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复制链接]
99#
 楼主| 发表于 2008-8-18 06: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浅谈音乐教学中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



郑瑜



音乐、文学、美术,从古至今它们之间一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绘画具有视觉形象的直接感染力,但不能表现出形象在时间中的运动与发展。音乐能使人直接感觉到在时间中的运动和发展,但没有视觉形象。文学详尽无遗地反映了现实世界及其一切联系──发展规律,但是不能以视觉形象或活生生的语言声调去直接感染人。如果在教学中,将相关学科的长处进行融通互补,对于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思维是十分有益的。

一、音画交融,视听互补,可激发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一切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想象,无想象就绝无创造。正如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想象比知识还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们在音乐教学中,用图画的描绘,实物的演示,能使学生在音画交融,视听互补过程中激发联想,培养想象思维。

(一)创设情境,激发联想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绪,必须有一个实际的思绪,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绪的开始阶段。因此,为了让学生在感性接触教材时,能获得诱因化刺激,我们可设计适当的情境,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表象、联想和想象中把握对象.如在欣赏德彪西所作的《月光》乐曲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受三和弦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可让学生闭上眼睛听乐曲,这时教师再将教室的窗帘拉上,将“月光”的图画用幻灯打在教室的天花板上,当音乐进行到一半时,让学生睁开眼睛,学生一下子便被这情景所吸引,在此情此景的音乐感染中产生强烈的联想冲动,激发想象的欲望。学生在音画交融、视听互补中,得到想象思维的不断升华。

(二)运用色彩,培养想象

绘画中的色彩是通过人的视觉器官直接感觉而产生的.而音乐色彩是通过人的听觉器官经过大脑的分析而产生的一种由声调变为色彩的形象思维感受。在教学中,借助色彩这种直观手段来帮助音乐的形象思维,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降低音乐教学的难度。不同色彩给人的感觉不同,不同的音乐同样能引起人的不同感受。将两者有机结合,既形象又直观,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开发.如在乐理知识“三和弦”的教学中,运用色彩与音响的结合,让学生在听辨感受中将大、小、增、减三和弦,从协和到不协和的辨别.逐渐感受到明亮与暗淡、扩张与紧缩的音响色彩。从直观的听觉中,引起情绪波动,把音乐与色彩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统一在音响色彩中而产生共鸣,激发想象思维.

二、作词荐曲,学科互补,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灵感

在文学中,原始人含糊的叫喊经过加工而成文字,而在音乐中,这种叫喊经过加工而成为音符。然而,在这两种不同的音响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它们都能唤起人们情感反应。区别在于:一个字既能唤起情感反应又表示了它的意义;而一个音符则只能唤起情感反应,不能表示意义。如果在教学中,能使文学与音乐有机结合,把各种知觉心象和记忆心象重新化合,孕育成一个全新的心象,便能激发起更深层的情感反应,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一种心理活动,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一)以曲促情,以词辅情,激发培养学生的创作激情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注意用音乐这心灵的语言去感染学生的情感,用文字这抽象的语言去辅助学生情感的产生,进而让学生产生出激情,调动起巨大的学习潜力。如在高中欣赏课中,结合“歌曲体裁”的知识点。选取学生最熟悉的对象──母亲,作为创作活动的主题,让学生们收集各类赞美母亲的歌曲,通过分析介绍自己推荐的歌曲,体验心灵的语言,回忆自己成长中的引路人──母亲。这时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再让学生创作歌词,并用真挚的感情朗诵,进行旋律创作,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营造氛围,渗透文学,激发培养学生创造灵感

音乐与文学在相互转换过程中,不断丰富甚至创造着美。美感是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创造力既然是一种求异、创新、创美的能力,那么促使人们进行探索创造的心理因素,是科学家、艺术家、发明家以及其他创造者进行探索、创新、创美的智慧源。

在新课改中推出的中小学教材里编辑了大量的音乐创作活动的内容,为学生感悟美,培养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教师可潜心研究,很好利用。如在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中的第二乐章,可让学生从流动的旋律中感受幽静安逸的景象,仿佛看到潺潺的溪水,低垂的柳枝,鸣叫的小鸟……。在这美的氛围感染下,学生通过音响的模仿,小组的讨论,用散文、诗歌等各种文学形式来描述乐曲,在音乐与文学的渲染中产生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加深学生们对乐曲的理解。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还可将即兴创作融入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音乐游戏、律动、舞蹈演唱、器乐演奏、音响实验等活动中,用直率、自然、独创的视角去发现,去探索,去创作,在相关学科融通互补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即兴编创,即兴表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相互联系,有利于我们的素质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8-8-19 06: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



吴健



今天我在人教网上阅读了人教版的《育人三部曲──音乐》一节,作为一线的中学音乐教师我很有感触。正像文中所说:“音乐,是情感的语言。”“音乐和歌咏在学校中不仅仅是一门教学科目,它还是一种有力的教育手段,应该从情感上和审美上美化人的全部精神生活。”中学音乐教育不是专业教育,是塑造人美好心灵的教育。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我要带领我的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在聆听美妙音乐、感受音乐魅力的过程中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情操和良好素质的人。

一、 以情感人

《乐记》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种观点道出了音乐学科的情感特点,也表明了音乐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密切联系。音乐通过声音刺激人的听觉,浸润人的精神,触发人的内心情感,引起人的联想和共鸣。例如《春节序曲》,当你听到那明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时,很容易就会联想到节日里锣鼓喧天、载歌载舞的喜庆气氛。人民音乐家聂耳谱写的《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那激昂振奋的音乐鼓舞着全国人民同仇敌忾、英勇战斗。作为音乐教师要利用好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做到:

1.“以形激情”

音乐形象是音乐情感的载体,音乐教师可以用音乐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下册中的歌曲《渴望春天》时,我根据歌曲的内容把教室布置成春天的环境,摆放几盆鲜花,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的画面,再制作一些小鸟的头饰,学生在这种模拟环境中自然就会找到春天的感觉,从而深入领会歌曲表达的情感。通过音乐形象感染学生,艺术之花就会在学生心中悄然开放。

2.“以言感人”

语言,是人们日常交往中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最基本工具。作为教师掌握运用语言的艺术显得尤为重要,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的语言可以使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而心情愉快、趣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下册中的歌曲《阳关三叠》时,为了使学生们感受歌曲的情绪,在学唱歌曲之前我深情地朗诵了李煜的《相见欢》“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欧阳修的《玉楼春》“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的诗句,学生听完面部表情都发生了变化,看的出来他们都沉浸在诗句的意境中,我抓住时机开始教唱歌曲,我并没有对歌曲的演唱作过多的解释和要求,学生在演唱时速度自然慢了下来,语气平稳,感情真挚。我借助优美的诗词感染了学生,学生自然沉浸其中,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情感是音乐教学的主线,教师在教学中围绕这条主线,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深化学生对音乐内在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 以美育人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音乐称为“上帝的语言”,他认为音乐可以“浸润心灵”,可以使人的性格变得“高尚”,可以陶冶感情、振奋精神。这些观点成为西方古代美育的思想基础。《乐记》里说:“乐者,通于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这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对音乐审美功能的基本解释。柳斌在“重视和加强中小学的审美教育”中谈到:“审美的特殊性质,在于通过审美活动来教育学生。这种教育不是靠讲道理,靠逻辑的力量来说服人,而是靠形象,靠感性的力量来感染人。所以,它能够使学生在鉴赏与品味事物的过程中,既得到理智上的满足,又得到感情上的愉悦。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收到思想教育难于收到的教育效果。”音乐教育的基本属性是艺术教育,艺术的本质是审美,所以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中“感受与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欣赏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下册中的《保卫黄河》时,我运用多媒体技术,放映了与作品内容有关的音像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了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学生的视觉、听觉都受到了震撼,然后再欣赏乐曲,学生不仅对乐曲的思想内涵有了深刻的体会,还增进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音乐审美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音乐表层的含义,更重要的是音乐要触动学生的心灵,只有“心动”才能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

罗杰·诺斯曾说过:“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体会音乐的真谛,要让这美的艺术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升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楼主| 发表于 2008-8-19 06: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浅谈音乐在舞蹈训练中的作用



河南漯河 张教华



美是一切艺术的基本特征,是音乐、舞蹈艺术的灵魂。音乐艺术与其他门类艺术的不同点之一,是用声音来展现美,通过和声、旋律、节奏等这些要素的组合,给人以美的享受,熔铸人们的美学趣味,陶冶思想道德情操。而舞蹈是表现人体美的一门艺术,它依靠人体形象、动作、线条、姿态的变化,表现出一种特殊的美。音乐和舞蹈的结合是一门综合艺术,失去音乐美的特征,舞蹈也就会失去它基本的艺术品格和艺术功能。

任何艺术作品都要以情动人且离不开美感的训练。摄影艺术中的美感,主要是靠光线的明暗、角度的选择、景物的取舍等来表现,其中缺少任何一项,都称不上美。舞蹈训练中的美感则是以人体为载体,以形体动作为手段展现出来的。这当中,音乐的美感是伴随着舞蹈者的动作溶入其中,而达到舞者的最佳表现并使其舞蹈有一定的内涵。所以,音乐美感训练应是舞蹈教学的内容之一,它训练的是一种舞蹈艺术的表演能力,也是舞蹈魅力的体现。

一、音乐美感与舞蹈教学的关系

音乐美感教学是一种科学的教学。舞蹈课堂中,舞蹈教师承担着指导和培养学生的任务,他们除了要求学生完成和掌握舞蹈艺术最基本的技术外,必须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们的表演意识和情感意识,在这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审美过程中,教师具有主导作用。特别是那些初涉舞蹈领域的学生,不但缺乏舞蹈的基本知识,更谈不上对音乐在舞蹈中的美感认识。所以,强调音乐美感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审美意识的培养。

音乐美感教学都是从较小的孩子们进行舞蹈基本功训练和强化舞蹈技能、技巧的学习中,伴随音乐而开始的。由于教师在授课中,往往只注重强调培养学生们的舞蹈技能、技巧,而忽视音乐的功能和作用,这容易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很枯燥乏味,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我们的目标是培养造就合格的舞蹈艺术人才,使之服务社会并创造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此,要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学生一投足、一伸手就能带给人们音乐和舞蹈美的享受。当然,对于初学舞蹈专业的孩子们来说,这并非容易做到,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条件、素质存在差异,因此,在舞蹈教学中,要求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博釆众长,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音乐节奏与音乐美感的渗透

音乐美感训练教学同其他艺术教学一样,都有其严格要求的形式和规范,由于音乐美感训练是伴随舞蹈教学而进行的,因此,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在训练中按照舞蹈的基本规范去练习每一个动作的同时,应加强音乐的作用,让学生跟随着音乐鲜明的旋律和节奏去体味音乐的美和动作的美。因为没有音乐的训练会使孩子们在学习和训练中感到乏味,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会很呆板、僵硬的,不能适应舞台的需要。这种现象往往在较小的学生训练中最为突出。所以充分体验到音乐美感的训练,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又要注意舞姿与音乐美感风格的统一,并编排出带有鲜明节奏意义的组合。舞蹈的节奏包括动作感觉上的快慢和强弱,这就要求在课堂训练中,音乐的旋律、节奏要有动作想象所产生表情,同时又要体现节奏韵律的形式美.音乐是人内心情感的形式之一,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准确把握舞蹈动作。因此,节奏鲜明的音乐,能使舞蹈训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能对动作的内涵锦上添花。

三、音乐旋律与舞蹈表演的交融

《天鹅湖》、《胡桃夹子》等世界经典芭蕾舞剧的旋律是何等的优美,其艺术的魅力百年经久不衰.试想,没有音乐的旋律作衬托,只注意技能、技巧的完成,最终带给观众的感官效果只能是苍白无力,也就谈不上什么真正的舞蹈美。因此,音乐与舞蹈密不可分。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旋律是音乐的最佳体现。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与舞蹈的相互融合使其内容更加完美和具体。伴随着时代向前迈进的节拍,在即将步入2l世纪的今天,应当进一步重视研究音乐与舞蹈的辩证关系,努力探索建立一种具有中国民族特点又富有时代精神的新型音乐舞蹈训练体系,以求舞蹈事业的发展与时代同步。

现在校学生和即将毕业的学生,将是下一世纪舞蹈艺术发展的主力军,从现今起,就应注重在舞蹈教学中对他们音乐美感的培养。教师要首先树立起这种意识,从每一节课做起,培养他们舞蹈动作与音乐相配合的感觉。设计课堂训练动作或组合时,首要的是选择与其相配合音乐曲目的风格是否与动作或组合风格相吻合,能否抒发相应的思想感情。与动作或组合统一风格的曲目,就能充分抒发与之相应的思想感情。这样的乐曲,在课堂中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激情。

四、舞蹈表演在音乐美感中升华

舞蹈表演中的舞蹈美和音乐美,是舞蹈艺术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它既体现了人体的美,也展示了音乐表现美的形式。舞蹈教学中加强音乐美感的训练,是服务于艺术表现的重要工作和手段,没有艺术表演的需要,单纯的舞蹈美和音乐美是不会产生的。所以,在课堂训练中,不能有所偏颇,即把舞蹈的训练看作是单纯的技术、技巧,而把音乐当成是可有可无的。这种做法失去了舞蹈艺术的本质和灵魂。有的学生在做舞蹈动作,完成各种跳转等技术、技巧时,常常会表现出一种内在的精神东西,这一点与学生自身较强的音乐美感是分不开的;反之,有的学生做同样的动作,虽然舞蹈技巧完成得不错,可是动作给人的感觉是机械、僵硬、呆板,没有吸引力,没有艺术感染力。当然,要完全达到舞蹈者美感和音乐感的统一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文化水平和音乐舞蹈素质也不尽相同。如何能使学生在学校有效的学习时间内获得提高,很大程度上需要老师们付出艰苦的努力,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舞蹈的基本要求,又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音乐美感,把两者科学地、有机地、恰当地、合理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培养人才的理想境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楼主| 发表于 2008-8-19 06:5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准确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刘 岩



作为一名从事音乐教学实践工作的教师,我们渴望通过教学活动传承人类经典的音乐艺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结。我们希望每一节音乐课都是孩子们获得艺术享受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有这样、那样的困惑,经常听到青年教师问:“这节课我应该设计个什么样的活动?”或是“我这个环节怎么设计才能‘出彩’?”的确,面对内容丰富的教学用书、面对艺术素质日益提高的教学对象、面对浩如烟海的相关艺术常识教师难免手足无措,无法选择。针对这样的问题我认为还是首先要解决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内容”包括教材中显现出的教学内容,还包括隐含在教学内容中的音乐基础知识的基本技术。而“形式”则包括了教材的呈现形式、教学活动的呈现形式、师生互动的形式等等。在教学中要认真研读教材、审视教材、挖掘教材,准确把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这“三个维度”与课堂教学的关系,以新理念为指导备好课。新理念强调学习过程,但更强调学习的实效性。为使教学有趣有效,高趣高效,关键是备好课,细化三个维度的落实。提到备课,我们都能说出一套程序:备教材、备学生(了解学生先前学习经验、知识与能力的基础)、编写设计教案。但如何在备课过程中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抽丝剥茧,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则显得尤为重要,正如人们常说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我从2002年开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教材,在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和这套教材共同成长、共同完善、共同提高。应该承认在刚刚接触这套教材的时候,我被它新颖的内容、精美的插图所吸引,在经历了“走近教材──走进教材”这样一个过程之后,我被教材提供给我们的多样化的呈现形式、开放的教学活动平台以及蕴涵在教材呈现形式内部的深厚的文化知识所折服。所以,我认为备课的第一步就是要认真研读教材。教材中的一个教学内容、一个单元、一首歌曲的出现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站在课标的高度、全册教材的高度俯瞰教学内容,透过教材本身呈现出来的教学活动形式挖掘蕴涵在教材内部的情感态度导向,探究蕴涵在教学内容深处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充分分析课标、教材、活动形式的基础上确定教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

一、认真研读“课标”

以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动画城》单元中的欣赏课《三个和尚》为例,它属于“感受与鉴赏”这一教学领域,那么我们就要从“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这几个角度去审视教材。在确定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的时候,我们不妨先看看课标,目的不在于从课标中发现什么具体的教学活动形式和方法,而在于让自己站得更高,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去分析教材。通过研读“课标”,我们可以了解本年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深度、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以及各个学习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对于全面把握教材,制定难易适度的教学目标是很重要的。

二、认真审视教材

教材中任何一个教学内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在备课的时候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认真审视教材。还是以《三个和尚》一课为例,首先,从整套教材的角度去分析,这个单元是前面《动画城》单元的延伸和发展,那么我们就要找到它与前面教材之间的联结点和知识能力的生长点。而且在后面的教材中还有以《动画城》为呈现形式的教学内容,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又要考虑到这一节课与后续教材之间的联系。从整册教材的角度去分析,这个单元在音乐知识上的感受体验是建立在前面几个单元对音的高低(第一单元)、速度变化的体验(《龟兔赛跑》、《转圆圈》)、民族打击乐器的初步认识(第四单元)的基础上的,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应该看看全册教材。因为每一个教学内容都和教材中的基础内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种联系梳理清晰,做教学活动的有心人。从整个单元教材的角度去分析,这个单元的总体要求是通过优秀的动画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学生由于想象力和创造力,了解相关的卡通文化,初步感受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音乐,启发学生通过广播、电视等传媒听赏音乐,积累和丰富课外学习成果。《三个和尚》是一部上个世纪80年代出产的动画片,这部动画电影全片没有一句台词和对白,完全靠音乐和视觉形象的巧妙结合来展现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经过了从“具体教材”到“课标”到“全套教材”到“全册教材”再回到“具体教材”的过程,可以将教学目标定位在这三个方面:1.通过聆听、欣赏民乐合奏《三个和尚》,感受乐曲轻松诙谐的情趣,体验民族拉弦乐器以及打击乐器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独特效果。2.通过听辨、模拟、体态律动等学习活动识别、记忆三种民族打击乐器堂鼓、木鱼、小钹。3.通过视觉形象和优秀的动画音乐的欣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各种传媒中的音乐,了解相关的国产动画文化知识。

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心里要装着“三个维度”,装着音乐教学的全过程,我们不妨把这样的备课活动当成是对课标、对教材的一次温习。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使我们的音乐教学达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楼主| 发表于 2008-8-19 07: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情感体验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中的重要作用



河北张家口市 肖霞



音乐欣赏,顾名思义,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音乐欣赏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活动。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通过这种对音乐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从音乐实践的总体来看,音乐欣赏的存在不是可有可无的。正如美国音乐学家默塞尔所说:“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普通高中音乐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普通高中音乐课欣赏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其一,培养学生感知音乐的能力。马克思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德国音乐评论家舒曼也说过:“发展听觉是最重要的事情,要早点学会辨别调性和个别的音。”“要及早注意各种乐器的声音和性质,把它们的独特音色深深地铭刻在听觉记忆里。”这种感知能力的获得,只有通过欣赏的实践才能提高。例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以那深沉哀怨、饱含愤慨而又略带朦胧憧憬的旋律,真情而深切地揭示了阿炳在旧社会的坎坷经历所形成的复杂世界。再如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第二乐章,由英国管吹出的《念故乡》的旋律是那样的委婉、哀怨、忧伤,抒发了作曲家无限的离愁别情,难怪它的首次演出使许多观众感动得落下了泪,从而使这个乐章得到了“在一切交响曲的慢板中最动人”的评价。

其二,发展学生的音乐联想力和想象力。音乐的联想、想象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长期的音乐欣赏实践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一些音乐与标题一致的器乐作品和有明确词义的歌曲,可以使人浮想联翩、情意盎然,得到充分的审美享受。例如在我国春秋时期,钟子期听了俞伯牙演奏的两首乐曲,分别以高山和流水的联想来理解。由于这种联想准确、深刻,从而使他们成为了知音。圣·桑《动物狂欢节》中的《大象》主题在深沉的低音区奏出,而嚏用粗笨的低音提琴和大提琴演奏,很容易激起听者对庞大笨重的大象的视觉联想。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中的小鸟(长笛)、鸭子(双簧管)、猫(单簧管)、老爷爷(大管)、狼(三支法国号的和弦)、少先队员(弦乐合奏),都根据不同的乐器,演奏出明确、具体的形象,很容易帮助学生通过听觉感受建立联想。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的歌剧《萨丹王》的幕前曲“野蜂飞舞”,如果不介绍曲名和标题、作者等音乐常识,而单纯让学生聆听,听后学生可能以“自行车比赛”、“追捕坏人”等语言来说明自己的想象。但如果熟知这首乐曲的标题和有关知识后再听,可以准确地进入联想、想象心态,从中领略到乐曲表现野蜂飞舞时的生动景象和深邃的艺术魅力。

其三,增强学生的音乐记忆力、鉴赏力,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在音乐世界里,存在着真善美与假恶丑并存的复杂状态。欣赏无疑应以真善美的音乐为对象,通过这种正面教育,使学生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生们通过对具有崇高意味的音乐的欣赏,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通过对深刻表达各种情感的音乐欣赏,培养起丰富的情感世界,并且可以解忧愁,化暴怒为温柔,使精神获得平衡,情感得到调节与宣泄。

其四,培养学生的道德感。音乐的情感内容往往包含着一定的道德内涵。贝多芬不仅认为“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而且还以他的《第九(合唱)交响曲》表达了“通过斗争,得到胜利”,“经过痛苦换来欢乐”的伟大信念和不畏强暴的精神。我国古代也有“乐者,德之华也。”“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等论述。今天,我们重视通过音乐教育的途径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和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

音乐是以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人世间的喜怒哀乐都可以找到相应音乐来表达。一切音乐都可以给人听觉官能上的愉悦感。音乐是最富于情感的艺术。但音乐的情感不是任何人都能准确、深刻感受到的,更不是任何人都能恰当地表现出音乐情感的。这主要是因为音乐的情感不单是人的本能生理现象,而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的美感。

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周围现实对象和现象持有不同的态度,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内心体验。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对于音乐美的感受和表现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由于中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浅,缺乏生活经验。因此,他们初始阶段的情感内容比较单薄。要使学生能够把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情感表达要求结合起来,使他们能逐渐从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中,丰富地储存不同情感与相应音调对应的“内在图式。”例如知道上行音调多表现兴奋昂扬的情绪,而下行的音调则常与悲哀、痛苦相联系等。这些音乐的表情形式的把握,必须依赖丰富的情感体验。

音乐和情感有着密切关系。我们试从心理角度浅谈高中音乐欣赏课中音乐与情感的关系:

一、音乐可以表现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情感作为音乐的内容已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普遍内心体验。在学生情感体验逐渐丰富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歌曲、乐曲的聆听、比较,使他们能辨别各种不同情感、不同风格的音乐。在这个基础上,再开始对音乐情感表现力的实践训练。由于音乐所表现的各种情感十分复杂,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因此,对学生听辨的歌曲、乐曲要注意情感的鲜明、直露,避免隐晦、多变,这样才有利于准确的情感表达。随着学生情感体验逐渐从肤浅到深化,由此相应地提高他们对音乐感知、表现的深刻性。在对音乐直觉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应学习和了解有关的音乐知识,是一个重要方面,这样才便于更准确、深刻地体验和表达好情感。

二、音乐可以净化学生的情感。音乐能够使人摆脱某些消极情绪或不安状态,使心灵得到纯净、快慰和安宁。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土多德认为“具有净化作用的歌曲可以产生一种无害的快感。”贝多芬也说过:“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具有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音乐的魅力使人能沉浸于艺术美的陶冶之中,自由、忘我,从而获得精神的满足。

三、音乐可以使学生获得美感。音乐很抽象,无语义。它给人的美感不是外界的客观事物和景象,而是音乐音响唤起人的情感体验。例如学生在欣赏民乐合奏《喜洋洋》一课中,聆听后,一种欢乐和喜悦的情感体验油然而生;听了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光明行》,又激起学生们勇敢坚强、一往直前的感情。音乐的内容有某种不确定性,它的情感体验具有差异性,对同一首乐曲,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四、音乐可以调节学生的情感。音乐对于人的情绪和心境有明显的影响,并具有调节情感的作用。例如同学们经过一天紧张的学习,聆听一些旋律优美、节奏徐缓的轻音乐,可以帮助恢复疲劳,减少精力消耗,愉悦身心,陶冶情操。

音乐不是孤立地表达情感,而是对于人的情感还有诱发的作用。许多优秀的音乐名作很容易触发人们内心情感的释放,使之获得积极的精神力量。例如贝多芬的(《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即“热情”)既抒发也激起了人们热情奔放、勇敢无畏的强烈情感。

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基本要求。从心理学上讲,这种体验首先表现为感性上的直觉体验。例如欣赏一首乐曲,对其所表现的或快乐,或悲哀,或愤怒,或甜美的情感,凭借感性经验,自然地产生出一种直觉体验。学生欣赏音乐作品,一方面要通过对音乐本身的悉心倾听,凭借感情直觉去体验乐曲的情感内涵,另一方面要从更广阔的方面,特别是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体裁形式的表现特征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研究,以求得对乐曲情感内涵的真切把握。

在音乐欣赏中,情感总是以注意和感知来作为基础。在特定情感影响下进行的艺术感知,会作用于情感,引起更深的情感活动。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取材于家喻户晓的梁祝爱情故事。“草桥结拜”一节中,小提琴与大提琴相互对答,使听者联想起梁、祝在“草桥亭畔”义结金兰的情景,随之而来的哀伤的慢板仿佛让人们看见了梁、祝十八相送的难舍难分的情景,令听者沉浸在梁、祝依依惜别的感情气氛中。最后一节“坟前化蝶”乐曲的悲剧性气氛节节高涨,将听众的情感情绪推向高潮,人们在想象中似乎看到了梁、祝化蝶的情景,在心灵深处由衷歌颂梁、祝忠贞不渝的爱情。

音乐作品本身并不是情感,而是情感的载体。因此,在欣赏过程中,对情感的感知和领悟必须要进行情感体验的激发和诱导。我国现代音乐家黄自曾把这种情感欣赏的表情法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以调性。如愉快雄健用大音阶,悲哀抑郁用小音阶。

(二)以节奏徐疾的句法长短。如表现奋发急怒的,节奏多紧长而句法短促;表现婉约柔和时,节奏和缓而句法悠长。

(三)以音的高低与强弱。热烈时音高而强,沉郁时低而弱。

(四)以和声。奋斗、争执,多用不协和音;和平、宁静,多用协和音。

(五)以音色。如小喇叭指示战争;洋管的指示田野。

以上是一些音乐情感的判断及人们长期以来的审美经验的总结,可供激发、诠释情感参考。但不要绝对化,应该结合音乐作品,作具体的分析和把握将音乐欣赏教学的顺利进行,关键就在于欣赏过程中能否调动起学生的各种心理因素,共同完成对音乐的欣赏。音乐欣赏涉及到人的多种心理因素,其中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音乐欣赏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情感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情感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因素。

学生可以通过乐曲的反复欣赏以加深对其内涵的情感体验,每个人都有权在他体验的音乐中寻找自己,把音乐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世界加以对比,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生活重新阐释,使它升华、净化和提高。

作为审美教育内容之一的音乐欣赏,不仅提供给学生具体可闻的中外优秀的佳作,而且还必须辅以必要的讲解和引导。这种将学生的直觉感知和情感体验上升到理智欣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较深层次上提高音乐鉴赏力的过程,如果取消了音乐欣赏教育,不仅谈不上培育音乐鉴赏力,而且音乐的审美价值也无从实现。

鉴于音乐欣赏具有突出的审美教育价值,因此在普通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楼主| 发表于 2008-8-19 07: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丰富音乐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走进音乐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二小学 王琳



《音乐新课程标准》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一理念要求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应该是一个自觉的审美过程,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让学生在不断发展音乐审美能力的同时,唤起他们对美好世界和人生的热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在教学中,我们要运用多种方法,丰富音乐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走进音乐。

一、情感体验是走进音乐的主要途径

1.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音乐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任何一首音乐作品,无论是有标题还是无标题,不管是表现自然风光还是塑造人物形象,都是作曲家将自己的感受通过音符来描绘的,作品中寄托着他们丰富的思想情感。这种情感再通过音乐特有的表现方式表现出来,使人们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冶炼,从而更好地感受、体验音乐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演奏家的演奏、歌唱家的演唱,也是他们对作品二度创作后表达的情感。可以说音乐的本质,就是人类思想意识和情感的本能表现。用音乐表达情感会比语言更有魅力,它能直接感染人的心灵,听音乐会使人手舞足蹈,也会使人潸然泪下,能让人陶醉,忘掉自我。可见音乐的情感性是音乐美的具体体现。音乐对人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它能直接强烈地影响人的情感,触及人的心灵深处。高尔基曾说:奇妙的音乐在心灵深处引起的强烈感情可以使人忘记一切。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也说过,音乐就是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正因为音乐本身是表达情感的艺术,所以我们的音乐教育才不应该忽视情感的培养。只有使学生处在形象活泼的音乐氛围中,才能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情感体验是感受音乐的独特方式。

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音乐艺术不象文学那样直接叙述事件,也不象美术作品那样直接描绘生活,它以其特有的声音语言叙说着情感,注重的是内心的情感体验。如果只单凭口头传授而没有亲身体验和参与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音乐是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说过:“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对音乐的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过程──审美体验。”只有用“情”字才能接触到音乐的本质──使情感上升到审美,在审美中调节身心健康,完善人格、陶冶情操,让情感得到充分地体验和感受。

二、丰富情感体验的几种方式

1.深化音响感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作为一种音响艺术,对其感知必须通过听觉来进行。听觉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条件,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并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

在音乐教学中,无论是唱歌课还是欣赏课,都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注重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为中心,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感知。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可以给人带来愉悦,并诱发美感的产生。乐曲的情感有长有短、有明有暗,通常与节奏、节拍、力度、调式、调性等音乐要素配合运用,从而塑造出千变万化、绚丽多彩的音乐形象。学生从听音乐中已经感受到作品的丰富多彩和音乐多样的表现手段,诸如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调、节奏、音色等等,正因为不同音乐元素的不同组合,乐曲所产生的效果、意境也就不同。通过欣赏,能使学生较为准确地感受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内容、意境和思想感情。如在欣赏《长江之歌》时,播音员那富有感情的解说,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母亲河的勃勃英姿和哺育万象的情操。当高昂起伏的《长江之歌》响起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赞美长江而歌唱。“音乐内涵的多义,情感的丰富,意象的漂浮不定,让人在多次重复的欣赏中引起不同的想象、联想,获得种种不同的感受。音乐形式的复杂、丰富,音响在时间中的不断变化伸展,也会使欣赏者在反复的聆听中获得多层次的审美感受。”可见只有反复聆听、多次体验,才能想象出音响背后多彩的画面,才能体验到音符串起的各种情感,才能获得丰富的音乐感知。

2.发展联想和想象,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用音乐打开学生们想象的闸门,激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音乐自身的这一特点,通过让学生多听、多想、多比较来激发学生想象,使学生对音乐产生联想,提高其素质、陶冶其情操。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的联想,发展想象力,正确领会乐曲中的意境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一首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不会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每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去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

3.与相关文化相结合,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非艺术学科的多种文化蕴涵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所以,它与其他文化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重视语文、社会、自然等学科中文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及人文内涵,进行音乐材料与音乐主线有机的结合。这将有助于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能力。我们的教材从不同的侧面显示和蕴含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及艺术之美。因此音乐欣赏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可帮助学生形成“通感”,从不同角度获取多种信息,充分利用音乐艺术与多种文化的迁移,在迁移中感受与表现,突出美感体验,增强理解与感受力。

三、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1.以听觉为主线,大量倾听音乐。

音乐的审美感知是以听觉为基础的,因此,“听”应作为学生音乐教育的一条主线。正如《课标》中指出的:“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

例如:在《小雨沙沙》一课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即导入──初听──音乐记忆──学唱歌──学唱歌词──歌曲处理。归纳起来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用音响导入法,播放歌曲《嘀哩嘀哩》从而导入新课《小雨沙沙》的学习。然后初听新歌,感受体验歌曲情绪。第二层,让学生对新歌旋律多次聆听、哼唱,在审美体验中记忆音乐,并用记忆的音乐旋律学习歌谱;第三层,用学会的歌谱学唱歌词;第四层,感受音乐意境和歌词意境,加深对音乐的审美体验。通过这四个层次来体现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的概念,在审美体验中走进音乐、让学生在听音乐、感知音乐过程中学习音乐,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这样,即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用多彩的音乐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步入这个五彩缤纷的音乐世界。

2.师生互动,共同体验音乐。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积极定势,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新课程中通过师生互动改变传统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从而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个指导者的身份,以灵活多样的

教学形式,创设充满音乐美感,有利于学习的课堂氛围,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情趣,使学生能够很快地进入角色,投入到良好的教学情境中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例如在教唱《金孔雀轻轻跳》这一歌曲时,教师根据傣族孔雀舞,设计了几个简单而又形象的动作。课堂中师生共同起舞,一个乐句一个动作,动作与优美的旋律融合在一起,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感觉到了音乐节奏、曲调的结构,还能从舒展、轻盈的动作感受到歌曲的意境,用优美、圆润的歌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3.设计音乐活动,积极参与音乐实践。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时,才能使他们全身心地进入音乐,从而获得音乐审美体验。为此,课堂教学中开展一些音乐游戏、角色扮演,用学生自己的想象,创造自己的音响效果,从中体会创造想象和演唱的乐趣。例如低年级的唱游课,教师带着同学们专心地体验音乐的情感并根据不同的音乐,让学生自发地表演出各种不同的动作,或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游戏。如在欣赏《赛马》时,让学生边听音乐边律动,课堂立即活跃起来。他们会模仿骑马奔驰,会按乐曲高低起伏、节奏变化做指挥动作;还会尽情地表演蒙古族舞蹈等等。这时的学生们已经非常兴奋了,他们在律动中体会了乐曲的意境和情感。这类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走进音乐,并通过参与真正地聆听音乐、领悟音乐、享受音乐。

4.有机结合“三个维度”。

原大纲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强调按照音乐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教学,着重于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而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要求在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同时,也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但是现在许多教师在落实“三个维度”时,经常把三者割裂开来。其实,这三个目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个好的学习活动,是可以融合全部目标的。

在任何音乐教育中,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是必要的。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地把握音乐表现的各种要素,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然而,知识技能的学习只是为了达到音乐教育目的所采取的一种手段,而音乐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人”,培养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人。如在唱歌教学中,要有技能训练的内容,如吐字、发声、气息训练等,但这些追求的目标不是专业要求,是普及性要求。在普通音乐教学中,只有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歌唱,使歌唱潜力得到一定地发掘,学生就能在歌唱活动中感受、审视、表达和体验音乐的美。所以如何有机的整合这“三个维度”,达到理想的教学状态,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来掌握知识和技能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5.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新课改的目标。“小组学习”的教学方式,是指课堂上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合作为手段,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的活动。这一学习形式,能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为每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条件,同时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交往合作的能力。小组学习不但应该成为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的过程,而且是学生获得审美愉悦体验的过程。不时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打开心灵之窗,在情绪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

在音乐课教学中,应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建构师生合作学习、生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改变固定的组织形式,创造“合作学习”的课堂气氛。教师应充分开发课堂中集体交往、信息网络、群体心理气氛等集体潜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成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关心、学会竞争,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

6.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情境是音乐课中“情感渗透”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心创设一个音乐审美情境,使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完成情感渗透,从而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陶冶情操。

例如在欣赏《龟兔赛跑》乐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戴上头饰来饰演不同的角色:红太阳、小燕子、小青蛙、花朵、乌龟、小兔子、小猴子,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从而用心去感受与体验音乐的情感。

总之,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培养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这个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这就需要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为培养造就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具有高尚审美情趣的高素质人才而奋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楼主| 发表于 2008-8-19 07: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合作交流”的实践与反思



江苏无锡 殷蕾



“合作交流”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孔子的《学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记载。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合作交流”也成为了音乐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音乐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由幕后的零碎操作演变为台前的规模实施。如何合理组织合作交流,防止合作交流流于形式,提高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效果,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笔者在音乐教学中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对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合作交流进行了多轮的教学实践与反思,初步探索了实施的基本规律。

一、案例

1.片断之一  音乐欣赏课《走近“摇篮曲”》中,我希望在同学们感受、理解了“摇篮曲”之后,能通过“创作”这一形式把自己对摇篮曲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于是我便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题请同学们来创作一段近似于“摇篮曲”的旋律,并配上歌词唱一唱。同学们可以自由组合,进行合作创作。但是,虽然在交流时众说纷纭,可在过了10分钟后的交流中,很多同学不知所措,都说不行、不会,而且对这一活动不感兴趣……

主要问题:感知材料存在复合性,教师要求缺乏引导性。

策略:合作交流的教育功能利弊探析,教师是音乐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任何教学策略都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每一种方式都有适用范围,不能用一种方式去代替另一种方式。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交流虽然可以创设一个鼓励儿童探索、发展、测试、讨论、交流和感受音乐的环境,但这~教学策略也存在着花费教学时间过长,“搭车”现象严重的弱点,且易使课堂讨论变得杂乱无章、离题万里,教学效果两极分化。因此在明确实施合作交流利弊的基础上,若要更高效率地发挥合作交流的教育功能,教师必须针对教材、学生的具体情况扬长避短,选择最佳时机,合理组织合作交流,发挥优势功能,才能增强合作交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功效。

2.片断之二  (改进设计)我设计的主题为:老师请同学们在规定的10分钟内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心中的“摇篮曲”,如:唱、跳、奏、诵、画、演、创编旋律等。教师提供各类打击乐器、画笔、纸、纱巾、娃娃、摇篮等道具,并采用分组合作讨论。同学们虽然能够自由组合,但我有意识地在每组安排了一个小能手,让他们在组内合作讨论中起一个“带动”的作用。在同学们交流的10分钟里,我到每组了解进展情况,并在“创编旋律组”做一停留:我提醒同学们旋律的创作离不开节拍、节奏、速度的设定,只有在按要求设定好节拍、节奏、速度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旋律才能够达到预定的目的。同学们在我的引导下,很快就创作出一段优美动听的旋律。在10分钟后的成果交流展示中,我发现每组都很有特色,都有出彩的地方,在同学们高质量地完成任务的同时,我发现他们情绪高涨,在表演中充满了自信。在成果展示的同时,我还让每组派一个代表论述设计的构思及方法。同学们通过合作交流,增大了信息量,求知欲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同学们通过这堂音乐欣赏课,走近了“摇篮曲”,理解了“摇篮曲”,在喜欢“摇篮曲”的同时,也丰富了其他方面的知识。

二、反思

从这两个课例中说明,同一个主题,同样的合作交流,由于教师实施方式不同,同学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学习情感不同,其效果也截然不同。这使得笔者对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组织合作交流有如下感悟:

1.创设和谐的合作氛围,鼓励全员参与

学生能否积极地合作交流,能否在合作交流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参加交流、讨论甚至争论,直接影响到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效果。首先,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交流,特别要鼓励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也参与合作交流。其次,教师要为合作交流创设平等、融洽、开放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无拘无束、生动活泼地合作交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给学生带来快乐,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全员参与。

2.提供合理的活动规则,培养合作技能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建一个自由、平等、生机勃勃的合作学习氛围,必须借助规则来建立稳定的秩序,才能保证课堂教学高效率地顺利完成。因此,教师是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行动研究者,对合作交流的活泼程序进行方式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设计合理、科学、循序渐进的整体规划。合作交流要有序,对小组中的每个同学编号,分工明确,教师要指导交流。

3.选择有价值的教学内容,确保合作质量

合作交流是学习音乐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有必要、有条件来组织合作交流,有的内容适合于动手实践,或者适合于自主探索、教师引导等。所以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同时,在一节课中安排合作交流的次数也不宜过多,时机也应把握好。

4.有效引导,指导和帮助,提升合作效果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交流,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有丝毫的忽视,只是作用的形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教师是由“主演”改变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甚至取消了,但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中不应袖手旁观,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产生的问题,及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否则合作活动就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课堂教学将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5.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设计交流路线

在合作交流中,教师要注意每个学生的情感态度,积极参与学生的研究,提供合作交流的素材,注重与学生间的交流,乐于评论或补充学生的发言,拓展学生的思维,了解每个小组进展设计合理的组间交流线路。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真正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和开拓思路,提高合作交流的技能技巧。

教育改革的实际操作往往比提出改革的设想要困难得多,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交流,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更新,才能把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到教学行动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02:1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