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复制链接]
148#
 楼主| 发表于 2008-8-30 07:5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让学生成为音乐的欣赏主体



河北保定市第三中学 朱艳



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理解音乐,体验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在高中开设音乐欣赏课,目的是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中提高音乐感受能力、音乐想象能力、音乐理解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音乐欣赏水平的音乐爱好者,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欣赏活动,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欣赏教学模式?这是值得每一位音乐教师探讨的问题。本文试从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的听、看、想、说、动这五个方面作一浅谈。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是一切音乐实践活动的基础。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善听”,教师有多种方法,这里着重谈谈对比法。

对比法可以用在不同音乐作品之间的欣赏,也可以用在同一作品的不同乐句、乐段之间的欣赏。如让学生聆听江苏民歌《茉莉花》和河北民歌《茉莉花》两首曲子,通过聆听体味比较,体会到江苏的《茉莉花》具有柔美细腻的风格,而河北的《茉莉花》则具有明快爽朗的风格,从而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地域环境对民歌的风格会有很大的影响。这样,学生在对比欣赏中进一步感受和理解了音乐,从而大大提高了对音乐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欣赏音乐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其中的“看”便是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参与音乐欣赏活动。这里主要谈谈看谱、看图、看录像这三个方面。

看谱。这一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音乐的旋律、结构等,尤其是对一些音乐书本上没有完整的谱例而又要求必听或重点欣赏的曲目。教师可将完整的谱例印给学生,这样师生就能看谱赏析,学生也不致因没有资料而听不懂。例如:《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重点欣赏曲目,学生有了谱例,对于全曲的十个标题段落便一目了然,因此,看谱对于学生熟悉音乐是很有帮助的。

看图。可以让学生了解相关的音乐知识,有利于更好地理解音乐。如欣赏古代音乐这一节内容时,让学生看看古琴、编钟、埙等乐器的图片及书本上的一些古代音乐演奏图,使学生不但从声音上感受了古代音乐,还从外形上认识了古代乐器。又如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让学生欣赏一幅草原图,会让学生进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妙意境。

看录像。这种声像并茂的欣赏形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这一欣赏形式尤其适用于学生比较陌生的一些音乐形式的欣赏,如歌剧、舞剧。欣赏舞剧《红色娘子军》时,教师可放有关的演出录像,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听,既形象地了解了舞剧这一艺术表演形式,又欣赏了音乐。这种欣赏方式往往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想,即让学生根据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它能帮助学生更生动、形象地理解音乐,培养学生广阔的想象力,这也正是我们进行欣赏教学的目的之一。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运用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想象,但切忌用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去代替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例如,欣赏双管与民族乐队演奏的《江河水》,教师在简要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及相关的故事传说后,让学生随着音乐展开自由想象,如泣如诉的音乐结束后,学生描述了自己想象的画面:天阴沉沉的,下着雨,咆哮的江边,一位披头散发、面容憔悴、衣衫褴褛的妇人,步伐踉跄地背着小孩,痛苦地哭诉着自己悲惨的遭遇……这样,抽象的音符化为形象的画面,学生对音乐有了形象的感受。



说,即让学生说出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可以个别说,也可以用讨论的形式进行。让学生“说”,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使学生的欣赏从感性上升为理性,步步深入,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动,即让学生动口唱、动手奏、动身跳。

动口唱主要是指通过学生唱主题,引导学生熟悉旋律,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辨别主题的重复和变化。

动手奏就是让学生动手演奏一些节奏简单的乐曲,例如学唱京剧锣鼓经后,可以让学生用鼓、小锣、钹、大锣等打击乐器演奏几段锣鼓经,加强学生对锣鼓经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节奏感。

动身跳就是让学生随着音乐做一些律动练习。当然,并不是每一音乐曲都可用这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节奏感较强、又有舞曲风格的乐曲。如欣赏藏族民歌《酒歌》时,教师可以教几个简单易学的藏族踢踏舞步让学生学习,让学生边跳边唱,切身体会藏族民歌的韵律韵味。笔者从“听、看、想、说、动”五个方面简要探讨了高中音乐欣赏中学生的参与。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旨在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方法,由感性到理性,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欣赏中去,让学生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9#
 楼主| 发表于 2008-8-30 07:5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给学生搭建“音乐创新”的舞台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九小学 高洁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禀赋,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国力的提高、民族的强盛都与国民的创新创造能力息息相关。所以,成功的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卓越的创造力,使他们能够应付未来社会的挑战。

“音乐创造”是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之所以将“音乐创造”作为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因为与其他学科相比,音乐课程具有突出的创造性发展价值,它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门类之一。音乐艺术的这特质,使音乐教育在发展孩子们的它有益于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那么,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支点,你会发现这世界因为他们而变得更加精彩!因此,我们要给学生搭建“音乐创新”的舞台,充分培养他们的音乐创造力。

一、音乐创新的重要性

今天的世界,没有创造力的民族和社会是很难有自己的立足之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的文化史就是一部创造史。当今中国的教育,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学都应探索如何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在一种支持性的环境下,运用创造思维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学生思维模式形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是一种非具象的艺术.音乐语言所描述的音乐形象通常带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这些特征给学生提供了更为自由、广阔而充满魅力的想象空间。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黑格尔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创造需要想象,想象又是创造的前提。音乐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创新能深化学生对已学音乐知识和技能的理解、运用,强化进一步学习的欲望。这无疑对巩固已学知识和技能,运用知识进行迁移是大有益处的。音乐创新作为一种教学领域,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创造环境、条件和创造方法,以及鼓励求新求异的学习氛围和激励机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胆识。

二、音乐创新的涵义

普通学校音乐教学中的“创新”并非指专业性音乐学校的创作活动,而是指通过音乐创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它是以强调有探索性的生动活泼的创作过程为手段,而不过于强调创造结果的发展性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机会,教师应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不要用“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因此,音乐创新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音乐创新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必须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脱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审美教育的价值就无法实现。笔者认为现代音乐教育应将学生看作音乐学习的主体,将音乐教学活动看成是挖掘学生创造力的主要手段之一。正如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说“儿童是音乐活动的源头,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儿童的内在需要”。音乐教育要真正体现创造性特点,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需求入手开展教学活动。应将学生看成音乐的创造者、表现者、欣赏者、评价者,而不仅仅是被动的音乐接受者。唯有真正确立起学生是音乐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才能被激发出来。

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观念,应充分认识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而不是面向少数音乐特长生的专业音乐教育。在音乐创造教学中,我除了让“白天鹅”展示自己的才华,也不忘记那些不起眼的“丑小鸭”。我想孩子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是在鼓励和赞扬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教师要及时送上最热情的赞扬,成功的教育应该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他们创造机会,让“丑小鸭”和“白天鹅”一样的自信。

2.音乐创新重过程甚于重结果。

其次,音乐创新重创造过程甚于重创造结果。在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创造的结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参与音乐创造的过程。创作教学看重的是学生参与音乐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从音乐专业的角度看,中小学的音乐创作结果可能是幼稚的,可能并不符合专创作音乐的定律,但从创造的本质意义上看,只要学生进入了创作状态,只要获得了创造性的音乐体验,其创造结果是否符合音乐创造标准,事实上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儿童有儿童的精神世界,对音乐的创作,儿童有他们的成功法则。因此,儿童的音乐创造和音乐大师的创造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

在音乐创造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学生,不要过分计较学生音乐探索与创造的结果,而应该保护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所积累的点滴信心和勇气。唯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逐步培育出热爱音乐审美创造的种子。

三、音乐创新的内容与方法

教学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音乐教学更是如此。音乐创新应注重培养学生音乐的综合能力,引导他们创造性地表现音乐。音乐创新有很多内容与方法,如:节奏、旋律的接龙和问答;乐句的填空和创编;为歌曲、乐曲即兴伴奏和即兴表演;命题作曲等,下面仅以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加以说明:

1.自由感受来创新

在音乐课中,我以“说──开口说──大声说”为切入点,鼓励学生“有话就说,不怕说;有疑就问,敢于问。”我最喜欢使用的一句话就是:“请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和解决。”对同学们各种离奇古怪的想法和问题,教师的态度是鼓励、支持、不回避、不指责。同时,教师也要求同学们相互尊重和理解,由此在课堂上逐渐形成一种友好宽松的学习氛围,使每个人都乐于畅所欲言。例如:在课堂上,我用双手抓住两个撞钟碰了一下,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辨这是什么声音,大部分同学都回答:这是撞钟的声音。只有一个很胖的男孩子仍然把手举得高高的,他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好像是打鸡蛋的声音。”他的回答使全班同学都捧腹大笑,有的同学还说:“你就知道吃。”而我没有贬低这个同学,反而启发诱导其他同学,并且鼓励刚才那个男生,我说:“的确,撞钟和鸡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距离是那样的遥远,但用手捂住的撞钟相撞声和打鸡蛋声是非常相似的,他能够听出来说明这个同学具有敏锐的听觉和丰富的想象力。”我认为,在听声音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听觉给学生带来无限广阔的探索天地。教师应该是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和引路人,而不只是一个好与差、对与错的评判人。

教师友善、支持的态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语言,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可以营造轻松友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尊重、接纳他人,这种民主、平等、自由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也为学生搭建“音乐创新”的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贴近生活来创新

音乐不仅是课本上的符号,它无时不在我们的身边。应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创新中学习,使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真正主人,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增强音乐学习的实践意识、创新意识,使音乐教学焕发无限生机。例如:学习2/4节奏时,教师要紧紧把握节奏特点,让学生用身体的动作从生活出发创造性地表示上述节奏,有的同学用“刷牙”的动作表示四分音符,用“放牙刷”的动作表示最后一个二分音符,有的同学用“洗脸”的动作表示四分音符.用“照镜子”的动作表示最后一个二分音符;还有的同学用“打气”的动作表示四分音符,用“双手按自行车带”的动作表示最后一个二分音符……他们的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这样促进了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协作配合,整个过程可以随时注入学生自己的灵感,大胆地创造,充分展示自B的才能和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音乐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整个课堂学习气氛达到了高潮。

3.创编歌词来创新

音乐的丰富多彩源于创造,要给学生以创造的自由,改变过去我说你听、我问你答、我教你唱等呆板的教学模式,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努力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中,我选择简单、易于创编的歌曲,利用创编歌词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情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例如学会歌曲《对鲜花》后,教师先创设情境:在一个美丽如诗的村庄里,有一条晶莹的幸福河,幸福河两岸住着勤劳善良的人们,他们常到幸福河两岸来对歌。现在老师扮演幸福村的村长,你们当村民,我们创编歌词来对歌。教师先唱自己改编的歌词:



教师唱后,启发学生创编歌词(从“五”开始)有的同学创编:我说一个五,你对个五,什么开花排队伍?(答案:串红)

我说一个六,你对一个六,什么开花象绣球?(答案:蒲公英)

我说一个七,你对一个七,什么开花在冬季?(答案:腊梅)

还有的同学编:我说一个八,你对一个八,什么开花象喇叭?(答案:牵牛花)

学生们在创编歌词的过程中相互学习、促进,个个不甘示弱,都有表现自我的愿望。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神气自豪,把对歌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响起欢快的笑声。在尽兴、自主的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到了创造的欢乐,创作的初步成功又激励着他们主动、深入地去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他们用丰富的想象和动听的歌声创造出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鲜花美景。我认为:只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创造潜能,为他们树立自信心和勇气,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就会得到发展。

4.亲身实践来创新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做一位精明的引导者、协助者,尽可能制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全过程中,要处处以人为本,以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为目的,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教师应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倡导和培养学生雌动性和创造性上。但音乐教学的创造实践并不是指专业性的创作实践,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音乐实践,主动地去创造美的动作、美的声音、美的形态、美的旋律、美的世界。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创造。

基于这些认识,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系列的音乐活动,把比较枯燥的音乐术语和概念变得直观和生动起来,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主动地接受、掌握它们。

例如在教学生掌握顿音时,我向学生提问,什么动物最活泼?学生们回答:小山羊、小猫、小猴子等。这时,我随便指出一种动物,如:小山羊,让学生做出小山羊蹦、跳的动作,体会它速度较快、有弹跳感的动作特点。然后教师写出两小节曲谱 让学生用这两小节曲谱吹奏出(用口琴)小山羊蹦、跳的高兴情绪。这样,学生很自然能把顿音的感觉吹奏出来。我在此基础上再启发学生为活泼可爱的小猫、淘气的小猴子作短小的曲谱,学生们很快把握住了小动物的特点,全班50名学生中有46名同学作的曲子都能恰如其分地反映出小动物的音乐形象,并且用顿音方法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宽松的气氛,愉快的情绪贯穿整堂课,使每个人都能主动参与,尽情表现,自由想象,积极创作,从而人人都能在表现中得到满足,在创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我深信,这样的教学定会挖掘出学生蕴藏无穷的创造潜能,爆发出无数灿烂的思维火花,结出累累的创造硕果。

5.拓宽思维来创新

音乐教育的创新,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一种自由、和谐、双向交流的教学氛围。鼓励探索,尊重学生对音乐的不同体验与独立思考,课堂中有疑问、又惊奇、又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大家畅所欲言,救师应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意境,把感受到的音乐情绪、速度、力度、节奏、音色等音乐诸要素表现出来,通过音乐创造活动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抒发内心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注意拓宽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如在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时,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欣赏弦乐演奏的《茉莉花》,不与器乐教学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电子琴奇妙而丰富的音响,分别用长笛、大号、竖琴、电吉它音色演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说出,四遍不同音色演奏的同一旋律,分别反映出什么样的音乐形象?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他们认为第一段是小鸟在飞,第二段是蜗牛在爬,第三段是水在流,第四段是青蛙在跳。我立即请四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种动物和水,他们那

惊人的、富有形象的动作和有趣的表情非常和谐地与音乐融合为一体,然后我要求同学在自己的琴上弹奏出不同效果的《茉莉花》,孩子们都能把此曲弹得惟妙惟肖。最后我让学生运用探索到的音乐知识进行即兴创作,用音乐捕捉自己冥发出来的形象,通过思维的扩散,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受,用真诚的重心反映出内心世界对音乐的理解,创作出你心中的《茉莉花》,形成自己的作品。

通过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孩子们太需要老师为他们提供发挥想象的条件和空间了,同学们在无拘无束的课堂中进行表演和创造,学习热情更加高涨、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效果更加显著他们表现音乐的心情也达到了高潮,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为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

综上所述,在音乐教育实践中,我始终注重在人人参与的音乐活动中愉悦地学习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也就是说:所有概念的获得都是在各种活动中自由发展的结果,这无疑是培养创造力最根本的方法。我认为,音乐学科对创造力的培养,是任何学科都无法相比的,我们要给学生搭建“音乐创新”的舞台。这不但能给人们美的享受,而且在愉快的审美活动中,还能启迪人的创造意识,挖掘人的创造能力,培养人的创造精神,锻炼人的创造意志,造就出创造型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具有创造意识的时代。如果说,现在整个教育界把开发儿童智力,提高学生素质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的音乐教育更以它本身的优越性走在前列。让孩子们如鱼得水.尽情表现吧!创造性人才正是在这一个又一个“尽情表现”,中成长起来的,让创造之花开在我们的课堂,愿它能在天真、活泼、可爱的儿童们心中永远绽放,永远芬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楼主| 发表于 2008-8-30 07: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谈音乐欣赏方法与原则的统一



河南省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马洁



音乐欣赏是一种创造性审美实践活动。它的意义在于通过聆听音乐、理解音乐,实现对音乐美的判断与接受,从而陶冶情操,保持鲜明个性,形成完美人格。下文通过对音乐欣赏的基本方式与基本原则的阐述与研究,促使音乐欣赏者懂得如何欣赏音乐。

音乐心理学研究表明,音乐可以消除大脑的高度紧张和疲劳,使大脑各部分的兴奋和抑制有序交替出现,使心理得到平衡。“它使人在音乐营造的美的环境中产生幸福感、自豪感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能使人性格开朗、精神饱满、意志坚强,能培养人的气质与风度”。由此可见,学会欣赏音乐不单单是感官的愉悦,而是一种创造性审美实践活动。它的意义在于对音乐美的判断和接受,从而陶冶情操,保持鲜明个性,形成完美的人格。

如何更有效地欣赏音乐、理解音乐,达到实现音乐的诸多功能的目标呢?那么就必须通过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掌握欣赏音乐的基本方法与基本原则,把音乐欣赏统一在方法与原则的一致中,从而逐渐达到欣赏音乐的目标。

一、欣赏音乐的基本方法

1.美感欣赏这是欣赏音乐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欣赏者通过对音乐音响所产生的感知和体验,纯粹为了体会对音乐音响的乐趣而倾听。在这个阶段,欣赏音乐不需要任何方式的思考,直接从音乐音响中获得一种愉悦,“当倾听某种歌声时,我们还没有听清其歌词与旋律,便已深受感动了。有些音色会使人立即兴奋或松弛,有时会使人狂怒,有时会像微风一样轻抚我们,他们通过生动性情感的美感的激发,只在几秒钟对我们起作用。”(引自玛克思·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一书中第三章“审美体验”)。这是一种近乎生理的“审美反射”,这种感受并不是来自这些音响包含的任何意味和思想,而是来自这些音响本身的愉悦感觉。单凭这种感染力就把我们带到一种无意识然而又有魅力的心境中去,所获得的情感体验是一种直接的体验,无需经过一个理解与认识的过程。

2.表达欣赏艾伦·科普兰说过:“..所有的音乐都有表达能力,有的强一些,有的弱一些,所有的音符后面都具有某种含义,而这种含义毕竟构成了作品的内容”。我们在这个阶段欣赏乐曲时,首先选择一些主体单一、表达意义明确的音乐去聆听,而后再有选择性地欣赏室内乐、奏鸣曲、交响曲等。由于欣赏者的经历、文化素质、艺术品位不同,对欣赏主题音乐含义的理解和描绘,也会不完全相同,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努力使自己感受到一个主题或整首乐曲所表达的特征。

3.纯音乐欣赏音乐除了令人愉快的音响和所表达的情感外,确实存在于音符和对音符的处理之中。毕竟旋律、调式、和声、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织体等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明智的欣赏者必须加强自己对音乐素材及其发展的理解与掌握,必须更有意识地聆听旋律、节奏、和声、音色及其变化。尤其重要的是,为了追求作曲家的思路,必须懂得一些音乐曲式理论。

以上把音乐欣赏分为三个阶段,实际上音乐欣赏的三种方法不是孤立存在于欣赏过程中的,总是交织在具体音乐欣赏中,个体的欣赏习惯和能力也总是以某种方法带动了其他方法的运用。理想的聆听者是同时既能进入音乐又能超脱音乐的,他一方面评判音乐,一方面欣赏音乐,希望音乐向这方面进行,又注视着音乐向另一方面进行,就像作曲家在创作音乐时那样,为了谱写自己的乐曲,也必须进出于自己的乐曲,时而为它陶醉,时而又能对它冷静地批评。

二、音乐欣赏的基本原则

1.注重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实际的音乐欣赏活动中,往往会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欣赏者被音乐所陶醉,他企图融入音乐中去,把音乐变成自我的一部分。另一种情况是,音乐被欣赏者所把握,欣赏者企图从不同角度,对音乐做出评价。作为旁观者,应该把音乐看作一个客体,在自我和音乐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界线。我们欣赏一部悲剧性音乐作品时,往往会被音乐所感动的并不仅仅是其中的悲剧性内容,或许更多的是其中的艺术性。音乐不仅给我们带来悲哀,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欢乐,当我们忘却自我融入音乐之中的时候,会与音乐一同悲伤,当我们作为旁观者从音乐中体味到美的时候会得到愉悦。音乐欣赏正是在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之中,将音乐的情绪与欣赏者的情绪交融在一起。所以理想的欣赏者应该在主观与客观之间求得平衡与统一。

2.注重理性与直觉的统一。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也往往会遇到两种情形,一种是欣赏者凭直觉直接感受到音乐中所包含的美感,无需用理性的方式对音乐音响进行分析,单凭感觉去完成对音乐的审美判断。另一种情形是,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充分利用理性的方式去把握音响结构中所包含的审美价值,并由此获得美感愉悦。当然这两种情形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他们往往交织在一起,构成欣赏者完整的音乐审美结构。问题是,前者多出现在非专业欣赏者的活动中,而后者则只有在经过专业训练的欣赏者群体中才可以实现。需要说明的是,即便是专业的欣赏者,在欣赏活动中依然不能放弃直觉感性效应。因为这种单纯的直觉能摆脱概念的约束,而把丰富多彩的幻觉带给欣赏者的心灵。总之,一个理想的欣赏者,“他既不能使自己的心灵完全恢复到幻觉中去,又不能让自己的注意力被转移到概念思维与实际的生活中来”,应该在理性与直觉之间求得统一。

3.注重传统意识与当代意识的统一。当我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往往会受到个人听觉意识的限制,而对音乐作品做出不公正的评价。比如喜欢流行音乐的欣赏者,在他们的意识里,往往没有传统古典音乐的听觉约定,因而无法判断古典音乐所体现的艺术魅力。同样道理,对于缺乏现代音乐听觉意识的欣赏者,也同样无法认同与传统音乐的思想准则相距甚远的新派音乐。因此,欣赏者的听觉意识关系到新时代音乐的发展和生存,也关系到作曲家创造性思维的前景。美国作曲家科普兰说得好“听风格熟悉的音乐,也听新近的音乐,并且不管是否别人说过什么或写过什么,或对他们作品的价值做过什么检验,这才是聪明的聆听者的标志。”因此,我们要在传统意识与当代意识之间求得平衡与统一,使自己真正成为理想的欣赏者。

三、音乐欣赏原则与方法的统一

音乐欣赏的方法与原则构成了音乐审美实践活动系统,在这种审美实践活动中,其欣赏方法和原则不是彼此分割,而是统一的。

首先,音乐欣赏方法与原则的统一体现在音乐欣赏习惯的养成上。按照心理学的诠释,“习惯是在一定条件下经常地完成某种行动的需要,习惯是人遵循着一定方式的行动,在培养积极的个性品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欣赏习惯是个体的欣赏需要,欣赏活动是一种行动,由于欣赏需要引起欣赏行动,长期的欣赏行动便生成了稳定的欣赏倾向,这种稳定欣赏倾向的形成,是在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中依靠欣赏原则和方法进行的,“原则”是基础,“方法”是手段或工具,既没有脱离原则的欣赏,也没有远离方法的欣赏,只有在原则与方法的统一性架构中,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才能开展,只有长期的音乐欣赏才能使欣赏习惯得以稳定,从而培养独特的欣赏个性。其次,音乐欣赏方法与原则的统一还反映在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上。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依靠音乐欣赏能力而存在,而欣赏能力的提升又依靠音乐建立在欣赏原则基础上的对欣赏方法的把握上,如果要审美质量就必然保证音乐欣赏过程中原则与方法的统一。对个体来讲,提高音乐欣赏能力是循序渐进的,既需要在欣赏过程中逐渐理解其欣赏原则,也需要在欣赏过程中灵活掌握其欣赏方法。使“原则”和“方法”真正属于自己。再次,音乐欣赏方法与原则的统一,也表现在经验与理性的积累中。个体的音乐欣赏总是以一定的欣赏知识结构为前提的,这种有别于其他学科知识结构的音乐欣赏知识结构,同样离不开音乐欣赏经验的积累,经验性知识是形成理性知识的基础。但是,如果仅靠经验知识就很难提高音乐欣赏能力,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必须以必要的理性知识做支持。个体在学习理性知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增加音乐知识的深度,而且需要美学、哲学、文化学、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相关知识的扩充,从而增加音乐知识的宽度。不过,无论是经验知识的积累,还是理性知识的扩充,都离不开与音乐欣赏原则和方法的结合,这样才能保证有的放矢地积累经验和获得知识,不断提高对音乐欣赏原则和方法的理解与把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楼主| 发表于 2008-8-30 07: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每朵花都有盛开的时候

──谈谈评价方式的改革

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 张文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反思我们过去的评价,由于应试教育等多种原因,在评价中过分强调了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增加了学生的精神压力,使有的学生失去了自信,失去了快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甚至带着失败的心理走向未来,从此抬不起头来。其实哪个孩子不渴望成功呢?成功感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产生的自我满足、积极愉快的状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关键是我们要给他们的长处提供展示的舞台,并为他们搭建从成功走向成功的台阶。

音乐课的考试评价按惯例是期末每人演唱(奏)一首曲子,然后教师根据演唱(奏)的情况作一评价,给出期末成绩。可事实上,孩子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感受能力、表现能力不是一首歌曲能概括的。音乐的表现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学生又是一个有差异的个体,有的弦子擅长表演和演唱,有的孩子则喜欢用别的方式表现音乐。因此,用同一种形式、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孩子,显然是不科学的。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评价,我们发现,由于这种评价的指标单一,仅限于唱歌一项内容,不利于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评价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因此,必须在评价的内容、方式和方法方面进行改革,为学生创设充分展示学习潜能的舞台,让学生人人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并以此为动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开放性评价

为实现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必须改革过去封闭式的评价方式,代之以开放性评价。要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在目标、内容、形式方面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中小学音乐课课时有限,每位音乐教师要面对数量众多的学生,因此,教学评价可以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尽可能地对所有学生实施日常的形成性评价。每节课下课前,我都会对本节课的学习效率及纪律做一总结和评价,多数采用观察、提问、讨论等方式进行,对于纪律好、表现突出的同学,在其书上贴上一个漂亮的小贴画,到期末比一比,看谁的贴画多。同时日常的形成性评价也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语言性评价和文字性评价相结合

教师的语言性评价应贯穿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的语言应如和煦的春风一般,让学生心里常洋溢着温情与暖意;教师的语言应简洁到位,及时准确地解决难点,提出问题。而教师的文字性评价则让鼓励成为永久的激励。比如在《茉莉花》这课中,课前我曾要求学生查找不同版本的《荣莉花》,结果有的学生不仅查找到了文字资料,还带来了许多音像资料,还有的学生即兴演唱了翻版的《茉莉花》,对于学生这样出色的表现,教师不仅要有语言上的评价,还要有文字上的评价,可发给学生一张漂亮的小卡片,写上热情洋溢的感谢话语,感谢他带给我们的快乐和美的享受。

文字性评价还可利用期末的学生评价手册。通常的学生评价手册上,教师只是写上“优”、“良”之类的成绩而已,显得机械而冷淡,这会让一学期都充满学习热情的学生多少有些遗憾。如果能在成绩手册上给学生留下文字性评价,那会给学生多大的鼓励和惊喜呀!(1)柔情型。比如:“一曲《亲亲茉莉花》,让我至今难以忘怀”,“什么时候还能看到你的新疆舞?”,“还记得吗,小牧童?我们曾在《牧童短笛》中漫步于江南水乡”……(2)热烈型。如“你真棒,我为你自豪!”,“哇!太好了,我发现了一位天才鼓手”,“哇塞,你竟然知道巴洛克时期!”……(3)谈心型。如:“你长大了,懂事了,真像个男子汉!”,“跟你说句悄悄话:老师特别喜欢看你唱歌时的样子,好可爱呀!”……(4)风趣型。如:“别为你的大嗓门难过,你属于偶像派那类的”,“音乐课上‘谁说男子不如女?’哈哈,你的话已成为经典!"……相信这样的文字定能勾起学生对音乐课美好的回忆。

3.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学生间的评价,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培养学生对工作的负责态度。为了能评价别人,目己必须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因此,评价别人正是提高自己的过程。但也不能否定教师对学生评价的作用,需要改革过去那种机械的、枯燥的、权威式的评价,代之以平等的、科学的、交流的评价。如:可采取“我是小考官”的方法,把学生分成两人一个小组,互相检查,互相学习,老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者,孩子们既是表演者又是评价者。在评价的过程中,孩子们知道了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也知道了乐曲应该怎样表现,教师则应该引导学生尊重别人,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当然,孩子们的评价难免有些不准确,有的标准宽泛些,有的标准偏激些,而老师要及时介入评价,引导学生。只要有点滴进步,就要给予真诚的鼓励,让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喜悦。其实,即使学生的评价有些不准确,那又有什么关系呢?难道孩子们在评价过程中获得的认识、得到的启示、享受到的快乐不比“准确的成绩”更重要吗?

4.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

提倡课外评价是开放性的特征之一。在新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要求学生把学到的音乐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如把学会的歌曲回家唱给爸爸妈妈听,或在其他场合(班会、新年联欢会、生日Party)为同学们表演,由家长和同学给予评价,这种宽松的评价方式对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是十分有利的。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容易获得的。

5.多元化的评价内容

传统的音乐评价内容比较狭窄,只关注了学科的内容,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开放性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科的内容,还应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就学科评价内容来说,《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领域: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拓宽了音乐学习的领域。不仅要会唱一首歌,还要能理解歌曲,创造性地表现歌曲。除此之外,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一些非智力因素的表现都应是评价的内容,通过多元化的内容构成对学生的全面评价。

二、自主性评价

自主性评价是对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方式的改革,它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与同学交流的能力。

1.自己选择内容

在传统的音乐评价中,是教师指定评价内容,这样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挥。新课标的评价强调:评价的内容应从过分注重学生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学生的能力,对音乐的爱好、兴趣是有差异的,应允许学生有多方面的选择;因此,可以由学生自主地选择评价内容。如:演唱一首歌曲、演奏一首乐曲、表演一段舞蹈等,还应鼓励学生表现课外的内容。比如:欣赏《牧童短笛》,可以用舞蹈来表现小牧童和老水牛嬉戏玩耍,也可以用绘画来想象音乐中描述的江南水乡,也可以听着音乐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和小诗……也许孩子的作品还很幼稚,还不成熟,但我们更应该挖掘他们在此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潜能,及时关注并鼓励他们,让孩子充满自信、充满快乐。

2.自己选择难度

几乎每个班都有弱势群体的存在,而他们恰恰是最需要关注和鼓励的人,也是最需要体验成功的人,哪怕是一次小小的成功,也可能成为终身的激励。作为音乐教师,更要面向全体,体现人人平等的教学理念。(对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目标,然后根据学生的努力程度及完成音乐活动的情况给予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他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速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

比如音乐第四册中的《小雨沙沙》,我把它分成五个层次:(1)能跟教师伴奏演唱歌曲。(2)能跟教师的伴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3)能跟着教师的伴奏有感情地边唱边表演歌曲。(4)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能独立演唱歌曲。(5)能组织几个人合作演唱歌曲。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快乐地演唱乐曲,而到下一次课时再逐渐提高目标。

3.自我评价

通常的评价方式是以学期考试为主,方法简单,内容单一,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自我评价,可以变被动为主动,是一种培养主动性的评价方式。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的评价会降低水平,其实正相反,只要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反而会更加珍惜这种权利,促进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自我评价也是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的一种途径。比如学生学会了一项内容,就让他们做一个记号:画上一个小笑脸,表示自己很满意;画上一个咪咪眼,表示自己比较满意:画上一个小拳头,表示自己还要加油。这样,就连平时音乐不太好的学生也做得非常认真。

三、趣味性评价

为了让学生能从评价中感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可采用多种趣味的方法进行评价,把望而生畏的冷冰冰的考试变成乐于参与的乐事。

1.“五星级”证书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举办了人人争当“五星级小小音乐家”的活动。每到期末,我总会发给孩子们每人一张证书,证书是由五颜六色的A4纸打印的。有“音乐之星”、“希望之星”、“智慧之星”、“星级歌唱家”、“星级演奏家”。如本学期共学了7首音乐作品,演唱或演奏好一首乐曲可得一颗星,得五颗以上的就可获得“五星级”证书。在音乐知识竞赛中优胜者可得“智慧之星”证书,、班级音乐会中表现优秀的可得“希望之星”证书,小贴画最多的可得“音乐之星”证书(日常的形成性评价)。每个孩子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点去努力,争取一张证书。我把证书发给孩子,让他们自己装饰自己的小星星,孩子们可用心了,因为这是他们一学期努力学习的结果,谁都想把自己的证书装饰得漂亮些,最后,我在证书上郑重其事地签上我的名字,一张一张地发给孩子,并真诚地鼓励和夸奖每个人,“你真棒,老师为你自豪!”“你已经很棒了,你还可以再得一(两)颗星星,对吗?”特别是对能力稍差的学生,则应该投入更大的热情,给予更多的鼓励:“你进步真快!”或“老师知道你很努力,你以后会得更多的星星的”“小演奏家,你把你最喜欢的乐曲演奏给爸爸妈妈和客人们听,好吗?”相信每个孩子手捧漂亮的小演奏家证书,心里的成功感和自豪感定会油然而升。在赞赏的语言和鼓励的目光中,学生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前进的动力。

2.知识竞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定期地为学生举行一个主题为“音乐知多少?”的竞赛,竞赛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采取抢答、必答、风险竞猜的方式,抢答、必答题是以本学期所学的音乐知识,风险竞猜则是综合素质题。比赛既有合作,也有分工,既紧张又刺激,达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最后通过集体的互评和讨论,我们要评出优胜小组和优秀个人。

3.班级音乐会

期末的班级音乐会是一个展示学生音乐学习成果的舞台,也是趣味性的一种评价方式。有的唱歌,有的表演音乐剧,有的配乐诗朗诵,有的是个人表演,有的是合作表演。在这个舞台上,孩子们人人参与,个个展示,自己编排、主持、评定、总结,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充分地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

开放性的评价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有的学生把“小音乐家”证书贴在家里最醒目的位置,为了不损坏证书,有的学生还特地让家长把证书朔封起来,要永久地保存。特别是在班里总处于弱势的学生,评价方式的改变使他们也有了评价别人的机会,有了主动学习的欲望,而不是总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评价,被动地去学习。评价方式的改变也使他们建立起了信心,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每朵花都有盛开的时候,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可能,只有每朵花都开了,才能有姹紫嫣红的春天,只有孩子们体验过成功,才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追求更大的成功。而教师的快乐是建立在学生快乐的基础上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享受教育的快乐,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较高的境界,进入到这个境界,我们的教育才能取得一定意义上的成功。我想:只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成功的喜悦会伴随着孩子们的学习的。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让我们的教育充满快乐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楼主| 发表于 2008-8-31 06: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谈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赏识教育



南宁市上尧小学 蒙宁红



内容提要:随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素质教育的提出,我国小学音乐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教学大纲已经不适应音乐教学的要求。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音乐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赏识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教育财富和精神财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赏识教育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简明阐述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赏识教育进课堂的重要性,并对音乐教育中的赏识教育作初步的探索,旨在遵循教育规律,活跃音乐课堂,培养具备二十世纪高素质的小学生。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 赏识教育

赏识就是一种认可,所谓赏识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的一种认可方式,用白话说就是“你行”。

《新课标》的出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精神,《标准》不仅对音乐学科的性质、价值、定位、依据基础的理念作了全新的表述,而且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赏识教育外在表现为对人对事有积极的态度;内在素质则注重自我成长,以克服心中的阴影,塑造健全的人格,其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一教育教学理念。那么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赏识教育呢?本人将从赏识教育中的原则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信任孩子

信任孩子是赏识教育的原则之一。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怯懦的学生,他们不敢回答问题,不敢进行歌唱表演,甚至不敢抬头看老师一眼。孩子们即有脆弱心态又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前者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后者需要良好的环境才能激发出来。因此我们要充分信任孩子,用信任的眼光、信任的手势、信任的语言和信任的力量来激发他们。怎样才能让孩子觉得老师信任他呢?

首先,教师要想办法帮孩子们树立自豪感。记得在一次低年级的期末测试中,我们班有一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孩子,名叫梁宇,在测试过程中,老师刚点到他的名字就有许多同学在偷偷地笑,还有个别同学干脆直接对我说:“老师,她不行的,别喊她了”。可我相信这孩子能与其他孩子一样表现自己。我用赏识的目光、信任的眼神来激励她,在我的鼓励和同意一起带她唱的情况下,她怯生生地来到讲台上,然后按测试的要求进行表演。表演的结果是只有我的声音,而她只是微笑地动了动嘴唇,没等唱完,她已经迫不及待地跑回自己的座位,头深深地埋在课桌下,此景引来一片轰笑。这时候,我就对孩子们说:“同学们,梁宇同学今天终于大胆站上舞台了,我们为他的进步感到自豪。掌声鼓励。”全班的同学以热烈的掌声来鼓励他,到第二节测试课中,我发现梁宇的手欲举又不敢举。我面带微笑边给其他同学测试边不时地看她,过了一会儿,她的手终于举起来了,我立刻用赏识的目光示意她,只见她小声说:“老师,我能再考一次吗?”听到她的话,我带头鼓掌鼓励。梁宇同学带着羞涩终于又一次站上了讲台。这一次虽然她唱得不理想,但是她已经从一定的心理障碍中解放出来了。在我的带动下,全班的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从此以后,梁宇同学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在班里。

要孩子们增强自豪感,就要给孩子们力量,孩子们在老师的鼓励下变得自爱、自信和自强。我从这个孩子的身上领悟到:培养孩子们的自豪感是多么重要。

其次,老师要学会崇拜孩子。因为我们的孩子是天下最好的孩子。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因此,每个生命是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的,作为老师就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最好的。

在我担任六年级音乐课期间,我发现有个男孩子会唱许多流行歌曲,可是他对音乐课本上的歌曲斥之以鼻,上音乐课时常常塞个耳机不愿听课。后来在一次“小小的演唱会(音乐测试)”后,我对他说:“你唱得太棒了,而且会唱那么多流行歌曲,能教我和全班的同学吗?大家都很崇拜你。”渐渐地,上课堂时,他的耳机不见了,而且还主动地向我请教有关音乐方面的知识。

二、尊重孩子

赏识是一种尊重,运用赏识教育就要学会尊重孩子。在音乐课堂中,如果老师仅做到信任学生,不注意尊重学生,单有居高临下的信任是苍白无力的,是不被学生认可的。尊重孩子,首先要学会倾听孩子说话,在课堂上老师认真倾听孩子们说话是尊重孩子的重要表现。在音乐课堂上,孩子们会碰到许多小事情,而他们都会当成大事情并自觉地报告给老师。遇到这种情况,如果老师认为妨碍课堂进度,而立刻制止他们的报告,结果会发现,学生因报告后得不到理会而窃窃私语,这才真正地影响了课堂教学。在我刚担任小学教师时,就经常犯这样的错误。记得有一次我上一年级的音乐课,有位小朋友报告说有人扔垃圾给他,当时我看了他一眼没有理会,他可能是认为没有举手就说话,老师不理他,又举起小手,可我还是不理他,过了一会儿,他的桌子底下传来嚓嚓的响声,许多孩子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去了,并争着向我报告发生的事情,我的课只好暂时停下来。这次教训我非常深刻。其实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倾听孩子的诉说,会使孩子们产生满足感,从而增强注意力,课堂教学才会得以顺利进行。

其次,要尊重孩子,老师还要学会向孩子们请教,用心理学来研究孩子是怎么想的,研究他们最容易接受的方法是什么,这样就容易得到孩子的配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向孩子们请教,如用“老师这样做好不好?你们喜欢吗?怎样做你们才更满意?”等课堂语言,让孩子们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尊重,对他们的关心,激发出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应。

三、理解孩子

理解孩子是赏识教育的主要表现。

理解就是换位思考。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有许多问题,本来老师想不通的,换位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理解的作用。就拿音乐课中的端坐来说吧。端坐的姿势要求腰杆挺直,两腿并拢,小手放平。大部分的音乐教师都抱怨自己不是班主任,一节课里没几个学生能端坐听讲。我曾做过端坐的实验,看电视时,要求自己以端做的姿势来完成,结果不到30分钟,累得腰酸背疼,更何况一个儿童要端做35-140分钟。其实,这时如果教师再换一种角度去看待孩子,你会发现,趴在桌面上听你讲课的孩子是可爱的,歪着身子用手托头思考的孩子是认真的。

四、激励孩子

激励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两种,音乐课堂教学应以正向激励为主。表扬孩子,告诉孩子怎样去做,为孩子指明方向。如:我常在学生回答问题或表演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赞赏地说“你唱(演)得真棒!如果速度再慢些就更好了”等。正向激励的同时,负向激烈的存在也是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我向比较大胆的学生质疑:你行吗?向他们提出挑战,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记得有一次,我让学生编写新歌词,最后师生一起同唱新编歌词,在不断地演唱新“作品”过程中,孩子们不断地看到了自己的成功,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编写欲望。

五、宽容孩子

宽容不等于放任,一方面宽容是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满足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老师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于单一,一味地要求唱得好,表演到位,对孩子的纪律要求过高、过严,以完美的标准去衡量孩子,容不得孩子身上有一丝缺陷,实际上违反了儿童的成长规律。

宽容意味着先接纳,接纳孩子的一切,后升华。给孩子一个广阔的心理空间,诱发孩子的求知欲望。遇到问题,不是马上问“你怎么了”而是学会首先问“我怎么了”。我曾担任过小学二年级一个班的教学任务,由于人数较多,因此课堂纪律很难维持。上课铃响后,常常看到学生一个接一个的溜进教室,课堂上一个问题引来一阵骚动,特别是一些好动好表现的学生,举手后得不到老师的提问,常常是无心学下去,做起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刚开始我制定了很严格的课堂纪律,要求学生上课铃响之后回教室做好课前准备,课堂上还要不停的表扬这个,批评那个,来提醒他们遵守纪律。但过了段时间,课堂纪律收效不大,少部分学生还是等上课铃响过之后,才一个个跑回教室,每次提问教室里依然“热闹非凡”。大概过了半个学期,通过总结经验和教训,我意识到,不是学生们出了问题,而是我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通过思考,我觉得自己制定的课堂纪律过于强硬,难以服从和忍耐。之后,我改变教学方法,我只告诉学生,课堂上怎样做才较好,并利用班级文化建设机会,全班每周评选“文明之星”和“纪律棒棒小组”,而纪律较差的学生,我邀请他们参加“进步之星”的评比,让他们同样受到关注。在这过程中,我并不急于要求孩子们每个人都能评上“星”,但全班同学的纪律观念转变丁。虽然没有完全好转,但我有等待的思想准备,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不良习气也非一天形成的,而老师不可能要求孩子们用一天的时间完全改变,只有用宽容的心态学会等待。孩子们的缺点必在前进中反复,在反复中前进。到这学期开学初,这个班的课堂纪律的有了根本好转,这证明我的做法是正确的。

六、提醒孩子

孩子们犯了错误,特别是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后,老师应当给予孩子适当的提醒,让孩子有一定的心理体验,并产生自我改正的意识。毕竟从孩子的生理特点、生长发育规律来看,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犯错误不要紧,关键是犯错误后要会改正错误。老师如何让学生改正错误也是赏识教育的范畴,而提醒是改正错误的最有效方法。

提醒事实上就是教师们平时贯用的直接提出批评方法。但这里提到的批评不是过去教师居临下训斥式的批评,而是平等朋友式的批评。这种方式是多样化的,他即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同时又容易让孩子们接受。我们的教学内容都有一定的故事性,因此我在音乐课堂上常引用故事性批评法,效果非常显著。如在上歌曲《小胖》这一课中,通过讲授小胖的故事引导他们讨论:小胖的缺点和优点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再分析他们的现状,从而让他们领悟其中的对与错,自觉克服自身的缺点。还有幽默性批评也是提醒孩子的一个好方法。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喊唱现象,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我会停止伴奏,对他们说:“怎么?今天谁又带大喇叭来了。”学生们都会笑起来,接下来的演唱就整齐多了,这个幽默批评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在音乐课堂中的赏识教育方法是多样化的。这不仅仅是表扬和鼓励,而是通过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孩子的行为;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孩子发展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努力塑造健全人格,从而打造出二十一世纪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弘著《教你如何赏识孩子》

2.《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楼主| 发表于 2008-8-31 06: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音乐教学评价要促进能力与素养的发展



长阳县大堰乡中心学校 何登峰



新一轮课改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评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改的成败与学生的发展。为此,笔者认为音乐教学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与素养的整合发展。

一、为什么要进行评价?

以往的音乐教学,特别是山区的音乐教学都只是一种“附带”的教学,人们总是认为音乐是一门副科,又不参加考试,所以没有必要重视,于是,就出现了一种音乐课可上可不上、可考可不考、课时被占用、不管谁都可来任教音乐的局面。随着社会的综合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现在人们又逐渐认识到音乐这门学科越来越重要,它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美化人的心灵,活跃文化氛围,音乐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赫然提高了,音乐成了一门“正规”的课程。由此,学生学习音乐的效果如何?音乐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是广大音乐教师需要研究的课题,这就需要有一种评价来进行检验,让教学与学生的发展取得实效。

二、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笔者认为音乐能力包括歌唱能力、舞蹈与器乐演奏能力、音乐欣赏能力、活动表现能力。学生只有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其综合能力才会得到发展和提高。

1.歌唱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歌唱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内容,评价一个学生的歌唱能力的高低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①歌唱的姿势,主要是指站着歌唱的姿势,包括两腿自然张开、头正颈直、挺胸收腹、两肩自然下垂等。②对歌曲的处理,包括对旋律、节奏的处理、情感、面部表情与动作的处理等。在评价时,我们对每一项进行细化,使得评价出来的结果更接近学生的实际水平。由于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有限,所以,在量化评价时不要用专业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应以和蔼的表情面对学生、以鼓励的言语激励学生。学生首次被评价,可能会感到很严格,很不适应,但只要经过你正确的引导,学生今后就逐渐适应了这种评价模式,并且会按照评价要求一步步来准备。在准备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也可以积累很多知识。应该说,这是一种让学生获益匪浅的评价。我对学生进行歌唱考核时,就是运用这个模式,经过探索和实践,目前已经取得了实效,在校文艺晚会中,有很多同学能够到舞台上独唱,没有上台独唱的同学,他们平时也以很高的热情在认真、精心的准备,以便随时有机会上台表演。这样评价,学生的歌唱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和显著的提高。

2.舞蹈与器乐演奏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山区的初中学生由于生活空间狭小,所见事物少,对于正规的舞蹈和器乐演奏比较陌生,有的甚至没有接触过,这个项目让学生来发展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当然这个项目对学生进行评价也不易。为此,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其中,最有效的是先借助于多媒体来让学生观看与舞蹈和器乐演奏相关的电教片,通过观看电教片,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于是他们自己有兴趣去编排舞蹈,自己来学奏竖笛、竹笛、口琴等乐器,在学生感到为难时,我尽力地帮他们解决困难。经过了这样一个艰难的旅程,学生的舞蹈能力与器乐演奏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由于学生接触舞蹈和器乐演奏的时间短,又没有进行专业训练,为此,我们在评价时放宽了条件,降低了难度,一般只要求舞蹈动作基本整齐、与音乐基本同步、表情自然,器乐演奏曲目的旋律和节奏大体上正确就可以了,这样评价让学生的舞蹈与器乐演奏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使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增添了动力。通过尝试才知道,不是学生做不到,而是老师不可能都想到。

3.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音乐欣赏是初中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山区初中学生学习音乐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通过音乐欣赏可以增加积累,丰富情感体验,增强感受音乐的能力,更新认识,不再认为音乐欣赏就是一个简单的听觉活动,应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我们教师对于学生音乐欣赏水平的评价采用了两种形式:①课内评价。就是学生在聆听音乐前由教师先提出几个与曲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这样他们才会有感受。聆听之后,教师让学生回答,对学生的回答分别由学生与教师作简短的评价。②课外评价。就是让学生把聆听时在头脑中产生的情景与感受写成文章,课外时,先由学生互评,然后由教师评价。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多鼓励,多想办法让学生对欣赏产生兴趣,有了兴趣才会全身心的去感受音乐,才会享受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无穷的乐趣。实践证明,这两种评价形式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起到了一种催化作用,这或许也渗透了一些人本主义思想的内容。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外抽查一部分学生,随意提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了解他们对音乐欣赏与对音乐的兴趣度。

4.活动表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活动表现也是学生必备的能力,在考核评价之前,事先通知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可以编排音乐剧、小品、歌舞节目、相声、绝技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编排自己喜欢的节目,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在评价时,我们采取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这种评价,学生进一步增强了信心,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三、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

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它也是一种积累,但这种积累是一种内化为情感倾向的积累,它能影响人的一生。笔者认为音乐素养包括音乐的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

1.人文素养的发展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通常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作是关于人生存目的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也是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的。我们在开展教学评价时十分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例如,让学生把音乐与相关文化联系起来,包括音乐与美术、音乐与语文、音乐与地理、音乐与历史等。再如,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包括认知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等。我们在评价时,让学生思考:通过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你得到了哪些文化上和思想上的提高?通过了解音乐家,你学到了他们的哪些优良品质?你认为如何做人?如何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自然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关系?假如你受到挫折,你会怎样去面对等。通过提问,适时地掌握他们的情感倾向。

2.道德素养的发展

音乐道德素养是指音乐的思想认识倾向。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生只要经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就能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倾向。比如,通过学习一个音乐家的生平简介,音乐家巨大的人格魅力能很快感染学生,并由此萌发好好学习,立志报国的念头。我们在评价学生时,常提出一些与音乐道德素养发展有关的问题,例如,你认为我们要学习音乐家的哪些品德?这部作品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哪些波动?通过了解音乐家和他的作品,今后的人生道路你打算怎么走等。通过这种启发式的提问,学生的思想倾向更加明确了,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对学生的感染迅速转化成一种精神动力。

笔者认为:音乐这门曾经不被重视的学科要想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只有开展多方面、全方位的教学评价。这对于我们音乐教师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我相信,只要我们广大音乐教师不断地探索努力,想办法、找问题、抓发展、促成效,音乐教学定会开出绚丽的花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楼主| 发表于 2008-8-31 06: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近代中国音乐教育思想的嬗变及其思考



陕西电大 唐小凤



音乐教育思想因时代孕育而生,是音乐教育有关本质论、目的论、价值论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缩影,其内涵反映出当时社会普遍共有的某种文化价值取向。

自近代起,在整个的教育体制中作为人才培养之要件的“音乐教育”重新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甚至成为社会诸行为、观念与文化认同的一个显著标识。本文所涉及的时间上限为鸦片战争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产生的音乐教育思想的嬗变过程,其中关注的主要对象是在“新音乐”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学校音乐教育这一中心环节。

中华文化源源流长,早在商代以前就出现了负责传承音乐文化的教育机构,其中成均、瞽宗就是进行音乐教育的场所。(《周礼·春宫·宗伯》)作为宣扬礼乐教化的思想的主要机器,这些机构的设立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音乐学校,代表着当时世界上最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秦汉以后,无论在官学或私学的教育机构中都不再设置音乐教育的内容,周代统治者提倡的运用音乐教育手段陶冶贵族子弟修德养行的方式,在封建制度中逐渐夭折。至此,官方专业艺人的培养、文人之间私相授艺活动以及民间习俗中的歌舞音乐都相互脱节,音乐文化传承基本依靠“口传心授”的途径得以延续。封建制度下专业乐人的地位低下,乐学研究仅成为文人士大夫迎合经玄之学的“旁证”,几乎完全脱离了音乐实践。这也是我国未能形成统一的音乐记谱法、教学法等乐学规范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严格意义上的学校音乐教育源起于清末的洋务运动时期,旧有的封建音乐教育方式,终于被蓬勃兴起的学堂音乐所替代,中国音乐教育从此进入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一、发轫之初的音乐教育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近代音乐教育的显著特点是西方音乐文化的渐入过程,虽然遭遇帝国主义强势文化的渗透,但对于西洋音乐的引入,还是较为积极主动的。最早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主张的,是洋务派重要人物李鸿章的幕僚冯桂芬的《悉西学议》,他认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是迅速改变中国现状的一剂良药。在发展教育事业方面,张之洞1898年的《劝学篇》中全面的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并深受光绪和慈禧太后的赞赏并诏令全国刊布。随后,1904年获准光绪帝通过的《癸卯学制》,出台了我国第一个系统全面的教育法规。

紧随洋务派之后的另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的集团是维新派,其领袖人物康有为早在1898年就上书光绪皇帝,痛斥科举制度埋没人才,并力陈欧美各国办学的种种好处,使得“广开学校,以养人才”成为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大同书》中,记述了他从婴幼儿到大学的整体教育构想和具体实施的内容,很有远见的提出“乐以涵养其性情,调和其气血,节文其身体,发越其深思。”的音乐教育思想,这一主张对后来蔡元培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新学”政策,毫不动摇的坚持旧有的封建伦理原则,与其说是提倡“新学”,不如说是封建乐教思想的再延续。清政府发布的针对中小学堂的《中小学堂读古诗歌法》中提到:“无论大小学堂,宜以经学为必修之课目,作赞扬孔子之歌,以化末俗浇漓之习。春秋释菜及孔子诞日,必在学堂致祭作乐以表欢鼓舞之忱。”1903年,在制定各级学堂的章程《学务纲要》中说到:“至于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秦汉以前,庠序之中,人无不习。今外国中小学堂、师范学堂,均设有唱歌音乐一门,并另设专门音乐学堂,深合古意。惟中国古乐雅音,失传已久。此时学堂音乐一门,只可暂从缓设,俟将来设法考求,再行增补。”由此不难看出,洋务派的音乐教育观,是极力推崇儒家的复古思想的,此时改革的步伐尚无法触及统治阶级的皇权利益。洋务运动、维新变法都是基于清朝统治阶级内部自上而下的改革,因而其最终目的依然是维系原有的旧传统、旧思想。虽然他们已经认识到音乐一科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但因为没有找到符合其政治标准的“古乐雅音”,还是将音乐课做了“暂从缓设”处理。同洋务派主张“西学”以学习科学技术的艺学为主相比,维新派强调学习“政学”,因而在改革的出发点上,比之洋务派更为先进了一步。梁启超在他的(《饮冰室诗话》中说:“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可见,音乐教育除了维护传统的伦理道德的作用外,维新派还将其列入拯救国运的因素之一。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清政府贯彻学校教育的总的指导思想,其实质是在维护封建旧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拯救岌岌可危的没落统治。维新派的音乐教育思想比洋务派更具进步意义,但并不敢触及“中学”的传统。所谓新学,也仅仅是在学制上“远法德国,近采日本”,至于涉及音乐教育的具体内容,则投鼠忌器,仍囿于“古乐雅音”的范围之中。但他们对音乐教育的科学认识,对当时学堂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直到今天也仍然不无教益。

二、新文化思潮下的音乐教育思想──“以美育代宗教”

我国近代新音乐文化是以“学堂乐歌”的发展为标志的。乐歌的作者大多留学国外,因而是较为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1904年“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在他编著的《学校唱歌集》的序言中写到:“乐歌之作用,最足以发起精神,激扬思想,故泰东西各国均以为注重之科目”。可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实现富国强兵的理想是乐歌作者发展新兴音乐教育的精神要旨。

1912年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后,以蔡元培先生为首的教育主管部门,对于继续推行新的教育体制和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是十分重视的。蔡元培先生适时的提出将美感教育列入学校教育的宗旨,是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创举。他号召的“以美育代宗教”和“为人生的艺术”的口号,成为当时多数音乐家,音乐教育家进行音乐实践活动的出发点。美育代宗教就是主张不能用宗教来完成从“现象世界”到“实体世界”的过度,而是立足于对美的普遍性的倚赖,力图通过美育与智育的结合求得德育的完善。特别是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为当时很多在“中乐”和“西乐”间举足不定的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为学校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参考西人关于音乐之理论以引证于吾国之音乐,而考其违合。循此以往,不特可以促吾国音乐之改进,抑亦将有新发现之材料与理致,以供世界音乐之采取……”。(蔡元培语)这段话非常清晰的表述了他对于民族音乐乃至世界音乐的基本立场,其预见的两种不同文化冲突的结果,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

“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开始对辛亥革命以来的新文化运动进行重新审视。这个时期的音乐教育家已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拿来主义”,而应该创作我们自己的优秀音乐作品,并用音乐作为武器为国家利益服务。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创始人萧友梅先生就曾热情的呼吁文学家与作曲家密切合作,创作发扬蹈厉的歌曲。“我国民气的柔弱不振,自然是因为国民教育没有办好;但是社会上缺乏一种雄壮的歌词和发扬蹈厉的音乐,也有很大的关系。这些责任,应该由诗人词人和作曲者各担负一半的。”(萧友梅《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报告》)由此可以看出,“五四”以后的音乐教育家所关注问题,已不再是突破几千年来影响中国的传统“礼乐”观,而是更为注重音乐的社会功用,并建立我们自己的音乐教育体系。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他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建立独立的专门教育机构是未来发展艺术教育的关键。这一观点,和始终主张教育独立的蔡元培先生不谋而合。在他的极力推荐下,1927年11月27日,我国第一所专业的音乐院校“国立音乐院”在上海的法租界举行了建校庆典。音乐院由萧友梅任教务主任,很快又出任代理院长。这是中国音乐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使得当时的音乐教育家得以在自己的天地里施展其艺术抱负,以及推广音乐教育思想和理念。萧友梅在1939年4月向教育部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的提案中,简明的概括了当时的主流音乐教育思想“根据美育原则,利用音乐之感化力量,以美化学校生活,陶冶学生德行(特别注重爱国心之发扬),并规定以此为音乐功课之第一目标,而以学习音乐技术为第二目标,以利用歌唱极力抗战热情为第三目标。”(萧友梅(《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报告》)

三、无产阶级领导下的音乐教育思想──“为工农兵服务”

无产阶级音乐家登上历史舞台是从“左翼运动”开始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配合政治形势需要,在毛泽东、周恩来的倡议下,在延安建立了第一所无产阶级领导的综合性艺术院校──鲁迅艺术学院。1938年成立音乐系,由吕骥、冼星海先后担任领导工作。

1942年5月,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是中国现代艺术理论发展史上的经典文献,它对中国现代艺术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地影响。在《讲话》中,给予最大注意并首先加以阐释的,是文艺“为群众”以及“如何为群众”服务这个根本问题。作家要根据社会和人民生活发展的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审美视点和创作目标。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的科学论断,给作家指出了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给“五四”文学革命以来始终未能得到解决的文艺大众化问题找到了理论上的出路。革命文艺工作者深深地认识到,要想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不深入人民大众,不熟悉他们的生活,不转变自己的世界观和立场,就难以对他们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作出正确的反映和描绘。1943年,在延安首先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秧歌运动”。从此,音乐工作者们从生活中获取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根据地的音乐生活面貌焕然一新。

建国初,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事业获得了空前的进步和成就。其教育思想中反映出的基本任务是: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五四”以来的革命音乐传统;另一方面尽快地适应时代变化,尊重音乐艺术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全面推动新中国各项音乐事业的协调发展。在这种音乐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几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建国以来,音乐教育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学习和借鉴了前苏联的音乐教育体系、教学思想和教育方法。这种单纯借鉴苏联教学体制的做法虽存在片面性,但从总体上说,音乐教育还是沿着健康的方向迅速发展的,尽管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备受冷落的历史,仍取得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

四、以史为鉴促进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

在廓清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之后,我们不妨对近代产生的几种音乐教育思想做进一步的探讨,并探寻出在历史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借鉴的成果。

清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显然是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的。在一系列学校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中,世代相承的神圣的封建伦理原则,得以毫不动摇的贯彻。清政府颁布的《学务纲要》中指出“此次遵旨修改各学堂章程,以忠孝为敷教之本,以礼法为训俗之方,以练习艺能为致用治生之具。”可见,其实质仍然是为了维护苟延残喘的封建制度。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以及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展开,封建教育思想在民主革命的精神下,成为了最先清除的对象。

建国50多年来,在新的教育思想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逐渐远离了“三纲”、“五常”等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甚至“离经叛道”都成为人们生活中陌生的字眼。仅从这一点,我们不能不感慨教育的强大功能。然而,我们所处的二十一世纪,新的生产方式逐渐开始肢解教育体系中的各个环节。面对“世界一体化”趋势的挑战,一些有见地的人士无不呼吁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音乐文化领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主张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重视。蔡元培先生在上世纪初发表的关于美育的言论,至今在我们看来也没有失去其现实意义。“为人生而艺术”的教育主张,可以理解为艺术教育的终极目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叹,目前参与器乐学习的少年儿童号称“百万”之众,这种庞大的声势自然是蔡先生生活的年代望尘莫及的。然而回顾蔡元培提出的“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我们又不得不担忧今天的音乐教育中“技术”与“美育”的联系究竟有多少?如果仅仅依靠“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在充斥音乐教育领域的各类考试、考级面前,在强烈的功利欲望下,很难为我们艺术教育的目的作出合理的解释。

回顾中国近代音乐教育思想及实践,我们不难看出政治因素在音乐教育中所起到的突出作用,特别是在建国后的几次政治运动中更为彰显。“为工农兵服务”的艺术,改弦为“一切为政治服务”,艺术再一次成为政治的附庸。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担负起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需要,培养和提高国民的素质这一使命,21世纪的中国需要更多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因此,我们更为关注有利于培养、提高人的素质和创造性思维的音乐教育模式的形成。音乐教育的思想已经不局限于为某种单纯的思潮或政治需要服务,而是成为伴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有机的结合体。“政治标准第一”的提法,是战争年代那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下的产物,我们不能以此否定当年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作为理想的创作目标和批评标准,但内容与形式之间相统一的联结点没有作出论证。这样就难免会有人在“政治标准第一”的口实下,以政治批判的裁定方式,代替对作品具体的审美分析。1980年1月,邓小平提出,“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至此,“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服从于政治”的概念,才算划上了句号。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嬗变与更生”的过程。

了解近代以来我国音乐教育思想发展的意义,在于用宏观历史学的方法从过去的历史中提炼出真正的科学的模式。从以往的历史材料中我们可以意识到,很多深刻的本质内容是当时的文献资料根本无法注意到的,这也是历史的局限性在作祟。然而透过这些已经发生的现象所揭示出的内在的思想根源,随着时空的转移已或明或暗的浮出了水面,甚至导致了必然的结果。这就给我们现在的研究者提供了深入历史的隧道去解剖过去的可能性。我们因此有机会排除各种可能导致思想发生错位的现象的干扰,重新科学冷静地审视过去,让历史的真实随历史考察范围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方面。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剧烈突变的历史,几次重大的转型在短短的一百年间迅速完成,因而不可避免的出现几种对立的意识形态共存的局面,它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碰撞。文中阐述的三种在不同历史阶段中诞生的音乐教育思想,便是其中的代表。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伴随着每一次文化革命而产生的音乐教育思想,都要经历在旧的顽固势力下挣扎、斗争的过程,因而它们都不是特立独行的。更为普遍的情况恰恰是几种思想互相发生冲突,有时表现为尖锐的碰撞和侵蚀。在极其复杂的背景下,我们不难想见一些在主观意识推动下的碰撞并非都是理智的,盲目的斗争经验深刻的警示了我们建立一套科学模式的意义。当然,历史的选择是无情的,它终将会公正地评判出优胜劣汰的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09:5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