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复制链接]
134#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07: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音乐教研随想



西安市教科所 郭玮



长期以来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往往以教师讲述为主,教师以自我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参为中心.致使我们的音乐教育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突出技能。由于课堂上缺少人文,脱离生活、淡漠情感,无视学生、缺乏交流、忽视能力,加之教学中单调的模式、机械的过程、简单的方法、陈旧的手段、苍白的语言导致不少学生对音乐课失去了兴趣、乐趣、热情和自信。过去那种以音乐教音乐、以知识教知识、以教材教教材、从技能到技能、从课堂到课堂的音乐教学,使不少音乐教师沉湎于足不出户、闭门教书;教而不研、研而不思;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盲目照搬、机械模仿;无味重复、不思创新;满足现状、缺乏进取;单打独斗、各自为阵;脱离生活、远离社会;固步自封,孤芳自赏;自视清高,满腹牢骚的状态之中。导致不少音乐教师思想愈来愈保守.思维愈来愈僵化,知识越教越少,路越走越窄,圈子越转越小。传统型的音乐课教师往往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无动于哀地听;在课堂上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满堂地灌,学生身不由己无可奈何被动地学;教师各自为阵孤芳自赏,学生被动接受任人摆布;课堂上教师不苟言笑、缺情少意,学生正襟危坐、行同雕塑。音乐教师在学校忙忙碌碌、早出晚归,紧紧张张、两点一线,辛辛苦苦、无名无位,规规矩矩、谨小慎微,平平淡淡、满足现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成为了可悲可叹的教书匠。

当前,在新课改的机遇和挑战中,音乐教师要根据课改的精神、课标的要求,结合学校和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地加强学习和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要积极地关注和研究当今教育教学中存在以及出现的新问题。在教学中不要重复自我,不要墨守成规。在不同的班级施教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具,以探索最佳的教学效果,体验不同教学设计带来的乐趣,寻求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如今,音乐教师急需从学校的小圈子里跳出来,从课堂的小天地中走出来,从陈旧、落伍的教育思想、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从各自为阵、孤芳自赏、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困境中醒悟过来,从一味的重复自我、缺乏活力和动力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让生活走进教室,让课堂联系生活,让自己的教学充满快乐,让艺术之花为校园增光添彩,让音乐之声、欢乐之声给学生带来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一、当前基础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1.教育行政部门对音乐教育认识不到位、观念有偏见、态度不明确、言行有偏激、决策有失误、投资不到位。

2.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缺乏应有和平等的地位,导致学科不平等、待遇不公平、做法不公正,致使学校中厚此薄彼、重主轻副的现象十分严重。

3.音乐教师这个弱势群体和音乐这门副课由于常年在学校中缺乏应有的地位,加之我们有些教师在校的表现作为不尽人意,导致音乐教师在学校人格得不到尊重,教学得不到重视,劳动付出得不到认可,正当的教学需求得不到满足,好的意见和建议得不到采纳,所受的待遇不公平,极大地伤害了广大音乐教师的自尊和工作的热情。

4.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有不少学校的音乐课长期处在有名无实、形同虚设、可有可无、随意占用的地步,此状令人感叹、令人心寒。如今,不少官样文章所谓的将音乐课开齐开足不过是一句冠冕堂皇的空话而已,一些校长在有些场合装装样子、唱唱高调也不过是欺人之谈罢了。

5.音乐教育教学在城市与乡村学校之间,在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差别愈来愈大,优劣愈来愈明显,其发展极不平衡令人瞠目结舌、难以言状。

二、关于音乐教学的思考

在教学设计中制定目标,在教学展开中明确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达成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实现目标。依据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目标要明确、可行;围绕教学重点展开教学,重点要突出、清晰,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设计要严谨、合理;对教材进行分析,分析要准确、到位;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教法,教法要实用、有效;教师讲述、示范、表演要声情并茂、情投意合;根据教学过程选择模式,教学模式要生动、鲜活;教师对学生的组织引导要新颖、有趣、有序。在教学设计中应以问题为纽带,以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和学生思维发展过程为主线;问题是起点、问题是主线、问题是过程和方法。作为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师生合作互动、多向信息传递、多种情感交流、多种感官协调的活动为基本方式。音乐教师只要思想有理念、头脑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教法、教学有特色,便能在课堂上达到知识共生、内容共创、资源共享、时空共有、情感共鸣、师生共乐的教学目的。

当前,音乐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立足点、切入点和着眼点几方面着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需求、特长和选择,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音乐的权利和机会。

1.立足点:在课堂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在活动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提高能力与素养,在活动中发展智力与个性。培养学生的各种音乐能力,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

2.切入点:以知识、技能为基础,在“双基”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在聆听、分析、感受、体验、演唱、演奏、表演、创编、交流、讨论、评价等一系列活动中,培养他们欣赏音乐、热爱音乐的良好习惯,使他们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3.着眼点:在教学中体现多元化,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让他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发展个性、完善人格。

三、关于音乐教学中活动的创编

在音乐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创编已是许多教师常常在课堂上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比如引导学生对歌词的创编,对旋律、节奏的创编,对舞蹈动作的创编、对演唱形式的创编等。多年来,这种做法、这种形式已被广大音乐教师所认同、所采用,并且被广泛用于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创编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其目的一是为了促使学生养成自觉的动口、动手、动脑、动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探究性;三是激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四是激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大胆交流、自信表现。目前,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对一些创编内容的选择处理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经典作品进行创编,由于考虑不周、处理不当,导致有的经典作品往往被创编得面目全非、笑话百出。说的严重一点是在糟蹋艺术,这种做法不仅不严肃而且不可取。另外,对创编的内容要求过高,脱离学生的实际,致使学生在课堂上东拉西扯、随心所欲。对这样的创编活动笔者以为不仅毫无效果,而且很容易在课堂上出现一些难堪尴尬的场面。所以,笔者认为,对经典作品不宜随意创编;对创编的内容要有所选择,要把握好度,掌握好分寸,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不可勉强,更不可误导。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创编活动本无可厚非,组织和引导得当乃是教学中的一种创意和亮点。如果教学中的创编仅仅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和自以为是,那么这样的创编活动其结果只能是笑话百出、洋相不断、事与愿违、流于形式。

笔者以为音乐教学中创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应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

1.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进行创编;

2.应在教师的启发、引导、鼓励下进行创编;

3.应在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合作中进行创编;

4.应在学生感受、体验、模仿、联想、想象的基础上创编

5.应在学生熟悉和掌握学习内容之后自由、自主、自信地创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发表于 2008-8-25 07: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让学生成为音乐的欣赏主体



河北保定市第三中学 朱艳



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理解音乐,体验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在高中开设音乐欣赏课,目的是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中提高音乐感受能力、音乐想象能力、音乐理解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音乐欣赏水平的音乐爱好者,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欣赏活动,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欣赏教学模式?这是值得每一位音乐教师探讨的问题。本文试从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的听、看、想、说、动这五个方面作一浅谈。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是一切音乐实践活动的基础。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善听”,教师有多种方法,这里着重谈谈对比法。

对比法可以用在不同音乐作品之间的欣赏,也可以用在同一作品的不同乐句、乐段之间的欣赏。如让学生聆听江苏民歌《茉莉花》和河北民歌《茉莉花》两首曲子,通过聆听体味比较,体会到江苏的《茉莉花》具有柔美细腻的风格,而河北的《茉莉花》则具有明快爽朗的风格,从而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地域环境对民歌的风格会有很大的影响。这样,学生在对比欣赏中进一步感受和理解了音乐,从而大大提高了对音乐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欣赏音乐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其中的“看”便是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参与音乐欣赏活动。这里主要谈谈看谱、看图、看录像这三个方面。

看谱。这一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音乐的旋律、结构等,尤其是对一些音乐书本上没有完整的谱例而又要求必听或重点欣赏的曲目。教师可将完整的谱例印给学生,这样师生就能看谱赏析,学生也不致因没有资料而听不懂。例如:《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重点欣赏曲目,学生有了谱例,对于全曲的十个标题段落便一目了然,因此,看谱对于学生熟悉音乐是很有帮助的。

看图。可以让学生了解相关的音乐知识,有利于更好地理解音乐。如欣赏古代音乐这一节内容时,让学生看看古琴、编钟、埙等乐器的图片及书本上的一些古代音乐演奏图,使学生不但从声音上感受了古代音乐,还从外形上认识了古代乐器。又如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让学生欣赏一幅草原图,会让学生进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妙意境。

看录像。这种声像并茂的欣赏形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这一欣赏形式尤其适用于学生比较陌生的一些音乐形式的欣赏,如歌剧、舞剧。欣赏舞剧《红色娘子军》时,教师可放有关的演出录像,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听,既形象地了解了舞剧这一艺术表演形式,又欣赏了音乐。这种欣赏方式往往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想,即让学生根据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它能帮助学生更生动、形象地理解音乐,培养学生广阔的想象力,这也正是我们进行欣赏教学的目的之一。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运用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想象,但切忌用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去代替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例如,欣赏双管与民族乐队演奏的《江河水》,教师在简要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及相关的故事传说后,让学生随着音乐展开自由想象,如泣如诉的音乐结束后,学生描述了自己想象的画面:天阴沉沉的,下着雨,咆哮的江边,一位披头散发、面容憔悴、衣衫褴褛的妇人,步伐踉跄地背着小孩,痛苦地哭诉着自己悲惨的遭遇……这样,抽象的音符化为形象的画面,学生对音乐有了形象的感受。



说,即让学生说出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可以个别说,也可以用讨论的形式进行。让学生“说”,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使学生的欣赏从感性上升为理性,步步深入,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动,即让学生动口唱、动手奏、动身跳。

动口唱主要是指通过学生唱主题,引导学生熟悉旋律,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辨别主题的重复和变化。

动手奏就是让学生动手演奏一些节奏简单的乐曲,例如学唱京剧锣鼓经后,可以让学生用鼓、小锣、钹、大锣等打击乐器演奏几段锣鼓经,加强学生对锣鼓经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节奏感。

动身跳就是让学生随着音乐做一些律动练习。当然,并不是每一音乐曲都可用这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节奏感较强、又有舞曲风格的乐曲。如欣赏藏族民歌《酒歌》时,教师可以教几个简单易学的藏族踢踏舞步让学生学习,让学生边跳边唱,切身体会藏族民歌的韵律韵味。笔者从“听、看、想、说、动”五个方面简要探讨了高中音乐欣赏中学生的参与。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旨在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方法,由感性到理性,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欣赏中去,让学生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发表于 2008-8-25 07: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给学生搭建“音乐创新”的舞台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九小学 高洁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禀赋,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国力的提高、民族的强盛都与国民的创新创造能力息息相关。所以,成功的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卓越的创造力,使他们能够应付未来社会的挑战。
“音乐创造”是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之所以将“音乐创造”作为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因为与其他学科相比,音乐课程具有突出的创造性发展价值,它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门类之一。音乐艺术的这特质,使音乐教育在发展孩子们的它有益于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那么,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支点,你会发现这世界因为他们而变得更加精彩!因此,我们要给学生搭建“音乐创新”的舞台,充分培养他们的音乐创造力。
一、音乐创新的重要性
今天的世界,没有创造力的民族和社会是很难有自己的立足之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的文化史就是一部创造史。当今中国的教育,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学都应探索如何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在一种支持性的环境下,运用创造思维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学生思维模式形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是一种非具象的艺术.音乐语言所描述的音乐形象通常带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这些特征给学生提供了更为自由、广阔而充满魅力的想象空间。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黑格尔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创造需要想象,想象又是创造的前提。音乐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创新能深化学生对已学音乐知识和技能的理解、运用,强化进一步学习的欲望。这无疑对巩固已学知识和技能,运用知识进行迁移是大有益处的。音乐创新作为一种教学领域,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创造环境、条件和创造方法,以及鼓励求新求异的学习氛围和激励机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胆识。
二、音乐创新的涵义
普通学校音乐教学中的“创新”并非指专业性音乐学校的创作活动,而是指通过音乐创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它是以强调有探索性的生动活泼的创作过程为手段,而不过于强调创造结果的发展性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机会,教师应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不要用“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因此,音乐创新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音乐创新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必须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脱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审美教育的价值就无法实现。笔者认为现代音乐教育应将学生看作音乐学习的主体,将音乐教学活动看成是挖掘学生创造力的主要手段之一。正如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说“儿童是音乐活动的源头,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儿童的内在需要”。音乐教育要真正体现创造性特点,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需求入手开展教学活动。应将学生看成音乐的创造者、表现者、欣赏者、评价者,而不仅仅是被动的音乐接受者。唯有真正确立起学生是音乐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才能被激发出来。
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观念,应充分认识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而不是面向少数音乐特长生的专业音乐教育。在音乐创造教学中,我除了让“白天鹅”展示自己的才华,也不忘记那些不起眼的“丑小鸭”。我想孩子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是在鼓励和赞扬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教师要及时送上最热情的赞扬,成功的教育应该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他们创造机会,让“丑小鸭”和“白天鹅”一样的自信。
2.音乐创新重过程甚于重结果。
其次,音乐创新重创造过程甚于重创造结果。在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创造的结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参与音乐创造的过程。创作教学看重的是学生参与音乐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从音乐专业的角度看,中小学的音乐创作结果可能是幼稚的,可能并不符合专创作音乐的定律,但从创造的本质意义上看,只要学生进入了创作状态,只要获得了创造性的音乐体验,其创造结果是否符合音乐创造标准,事实上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儿童有儿童的精神世界,对音乐的创作,儿童有他们的成功法则。因此,儿童的音乐创造和音乐大师的创造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
在音乐创造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学生,不要过分计较学生音乐探索与创造的结果,而应该保护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所积累的点滴信心和勇气。唯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逐步培育出热爱音乐审美创造的种子。
三、音乐创新的内容与方法
教学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音乐教学更是如此。音乐创新应注重培养学生音乐的综合能力,引导他们创造性地表现音乐。音乐创新有很多内容与方法,如:节奏、旋律的接龙和问答;乐句的填空和创编;为歌曲、乐曲即兴伴奏和即兴表演;命题作曲等,下面仅以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加以说明:
1.自由感受来创新
在音乐课中,我以“说──开口说──大声说”为切入点,鼓励学生“有话就说,不怕说;有疑就问,敢于问。”我最喜欢使用的一句话就是:“请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和解决。”对同学们各种离奇古怪的想法和问题,教师的态度是鼓励、支持、不回避、不指责。同时,教师也要求同学们相互尊重和理解,由此在课堂上逐渐形成一种友好宽松的学习氛围,使每个人都乐于畅所欲言。例如:在课堂上,我用双手抓住两个撞钟碰了一下,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辨这是什么声音,大部分同学都回答:这是撞钟的声音。只有一个很胖的男孩子仍然把手举得高高的,他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好像是打鸡蛋的声音。”他的回答使全班同学都捧腹大笑,有的同学还说:“你就知道吃。”而我没有贬低这个同学,反而启发诱导其他同学,并且鼓励刚才那个男生,我说:“的确,撞钟和鸡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距离是那样的遥远,但用手捂住的撞钟相撞声和打鸡蛋声是非常相似的,他能够听出来说明这个同学具有敏锐的听觉和丰富的想象力。”我认为,在听声音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听觉给学生带来无限广阔的探索天地。教师应该是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和引路人,而不只是一个好与差、对与错的评判人。
教师友善、支持的态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语言,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可以营造轻松友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尊重、接纳他人,这种民主、平等、自由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也为学生搭建“音乐创新”的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贴近生活来创新
音乐不仅是课本上的符号,它无时不在我们的身边。应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创新中学习,使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真正主人,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增强音乐学习的实践意识、创新意识,使音乐教学焕发无限生机。例如:学习2/4节奏时,教师要紧紧把握节奏特点,让学生用身体的动作从生活出发创造性地表示上述节奏,有的同学用“刷牙”的动作表示四分音符,用“放牙刷”的动作表示最后一个二分音符,有的同学用“洗脸”的动作表示四分音符.用“照镜子”的动作表示最后一个二分音符;还有的同学用“打气”的动作表示四分音符,用“双手按自行车带”的动作表示最后一个二分音符……他们的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这样促进了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协作配合,整个过程可以随时注入学生自己的灵感,大胆地创造,充分展示自B的才能和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音乐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整个课堂学习气氛达到了高潮。
3.创编歌词来创新
音乐的丰富多彩源于创造,要给学生以创造的自由,改变过去我说你听、我问你答、我教你唱等呆板的教学模式,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努力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中,我选择简单、易于创编的歌曲,利用创编歌词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情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例如学会歌曲《对鲜花》后,教师先创设情境:在一个美丽如诗的村庄里,有一条晶莹的幸福河,幸福河两岸住着勤劳善良的人们,他们常到幸福河两岸来对歌。现在老师扮演幸福村的村长,你们当村民,我们创编歌词来对歌。教师先唱自己改编的歌词:
教师唱后,启发学生创编歌词(从“五”开始)有的同学创编:我说一个五,你对个五,什么开花排队伍?(答案:串红)
我说一个六,你对一个六,什么开花象绣球?(答案:蒲公英)
我说一个七,你对一个七,什么开花在冬季?(答案:腊梅)
还有的同学编:我说一个八,你对一个八,什么开花象喇叭?(答案:牵牛花)
学生们在创编歌词的过程中相互学习、促进,个个不甘示弱,都有表现自我的愿望。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神气自豪,把对歌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响起欢快的笑声。在尽兴、自主的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到了创造的欢乐,创作的初步成功又激励着他们主动、深入地去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他们用丰富的想象和动听的歌声创造出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鲜花美景。我认为:只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创造潜能,为他们树立自信心和勇气,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就会得到发展。
4.亲身实践来创新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做一位精明的引导者、协助者,尽可能制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全过程中,要处处以人为本,以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为目的,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教师应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倡导和培养学生雌动性和创造性上。但音乐教学的创造实践并不是指专业性的创作实践,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音乐实践,主动地去创造美的动作、美的声音、美的形态、美的旋律、美的世界。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创造。
基于这些认识,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系列的音乐活动,把比较枯燥的音乐术语和概念变得直观和生动起来,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主动地接受、掌握它们。
例如在教学生掌握顿音时,我向学生提问,什么动物最活泼?学生们回答:小山羊、小猫、小猴子等。这时,我随便指出一种动物,如:小山羊,让学生做出小山羊蹦、跳的动作,体会它速度较快、有弹跳感的动作特点。然后教师写出两小节曲谱 让学生用这两小节曲谱吹奏出(用口琴)小山羊蹦、跳的高兴情绪。这样,学生很自然能把顿音的感觉吹奏出来。我在此基础上再启发学生为活泼可爱的小猫、淘气的小猴子作短小的曲谱,学生们很快把握住了小动物的特点,全班50名学生中有46名同学作的曲子都能恰如其分地反映出小动物的音乐形象,并且用顿音方法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宽松的气氛,愉快的情绪贯穿整堂课,使每个人都能主动参与,尽情表现,自由想象,积极创作,从而人人都能在表现中得到满足,在创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我深信,这样的教学定会挖掘出学生蕴藏无穷的创造潜能,爆发出无数灿烂的思维火花,结出累累的创造硕果。
5.拓宽思维来创新
音乐教育的创新,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一种自由、和谐、双向交流的教学氛围。鼓励探索,尊重学生对音乐的不同体验与独立思考,课堂中有疑问、又惊奇、又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大家畅所欲言,救师应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意境,把感受到的音乐情绪、速度、力度、节奏、音色等音乐诸要素表现出来,通过音乐创造活动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抒发内心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注意拓宽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如在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时,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欣赏弦乐演奏的《茉莉花》,不与器乐教学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电子琴奇妙而丰富的音响,分别用长笛、大号、竖琴、电吉它音色演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说出,四遍不同音色演奏的同一旋律,分别反映出什么样的音乐形象?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他们认为第一段是小鸟在飞,第二段是蜗牛在爬,第三段是水在流,第四段是青蛙在跳。我立即请四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种动物和水,他们那
惊人的、富有形象的动作和有趣的表情非常和谐地与音乐融合为一体,然后我要求同学在自己的琴上弹奏出不同效果的《茉莉花》,孩子们都能把此曲弹得惟妙惟肖。最后我让学生运用探索到的音乐知识进行即兴创作,用音乐捕捉自己冥发出来的形象,通过思维的扩散,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受,用真诚的重心反映出内心世界对音乐的理解,创作出你心中的《茉莉花》,形成自己的作品。
通过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孩子们太需要老师为他们提供发挥想象的条件和空间了,同学们在无拘无束的课堂中进行表演和创造,学习热情更加高涨、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效果更加显著他们表现音乐的心情也达到了高潮,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为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
综上所述,在音乐教育实践中,我始终注重在人人参与的音乐活动中愉悦地学习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也就是说:所有概念的获得都是在各种活动中自由发展的结果,这无疑是培养创造力最根本的方法。我认为,音乐学科对创造力的培养,是任何学科都无法相比的,我们要给学生搭建“音乐创新”的舞台。这不但能给人们美的享受,而且在愉快的审美活动中,还能启迪人的创造意识,挖掘人的创造能力,培养人的创造精神,锻炼人的创造意志,造就出创造型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具有创造意识的时代。如果说,现在整个教育界把开发儿童智力,提高学生素质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的音乐教育更以它本身的优越性走在前列。让孩子们如鱼得水.尽情表现吧!创造性人才正是在这一个又一个“尽情表现”,中成长起来的,让创造之花开在我们的课堂,愿它能在天真、活泼、可爱的儿童们心中永远绽放,永远芬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7#
发表于 2008-8-25 07:0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谈音乐欣赏方法与原则的统一



河南省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马洁



音乐欣赏是一种创造性审美实践活动。它的意义在于通过聆听音乐、理解音乐,实现对音乐美的判断与接受,从而陶冶情操,保持鲜明个性,形成完美人格。下文通过对音乐欣赏的基本方式与基本原则的阐述与研究,促使音乐欣赏者懂得如何欣赏音乐。

音乐心理学研究表明,音乐可以消除大脑的高度紧张和疲劳,使大脑各部分的兴奋和抑制有序交替出现,使心理得到平衡。“它使人在音乐营造的美的环境中产生幸福感、自豪感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能使人性格开朗、精神饱满、意志坚强,能培养人的气质与风度”。由此可见,学会欣赏音乐不单单是感官的愉悦,而是一种创造性审美实践活动。它的意义在于对音乐美的判断和接受,从而陶冶情操,保持鲜明个性,形成完美的人格。

如何更有效地欣赏音乐、理解音乐,达到实现音乐的诸多功能的目标呢?那么就必须通过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掌握欣赏音乐的基本方法与基本原则,把音乐欣赏统一在方法与原则的一致中,从而逐渐达到欣赏音乐的目标。

一、欣赏音乐的基本方法

1.美感欣赏这是欣赏音乐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欣赏者通过对音乐音响所产生的感知和体验,纯粹为了体会对音乐音响的乐趣而倾听。在这个阶段,欣赏音乐不需要任何方式的思考,直接从音乐音响中获得一种愉悦,“当倾听某种歌声时,我们还没有听清其歌词与旋律,便已深受感动了。有些音色会使人立即兴奋或松弛,有时会使人狂怒,有时会像微风一样轻抚我们,他们通过生动性情感的美感的激发,只在几秒钟对我们起作用。”(引自玛克思·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一书中第三章“审美体验”)。这是一种近乎生理的“审美反射”,这种感受并不是来自这些音响包含的任何意味和思想,而是来自这些音响本身的愉悦感觉。单凭这种感染力就把我们带到一种无意识然而又有魅力的心境中去,所获得的情感体验是一种直接的体验,无需经过一个理解与认识的过程。

2.表达欣赏艾伦·科普兰说过:“..所有的音乐都有表达能力,有的强一些,有的弱一些,所有的音符后面都具有某种含义,而这种含义毕竟构成了作品的内容”。我们在这个阶段欣赏乐曲时,首先选择一些主体单一、表达意义明确的音乐去聆听,而后再有选择性地欣赏室内乐、奏鸣曲、交响曲等。由于欣赏者的经历、文化素质、艺术品位不同,对欣赏主题音乐含义的理解和描绘,也会不完全相同,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努力使自己感受到一个主题或整首乐曲所表达的特征。

3.纯音乐欣赏音乐除了令人愉快的音响和所表达的情感外,确实存在于音符和对音符的处理之中。毕竟旋律、调式、和声、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织体等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明智的欣赏者必须加强自己对音乐素材及其发展的理解与掌握,必须更有意识地聆听旋律、节奏、和声、音色及其变化。尤其重要的是,为了追求作曲家的思路,必须懂得一些音乐曲式理论。

以上把音乐欣赏分为三个阶段,实际上音乐欣赏的三种方法不是孤立存在于欣赏过程中的,总是交织在具体音乐欣赏中,个体的欣赏习惯和能力也总是以某种方法带动了其他方法的运用。理想的聆听者是同时既能进入音乐又能超脱音乐的,他一方面评判音乐,一方面欣赏音乐,希望音乐向这方面进行,又注视着音乐向另一方面进行,就像作曲家在创作音乐时那样,为了谱写自己的乐曲,也必须进出于自己的乐曲,时而为它陶醉,时而又能对它冷静地批评。

二、音乐欣赏的基本原则

1.注重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实际的音乐欣赏活动中,往往会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欣赏者被音乐所陶醉,他企图融入音乐中去,把音乐变成自我的一部分。另一种情况是,音乐被欣赏者所把握,欣赏者企图从不同角度,对音乐做出评价。作为旁观者,应该把音乐看作一个客体,在自我和音乐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界线。我们欣赏一部悲剧性音乐作品时,往往会被音乐所感动的并不仅仅是其中的悲剧性内容,或许更多的是其中的艺术性。音乐不仅给我们带来悲哀,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欢乐,当我们忘却自我融入音乐之中的时候,会与音乐一同悲伤,当我们作为旁观者从音乐中体味到美的时候会得到愉悦。音乐欣赏正是在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之中,将音乐的情绪与欣赏者的情绪交融在一起。所以理想的欣赏者应该在主观与客观之间求得平衡与统一。

2.注重理性与直觉的统一。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也往往会遇到两种情形,一种是欣赏者凭直觉直接感受到音乐中所包含的美感,无需用理性的方式对音乐音响进行分析,单凭感觉去完成对音乐的审美判断。另一种情形是,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充分利用理性的方式去把握音响结构中所包含的审美价值,并由此获得美感愉悦。当然这两种情形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他们往往交织在一起,构成欣赏者完整的音乐审美结构。问题是,前者多出现在非专业欣赏者的活动中,而后者则只有在经过专业训练的欣赏者群体中才可以实现。需要说明的是,即便是专业的欣赏者,在欣赏活动中依然不能放弃直觉感性效应。因为这种单纯的直觉能摆脱概念的约束,而把丰富多彩的幻觉带给欣赏者的心灵。总之,一个理想的欣赏者,“他既不能使自己的心灵完全恢复到幻觉中去,又不能让自己的注意力被转移到概念思维与实际的生活中来”,应该在理性与直觉之间求得统一。

3.注重传统意识与当代意识的统一。当我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往往会受到个人听觉意识的限制,而对音乐作品做出不公正的评价。比如喜欢流行音乐的欣赏者,在他们的意识里,往往没有传统古典音乐的听觉约定,因而无法判断古典音乐所体现的艺术魅力。同样道理,对于缺乏现代音乐听觉意识的欣赏者,也同样无法认同与传统音乐的思想准则相距甚远的新派音乐。因此,欣赏者的听觉意识关系到新时代音乐的发展和生存,也关系到作曲家创造性思维的前景。美国作曲家科普兰说得好“听风格熟悉的音乐,也听新近的音乐,并且不管是否别人说过什么或写过什么,或对他们作品的价值做过什么检验,这才是聪明的聆听者的标志。”因此,我们要在传统意识与当代意识之间求得平衡与统一,使自己真正成为理想的欣赏者。

三、音乐欣赏原则与方法的统一

音乐欣赏的方法与原则构成了音乐审美实践活动系统,在这种审美实践活动中,其欣赏方法和原则不是彼此分割,而是统一的。

首先,音乐欣赏方法与原则的统一体现在音乐欣赏习惯的养成上。按照心理学的诠释,“习惯是在一定条件下经常地完成某种行动的需要,习惯是人遵循着一定方式的行动,在培养积极的个性品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欣赏习惯是个体的欣赏需要,欣赏活动是一种行动,由于欣赏需要引起欣赏行动,长期的欣赏行动便生成了稳定的欣赏倾向,这种稳定欣赏倾向的形成,是在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中依靠欣赏原则和方法进行的,“原则”是基础,“方法”是手段或工具,既没有脱离原则的欣赏,也没有远离方法的欣赏,只有在原则与方法的统一性架构中,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才能开展,只有长期的音乐欣赏才能使欣赏习惯得以稳定,从而培养独特的欣赏个性。其次,音乐欣赏方法与原则的统一还反映在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上。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依靠音乐欣赏能力而存在,而欣赏能力的提升又依靠音乐建立在欣赏原则基础上的对欣赏方法的把握上,如果要审美质量就必然保证音乐欣赏过程中原则与方法的统一。对个体来讲,提高音乐欣赏能力是循序渐进的,既需要在欣赏过程中逐渐理解其欣赏原则,也需要在欣赏过程中灵活掌握其欣赏方法。使“原则”和“方法”真正属于自己。再次,音乐欣赏方法与原则的统一,也表现在经验与理性的积累中。个体的音乐欣赏总是以一定的欣赏知识结构为前提的,这种有别于其他学科知识结构的音乐欣赏知识结构,同样离不开音乐欣赏经验的积累,经验性知识是形成理性知识的基础。但是,如果仅靠经验知识就很难提高音乐欣赏能力,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必须以必要的理性知识做支持。个体在学习理性知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增加音乐知识的深度,而且需要美学、哲学、文化学、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相关知识的扩充,从而增加音乐知识的宽度。不过,无论是经验知识的积累,还是理性知识的扩充,都离不开与音乐欣赏原则和方法的结合,这样才能保证有的放矢地积累经验和获得知识,不断提高对音乐欣赏原则和方法的理解与把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8#
发表于 2008-8-25 07:0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每朵花都有盛开的时候

──谈谈评价方式的改革

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 张文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反思我们过去的评价,由于应试教育等多种原因,在评价中过分强调了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增加了学生的精神压力,使有的学生失去了自信,失去了快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甚至带着失败的心理走向未来,从此抬不起头来。其实哪个孩子不渴望成功呢?成功感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产生的自我满足、积极愉快的状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关键是我们要给他们的长处提供展示的舞台,并为他们搭建从成功走向成功的台阶。

音乐课的考试评价按惯例是期末每人演唱(奏)一首曲子,然后教师根据演唱(奏)的情况作一评价,给出期末成绩。可事实上,孩子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感受能力、表现能力不是一首歌曲能概括的。音乐的表现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学生又是一个有差异的个体,有的弦子擅长表演和演唱,有的孩子则喜欢用别的方式表现音乐。因此,用同一种形式、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孩子,显然是不科学的。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评价,我们发现,由于这种评价的指标单一,仅限于唱歌一项内容,不利于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评价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因此,必须在评价的内容、方式和方法方面进行改革,为学生创设充分展示学习潜能的舞台,让学生人人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并以此为动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开放性评价

为实现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必须改革过去封闭式的评价方式,代之以开放性评价。要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在目标、内容、形式方面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中小学音乐课课时有限,每位音乐教师要面对数量众多的学生,因此,教学评价可以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尽可能地对所有学生实施日常的形成性评价。每节课下课前,我都会对本节课的学习效率及纪律做一总结和评价,多数采用观察、提问、讨论等方式进行,对于纪律好、表现突出的同学,在其书上贴上一个漂亮的小贴画,到期末比一比,看谁的贴画多。同时日常的形成性评价也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语言性评价和文字性评价相结合

教师的语言性评价应贯穿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的语言应如和煦的春风一般,让学生心里常洋溢着温情与暖意;教师的语言应简洁到位,及时准确地解决难点,提出问题。而教师的文字性评价则让鼓励成为永久的激励。比如在《茉莉花》这课中,课前我曾要求学生查找不同版本的《荣莉花》,结果有的学生不仅查找到了文字资料,还带来了许多音像资料,还有的学生即兴演唱了翻版的《茉莉花》,对于学生这样出色的表现,教师不仅要有语言上的评价,还要有文字上的评价,可发给学生一张漂亮的小卡片,写上热情洋溢的感谢话语,感谢他带给我们的快乐和美的享受。

文字性评价还可利用期末的学生评价手册。通常的学生评价手册上,教师只是写上“优”、“良”之类的成绩而已,显得机械而冷淡,这会让一学期都充满学习热情的学生多少有些遗憾。如果能在成绩手册上给学生留下文字性评价,那会给学生多大的鼓励和惊喜呀!(1)柔情型。比如:“一曲《亲亲茉莉花》,让我至今难以忘怀”,“什么时候还能看到你的新疆舞?”,“还记得吗,小牧童?我们曾在《牧童短笛》中漫步于江南水乡”……(2)热烈型。如“你真棒,我为你自豪!”,“哇!太好了,我发现了一位天才鼓手”,“哇塞,你竟然知道巴洛克时期!”……(3)谈心型。如:“你长大了,懂事了,真像个男子汉!”,“跟你说句悄悄话:老师特别喜欢看你唱歌时的样子,好可爱呀!”……(4)风趣型。如:“别为你的大嗓门难过,你属于偶像派那类的”,“音乐课上‘谁说男子不如女?’哈哈,你的话已成为经典!"……相信这样的文字定能勾起学生对音乐课美好的回忆。

3.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学生间的评价,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培养学生对工作的负责态度。为了能评价别人,目己必须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因此,评价别人正是提高自己的过程。但也不能否定教师对学生评价的作用,需要改革过去那种机械的、枯燥的、权威式的评价,代之以平等的、科学的、交流的评价。如:可采取“我是小考官”的方法,把学生分成两人一个小组,互相检查,互相学习,老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者,孩子们既是表演者又是评价者。在评价的过程中,孩子们知道了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也知道了乐曲应该怎样表现,教师则应该引导学生尊重别人,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当然,孩子们的评价难免有些不准确,有的标准宽泛些,有的标准偏激些,而老师要及时介入评价,引导学生。只要有点滴进步,就要给予真诚的鼓励,让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喜悦。其实,即使学生的评价有些不准确,那又有什么关系呢?难道孩子们在评价过程中获得的认识、得到的启示、享受到的快乐不比“准确的成绩”更重要吗?

4.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

提倡课外评价是开放性的特征之一。在新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要求学生把学到的音乐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如把学会的歌曲回家唱给爸爸妈妈听,或在其他场合(班会、新年联欢会、生日Party)为同学们表演,由家长和同学给予评价,这种宽松的评价方式对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是十分有利的。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容易获得的。

5.多元化的评价内容

传统的音乐评价内容比较狭窄,只关注了学科的内容,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开放性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科的内容,还应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就学科评价内容来说,《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领域: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拓宽了音乐学习的领域。不仅要会唱一首歌,还要能理解歌曲,创造性地表现歌曲。除此之外,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一些非智力因素的表现都应是评价的内容,通过多元化的内容构成对学生的全面评价。

二、自主性评价

自主性评价是对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方式的改革,它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与同学交流的能力。

1.自己选择内容

在传统的音乐评价中,是教师指定评价内容,这样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挥。新课标的评价强调:评价的内容应从过分注重学生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学生的能力,对音乐的爱好、兴趣是有差异的,应允许学生有多方面的选择;因此,可以由学生自主地选择评价内容。如:演唱一首歌曲、演奏一首乐曲、表演一段舞蹈等,还应鼓励学生表现课外的内容。比如:欣赏《牧童短笛》,可以用舞蹈来表现小牧童和老水牛嬉戏玩耍,也可以用绘画来想象音乐中描述的江南水乡,也可以听着音乐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和小诗……也许孩子的作品还很幼稚,还不成熟,但我们更应该挖掘他们在此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潜能,及时关注并鼓励他们,让孩子充满自信、充满快乐。

2.自己选择难度

几乎每个班都有弱势群体的存在,而他们恰恰是最需要关注和鼓励的人,也是最需要体验成功的人,哪怕是一次小小的成功,也可能成为终身的激励。作为音乐教师,更要面向全体,体现人人平等的教学理念。(对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目标,然后根据学生的努力程度及完成音乐活动的情况给予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他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速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

比如音乐第四册中的《小雨沙沙》,我把它分成五个层次:(1)能跟教师伴奏演唱歌曲。(2)能跟教师的伴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3)能跟着教师的伴奏有感情地边唱边表演歌曲。(4)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能独立演唱歌曲。(5)能组织几个人合作演唱歌曲。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快乐地演唱乐曲,而到下一次课时再逐渐提高目标。

3.自我评价

通常的评价方式是以学期考试为主,方法简单,内容单一,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自我评价,可以变被动为主动,是一种培养主动性的评价方式。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的评价会降低水平,其实正相反,只要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反而会更加珍惜这种权利,促进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自我评价也是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的一种途径。比如学生学会了一项内容,就让他们做一个记号:画上一个小笑脸,表示自己很满意;画上一个咪咪眼,表示自己比较满意:画上一个小拳头,表示自己还要加油。这样,就连平时音乐不太好的学生也做得非常认真。

三、趣味性评价

为了让学生能从评价中感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可采用多种趣味的方法进行评价,把望而生畏的冷冰冰的考试变成乐于参与的乐事。

1.“五星级”证书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举办了人人争当“五星级小小音乐家”的活动。每到期末,我总会发给孩子们每人一张证书,证书是由五颜六色的A4纸打印的。有“音乐之星”、“希望之星”、“智慧之星”、“星级歌唱家”、“星级演奏家”。如本学期共学了7首音乐作品,演唱或演奏好一首乐曲可得一颗星,得五颗以上的就可获得“五星级”证书。在音乐知识竞赛中优胜者可得“智慧之星”证书,、班级音乐会中表现优秀的可得“希望之星”证书,小贴画最多的可得“音乐之星”证书(日常的形成性评价)。每个孩子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点去努力,争取一张证书。我把证书发给孩子,让他们自己装饰自己的小星星,孩子们可用心了,因为这是他们一学期努力学习的结果,谁都想把自己的证书装饰得漂亮些,最后,我在证书上郑重其事地签上我的名字,一张一张地发给孩子,并真诚地鼓励和夸奖每个人,“你真棒,老师为你自豪!”“你已经很棒了,你还可以再得一(两)颗星星,对吗?”特别是对能力稍差的学生,则应该投入更大的热情,给予更多的鼓励:“你进步真快!”或“老师知道你很努力,你以后会得更多的星星的”“小演奏家,你把你最喜欢的乐曲演奏给爸爸妈妈和客人们听,好吗?”相信每个孩子手捧漂亮的小演奏家证书,心里的成功感和自豪感定会油然而升。在赞赏的语言和鼓励的目光中,学生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前进的动力。

2.知识竞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定期地为学生举行一个主题为“音乐知多少?”的竞赛,竞赛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采取抢答、必答、风险竞猜的方式,抢答、必答题是以本学期所学的音乐知识,风险竞猜则是综合素质题。比赛既有合作,也有分工,既紧张又刺激,达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最后通过集体的互评和讨论,我们要评出优胜小组和优秀个人。

3.班级音乐会

期末的班级音乐会是一个展示学生音乐学习成果的舞台,也是趣味性的一种评价方式。有的唱歌,有的表演音乐剧,有的配乐诗朗诵,有的是个人表演,有的是合作表演。在这个舞台上,孩子们人人参与,个个展示,自己编排、主持、评定、总结,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充分地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

开放性的评价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有的学生把“小音乐家”证书贴在家里最醒目的位置,为了不损坏证书,有的学生还特地让家长把证书朔封起来,要永久地保存。特别是在班里总处于弱势的学生,评价方式的改变使他们也有了评价别人的机会,有了主动学习的欲望,而不是总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评价,被动地去学习。评价方式的改变也使他们建立起了信心,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每朵花都有盛开的时候,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可能,只有每朵花都开了,才能有姹紫嫣红的春天,只有孩子们体验过成功,才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追求更大的成功。而教师的快乐是建立在学生快乐的基础上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享受教育的快乐,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较高的境界,进入到这个境界,我们的教育才能取得一定意义上的成功。我想:只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成功的喜悦会伴随着孩子们的学习的。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让我们的教育充满快乐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9#
发表于 2008-8-25 07:0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音乐作伴好成长



甘肃省民勤县大坝中学 黄祥本



人民艺术家冼星海有句名言:“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命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的确,音乐能陶冶情操,拓展思维,启迪智慧,培养审美情趣,给人以无穷的美的享受。特别是处在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如果与音乐相伴,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让学生生活在音乐的世界里,会促使他们逐步健全人格,健康成长。

一、课堂相伴──奠基

音乐学科是最重要的培养审美情趣的艺术之一,只有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教育活动,才能使学生接近并爱好音乐,为学生与音乐相伴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以教材为载体,以审美为核心,把教材内容视为不确定的“活话题”,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灵活多样、活泼愉悦地上好音乐课。

新课标所倡导的音乐教学的综合性,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它打破了学科中心,将不同领域的艺术加以综合,将成语故事、名人名言、舞蹈、戏剧、绘画等结合在一起带进教材,使音乐与其他艺术融合在一起,拓宽了艺术空间。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利用音乐独特的魅力,激活学生的欲望,将听觉视觉、感受感悟、体验表现等连接在一起,沟通各种感官,或唱或奏,或念或打,或做或舞,或歌或赏,吹拉弹拨,歌赏舞演,口、耳、手、脑、眼、身体结合,知识与技能并重,以学生的兴趣为动力,创设情境,拓展空间,营造审美氛围,多层面调动,全方位激活,让学生在感受中理解音乐美,在鉴赏中发现音乐美,在体验中享受音乐美……为学生与音乐相伴构建全面、和谐发展的大平台,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科相伴──渗透

将音乐带进其他课堂,与其有机结合,巧妙整合,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如在语文中恰当地插入背景音乐,可渲染气氛,活跃课堂,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主题。既品味了语言美,也体验了音乐美;既陶冶了情操,又丰富了生活。何乐而不为?况且,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诗词曲赋,本身就具有音乐的节奏、音韵美。使音乐与其结合,在旋律乐曲中品味语言,在语言中感受音乐,在创造中理解生活,冶情怡趣,事半功倍。如古词牌本身是有曲子的,先教会曲子让学生配词演唱,有助于记忆理解;现行教材中引进了许多歌词,单独学习可能有些枯燥,如与音乐相整合,或教唱曲谱或欣赏VCD,会收到良好效果。好的歌词是美的诗,优美的乐曲是妙的文,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在育人中审美,在审美中育人,使学生轻松学,自由动,灵活用,妙趣横生。

音乐与英语相伴,用必要的说唱形式,可帮助学生克服发音、朗读的困难;将乐器乐曲带进物理,学生就不难理解声学知识;将优美的旋律带进体育课堂,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节奏感和律动美;历史教材中的很多歌曲是时代的折射……总之,让音乐贯穿于各科教学之中,活跃在课堂之内,学生就会拥有一片音乐的天地,将终身受益。

三、活动相伴──熏陶

音乐给人以直击心灵的力量,音乐是心灵的净化剂。要使音乐与学生相伴,就要因势利导,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审美情趣,启迪艺术灵感,真正起到“寓教于乐,以乐育人”的效果。因此,让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与音乐相伴牵线搭桥,能调节心境,点燃艺术的心灯,冶情怡德促智,让学生在感受自尊、自信、自豪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活动的开展,可适时建立兴趣活动小组,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可开辟班级第二课堂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借助节日、校园艺术节等举行大型的歌咏比赛或文艺汇演,为人人喜爱音乐推波助澜。或表演或欣赏,或体验或创造,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加强合作,促进交流;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身心参与,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欣赏、器乐演奏、歌曲的演唱中,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规范行为习惯,净化心灵,塑造灵魂,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辅助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就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音乐氛围,开展多样的音乐课外活动,唱优美的歌,奏动听的曲,跳健美舞,做韵律操,随着起伏的旋律,欢快的节奏,展现个性风采,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四、生活相伴──升华

生活因音乐而精彩,音乐因生活而美丽。无限的音乐沟通无限的生活,无限的生活创造无限的音乐。让音乐时时相伴在生活之中,可丰富生活情趣,使艺术魅力得到升华。

音乐是生活的点缀,是调节心境,减轻压力的调味剂。如《劳动号子》、《山歌》等,以其和谐有节奏的语调,自然健康的韵律,调整动作,减轻疲劳,使生活富有情趣。

音乐是情感艺术。好的音乐作品作用于人的情感,往往能引起共鸣,激发联想,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人的心灵,给生活增添无限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人。”将健康有意义的曲子置入日常生活中,可促进左右脑平衡发展,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如在清晨、课余、做卫生时间等播放优美动听的乐曲;用中外名曲代替作息铃声;在运动、劳动和集体活动时带进歌声等,可充分营造高雅文化的氛围,增强人文因素,使学生生活得到升华,把生活装饰得更美。

总之,作为音乐教育或活动,育人是目的,审美是核心;学生是主人,乐学是动力;重要的是过程,参与是手段。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生气勃勃、充满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教育形式,越来越需要将音乐引入德、智、体、劳中,完成对人格的塑造。因此,要加强和提高音乐教育或活动的层次,实施教育现代化,使学生在音乐中学习、生活、成长、成功,使音乐与人时时相伴,终身相伴,促进人的整体素质得到充分、自由、全面、和谐发展。正如朱军在《艺术人生》栏目中所说:用艺术点燃生命,用情感温暖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发表于 2008-8-25 07: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探索与反思

──现代条件下音乐文化面临的问题

陕西教院 白英



全球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随着全球化的蔓延,世界的秩序正在重新建构。除了在经济中表现出来的变化,例如跨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文化中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一种对现代主义文化的批判。它的特点是反对现代主义权威中心的价值观,表现为反中心、反权威和反英雄。它有不同于传统和现代主义的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体现在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美学、心理学等方面。在文化中,出现女性主义文学,以反对男权为中心;在政治方面,出现了一批文化批评家,其中以出生于耶路撒冷的爱德华·萨义德教授为代表。他在《东方学》一书中用新的视角阐述了西方人眼中所谓“东方”的含义,他说:“东方这一概念不仅来自当代世人的态度和世俗的偏见,它还源于曾被维柯称为的不同国度、不同学者的幻想和主观意念。”“某些特殊的事物是人主观臆造的,他们看起来仿佛是客观存在的,但实际上只是虚构的而已。”这些虚构的观念显然被应用在某些政治的用途中。他的观点清晰地揭示了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并不是真正的东方,而是欧洲人心中的东方,并且“东方”这个概念已经用在新形势的殖民主义中。在哲学中,以“小型叙事”来反对和代替“大型叙事”,认为哲学并非能作为一门涵盖一切基础知识的学科,而是在一个边界下、一个空间、有一定目的,不扩展到更大范畴的学科。“小哲学”意味着传统至现代哲学的“宏大叙事”的破产。

后现代主义思潮同样反映在艺术中。例如,在美学中表现为反美学,强调艺术的解构性,与现代主义截然不同。哲学家丹尼尔在谈到现代主义时,曾将现代主义艺术分为两个时期,并把前期视为传统的现代主义,他写道:“传统现代主义不管有多么大胆,也只是想象中表现其冲动,而不逾越艺术的界限,他们的狂想是恶魔也罢,凶煞也罢,均通过审美形式的有序原则来加以表现。因此,艺术即使对社会起颠覆作用,他仍然站在秩序一边,并在暗地里赞同形式的合理性。而后现代主义已经开始溢出了艺术的容器,他抹煞了事物的界限,坚持认为行动本身就是获得知识的途径。”

二战后,科学、技术和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后现代主义思潮深深地影响了当代音乐文化的发展。一方面传统的音乐不断被重复表演;另一方面,各种形式的新音乐正在迅猛发展,动摇了传统音乐的存在方式和人们对于音乐的认识。后现代主义更多的走出了传统音乐的定义,他抹煞了音乐与非音乐的界限。例如,对于美国音乐家约翰?凯奇,这位曾经以“无声的”钢琴音乐《4分33秒》给音乐界带来巨大震动的音乐家来说,音乐就是无声(在某一声音基层上的声音)加上其他的(在更强的声音基层上的)声音,具体是什么声音常常是无所谓的,他们可以是收音机、说话、乐器的声音、留声机唱头的滑动,以及其他什么声音等。

在后现代主义音乐思想的影响下,现代音乐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化,表现在对于音乐本质认识的反思和对现代音乐表现形式的困惑上,以及由此带来音乐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随着人类文化视野的扩大和人类不断探索,音乐是什么的问题成为音乐学,人类学讨论的焦点。

本世纪初,在欧洲有一种很盛行的观点,即认为欧洲的文化高于世界任何其他地区的文化,这种被称为“欧洲中心论”的观点影响在音乐上。他们认为只有欧洲音乐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最优秀的音乐。可是,随着人类视野的不断扩大和对音乐人类学研究的加强,人们逐渐认识到“欧洲中心论”的偏激。音乐人类学家阿兰?梅里亚姆认为“音乐是独一无二的人类创造的现象,它仅存在社会的相互作用的时间中……它涉及个体行为和个别群组的行为,它还是一种特定的组织,要求社会民众协力,他们决定音乐能是什么和不能是什么。”对于我们而言,音乐是这样的,或是代表某一含义,而对于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中的人而言,音乐具有另外的,或许我们难以了解的含义。那么音乐是什么?K·Swanwick认为音乐是“一种重要的普遍的明显的方式,人们可以以这种方式象征性的表达他们对经历的反应,因此能够和别人分享他们的观察和见识,……因为它有极强的适应性去阐明人类情感的那些可能是浅显的、复杂的、普遍渴望的要素,这些要素对多数人来说(不论在什么文化中)是共有的。”然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Robert walker认为音乐的意义并非如K·Siwanwlck所说是多数人(不论在什么文化中)所共有的,在很多民族“音乐”一词都不存在,并且音乐也并非只作为阐明情感的要素,而是在仪式和神术中使用的。西方的“music”是一种特定西方文化活动中的术语,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西方思维中界定。music”所关注的是有明确的周期性音高,具有稳定而丰富的泛音,适用于西方和声对位实践。西方人不能由西方的技术和状况得出西方艺术音乐的复杂程度高于其他文化的结论。”这两种不同观点正体现了人们对于音乐本质的反思,音乐到底是人类所共同的语言,仅仅表现情感的手段,还是具有其他的社会功能,能否武断地将音乐区分为高级和低级的呢?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这种价值更多的是由生活在这种特定文化中的人才能体会,才能更有意义。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受到自然环境、种族条件和社会时代条件的影响,对于全世界来说不可能只有一种单一的形式和含义。当我们在学习音乐时,只有客观地将其放回它生长的土壤中,才能真正理解其意义。现代条件下,人们对音乐本质的讨论和反思,是建立在文化人类学、音乐人类学发展的基础之上,这种反思在使我们产生迷惑的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揭示音乐存在的更深层的意义,建立平等文化观念,才能理解音乐的本质。

其次,后现代主义音乐观念使音乐在表现形式上不断突破并日趋反叛,造成音乐欣赏过程中的困惑和迷惘。

后现代主义的音乐是对现代主义音乐的不断突破和反叛。在表现形式上更是如此,音乐的类型繁多,除了偶然音乐外,还有电子音乐、环境音乐、概念与行为音乐、无机拼贴等音乐形式。随着勋伯格序列音乐的传播,传统风格、技术上稳定的机会丧失了,序列主义音乐体系在音乐结构的传统观念上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一些更进一步的手法被运用,他们可以称为不确定性、随意性或机遇音乐,偶然音乐、或简单的即兴音乐。音乐中音高、音强、时值、曲式、声音材料和表情都可以不确定,例如,一个作品给演奏者固定的音符,但没有明确的时值,那么,和声及声部的纵向结合就具有不确定性。电子音乐是20世纪的新手段,它从“具体音乐”开始,多数电子音乐作品都具有反人工的后现代性。环境音乐中,音乐退化为“背景”,例如早期萨帝的“墙纸音乐”,在概念与行为音乐中,音乐作品已经不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行为过程本身。

每个作曲家都力求突破传统,在音乐中有所创新,虽然现代音乐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把音乐引向一个模糊不清、很难辨别的目标,音乐的发展方向和形式变化十分复杂,使得欣赏者产生困惑。当人们欣赏这些音乐的时候,不仅会问“音乐是这样的吗?”我们很难判断20世纪40、50年代出现的新的音乐形式将把音乐带向何方。

音乐本质的探讨和新的音乐形式的繁多,影响了音乐的发展方向,同时给听众带来了困惑。接受新的音乐形式(包括爵士、摇滚和戏剧化音乐)的观众往往是具有时尚感的年轻一代,他们对古典音乐表现出的兴趣远不如对现代流行音乐的兴趣浓厚。因此,在现代音乐条件下音乐教育面临着许多问题。一方面,在学校传统的音乐形式还在继续作为学习的重点;另一方面,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爱好和关注正在转向流行的现代音乐,音乐教育面临严峻的形势,要在正确引导学生接触国外新的音乐形式的同时,加强学生对传统音乐的了解,特别是对本民族传统音乐的理解,这将是新世纪中音乐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

新音乐形式的探索使人类在新的时代条件中更多的思考音乐的意义,新的音乐形式尽管带来了困惑,但作为人类对新领域的不断探索,它为我们开拓了视野,同时提供了新的角度去理解音乐,并通过不断探索和反思才能使音乐文化得到健康、持久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09: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