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复制链接]
120#
 楼主| 发表于 2008-8-21 07: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高中音乐课程各模块教材与教法浅析



广州第七中学



高中的音乐课程应提倡“讨论──探索──实践──创造”的方法进行教学,构建一个平等、开放、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氛围。虽然每一模块围绕某一特定内容,以明确的目标,从不同侧面发挥各自的教育功能和作用,但从宽泛的角度看,各个模块之间在教学方式上都有其相通与兼融性。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将体验、实践、探究、比较与合作的方法贯穿始终。   

鉴赏模块:音乐艺术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具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即:体验方式。这是音乐鉴赏模块最典型的教学方法之一。音乐是一种直接的经验,必须通过直觉的方式去获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在聆听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比较和评论,在生动的教学活动中,实现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过程。高中的音乐鉴赏教学,强调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音乐作品绝非一般性接触,而要深入音乐作品的内涵、音乐风格和广博的文化内容,对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等有鉴别与判断的能力。音乐教育不谋求统一答案,音乐课堂不是结束真理的地方,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就应该大胆地让学生说:不!即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批评性思维(求异思维),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向着创新的终级目标转化。

歌唱模块: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在具有艺术性、音乐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中有机地渗透知识技能的内容,并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中探究音乐艺术的真谛。在歌唱模块的教学内容中,涉及合唱、重唱及独唱三种演唱形式。可见,从教学的角度看,这几种形式都是需要的,但为什么又要提出“以合唱为主”的建议呢?合唱是具有丰富艺术表现力的音乐形式。其音域宽广、音色丰富、体裁多种多样,是实施音乐审美教育、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和发展学生演唱的兴趣与爱好,增强演唱的自信心,发掘、发展其表演潜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提出以合唱为主的原因之一。 歌唱天然地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及情感交流特征,它有益于人际间的情感沟通,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而合唱在这方面的优势尤为突出。此外,参与合唱的人员远远多于重唱和独唱,学生受益的人数众多。这也是提出以合唱为主的另一原因。 较多地采用合唱这种表现形式,并不等于忽视其他的形式,尤其是对那些具有特殊爱好、又有一定音乐特长的学生来说,独唱、重唱等表现形式,对发掘、发展他们的音乐潜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演奏模块:演奏课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意愿选择学习,参加演奏课的学生所学的乐器多种多样,尤其以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的竖笛、口风琴、吉它和常用打击乐器最为普遍。他们通常都会形成一个小型的乐队。因此,对演奏中的技法、句法、情感表现、音乐处理手法等要有一定的要求。在演奏曲目的选择上,虽然有独奏、重奏内容,但以多声部的合奏为主,这与歌唱教学以合唱为主有类似的理由。

高中演奏课面临的现实问题有哪些?

当学生选学演奏模块时,面临着学校都有哪些乐器的问题。特别是学校现有乐器与学生选学的项目是否一致,都会直接影响教学。因此,在选择模块时,一方面要精心指导学生使其适应学校的设备条件;另一面也应该鼓励学生自带乐器进行学习。

关于教材与学生所学乐器产生矛盾的情况。例如:乐曲中应有的乐器,学生中缺少演奏者;学生能够演奏的乐器,教材中没有安排配器。针对这种情况,音乐教师应当根据乐曲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或临时改变配器。

如何因地制宜地解决乐队的编制问题?拥有编制齐全的乐队,大多数是学校重视,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辅导力量,学生中具有多方面的人才。而编制不齐,应该是目前比较普遍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以便演奏课能够顺利进行。以下措施可供参考:虽然编制不齐,但已接近齐全的学校应尽量拨款购置需要的乐器。因为从长远的观点看,这是一种趋势。学校兼有多种中西乐器的情况下,可以组成混合乐队。只要将各种乐器合理地编排在乐队中,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拥有的乐器既不能形成齐全的编制,又不能组成混合的乐队,可以组成重奏组或小乐队。例如:由箫、笛子、扬琴、二胡、大提琴组成一个小型混合乐队,既可以为歌曲伴奏,也可以演奏丝竹乐。条件确实困难的学校,可以发动学生自带乐器参与演奏课的学习,也可以发动教师、家长、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协助学校自制乐器,以解决演奏课的需要。

创作模块:高中音乐课的课时有限,任课的音乐教师也并非人人都有音乐创作的实践经验,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如何发掘课外音乐课程资源,将创作课延伸到课外学生的生活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和探究式的学习,值得我们重视。音乐创作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音乐创作的基础知识,进行歌曲写作为重点的创作活动,即:尝试着为歌词谱曲。同时安排利用不同的音源材料,进行某一主题的命名创作,不仅避开了音乐创作中必不可少的知识与技能问题,而且对激发形象思维、发掘创造性潜能十分有益。比如表现《暴风雨》,可以采用的方式有:1.以小组为单位,用常规打击乐器及非常规音源进行即兴创作:选择大鼓以表现雷声;选择马口铁不时地摇动以表现闪电声;选择沙槌或摇动畚箕里的沙砾以表现雨声;选择有木条的转轮,在转轮上铺盖橡胶轮胎片,由学生控制转轮的转动速度以表现风声……2.以小组为单位,用常规乐器进行创作:选择短笛、长笛、单簧管吹奏半音阶,用圆号、长号、低音提琴演奏和声以表现风声;用定音鼓、大鼓表现滚滚雷声;用小鼓表现雨点敲击大地的声音;用吊镲来表现闪电的霹雳声…… 鼓励高中生运用多媒体技术,即数字音序和数字音频软件进行简单的音乐编辑和创作。

音乐与舞蹈模块:音乐与舞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音乐包含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点和风格,影响着舞蹈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因此人们常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鉴于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音乐、舞蹈的有机结合和融会贯通,如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练习舞蹈,有益于理解舞蹈的内涵,或在熟练动作的基础上,反复感受音乐,则会对舞蹈的艺术表现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体验;要注意舞蹈鉴赏、表演、创编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在舞蹈鉴赏的基础上学习舞蹈表演,在舞蹈表演的基础上进行舞蹈创编,同时融入舞蹈知识的学习。

音乐与戏剧模块:戏剧艺术是集文学、表演、音乐、美术、舞蹈、科技为一体的综合性的艺术门类。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从戏剧艺术具有“故事性”“表演性”和“综合性”的基础特征出发,把握音乐在戏剧表演中的功能。一般说来,创编、排演戏剧小品或课本剧的程序大致如下: ⑴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并撰写一个有积极的主题意义的故事,作为戏剧小品或课本剧的“故事蓝本”。 ⑵锁定剧中人物,分析并梳理不同人物的身份、造型、性格特征、行为动作及人物间的相互关系。 ⑶设计和强化故事情节的戏剧性,突出人物性格与情节的矛盾冲突。⑷在确定主题、编写戏剧脚本的同时,选定有表演经验并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同学担任导演。 ⑸进入排练。从演员熟悉脚本、对台词开始,通过舞台动作、演员方位的调度及各种表现手段的合成,到演员化装彩排,完成戏剧人物形象的刻画,凸显戏剧主题。⑹正式演出。邀请有关领导、师生、家长等观摩指导。⑺听取评论,总结实践经验,不断修改完善,使学生创编和排演的剧目更加精彩。高中生进行戏剧表演,应引导他们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及自身的知识结构出发,选择适当的题材、体裁、规模。配乐朗诵和戏剧小品是音乐与戏剧结合的常见形式,同时也是进入戏剧表演的初期阶段,比较容易掌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对音乐的感受,从音乐中体会和捕捉灵感,不必过于拘泥于表演的细节和动作的标准化、程式化,表演中语言要力求自然、流畅,符合人物性格和情景,贴近生活实际,教学中可引入反思和评价机制,师生互动互评,多肯定多鼓励,增强学生朗诵和表演的自信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1#
 楼主| 发表于 2008-8-21 07: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在评价中体验成功

──也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价

江苏省无锡市山北实验小学 勇艳



长期以来的中小学音乐课考试,内容单调、形式单一,要么“一歌定分数”,要么“一卷定成绩”。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考试方式既不能帮助学生很好地学到某一方面的技能,也很难了解智能与情感的发展情况,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更谈不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了。

如今的音乐课与传统的音乐课相比,在学科性质、价值定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在教学评价方面,《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标准》指出:应将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把评价融进教学的全过程,使自评、互评和他评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生动、活泼、民主、和谐、良好的评价氛围。它着重对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评价,关注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引导学生之间开展相互评价,运用描述性的、富有情感的语言,对学生的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作出肯定性的评价,同时也要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程度差异的评价方式。那么,如何较为全面合理地评价学生、让他们在评价中体验成功呢?就这个问题,笔者作了一些尝试,具体做法如下:

一、探索评价机制

学期初,当我拿到《音乐》课本时,不禁为其全新的理念和目标喝彩,但在高兴之余,也有一丝忧虑:音乐课怎么上?如何更好地体现课程性质?考试评价应怎样去做?……带着一系列的问题,我认真地学习了《课改纲要》,研读《音乐课程标准》,并参加了新课标的培训,积极听其他教师的公开课,通过学习培训以及自身不断的实践,我尝试着制定了一套评价机制:



二、形成评价方式

在音乐课程里,教师不再对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行严格考试评分,重在平时的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我把音乐考核分为这几个方面:自评、互评与他评相结合,主要通过建立音乐档案夹、平时表现、自评互评和游戏式口试、小型音乐活动等,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考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同时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考试中体验成功。这就要求学生把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自觉、自主地学习,让他们在平时的音乐学习中尽情地领悟。运用这样的评价机制可让学生懂得,做任何一件事必须持之以恒才能有收获。这样的评价机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1.自评、互评与他评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

自评、互评与他评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是实施综合性评价的重要体现。我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灵活运用,通过建立档案夹、举行特色小活动和进行最佳优胜者评比等形式,开展自评、互评和他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自主地学习,在学习的点滴进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1)音乐档案夹

质性评价是音乐课程评价的重要方式。在质性评价中,音乐档案夹的作用尤为突出。音乐档案夹是一种用来记录学生整个音乐成长过程的资料夹,它可以帮助学生对自己的音乐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回顾和比较。在平时上课时,我会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或者“练习”给大家,如写一首童年的小歌,为自己制作一本“音乐成长日记”,录制一首“原创京剧”……让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创作,鼓励有创意的作品。音乐档案夹装载着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寄托着学生的执着和向往,同时也成为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有效途径。

(2)最佳优胜者评比

在每节课上,我都会设计如“音乐知识知多少”、“歌曲大搜索”、“我也来抢答”等趣味性的内容,根据情况,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加分的奖励。在每节课下课前,是“最佳优胜者评比”时间,师生一起评选出一至两位学生为“最佳优胜者,他们无疑是本节课表现突出、积极发言、敢于表现的同学,他们会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掌声,教师还会在评价表上隆重地加上一分。一学期内,被加分的同学如累计到三分,就可得到一颗星,累计得到三颗星者,本学期的音乐课成绩就为优秀,期末考试成绩作参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最佳优胜者评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发言。为了得到他们心中的那颗星,同学们你追我赶,不仅认真地听课,投入地唱歌,而且能主动利用课余时间练习,形成一个主动学习音乐的氛围。

(3)特色小活动

如果说“最佳优胜者评比”为音乐评价奠定了基础,那么别出心裁的小活动更为音乐评价搭建了舞台。现在学校一堂课的时间为四十分钟,而科学表明,在四十分钟内,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都集中。我在每节课上留出十分钟的时间,开辟了“请您做老师”、“表现我自己…‘流行十分”等栏目,让学生去演唱、演奏、创作、交流、教授和赏析等等。“请您做老师”就是由学生或老师选定内容(比如某位音乐家,某件乐器,某个音乐知识等等),在课下像老师一样备课(查出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像老师一样把知识传授给其他同学,其他同学有补充或者反驳都可以交流。“表现我自己”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用才艺表演的方式向同学介绍自己。“流行十分”就是有选择地请同学们收集思想健康、贴近学生生活的流行歌曲、流行歌手的小资料等等,开阔学生的视野,与社会教育接轨。开始几节课,还自个别学生觉得不好意思或者其他原因放不开,但随着参与学生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主动走到大家面前展示自己了,而且他们发现在教授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在努力地学习着,学生们会主动地去上网、去图书馆查询,向家长、向老师询问有关知识。在展示时,同学们的出色表现都会得到大家的热烈掌声。在此基础上,我尝试开展了“学生小型音乐会”和“学生音乐作品展览”,都有了令人欣喜的成功。通过这些活动,我很高兴地看到了学生的进步:从最初的照本宣科到使用教具利网络:从个人表演到集体合作;从扭扭捏捏不自信到大方自如……参与本身是个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欢声笑语常常飘扬在音乐教室和校园里。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存考试中体验成功

在教学中,质性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了音乐学习过程的乐趣,而期末结性评价的改革也会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方向,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评价的方式就是学期末的考试。考试的内容是统一的,方法是单一的,这样的考试很少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使一部分学生的成绩出现偏颇,严重的会让学生产生消极厌学的情绪。我在评价方式上大胆改革,在评价前就让学生积极准备,在音乐课上开展“露一手,,比赛、“音乐观摩会”、“我是小小创作家”等活动,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采的音乐考核活动中,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着考试,体验着成功的快乐!

镜头一:评价过程中,我让参加各种文娱活动及学习各种乐器的同学进行表演。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弹钢琴、电子琴的、舞蹈表演的、吹黑管、长笛、萨克斯的、唱歌的,同学们把自己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和课余学习的成绩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每当一位学生表演完之后,大家就为他鼓掌,这样把考试变成了全班的音乐观摩会。这种对学生的评价过程,充分体现了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出和谐、民主的气氛。既让学生自豪地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才艺,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接触音乐,又让老师更多、更全面地了解了学生,有助于师生间的沟通,也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学校的音乐教育工作。

镜头二:将音乐与绘画、文学有机地联系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因为一首同样的曲子,由于受到阅历和文学的影响,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就不同。如在进行音乐评价时,我放了两首对比性强的曲子:唢呐独奏《百鸟朝风》与大提琴曲《天鹅》,让学生根据音乐的旋律选取一首、画一幅跟音乐有关的画或附上一段对音乐理解的文字。当我把学生的作品收上来,看着一幅幅具有创造性的画面和优美流畅的文学语句时,我不由地感叹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富有文学色彩的辞藻,以及对作品感情的准确把握。的确,音乐以他特有的魅力,与姊妹艺术密切联系,感染、影响着孩子们,让他们充分张开想象的翅膀,体验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

镜头三:将学生的音乐学习化为文字,让他们沉浸在音乐的感悟之中。我设计了一份趣味问卷,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以及老师的评定,作出较为准确的音乐课评价。如:你能在同学面前勇敢的单独演唱、演奏吗?你能与别人合作吗?你能认真及时的完成“音乐练习”吗?课外你经常欣赏音乐吗?请你表演一段卓别林的故事?……学生们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他们新颖独特的回答和自主的判断,让我也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三、收到评价效果

我在学期末给学生的音乐成绩采用“评语+等级评分制”,写在学生的档案夹里,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取长补短,体验成功,并且记下成长的足迹。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在不知不觉和微笑中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进行评价考核,在洋溢着艺术魅力与文化氛围的环境中成为精神境界极其丰富的人。这样的考核,不再让学生感到紧张、害怕,能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有效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这样的考核也能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和创造性,更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感受音乐、喜爱音乐,在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正如一位同学在《沉浸于此音乐》一文中写到:音乐,你是一片辽阔的海洋,/广阔而豪放,/《黄河大合唱》吼出了民族的自尊,/《折纸船》放飞了我们渴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尽管我们只是在海边拾着小小的贝壳,/却已弥足珍贵。/……/音乐,是一扇文化的大门,/音乐课就是那开门的金钥匙,/一点一滴的积聚,/终将找到真理,找到真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07: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通俗音乐与现代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



华北电力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吴乐为



通俗音乐是一种多元文化构成的现代艺术,是人类一种重要的音乐文化现象。传道授业的音乐教师, 如何善待与学习通俗音乐中的精品, 关乎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下文就通俗音乐精品的文化价值与音乐教师的现代知识结构之关系, 提出自己的见解, 供教师参考。

众所周知, 音乐教师是音乐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者。音乐教师知识结构丰富与否, 是影响一个民族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特殊的文化传播者的音乐教师, 则应以积极的态度善待通俗音乐, 并将其纳入自己的现代知识结构。

通俗音乐的技术是其得以“流行”与“风光”的基础。通俗音乐中的精品聚合了欧美古典音乐高度成熟的多声思维和音乐展开手法, 欧美民间音乐活泼的抒情性旋律风格与叙述方式, 美国黑人音乐中的自成一格的和声语言、富有弹性的节奏和“随意即成”的表达方式, 以及现代科技文明繁衍的一些“乐音”元素。它是多种社会文化与音乐艺术共同酿育的结果。如果说, 长期以来以巴赫、贝多芬们为代表的欧洲专业音乐家们的创作经验、技术、形式与成果, 堪称音乐“圣经”, 对世界音乐艺术的发展影响至深; 那么, 通俗音乐中的精品则勇于突破这一音乐文化模式, 在作曲思维、表演以及传播方式上, 表现出鲜明的艺术个性。如创作“追求不稳定节奏、不对称曲式、不规则旋律、不规范技法”的艺术效应; 演唱常呈“一人主唱”, 嗓音以沙声为美、唱法自由, 借助歌者靓丽的外形, 通过或亲切宽厚的风度、或活力四射的青春风采、或妖艳诱惑的性感姿态的造势, 使声音、形象、表演三者在“和谐”中求得完美; 伴奏强调“电声化”; 作品的观赏、传播, 既有于厅堂广场聆听的实况演出, 又有借唱片、广播、电视、甚至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多媒体”途径。流行音乐的问世, 聚合了人类现代文化、科技与艺术的诸多成就, 是音乐发展的历史必然, 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

人类艺术史昭示我们, 艺术具有诸如艺术审美、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这种文化建立在契合了某种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心理, 并能为大众所普遍接受的基础之上。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兴、观、群、怨”之社会功能, 在其身上得到充分展现。精品通俗音乐用亢奋的特有音韵与节奏,记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物质生活日益富足、形体舒适日益安逸、精神压力日益紧张的种种感受, 满足着抒发个人喜怒哀乐的极大需求。当然, 也在以深沉的感情关注“战争与和平”、“疾病与贫穷”、“经济与环境”这样人类发展的重大命题。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审视通俗音乐, 它的问世与成熟, 进一步完善了由各国本土民族音乐、其他民族的民间音乐、欧洲专业音乐、现代流行音乐构成的世界音乐艺术的“四维”结构。透过其“洋洋乎”之纷繁乐象, 不仅是一种直觉的艺术形象, 丰富了现代人们的感观审美; 而且更有深层的文化价值。它标志着具有经典意义的领导世界音乐新潮流的古典音乐, 在“严肃”了数百年发展后, 其“唯我独尊”的中心地位, 随着现代化进程受到来自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另一“中心”的挑战; 人类音乐文化由二元的“传统美”、“古典美”丰富到多元并举的“现代美”。为人类音乐艺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对世界各民族音乐艺术的现代化进程影响深刻, 促进了世界音乐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20世纪初的中国, 西风东渐, 随着西方传教士、思想家、商贾的纷至沓来, 他们带来了自由、科学、民主等西方价值观念, 也带来了电影、留声机、唱片等人类先进文化的产品, 并由此肇启西方音乐于华夏古国之兴。纵观通俗音乐于中国内地发展历程, 一是二三十年代的“初创期”, 依托电影、广播、唱片、娱乐性歌厅等媒介, 在上海为代表的都市中得到“着陆”与初步发展, 二是八九十年代的“繁荣期”, 改革开放使通俗音乐重现大江南北。它通过自己不断现代化与“民族化”的音乐语言,向世人展示了独特审美理念、创作技法、表现形式和艺术风采。它“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选择天地, 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阶层审美情趣的多元化需求”。它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欧洲传统音乐三足鼎立, 成为我国人民现代音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

借助于通俗音乐, 我们认识了“爵士乐”、“摇滚乐”、“音乐剧”、“美国乡村音乐”; 认识了“猫王”、“杰克逊”、“麦当娜”; 认识了非洲文化、美洲文化、黑人文化以及风靡世界的现代音乐……可以说, 通俗音乐是我们洞悉与学习世界音乐的新视窗。

众所周知,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特殊职业, 需要教师才思敏捷、博学善学。步入经济全球化时代, 素质教育已成为国家人才培养之教育活动的基本制度语言。其核心是多元文化的共融共荣。“如果由于音乐存在于各种各样的文化之中, 那么音乐本来就是多文化的。如果音乐本来是多文化的, 那么音乐教育从根本上应该是多文化的。”作为多元文化环境中的音乐教育的“中心材料必须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三方面来选择”。如此, 方能称多元文化与现代文化之教育, 故时代要求担承文化传播重任的音乐教师, 必须具备现代思维、现代理念与现代知识结构。尤其要善于通过学习具备一些不甚熟悉或完全不熟悉的知识。事实表明, 通俗音乐属我们相当一些音乐教师不甚熟悉的现代音乐艺术。从现代教育观看, 音乐教师缺乏通俗音乐知识, 其素质结构是不完善的; 而不完善的结构, 又何以与现代音乐教育相适应? 应当看到, 随着时代发展, 民众审美情趣日渐丰富, 通俗音乐正在藉现代传媒于我们的学生发生着“亲密接触”。学者调查显示,“83.5%的青少年喜爱通俗音乐, 而喜欢严肃音乐的仅有20.8%”。

音乐教师作为音乐教育活动的施教者, 面对日新月异的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必须同由原先的教育灌输的偏见和已有著作的偏见进行较量”。要摒弃许多固有的偏见, 以全球化背景下的音乐文化视野高屋建瓴地审视流行音乐, 审视自己于其中的作用和应具备的素质。树立更为开放的文化观与教育观。以海纳百川的胸襟与平等博爱的思想认识流行音乐。事实上, 通俗音乐是一种以都市为策源地和主要传播区的现代民间音乐,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效的艺术载体。我们应学会欣赏通俗音乐这样的现代文明给予的艺术美。作为崇尚科学精神的音乐教师, 要在自己心灵世界及知识结构中给予通俗音乐一席“安身立命”之地。

由于通俗音乐的商业属性使得它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具备了良好而全面艺术素养的音乐教师, 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把握正确方向;给予学生感知、认识流行音乐以科学的指导;帮助他们指认精芜、品评优劣。为他们选择一些通俗音乐优秀之作, 自觉抵制不良作品的侵蚀。

人类已步入一个新的时代。我们迄今已考虑了两方面的问题: 音乐教育的“传统”观点和“以儿童为中心”的观点。还有第三个方面, 而且是更新近的音乐教育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07: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小学音乐创作教学初探



青海省互助县红崖子沟教委 林有安



在音乐教育中提倡创作教学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欧美一些国家,从本世纪初开始重视音乐教育中的创作教学,到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得到较大发展。

在我国,近年来音乐的创作教学也已引起普遍的重视,音乐创作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得到一些发展,并通过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经验。但目前,国内对音乐创作教学的内涵尚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音乐创作教学就是培养学生作曲,目标就是人人都会作曲。另一种认为,音乐创作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作能力的教学过程。那么,创作教学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呢?广义来说它包括音乐教学各个预域(歌唱、演奏、欣赏)中创造性的教学因素,也包括具有创造性的音乐即兴创作、音乐游戏,以及指导学生创作短小曲调等。狭义说创作教学是指适合不同年龄学生的音乐创作活动,例如创作性的音响游戏、即兴地演奏、创作短小曲目等,通过这些音乐创造活动,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

确然,中小学音乐教育是通才教育而不是专才教育。我们在音乐教育中要传授给孩子们基础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但目的并不是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或音乐工作者。我们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把青少年培养成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具有创造精神、开拓精神的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人才。那么创作教学在普通音乐教育中有什么意义呢?

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景看,我们需要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他们肩负着使祖国繁荣富强的重任。因此,他们必须具有远大抱负,思维要敏捷流畅,富于想象力、独创性,不怕困难和失败,不因循守旧。这一切,都要取决于他们发散思维能力的高低。音乐教育特别是创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直觉创造力。同时创造音乐需要一定水平的音乐知识及音乐技能。学生在创造音乐的过程中,必须运用已经掌握的音乐知识及音乐技能去表达自己观察到的内容、生活,去表达自己的理想及内心感情。无疑,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会进一步巩固、提高已经掌握的音乐知识技能。所以说,创作教学有利于推动学生全面提高音乐技能。有利于全面提高音乐文化素质。

但是,在普通学校里进行音乐创作教学,往往会被人们认为高不可攀、深不可测,好像有一种神秘感困扰着广大师生。为什么呢?传统音乐创作教学超出了普通音乐课的范畴,太过“专业”,观念中认为不是普通学校的学生应该学习的内容。

那么普通学校的学生究竟有没有创作的欲望和能力呢?结论是肯定的。研究表明,创作性(创造性)是人类的一种普通心理特征,从儿童到老年,除低能和某些心理疾病患者外,都具有创作性、创造性(潜在的、显性的),特别是在音乐方面。孩子从出生起就有听觉能力,也就具备了听音乐、接受音乐艺术熏陶的重要条件。如在婴儿──儿童阶段,只要孩子一听到愉悦活泼的音乐,就会高兴地手舞足蹈,在电视、电影、录像等媒体及生活当中,看到优美的舞蹈,他们会模仿,甚至会创编新的舞蹈动作。我们时常会听到学生随意哼唱自编的小曲,尽管稚气十足,但毕竟是孩子们创作的,是他们的真情流露。这足以说明,少年儿童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只要有适当的机会和条件,他们潜藏着的能力便会得到充分的发展与表现。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呢?经过两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我认为小学教育阶段可以从以下的几种教学方法中循序渐进地去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培养创作能力。

一、节奏创作法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是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简单易学,最好作为创作教学的入门内容来学习。节奏创作教学的方法有多种,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1.节奏补充法。这种方法可先给学生一个不完整的节奏谱,由学生补全,并作读谱或拍节奏练习。如在教授一年级“音的长短”一课时,在学生掌握了ta(×)和titi(××)这一节奏后,就和学生玩节奏补充游戏。如出示:2/4××||×××||×-||这条不完整的节奏,让学生补充创作,然后对创作完整的节奏进行节奏练习。这样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培养学生初步的音乐创造能力。

2.模仿变化节奏法。学生有了一定的节奏知识后,可进一步加深节奏创作的内容。如在教授三年级(×××)切分节奏时,在学生掌握了这一节奏后,我出示节奏谱:2/4×××|×××|××××|×-||,让学生在原谱的基础上加以节奏变化,创作出新的模仿句。如学生的模仿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及创作能力。

3.节奏问答法。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掌握了大量的、复杂的节奏知识,那么创作教学可进一步增加内容的难度。这时可以和学生进行节奏问答游戏。如:老师出示问句:2/4×× ××|×× ×|×× ××|× ─ │学生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如× ××|×× ×| ××| ××|,通过这种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创作能力。

二、旋律创作法

旋律是音乐的脉搏,也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是表现音乐的主要手段之一。旋律创作由老师提供音符学生创作。教师为学生提供一段音符或给学生固定旋律的节奏,让学生创作成一段曲调,组成简单的旋律。旋律创作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去组织教学。如在教授一年级“do.mi.sol是好朋友”一课时,在学生知道由“do.mi.sol”三音组的旋律是好听的、和谐的后,我就出示固定的节奏让学生用“do.mi.sol”三个音进行旋律创作。又如在教授二年级“五声音阶”“七声音阶”两课时,同样给学生固定节奏。让学生用“五声音阶”的“do.re.mi.sol.la”和“七声音阶”的do.mi.fa.so1.1a.si等音去进行旋律创作。在小学中年级学生已掌握一定的节奏知识,这时可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节奏知识进行节奏创作,老师给固定的音符,让学生用自己创作的节奏来进行旋律创作。在小学高年级进行旋律创作可增加一定的难度,老师可先提供一段排列的音符,让学生用这些音符去组成旋律。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因为学生要决定拍子、节奏、曲调,再试着演唱,通过创作使同学们的音乐知识及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音乐创作能力。

三、即兴创作法

即兴创作法即事先没有准备,不照乐谱进行的音乐表现活动,这类型创造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即兴创作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没有固定限制,可随时在课堂上进行教学。

1.节奏问答,这种方法通常是老师用节奏作问句,学生自由地用不同的节奏回答,这种创作方法可常在节奏练习的时候进行。

2.声音模仿,用嗓音表现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和自然界中各种动物的叫声及各种音响的节奏、音高、音色、强弱等,这种方法可以在各种游戏活动中进行。

3.身体运动,用脚的动作表现节奏,或用全身的运动来模仿动物和其他动作,这种方法也可在各种音乐游戏活动中进行。

4.节奏即兴伴奏,在歌唱活动中,即兴创作节奏进行伴奏,可用拍手、拍腿、踏脚等活动,也可选用相适应的打击乐器,让学生创作节奏来为歌曲进行即兴的节奏伴奏。

当然,音乐创作教学的方法,不只是以上所说的几种方法,但无论哪种方法教学,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去组织教学,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去掌握、创造。

总之,音乐创作教学要注意创作过程的教育功能。在教学中老师要多鼓励、多诱导、多启发,少批评、少强制、不替代。不要过分追求学生创作的结果,虽然学生的创作“成品”是粗糙的、是幼稚的,但它发展了学生创造的精神和能力,这就是音乐创作教学的主要“成果”,也是音乐创作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07: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宽容─为课堂插上创新的翅膀



江苏锡山 周晔



一、案例描述

案例一:“口哨事件”

这是音乐欣赏课《辽阔的草原》第二课时,我先让同学们欣赏笙独奏《草原巡逻兵》。一开始,悠扬婉转的旋律仿佛把我们带到了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忽然马蹄声声,旋律由弱到强,好似骑兵由远而近出现在草原上……,正当我和同学们沉浸在音乐的遐想中时,忽然传来了一阵轻轻的口哨声,循声望去,只见一位同学一边吹着口哨,一边狡黠地看着我,发现我在看他,赶紧闭上了小嘴。但当我的视线一离开,他的口哨声又响起来,还不时跺着脚。他周围的很多同学都厌恶地看着他并皱着眉头向我示意。

我不露声色,听完一遍后,微笑着说:“同学们,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件神奇的乐器,它能吹奏出美妙动听的声音,谁能猜猜是什么乐器?”孩子们七嘴八舌,最后说是口哨。我微笑着点头后,示范吹了几首他们刚学过的小曲,然后再让孩子们试着吹吹《草原巡逻兵》主题时,刚才吹口哨的那位同学果然第一个高高地举起手,响亮地吹起了主旋律。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案例二:“老师,我能这样跳吗?”

在《我是少年阿凡提》一课中,学生唱会歌曲后,和往常一样,我让学生分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排练,同学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商量起来。有的小组用自编的歌词,排练起了音乐小品;有的同学手拿书本,好似拿着麦克风在歌声中陶醉;喜欢跳舞的同学,聚集在一起纷纷展现出了活泼的舞姿……,正当我为学生们的表现高兴,为自己平时的教学感到自豪时,井然有序的教室里忽然混乱了起来,“怎么回事?”我向混乱的地方望去,只见学习习惯较差的一位同学前后扭动着脖子,像小丑一样到处挤来挤去,把正在排练的同学撞得东倒西歪。我看了气顿时不打一处来,很想制止他,但脑中的教育观提醒我,发火是不明智的。我再看他的动作挺像跳新疆舞的样子,于是灵机一动,微笑着对他说:“你在跳舞吗?”他以为我要批评他,低着头不吭声,眼睛却偷偷地往我瞧,同学们都静静地注视着我们,看我怎么做。我笑着对大家说“孩子们,原来你们请了阿凡提来做客呀,你们的面子可真大!”同学们先是一愣,接着哄堂大笑了起来。“我们请小阿凡提为大家表演新疆舞好不好?”孩子们立刻鼓起掌来,刚才还调皮的他顿时活跃了起来:“老师,我的脖子不会左右扭动,那我可不可以前后扭动?”说完随着歌曲录音顾自在教室里扭动起来,虽说样子滑稽极了,可还真有一点新疆舞蹈的味道。我马上肯定了他的表演:“当然可以,老师发现你和阿凡提一样聪明,这么幽默的人,动作当然可以做得滑稽一些。那你们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现阿凡提这个人物呢?”

生:阿凡提是个很机智的人,所以他经常一边捋着胡子一边思考问题。

生:老师,我觉得还可以倒过来骑毛驴。

孩子们边说边一个个加入他舞蹈的行列。他们根据自己对阿凡提的认识创作出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形象。这时一位同学提出:“阿凡提经常坐在毛驴上弹琵琶(冬不拉),我觉得可以边弹边唱。”我又随机拓展,让学生了解了“冬不拉”这件乐器。这时,我再让其他小组的同学用他们编排的方式来表演歌曲时,孩子们有的唱,有的跳,还有的表演各种形象的阿凡提……望着兴致勃勃的学生,我突然有个感触,这不是很好的第二次创作吗?

二、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一定的教学常规,是保证教学有序地进行,保证新课改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前提之一。但是孩子天性好动、顽皮,有时甚至捣乱或恶作剧,课堂上时不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插曲”,此时,教师的宽容就会显得格外重要。

如案例一,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那些顽皮、自控能力极差的孩子,教师常常会不自觉地动辄采取训斥、板脸的方法,总想着要把他们训练成遵守课堂纪律的好学生,而往往就会离学生越来越远,课堂教学也会越来越呆板。有的同学虽然顽劣,但因不遵守纪律而受到严厉批评,不仅伤了孩子脆弱的自尊心,还会泯灭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这堂课上,我宽容了孩子的缺点,并及时捕捉到了其闪光点,肯定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当他们在我的引导下利用自己身上的神奇乐器信心十足地演奏时,整个教室都弥漫着灵动的色彩。

再如案例二,我想自己在教学设计时绝没有想到过,课会是这样的一个结尾。无疑,学生们最后创造出的各种阿凡提的形象是课堂学习的升华,是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的极好表现,我们新课程所追求的不就是这些吗?当然,这要归功于那位“捣乱”的同学,还要归功于我对那位学生的宽容。设想,如果没有他给我的启示,我不会对学生提出那样的疑问;如果我没有对他宽容,而是严厉地责备,他肯定会有逆反情绪恐怕从此对音乐课失去兴趣。正是对他的“独出心裁”给予肯定并巧妙地加以引用,才有后面精彩的场面,才有多姿多彩的阿凡提的出现。

由此可见,教师的态度对学生的创造性的发挥起着关键的作用。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教师的宽容,像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气氛比起疾风骤雨更见效。她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创造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无拘无束,更好地发挥创造力。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时,我想我们都将会看到另一种情景,一种让人喜悦的情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07: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准确理解新课标,构建合理新课堂

──新课标案例分析与反思

湖北宜昌市第六中学 卢丹妮



音乐学科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科。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音乐教师对“教师”观念的更新和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以及过去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正逐渐被摒弃。许多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运用《音乐课程标准》中的理念,使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较大突破,学生的学习发生可喜的变化,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音乐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有部分音乐教师对《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认识不全面、把握不正确,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某些偏差,甚至走入了与课程标准相悖的误区。

一、合理进行学科整合,突出音乐学科的本体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我们清晰地看到,包括音乐在内的各门学科都把加大学科联系,实现多学科渗透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理念来落实。《音乐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提倡学科综合”的理念,包括音乐教学与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学科综合”丰富了音乐学科的人文蕴含,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感受和体验,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体的和谐发展。但我们要清楚地看到,音乐的综合性学习,是基于音乐学科本身的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有的教师对“综合”的内涵没有真正理解,以为“综合”是以学科知识技能的简单相加而成,甚至有的教师为体现综合,竞撇开音乐的学科特点,把音乐课上成了政治课、社会课或其他课程。虽貌似综合,其实只是形式上的伪综合,从而出现了“学科综合”不合理,忽视音乐本体的误区。

案例1:《春》,整堂课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为唱“春天”,由学生说有关春天的成语导入;第二环节画“春天”,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画“春天”的美景;第三环节演“春天”,学生用多种形式把“春天”表现出来,有朗诵,有舞蹈,其中还有一位同学拿着风筝,在教室里绕着圈跑……

评价与反思: 音乐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关注音乐的本体,在学唱《春晓》时,应从分析音乐要素入手,来引导学生探讨音乐是如何表现《春晓》的诗意,感受音乐在表达诗的情感和营造诗的意境中的作用。歌曲《春晓》的旋律优美、恬静、略带伤感、速度缓慢;力度为中弱和弱;节奏平稳;调式为小调式。歌曲通过以上音乐要素,营造安静、美好的意境,表达出诗人的惜时之情。通过分析,学生对音乐与诗歌的珠联璧合有较深的感受和体验,学生在演唱《春晓》时,才能正确地把握歌曲的情感。其次,在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用演唱、演奏、绘画、即兴舞蹈、配乐诗朗诵等多种形式来感知、体验和表现音乐的意境。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解了相关的音乐作品,又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现以音乐为主线的学科综合。找准相关学科中的知识与音乐的内在联系,以音乐学习为主线,将它们进行有机综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科综合”。

二、合理运用情感体验,突出音乐双基的学习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基础教育中的任何课程只要是一门学科,必然有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因此对于音乐教育来说,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必需的。”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过多的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方法过于单一,冲淡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乐趣,不利于音乐审美教育的实现。而在大力维护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又走入另一个极端:重视情感教育而忽视“双基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的教育理念,过分强调情感教学,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新颖,匆匆忙忙、走马观花,从而走入了忽视“双基教学”的又一个音乐教学的误区。

1.在歌曲演唱中忽视了对“声音的训练”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发声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通过此环节来训练学生对声音的控制和气息的运用,学生觉得单纯而枯燥,冲淡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随着课改的深入,枯燥的发声练习已被较多的教师所摒弃,从而造成学生的演唱能力下降,声音粗糙,缺乏气息的支持,影响了对歌曲情感的表达。

案例2:《桑塔·露琪亚》:执教者由介绍著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导入,然后欣赏和学唱歌曲《桑塔·露琪亚》。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唱歌曲时,课前没有对学生进行声音训练,当学生在演唱歌曲时,声音不统一,缺乏控制,特别是其中的B段因为音区较高,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声音发虚、发弱,缺乏气息的支撑。老师不断地用“大胆地唱”、“声音饱满地唱”、“要激动地唱”来鼓动学生,可换来的是部分学生喊叫、喊唱,而多数同学无法开口的结果,更不用说用声音来表现作品情感了。

评价与反思: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声音训练,学生演唱能力的下降,缺乏对声音的控制和对气息的运用,当歌曲的情感表达需要借助声音(发声技巧)时,学生无法做到,逐渐失去对唱歌的信心,也得不到音乐的审美体验。音乐教学中对声音的训练是不能忽视的,但又不能进行过多的枯燥、单一的练习,使学生感到枯燥,要在具体的音乐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声音的训练。

2.在音乐教学中忽视“识谱”教学

“识谱”教学是表现音乐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中的组成部分。学生掌握一定的识谱能力,对于音乐教学是必需的。传统的音乐教学把“识谱”放在“中心”或“前提”的地位,过分强调识谱教学的重要性,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识谱学习,影响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淡化“双基”教学,降低识谱的难度,然而有部分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索性忽视、省略了“识谱”学习,大大降低了学生音乐学习的能力。

案例3:《雪绒花》:执教教师在让学生欣赏了歌曲《雪绒花》后,就让学生跟琴学唱高声部和低声部的歌词,然后进行二部合唱,没有进行识谱教学,教师不断地范唱两个声部的歌词,学生对两个声部的音准没有把握,最后教师只好放弃了二声部的演唱,改为齐唱。

评价与反思:二部合唱,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但歌曲《雪绒花》的乐曲短小,其结构为二段体,旋律与和声多处一致,难度并不高。该课执教教师为了减小二声部的识谱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只关注歌词的演唱,忽视了识谱教学,使学生对两个声部的旋律走向与和声缺乏感性认识,最后只得放弃了二部合唱,改为齐唱,体验不到和声的美。《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在音乐听觉感知的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

《音乐课程标准》提醒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知识和训练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且运用科学合理的过程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在实施音乐课程改革下的“双基”是淡化而不是丢弃,要通过教学环节把双基教学渗透到音乐审美体验之中,渗透到听、唱、动等各项活动中,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觉自愿地掌握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并由此获得再发展再提高的条件,为进一步更好地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突出音乐教学的实效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并茂,声像俱佳,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形象地展示教学过程,拓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使教学程度立体化。它的合理使用,可以将悦耳的声音、优美的画面完美地融合成一体;使学生从音乐中欣赏到美、感受到美,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本无可厚非,但是从目前的各种公开课看,多媒体成了一面旗帜,不管什么内容,也不管存在的必要,也不管是否实效、科学、合理都要制作课件,否则会被认为跟不上形势,上不了档次。有些教师课件制作花哨,华而不实,学生的注意力大都被画面的内容所吸引,有些课件中的画面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在多媒体教学中忽视了音乐的内涵和教学的实效性,进入音乐教学的又一个误区。

案例4:《感受民歌》整堂课的教学由以下三块内容组成。第一环节为导入:多媒体播放执教者用电子琴演奏《咱们的领袖毛主席》《小河淌水》《茉莉花》这三首民歌的录像。第二环节为欣赏四首民歌:内蒙民歌《牧歌》、新疆民歌《送我一枝玫瑰花》、藏族民歌《北京的金山上》、江苏民歌《茉莉花》) 。第三环节对中国民歌的丰富多彩进行小结。教师用CI课件播放“中国广西民歌节演出的录像片断”。

评价与反思: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人灌,变成现代的电灌。本课的CI课件制作虽然精美,但无关信息过多。学生在被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所吸引,大开眼界的同时,流动的画面也分散了学生对音乐的关注,尤其没有关注音乐的内涵。忽视了音乐课的音乐性和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以多媒体为辅,关注音乐的建构与特点,帮助学生通过对各地民歌的分析与探究,去发现地域差异与民歌之间的相关性,并从民歌旋律、节奏以及演唱方法上的不同,去感受民歌的丰富多彩。整体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民歌,感受音乐。

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在需要使用多媒体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实效时,就要充分利用,而不必整堂课使用,只有找准多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最大限度发挥多媒体的巨大功能,使学生更为有效地参与到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过程中来,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更好地为音乐教学服务,那种喧宾夺主虚化了音乐的多媒体教学,还是不用为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楼主| 发表于 2008-8-23 07: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重庆三峡师范学校 王革琼



作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除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渊博的学识和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最关键的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自己的仪表、语言、语气、音调的抑、扬、顿、挫,做到“说的比唱的好听”。教师亲切而又热情洋溢的话语能够使学生心情愉悦、精神振奋,唤起师生情感共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我所任班级中,有一个班曾经绝大部分同学不喜欢上音乐课。记得上他们班第一节课,当我走进教室,用热情洋溢的话语自我介绍后,我从一部分同学的眼睛里看到了对音乐课的不喜欢,还有对我这个新任音乐教师的一种满不在乎,另有两名同学居然连头都不肯抬一下而倒在课桌上做出睡觉状……。

早闻他们班级班风、学风差,很多任课老师提起上他们班的课都喊“头疼”。心存困惑之余,我问他们:同学们喜欢音乐吗?只有很少的声音回答我:喜欢……说话都显得有气无力。接着有同学大声说:“我们班是全校最差的班”“我们纪律最差”“成绩最差”“音乐不是我们的主课,我们不想学”“我们没有音乐细胞”……这下教室里可热闹起来了。面对这种场景,我还是用平静而热情的话语对他们说:“在我眼里,你们不差!你们很活跃很开朗,音乐课堂中就希望同学们能跟着老师互动,一起唱唱、跳跳、说说、笑笑、动动、闹闹。我已经感觉到今后的音乐课堂一定是一个充满欢笑、充满和谐、充满温馨的音乐课堂。相信你们一定会在我的课堂中表现很好的。为何不喜欢音乐呢?连动物、植物都能听懂音乐,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快乐而茁壮地成长,更何况是你们这些可爱的学生呢!我相信同学们只要愿意跟着我学习这门课程,我一定会让你们找到真正的快乐,体会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不仅让你们学到音乐知识,培养音乐兴趣,还会让你们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魅力,陶冶情操,激发你们对各种知识的欲望!跟我来吧!同学们,我会成为你们最好的朋友的!好啦,姑且不去讨论这个话题,我想在此为同学们弹奏一曲,不知同学们是否愿意听我弹琴?”“愿意!”响亮的回答声音在音乐教室上空回响,我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接下来我弹了一首《秋日私语》,听着熟悉而浪漫的钢琴曲,我深深感觉到同学们的心灵正合着这优雅的音乐在和我做一种无声的情感交流,我仿佛看到了希望的力量和他们对美好音乐的无限渴望,而我也尽情而倾心地在他们面前演奏。教室里格外的安静而温馨。当乐曲结束后,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我看到了无数钦羡又亲切的笑脸及对我这个音乐老师的无限热爱。接下来的课堂上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积极配合学习。尽管有一两个同学还是无动于衷,看到没影响整个课堂纪律和效果,暂且不去“打扰”他们。但正是这少部分却像“瘟疫”一样,如果不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使他们尽快走入音乐中来和大家一起朝前走,接下来恐怕又要回到当初的“尴尬”境界。于是,我一改常态,专门停课进行严肃的“批评”,严厉的指出他们的错误。但更多的是鼓励加鞭策,同学们看到一贯面带微笑上课的我突然严厉起来,倒也让他们心理敲了一下警钟,但总是爱犯“老毛病”,我对此一点都没灰心失望,我相信要不了多久他们就会转变过来的。一周,两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音乐课堂中总有一两个人不是说话就是“打瞌睡”。因为是上午第一、二节课,没理由早上一起来就打瞌睡。面对这种情况,下课后我专门找到这两个同学,多次分别谈话,像朋友拉家常一样,一点都没责备他们。慢慢地、慢慢地,一个个调皮的、打瞌睡的、说小话的、不喜欢音乐的、课堂上“无动于衷”、翘起“二郎腿”,半坐半躺地偎在椅子里面的同学好像都不见了。终于,有一次上课,所有的同学端正而精神饱满地坐在教室里,我一走进教室,班长一声响亮的声音“起立!”,同学们齐唰唰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王老师好!”──从来都没有听见过这句问候语。那么令人激动!我非常动情地对同学们说了句“同学们好。请坐!”。看到整个班级的转变,我从内心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音乐课堂,让我深深地感觉到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这个原来最差的班级如今在我的音乐课堂中,师生之间已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课堂上看到的都是一双双如饥似渴的、对老师充满敬意的眼睛。每次当我说完“哪些同学愿意到讲台前表演”的话语,连那些原来最不喜欢音乐的同学都争先恐后地上台表演,他们的表演是那么专注、那么认真,把我在课堂上教给他们的模仿的惟妙惟肖,或是加以创新变化。每次我都将他们的表演计入平时成绩,课堂中一阵阵掌声一阵阵欢笑,仿佛都回到了童年,师生之间充满了友爱与合作学习的气氛。

由此看出同学们不喜欢音乐的原因了吧!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音乐既能激发人的想象和思维,也能启迪人的智慧和情感。热爱音乐是人的天性和本能,任何表现形式的音乐都能给学生一种心情的愉悦,情感的体验,而他们缺乏必要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作为音乐老师,是将孩子们带入“音乐圣殿”的领路人。作为一名新型音乐老师,光有过硬的技能技巧还不够,还必须掌握学生心理,了解他们所需所求,掌握教育教学规律,从培养学生兴趣人手,建立和谐、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教育教学环境,想方设法让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来。

如今,我上他们班的音乐课感觉就是一种享受,随着我的抑扬顿挫的声调,同学们不再像以往那样被动而麻木地学习,而我也总是不断变换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同学们都随我“动”起来,唱起来、跳起来。同学们感受到学习音乐的无限乐趣,师生之间都在一种轻松愉悦中度过快乐的四十五分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09: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