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复制链接]
127#
 楼主| 发表于 2008-8-23 07: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重庆七中 张莲  



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是当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学音乐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作者在近年的中学音乐教学中,注重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学生的创新人格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首先,教师要努力加强自身人格修养,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塑造强大的人格魅力,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召、带动和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创新人格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即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学中,对课堂上个别学生可能出现的“捣蛋”行为,要冷静对待,保持情绪稳定,努力营造上课期间融洽而和谐的教学氛围.同时在课后要及时有针对性地主动找到学生谈心、交心,理性批评并纠正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充分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其次,教师应主动将自己的为人处事和言谈举止置于学生的监督之下,做到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

艺术修养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艺术感知、理解、想象、创造等诸多能力所形成的稳定的审美心理特征,实际上就是艺术欣赏和艺术表现能力的综合反映。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艺术修养,是提高学生创新人格的有效途径。首先,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修养。音乐属于艺术,音乐与其他艺术如文学、诗歌、绘画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如果一个学生具备了欣赏欧洲古典建筑的基本素质,那么他会对欧洲古典音乐的曲式、结构中所体现的力量与平衡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如果能引导学生领悟到中国水墨画中的淡雅情趣,就会让其品味到中国民族传统乐曲中的朴素韵味。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对印象派的画一无所知,那么他对印象派的音乐也就很难理解,更不可能把音乐的旋律和绘画的光、色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的放矢地让学生多欣赏一些经典绘画和雕塑,可以更加丰富学生对音乐的线条、层次以及颜色方面的抽象。其次,要让学生充分了解音乐的背景知识。这些背景知识主要包括音乐的风格、流派、体裁、创作背景、作者及其相关的文化信息。比如,在引导学生欣赏普契尼歌剧《图兰朵》时,教师应该向学生交代清楚《图兰朵》所采用的我国民间音乐《茉莉花》为素材的这一背景知识,并告知学生有关《茉莉花》主旋律被作为我国申奥宣传音乐而广为流传的背景知识。又如,在引导学生欣赏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这首曲子在海外华人心目中的地位,并列举在澳门回归之际,一首《七子之歌》唤起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牵挂,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作品的背景知识,不仅会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音乐审美能力,而且会在这个过程中净化学生心灵,升华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三、在音乐欣赏中发挥学生的创新性

在中学音乐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一是要精心设计音乐教学环节。教师应根据作品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既能正确感受音乐特点及其所表达的共通情绪,又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经历,展开丰富想象,感受音乐的独特“味道”。二是让学生把音乐表达出来。同样的音乐作品,不同学生的感知是不会相同的。在音乐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以让他们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例如,在让学生欣赏《在山妖的洞穴里》后,可以让学生自己为乐曲取名,根据音乐讲故事,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绘画、舞蹈等形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在让学生欣赏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中《狮王》和《鱼》等乐段后,可以让学生分析推测乐段所描绘的动物形象,再让学生利用一些音乐要素设计出诸如“快乐的小鸡”、“可爱的大象”等其他动物形象。三是引导学生进行二次创作。在学生充分理解和领悟音乐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改编歌词、谱写续曲、动口吟唱、乐器演奏,甚至是用舞蹈、朗诵歌词等方式,巧妙地引导学生开展二次创作,让学生既能理解乐曲的丰富内涵,又能充分体味作品的准确外延。四是鼓励学生撰写听后感或音评。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对一些印象深刻的作品,写出听后感或音评,让学生把音乐所传达的内涵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目的。例如,在欣赏了讽刺歌曲《跳蚤之歌》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照其内涵,启发学生就身边的不良现象展开批评,让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得到升华。五是提倡开展音乐实践。音乐是表演的艺术,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格的基础.经常组织学生参加艺术节、合唱节、音乐会等音乐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音乐实践舞台,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让其在实践中磨练意志、促进成材,在实践中创新发展、完善人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楼主| 发表于 2008-8-23 07: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情感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大连市西岗区九三小学 薛晶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它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它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对音乐的审美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上好音乐欣赏课呢?作为新世纪音乐教师,任重而道远。要想取得较好的欣赏教学效果,我们必须转换旧教育观念、旧模式。尽自己所能为学生创设一切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全方位置身于课堂教学,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

下面谈谈我在音乐欣赏课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入情法

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学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这种无意识的听,往往都是“听而不闻”,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不良的听觉习惯。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如果不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地加以纠正,那么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而且,这种听觉的不良习惯还会延续到课堂教学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的音乐教育。由此可见,加强音乐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听”的艺术,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小学欣赏教学课,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聆听音乐,学生的兴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方能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每个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利用这一特点,将音乐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陶冶了情操。如欣赏《孤独的牧羊人》时,在欣赏歌曲前先播放美国好莱坞音乐剧《音乐之声》的一个片段,然后简单地介绍一下影片的主要内容。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这是一个发生于1938年奥地利的真实故事,而且让学生更加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在欣赏歌曲的时候,学生就能更全面地了解歌曲是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时所唱,从而也更理解了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除了结合故事还可以结合游戏进行聆听,因为音乐游戏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低年级的音乐欣赏教学。但是,音乐欣赏教学毕竟不是唱游课,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好尺度,不能喧宾夺主。教师在组织音乐游戏教学时,还要注意将学生的活动面铺开,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

二、动情法

高尔基说过:“在听音乐时,得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去补充……”。小学生的知识面和联想还不够丰富,但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因此,音乐欣赏课堂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歌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欲望。

通过初听,学生对作品有了一个总体印象,为了进一步听懂音乐,就要再次复听,引导学生逐段进行赏析,重点地方要反复多听,目的是让学生从音乐的基础要素上去理解音乐,同时要有生活中的联想。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提高音乐课堂的情趣。

为学生创造一切“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歌的理解。这样学生进入了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就能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情绪。即使有个别学生精神不集中,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作出调整。这种全体参与,不要求“动”的统一、优美,只需要与音乐情绪吻合,教师就应给予充分肯定。如:欣赏《春》,六个人一小组游春,不要求每个同学的动作都一样,也不要求动作如何优美。只要他们能被歌曲的情绪感染,在教室里自由自在地创造“春天”。而在欣赏完《孤独的牧羊人》后,要求每一小组推荐一人朗诵歌词,朗诵时让他们用自己体会到的感情,不要求语调统一,但要投入,最后还要谈一谈为什么这样朗读。

三、激情法

音乐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愉快的音乐情境,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实践中来。“设境”就是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都被调动起来。为了巩固以上所学内容,必须进行全曲的综合性欣赏,进一步了解曲子中乐句、乐段的作用、地位和用途,了解乐曲风格和情感发展升华和变化过程,进一步熟悉音乐,加深对作品的更进一步了解,从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境,使学生在流动的音乐中得到心灵的共鸣,精神的满足,情感的陶冶。

在欣赏课《猜调》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在上一节课布置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你最喜欢的谜语是什么?能否在下一节课展示给我们大家猜一猜。同学们兴趣很浓,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上,用几分钟的时间展示了他们的谜语之后,在欣赏作品中同学们都能很快地进入状态,在学习中能主动参与到自己创设的音乐情境中去。

四、达情法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移入比其它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

音乐教学,应建立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这是最能体现其审美教育本质的一个特征。

如欣赏完《猜调》后,笔者还是布置学生一个任务:回家收集谜语,把它们写出来请大家猜一猜,同时也可以模仿《猜调》自己创造歌词,到时评出最佳创作奖。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到了第二节课,笔者把音乐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在一起,活动从猜谜语开始,让学生通过猜谜语、创编歌曲等一系列活动,评出最佳创作奖、最佳设计奖、最佳主持奖等等。

通过音乐欣赏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我深深地体会到: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帮助他们,使他们也能够参加音乐活动,能够成为积极的和有一定水平的音乐欣赏者,能够从音乐中享受到乐趣。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孩子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老师心里想的,首先应该是孩子,其次才是音乐,孩子比音乐更重要。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去实践,按照他们自己的想象、利用他们自己的各种可能性去安排。老师给他们一个任务,每个孩子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去做他愿意做的事。教学的活动,主要是孩子的活动;教学的最终结果,要从孩子身上体现出来。

在以上这既有区别又无明显界限的四个环节中,“情”是贯彻其间的主线。抓住了“情”,就等于掌握了音乐欣赏教学的“纲”;抓住了“情”,就等于掌握了顺利完成音乐欣赏教学任务的胜券;抓住了“情”,就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品德、智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总之,要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是不容易的,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学习、实践与探索,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变得色彩斑斓、妙趣横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楼主| 发表于 2008-8-23 07:1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初中音乐双语教学初探



上海市徐汇区黎明中学 江明媚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掌握外国语言,增进彼此间理解,也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北京申奥的成功,上海也将在2010年举行举世嘱目的世界博览会,到时尤其需要既精通外语又擅长国际交往的开拓性人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外语水平的提高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我国基本上是一个单一语种的国家(除了少数民族语言外),缺乏外语交流的社会环境,学生接触外语的时间主要在外语课内,而靠每周几节的外语课是远不能满足学会一门外语的需要,从而出现了“哑巴英语”的现象。有学者说,中国的学生永远在英语课中去说英语,英语课永远是一种模仿,缺乏英语的真实感、情境感。应按照新世纪课程改革的思路,提高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把外语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就是用非母语(主要是英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根据权威的《朗文应用语言学词典》对双语教学的释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国语言进行学科教学的运作方式)”。此定义以“use”为目的,以“know,but not understand”为基点,使双语教学汇入到“Learning by doing”的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学原理之中,为各国双语教学界所认可。双语教学能发展学生学习外语能力,进一步改变学生外语学习的方法,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进行双语教学能在更广的学科领域中,在更丰富的语言层面上,拓宽外语习的环境,拓展外语实践时空,培养外语思维能力。通过双语教学,学生外语的词汇量将大幅度提高,外语听说能力将大幅度提升。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必须注重文化传播功能,延伸、拓宽音乐课堂的时间与空间。音乐课进行双语教学不但能提供英语交流习得的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敢于、善于开口说英语的习惯,而且双语教育将为学生开启认识世界的又一扇大门,增进他们对异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提高他们对异国音乐文化的鉴赏力,也能培养他们开阔的胸怀、全球的意识。熟练掌握双语的人比单语者更能把握两种语言的细微差别和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双语教学模式方面,国外已有沉浸式、双向沉浸、结构型沉浸等较为成功的双语教学模式。目前,国内公认的双语教学的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模式,浸身式。整堂课英语是唯一的课堂用语,学生“浸身”于英语环境中;第二模式,过渡式。师生交流主要使用英语,遇到学生“卡壳”,再用中文沟通,即既能用母语也能用英语,互为主体,以英语为主;第三模式,渗透式。母语为主,教学中逐渐渗入英语,不妨碍学科目标的要求,使用英语越多越好。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朱浦老师在《双语教学:现象与思考》中提出:“要更多考虑上海特色的双语教学”,“我们的情况和我们学生的情况与国外的许多地方的教师、学生、环境等有本质的一致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在现有的英语语言环境下,怎样有效地实施双语教学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笔者通过实践认为,在一般初级中学音乐课进行双语教学,可以以现有的音乐课程标准为依据,渗透并开发其中的语言功能。上面三种形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绝对化的界限,可以相互渗透使用,相辅相成,并不要将这三种形式绝对隔离开,可以视学生实际水平和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有侧重地采用。我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施的:

一、唱英文歌曲

在二期课程改革所制定的音乐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上海师范大学编写)中有一些很好的原版英文歌曲,如《A Whole New World(全新的世界)》,在音乐欣赏部分中也有一些英文歌曲,如《Hand in Hand(手拉手)》、《Circle of Life(生生不息)》等,都可以教学生演唱,尤其是动画片的插曲,学生一听就来劲,教他们唱更是非常乐意。另外一些非英语类外文歌曲,如贝多芬的《思故乡》(Beethoven’s《Miss My Home Village》)、《尼罗河畔的歌声》(《The Song at the Nile’s Bank》)等,可把它们翻译成英文歌曲,再教学生唱。一首优美的朗朗上口的歌曲可以在记忆中保持很长时间,其中的英语也不容易忘记。唱英文歌曲不仅能让学生学习了英语,还能激起学生兴趣,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更能使学生加深对外国歌曲(音乐)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对异文化的了解,使身心得到愉悦,情感得以抒发。

二、学习专业的音乐词汇

美国语言学家威金斯(D.Wilkins)说过:“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廖廖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所以我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音乐方面的英语词汇。

可以先从使用频率最高的音乐词汇着手。中学音乐课堂往往备有一些小的打击乐器(percussioninstruments),如鼓(drum)、沙球(maraca)、响板(castanets)、铃鼓(tambourine)、三角铁(trian—gle)等等。教师可一边说英语,讲解器材的使用方法,一边出示乐器,如一边拿出沙球一边说“Whowants the maracas?”可说说maraca一词的本意,又可结合学生自制乐器解释沙球的其他说法“bottlefilled with rice/sand”,以扩大学生英语词汇量。这些小乐器的英语开始可不用强调它们的拼写,由于这些乐器使用的频率很高,多次接触后学生基本上就能脱口而出。学生初步掌握之后,同时出示一些音乐词汇的小卡片,让学生对着卡片找相应的对象。在介绍三角铁triangle的同时,可介绍triangle还可解释为平面三角形(plane triangle),可告诉学生tri-作为一个前缀(prefix)意思表示“三”,如三重唱trio。这样能提高学生记忆词汇的能力,加深对词汇的印象。

三、师生课堂交流

师生课堂交流,有些可以用非语言行为,如手势、眼神、体态语等,来使学生“意会”,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所交流的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文理解上的难度,并促进学生用英语思维。如说“请把口琴拿出来。”(please take out your mouth organ.)教师可以一边说一边做手势,暗示学生拿出口琴,多次训练之后,学生一听就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在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后,师生课堂上就能进行一般的英语交流,如“你从音乐中听到什么乐器?”(what instruments did you hear from themusic?)“想象一下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描绘一下。”(Please imagine the scenery that the music expres—ses.Try to describe it.)鼓励学生也尽量用双语交流,激励学生敢于开口,大胆使用英语,允许学生出错,用勉励的话语进行诱导。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的积累,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会逐渐趋于完善。

四、在创作性的活动中学英语

在二期教改的音乐教材中,每一课都安排有学生创作与活动的项目,如初一第一课戏曲,教师可重点选择一些较有代表性的京剧片断,让学生观看,用双语介绍戏曲的行当生male,旦female,净(花脸)painted face,丑clown后与学生一起进行创作与活动:

1.Linking lines连接线条



2.performing表演

(1)singing an aria of opera 唱一段戏曲

(2)painting a“painted mask”

画脸谱

(3)beating drums and gongs敲锣鼓

(4)shaking long sleeves to dance 甩水袖

(5)giving a stage pose来个亮相

(6)walking round the stage走圆场

通过创作活动,学生发挥了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了对祖国文化传统的兴趣和爱好,感受到了中国戏曲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创造力,增加他们的文化积淀。在认识了祖国优秀文化艺术的同时,又自觉地学习了英语。

此类活动还有:音响造型《森林的故事》(Sound and muddling《The story about the forest》)、《漫步动物园》(《Walking in the zoo》)、《非洲部落的鼓点》(《Drums from African Tribes》)等。

学生对此类活动十分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在音乐双语教学中应鼓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参与,启发学生多视角地去即兴组合,即兴表演,即兴创作,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参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勇于自我表现,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外语、音乐的积极性。

五、用双语介绍音乐家的生平,音乐作品的背景或作画面的旁白

如出现非洲的画面与音乐的同时,可以配上双语(中英文)介绍(旁白)。

boundless desert一望无际的沙漠。

dense virgin tropical rain forest茂密的原始热带雨林。

wild animals in groups成群结队的野生动物。

exciting folk dance热烈的民间舞蹈。

这个环节会出现不少生词,可以粗略带过,主要是为了创设环境。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学科内容所使用的第二语言必须符合学生当前所掌握的第二语言的理解水平。尽量用简单的词或词组,对于一些不常用的不重要的生词只要一带而过。要避免学生没有学过的语法,使他们产生畏惧感,如在介绍生male、旦female、净painted face、丑clown的唱法时,如果用“Young males and females sing in falsetto.But forothers,natural voice is used.”(年轻的生角和旦角用假嗓子唱,而其他的用真嗓子。)这样在文法上比较流畅,但由于初一学生没有学过被动语态,就必须把后一句改成“Others sing in their natural voice.”也不要过多强调语法规则,在音乐课中主要使学生口语、听力、词汇量得到提高,而语法则让他们在英语课中系统地学习。

以上是我对初中音乐双语教学的初步探索。总而言之,音乐课进行双语教学必须以遵循音乐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强化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以听觉为先导,以动觉为切入口,以即兴创作为抓手,以想象、联想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为学生创设与英语亲密接触的音乐环境。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拓展学生学习英语的范围,使学生积累不少音乐艺术方面的英语词汇,在轻松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而且寓音乐教育于英语教育之中,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扩大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加深了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0#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07: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音乐教学中的形象思维训练



四川 王良军



音乐是兼有表情性和造型性的艺术,又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在培养情感和联想、想像力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过去的音乐教育忽略了这方面的培养,过多地注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限制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训练。

一、丰富音乐的表象积累,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

音乐的表象积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二是对各种音乐作品的表象积累。

音乐语言是由音乐的各种要素组成的, 如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把音乐课简单地认作教歌的过程是片面的,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就要注意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

熟悉更多的音乐作品是积累丰富的音乐表象的一种重要方式。作曲家之所以会创作出风格各异的作品,和他们有着丰富的音乐作品表象积累有很重要的关系。

他们随时随地注意搜集各种音乐素材,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如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的慢板乐章取自一首黑人民歌,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第四乐章以俄罗斯民歌《田野里有一棵小白桦》为主题,我国作曲家刘炽的《我的祖国》的旋律则是从几十首中国民歌的旋律中诞生的。大量的音乐作品表象积累丰富了人的形象思维,对发展创造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大量掌握音乐作品。从最新的音乐教材统计,在小学阶段学生将会演唱一定数量的歌曲,欣赏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135 首,这将大大地加强学生的音乐表象积累,为发展形象思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通过音乐培养丰富的情感

通过音乐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首先,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运用一切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现在所提倡的愉快教学、参与教学、趣味教学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其次,要鼓励学生运用音乐表现自己的情感。演唱和演奏就是表达内心感情的最好方式,因为演唱和演奏的过程就是内心情感抒发的过程,是内心情感更深层的流露,也是感情的一次升华。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情感和演唱、演奏是分不开的,投入了丰富的情感会使歌声(乐声)更富于感染力,反过来又会激发学生更为深厚、强烈的情感活动。

三、培养联想力和想像力,发展形象思维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像力可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

1.掌握音乐的表现手法。这是引起联想和想像的必要条件, 如钢琴的快速音好像流水,长笛三度音好像鸟呜,定音鼓的轮击好像雷声,快速半音阶下行的旋律好像下雨的形象等。

2.积累约定俗成的曲调。它可以使人产生对某一特定地区风土人情或特定历史背景的联想,如听到《信天游》就可以联想起黄土高原的景象,听到《茉莉花》就好像见到了秀丽的江南水

乡。

3.鼓励学生在特定情感基础上的“瞎想”。过去的观点是避免学生在欣赏音乐中编故事,如果在正确感受音乐情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对发展形象思维有更大的好处。

4.经常进行选择性想像训练。教师首先提供一个想像的范围,由学生选择适合的音乐。比如教师提出一个田园的景象,学生可以选择《森吉德玛》、《田园》、《龟兔赛跑》作为开始音乐等。

5.丰富学生各方面的感受,增加想像的深度和广度。

四、加强音乐记忆,促进形象思维发展

形象记忆是右脑的功能之一,加强记忆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发展。思维是非常依赖于记忆的,因为音乐具有流动性的特点,所以追踪和理解音乐必须依靠记忆去完成。也就是当音乐的实际音响消失之后,在心里仍然要保留这个“音响”,这就是“内心音乐感”,这种能力的形成对提高记忆力有很大的帮助。

记忆的方式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是抽象记忆,另一种是形象记忆,即把记忆同某种形象联系起来。凡是记忆力强的人, 他们的形象记忆能力都很强。如一个高段的棋手能够不看棋盘与人对弈,实际上在他的头脑里有一个棋盘的形象,一幅图胜似千方万语。音乐家的记忆一般都很强,莫扎特能够凭记忆把多声部的《赞美歌》记录下来,门德尔松能把遗失的管弦乐总谱凭记忆再写出来。

在音乐教学中加强记忆力培养的方法有:

1.听记旋律。教师弹奏一般旋律,学生用模唱式唱名唱出。

2.旋律听记填空。如:5 6│5 4│(32)│1-│,教师弹奏括号中的音,由学生填写。

3.记忆主题。大量地记忆各种主题,提高音乐的记忆力,力求做到博闻强记。

4.默读乐谱,训练内心音乐感加强记忆。

5.反复欣赏。为了保持记忆,在一个阶段之后,重复欣赏已学过的作品。

五、把培养创造性思维与发展形象思维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对传统教育的改革。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即使是经过改革后的启发式教学也存在着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师所规定的范围内的弊病。在音乐教学中,过去我们认为学生会演唱、演奏就是个好学生,现在看就不够了,不仅会演唱、演奏,还要会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07:0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教学反思

辽宁省大连市沙区华北路小学音乐组 刘杰



“有舍才有得,得与舍是辩证统一的。”这是教研员看完我这一课后对我最有启示的一句话。

为了把教学设计精彩的地方都展示出来,我在教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歌曲前的铺垫中加入了四二拍和四三拍听辨找孩子和找妈妈的环节。在教研员的指点下和后来我在其他班的试上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环节对于一年级刚入学不久的学生,确实已远远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应该直入主题将本课的闪光点──排字、学歌及情感处理发扬光大。

以前我总认为,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跟他讲爱祖国、骄傲自豪地唱,他们根本体会不到。因此在情感处理这一环节上我采用了举例子,如:会演奏某种乐器,会某种别人没有的本事,或是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电脑……,在唱歌的时候想一想自己认为自豪的事情,把他们对自己身边事物的情感带到歌曲的演唱中,但实践证明效果并不好。

教研员建议我不要绕圈子,直接用歌曲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学生,同时还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一首非常大气的歌曲叫我处理得太小气了。开始我不太理解,总觉得从学生感兴趣的身边事物出发逐渐过渡到对祖国的热爱,怎么会成小气了呢?

后来我又在其它班级以及我所任教的三年级试上,这次我把重点放在对歌词的理解处理上。如:第一句“中国有条大江”我介绍了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江,其长度位居世界第三,其流域面积占我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学生听后惊奇得瞪大双眼。我看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后马上问:“长江够不够大呀?”学生齐声有力地回应道:“大!”在这种氛围下唱第一句效果就好多了。第二句唱到长江名字时的自豪感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三句我把重点放在了“源远”上,当学生了解到长江从远古时代久已存在时,再唱这一句时自然就带有着古老的气息。

最后一句突出“我”,把骄傲和自豪的感觉进一步升华。“家乡”一词学生易唱得扁、窄。我就给学生分析:家乡指的是祖国的大家,而不是大连或是你自己的小家,所以要唱得宽、广、深一些。经这样一分析再加上师到位的范唱,这个问题便解决了。

当听着学生动情的演唱,我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成就感,同时对教研员“用音乐本身去打动学生”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回想自己以前在处理歌曲时将情感抛到一边,不厌其烦的逐字逐句的范唱纠正,总抱怨学生不用心,每一处都要讲上好多遍才能收到效果。而思想教育也只是在课的最后贴标签式的提一两句,只是走形式而已并没有收到实效。

在这首歌的教学设计上,我将情感与咬字、吐字还有思想教育三者融为一体,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对歌词的分析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情感的调动又促进了咬字、吐字的良好效果,思想教育便在学生动情的演唱中无痕的渗透到每一个学生心中。

这时我才真正理解《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三维目标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应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要的层面上,而我们以前的错误却是把知识技能放在主线上,所以才造成今天学生喜欢音乐却不爱上音乐课的尴尬局面。要想让课改真正见到实效,教师必须先从理念上转变,然后才能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有了更真实直接地认识之后才能使自己在理论上的认识更加深刻,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

因此,在工作中不断思索和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要双管齐下,同时还要不断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使二者能相互促进。只有这样,课改才不会是穿新鞋走老路、只走走形式喊喊口号而已,我们的音乐教育才会真正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07: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高中音乐课视唱练耳教学探究



山东 魏晓泞



在音乐院校招生、其他院校特长生考试或业余音乐考级等考试中,对视唱练耳都有严格的要求。它是用来检测考生的基本音乐潜能和学习音乐的基本素质标准,也是衡量考生音乐天赋和才能的必考科目之一。

一、视唱练耳的概念

视唱练耳,就是看着谱子演唱和耳朵训练,简称为“视唱练耳”。视唱有两种唱名法:首调唱名法和固定调唱名法。在实际教学中以固定唱名法为主,首调长鸣为辅。练耳有音高模唱、固定音名听唱,还有音程、和弦和旋律等。其训练方法各不相同, 但都是由音高和节奏组成。

二、唱好音准和节奏的教学方法

视唱练耳课程是由视唱和练耳两部分组成,因此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的侧重点也应该有所区别。学习管弦专业的学生,在课上应以培养固定音感即绝对听觉为主;学习表演专业的学生,应以相对听觉即首调唱名法的视唱作为重点;作曲专业则应当二者兼顾,混合使用。

学生学好视唱练耳,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表达音乐;有助于学生在表演时弹得更好,拉得更动听,唱得更感人。

1.要唱准音阶和八度以内的旋律音程,学会模唱固定音的高度,模击常见的节奏型。

初学者应先把C大调音阶唱准。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轻松和自然的声音来练习, 注意连贯和用耳朵去感受音高的准确性,同时结合乐理基础唱准四度以内的狭小音程。在教学音程的模唱与构唱时,要先进行各种音程的模唱。从纯一度、纯八度开始练习,当学生基本掌握了上述知识后,进行宽音程的训练。可分别进行纯四、纯五、增四减五的训练,其中包含#4 、降7。再进行大小三度,大小六度的练习,最后进行大小二度、大小七度的练习。宽音程训练最好先采用搭桥练习。如纯五度1 5,先在心里唱1 2 3 4 5,或心想唱和弦1 3 5;小七度3 2,可以先唱和弦3 5 7 2,然后套出3 2的音准。这一阶段还可辅以一些简单的节奏训练,在一般节奏型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在节奏型上加上固定的音高,这样就成了旋律听辨。这时候学生头脑中就可以储存一些音汇了,要注意多培养学生视听的内心感觉。

2.用基本音级搭桥唱准变化音。

单独凭记忆和感觉唱变化音难免会有偏差,我们不妨结合乐理用唱基本音级的办法,来唱准变化音,如唱2 #4 。2 #4 是大三度,根据音程的性质,可用基本音级中1 3 套,把1唱成2相同的高度,3就成了#4 的高度,#4 就很容易唱准了。又如要唱2 #5,先判定2 #5 是增四度,再从自然音阶中找增四度4 7,用上面的办法套#5 就轻而易举地唱准了,久而久之,唱和听变化音就不成问题了。

3.音程与和弦的听记。

单音视听掌握了,音程与和弦是不难学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唱从一到八度的音程,结合乐理在各个音级上构唱三和弦与七和弦。在课堂中经常指定一个音要求学生向上或向下构成指定音程与和弦,进行和弦连接练习,即几个人合作,每人一个声部,进行和弦连接练习,可

作I──IV──V──I 的大小调的和弦连接,分别在各个调性调式上用固定调练习。为了更深层次记忆音程与和弦,音程与和弦的性质听辨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学生才能牢固地掌握听辨音程、和弦的能力。

4.节奏和旋律的交叉训练。

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在听单音、音程、和弦时还行,可到听节奏和旋律时就打折扣了。主要原因是对一些常见的节奏型比较模糊,几个小节的节奏连续敲出来,就无法记忆,当然节奏乱套了,旋律也就无条理性了。笔者认为,节奏训练应从最基本的节奏型开始,让学生了解每拍的时值是多少,学会单位拍。学生在训练时始终要和拍子结合模击。口中用“哒”念出节奏,特别注意不要赶拍子,要把握速度的一致性,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掌握了常见的节奏型后,再在节奏型里加上固定音高,用旋律的形式弹奏,让学生记出旋律中的节奏。熟练掌握了节奏,旋律也就随手拿来,这样长时间地训练,不但视唱水平提高了,练耳水平也飞速进步,特别是对培养音乐记忆能力大有裨益。

5.二声部的视唱练习。

二声部视唱练习不但能调正和平衡声部相互间的音响关系,理解和体会协和,有助于和声听觉的发展,也能促进单声部市场音调的准确性,增强自己的音乐表现力。

三、把握好视唱谱中的跳度和速度

1.养成正确读谱的习惯。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注意不要看到谱例张嘴就唱,而是先看看调号、拍号,再看看有无难点,这样对视唱谱有一个总的结构概念,唱起来才不至于心慌,速度也会控制得恰到好处。

2.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很多考生由于心理素质较差,平常唱得好好的,可一到考试就不行了。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经常出一些新视唱谱例,临时抽查学生,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3.注意视唱的线条美。视唱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识谱能力、音准、节奏及音乐感受能力。视唱不同于舞台演唱,只要中弱声就可以了。在把握好音准、节奏的基础上,注意强弱,保持整体的完整性,用轻巧、柔美的声音把每个乐句唱清楚、唱连贯、唱流畅,以达到最好的视唱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07: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的实验报告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东港里小学 果艳丽
一、问题的提出
纵观我国教育,我们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即我国的教育非常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对非智力因素的重视相差甚远。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只重智力因素、忽略非智力因素,培养出来的人才的素质是不健全的、不完美的,是缺少个性与创造力的。音乐是一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学科,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开发每位学生的最大潜能,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音乐的最大功效。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教委颁发的《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为指针,以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为核心,依据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音乐教学自身特点,进行课题的实验与研究,探索小学音乐教学的最佳方法和途径。
三、实验目的
1.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形成,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开发丰富的想象力,促进音乐的表现力,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形成较高的审美能力。
4.养成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四、实验准备
1.实验对象
确定2001年一年级新生为实验对象,其中2个班分别为实验班与对比班。在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的情况下进行试验,并做好实验班与对比班资料的统计、分析等工作。
2.时间安排
本课题的研究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实验周期2年。
(一)起步阶段(2001.9─2002.3):这期间,我校将着重抓好实验课题的准备工作。
1.学习教改精神,拟定课题方案。
2.组建管理机构,制定检查评估细则。
3.进行学生摸底工作,培训教师。
4.加强数据统计,建立各种档案。
5.组织课题实施。
(二)发展阶(2002.3─2002.12):
在此阶段以课堂教学为主,深入研究“游戏法”教学的思想与方法,不断改进课堂结构。预计举行4节课题研究课,与区教研员及音乐界同仁共同研究此课题。
(三)总结验收阶段(2003.3-2003.7):
这一阶段学校要做好实验报告、总结、论文、教案、表格、数据、图片等统计工作,邀请专家进行结题验收。
五、具体措施
(一)抓住时机,将非智力因素各层面的培养渗透于音乐教学之中。
1.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教师要始终不忘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与音乐之间保持一种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一旦这种兴趣得到巩固,音乐就有可能伴随学生终身。
2.注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人生的美丽在于个性的独特性,而以往的应试教育却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管得过严、过多,限制学生的言行思维,埋没、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个性,以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才华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个性,正视自己的个性,善于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与个性风采)。同时,我们要尊重每位学生以自
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这是他们的权利。但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要想到别人想不到的问题,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善于说“不”、敢于说“不”,使学生具备一种挑战精神、创新精神,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旅途。
3.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审美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通过音乐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他们的情操得以陶冶、人格得以完善、心灵得到净化。养成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1)发现、挖掘音乐教材深刻的情感内涵,并将教师自己的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到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通过教与学,形成师生的二度创作,从中体验理性的情感。
(2)不靠说教,不灌输,不靠理性启发。在一种没有强制的自由状态中,在一种轻松自如、无拘无束的情境中以音乐、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自由交流方式”感受音乐,进行情感教育,使师生产生真实、高尚的情感。
(3)让情感目标贯穿于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对于一切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能带入强烈的情感,使音乐学习达到塑造、净化情感的目的。
4.增强学生自信心,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提高。
在学生各种音乐能力提高的过程中,“教师”这个外部因素的教训固然重要,但学生的内在因素起决定作用,只有将音乐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要,才能使教学如鱼得水。
教师首先要创设一种和谐、宽松、平等、民主、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并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权利。学生自己选择活动的内容、方式,使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感到自己的价值。当活动成功时,学生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提高他们的成就动机,增强了自信;而当活动没有成功时,会产生一种适度的紧迫感,形成一种进一步学会的愿望,即新的学习动机。此时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解决问题,要将自己定位于学生的合作伙伴和帮助者,鼓励通过合作完成活动,获得成功。这种教法使学生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变原来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稳定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还可创造一些“极有可能失败”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耐挫训练”,并鼓励学生想办法完成,培养学生一种不灰心的坚强性格。
(二)恰当运用音乐游戏
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玩”,把游戏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音乐课是最有趣的课。教师可以以学生日常生活,和对周围世界的体验为依据,创造出学生喜爱的音乐游戏,将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抽象的音乐符号变为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如节奏训练类游戏音准训练类游戏培养音乐感受力游戏、训练动作与音乐协调类游戏等。学生乐于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另外,根据音乐内容,让学生创编音乐游戏,对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对音乐的感受力也是一种很好地培养。
(三)审美体验为核心,净化学生心灵
1.以教师的人格魅力熏陶感染学生。教师作为一名“美的使者”,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充满爱心,拥有童心,并保持一种亲切自然、潇洒的神态,给学生以优美高雅之感。
2.把“教学”本身作为审美施教
“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审美渴望;“连接环节”──充满精彩诱人的铺垫;“总体设计”──构思精巧,具有新意;“学习过程与内容”──从音乐入手,成为审美感知和探索:“结束阶段”──充满美的回忆。
六、实验效果及分析
(一)通过实验促进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形成,使一批不爱上音乐课的学生喜欢上音乐课,而且性格逐渐开朗、思维活跃,科学文化素质得到较充分地发展,文化课成绩明显提高。实验班在实验前后的学习成绩表:
(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在几次音乐综合素质测验中,我们看到,实验班学生的情感体验、自信心、合作精神、实践能力等都要高于平行班,而且审美情趣、对音乐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见下表)
(三)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实验促进了学生思想品德的进步。在乐器演奏及合唱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意志品质,使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加强了,促进了班风、校风的好转,有效促进了思想品德养成教育。同时,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他们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增强了与家长、班主任感情上的交流。家长们一致反映:“这样的实验对孩子们的发展有利,我们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2 15: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