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复制链接]
78#
 楼主| 发表于 2008-8-15 06: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构建音乐教学与培养审美做人能力的理念与策略



作者单位北京宏志中学 马雅清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通过对人的审美能力的挖掘和培养,达到对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的目的。

一、教师的审美修养是基础

首先,要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并在自己的教学和日常行为中为学生树立美的榜样。一是要有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合乎逻辑的语言、亲切诚恳的态度、端庄的作风、朴素大方、整洁美观的装束、优美的姿态以及文雅庄重的举止。还有一点更为重要,就是要具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即通过引人入胜的教学吸引学生,使其热爱音乐,理解音乐,从而感悟音乐中的美好和高尚。其次,音乐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普通音乐教育的魅力不完全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在于启迪、激励、教育和感染学生。音乐教师的任务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如我在教唱初二年级第二单元的《小鸟,小鸟》(电影《苗苗》主题歌)时,就把自己当作学生的一员,和学生一起讨论歌曲中最好听的地方,让学生喜欢哪一句就学唱哪一句。在讨论休止符的唱法时,我提醒学生思考小鸟走路的姿态甚至和学生一起学小鸟走路,让他们大胆地模仿小鸟走路时的感觉(轻盈、跳跃),从而感受歌曲中休止符的正确唱法,好像他们自己就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小鸟,在蓝天、在湖边、在草地尽情地歌唱、嬉戏。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只有真正地和学生融合,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空间。由此,我更加感到,教师自身的审美修养和教学中的审美意识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是纽带

1. 注重心理因素

(1)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解除学生的心理负担关注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关注学生生命的尊严和个性的发展,关注学生自主的态度,让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使之在教育教学和生活实践中成为加强自我修养、增强人文底蕴、培养人文精神的学习主体、思维主体、设计主体和活动主体,以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2)丰富音乐实践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音乐教学大纲》中指出:课外音乐活动是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良好的音乐环境,必要的音乐实践活动和生动活泼的课外音乐活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安排好课余生活,满足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的生活充实而有教育意义。我校成立了管乐团、合唱队、戏剧组、舞蹈队和手风琴组,每年举办艺术节、合唱节,让学生普遍参加,做到人人有艺术修养。这增强了学生参与的意识,增加了对音乐的热爱之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为学生开拓进取创造了条件。

(3)注重情商培养,增强心理素质情商(Emotionl Quotient,EQ)又称情绪(情感)智力,主要用于评价表达情绪的能力,以及将情绪体验运用于驱动、计划和追求成功等动机和意志过程的能力。在教学中,我首先注意适时引导,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强烈责任心。如合唱教学在音准、节奏、声音统一、音量强弱、声部进出、旋律进出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和一定的难度,这是个不断克服困难、精益求精的过程。有时候,由于演唱难度的加大,学生出现一些生理上的疲乏和心理上的烦躁,导致演唱水平停滞不前,甚至有退步的现象。每有这种问题,我除了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外,还进行思想上的引导,教育学生只有坚持不懈地朝着目标努力,才能实现理想。

其次,注意在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法国作家雨果说:“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学,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感情就在其中。”音乐爱好者如能长期受到音乐的熏陶,就会养成想象和创新的习惯,推动求新创新的思考。作曲家往往能冲破普通人常规的思维方式,从人们想不到的角度发挥想象,创作出惊人杰作。当这些作品的深刻内涵通过演唱演奏的二度创作的音响传达给欣赏者时,便触发了人们的情感。随着乐曲的展现,人产生愉悦、愤怒、振奋、激昂等情绪,寓教于乐,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把人的内心世界引领到了想象活动的高峰。

2.提高审美情趣

什么是情趣?简单地说就是志趣和爱好。柏拉图非常强调学生养成爱美习惯的重要性,他说:“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学生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他们的好影响,使我们不知不觉地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上新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我既不说上什么课,也不板书课题,只播放VCD 上的这首歌。学生们听到了优美、舒展、辽阔的歌声,看到了一幅草原美景──—蓝天、白云、马儿跑、鸟儿飞,接着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形式介绍作者、创作时间、所获荣誉及简单结构等,随后,老师伴奏,学生演唱。熟悉后,请唱歌好的学生随卡拉OK 演唱。这种教学方法非常容易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打开了学生心灵的窗户,审美情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3.塑造丰富情感

舒伯特说:“人的心同时也是大音乐家的共鸣板,如果心不起作用,那么音乐家永远创造不出伟大的东西。”对人类心灵而言,情感美的表现,是音乐美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一特征使音乐美成为最内在、最纯净,与人的心灵最能直接相通,最耐人寻味的一种艺术美。而教学正起到一个纽带作用,使学生进入音乐的殿堂,让美的音乐滋润他们的心田。情感则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角落。教师一个亲切关怀的眼神,一曲激情昂扬的演唱,一段委婉深情的语言描述,都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从而获得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在教授《音乐之声》插曲《雪绒花》时,我首先介绍了电影情节,让大家明确这首歌不同的演唱背景:第一次冯特普上校在家里给孩子们演唱;第二次他在剧院面对纳粹和同胞演唱。结合特定情景中的体会与剖析,我应用对比式的教学方法(情节与情绪、歌唱形式与音乐速度、力度、伴奏)提出问题:同样一首歌,电影主人公两次演唱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导演让他面对纯洁的孩子和凶恶的纳粹总是唱那首歌?学生理解到:尤其是第二次,他们全家从容自若的演唱,歌颂了雪绒花不畏严寒的高贵品质,歌曲所表达的真善美恰好与纳粹的假恶丑形成鲜明对比。“同学们,如果我们此时就在那剧院的台下,当冯特普上校哽咽地唱不出声时,让我们也像玛利亚和孩子们一样,帮助上校唱好《雪绒花》!”这时教室响起动情的歌声,许多学生是含着眼泪唱完的,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了解了音乐与影视的密切关系,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和感悟音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情感的升华。

4.塑造美的灵魂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这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文精神,体现了“基于学生发展──关于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目标。

(1)熏陶:教师无声地感染每一位学生。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心态。”“你的心里没有阳光,你的教育就不会辉煌。”曾经有一个先天不足的学生,我给了他更多关心、辅导和帮助,给他特殊的爱,对他完成了的在别人看来极容易的事,都给予肯定、赞扬。经过一个阶段的帮助,期中考试时,请他到讲台来唱准备好的歌曲,他先声明,如果听着还行,请同学拍击节奏。同学们惊呆了,热情参与,结果可想而知,他激动地不得了,几乎是跳着回到了座位。这样的学生也许不是音乐天才,但是我们要通过学科的教育,使他逐渐聪明起来,有学习的信心和做人的自尊心。

(2)沉浸:创设和谐的课堂人文环境。这需要与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心理因素有机、巧妙地结合。我在教学《环球之旅》一课时设计了坐飞机去世界各地旅游的情境,并在情境中穿插了节奏练习、歌词创编、小竞赛等环节。在教学中,我常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一路伴随生命的体验。好学乐观向上,主动积极探索,善于团结合作,正确对待胜负,充分彰显灵性与个性,学生“浸润”于人文精神之中。

(3)渗透:捕捉音乐课堂人文因素。用细致入微的心发现每一个新的人文教育生成点,就像课堂上时时闪现的教学机智和教学灵感一样,虽然也许只是昙花一现,但有可能成为永恒。如正上课时,窗外飞进一只鸟,也许会扰乱学生的视线,影响正常的教学,但只要我们善于捕捉,就能将其转化为激发学生观察、培养爱心的极好契机。可能教学进度受到影响,也可能学生的一个可笑回答惹得全班哄堂大笑。别担心,这是一个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好机会。或许学生从这一刻起开始懂得尊重别人,或许学生获得了谦虚的美德和敢于直面现实的勇气。

(4)感悟:寓人文性于音乐活动之中。“教育绝不是一种告诉。”告诉的教育绝不是真正意义的教育。我在教学《动物狂欢节》一课时,通过让学生唱歌,欣赏乐曲,找小鸟、寻蝴蝶,找寻到后,再表现出与它们一起欢快的唱和。从学生的歌声里、表情里、动作里已经看出他们把喜欢的动物当成自己的朋友了。于是,我问:“如果你找不到你的动物朋友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如果你发现有人想伤害大自然中可爱的动物,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学生在激烈的发言讨论中纷纷谈到了人与动物之间应该和谐相处这样的人文主题。而这个主题不是老师告诉他们的,是他们在通过一系列的歌唱、欣赏、讨论活动之后自己感悟到的。

5.重视影视亲情

亲爱父母──起始。18—19 世纪瑞士杰出的教育家裴斯泰洛夫提出一个著名的“要素教育论”,主要思想是教育要从基本要素入手,首先培养学生爱自己的母亲,才能逐步扩展到对家庭其他成员的爱以至对全人类的爱。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我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观看《妈妈再爱我一次》,通过观看电影和欣赏电影音乐,让学生体会真正的母爱,当熟悉的歌声《世上只有妈妈好》响起时,带出一个娓娓动人的亲情故事,让学生随音乐感悟,看亲情落泪,深深地感受着母爱的伟大。

尊师爱师──发展。这是学校教育的主题之一,音乐教材中有很多是反映学校生活的,如《飞来的花瓣》、《中学时代》等。但对老师的理解仅限备课、上课及辅导等工作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组织观看了《烛光里的微笑》,让学生体会老师崇高的爱,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爱国爱民──升华。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民族的富强和国家的兴旺,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他们是民族的脊梁,祖国的骄傲!在教学中,我通过对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使学生在对英雄形象的感悟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获得美的享受。并通过点拨、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树立为祖国富强、民族兴盛而学习的正确的学习目的。

6.培养自信心和团队精神

音乐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每一个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学生,无论他们的表演对与错、水平高与低、完美与否,只要他投入了情感,都应该欢迎和肯定他们参加表演的行为。因为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是要培养感性的人,丰富人的情感,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学生的自信心会在受到表扬和鼓励后,随着知识的掌握和技巧的熟练而得到提高和加强。

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是音乐新课程的突出理念之一。合唱、合奏等的教学活动具有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协调合作能力的特点和优势。柯达伊说:“合唱是非常重要的,由集体的努力所完成的音乐作品和带来的愉快培养了高尚品格的人,这种价值是无法估量的。”综上所述,音乐必将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更加美好,使人们的心灵变得更加高尚,更加纯净。只要我们用一片真诚引导学生步入音乐的世界,就能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品格在美的感受中得到提高、完善和升华。

参考文献(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楼主| 发表于 2008-8-16 06: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音乐与相关文化教育



辽宁大连 郑文淑



“音乐与相关文化相结合”,它不仅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而且从根本上将音乐课从学科教育的轨道上转向全面育人的轨道。这种转移意味着音乐课要以音乐为载体,以音乐中丰富的艺术内容、绚丽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相结合,它直接增进学生的文化素养,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能力。重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结合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改变以学科为中心,强调学科本位现状的需要;最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进行深入的实践,充分发挥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音乐与相关文化”,结合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和诗是天然契合的艺术(著名作家叶文玲)”。学者赵鑫珊说“莫扎特的音乐是旋律化、和声化和节奏化了的唐诗。”他认为:莫扎特的慢板乐章是他音乐的精华和灵魂,他那幽深的意境同唐诗的钟声是如此的相似,如张悦的《山夜闻钟》中的“夜卧闻夜钟、夜静山更响。”或是“相思晚望山林寺,惟有钟声出白云。”莫扎特的《第一长笛协奏曲》宁静略带忧伤的情绪把人带进松风竹雨、山泉水波恬静、澄明的景色,好像是在吹奏杜牧的诗句“旋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远梦归清晓,家书到隔年”。由此可见,音乐与诗的关系是多么密切。

音乐与文学的关系也是如此,根据文学作品创作的音乐数不胜数。如《卡门》、《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虽然音乐不是对文学作品的再现,却能使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与精神得到升华。音乐与绘画是姐妹艺术,它们有许多共同点,从画面的色彩、线条和构图中可以感受音乐旋律、节奏及曲式的流动,从音乐的音响中也能联想和想象到多姿多彩的一幅画面。所以有人说:“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音乐与美术的意境竟是那样的相近。赵鑫珊在谈到莫扎特的《E大调钢琴三重奏》时,他认为乐曲所带来的浓郁的田园气息可以使人联想起英国水彩画画家温特的作品《歇息在旋店外的旅客》和《山雨欲来的收割场面》,同时感受到古诗“孤村树色昏残雨,远寺钟声带夕阳”的境界.音乐与历史不仅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还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留下了音乐的声音。《十面埋伏》和《霸王别姬》虽然是两道不同的琵琶曲,但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我国古代的楚汉战争;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和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气势恢宏地表现了世界人民向往着“和平、自由、平等、博爱”的崇高精神,同时也体现了世界人民当时反法西斯战争的强烈呼声。通过对这些音乐的欣赏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音乐与建筑似乎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它们之间确实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听莫扎特的音乐,脑子里常浮现出唐诗,以及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的古典建筑。”德国哲学家树林曾比喻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后来音乐家霍夫曼又补充了一句:“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两句名言充分说明了音乐与建筑有着相同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建筑中的对称、比例、均衡等造型特点在音乐中都能找到相应的体现。建筑群体的结构布局以及高低曲折、错落有致的节奏,同音乐的结构、节奏有着内在的相似之处。据说,贝多芬的《第三(英雄)交响曲》就曾受到巴黎建筑群的启示。舒曼则在他的《第三交响曲》中力图表现科隆大教堂的壮丽宏伟。柴科夫斯基称赞说:“伟大的音乐家在大教堂绝顶之美的感召下写成的几张谱纸,就为后人树立了一座刻画人类深刻内心世界的,犹如大教堂本身一样的不朽丰碑。”别具一格的中国园林建筑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那曲径通幽,依依修竹,假山曲水,扶疏花木构成了幽静、秀美的审美意境。正是这种独具特色的江南风格的建筑酝酿出了清新秀丽的江南丝竹音乐,如《梅花三弄》、《中花六板》等。优美的旋律、幽静的神韵同建筑的风格融为一体,把我们带进了深达的审美境界。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音乐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丰富的文化孕育了多彩的音乐。重视音乐与相关文化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又改变以学科为中心,强调学科本位现状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重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它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一、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

在音乐教材中,许多音乐作品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民族音乐文化,又有丰富的世界音乐文化。如《阿细跳月》、《快乐的罗悛》是彝族民间音乐,《杵歌》是台湾高山族民歌,《多快乐呀多幸福》是藏族民歌等。通过演唱或欣赏这些音乐作品,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

世界的音乐是丰富多彩的,在小学音乐教材《环球采风》单元中介绍了世界很多国家的音乐,如《do re mi》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插曲,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通过观看电影, 既可以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还有助于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木瓜恰恰恰》是印度尼西亚歌曲,《尼罗河主题歌》是埃及音乐,《红蜻蜓》是日本歌曲,《火车咔咔咔》是阿根廷音乐,学习这个单元可以使学生了解许多国家的风工人情,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还有教材中欣赏的世界名曲,教师带领学生沿着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音乐家的足迹,走过音乐发展史的长廊。通过这些音乐作品的学习,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二、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不仅来源于音乐的音响,也来源于与音乐相关的文化和具体的形象。例如欣赏《黄河船夫曲》,当学生了解到黃河的悠久历史,看到壮阔的景观时,必然会增加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学生听着高亢激昂的《黃河船夫曲》,看着船夫们同风浪搏斗的画面,朗诵着光未然激情澎湃的诗句,丰富的文化激活了音乐的情感,学生们仿佛自己也置身在滚滚洪流之中,为黄河的壮阔所感动。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琵琶古典,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除音乐因素外,乐曲还渗透了以下几方面的文化知识:《春江花月夜》是根据琵琶古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成的,具有中国古典音乐美的特征.标题借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往往取酒还独倾”的诗句,具有古诗典雅的神韵。《春江花月夜》的音乐优美、清新,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同名唐诗中“粼粼碧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诗句,好似一幅清丽、淡雅的山水画卷。它的审美意境同中国的山水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石涛的《秋江而景》、倪瓒的《渔庄秋霁图》等,可以丰富音乐的想象。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春江花月夜》,如电子琴、管弦乐合奏、民乐合奏等,不同的音色及演奏风格,使我们可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音乐与诗歌的意境相辅相成,增强了对音乐的审美感受。通过综合性的文化学习丰富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

三、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高

通过教育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是2l世纪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了……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音乐教学同样担负着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任务,这对传统的以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创造力的培养包含着许多因素,其中,丰富的文化知识就是众多的因素之一。因为创造的过程是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进行的过程,积累得越多就越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结合文化的学习,增加学生的文化修养必定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另外,音乐本身就是极富创造性的艺术,欣赏、演奏、演唱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由于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一个崭新的学习领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如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等,还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但我相信,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必定会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2008-8-16 06: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音乐课堂教学中拓展教学方式初探



杨春霞



现代社会音乐教学领域与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拓展是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音乐教学领域的变化和音乐教学内容的拓展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拓展学生艺术能力,拓展音乐教学过程,为学生拓展音乐学习空间,拓展广阔的自主创新的音乐学习环境;塑造健全人格,发展人文素养和艺术能力。在新理念的推动下,音乐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经验与能力,促使个性的完善发展,为孩子们提供自由参与和自我表达的空间与舞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获得艺术学习的愉悦与满足,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一、 唱歌教学中的拓展教学方式

唱歌教学主要解决的内容是让学生唱会歌曲,一切手段和方法都是为了刺激学生的注意力。当然会唱歌曲并不是最终目的,但是学生首先必须学会歌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的更深层次,这就是唱歌教学的拓展。音乐课的拓展内容应该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相联系。拓展后最终要回到音乐中。

1.让音乐与生活沟通起来,拓展广阔的教学空间。

音乐本来就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与生活的多方面横向联系,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例如:学唱歌曲《数蛤蟆》时,歌曲学会演唱后,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出“狗”、“羊”等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编歌词,拓展思维,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教师为学生创造新的空间,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音乐与美术学科联系起来,拓展学生的艺术思维。

音乐(四年级)培训资料音乐与美术同属于艺术这一大家庭,音乐是听觉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绘画的芳姿倩影。这些足以说明美术、音乐间是有着一种必然的联系的。在课堂教学中,当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结合在一起时,它会同时刺激人的不同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互相影响,发挥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的思维力、创造力的作用。例如:在教授歌曲《动画城》这首歌曲时,导入歌曲环节中,我制作了动画城片头中的许多的图片,设置了跟随歌曲《动画城》的动画播放,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很快就学会了歌曲,学生学会歌曲后,我展示动画城10岁生日的图片,引导学生为动画城生日制作贺卡,让学生在歌曲《动画城》的伴奏下,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画形象,学生们立刻拿出纸和笔兴奋地画起来,歌曲的伴奏既达到了复习歌曲的目的,又达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这样相关艺术间的横向联系和相关学科的整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对不同艺术的综合感受,使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得以体现,教学过程的结构更加合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的效率。

3.舞蹈表演是“音乐想象”的拓展。

自古以来,舞蹈与音乐就是一对有机的结合体,是形体美与音乐美的交融。《乐记·师乙篇》记载道:“故歌之为言也,……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说的是唱歌唱到激动时,不知不觉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跳起来了。由此可见,舞蹈是唱歌时感情的升华。如果音乐教学中,能做到根据歌曲的内容,创作一些舞蹈动作,让学生边唱边表演,定能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内心体验与理解,拓展学生的“音乐想象”。例如,学习一年级下册《萤火虫》这首歌曲时,可以根据歌曲的律动,编一些萤火虫飞的舞蹈动作让学生模仿。演唱时,随着歌曲的节奏与旋律,学生们挥动手臂,如同一只只小萤火虫上下飞舞。

二、 欣赏教学中的拓展教学方式

1.与音乐大师对话,拓展学生欣赏能力。

教科书只是学习音乐的例子而非全部,它给孩子的学习提供了一个选择的文本,而不是唯一的范本。教师应根据学校、学生和自身的实际,给学生提供、介绍一些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让其聆听、感悟。可以让学生把他喜欢的名曲拿到课堂上,进行介绍、播放、讲解。在这过程中,学生犹如和音乐大师对话,犹如在人类音乐文化的长河中畅游。每学期给孩子们布置几首名曲的欣赏任务,几年下来,就会有很多名曲装到孩子的心中。不要说孩子们听不懂,在我们按部就班教育中出来的孩子又有几人真正理解和喜欢上了音乐?广泛的欣赏和与音乐大师们的直接对话,对孩子的熏陶是潜移默化和不可估量的。

2.在欣赏教学中,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音乐教学中,还经常采用非音乐的教学方法,把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身体运动等很好地结合起来,把这些多样的方法统一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如在教完《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时,我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首歌曲进行改编。为了完成改编的任务,各组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纷纷根据歌曲的主题、内容、情感特色来编排舞蹈动作、创作旁白、制作道具、设计人物造型等。在各组的“汇报演出”中,每位学生尽管在其中担任了不同的角色,获得了不同经验,但都能自己去感受、去理解、去想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艺术的熏陶。学生在这种自编、自导、自演的实践活动中,既激发了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树立了自信心,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虽然学生们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重要的是学生已能在课堂中自主地获取知识,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这时则变成了整个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伴奏、播放音乐、组织评比等)。长期进行这样的引导和鼓励,我相信在学生心中播下的音乐的种子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开花。

三、 音乐活动中拓展教学的方式

让音乐与活动沟通起来,给予自由的音乐想象空间。音乐最具不确定性,解释的自由度是最大的。所以,音乐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想象、解释,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它最能体现人的个性。而主题活动恰恰就能提供这样的自由。游戏、表演等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通过音乐活动过程的展开,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给他们探究问题、探询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

1.角色性体验,拓展学生的表演能力。

音乐本来就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与生活的多方面横向联系,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如《摇篮曲》一课,我抓住小朋友很想做爸爸妈妈的特点,准备了很多娃娃,让学生亲身体验做一天爸爸妈妈是多么辛苦,从而进行爱父母、尊敬长辈的教育,在活动中巧妙地将歌曲教学、创编、表演、打击乐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在情景剧中,拓展艺术活动的空间。

情景剧的表演与创作是典型的艺术综合的过程。美术与音乐交融的前提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像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分、土壤和特定的生态环境一样,人的艺术能力的发展也需要适合条件和环境。例如小小音乐剧《蜗牛与黄鹂鸟》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分组分角色自己动手制作小猴子、小鹿、小鸟、蜗牛的头饰。课堂上,先播放准备好的几段小音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画面,选择一首清新优美的音乐来表现音乐剧开始的情形,选择一首缓慢、稳健的乐曲表现慢吞吞的蜗牛的形象,选择一首活泼欢快的乐曲表现小猴子、小花鹿、小鸟等形象。出示响板、木鱼、舞板、串铃等打击乐器,然后用正确的方法、适当的力度示范演奏,让学生有一个比较感性的印象。再请学生选择恰当的乐器表演音乐中描绘的情形:舞板表现小猴子的笑声,响板表现小鹿在笑和跳动,串铃表现小鸟在笑和飞的样子。在教师的指挥下,学生戴上自己制作的头饰表演真是惟妙惟肖,展现了音乐剧的故事情节。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开心有效的,同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艺术活动的空间。

四、 丰富多彩的评价中,拓展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1.音乐会中的特长展示。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音乐长处及短处,让他们自主选择音乐学习的评价方式,使其真正地通过音乐来培养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这也正是我们选择教育的出发点:尊重学生的发展,主动发展,有个性的发展,为他们拓展空间,挖掘学生的潜能。音乐会上,可吹、可拉、可弹、可唱,可以一人独演,也可以双人、多人合作演出,评委和主持人都由学生自己担任,评出的分数作为综合分,和平时的分数一起评出一学期的成绩。

有些同学性格内向,不喜欢独立表现;有些同学的音乐表现力差,但是喜欢与同学共同参与音乐活动,因此“音乐活动的集体形式齐唱(奏)、合唱(奏)等为学生表现自我创造了条件,而且感人至深,影响巨大,极有益于个体与群体的交往、合作,能融洽人际关系,超越小我、融入大我,从而领悟共处的真谛”。

2.唱歌练习中的激励性评价。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某一事件注意力时间短,容易对各种事件发生兴趣,分散学习精力,而且课堂教学不容易组织,尤其是对于反复较多的歌唱练习的知识等,更是难以达到活而不乱的效果。例如学生在反复练习唱歌时,会因为多次的反复而失去兴趣,就可以采取分组竞赛的办法:将学生分成几个大组,分组情况写在黑板上,每一组唱完后,分别有教师和部分学生参与评价该组的演唱情况,等学生都唱完后,教师作一次比较性的评价,最后分别为每一组学生发奖,唱得最好的一组得一朵大红花,稍差一点的得一朵小红花,再差一点的得一朵黄花,很差的得一棵小草,以此激励学生为了小组的荣誉唱好。再者学生会在参与评价时发生随便说或者吵闹的现象,教师可以同时评出纪律红花,有些组就会演唱、纪律红花双丰收,有些唱得不好但却得到了纪律红花,这样会达到活而不乱的效果。

3.观察与谈话参与到评价之中。

在课上有许多学生不愿积极主动地去表达自己的意愿,显得胆小、害羞。遇到这种情况,一般可采用观察与谈话的方法对他进行评价。时间则选在小组创编或讨论时,观察各组的每一个人,找到那个不爱讨论的同学与他谈话。请他说说对歌曲的理解及创编的动作,并和他一起练习。同他一起唱、跳,带动起他的情绪,使他高兴地唱起来跳起来。同时教师对他的评价也会有新的认识。

另外,运用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可以融声汇色,拓展审美视野;设境悟情,深化思想教育等,具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它并不能解决教学中的一切问题,如果使用不当,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在教学中,必须特别注意适时适度使用,多种媒体优势互补、发挥人机交互功能等,以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每一个音乐教师提供了拓展教学天地、开发学生智力的舞台。实现了教学的内容从统一到多样,教学的方式从模式化到多样化。音乐教学的方式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楼主| 发表于 2008-8-16 06: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试论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度”



河南周口师范学院音乐系 鲁恩雄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中国音乐教育界广泛掀起了一场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浪潮。音乐教学改革应朝着“隐形、简略、开放”的方向发展,不应再以传统的“显形、具体、封闭”的教学模式为主体进行音乐课程的教学[1]。但在音乐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些音乐教师片面追求教学风格和课堂气氛,忽略学生的音乐感知和感悟能力,只追求表面热闹,已成为当今课改中的普遍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一些教师对课程改革认识上有偏差,片面地看待课改,走形式主义,不注意音乐课程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出现了许多异常的现象:教室里响亮和谐的合唱越来越少,学生通过几年的音乐学习,却看不明白一张简单的歌谱,音乐课像游戏课或者像体育课……这岂不是音乐教育的悲哀?这样的结果并不是音乐教学改革的初衷,所以我们认为,在音乐教学改革中,应该紧紧把握“度”。

一、把握音乐教学过程与音乐教学目标的“度”

音乐本身所具有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教学必须采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体验,即强调过程,过程即目的。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教”而教,重结果、轻过程,实际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这种把生成的、开放的、吸收的、鲜活的人的成长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直接的固定模式,排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把教学庸俗化、单一化,割裂了知识技能与智慧、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内在联系。更有甚者,则可能使本应该成为开启人类智慧、丰富个人情感、培养创造潜能的音乐活动课堂,变成“束缚人的牢笼”和“制造人的模具”[2]。而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体现的是以人为本、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音乐教学应该重视教学过程,把过程放在与结果同等重要的地位,去实现音乐教学的目标。这二者之间关系的“度”,是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去把握的。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变学生“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

过程是相对结果而言的,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教学策略提出“注重过程”,并不是说不要结果,而是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传授式教育太多,自主教育过程太少;关注结果太多,探究性学习过程太少;强调知识技能太多,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太少,以至于大多数地区的音乐教育往往缺少艺术感、缺少情感、缺少创造。教师讲授的仅是自己对于音乐的感受,只能帮助学生理解,不能代替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音乐面前,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一切文字都无法准确表达音乐的真谛。因此音乐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关注过程是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要求教学过程与结果同在,强调二者统一。

在音乐教学中,有时只要学生亲身参与了,就获得体验,就是收获,也就达到了教学目标。例如有位老师在上《国歌》这一节课时,没有像传统教学方式那样,给学生放录音、教唱、讲解三连音节奏、分析歌词等等,而是在晨曦中把学生带到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让学生亲自感受那种神圣庄严的气氛。当国歌响起时,五星红旗伴随着朝阳徐徐升起,同学们的眼睛里充满了激动的泪花,心中涌动着对祖国的深情。此时,孩子们对于爱国主义已经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亲身体验对学生心灵的震撼,远远超过老师在教室里一遍遍地教唱和讲解[1]。所以我认为,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亲自体验,比多学几首歌曲、多掌握一点乐理知识更重要。这堂课是成功的,然而,这堂课却难以按照传统意义来划分“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之间的界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目标在过程当中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无疑,这节课“度”的把握对于教师进行课改的思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把握“学科综合”的“度”

“学科综合”的理念要求教师全面提高素质,拓宽知识面,有机合理地进行各学科知识的穿插。一个好的音乐教师应明确教学目的,把握课堂的时间,有选择地进行知识穿插,而不是漫无目的,发散性讲解。有这样一堂音乐课:要教唱歌曲《茉莉花》,老师在教室里放一盆茉莉花,先请学生上来闻花香,再泡一杯茉莉花茶让学生尝尝,然后叫学生说说古人赞美茉莉花的诗句,最后,所剩时间不多了,把歌曲唱了一遍就下课了[3]。试问这节音乐课是成功的吗?否也。对茉莉花从嗅觉、视觉、味觉等解释尽管非常清楚,但忘了这是一堂音乐课,而不是一堂生物课,学生能从这节课中学到多少音乐知识呢?学生能从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吗?诚然教师的目的可能是想结合新课标中所提倡的应注重学科综合以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关系的理念而入手的,但最终的课程设计却偏离了方向。我觉得不应该排斥音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习,关键是教师如何将知识技能、技巧巧妙地融入到学生的音乐感悟中去。因此,学科综合应体现学科特点,不是本末倒置,而是围绕教学目的来实施。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过度强调音乐知识的讲解和音乐技能的传授,导致课程理论性强、专业性强,这是学生产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原因之一。这引发了音乐教育者的深思,如何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呢?于是大家开始思考创新,进行教学改革。

再看另外一节同样的《茉莉花》音乐课,由于设计的角度不同,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不同,最后的效果也不同。教师先让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收集民歌《茉莉花》的不同演唱版本,教学重点为比较不同版本的表演风格及音乐表现形式。通过欣赏古筝与萨克斯的演奏,来对比不同乐器的音色所产生的不同效果;通过欣赏黑鸭子演唱组的演唱与歌剧《图兰朵》中的选段,对比演唱方式不同所产生的不同效果;通过欣赏以方言演唱与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用普通话演唱,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在不同场合、不同语言、不同伴奏、不同地域下产生的不同效果,使学生感受到不同音乐形式下的《茉莉花》所散发的不同风格特点的芬芳[3]。学生始终在感受音乐、体会音乐的过程中学习音乐,为中华民族能拥有这样优秀的文化遗产而自豪。这样的音乐课始终围绕“音乐”在拓展,综合有“度”,把握住合理综合的契机点进行课堂设计,使学生从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并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更进一步体现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

三、把握音乐知识技能与音乐表演的“度”

传统的音乐课程教学大纲中多注重音乐知识的教授,而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多注重音乐情感的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和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因此,就必须注意把握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与音乐表演的“度”。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再讲授基本的音乐知识,课堂上全部用音乐表演来代替基本技能的学习,如歌唱表演、舞蹈表演、器乐演奏等形式将课堂设计得非常花哨。虽然音乐知识的系统掌握不是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先决条件,但却是使他们更好地从事音乐活动、培养音乐能力的保证。音乐是技艺性很强的艺术,离开了相应的技能,美丽动人的音响便无法产生,音乐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忽视基本音乐知识的学习,学生在离开老师以后,将无法继续自学音乐,而这与目前教育方针所提倡的终身学习是相矛盾的。音乐教师在设计课堂表演环节时往往让有才艺的学生表演,参与教学过程,而没有才艺的学生便没有参与的机会,只是作为观众。这是不符合音乐教育理念中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音乐课堂的基本理论的。从另一个角度讲,过多讲授音乐知识而忽略音乐表演,就会走进传统的旧式教学的误区。因此,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将是音乐课程改革中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

在音乐课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导演、演员和观众这三个角色,充分发挥音乐教师的示范、引导和研究指导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讲解音乐知识技能和音乐表演的“度”,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当同学们兴趣和情绪不高、缺乏积极性时,教师就应该扮演好演员和导演的角色,通过富有情感而又恰如其分的示范表演,为同学们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和教学环境;当同学们兴致勃勃,学习欲望强烈时,应该结合音乐作品教学的需要,及时介绍一些相关的音乐文化与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以加强音乐基本技能的学习,满足同学们高涨的求知欲望和审美需求。

四、把握多媒体运用的“度”

多媒体的运用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就像一把双刃剑。在音乐教学中精心布局、合理运用多媒体,不但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且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地域上的限制,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但这毕竟是辅助手段,要控制好运用的“度”,不能喧宾夺主,否则会冲淡音乐教学本身,影响和降低教学质量。盲目依赖多媒体技术,将课件设计成顺序性结构,教师上课不停地按键播放,宛如一位“讲解员”,这不仅以计算机的思路限制、取代了教师和学生的思路,人成了机器的奴隶,而且改变了音乐教学作为人文课程的学科性质:师生间和谐的人性关系被冰冷的人机关系所代替,割裂了音乐课堂中所特有的情感纽带。

音乐是一个特殊的学科,需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成功的范唱、范奏和生动的讲解是必要的,因为学生获得知识的源泉来自教师,学生一旦对教师的讲解和表演产生佩服感和信任感,就能更有兴趣学习音乐知识。而运用多媒体展示的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已丧失了表演艺术的“即兴性”和“现场感受性”[4]。此外,音乐课堂中还有歌唱的基本训练、节奏的基本训练、视唱练耳的基本训练和基础乐理知识的介绍等,这些都不是多媒体所能解决的,多媒体只是一个帮助学习的工具,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并且不具备人的能动性。所以,在现代音乐课中,我们应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把握多媒体运用的“度”,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的需要,合理、适度地安排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单纯地为了所谓的“体现新课标的理念”,而被多媒体“捆”住了手脚。

五、把握教学表演的“度”

在音乐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表演法,让学生表演音乐中的人物角色,能够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了解音乐,通过音乐活动获得审美的愉悦。但这种表演法一般仅适合低年级的音乐教学。如上《小猪睡觉》一课,教师可以模仿小猪的睡觉状、扇耳朵状,利用摇尾巴和拍肚子等动作引出这节课的主角,以肢体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习兴趣,引出课题。而对于中学生,我认为运用表演法需要一个“度”。现在的中学生思想较为成熟,平时见多识广,如果教师一味追求课堂气氛“活跃”,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让学生做幼稚肤浅的表演,引发学生哄堂大笑、教学场面失控,虽然课堂气氛“热闹”了,可怎样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呢?因此,对于中学生的课堂表演在内容上要有一定的深度,不仅要具有艺术性,也要具有思想性。例如,在欣赏歌剧《北风吹》时,可让学生根据剧情需要,有选择性地排练其中角色,如杨白劳、喜儿、大春、黄世仁等,有代表性地选唱人物的主题唱段。这样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课程当中,增强音乐表现力,了解历史,理解音乐。实践证明,要让课堂活跃起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因人而异,要因材施教,内容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教师要心中有数,不能太随意太盲目。教学表演须有“度”,切实让学生从中感悟音乐,让学生学有所得。

综上所述,音乐课程教学的改革“度”的把握是关键。如果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到以上“度”的控制与把握,音乐教学的目标就会达到,学生就能在音乐课上既感受、体验到音乐美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又学到了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演唱的技巧、技能。这是需要所有音乐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完成的一项艰巨任务。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也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制定的最终目的。我们将拭目以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
 楼主| 发表于 2008-8-16 06: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新课程中音乐实践活动课的探讨



过佳



自课程改革以来,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在不断地改变。音乐课怎样才能使学生由被动的听、讲转化为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和探索,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音乐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如果转化在音乐教学中应该如《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几种学习方式。1.体验。2.模仿。3.探究。4.合作。5.综合。其中体验是提倡学生静静地、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除此之外的几种音乐教学过程与方法都是让学生通过模仿、探究、合作、综合学习方式参与其中。这些方法综合起来,常见的有歌唱、乐器演奏、舞蹈、律动、音乐剧表演等为音乐实践活动。

课程改革以后,我们也在不断地研究与思考:怎样让学生在音乐课中养成一种习惯,能积极地投入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积极主动地体验,培养一种对音乐更持久的兴趣,我们探索更多的音乐实践活动的设计方法,使我们的音乐课不再是教师单纯的音乐技能展示,不再是教师一言堂,教师的角色转化为教学的引领者,转化为导演,是幕后的导演。要给学生一片天地,让学生展示自己,要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那么,新教材在新课程中就应起到一种推进的作用,就应该具有“思想性与艺术性;趣味性与知识性;传统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性与可选性;可读性与观赏性;操作性与提示性;经典性与广博性”相统一。一套好的教材应很好地启发教师改变教学方法,设计很多音乐实践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去感受与体验;教材内容应与相关文化自然结合,让学生在音乐课中身心受到美的熏陶,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奠定基础。

一、 源于学生生活,设计音乐实践活动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编小学音乐教材依照《课程标准》,在诸多方面很好地体现了音乐课程改革新的精神与理念,与《课程标准》相吻合,建立起教材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突出体现了学生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整套教材用一种整体的观点全面依据学生的发展来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音乐教材能很好地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植根于音乐的土壤,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没有将学生与音乐课程割裂开来,而是很好地使学生与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最有特点的就是根据儿童心理特点设计教材,开创了以单元为主题的教材设计。一个单元是围绕着主题选材,每一个主题又是精心选择的:有的与季节的变化与大自然紧紧相连;有的主题设计是反映了不同年龄段孩子们的生活情景;有的是与学生们的文化息息相关,是学生们共同喜爱的;有的是根据我们的国情,设计了在不同的节日里表达孩子们的情感的内容。有注重评价的《我的音乐网页》……新教材建立起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连续性,从而使新课程下的新教材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我们教师在授课中也非常注意设置情景,让学生投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

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很好地设计了让学生“聆听──寻找──模仿──创造”声音的过程,在学会聆听后再分辨噪音与乐音,为以后养成听赏的好习惯打下基础。新入学的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在音乐课上学习与他们生活非常贴近的内容,自然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挖掘了学生的直接经验。课堂上学生能找出各种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在老师的指挥下,敲出不同长短、强弱的声音,再随着歌曲唱一唱《大雨和小雨》《大鼓和小鼓》,学生自己就会探究,什么样的鼓声像大鼓?用什么东西敲击更像雨声?第一单元就这样不露痕迹地将学生引入音乐的世界。

一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红灯停 绿灯行》内包含活动课《红眼睛绿眼睛》、唱歌《小蚂蚁》(集体邀请舞)、器乐《做个好娃娃》、唱歌《小胖胖》内容。这个单元中的“红眼睛”“绿眼睛”,就是指马路上的红绿灯,“红灯红,红眼睛,眼睛眨一眨,车子停一停……”有的教师将教室的地上画上斑马线,设置情境:“热闹的马路怎样才会有良好的秩序?”学生们边演唱边表演,有的扮演小司机、行人、小交通警察等。学生们根据红绿灯的变化,进行表演唱。生活中的经验与规则在歌声中更得到证实。教师再巧妙地引申红绿灯的作用:红灯在音乐中可以用休止符表示;绿灯可以放声唱,红灯又可以默唱。音乐知识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掌握了。《小蚂蚁》是集体舞,形式活泼,歌曲好听,学生非常喜欢。《小胖胖》学生们会分成小组,自己当小导演,扮演角色。有奶奶、叔叔和小胖胖。这又是采撷生活中的一幕,让学生在有礼貌与没有礼貌的小胖胖的表演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当然这也包括音乐课的情景设计的巧妙与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及教师“导”而不露痕迹的教学技能。

再如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到郊外去》,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一个单元。其中有歌曲《山谷回声真好听》《放牛放到小河边》《郊游》和欣赏《放风筝》《出发》。在这一单元结束的时候,书上有一个活动课的要求,教师们会设计这样一个音乐活动实践课:就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里,到郊外去看一看,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面对美好的大自然,学生们的情感被激发与调动起来,他们快乐地唱着歌,设计着到郊外游玩的情景:过小河、穿山洞、爬高山、听一听山谷的回音,唱一唱、喊一喊,再在普罗柯非耶夫的《出发》音乐中做一做开火车的游戏,体验音乐伴奏下集体合作表演的快乐,在音乐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学会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一切美好事物。这种音乐实践活动课的增加,无疑是传统教材中没有的。

《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通过各种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力与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二年级下册《猴子蒸糕》一课中,有分角色的歌表演,学生不但会将饥饿、懒惰的小狗与勤劳的猴子扮演得很好,还有的小组合作,同学们会用身体造型:有房子、小树、磨盘,学生的想象力被调动起来,课堂上充满活力。

在一年级下册欣赏《春天交响曲》一课中,春水、春风、春雷、春雨的声音,学生会分成小组用打击乐敲击表现,或者用自创的音响(人声、报纸、塑料板、饮料瓶装沙子)与音乐结合起来表演,他们在音乐的实践活动中兴趣盎然,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教师也同样,使用这样的教材,不改变教学方法与教学观念是不行的。我们的教师也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地改变与进步。他们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关系,将授课的过程视为人际互动的过程。在课堂上师生积极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在他们设计的音乐实践活动中,真正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加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明显地感觉到,学生非常喜欢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尤其是一些角色扮演的小音乐剧或歌表演,学生们会争先恐后地要求表演。他们变得大方起来,变得愿意与人交往,变得更加自信。虽然最初有的同学表演会稚嫩些、缺乏美感,但是,学生在这种音乐活动的积累中,变得越来越好,变得有架有势。还有的学生喜欢将自己制作的各种打击乐器拿到课堂上参加演奏。教材中这种活动设计很多,几乎每个单元都有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去做一做、演一演、敲一敲。关键还是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挖掘与研究,在教学中能以学生为主体,多设计受学生欢迎的音乐实践活动课,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 以儿童生活为主线,设计音乐实践活动

“兴趣是进入学识领域的敲门砖”。音乐教材必须一改过去用枯燥无味的语句罗列知识、陈述内容的旧风格,而应以多种有创意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富有童趣的图画,形象生动的语汇,灵活多样的活动设计等,对音乐作品的选择也应是儿童、少年所爱好的,短小精悍,易记易学。但同时也应渗透一定的知识量,并体现出循序渐进的原则,降低知识难度,又有知识量积累,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音乐的范本”。人教版的音乐教材,正是这样的优秀教材。在我们已经实验过的几个年级的教材里,能清晰地看到教材中尊循儿童身心成长特点,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的完美体现。

以二年级上册为例:共有六个单元《妈妈、老师》《永远住在童话里》《月儿弯弯》《快乐的游戏》《动画城》《下雪啦》。仅从单元的题目上就不难看出,教材所包含的内容是与学生的情感、生活紧密相连。《妈妈,老师》整个单元,以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在教师节里,献上对老师的一片挚爱之情。这个单元中包含的《小乌鸦爱妈妈》更是一首寓意深刻的儿童歌曲,学生们唱着这首歌,讲述着“乌鸦反哺”的故事,在歌声中,孩子们围着生病的“妈妈”,扮演懂事的小乌鸦,“一口一口喂妈妈”,他们动情地演唱着、表演着,这种教学开启了学生潜在的善良的品质。书上有一句提示“将这首歌唱给妈妈听”。这又为学生表达情感、展示自己创设机会,让学生在与亲人、与他人的情感交流中,情感世界变得更加丰富与多彩。这种将传统的文化与音乐结合的人文教育,既免去了生硬的说教,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音乐教育的魅力是无法估量的,正如台湾的一位艺术家所说“艺术教育一旦没有人文精神的艺术,仅是一种技术教育”。第二单元《永远住在童话里》,以孩子们的眼睛去看世界,整个单元除了唱歌、欣赏等授课形式外,还有活动课《音乐故事──森林小卫士》、歌表演《大鹿》,最后,有一首很深情的歌曲欣赏《我愿在童话里》,歌中动情地唱道:“如果这人间像童话一样美丽,如果这世界像童话一样有趣,我宁愿不要长大,永远永远住在童话里。”在孩子们清澈的眼睛里,一切是多么美好!

教材遵循儿童身心成长特点,选用很多这种学生们喜欢的题材,如《动画城》《可爱的动物》等。还有古诗新唱《咏鹅》《江雪》等作品,优美的旋律、流传百世的诗句,深受学生的喜爱,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又对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很好地传承。我们区教师在授课时,将音乐与姊妹艺术结合在教学中,学生运用绘画、舞蹈、诗歌朗诵、创造音响等许多艺术形式来表现歌曲的意境,美的熏陶使得学生变得更高雅,增加了文化修养。教材中还选编了我国各个民族的优秀民歌与民间音乐,选材也非常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如四川民歌《数蛤蟆》,幽默、风趣。教师在教授中,介绍了四川方言、风土人情,再让学生分成小组数出两只蛤蟆、三只蛤蟆、四只蛤蟆几只眼睛,几条腿?有的教师还介绍了山东民歌《花蛤蟆》,这一堂课中所包含的相关学科真正很多:数学、地理、语文和有地方特点的方言。这种音乐中的文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为未来的音乐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在《下雪啦》这一单元开篇,编者深情地用几句诗,把学生带入雪花飞扬的世界(教师问)“小雪花,一身白,请你告诉我,你从哪里来?”(学生答)“我呀本是江河水,太阳一晒变云彩,冬天冷得受不了,又变雪花飘下来。”学生在和老师的对答中,了解了雪花形成的科学道理。教材中选的音乐欣赏《雪花飞舞》《江雪》、歌曲《雪花》《小雪橇》又是充满了童趣的优秀作品。最后一课是歌表演《小动物告别会》,我们教师更是具有人文内涵地来设计:冬天来到,要和冬眠的小动物告别;寒假就要到来,要和同学老师告别,开一个小告别会,相约明年春天相会。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爱同伴,爱小动物,爱大自然。正如《音乐课程标准》所述“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三、 音乐知识融于教学实践中

低年级教学重点是激发、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为主。音乐知识和技能在新教材里被巧妙地设计融入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又是我们区使用新教材后探索的教学新特点。

如:音的长短,教材中在《可爱的动物》里,以小动物叫声的长短,引入教学,真的是很好的设计。教师们会准备很多小动物的头饰,让学生戴在头上,自己根据头饰上的动物叫声的长短,来组成小组。你看吧:青蛙、小狗、鸭子成一组(四分音符);小猫、老牛、小羊成一组(二分音符);小鸟、老鼠和小猪又成一组(八分音符)。老师说:小动物音乐会开始了,大家同时唱了起来。教师引导:这个音乐会有些混乱,你们能根据小动物叫声的长短,分别演唱吗?这样就组成了三个声部的节奏。接着再用打击乐器将音的不同长短组成三个声部的伴奏。教师会让学生自己根据打击乐器声音长短的不同,自己再一次组成小组(第一次是根据小动物叫声的长短,自己组成小组),声音长的有碰钟、三角铁;稍短些的铃鼓、沙球、响板、双响筒等为一组。看着黑板的节奏合奏谱敲击,再为一段好听的音乐配上伴奏,就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音的长短与打击乐器合奏谱和敲击方法。

再如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动物唱歌》,怎样唱出力度不同的动物叫声?教师用两个力度记号的牌子“f”“P”指挥学生来演唱。也可以让学生来指挥。有的教师用狮子和小猫的叫声对比,有的教师用红、绿灯再加上强、弱的提示,也有鼓励学生创编歌词的,“将你喜欢的小动物唱出来”“几只小动物在唱着歌‘喵喵、汪汪、喔喔、叽叽……’真快乐!”一切都是自然地掌握了。

音的高低认识更有趣了。学生带来很多物品,同样材质的组合一组,有大盘与小碟、大锣与小镲、大钟与碰铃,比较一下音有高低,再唱一首歌曲,用手势将音的高低表示出来(旋律线有高低),最后,老师放一段《猫和老鼠》动画片段(无声的),怎样配音?为猫和老鼠的脚步配音(学生选大鼓和小鼓区别);为猫和老鼠的说话配音(学生用高低不同的声音表现),用钢琴怎样配乐(学生会用高音区为老鼠配音,低音区为生气的猫配音)。学生是快乐地学,教师有了更多的灵感,给教学赋予了智慧和个性,音乐实践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这也是我区音乐教学呈现的另一大特点。

二年级有“五十六朵花”的单元,其中有《乃哟乃》,土家族民歌。教师和学生一起找来玻璃杯、瓶子敲一敲,加上水再找一找,找到三个音高sol、mi、do。根据教材的提示,边唱边敲击,在钢琴和玻璃杯的伴奏下,在教师和学生领唱、齐唱中,sol、mi、do三个音高被学生牢牢地记住了,完成了歌曲难点的掌握。在音乐节奏的训练中,教与学同样是充满了乐趣。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小号手之歌》,教材有一情景设计:画面中有“小号手的一天”。我们的教师在授课中,将学生分为:军号小分队、冲锋小分队、大刀小分队、机枪小分队,学生自己选择书上所示的节奏型(十六分音符、后十六音符、四分音符、附点四分音符),进行综合训练与表演,学生很快进入情景。你听“哒哒哒哒”的机枪声;“冲啊……”的喊杀声;“的的哒的哒”的军号声;“刷刷刷刷”的脚步声,整齐而有秩序。接下来的《小号手之歌》当然是充满激情,歌声嘹亮。综上所述,教师们依据新教材将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枯燥的音乐技能训练转化为愉悦的音乐教学过程,那么,个体参与音乐活动所获得的愉悦体验与美的享受,更多地就是来自于音乐实践活动的过程。这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又激活了他们的内在兴趣与动力。学生体验、感受、学习的过程是一气呵成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都是不露痕迹、顺其自然的。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毫无疑问是快乐地学习、体验过程。

四、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更多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观念的转变,显现在课堂上就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都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如《小雨沙沙沙》一课,学生在会唱歌曲后意犹未尽,教师及时启发:我们知道了,春天的小雨落在哪儿,哪儿就快乐。你们想想,小雨还会落在哪儿呀?学生创编出歌词:小雨落在大海里,海水乐得翻浪花;小雨落在校园里,我们乐得笑哈哈……事实证明:音乐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演唱和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音乐课程标准》)

新教材给予教师和学生很大的空间,让我们去探索。我们区组成课题小组,根据教材挖掘更多的音乐实践活动,在教材留有15%的空间里,设计与创编校本课程,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同时,我们的教师以丰富的情感、高尚的人格去感召学生,达到心灵的情感互动。我们区音乐教师在近两年的实验中,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不断地更新与拓展;我们尝试了在教材可以增加的空间里多设计音乐实践活动课。我们不但熟悉和掌握教材的精髓,更重要的是将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课程标准》的精神融入内心的体验中,展示在课堂上。我们也能灵活地运用教材,适当地扩充和修改,创设出更多的音乐实践活动,使得音乐课更加具有吸引力,受到学生的喜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2008-8-16 06: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巧妙设计初中音乐课乐理问答题



甘肃陇西一中 曾益群



在初中音乐课乐理教学中,为了引起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重视和兴趣,达到复习巩固的教学目的,我常常自己设计一些问答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回答,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合理补充了课本内容,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讲了音程的变音记号这一课,书本上的内容很简单,只有旋律音程、和声音程两个概念和“思考练习”中的一道简单的听辨题:辨别两个旋律音程3 5、2 4和两个和声音程 。显然,给学生只讲这点内容是很不够的。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音程这一重要概念,我在课堂上列举了许多两种音程的例子,第二节课上又自编了两道问答题让学生回答。第一道题是:举例说明什么叫旋律音程?什么叫和声音程?学生不但要回答出两种音程的定义,还要在黑板上举例,这就增加了题目的难度,但却有实际意义。经过初一年级六个班的学生对这道题的举例回答,我发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即学生书写和声音程时都是先写冠音,后写根音,如,先写上面的5,后写下面的3,甚至还有学生写成这样的错误音程。

前一种写法是书写顺序的问题,它只有在学生当堂书写时才能发现。如果不及时安排学生练习,那么诸如此类普遍存在的问题就发现不了,也就得不到及时纠正,学生对和声音程的写法和理解也就含糊不清。针对这个问题,我便以汉字的笔划顺序做比较,如先左后右的“和”、“程”;先上后下的“音”、“声”等,而写和声音程则应该是先下后上,跟上、下结构的汉字顺序刚好相反。这样一讲,同学们便清楚多了。

后一种写法是把和声音程的根音和冠音写颠倒了。这是绝对不允许的。我就向学生讲明和声音程的低音(根音)在下,高音(冠音)在上,就像一个人先要脚底下站稳了,然后头上再戴帽子一样。只能写,而不能写。为了防止另一种错误,我又向学生讲明在旋律音程中却不是这样,而是依据旋律进行的方向分三种情况:上行、下行、平行。

第二道题是针对学生会认不会写,会写不会用的问题设计的,即举例说明几种变音记号的用法。因为识别和写出变音记号很简单,但熟练掌握和运用它则不然,所以设计此题,以求学生对变音记号的含义和用法有较全面的了解。经过全年级六个班的学生的课堂练习,我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书写位置的问题。如一个学生这样举例:把变音记号写在音符的后面,这是由于粗心、不认真而造成的。我便让学生看音乐课本,进行纠正。如《游击队歌》中:



二、关于变音记号用法的问题。我在黑板上举了以下两个例子:



例①中第一个4不能升,第二个4要升,第二小节中的4要还原到原位的4。说明变音记号是一种临时记号,有则变,没有则不变,并且只对同一小节内变音记号之后相同音高的音有效,超出此范围的不起作用。所以例②中的第二个4虽然没有变音记号,但前面的相同音4升了,且同在一小节内要升,和例一中的第一个4不升,正好说明了变音记号的作用所在,即它超出了变音记号的范围。经过举例讲述,学生对变音记号的理解和用法就清楚多了,会认、会写,而且会用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对学习和掌握变音记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2008-8-16 06: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音乐教学优秀论文


课改因我们而精彩

──西岗区音乐教师访谈

过 佳 金 缦



西岗区小学音乐学科从2001年起承担了大连市的重点课题《小学音乐实验研究》。四年来,西岗区的小学音乐教研员过佳老师和科研室的金缦老师及全区的小学音乐教师不断学习、共同研究、认真实践,在教研活动、课堂教学、音乐教师素质提高等方面探索出一些新思路、新办法。在取得点滴成绩的同时,他们在实验中也遇到了各种困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此我们举办了一期西岗音乐教师访谈,旨在进一步了解课题研究中教师、学生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为我们下一步的课题研究更科学、更规范提供素材与依据。

金缦:音乐课题实验推进到今天,作为音乐教师主要有哪些收获与体验?

香二小学于海燕:音乐课改应当辩证地来看,完全抛弃传统的音乐教学是不对的。新的课改都是在原有基础上发展来的。在备课时我们要深入挖掘新教材的核心所在,在上课时我们同样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评价学生时更应注重学生的综合表现。只有去除糟粕吸取精华的音乐课改才能成功。

景润小学孟宪红:我所教的学生在课堂上愿意交流,在此之前,我们的旧教材要求过死、过难,学生在学习音乐时,完全是被动地学,课堂上经常死气沉沉,没一点活力。我现在再上旧教材,就采用新办法,比如说上《盼红军》一课,我就让学生以了解国内革命根据地为题,查找资料,讲一讲红军的故事,听一听长征组歌的片段。再学习这首四川民歌《盼红军》,这样一来不仅拓宽了学生学习音乐的渠道,而且将音乐与相关文化紧密相连,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不再是你教我学的单调的音乐课堂了。

东关小学窦雅琨:以前教师主导的东西太多了,课堂上通常是教师主讲,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教师牵着学生走。而现在我和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学生也充分得到了自主。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大方地进行表演,我首先就大方地表演,教师的表率很重要。我现在认为走进课改、融入课改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课改让我知道了音乐课堂好比味美的佳肴,老师则可以依据孩子和自己的特点添加各种各样的佐料,为其增色。

大同小学张美华:在学唱歌曲时,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改变了旧有的学习模式。以往模式:听录音、教师范唱──学唱曲谱──学唱歌词──歌曲处理。现在回头看看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受学生欢迎,而且还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强调音乐应该以审美为核心。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应该有机地教授,我改变了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强调了主体性、实践性,在学唱过程中,我采用了欣赏教学──直接唱歌词──再唱曲谱,这样学生的感受是直接的、全面的、生动的,对歌词的学唱比较快,学生学会以后再学习曲谱,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实验小学李冬云:以前的内容太少、单调,授课方法单一。如:上课──唱歌谱──发声──节奏──唱新歌──单独提问……现在,每节课有很多方法,关注学生,让学生挑选愿意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发现自己演唱时的问题。欣赏可以给学生空间,可以表演。如《鸟店》,学生能了解音乐中所描述的情景,空间很大。课改的理念,不拘一格。随着社会的发展,鞭策着教师的改变。

金缦:几位教师谈到了课改后的音乐课堂充满了活力,这其中除了教师通过学习转变观念之外,也和教师的精心备课分不开。那么,老师们在备课时注重些什么呢?

杏园小学许燕:学生是我们在备课中最应当关注的。我觉得自己越来越不会上课了。在《捉蝴蝶》一课,第一课时我没有注重学生的想法、能力,让学生用教师写的节奏进行再创作,但效果不佳。第二课时,我改变了备课方式,从学生身上找节奏,结果课上得十分精彩。这节课上完之后就写了教育随笔《从学生身上找资源进行有效备课》。

滨海小学赵叶:在《内依巴河》一课,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的:先让学生讲故事,再让学生在教师列出的固定的节奏模式中进行创编,其结果是学生创作的节奏超出了教师的设计。这是我在备课时完全没有想到的,低估了孩子的创造力。因此备课备学生不仅仅应停留在口头上,更应当表现在实际的备课中、上课中。在《内依巴河》第二课时,由于真正做到了备课备学生,在课堂上学生还创编了二部的节奏,真是令人兴奋。

五四路小学郑文淑:教师备课还应当考虑情感的因素。音乐课与其他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如《可爱的家》教学,先播放一段充满着诗情画意的音乐,并在此音乐背景下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运用视与听的结合将孩子的情感调动起来,不要刻意去教学生唱,要从听觉入手,有感情地演唱曲谱,这样的效果好得多。

建设小学马红:情感不仅指学习情绪、热情、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态度”不仅指态度、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学态度和人生态度。在音乐课中,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去领悟做人的道理,如:《蜗牛与黄鹂鸟》《唱山歌》(电影《刘三姐》插曲)。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香一小学于春蕾:只有挖掘了相关文化的音乐课才是课改最成功的地方,只有在备课中精心设计本课音乐与其相应的相关文化,学生才会更加喜欢音乐课。即使在五、六年级的旧教材,教师备课也要挖掘相关文化,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金缦:现在有不少的其他学科的教师说我们的音乐课是表演课,你们是怎样认识的?

长春路小学牟红霞:小学生到了三年级应该好好地挖掘歌曲的内涵,让学生把歌曲唱得美一点,不需要让学生每节课表演,没有多大的意义。只有二年级加入柯达依节奏训练,并且经常坚持,才能使学生在三年级按照教材的要求唱得比较好。

实验小学李冬云:我想大家还记得吴文漪老师说过的十个注意:学生的情感培养和基础知识传授要把握度的问题,注意基础知识的渗透。把音乐教材中音乐知识、情感激发与表达完美地结合起来。教师上课的时候要自己掌握好空间,因学生而异、因教师而异、因学校而异,表演要有度、有设计,不能随意地什么都进行表演。

滨海小学江南:教学花样要有,例如表演。但一定要放在适合的地方,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不可能也不应做到课课进行创作表演,实际上我认为扎扎实实的课才是好课。根据教材设计教学内容,“动”“静”相宜。是注重教学的有效与扎实,还是注重教学的表面热闹,这也是音乐课堂评价的导向问题。

金缦:我们目前用人教版的新教材进行教学,对新教材你们怎样评价?

集体讨论:新教材注重了音乐实践活动课内容。每个学期都有很好的音乐实践活动。增加了音乐实践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是同以往旧教材的最大区别。与时俱进,培养了互助能力,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如:三年级《森林的故事》全班参与的音乐情景剧,全班每个人都有事情做,发挥了人人参与、团结协作的精神,拓宽了方方面面的能力。学生的创编能力、表演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喜欢参与。人文精神在教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教材注重了相关文化的挖掘,这也同以往的旧教材有很大不同。以往的旧教材对相关文化是一笔带过,现在通过欣赏、唱歌,不单纯学习歌曲、听音乐,对相关的文化挖掘很多,与科学、地理、历史、人文等多种学科相结合,是多种素养的积累。如《唱山歌》中了解了壮族的风土人情;了解三月三、刘三姐的故事;什么是对歌等,宣传了善良和美的东西。学生很喜欢,全神贯注,他们通过歌曲,学习了很多与音乐相关的内容。

音乐课涉及的面很广,发挥了很多作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音乐方面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比如《田园随想》,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做展示。如长笛、二胡、钢琴、舞蹈、画画,图片介绍、电脑课件等,孩子们感觉在音乐方面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展示和发挥自己的特长,教材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舞台。教材内容丰富、灵活,使师生能有很大的舞台和空间。

新教材太美了。歌曲美、音乐美、画面美,相关文化包涵很多,越到高年级越好。我们老师和学生都很喜欢新教材中丰富的内容。

金缦:音乐课改的成功与否,教师的素质是关键,教学硬件的完善也很重要。我们区在这两方面是怎样提高与完善的呢?新学期有什么想法和做法?

过佳:我区的音乐教室这几年建设很快,在课改的近四年时间内,音乐教室的硬件配套设施建设很好。这也是与市、区、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音乐教室和教学设备(钢琴、打击乐器)、电脑、大屏幕电视、录像机、录音机等设备基本配备齐全,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区已经呈现了偏远地区与市中心地区的音乐教学均衡发展的良好局面。每个学校有漂亮的音乐教室、舞蹈教室、合唱教室。如南端的滨海小学、杏园小学、长青小学,北端的工人村小学、香一、香二和香三小学,西面的兆麟小学、建设小学等等,都为音乐教室配备了电脑和电视,购买了很多打击乐器,尽量使音乐课上每一个学生手里能有一件打击乐器。良好的条件也促使教师更好地投入到课程改革实验中来。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发课程资源,制作课件,全区共享。

教师的发展也同样是全面的。课改也使我区教师成长起来。最初的片上教研看课和区公开课,几乎给每一位教师机会,教师得到了锻炼、成长。中青年教师大批成长起来,骨干教师也不断出现。有市、区级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有音乐窗口学校的较高水平的音乐组。如水仙小学、五四路小学、实验小学、长春路、长江路、大同小学、香三小学、兆麟小学、杏园小学、九三小学、红岩小学、建设小学等等。

音乐教学呈现了多姿多彩的局面。教学研究、四个课题组、教学反思、教学录像、小小音乐剧、打击乐器制作、教学评价各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开学以来针对教师的钢琴即兴伴奏较弱的问题,举办了专题讲座。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王大项老师讲课,收到很好的成效,受到老师们的欢迎。

新学期第一次教研是对全区教师进行新课改、新教材的专题讲座。对不同学年提出不同的要求。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辅导教师的讲座教材与课件,清晰直观,收到良好的成效。

下个月,准备以片为单位,教师们在一起排演四年级音乐剧《东郭先生》,将利用教研时间,全区展演,提高教师导演水平,培养综合音乐能力。

我们很好地利用市、区的网络资源,将教师们搜集与制作的音响资料、视频资料、电影剪辑、课件、教学设计等及时放在网上,全区教师能在上课时共享。如本学期四年级的电影《刘三姐》片段,杏园小学许燕制作的《西湖春晓》音乐欣赏与西湖风光画面的课件,京剧资料的课件等等,及时、快速地解决了教师查找资料难的问题。视频结合,收效显著。

金缦:在实施课改中,我们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能不能谈一谈?

水仙小学薛晶:新教材中知识的传授有些脱节,《打秋千》一课,知识的教授上有些吃力,知识的传授是循序渐进的,不能只关注孩子的情感,更应关注孩子的学习效果。

实验小学李晓瑛:孩子在爱国主义这方面比较缺乏,曾问过:抗日战争是1998年吗?学生生活的年代离抗日战争时期太久远了。但这不是教材方面的问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就抗日战争的有关内容讲解过多,岂不又成了历史课了,如何把握这个度?

新华实验刘月梅:教材对教师要求高了,学生的知识面广了,教师如果不努力,就会难以驾驭课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迎接新的挑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09: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