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复制链接]
85#
 楼主| 发表于 2008-8-16 06: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如何将人文色彩融入音乐教学



河北唐山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张燕燕 李艳昆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中学的音乐课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呢?我认为目前的中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知识面(包括文学、历史、地理等),对于事物也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在教学时,如果还照搬照抄原来的老方法,是绝对行不通的,应在音乐欣赏的内容和含意上作更宽泛一些的探索,站在音乐文化的高度上欣赏作品,融入人文色彩,使音乐欣赏更贴近学生已有的历史、地理、文学知识,更容易被广大的学生接受,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对作品的感受、体验、分析和理解。而要采用“人文式”教学,相关文化之间的学科综合是至关重要的。

一、音乐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音乐与文学的关系非常密切,根据文学作品创作的音乐数不胜数。虽然音乐不是对文学作品的再现,却能使作品中所蕴合的情感与精神得到升华。学者赵鑫珊说:“莫扎特的音乐是旋律化、和声化和节奏化了的唐诗。”他认为:莫扎特的慢板乐章是他音乐的精华和灵魂,他那幽深的意境同唐诗的钟声是如此的相似,如张悦的《山夜闻钟》中的“夜卧闻夜钟、夜静山更响”或是“相思晚望山林寺,惟有钟声出白云”。音乐与绘画是姐妹艺术,它们有许多共同点,从画面的色彩、线条和构图中可以感到音乐旋律、节奏及曲式的流动,从音乐的音响中也能联想和想象到多姿多彩的画面。所以有专家指出:“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音乐与美术的意境竟是那样的相近!同样,音乐与历史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在历史发展中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留下了音乐的声音。《十面埋伏》和《霸王别姬》虽是两首不同的琵琶曲,但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我国古代的楚汉战争;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和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歌颂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通过欣赏学习,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以上主要谈了三点,实际上音乐与各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里就不再赘述。

二、重视音乐与相关学科的学习

任何一种音乐都首先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它本身就是受着文化定义的,离开了文化,音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重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1.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

在音乐教材中,许多音乐作品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瑰丽多姿的民族音乐文化,又有丰富的世界音乐文化。如《阿细跳月》、《快乐的罗嗦》是彝族的民间音乐,《杵歌》是台湾高山族的民歌,《多快乐呀多幸福》是藏族的民歌。通过演唱或欣赏这些音乐作品,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又如《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插曲,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通过观看电影,既可以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还有助于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感情。《草帽歌》是墨西哥歌曲、《木瓜恰恰恰》是印度尼西亚的歌曲。欣赏这些作品可以使学生了解许多国家的风土人情,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还有教材中介绍的世界名曲,教师带领学生沿着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音乐家的足迹,走过欧洲音乐发展史的长廊。通过这些音乐作品的学习,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文化视野,还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与底蕴。

2.可以丰富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与体验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不仅来源于音乐的音响,也来源于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信息和具体的形象。例如欣赏《黄河船夫曲》,当学生了解到黄河的悠久历史,看到壮阔的景观时,必然会增加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学生听着高亢激昂的《黄河船夫曲》,看着船夫们同风浪搏斗的画面,朗诵着光未然激情澎湃的诗句,丰富的文化激活了音乐的情感,仿佛自己也置身在滚滚洪流之中,为黄河的壮阔所感动。《春江花月夜》是根据琵琶古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成的,具有中国古典音乐美的特征。标题借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往往取酒还独倾”的诗句,具有古诗典雅的神韵。《春江花月夜》的音乐优美、清新,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同名唐诗中“粼粼碧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诗句,好似一幅清丽、淡雅的山水画卷,它的审美意境同中国的山水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可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了..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音乐教学同样担负着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任务,这对传统的以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转变。音乐本身就是极富创造性的艺术,欣赏、演奏、唱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由于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如在感受《渔舟唱晚》情绪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联想创编歌词,其中很多句子都来源于古诗词,例如:山苍苍、水茫茫、船似箭、桨激浪、歌声随风扬。鱼满仓、心欢畅、踏浪归去月如霜,难见水天长..这些都是学生们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学过的知识,既增加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提高了语文水平,从而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文字的艺术,提高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学生在理解《渔舟唱晚》的基础上,还可以创造出《渔舟唱晚》的绘画作品。有的学生画下这样一幅图画!! “夕阳西下,湖面上泛起一片金光,岸边,杨柳随风摇曳,远处,依稀可见朦胧的远山,点点白帆。”学生把远山、白帆、渔人的形象画得非常生动,还有的同学加上海鸥、水的波纹,这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学习音乐与相关文化知识

1.采取综合性的学习方法

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相关文化的学习,必须以综合的方式进行,既要有学科内各种形式的综合( 欣赏、唱歌、器乐等),又要有与多学科的综合(语文、历史、地理等)。如《伏尔加船夫曲》是一首俄罗斯民歌,这首歌曲相关的文化相当广泛,有地理、历史、绘画、人物等等。首先可以介绍伏尔加河的地理情况,让学生了解到伏尔加河就像是中国的黄河一样养育了俄罗斯儿女。然后学生自己介绍俄罗斯的历史背景,时的俄罗斯是沙皇统治,人民生活困苦,贵族生活却非常奢侈。还可以找到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画中作者精心描绘了十一个纤夫的形象,这些纤夫衣衫褴褛,远处纤夫所拉的船却非常豪华,画面通过纤夫的形象和后面船只的对比反映出当时社会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还可以欣赏男低音的演唱,从歌声中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悲愤、不平、抗争的情感,学生通过综合的方式,全方位地了解了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情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

2.采取探究性的学习方法

探究的方法也是学习音乐与相关文化的主要方法之一。例如,在上课之前老师给每组同学留作业,请他们查找关于《二泉映月》的各种资料,资料来源的途径不能少于两个方面。在课上老师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把自己查阅的资料讲解给同学听,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进行知识的互补。如有的学生了解到乐曲的名字原来不叫《二泉映月》,是音乐家杨荫浏根据乐曲的意境后来加上的。由此,使学生对音乐的不具象性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有的学生了解到《二泉映月》原是一首二胡曲,后又被改编成很多种形式演奏,如民乐合奏、弦乐合奏、钢琴独奏等,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还有的学生找了许多与音乐意境相似的绘画作品,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音乐的体验都是正确的。通过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培养了学生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与学生一起探讨音乐,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和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在师生共同参与下,探究音乐。

3.采取合作性的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如在学习民间音乐之京剧部分时,可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查找“生、旦、净、丑”和“唱、念、做、打”的资料,然后集体排演。在课堂上同学把各自小组查阅来的资料与大家共同分享。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作介绍,会唱京剧的可以唱京剧片段,节奏感好的分发板鼓、锣、铙钹等乐器进行伴奏,美术好的画上几个脸谱,音乐课上得生动活泼,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在相互讨论和交流中学到了知识,增进了感情,提高了相互协作的能力。学生在组里各自发挥所长,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使每个学生的价值都得到了体现,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人文式教学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生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使音乐教学真正达到了“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目标,中学音乐课的人文式教学必将散发出更加独特的魅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6#
 楼主| 发表于 2008-8-17 07: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浅谈音乐欣赏教学方法的改革



河南 杨程程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这段话深刻地阐释了音乐欣赏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多采用结构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偏重对音乐的理性认识,但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文化内涵的提升不足,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感受和体验是学习音乐的主要方法,这个观点是对传统的技能学习方法的改革。但使许多教师困惑的是,感受和体验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如知识和技能那样容易操作,因此,如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就成了我们急需研究的一个课题。

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许多培养学生情感体验的方法,如靳红云老师就总结了六种感受音乐的方法:用音乐知识去感受、用悟性去感受、用生活经历去感受、用文史修养去感受、用意境想象去感受、用思想感情去感受。把感受体验音乐具体化,并通过外化的形式表现音乐。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进行表演、讨论、联想和想象.都是很好的方法,应在音乐实践中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1.表演法

在音乐的实践活动中一直都蕴涵着情感和创造的因素。一般认为,作曲是一度创造,表演是二度创造,欣赏是三度创造。表演是发展创造性的重要途径,也是表达情感的过程。它不仅是技能的展示,更重要的是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的较佳途径。

2.讨论法

讨论,是学生表达自己情感的一个平台,虽然很多时候情感体验是一种个体行为,但如果能在集体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也可以起到深化理解音乐的作用,同时也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

3.联想、想象法

音乐联想和想象是培养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将音乐与相关文化相结合的一种好方法。联想和想象不是空想,是建立在一定知识基础上的,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如在欣赏德彪西的《月光》后,有的学生为乐曲命名为《月光》;有的说乐曲使人感到诗情画意,有一种神秘感有的创作了一首小诗风儿轻轻,月儿明明,水儿滢滢,我欲乘风行,月公自有情。还有的画了~幅画。这些联想和想象实际上都是情感体验的表现。

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用文化升华音乐

音乐是有文化界定的,通过文化升华音乐的观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现象。正如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在《世界文化的音乐政策》中指出的:“当音乐被置于社会的和文化的语境中并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才能获得最佳的理解。”

1.重视中国传统诗、画、乐统一的审美建构

中国音乐最突出的人文特性就是诗、画、乐的统一,连接这三种艺术形式的就是审美意境。在我国传统的音乐中,处处都可以找出这样的例子。

比如古筝独奏《渔舟唱晚》。它的标题取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句,它优美的意境与许多古诗是相似的。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音乐与诗歌的意境相辅相成,增强了对音乐的审美感受。又与石涛的《秋江雨景》、倪瓒的《渔庄秋霁图》等山水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丰富音乐的想象。这种诗、画、乐三结合的艺术形式深化了高尚的人格内涵。

再如歌曲《满江红》,是根据岳飞的诗谱成,那激越、深沉的曲调,唱出了民族英雄保家卫国的一片忠心。这种意境绝不仅此一首,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也抒发了这种爱国情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英雄的绘画作品则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如此震憾心灵的艺术面前,我们对音乐的理解不是更加深刻吗?

2.丰富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

文化中的音乐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关注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用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加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因此在选材上要十分注意,要选择有艺术价值、优秀的音乐作品。德国诗人歌德说得好:“鉴赏力不是靠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虽然我们的教材已经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内容,但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实践中找出更具文化内涵的优秀的作品。

3.学会通过文化阐释音乐

什么是音乐的阐释,就是从文化的角度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评价,其中既有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体验,也有对音乐深层的文化思考,阐释音乐首先要学会思考。正如上海音乐学院的杨燕迪教授所说“仅仅感受音乐而不思索音乐会失去音乐的真髓;仅仅思索音乐而不感受音乐便丢掉了音乐的灵魂。”对音乐的阐释不是照搬前人的论述,而是根据自己的文化内涵作出的阐释,其中既有感受认知、体验的成分,更有理性的成分。

我们以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为例。首先我们从音乐中感受到了ABA三段体的曲式结构,听到优美的第一主题和欢快的第二主题旋律,感受到音乐清新、优美的情感,或是联想到优美的田园景色和天真的牧童形象。然后,我们可以查证到贺绿汀在创作这首乐曲时的背景:那年他正在上海国立音专读书。一天,他看到齐尔品要举办“征求有中国风味之钢琴曲”的活动,就决定试一试。那时他是个穷学生,住在一家裁缝店小楼上,矮小且不通风,夏天热得没法进屋,只好一大早趁着太阳没有出来,从晒台爬到瓦面上写作。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完成了这首钢琴曲,还获得了一等奖,并成为我国第一首登上国际乐坛的钢琴曲。从这个背景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启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强的毅力,名曲就是这样诞生的。虽然这不是音乐本体,但通过对这首作品的了解使人获得了很多启发。

接着我们会反复聆听音乐并从中有所感悟,如某校的学生在欣赏了《牧童短笛》之后是这样阐释音乐的:

音乐开始了,优美的音乐使我想到了江南水乡一个初夏的早晨,河水梳洗着垂柳绿色的头发,柔和的阳光撒在河面上,像点点碎金镶嵌在碧玉带子上。这时从远处传来了短笛声,仔细一看,原来是两个小牧童悠然地骑在牛背上吹笛子。

一个跳跃的音符把我的思绪带进了一个欢乐的世界。小牧童卷起裤腿儿,跑进河里和老水牛嬉戏,小牧童向老水牛身上泼水,河面溅起了一圈圈水花,他们玩得太高兴了,几乎忘记了时间。

音乐又把我带进了另一个世界,我仿佛看到了太阳就要落山了,天边的晚霞照在河面上,显得格外美丽,牧童又骑在牛背上,吹着短笛,消失在回家的路上。

这是一个学生从他的文化修养和生活经验中得出的对音乐的阐释。我们再看一看作家刘心武是怎样阐释这段音乐的:

“听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总有如诗如画的联想。我猜贺绿汀创作此曲,既有江南水乡的儿时回忆涌动心头,也有千人从生活中炼出的诗句丰沛着灵感。宋人雷震诗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次。’钢琴曲便是此时的乐化。………”

听着钢琴曲《牧童短笛》,体味着上述种种诗情,倘条件允许,再细赏一幅比如宋人李迪的《风雨归牧图》或阎次平的《牧牛图》(自然只能是复制品),那真是一次无上的享受,可谓灵魂的温泉浴。

刘心武把音乐的感受同中国古诗和绘画的意境联系起来,深化了对音乐的理解,把欣赏音乐阐释成是一次“灵魂的温泉浴”,足见其审美感受的深刻。

很显然,刘心武对音乐的阐释要比学生深刻得多,当然这两者是不可比的,虽然有深有浅,但都是对音乐的阐释,从音乐中得到了感悟获得了审美愉悦,这就可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
 楼主| 发表于 2008-8-17 07: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重视培养学生的乐感



安徽省安庆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郑琪 荀安华



—、音乐审美活动是围绕乐感所展开的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乐感”是个既十分熟悉,但又难以诠释的词语。这一方面是因为音乐教学活动经常以“乐感”作为一把准尺,对学生进行音乐表现和技能训练的要求,进行音乐能力水平的衡量和考评,而另一方面在目前的音乐辞书中,在有关音乐教学的指导文件中又难以找到关于“乐感”的权威性解释。因此对其具体内涵的理解存在着见仁见智的差异。

但是,在人类长期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乐感”的概念已经被确立,并得到广泛的使用。这无疑是建立在充分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也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概括的升华。因此,对乐感进行一些具体的探讨,不论是对于了解和掌握音乐规律,还是帮助提高教学质量,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首先,我们认为乐感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和过程,它是客观的音乐音响通过听觉感受后而产生的心理反应。通常所说的乐感不是对单一乐音要素的感知觉(如音高、音长、音量、音色),也不是对某一音乐表现手段(如旋律、节奏、速度、力度、调式、调性、和声等)的听觉鉴别和判断,而是对音乐整体感受能力和效果总和的概念性表述。当然,音乐是多种音响要素的有机组合,任何一项“指标”的缺失,都会影响到乐感的完美构成,

例如,当我们听到器乐演奏中节奏不稳,或歌唱中出现了“跑音”等现象,决不能以“瑕不掩瑜”来予以宽容,这些对音乐的无情破坏,自然谈不上“乐感”了。

由此可见,乐感是对音乐的整体感知能力,从技术层面来看,它包容了多方面的内容,例如音准感、节拍感、节奏感、调性感、和声感等构成音乐要素和表现手段的感知能力,这说明了良好的音乐技能技巧是获得乐感的基础。但是这种感知能力的内涵决不是单纯技术层面的,而是建立在良好音乐技能技巧基础上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例如音乐进行的通顺感、乐句乐段的完整感、音乐语言的自然流畅感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来的音乐情感表达等,都是乐感所包容的范畴。所以,从根本意义上说,乐感就是美感,而人类的音乐审美活动就是围绕乐感所展开的创作、表演和欣赏等活动。

由于音乐心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运转网络,因此,乐感的内涵就不仅仅是感知音乐能力的显现,它必然包容了在表现音乐过程中所传递和表达出来的乐感。具体地说,在演唱、演奏时,所表演出来的音乐,同样应该具有乐感,这样也才能被他人感受到音乐本体属性之美的品格,也才能体验和感悟到音乐的丰富内涵。反之,那些存在某些缺点和错误的演唱、演奏(如跑音走调、节奏不稳)自然是谈不上富有乐感了。

二、乐感的审美价值

值得提出的是:乐感的感知和表现是进入审美层次的心理活动,它不是由单纯技术决定的,而是良好音乐技能的美学升华。它是音乐灵魂的体现,是音乐生命力之所在。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优美的音乐无动于衷,领略不到音乐的美,于是出现了“对牛弹琴”之类的贬义成语,而缺乏对音乐的审美感知力则是重要原因之一。此外,我们也常听到有些歌唱和演奏,完全按照乐谱表演,在音高、节奏等方面无可挑剔,但是听后却感到没有音乐的“味道”,即使是经典作品也被表现得平平淡淡,缺乏感人的魅力,这显然都是乐感短缺所产生的弊端。

由于乐感是音乐感受和表现过程中的美感心理活动,它直接体现着音乐美的本质属性,因此,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从感受音乐方面来看,乐感是对音乐的整体感知能力,是通过听觉途径获得的。马克思曾指出:“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音乐家舒曼也曾说:“发展听觉是最重要的事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听说:“会听的听门道,不会听的听热闹。”这些都揭示了音乐听觉感受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感受能力是从事一切音乐活动的基本能力,也是音乐审美的核心。只有具备了“音乐的耳朵”才能够聆听出音乐内涵的真谛。当然,乐感不是孤立的愉悦感,聆听音乐时获得的乐感可以深化情感体验,它能够把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帮助对音乐的理解,更好地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从表现音乐方面来看,乐感是音乐美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将技术转化为艺术的成果,也是赋予音乐鲜活生命的灵魂,无疑是音乐本质力量的显现。良好的乐感表现是建立在对音乐作品深刻理解和对音乐表现技能熟练掌握基础之上的,因此,它能够将对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通过歌声、乐曲声表达出来,从而使音乐富有浓烈的感染力。富于乐感的演唱演奏不仅善于抒发和表达音乐的情感内涵,而且还能够激发欣赏者的情感,能够通过生动感人的音乐使人得到愉悦和精神的力量,这是一切欣赏者所要求和期待的。

我们的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不论是感受与鉴赏还是表现,都必须将审美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而聆听音乐和表现音乐等是重要的实践环节,不论是聆听,还是演唱、演奏,都必须要通过乐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美,表达出音乐的美,才能“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引自《音乐课程标准》),否则,我们将超越不了纯技术的藩篱,重蹈“双基”为核心的历史覆辙。

三、学生乐感的培养

乐感对于音乐审美实践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学生如果没有乐感,不仅领略不到真正的音乐美,而且也表现不出美的音乐。作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自然肩负着培养学生乐感的艰巨任务,但是,它的掌握并非短期所能完成的,必须将乐感的培养作为基本的审美能力,贯穿于音乐教学和活动的全过程。

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听觉。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乐感是听觉的审美心理反应。因此,只有对音乐的聆听,才能通过感知、联想、表象、记忆等心理活动,去体验音乐的“味道”,去感悟音乐的规律。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这方面,听音等技能学习是必要的,但是必须趣味化、审美化,避免枯燥无味的纯技术训练,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熟悉和掌握音高、节奏等要素的听辨、识别和表达能力,在音乐听觉感知的基础之上识读乐谱,以更好地感悟音乐的真谛,并逐渐积累听觉审美经验。

对优秀音乐的鉴赏是培养良好乐感的有效途径。音乐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其完美的演唱演奏不仅体现着音乐鲜活的生命力,而且所流淌出来的歌声、乐声无不洋溢着动人的乐感。在这些音乐的感受和鉴赏过程中,旋律、和声等美感必然潜移默化于学生的心田,随着日积月累,音乐美的“痕迹”会逐渐强化加深,乐感自然会转化为自身的感受与表现能力。当然,在进行这方面的学习时,必须启动情感体验心理,避免单纯地形式模仿,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审美情感,只有这样才容易捕捉到乐感的本质特征。

演唱演奏实践是培养乐感表现的重要方式。当学生学会了歌(乐)谱,能够正确地演唱演奏时,必须及时引导到音乐表现的要求上来,启发他们不仅要唱(奏)“对”,而且要唱(奏)“好”。这个“好”不仅是唱(奏)得连贯、通畅、自然,而且要将音乐的内在情感从内心表达出来。由于音乐的情感是审美情感,它比生活中的情感更强烈、更集中,也更富有感染力,自然对乐感的培养极其有利。即使是视唱等技能训练也必须要求学生在掌握了音高、节奏等音乐要素之后,将音乐的“味道”唱出来,避免单纯追求技术要求,而忽略了音乐的整体完美感。至于在教学方法上则应该多样化,注意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鼓励他们在音乐表演过程中,以充沛的自信心走进音乐,表现音乐,从而积极主动地掌握乐感。

通过视觉、运动觉也有助于对乐感的体验和培养。例如乐谱中的音高位置、音符疏密状态可帮助形象化的感知音乐;根据指挥的手势、表情可启发对音乐的情感体验;通过体态律动可以帮助感受音高、节奏与节拍……,这些辅助手段对早期音乐教育的乐感培养更有效果。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明确:良好乐感是音乐水平、文化修养、生活阅历、环境影响、甚至遗传天赋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它又是一项审美心理方面的系统工程,其形成与掌握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长期训练、培养与积累的结果。因此,开阔多元文化视野,与相关学科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十分必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
 楼主| 发表于 2008-8-17 07: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审美愉悦



北京市海淀区 陈 燕



自《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颁布实施以来,音乐课堂的内容丰富了,聆听、演奏、绘画、朗诵、手工、表演等都有机会登上音乐课的舞台。然而,音乐课上的音乐味儿却明显不足了,一堂课中,学生获取音乐信息含量不多,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问题凸现出来。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呢?笔者认为,是教师对“标准”理念理解的误区使学生积累审美经验获得审美愉悦产生了障碍。

误区一:淡化知识技能≠不要知识技能

错误的行为源于错误的认识。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基础音乐教育以美育为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音乐文化素养方面的教育,它与传统教学中注重知识传授的专业化倾向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从许多音乐录像课中我们明显感受到音乐课的音乐味儿不足,这种现象反映了相当一部分教师对音乐知识技能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鉴赏、审美能力是非常不利的。知识技能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整体素质基础教育中音乐文化素质的需要,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基础,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教好。基础教育中新的音乐知识技能观认为:音乐知识不仅仅体现为乐理知识,它还包括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和音乐常见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知识,尤其是涵盖了音乐创作知识和音乐历史知识,以及音乐与相关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与以往的《音乐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提出的“双基”要求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最低标准,在读谱知识、试唱练耳方面未作详尽阐述,可以说是隐性的,而“大纲”中将各学段学生读谱知识等方面要求明确,是显性的。例如:学习3/4拍,过去要求学生学会3/4拍的含义,新课标则要求学生能够判断出3/4拍的节拍,并感知强弱规律不同歌曲,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音乐教师正确领会“标准”精神,将作品中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挖掘出来并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玩儿”中感知、体验、理解、深化,并将音乐内涵表现出来。

误区二:提倡学科综合≠将学科知识拼盘式组合

新课程改革提倡加强学科的综合,反映了音乐教育世界性的发展趋势。这种理念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但是提倡学科综合并不是摆“花架子”,只要学生蹦一下就是与体育结合,动笔画就是与美术结合,朗诵了就是与语文结合……新课程所提倡的学生综合既包括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还包括音乐与艺术之外其它学科的综合。学科综合的宗旨是以学科为本,其根本特点是以音乐为主体,突出音乐性,围绕音乐把相关知识有机地融合进来。

爱乐,是孩子们的天性,要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音乐活动环境之中,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亲自参与实践活动,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产生审美愉悦。作为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并将自己对音乐的感悟及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在教学中,把握好实践活动的“尺度”,以美的歌声、琴声、语言、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并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孩子们心灵上播下纯洁美好的种子,引导并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形成良好的音乐审美观念。

一、 创设美的情境,激活学习兴趣

其一是创设美的情境,唤起审美注意。音乐是一种以流动的音响塑造形象的情感艺术,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氛围(即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优美的语言、亲切的目光很快可以将学生的情绪引领到轻松和谐的氛围之中,这种美好的心理体验就是审美心境,是一种对音乐审美极度期待的情绪。

其二是激活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感知。音乐首先是属于每一个人的,音乐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充分挖掘每个人的爱乐天性和习乐潜能,最大限度地发展音乐兴趣、爱好,使其逐渐提升为一种稳定、持久的心理品质。当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并保持一种学习音乐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时,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音乐的乐趣,使音乐课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在教学中,可经常设计趣味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热情,使其处于愉悦的心理状态,诱发音乐审美感受,丰富他们的审美情感,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变“苦学”为“乐学”,将学习转化为审美活动的过程。

二、 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

新课程的突出特点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体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变,尤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体验。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对美的熏陶、感染需要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才能获得。在“标准”指导下的音乐教学应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内化到音乐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产生愉悦的审美能力。例如:《法国号》这首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根据一、三乐句相同的特点,笔者设计了一个传帽子的游戏,要求学生围坐成一圈按照音乐的节奏传帽子,当听到相同乐句时帽子在谁的手里谁就戴上帽子做个动作,其他同学模仿,相同音乐响起时继续传帽子。这个游戏还可以在《苏珊娜》、《赛船》等许多歌曲中运用,训练学生对乐句音高的感知和记忆,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注意力、反应能力、节奏感、肢体协调能力以及与人配合的能力,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中获得了对音高感知的本领,对他们的持续学习和成长产生了强大动力。

在参与体验过程中感受到发现、探索的乐趣,产生愉悦的感受,有助于表达学生的独创性,并促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 以音乐为本,提倡学科综合

“标准”理念中强调:“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具体其一,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在教学中是一个整体,四领域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其二,音乐与姊妹艺术之间的共同特征都是对情绪情感的表达。我国古代《毛诗序》曾这样阐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要充分发挥艺术的通感作用,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音乐学科为本的综合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并提高学生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其三,加强与艺术之外其他学科的联系,软化学科边缘不仅是一种发展趋势斋且是一种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教材《多么快乐多么幸福》时,我们不仅仅让学生了解西藏的文化、风土人情等人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可以将《家乡》、《青藏高原》、《雪域光芒》等音乐为本体的作品融入教学。总之,上述三点都是以音乐学科作为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软化了学科界限,为音乐教学服务。

四、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互爱、以情激情、互相尊重,这种情感交流有助于达到“以情育人”、“以情塑人”的目的,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我们要突出音乐学科特点,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音乐素养为基点丰富完善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
 楼主| 发表于 2008-8-17 07: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浅谈音乐知识与技能教学的误区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教研室 黎晓



《音乐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上针对传统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与技能传授的特点,将音乐知识与技能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在课程内容上针对繁、难、偏、旧的知识与技能内容进行了删减;在实施上建议将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放在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以改变过于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状况。

在这种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探索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成为音乐教师改革实验的切入点。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我们发现:部分教师由于理解上的“片面性”和认识上的“极端性”,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在认识和操作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一、目标认识的误区

根据音乐学科情感审美的特点,音乐课程目标由知识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并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音乐课程的首要目标,将“知识与技能”放在课程目标的第三位。由此相当一部分教师片面地理解为:音乐课程目标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音乐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就不重要了。具体反映在教师对“淡化音乐知识技能教学”观点的理解上,片面地将“淡化”理解为对学生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不作要求”或“低要求”,造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要求的把握上出现偏差。音乐课堂上一些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学习,教师不作要求;一些必备的音乐基本技能练习,教师过分降低了教学要求的难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水平。

二、内容安排的误区

由于教学目标认识上的极端性,导致了一些音乐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的失误:不敢将一些必需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必备的音乐基本技能的教学内容纳入教学安排中。一些音乐课上,很难看到教师进行音乐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即使有也是想讲又怕讲成“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思想上存在顾虑,生怕一旦进行音乐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就会被戴上“违背新课程理念”、“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帽子,导致学生音乐知识匮乏,技能水平明显下降。

三、方法选择的误区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知识与技能教学要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以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枯燥练习的状况。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活动”的理解,过多地注重其外在性。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注重表面形式而忽视音乐听觉特点和学生音乐学习的规律等内在因素。如:某小学三年级在进行“认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及其时值”的音乐知识教学时,教师设计了“音符作自我介绍”、“师生接龙模击节奏”两种形式的游戏进行教学。表面上看,这节课热热闹闹形式多样,学生是在游戏、活动中学习音乐知识。但实际上老师选择的教学方法在本质上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枯燥式练习的教学方法没多大区别。因为,本节课学生对四分、八分音符的认识是从概念(即“音符自我介绍”)入手的,没有让学生从听觉上产生感性认识;在“师生接龙模击节奏”的游戏活动中,实际上仍做着机械的纯节奏练习。虽然教学形式变了,但方法没变。这些“换汤不换药”的教学方法,已形成教学上的形式主义现象。此课例说明一些音乐教师未从根本上改变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的观念和寻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

四、评价运用的误区

《音乐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里指出:在对学生的评价内容上应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指标。因此,鼓励、表扬等激励性评价方式成为教师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能自信演唱(奏)歌(乐)曲的教学法宝。但大多数教师在通过评价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对音乐技能方面的盲目评价、无原则评价也在音乐课堂上滥用,使学生对音乐技能要求的标准好坏不分,美丑不分。曾有一位实验区教师提出:现在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可当他们的演唱实在太差时,我也要一味地表扬吗?这个提问非常有代表性地说明一些教师对滥用评价的困惑。也充分说明音乐教学在评价功能的运用中走入误区,使学生演唱、演奏能力的水平随之下降。

对于音乐教育来说,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必要的。它不但是人的音乐素质的一种需要,也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希望我们音乐教师在课改实验的教学中改变单纯传授知识和机械训练技能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与情感、态度和兴趣融合,积极探索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形式来进行教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
 楼主| 发表于 2008-8-17 07: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浅议特长生教育



河南鹤壁 张书磊



普通高中(后文简称普高)近年来在各级各类示范性高中的不断扩张中生存与发展变得日益困难。于是,普高转型,谋求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拓展更宽的发展道路,力求更高的发展平台,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找出正确的出路,便是那些生存状况不容乐观的普高人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大形势下,各种各样的特色高中便应运而生。像音乐高中、武术高中、体美高中等。因此,研究特长生特点与特长生教育规律对普高(尤其是特色高中)的生存与发展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以音乐特长生的教育为例做几点分析与思考。

一、教育的现状

在分析音乐特长教育的现状之前,先来看一个概念─特长生:即指那些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的学生,而音乐特长生当然就是指那些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修养与音乐专业技能的学生(其中还应包括音乐天赋、或称潜质)。事实是否如此呢?

1.学习状况一是文化课与专业课相对稳定且均较为优秀的学生。这是真正的优秀的音乐特长生,对音乐悟性好、有灵性,专业基本功扎实,有良好地系统的专业训练并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二是文化课尚好,专业水平一般,天资普通的学生。三是天资尚好,专业水平较高,而文化课一般的学生。四是专业素养与文化课均较差的学生。

2.思想状况一是盲目乐观、一厢情愿型。他们当中的很多学生都怀着或多或少的不切实际的明星梦或发财梦,也正是这一类学生(当然也包括部分家长在内)是导致音乐高考过热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他们较少冷静地考虑自己是否适合这条路。中央电视台新闻与综合频道的(《实话实说》栏目曾在全国大部分省份艺术统考之前,就艺术高考这一专题制作了一期节目,叫《做着明星梦的孩子们》,想必每个看过节目的朋友心里都会有不少感慨的。二是略知一二、不思进取型。这类学生也较典型,集中的表现是:不明方向、没有志向,刚给他一个点,他就以为得到了整个圆,稍有成绩便很满足。三是小心翼翼、畏首畏尾型。这是刚好和上面相反的一类,这类学生大都性格内向、腼腆,表演欲望不强,而且总怕出错。小心翼翼、畏首畏尾会严重影响一个人对音乐的理解与诠释。四是方向明确、积极进取型。这当然就是所谓的好学生,勤奋好学、懂事,有天份又有抱负。

3.学习支出情况学生的家庭收入状况也是一项必须考虑到的条件,学音乐报考艺术院校,开支是很大的,由于音乐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师生一对一的教学方法收效最好,这也造成了学习花费的扩大。

二、相关的问题

2006年,国家教育部针对艺术高考所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调查和整顿,颁布出台了《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办法》要求:取消中等艺术学校推荐免试生;专业认定省级统考成绩;专业试卷保留一年以待查验;音乐教育专业钢琴由选考加试(总分10分)变为必考课目(总分100)。文化课方面,从2006年起全国所有高校艺术类专业文化课总分中必须计入考生的数学成绩。这在体现艺术高考公平公正的同时,无疑也增加了考试的难度。

通过对全国艺术考生的报考和录取情况的考察,可以得出两个较有价值的信息,且喜忧参半。喜的是特长生的专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忧的是特长生的文化课成绩上线率过低,也正是特长生们的文化素养不高,阻碍了他们迈向高等艺术院校的脚步。其实问题远不止这些,比如:如何平衡专业教育与文化科目教育的时间;如何能更早、更及时地掌握高考政策的变化,高招信息的动态;如何做好特长考生的思想工作,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他们更好地沟通;如何搭建起辅导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直通桥,畅通无阻地做好与考生家长的沟通,了解考生真实的家庭情况与家长的心理,以帮助学生做好家长的工作,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三、几点思考

首先,必须确认一个事实:艺术高考考生人数越来越多,考试难度越来越大,录取率越来越低,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停止特长生教育,而是我们要慎重对待特长生教育,要净化艺术教育环境,认真把好关、选好苗。

其次,针对特长生的学习现状,要尽力去优化师资配置。不能一个专业辅导教师“一把抓”,什么课都要教。这样无论从精力、时间和专业特长各方面来说都不是合理高效的做法。同时要尽力去优化生源,特长教育应该有特长生选拔制度,今后不断健全完善。专业辅导教师要经常性地与特长生以及他们的班主任、文化科目任课教师进行座谈,促进他们的文化课学习,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再者,针对特长生的思想状况,学生管理部门应该建立起专门针对特长生的心理辅导制度,并使之成为一个长效机制。做好特长生的心理调适工作,做好考生家长的思想动员工作,让考生能以一个轻松的、乐观的、积极的心态去应对高考。

以上是笔者几年来通过对普通高中音乐特长生教育的亲历与观察,对其现状的总结、分析,并试图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看法。总之,搞特色教育不仅对普高生存与发展拓宽了道路,而且也符合国家对全民综合素质提高的要求,搞好特长教育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1#
 楼主| 发表于 2008-8-17 07: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情境的创设与能力的培养

──关于小学音乐“创设情境教学”的探索

青海西宁 胡宜娴



众所周知,循规蹈矩的学习,学生所能够掌握的知识只是瞬间的记忆和别人的理解,遏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信心和自由想象力,也遏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何运用音乐教学手段去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通过一段时间对“情境教学”的实践,笔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前创设情境,营造音乐氛围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具有无意注意和活泼好动、自制力弱等特征,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课前针对每一课时内容进行情境创设,创造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前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交谈,了解他们日常的生活情况。然后请他们同教师一起布置教室,共同创造一个贴近他们生活的环境。让他们进入教室就有熟悉感,在进行课堂教学中,使他们不仅不觉得音乐陌生,还觉得音乐说的是自己的事,从而为新课程内容的教学做良好地铺垫。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他们对音乐充满兴趣。

二、课中创设情境,抓住学生心灵

儿童心理活动发展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强烈的求知欲。周围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新奇、神秘和富有吸引力的,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实际体验和探索去认识这个世界。柏拉图说“好奇者,知识之门。”好奇是儿童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课堂上应十分注重情境创设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多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把抽象的音乐具体化、形象化、戏剧化、自我化,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音乐、参与音乐、认识音乐、喜爱音乐、理解和表现音乐,体会音乐丰富的内涵。

1.利用VCD片、讲故事、游戏等多种手段进行情境创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在教歌曲《小雨沙沙》时,首先拿出一粒种子问“种子是怎样生长的?”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接着让学生欣赏一段美丽的春天景色的VCD片,然后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边说、边画、边贴图,以有趣的故事情节自然地引入新课,在上课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目光,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之中感受音乐,充分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再如在五线谱识谱教学中,为了使抽象的音乐知识形象化,在地板上画上五条线代表五线谱,让学生像跳格子一样,在上面边唱边跳,这样识谱既好玩又有趣,学生易于接受,识谱能力在玩中得到了提高。

2.充分发挥学生的模仿力和想象力,突出实践性原则,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创造、在创造中再实践,.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如在《小雨沙沙》的歌曲处理教学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进行演唱,然后引导他们讨论“小雨的声音是怎样的?”;“种子得到雨露的浇灌后心情怎样?我们应该怎样来表达种子的心情?”;“怎样唱更好听?”,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自由探索。讨论结束后再让他们根据讨论结果来演唱歌曲,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的表演方式来表演,引导和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大胆表现。如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分角色演唱、自编动作进行表演唱等等。通过自由表演,将学生置于音乐美的情境之中,使他们在学习──实践──创造──实践──再创造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对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更快地发展。

3.通过具有引导性、挖掘性的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自由探索,在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表现能力的同时,不失时机的进行思想教育。例如欣赏《龟兔赛跑》,欣赏前设问:“小兔和乌龟的动作各有什么特点?代表小兔和乌龟的音乐各有什么特点?”,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自由探索,分析比较音乐在不同的音区、用不同的速度与节奏来演奏时所表达的音乐形象是否相同。然后得出结论:“小兔的音乐节奏紧凑而短促,音区高,速度快。”;“乌龟的音乐节奏宽广,音区低,速度慢。”;“音乐在不同的音区、用不同的速度与节奏来演奏时所表达的音乐形象也不同。”,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发展了他们对音乐的分析能力和音乐的感知力与理解力。在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随着音乐节奏自由地表演,在自由欢快的表演中,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通过表演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在对音乐形象的探索中,体会出情感,领悟出道理。知道该学习乌龟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努力不懈的精神,不能像小兔那样自高自大、骄傲自满。形成了“美”的观念,达到音乐育人的目的。

三、课后创设情境,建立想象空间

激发学生表现音乐,发展他们的音乐创造才能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归宿。因此,在课后还应十分重视情境的创设,留给学生自由创造想象的空间。还可以请同学自己做导演,进行设计、表演。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演能力。让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生在创造和表现的同时得到了思想上的教育,体现了音乐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综上所述,能力不是天生的,关键在于培养。只有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和教材的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2 19: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