美好情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发表于 2008-9-1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发挥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青海省互助县威远镇教委 王秀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课堂中,它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内容单一、手法单调、信息量少、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的重要方式只有板书。多媒体的出现则大大更新了这一传统教学模式,尽可能地让学生的听觉、视觉、乃至感觉全部调动起来,不再拘泥于听、读的形式,而这种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模式则更好地体现在音乐课堂上。中学音乐欣赏课在课时中占有相当比例,初中学生对西方音乐、民族音乐的感知能力较差,加之学习任务繁重,他们不可能花费很多时间对这门艺术做深一步的了解,接触也只停留在表面。基于这种状况,要求教师充分利用音乐课时间,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和音乐欣赏水平,令其沉迷于流行音乐的大脑“换换口味”,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松弛其紧张的神经,达到音乐课教学的目的。

在上学生较为熟悉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欣赏课时,我采用了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模式。首先,既然想利用多媒体,就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并且将现代化教学设备如卡座、音响、投影仪、放像机、影碟机等外围设备有机结合起来,为教学服务。然后,按常规教学方式查阅大量资料,准确掌握乐曲的音乐背景,如乐曲的创作根源、故事发生的年代、其隐含的意义、想要反映的历史问题等都要清晰地罗列于脑海中,并设法将音乐知识不失时机地穿插进乐曲的欣赏之中。然后进行课件的准备工作。这是一个工作量较大的项目。要用一节课时间完成这一音乐内容的欣赏无疑是很紧张的,仅仅放乐曲的时间就二十几分钟。因此需要教师课前工作做得非常充分。第一步是将需要写板书的内容,如作者简介、作品名称、作品体裁、故事梗概、曲式结构、乐曲的重点、难点和乐谱等输入到计算机中,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配以声音、画面。第二步是准备CD的故事片段。这样授课时声像并茂,学生像在看一部有解说词的电影,不再是简单地听听旋律,而是真正了解每一部分旋律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达到欣赏的真正目的,形成融洽的课堂氛围。所以说,音乐课要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一、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常规教学中,每遇欣赏课,教师只是播放乐曲,简单讲解,使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模糊意识──音乐欣赏课就是听听乐曲而已,过后再问乐曲反映了什么情感、各种乐器之间怎样相互配合的,都一概不知。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听觉与视觉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够留下深刻印象。如在乐器欣赏中涉及到民族管弦乐与西洋交响乐。在民族乐器合奏中,又涉及到丝竹乐和打击乐等五个主要乐种。在乐曲欣赏中,涉及到古今中外十几种乐器的不同音色。如何获得最佳效果,就要发挥多媒体的功效,通过多媒体,学生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演员的服装道具,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再如提到什么是协奏曲,如果只说定义,那么在学生的头脑中印象不会很深,但若结合着画面来说就会变得通俗易懂了,学生的感情也会自然而然地投入进去。一堂课下来,学生会对乐曲每一乐段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内容有较深的理解,从而转变以往欣赏只是过过耳朵的旧观念,可以引申为“心赏”,用心来体会。

二、令强迫性记忆转化为情感记忆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问起:“这段旋律下行,曲调低沉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而这段旋律上行,曲调激昂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问这些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的思路跟随乐曲的发展而发展,理解乐曲所要表达的含义,如果利用了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观赏到交响乐队的实际演奏。难以理解的乐段还可以配以故事当中剪辑的录像片段,并且有文字说明,所有这些音乐画面同时出现,最后又有肯定的文字说明,无疑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鲜明的印象,令强迫性记忆转化为情感记忆。那么诸如上面所提出的问题无需教师去问,学生便会自然地判断出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如在欣赏《梁祝》一课英台抗婚一段时,先是由大管及大提琴奏出旋律下行的封建势力主题,这里为了增加学生对乐曲的切身感受,可以在故事片《梁祝》中选择英台抗婚中的部分情节,当欣赏到这段时,播放故事片断,学生在听与看的同时自然地理解了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英台反抗的主题中,小提琴强烈的切分节奏,旋律上行,表现的是英台抗婚不嫁,同样也播放故事情节,英台在电闪雷鸣前与父亲祝员外抗争,所有这些都会使学生主动参与乐曲的发展,真正了解到乐曲表达的含义,在潜移默化中乐曲会很容易地被学生接受。再如欣赏贝多芬的《月光曲》时,录音配上画面,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水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放完音乐,学生对这首曲子的作者、曲子的旋律反映什么内容等一清二楚了。

三、变枯燥性教学为兴趣性教学

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视线不再单纯地固定在黑底白字的黑板上,让课本知识都动起来,就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即使是板书输入到计算机中配以各种声音、颜色就会让学生感到非常新奇。如果掌握了学生情感波动情况,适时让他们张开嘴巴,用唱谱的形式把他们的情感表达出来,那么他们的悲喜就会自然流露出来,这比常规教学中教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要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在欣赏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根据乐曲的内容,把它制成“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涧澜拍岸、欸乃归舟”八幅幻灯片,学生在欣赏时,既有听的,也有看的,情趣盎然。欣赏过程中,学生完全置身于云河仙境之中,身居教室而品花月之境。这样的课堂学习真是听之心旷神怡,看之赏心悦目,想之回味无穷。能极好地调动起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深化德育和美育

音乐是一门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音乐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乐理知识,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同时,必须有机地融进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如在唱歌教学中,多媒体就能够生动直观地表现歌曲所描绘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活动场景等,具有丰富的美育因素,对深化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和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多种功能。

(一)教育功能。音乐教学中的唱歌教学和音乐欣赏教学,根据歌词等内容,虽然可以通过说教对学生进行性格情操的陶冶,思想情感的净化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但远不及运用多媒体教学所获得的效果好。如欣赏《铁蹄下的歌女》这首歌,除制作、演示《铁蹄下的歌女》的幻灯片外,还可以放映当今“舞台上的歌星”的录像画面,在画面的对比下,让学生感受到:同是歌女,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境况。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感染功能。它包括愉悦感染和悲凉感染等,指的是歌曲的内容通道多媒体再现情景后,学生的情感受到激发而产生共鸣。如教《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时,教师可制作幻灯片,在幻灯映出的“青山、白云、河水、梯田、果树、松柏、麦浪”背景下,播放歌曲的演出录音,把学生置身于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艺术氛围里,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美感功能。美是客观存在的。音乐除了声音的美之外,形式美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能被人的感官所接受。如在教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第七首《保卫黄河》时,通过放映多媒体演唱录像,使学生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等视觉和听觉方面如身临其境,强烈地感受到乐曲磅礴的气势和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从心灵深处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进而热爱美、追求美,也就会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并为这种美好的生活而奋斗。

总之,“一张嘴、一架琴、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教育和学生获得知识的需要。多媒体教学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自主灵活的教学方式,极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音乐课的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令其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以使教学全面应合学生的“求知”心理,引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欣赏中去,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把美妙的音乐带入到脑海中,去体会音乐给人们无尽的享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9#
发表于 2008-9-1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音乐课程的文化性建构



无锡教研中心 李凯



作为国家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的实验区之一的无锡,在几年来的课改实验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丰富而有价值的实验经验,为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实施作出了应有的先导性贡献。在此,笔者就近年来无锡市学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性建构谈几点思考。

一、课程理念的文化性建构,着重实现三个转变

没有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对音乐新课标理念的认同、内化,就不可能真正落实新课标。在这样一个清醒的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学习新课程的重要策略:以音乐教学中教育观念文化建构为基点,以学习、解读、内化音乐新课程标准为操作平台,推动教师实现学科教学思想、观念、认识的转变。我们在着力抓好多层面、全方位的音乐专职教师的新课程普适培训的同时,举办专家专题讲座,组织教师进行开放式的学术研讨交流,引导教师重新审视自己对音乐教学的理解和认识。使教师在走出传统音乐教学思想定势中,逐步形成音乐教学新的课程思想和观念文化。

其次,调整教师专业发展的坐标,转变角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课程由忠实执行取向转变为创生建构取向。新的课程改革则提倡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也是课程教学的主人。为此,我们在组织音乐学科教师培训中,通过专家报告推介典型,传统课例会诊等方法,打破教师习以为常的平静状态,激发教师重新调整自己专业发展的坐标,要求教师带着音乐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性的学习与思考。积极通过与自己、与同行、与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寻找专业水平、能力与新课改要求之间的差距,从根本上推动专业角色的转变。

第三、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音乐新课改实验中的关键。在学习、解读音乐新课程理念中,我们要求教师反思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操作过程与方法,分析利弊得失,以激发教师改革教学方式的内需动力。如把传统的备课改为“设计”,优化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以求教学过程的精、活、动,有效利用和开发课堂生成性资源,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兴趣,为学生提供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广阔天地。在课堂中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结论评判”等做法,给学生多听、多唱、多想、多做、多动的学习空间,把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技能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的实践体验中,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感受到乐趣。

二、课程实施策略的文化性建构,重点处理好三个关系

1.坚持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新课程改革倡导生成性教学,要求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这对改革传统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的弊端有着积极的意义。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有效的生成。至于音乐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那种片面强调“动态生成”,甚至用“动态生成”否定或取代必要“预设”的做法是一种新的思维误区。为此,我们在音乐新课程实施中,要求教师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鼓励教师科学施教,既要忠实于“原作”,又要根据课堂具体情景作必要的调节、修正,甚至大胆地创造。在批判机械性“预设”的同时,摒弃以生成为时尚的随意性生成倾向,使课程实施行进在有序、科学的轨道上。

2.确立科学发展思维,摆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小学音乐教学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而新一轮的音乐课程改革也是建立在传统音乐教学的基础之上的,任何割断历史、全盘否定“传统”的思想都不是科学正确的。在音乐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发现有些学校或教师为了迎合新课改理念,盲目追求音乐课堂的热闹,而全盘摒弃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值得弘扬的东西,这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状况都是有悖新课改思想的。如以往音乐教学中过分强调识谱、视唱,并将它作为孤立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的做法,固然背离了教育的宗旨,但如果完全废弃基本乐理知识的传授,也是不科学的。我们认为,以往的音乐课堂教学中重视基本知识的传授还需继承,只是在音乐知识的难度、教学方法等方面要进行“创新”,如识谱、视唱等知识的教学,不能与音乐作品的感知割裂开来,而应融于作品的听、唱、演、奏的过程中,成为音乐情景体验、审美、鉴赏的有机组成部分,内化为学生知识、经验结构的一部分,从而使音乐新课程构想真正成为课堂教学行为和实践。

3.增强学科综合意识,处理好一元与多元的关系。音乐新课程较之传统音乐教材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即重视教材与相关文化的融合,强调多元艺术的结合。

音乐新课程的这~变化,要求广大音乐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思维,增强学科综合意识,认真处理好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多元融合。在音乐新课程实验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问题,许多教师为在课堂教学中体现音乐与多元文化的结合,不顾需要,硬性穿插一些与当堂音乐内容缺少内在联系的内容或手段,使课堂教学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上缺乏统筹意识和整体把握,随意性较大。针对“为融合而融合”的问题,我们加大了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研究,鼓励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内容的同时,巧妙安排多元艺术的整合,追求音乐与多元文化综合的和谐、自然和无痕,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和实践平台。

三、课程目标的文化性建构,着力三项能力培养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是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学中的目标之一。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也是一种通过听觉通道获取感知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感知能力是对音乐作品理解、欣赏、审美的基础。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就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音乐概念与技能,如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但这不是音乐艺术教育的全部。因为“艺术是一种深度个人化领域,学生在这个领域中将进入自己和他人的感情世界”(加德纳语),对音乐的感知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落实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目标时,选择科学有效的操作途径,来建立学生对音乐感知的通道。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辨别、体验中西方音乐在表现同一主题时存在的差异,以及同一音乐题材因采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是否会产生不同的心灵体验等比较中,感知中西方音乐在表现时所存在的文化差异,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就音乐学科本身来看,它是~门创造性最强的艺术门类之一,它对于培养和发展人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小学的音乐创作能力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音乐创作意识,以及他们在学习音乐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二是教育者利用各种教育手段,结合多种艺术教育形式,为学生创设能激发其创作欲望及发展其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情形。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将音乐欣赏与适当的艺术实践及创作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音乐创作意识。譬如让初、高中学生为某一段音乐填词,或为诗歌、散文、舞蹈、图画选择或创作相应的乐曲、乐段。在低年级学生中,要求学生在欣赏某一乐曲后,根据主题音乐创编音乐故事,表演一段舞蹈,或用线条画出某一生活情景等等,来激活想象和创作热情,增强创作意识,培养创新品质。

此外,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求学生围绕音乐主题内容,自主收集,选择相关的音乐资料,并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共赏,以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和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音乐反思能力。从元认知理论来解读音乐反思能力的含义,不难看到加德纳所提出的音乐的反思能力实质是音乐的元认知能力,它包括个体对艺术家的作品的评论,也包括个体对自己音乐感知与理解能力的反思与理解。即自己是否理解了作品的创作目的,是否了解了作品的创作方法,是否体验到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以及效果等。如有些学校利用校园电视网举办音乐欣赏专题讲座,介绍、赏析、讲解有关音乐作品;利用校园橱窗,开辟“乐海拾贝”专栏,向学生介绍音乐家、作曲家等有关知识,拓宽学生音乐知识面,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利用班级黑板报,不定期刊登学生赏析音乐作品的体会文章,举办以音乐为主题的班会活动,通过歌曲接唱、知识抢答、作品品评、问答笔谈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层理解,让学生在反思中,提升自己对艺术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元认知能力即反思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学科科研中的文化性建构,注重三点引领

l.研究策略选择上的引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留给教师广阔的创作空间,教师不仅要通过个体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有赖于教师群体形成的“学习文化”,教师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群体的合作、经验的分享。基于这些认识,我们在音乐学科教研中,加强和促进了教师群体合作文化的建设,引导教师由独立走向融合。如构建民主、开放、科学的教研机制,创建合作坦诚、理解包容的教研文化。举行校际、校内的学术沙龙活动,开展深度对话,促进教师心智模式的改善。通过教师上研究课、教研员上下水课等形式,使教师之间、教师与教研员之间建立一种坦诚无私、民主平等、对话合作的科研伙伴关系等,有效增强了音乐教研的团队意识,促进了科研合作文化的形成,为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科研价值取向的引领。有效的学校教科研应以问题引导研究,应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困惑和提升教师科研水平、能力为价值取向。而实际的教科研情况并非如此,许多学校虽都建立了教科室,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但这些课题的研究却离课堂很远,离教学实际很远,针对教科研的这一倾向和偏差,我们积极破除学科科研的神秘感,在建立研究课题的同时,积极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建立个人研究课题,围绕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开展教育叙事、教学案例的研究与写作,注重实践性反思,使内隐的、个性化的实践经验情境化、理性化和显性化,使教学研究真正着落于教学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3.教学研究方式的引领。传统的教研工作,往往以活动取代研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层层组织的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评比活动、经验交流活动,成为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而学校的教研活动,往往局限在具体教学行为而缺少对教学问题的剖析改进和行为跟进,缺乏跨学科、跨年级的沟通和整合,因而容易造成教研的表面化、形式化、简单化。为此,结合音乐新课程改革的情况,我们努力促进学校、教师教研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和推进以音乐课例为载体的教学研究,从更多关注普适性的教育规律到更多关注自然情境中的教育问题,从强调研究知识的传授方式到注重研究知识的建构与内化,引领教师学习和掌握现象观察、资料选择、数据分析、逻辑判断、操作实验等重要的研究方式,切实提高教学研究的实效。从文化视角审视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实为一种文化建构,无论是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研究等,都是一种新文化建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0#
发表于 2008-9-1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成长记录袋在小学音乐学习评价中的初探



广州市芳村区新隆沙西小学 梁月珊



随着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评价的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音乐教学活动所表现的兴趣态度为主要评价依据。这是一种全新的评价观,为此,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各种评价的探索和实验。在此过程中,成长记录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更好地发挥成长记录袋在小学音乐学习中的作用,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和科学使用成长记录袋。

一、成长记录袋的内涵

成长记录袋是国外中小学教育中常用的一种学生评价方式。它是“学生作品的有意收集,以反映学生在特定领域的努力、进步和成就。它必须包括内容选择过程中的学生参与、选择的指南、评分的标准以及学生自我反省的证据”。国内的一些学者认为:“学习成长袋主要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者同伴作出评价的有关资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证据与材料等。”它是在对传统评价进行评判和否定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成长。由此看来,我们可以看到成长记录袋有以下特征:1、成长记录袋的基本成分是学生每一阶段的学习成果。2、成长记录袋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情况。3、成长记录袋为学生提供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省的机会。

二、成长记录袋评价的优势

档案袋记录儿童成长的“故事”,是评价其最终发展水平、努力、反省和进步的理想方式。相对于纸笔测试和其他快照式评价而言,它能向教师、家长和学生本人提供丰富的内容,反映学生知道些什么和能做些什么。如果设计得好的话,成长记录袋可以反映学生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策略和程序性技能的能力,以及建构知识的能力。此外,成长记录袋还可以反映学生的毅力、努力、上进心、自我监控、自我反省和认知能力。因此,应用成长记录袋的最大优点,就是它为教师提供了其他评价手段无法提供的有关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

三、成长记录袋评价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音乐学习的评价仍采用传统的方法,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文化意识等全面素质的考察。评价方法单一,过于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即教师是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评价给音乐教学和学生的发展造成了很多遗憾:

首先,评价使大多数学生无法体验自己的成功、发现自己的潜能。其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发挥,使他们失去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部动力。最后,这种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也抹杀了教师的创造性。

较之传统的评价方法,成长记录袋有其突出的优势。

它强调评价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强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强调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它在音乐学习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成长记录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成长记录袋十分重视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这种参与使评价不再是完全由教师支配的过程,学生可以控制和影响这一过程。学生对成长记录袋内容的选择具有极大的自主权,在利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评价时,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质量和进步情况进行评价和反思。

第二、成长记录袋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管理和监控能力。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者感到他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时学得最好。成长记录袋建立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学会自主收集、整理成果进行自我管理的过程,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第三、成长记录袋有利于教师有效地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并进行连续的形成性评价。成长记录袋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评价当作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可以把成长记录袋的评价贯穿和融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持续地审视每个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准确地获得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信息,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选择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

第四、有助于家长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

家长看待孩子的学习,很重要一部分来自于学校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方案是主要反映学生爱好、兴趣、学习态度、方式及进步的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是以定性为主,而不是以定量为主。家长通过翻阅孩子的成长记录袋,能用发展的眼光综合地看待自己的孩子,看待孩子的潜力,树立家长正确的教育观。

四、成长记录袋在音乐学习中的应用

结合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精心为每个孩子设计一个成长记录袋。每个袋子的封面都要非常考究,封面的字体、颜色、图案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爱好角度去思考,伴随着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

1、体现学生特点的“学生一般情况登记表”,表上贴有学生自己最喜欢的照片,填有学生的身高、体重等。这个栏目的设置使教师了解学生的一般情况。

2、体现主题互动化的有“爸爸妈妈对我说”这个栏目由家长写。有的家长这样写:“希望你不要忽略音乐这门课程,上课认真听,把老师教的竖笛曲目吹给爸爸妈妈听,把老师教的歌唱给爸爸妈妈听。”

在“我对自己说”这一栏目中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学生的自我认识,它主要记录学生对自己的综合评价。附样表:

音乐课堂──自我说说

很棒:★★★ 较好:★★ 一般:★

①有不明白的问题,我会问同学、老师。

②跟别的同学讨论,我能和他们友好相处。

③小组讨论时,我敢在同学面前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

④我能认真倾听老师讲课,积极举手发言。

⑤遇到我会回答的问题时,我都会举手。

⑥回答问题时,我的声音很响亮。

⑦同学回答问题时,我能认真倾听。

⑧老师讲课时,我的注意力、想象力都能发挥。

3、体现过程性评价的有“同桌眼中的你”。同桌之间是十分了解的,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一举一动都置身于同桌眼中。借助同桌之间的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所学的知识、情感动态等。我设计的“同桌眼中的你”评价内容有音乐作业、课堂上认真倾听等,每一项目后有五颗星,一周5天每天一颗。如果该同学在一天中某项表现突出,就把其中的一颗涂上红色,表现一般的涂成黄色,待努力则不涂。评价表周一发给学生,同桌负责填写,周五同桌交换后交给老师。应用此表引导学生对同桌进行评价,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也和自己比较,双方受益。

附表样:



4、“课堂教学检核表”能使学生了结自己,也能使学生及时了解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我应用“我的音乐课堂学习评价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1#
 楼主| 发表于 2008-9-2 06: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开放,让音乐课堂活起来

──中小学音乐“开放型专题课”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浙江省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高文丽



一、困惑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命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可我们的学生却这么说:“一提到音乐课,我就头疼。老师总是把音乐书上的内容一成不变地“传输”给我们,而且有的歌曲与我们的距离太遥远了,而我们想听想学的往往被排斥在课堂之外,只能私下学唱,像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的《好汉歌》……我们需要有震撼力的音乐作品。”

“每堂音乐课都是先基本练习(节奏或练声),接着教唱新歌,老师范唱后,就是学唱歌谱,朗读歌词,最后填唱歌词,这种老套、枯燥的方法使音乐课变得无聊至极、死气沉沉……”“有时候,老师在欣赏一首歌之前,也介绍一些背景材料或作者生平,但经常比较笼统,我们很想深入地了解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这首歌(乐)曲时的意图……”

“中国刚刚申奥成功、男子足球还冲出了亚洲、世博会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可老师从来没有把这些信息与音乐课堂联系起来,依然教我们学唱书上的歌曲、欣赏书本上的乐曲……”

二、思考

面对这样的感受,任何一位具有爱心与责任感的教师心中都不会平静,我们的好心难道不能被学生所理解吗?音乐课堂里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走近了新课程……《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音乐教育必须以审美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主动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音乐教育必须要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对音乐教育的各种影响因素予以高度重视。”

反思传统的教学,是把音乐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老师和学生成了被动的使用者和接受者,这种“唯教材而教”的思想观念逐渐形成了封闭、狭隘、孤立的音乐教学格局。大大降低了学生审美的积极性,削弱了美育的功能。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想以“开放型专题课”的教学研究为突破口,希望通过课改来带动教改,通过教改来开创音乐教育的新局面。

三、设想

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为音乐教育指明了方向,标准中非常详尽地阐述了音乐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本课题是想通过“开放型专题课”教学的研究,寻找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找到一条“老教材,新教法”的最佳途径。

1.依据

系统论认为:课堂教学与其他系统一样既是一个特定的系统,又是处于社会这个大系统之中,并与其他系统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网络型知识结构实现开放式教学。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既要侧重本学科,又要兼顾其他相关学科,以网络型的知识结构教育学生。

信息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学习和实践等途径,无限量、无止境地吸收现代社会中一切与教学有关联和有价值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通过学科特有的方式融进课堂。

2.概念

开放型专题课是指:在开放性教学理念指导下,结合学生音乐经验和基础,结合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动态地设计教学专题,并鼓励师生从校内外音乐资源中收集与本主题相关的音乐素材,经过合理、创新的“基因重组”,从而组织有效的音乐学习活动的新课型。

3.目标

通过“开放型专题课”的课堂教学研究,通过动态化的设计教学主题,提高教师重组教材的能力和筛选音乐素材的能力,通过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通过教材资源开发、再造,创造性地展开教学,使学生学习更轻松、更主动、更有兴趣,培养学生感知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从而实现音乐课堂的生活化、专题化。

4.思路



依照以上的理论以及开放型专题课教学的目标,我们将音乐学习划分为以下六个版块,既音乐与自然、音乐与社会、音乐与人、音乐与名家名曲、音乐与生活、音乐与其他艺术。我们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认知特点,设置相关的教学专题。

四、策略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决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是学生在自身的经验、信念和背景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他人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开放型专题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方法的运用策略如图: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认为:内容的选择应以教材为基础,方法的运用应强调学生的实践参与,这是教学的关键。通过链接学生生活,整合学科资源,挖掘地方素材,让教学回归自然,让音乐融入活动,让音乐走出课堂。教师在确立专题后要考虑把内容与方法这两方面作为实施的依托。

1.教学内容的开放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音乐传播工具和手段更加多样,面对各种媒体不断冲击学校音乐教学的现实,开放课堂教学内容已成为教学发展的趋势。教学内容的开放是指在教材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选取教材之外的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作品,来充实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1)链接学生生活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生活世界应该成为课程内容的范围。《音乐课程标准》曾指出:“教学要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要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的联系。”教师在重组教学内容时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要精选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来补充教学,在学习音乐中感悟生活、体验音乐的美。

①关注音乐动态,紧跟时代步伐

在快节奏的当今时代,音乐生活丰富多彩、不断更新,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很强烈的兴趣,教学只有更多地关注当前的音乐动态,引入一些动画片中的歌曲或乐曲,以及适合学生欣赏和学习的影视金曲、电脑音乐等内容,才能为学生走入社会、走进健康的音乐生活奠定基础。

②关注重大事件,增强人文内涵

生活世界中充满着自然事实、社会事务和人的生活行为事件,将一些重大的事件紧密地与音乐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例如当中国申奥成功后,教学中可安排与该主题相关的教学内容,如《相逢在奥运旗帜下》《五环旗下交朋友》《手拉手》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通过这类课的教学,拉近音乐课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增强教学的人文内涵。

(2)整合学科资源

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他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文化,在诠释各种音乐作品时,教师要有一种开放的多学科教学意识,应把音乐、美术、文学、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相关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融于一堂,形成一个“大艺术”的概念,然后,融会贯通,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

①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综合

音乐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姊妹艺术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并有着许多相似的特征。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贯穿各类艺术的主线,充分发挥与运用各种艺术门类的不同表现手段,整合成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如用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用表演动作表现音乐内容等。通过内容向其他艺术门类拓展延伸,以期开阔视野,加强对音乐内涵的进一步理解与感悟。如图所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8:1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