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复制链接]
113#
发表于 2008-8-20 07: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附件l:
口风琴实验班学生评价表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参加口风琴实验的同学在八个方面均有一定的提高,这种提高与口风琴教学实验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就像一滴滴甘露滋润着学生、培育着学生,使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附件2:
《口风琴教学实验》基础资料清单
附件3:
我有音乐细胞了
贵阳市×××中学    初二(3)班 刘洋 2001年10月
在初一的第二个学期,我怀着好奇心参加了口风琴的教学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吹奏口风琴。当初我只是想随便学学就算了,我没有音乐细胞是被公认的。可没想到,当我接触到口风琴后,就被它深深地给吸引住了。
口风琴的形状很好玩,一根管子插在键盘上,一边吹气,一边就可以弹出美妙的音乐。每天做完功课,我就时不时地把它拿出来摆弄摆弄,在放松紧张神经的同时,还可以轻松、得意地欣赏我“操练”出来的曲子了。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从简谱也不认识的音乐盲,变成了既看得懂简谱,又看得懂五线谱,还可以吹出美妙音乐的高手了。现在,我会吹的曲子还真不少,有《长城谣》《两只老虎》(自学)《牧童》等。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我不禁对它兴趣大增。
进入初二年级,我学习口风琴的劲头就更足了。经过不断地刻苦练习,我的吹奏水平得到了进一步地提高。居然我还被老师挑选出来去参加表演,这可真没让我想到。
我非常感谢口风琴带给我的快乐,它不但让我在音乐方面有了成就感,还让我从此拥有了音乐细胞。
家长刘金池附言:
自从刘洋学习口风琴后,他对此颇感兴趣,而且他的音乐细胞增加许多。在此感谢各位教师的培养,望请以后继续栽培。
这种感觉你有吗
贵阳市×××中学 初二(3)班 邓茹婕 2001年10月
学习口风琴已有半年的日子了。在这半年里,虽然不能说它是我的良师益友,但它的确是我的一个亲密朋友。在我失落、伤心、绝望、成功、快乐时,它陪我一起笑、一起哭、一起骄傲、一起回忆……
以前,我从来没想到过自己会在音乐方面有什么发展和领悟。但现在,尽管我也并没有太大的发展,但我已经可以吹出自己喜欢的曲子了。这不是很快乐吗?
以前,我对太多的事情只是抱有幻想,却不敢上前去尝试,我怕自己不行。就像在口风琴刚拿到手上时,我也只是幻想能吹出一首曲子给父母听,但却不敢奢望这竟然会是现实。现在,我不仅能随心所欲而又欢畅地吹奏歌曲给父母听,给我的朋友们听,还进一步体会到了“有信心不一定行,但没有信心一定不行”的道理。
以前,我只能羡慕别人会吹琴。而现在,我也能感受得到别人的羡慕。虽然吹奏口风琴并不是一项什么高超的技术。
你尝试过靠口风琴能写出一首歌的曲谱来吗?你有过被别人羡慕能吹出一首好听歌曲时的自豪吗?你享受过口风琴带来的快乐吗?你感受到过完整地吹奏出一首歌曲时的满足感吗?你用口风琴而不是用语言和别人交流过吗?你能领略边吹边欣赏自己喜欢的歌曲时的欢畅吗?
如果没有,那自然就不能体会到我的感受。
虽然,它还没能让我拥有明晰的大彻大悟,但它真的让我快乐过、骄傲过,并且兴奋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发表于 2008-8-20 07: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这种感觉你有吗?

附件4:

口 风 琴

学生陶颛家长:胡玲 2002年2月

我儿子从前对音乐、乐器一点也不感兴趣。记得在他6岁那年,我给他买了一架电子琴,几年过去了,他是一支曲子也没弹出来过。自从他上初一后,他们班开了口风琴课,他对乐器有了兴趣,对音乐也有了好感。老师教的口风琴回家后在电子琴上也能弹出来。我们在想,一个孩子不但要在学习上好,在各方面都应该有良好的表现,在他们今后的生活中都那么多姿多彩的。我对儿子是这样说的:要是你们学校搞什么文艺活动的话,你都应该上台去表演给同学看,这样不但锻炼你的胆量,也会让你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作为家长我们很高兴孩子多学点东西,对他们的未来都有很大的帮助。

孩子学口风琴后的感受

学生郁璐家长:龚萍 2002年2月

口风琴是什么乐器?第一次听说。出于好奇我便答应让孩子试着学学口风琴。乐器拿回家来,孩子就急不可待地开始吹琴,吹了一会儿,口也吹累了,手也累酸了,声音很不好听,枯燥,无节奏,断断续续的。我开始后悔不该让她学的,因为孩子的功课很紧,又在学习小提琴,负担很重。每天放学回家,要先赶作业,接着要拉1个小时的小提琴,再练一会口风琴,每天很晚才睡觉。长此以往,孩子觉得很疲倦,功课也没有时间复习,学习开始下滑。我很担心,就试着叫孩子不要学口风琴了。可孩子很犟,不肯罢休,我只好叫她注意调整好学习时间,静观事态的发展。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口风琴演奏有了很大进步,声音柔和了许多,节奏明快了,识谱能力也大大提高。学习上也学会了调节时间,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我在想,孩子们学习的东西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触类旁通的道理就在其中,接触的东西多了,视野开阔,才能开发智力,让孩子懂得书本以外的知识,他们就能乐在其中。

“蜕变”

学生家长:郭挥云 罗文君 2002年2月

我曾一度认为,学口风琴是不务正业,怕它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现在看来,孩子的成绩不但没有下降,相反从去年的十几名升到了第五名,口风琴也从开始的哆、来、咪……音阶练习练到能吹弹自如、吹曲子了。由此我想到,只要师者有方,学者不怠,这两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是没有什么知识学不会的,也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好的。

我非常感谢学校,感谢都老师让我的孩子又多学会了一门知识──口风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楼主| 发表于 2008-8-21 07: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情感体验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中的重要作用



河北张家口市 肖霞



音乐欣赏,顾名思义,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音乐欣赏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活动。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通过这种对音乐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从音乐实践的总体来看,音乐欣赏的存在不是可有可无的。正如美国音乐学家默塞尔所说:“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普通高中音乐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普通高中音乐课欣赏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其一,培养学生感知音乐的能力。马克思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德国音乐评论家舒曼也说过:“发展听觉是最重要的事情,要早点学会辨别调性和个别的音。”“要及早注意各种乐器的声音和性质,把它们的独特音色深深地铭刻在听觉记忆里。”这种感知能力的获得,只有通过欣赏的实践才能提高。例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以那深沉哀怨、饱含愤慨而又略带朦胧憧憬的旋律,真情而深切地揭示了阿炳在旧社会的坎坷经历所形成的复杂世界。再如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第二乐章,由英国管吹出的《念故乡》的旋律是那样的委婉、哀怨、忧伤,抒发了作曲家无限的离愁别情,难怪它的首次演出使许多观众感动得落下了泪,从而使这个乐章得到了“在一切交响曲的慢板中最动人”的评价。

其二,发展学生的音乐联想力和想象力。音乐的联想、想象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长期的音乐欣赏实践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一些音乐与标题一致的器乐作品和有明确词义的歌曲,可以使人浮想联翩、情意盎然,得到充分的审美享受。例如在我国春秋时期,钟子期听了俞伯牙演奏的两首乐曲,分别以高山和流水的联想来理解。由于这种联想准确、深刻,从而使他们成为了知音。圣·桑《动物狂欢节》中的《大象》主题在深沉的低音区奏出,而嚏用粗笨的低音提琴和大提琴演奏,很容易激起听者对庞大笨重的大象的视觉联想。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中的小鸟(长笛)、鸭子(双簧管)、猫(单簧管)、老爷爷(大管)、狼(三支法国号的和弦)、少先队员(弦乐合奏),都根据不同的乐器,演奏出明确、具体的形象,很容易帮助学生通过听觉感受建立联想。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的歌剧《萨丹王》的幕前曲“野蜂飞舞”,如果不介绍曲名和标题、作者等音乐常识,而单纯让学生聆听,听后学生可能以“自行车比赛”、“追捕坏人”等语言来说明自己的想象。但如果熟知这首乐曲的标题和有关知识后再听,可以准确地进入联想、想象心态,从中领略到乐曲表现野蜂飞舞时的生动景象和深邃的艺术魅力。

其三,增强学生的音乐记忆力、鉴赏力,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在音乐世界里,存在着真善美与假恶丑并存的复杂状态。欣赏无疑应以真善美的音乐为对象,通过这种正面教育,使学生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生们通过对具有崇高意味的音乐的欣赏,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通过对深刻表达各种情感的音乐欣赏,培养起丰富的情感世界,并且可以解忧愁,化暴怒为温柔,使精神获得平衡,情感得到调节与宣泄。

其四,培养学生的道德感。音乐的情感内容往往包含着一定的道德内涵。贝多芬不仅认为“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而且还以他的《第九(合唱)交响曲》表达了“通过斗争,得到胜利”,“经过痛苦换来欢乐”的伟大信念和不畏强暴的精神。我国古代也有“乐者,德之华也。”“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等论述。今天,我们重视通过音乐教育的途径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和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

音乐是以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人世间的喜怒哀乐都可以找到相应音乐来表达。一切音乐都可以给人听觉官能上的愉悦感。音乐是最富于情感的艺术。但音乐的情感不是任何人都能准确、深刻感受到的,更不是任何人都能恰当地表现出音乐情感的。这主要是因为音乐的情感不单是人的本能生理现象,而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的美感。

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周围现实对象和现象持有不同的态度,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内心体验。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对于音乐美的感受和表现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由于中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浅,缺乏生活经验。因此,他们初始阶段的情感内容比较单薄。要使学生能够把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情感表达要求结合起来,使他们能逐渐从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中,丰富地储存不同情感与相应音调对应的“内在图式。”例如知道上行音调多表现兴奋昂扬的情绪,而下行的音调则常与悲哀、痛苦相联系等。这些音乐的表情形式的把握,必须依赖丰富的情感体验。

音乐和情感有着密切关系。我们试从心理角度浅谈高中音乐欣赏课中音乐与情感的关系:

一、音乐可以表现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情感作为音乐的内容已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普遍内心体验。在学生情感体验逐渐丰富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歌曲、乐曲的聆听、比较,使他们能辨别各种不同情感、不同风格的音乐。在这个基础上,再开始对音乐情感表现力的实践训练。由于音乐所表现的各种情感十分复杂,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因此,对学生听辨的歌曲、乐曲要注意情感的鲜明、直露,避免隐晦、多变,这样才有利于准确的情感表达。随着学生情感体验逐渐从肤浅到深化,由此相应地提高他们对音乐感知、表现的深刻性。在对音乐直觉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应学习和了解有关的音乐知识,是一个重要方面,这样才便于更准确、深刻地体验和表达好情感。

二、音乐可以净化学生的情感。音乐能够使人摆脱某些消极情绪或不安状态,使心灵得到纯净、快慰和安宁。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土多德认为“具有净化作用的歌曲可以产生一种无害的快感。”贝多芬也说过:“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具有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音乐的魅力使人能沉浸于艺术美的陶冶之中,自由、忘我,从而获得精神的满足。

三、音乐可以使学生获得美感。音乐很抽象,无语义。它给人的美感不是外界的客观事物和景象,而是音乐音响唤起人的情感体验。例如学生在欣赏民乐合奏《喜洋洋》一课中,聆听后,一种欢乐和喜悦的情感体验油然而生;听了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光明行》,又激起学生们勇敢坚强、一往直前的感情。音乐的内容有某种不确定性,它的情感体验具有差异性,对同一首乐曲,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四、音乐可以调节学生的情感。音乐对于人的情绪和心境有明显的影响,并具有调节情感的作用。例如同学们经过一天紧张的学习,聆听一些旋律优美、节奏徐缓的轻音乐,可以帮助恢复疲劳,减少精力消耗,愉悦身心,陶冶情操。

音乐不是孤立地表达情感,而是对于人的情感还有诱发的作用。许多优秀的音乐名作很容易触发人们内心情感的释放,使之获得积极的精神力量。例如贝多芬的(《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即“热情”)既抒发也激起了人们热情奔放、勇敢无畏的强烈情感。

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基本要求。从心理学上讲,这种体验首先表现为感性上的直觉体验。例如欣赏一首乐曲,对其所表现的或快乐,或悲哀,或愤怒,或甜美的情感,凭借感性经验,自然地产生出一种直觉体验。学生欣赏音乐作品,一方面要通过对音乐本身的悉心倾听,凭借感情直觉去体验乐曲的情感内涵,另一方面要从更广阔的方面,特别是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体裁形式的表现特征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研究,以求得对乐曲情感内涵的真切把握。

在音乐欣赏中,情感总是以注意和感知来作为基础。在特定情感影响下进行的艺术感知,会作用于情感,引起更深的情感活动。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取材于家喻户晓的梁祝爱情故事。“草桥结拜”一节中,小提琴与大提琴相互对答,使听者联想起梁、祝在“草桥亭畔”义结金兰的情景,随之而来的哀伤的慢板仿佛让人们看见了梁、祝十八相送的难舍难分的情景,令听者沉浸在梁、祝依依惜别的感情气氛中。最后一节“坟前化蝶”乐曲的悲剧性气氛节节高涨,将听众的情感情绪推向高潮,人们在想象中似乎看到了梁、祝化蝶的情景,在心灵深处由衷歌颂梁、祝忠贞不渝的爱情。

音乐作品本身并不是情感,而是情感的载体。因此,在欣赏过程中,对情感的感知和领悟必须要进行情感体验的激发和诱导。我国现代音乐家黄自曾把这种情感欣赏的表情法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以调性。如愉快雄健用大音阶,悲哀抑郁用小音阶。

(二)以节奏徐疾的句法长短。如表现奋发急怒的,节奏多紧长而句法短促;表现婉约柔和时,节奏和缓而句法悠长。

(三)以音的高低与强弱。热烈时音高而强,沉郁时低而弱。

(四)以和声。奋斗、争执,多用不协和音;和平、宁静,多用协和音。

(五)以音色。如小喇叭指示战争;洋管的指示田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楼主| 发表于 2008-8-21 07: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以上是一些音乐情感的判断及人们长期以来的审美经验的总结,可供激发、诠释情感参考。但不要绝对化,应该结合音乐作品,作具体的分析和把握将音乐欣赏教学的顺利进行,关键就在于欣赏过程中能否调动起学生的各种心理因素,共同完成对音乐的欣赏。音乐欣赏涉及到人的多种心理因素,其中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音乐欣赏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情感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情感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因素。

学生可以通过乐曲的反复欣赏以加深对其内涵的情感体验,每个人都有权在他体验的音乐中寻找自己,把音乐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世界加以对比,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生活重新阐释,使它升华、净化和提高。

作为审美教育内容之一的音乐欣赏,不仅提供给学生具体可闻的中外优秀的佳作,而且还必须辅以必要的讲解和引导。这种将学生的直觉感知和情感体验上升到理智欣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较深层次上提高音乐鉴赏力的过程,如果取消了音乐欣赏教育,不仅谈不上培育音乐鉴赏力,而且音乐的审美价值也无从实现。

鉴于音乐欣赏具有突出的审美教育价值,因此在普通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楼主| 发表于 2008-8-21 07: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丰富音乐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走进音乐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二小学 王琳



《音乐新课程标准》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一理念要求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应该是一个自觉的审美过程,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让学生在不断发展音乐审美能力的同时,唤起他们对美好世界和人生的热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在教学中,我们要运用多种方法,丰富音乐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走进音乐。

一、情感体验是走进音乐的主要途径

1.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音乐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任何一首音乐作品,无论是有标题还是无标题,不管是表现自然风光还是塑造人物形象,都是作曲家将自己的感受通过音符来描绘的,作品中寄托着他们丰富的思想情感。这种情感再通过音乐特有的表现方式表现出来,使人们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冶炼,从而更好地感受、体验音乐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演奏家的演奏、歌唱家的演唱,也是他们对作品二度创作后表达的情感。可以说音乐的本质,就是人类思想意识和情感的本能表现。用音乐表达情感会比语言更有魅力,它能直接感染人的心灵,听音乐会使人手舞足蹈,也会使人潸然泪下,能让人陶醉,忘掉自我。可见音乐的情感性是音乐美的具体体现。音乐对人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它能直接强烈地影响人的情感,触及人的心灵深处。高尔基曾说:奇妙的音乐在心灵深处引起的强烈感情可以使人忘记一切。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也说过,音乐就是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正因为音乐本身是表达情感的艺术,所以我们的音乐教育才不应该忽视情感的培养。只有使学生处在形象活泼的音乐氛围中,才能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情感体验是感受音乐的独特方式。

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音乐艺术不象文学那样直接叙述事件,也不象美术作品那样直接描绘生活,它以其特有的声音语言叙说着情感,注重的是内心的情感体验。如果只单凭口头传授而没有亲身体验和参与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音乐是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说过:“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对音乐的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过程──审美体验。”只有用“情”字才能接触到音乐的本质──使情感上升到审美,在审美中调节身心健康,完善人格、陶冶情操,让情感得到充分地体验和感受。

二、丰富情感体验的几种方式

1.深化音响感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作为一种音响艺术,对其感知必须通过听觉来进行。听觉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条件,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并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

在音乐教学中,无论是唱歌课还是欣赏课,都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注重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为中心,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感知。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可以给人带来愉悦,并诱发美感的产生。乐曲的情感有长有短、有明有暗,通常与节奏、节拍、力度、调式、调性等音乐要素配合运用,从而塑造出千变万化、绚丽多彩的音乐形象。学生从听音乐中已经感受到作品的丰富多彩和音乐多样的表现手段,诸如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调、节奏、音色等等,正因为不同音乐元素的不同组合,乐曲所产生的效果、意境也就不同。通过欣赏,能使学生较为准确地感受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内容、意境和思想感情。如在欣赏《长江之歌》时,播音员那富有感情的解说,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母亲河的勃勃英姿和哺育万象的情操。当高昂起伏的《长江之歌》响起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赞美长江而歌唱。“音乐内涵的多义,情感的丰富,意象的漂浮不定,让人在多次重复的欣赏中引起不同的想象、联想,获得种种不同的感受。音乐形式的复杂、丰富,音响在时间中的不断变化伸展,也会使欣赏者在反复的聆听中获得多层次的审美感受。”可见只有反复聆听、多次体验,才能想象出音响背后多彩的画面,才能体验到音符串起的各种情感,才能获得丰富的音乐感知。

2.发展联想和想象,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用音乐打开学生们想象的闸门,激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音乐自身的这一特点,通过让学生多听、多想、多比较来激发学生想象,使学生对音乐产生联想,提高其素质、陶冶其情操。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的联想,发展想象力,正确领会乐曲中的意境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一首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不会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每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去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

3.与相关文化相结合,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非艺术学科的多种文化蕴涵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所以,它与其他文化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重视语文、社会、自然等学科中文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及人文内涵,进行音乐材料与音乐主线有机的结合。这将有助于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能力。我们的教材从不同的侧面显示和蕴含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及艺术之美。因此音乐欣赏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可帮助学生形成“通感”,从不同角度获取多种信息,充分利用音乐艺术与多种文化的迁移,在迁移中感受与表现,突出美感体验,增强理解与感受力。

三、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1.以听觉为主线,大量倾听音乐。

音乐的审美感知是以听觉为基础的,因此,“听”应作为学生音乐教育的一条主线。正如《课标》中指出的:“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

例如:在《小雨沙沙》一课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即导入──初听──音乐记忆──学唱歌──学唱歌词──歌曲处理。归纳起来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用音响导入法,播放歌曲《嘀哩嘀哩》从而导入新课《小雨沙沙》的学习。然后初听新歌,感受体验歌曲情绪。第二层,让学生对新歌旋律多次聆听、哼唱,在审美体验中记忆音乐,并用记忆的音乐旋律学习歌谱;第三层,用学会的歌谱学唱歌词;第四层,感受音乐意境和歌词意境,加深对音乐的审美体验。通过这四个层次来体现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的概念,在审美体验中走进音乐、让学生在听音乐、感知音乐过程中学习音乐,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这样,即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用多彩的音乐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步入这个五彩缤纷的音乐世界。

2.师生互动,共同体验音乐。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积极定势,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新课程中通过师生互动改变传统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从而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个指导者的身份,以灵活多样的

教学形式,创设充满音乐美感,有利于学习的课堂氛围,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情趣,使学生能够很快地进入角色,投入到良好的教学情境中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例如在教唱《金孔雀轻轻跳》这一歌曲时,教师根据傣族孔雀舞,设计了几个简单而又形象的动作。课堂中师生共同起舞,一个乐句一个动作,动作与优美的旋律融合在一起,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感觉到了音乐节奏、曲调的结构,还能从舒展、轻盈的动作感受到歌曲的意境,用优美、圆润的歌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3.设计音乐活动,积极参与音乐实践。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时,才能使他们全身心地进入音乐,从而获得音乐审美体验。为此,课堂教学中开展一些音乐游戏、角色扮演,用学生自己的想象,创造自己的音响效果,从中体会创造想象和演唱的乐趣。例如低年级的唱游课,教师带着同学们专心地体验音乐的情感并根据不同的音乐,让学生自发地表演出各种不同的动作,或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游戏。如在欣赏《赛马》时,让学生边听音乐边律动,课堂立即活跃起来。他们会模仿骑马奔驰,会按乐曲高低起伏、节奏变化做指挥动作;还会尽情地表演蒙古族舞蹈等等。这时的学生们已经非常兴奋了,他们在律动中体会了乐曲的意境和情感。这类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走进音乐,并通过参与真正地聆听音乐、领悟音乐、享受音乐。

4.有机结合“三个维度”。

原大纲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强调按照音乐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教学,着重于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而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要求在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同时,也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但是现在许多教师在落实“三个维度”时,经常把三者割裂开来。其实,这三个目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个好的学习活动,是可以融合全部目标的。

在任何音乐教育中,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是必要的。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地把握音乐表现的各种要素,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然而,知识技能的学习只是为了达到音乐教育目的所采取的一种手段,而音乐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人”,培养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人。如在唱歌教学中,要有技能训练的内容,如吐字、发声、气息训练等,但这些追求的目标不是专业要求,是普及性要求。在普通音乐教学中,只有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歌唱,使歌唱潜力得到一定地发掘,学生就能在歌唱活动中感受、审视、表达和体验音乐的美。所以如何有机的整合这“三个维度”,达到理想的教学状态,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来掌握知识和技能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5.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新课改的目标。“小组学习”的教学方式,是指课堂上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合作为手段,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的活动。这一学习形式,能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为每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条件,同时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交往合作的能力。小组学习不但应该成为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的过程,而且是学生获得审美愉悦体验的过程。不时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打开心灵之窗,在情绪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

在音乐课教学中,应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建构师生合作学习、生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改变固定的组织形式,创造“合作学习”的课堂气氛。教师应充分开发课堂中集体交往、信息网络、群体心理气氛等集体潜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成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关心、学会竞争,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

6.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情境是音乐课中“情感渗透”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心创设一个音乐审美情境,使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完成情感渗透,从而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陶冶情操。

例如在欣赏《龟兔赛跑》乐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戴上头饰来饰演不同的角色:红太阳、小燕子、小青蛙、花朵、乌龟、小兔子、小猴子,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从而用心去感受与体验音乐的情感。

总之,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培养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这个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这就需要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为培养造就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具有高尚审美情趣的高素质人才而奋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楼主| 发表于 2008-8-21 07: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合作交流”的实践与反思



江苏无锡 殷蕾



“合作交流”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孔子的《学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记载。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合作交流”也成为了音乐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音乐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由幕后的零碎操作演变为台前的规模实施。如何合理组织合作交流,防止合作交流流于形式,提高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效果,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笔者在音乐教学中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对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合作交流进行了多轮的教学实践与反思,初步探索了实施的基本规律。

一、案例

1.片断之一  音乐欣赏课《走近“摇篮曲”》中,我希望在同学们感受、理解了“摇篮曲”之后,能通过“创作”这一形式把自己对摇篮曲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于是我便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题请同学们来创作一段近似于“摇篮曲”的旋律,并配上歌词唱一唱。同学们可以自由组合,进行合作创作。但是,虽然在交流时众说纷纭,可在过了10分钟后的交流中,很多同学不知所措,都说不行、不会,而且对这一活动不感兴趣……

主要问题:感知材料存在复合性,教师要求缺乏引导性。

策略:合作交流的教育功能利弊探析,教师是音乐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任何教学策略都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每一种方式都有适用范围,不能用一种方式去代替另一种方式。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交流虽然可以创设一个鼓励儿童探索、发展、测试、讨论、交流和感受音乐的环境,但这~教学策略也存在着花费教学时间过长,“搭车”现象严重的弱点,且易使课堂讨论变得杂乱无章、离题万里,教学效果两极分化。因此在明确实施合作交流利弊的基础上,若要更高效率地发挥合作交流的教育功能,教师必须针对教材、学生的具体情况扬长避短,选择最佳时机,合理组织合作交流,发挥优势功能,才能增强合作交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功效。

2.片断之二  (改进设计)我设计的主题为:老师请同学们在规定的10分钟内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心中的“摇篮曲”,如:唱、跳、奏、诵、画、演、创编旋律等。教师提供各类打击乐器、画笔、纸、纱巾、娃娃、摇篮等道具,并采用分组合作讨论。同学们虽然能够自由组合,但我有意识地在每组安排了一个小能手,让他们在组内合作讨论中起一个“带动”的作用。在同学们交流的10分钟里,我到每组了解进展情况,并在“创编旋律组”做一停留:我提醒同学们旋律的创作离不开节拍、节奏、速度的设定,只有在按要求设定好节拍、节奏、速度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旋律才能够达到预定的目的。同学们在我的引导下,很快就创作出一段优美动听的旋律。在10分钟后的成果交流展示中,我发现每组都很有特色,都有出彩的地方,在同学们高质量地完成任务的同时,我发现他们情绪高涨,在表演中充满了自信。在成果展示的同时,我还让每组派一个代表论述设计的构思及方法。同学们通过合作交流,增大了信息量,求知欲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同学们通过这堂音乐欣赏课,走近了“摇篮曲”,理解了“摇篮曲”,在喜欢“摇篮曲”的同时,也丰富了其他方面的知识。

二、反思

从这两个课例中说明,同一个主题,同样的合作交流,由于教师实施方式不同,同学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学习情感不同,其效果也截然不同。这使得笔者对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组织合作交流有如下感悟:

1.创设和谐的合作氛围,鼓励全员参与

学生能否积极地合作交流,能否在合作交流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参加交流、讨论甚至争论,直接影响到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效果。首先,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交流,特别要鼓励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也参与合作交流。其次,教师要为合作交流创设平等、融洽、开放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无拘无束、生动活泼地合作交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给学生带来快乐,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全员参与。

2.提供合理的活动规则,培养合作技能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建一个自由、平等、生机勃勃的合作学习氛围,必须借助规则来建立稳定的秩序,才能保证课堂教学高效率地顺利完成。因此,教师是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行动研究者,对合作交流的活泼程序进行方式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设计合理、科学、循序渐进的整体规划。合作交流要有序,对小组中的每个同学编号,分工明确,教师要指导交流。

3.选择有价值的教学内容,确保合作质量

合作交流是学习音乐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有必要、有条件来组织合作交流,有的内容适合于动手实践,或者适合于自主探索、教师引导等。所以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同时,在一节课中安排合作交流的次数也不宜过多,时机也应把握好。

4.有效引导,指导和帮助,提升合作效果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交流,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有丝毫的忽视,只是作用的形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教师是由“主演”改变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甚至取消了,但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中不应袖手旁观,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产生的问题,及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否则合作活动就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课堂教学将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5.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设计交流路线

在合作交流中,教师要注意每个学生的情感态度,积极参与学生的研究,提供合作交流的素材,注重与学生间的交流,乐于评论或补充学生的发言,拓展学生的思维,了解每个小组进展设计合理的组间交流线路。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真正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和开拓思路,提高合作交流的技能技巧。

教育改革的实际操作往往比提出改革的设想要困难得多,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交流,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更新,才能把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到教学行动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楼主| 发表于 2008-8-21 07: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音乐教学中的民歌教学



张莹莹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音乐教材编写中加大了民族音乐的比例。我国具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民间音乐文化更是无比丰富。如何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更好地利用、教授我国民间音乐,成为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我国民间音乐种类多样,又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特点,音乐色彩鲜明。在现行音乐教材中,选用的民歌数量已有所增加,但限于篇幅,只能对少数作品进行介绍。为使教师能更好地进行民歌教学,传播民族文化,我们应丰富民歌的内容,进一步研究民歌的教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

在流行文化盛行的今天,民歌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教授学生民歌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该是通过激发,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这就需要使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就民歌学习而言,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地方风格最为明显的民歌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民歌种类和数量极其丰富。在浩如烟海的民歌中,选择适合中小学学生的民歌,尤其需要强调民歌的地方风格性。民歌的特色在于它浓郁的风格性,当今中小学生接触较多的是流行文化,只有让他们感受到强烈的民族意味,才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刺激他们学习的欲望。所以,我建议教师选择能够代表一个地区音乐风格,具有明显音乐和民族特色的民歌作为补充教学,而不选择改编作品或具有民歌风格的原创作品。

2.选择具有趣味性生活内容的民歌

民歌自古以后,都是劳动人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漫长的历史中,民歌中积淀、流传了许多民俗内容、文化内容和历史内容。选择适合的民歌进行教学就势必要注重民歌的内容,而以激发学生学习民歌兴趣为目的需要选择具有趣味性生活场景内容的民歌。比如:表现劳动人民生活场景的民歌、表现历史故事的民歌等。通过诙谐、幽默,富有民俗性的内容引导学生接触与他们生活具有时空感和距离感的音乐,会形成一种遥望美。而趣味性较强的民歌内容将激化他们对遥望美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对民歌及民俗文化的探寻与热爱。

3.选择衬词具有特点的民歌

衬词是民歌的一大特色,也是能够引发学生学习民歌兴趣的直观方式。民歌中大量使用的衬词,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在民歌中,衬词种类比较多样,带有强烈的地方特点和口语特点。它的使用有着两方面的作用:(1)对歌词进行补充,衬词内容具有实质意义。(2)通过模仿和拟声,渲染歌曲气氛,衬词内容没有实质意义。衬词具有特点的民歌会让学生产生新奇感,进而激发起他们学习全曲、了解歌曲特点及文化的欲望。

二、民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明确教学目的

教师在进行民歌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普通中小学的民歌教学是为了扩大学生音乐视野,引导他们关注民族文化、了解民族文化,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学习之情。所以,普通中小学在进行民歌教学时,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熟悉部分地区的民歌特点,并尽可能有“味道”地演唱歌曲。教学目的不是要求学生把歌曲演唱得完美,只要能够演唱出民歌的地方风味,了解不同地区民歌中使用的特色音阶,就可以了。

2.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如今,城市生活越来越繁复多样,流行文化充斥在学生的生活中。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要学生接受并喜欢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对民歌教学进行教学引导时,要注意阶段性特征。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引导,采用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小学阶段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歌曲本身入手,进行音乐上的引导进而进行民族文化教育意识的传输;中学阶段,学生心理已经进入成熟期,是培养世界观、人生观及审美观的重要时期。进行民歌教学时,要先从民族意识、民族文化等具有历史深度和思想深度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引发对民歌的重视,积极进行民歌学习。

另外,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民歌曲目选择和教学方法时,也要有所区别。小学阶段学生多选择比较简单、花音稍少、赋有儿童趣味的民歌进行教学,也可选择一些稍有难度和深刻意义的民歌进行欣赏;中学阶段选择余地较大,但要注意演唱过程中,灌输演唱方法的教学意识。

3.重视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授

民歌教学承载更多的是有关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风民俗等多方面知识的教学。通过民歌这一载体,让学生建立民族意识。因此,在民歌教学中,要大力利用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与当今科技手段相结合。运用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引导学生深刻地认识民歌。例如:制作FLASH民歌动画、剪裁电影情节和场景做民歌配乐等等,最终达到传授民族、民俗文化,并让学生把音乐形象化、具体化的目的。

三、建议使用的部分地区民歌曲目

东北地区:《卖饺子》《煤黑子苦》《姐妹上场院》《翻身五更》《正对花》《摇篮曲》《放风筝》《茨儿山》《茉莉花》等。

河北地区:《小白菜》《茉莉花》《绣灯笼》《饿肚肠》《打花鼓》《走河东》《卖西瓜调》《献花》等。

河南地区:《老汉放羊》《对花》《打夯号子》《懒婆娘骂鸡》《一朵茉莉花》等。

山东地区:《山东小调》《沂蒙山小调》《小巴狗》《绣荷包》《太阳出来满天红》《老汉也唱个跃进歌》《花蛤蟆》等。

山西地区:《卖菜》《绣荷包》《看秧歌》《姐妹俩》《走降州》《五哥放羊》《走西口》《割莜麦》《刨洋芋》《十里墩》等。

陕西地区:《脚夫调》《揽工调》《三十里铺》《兰花花》《骑青马》《赶牲灵》《走西口》《大生产》《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跑旱船》等。

四川地区:《太阳出来喜洋洋》《摘葡萄》《跟着太阳一路来》《绣荷包》《黄杨扁担》等。

云南地区:《小河淌水》《赶马调》《绣荷包》《高高山上》《猜调》《放马山歌》等。

青海地区:《下四川》《跑马溜溜的山上》《一队鸽子虚空里飞》《尕马拉回来》等。

湖南、湖北地区:《一根竹竿容易弯》《幸福歌》《采槟榔》等。

江苏地区:《姑苏风光》《茉莉花》《孟姜女》《拔根芦柴花》《凤阳花鼓》等。

新疆、内蒙、西藏地区:《玛依拉》《都达尔和玛莉亚》《美丽的姑娘》《青春舞曲》《半个月亮》《牧歌》《嘎达梅林》《白色的羊群》《北京的金山上》《年轻的朋友》等。

民歌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地区同一标题民歌对比的方式,启发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中的异同点。并可搜集一些民间歌手的原唱或其他演唱形式进行对比,使学生对民歌有更为形象和鲜明的认识。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传统民歌表现的一些内容已经所见不多。时空造成的错位欣赏是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的,但维持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了解民歌、喜爱民歌却需要音乐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延伸和发展的灵魂与根基,作为音乐工作者,具有传播民族文化的义务与责任。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更具有意味和深度,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12:0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