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83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13:15: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匆匆》教学反思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文章创作于二十年代,在表达上与现代文章有所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文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而地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有些环节落实的较好,而有些地方还不尽人意。

首先,能较好地创设情境。上课伊始,引背《长歌行》,并让学生谈感受,激发学生要珍惜时间、及早努力的情感。然后出示朱自清二十四岁时写这篇文章前的一段话,让学生明白朱自清二十四岁时已经意识到时光悄然逝去而无所作为,决心从今以后要珍惜时间,才写下了这篇《匆匆》。最后播放《匆匆》 FLASH动画的配乐范读,形象的画面,舒缓的音乐,低沉的语调,把学生带入一种情境,奠定了整节课那种淡淡忧伤的基调,学生在这种基调中,很容易入情入境。

其次,精心选用教学语言。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地抒发,心灵地倾诉和思绪地流淌,语言都很美,而这篇散文尤为突出。因而在课堂上,我所使用的语言也尽量与文本一致,与课堂基调相符。如:“读了这句话,你听到了作者在你耳边的低低絮语了吗?”“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来将无声无形的时间具体化了。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它就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在一个又一个极普通的日子里匆匆流逝了。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时间的脚步。”“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那么你的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能像作者这样具体地拣拾起时间的足迹吗?”……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

首先,盲目求全。由于追求课堂的完整,而不能使有些环节落到实处。这篇课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正常的情况下,应该分二至三课时完成,但为了显现课堂的整体性,设计了一课时学完,确实密度很大,不够科学。导致有些地方该拓展的不能拓展,该多读的不能多读。如让学生谈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这部分是本课的主要环节,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在读中感悟、理解、领会,领会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拓展练习,但由于时间所限,匆匆结束。

其次,交流不够。课堂应该成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与文本交流的平台,而这种交流的引发还是离不开提问。因而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应该成为学生课堂交流的依据。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在备课时,我采用了课前预习提示中的问题: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向我们看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作出回答。并且在学生确定作者作出了回答后又追问: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本以为这个问题可以统邻全文,让学生充分交流起来,但在实际上课中,这种“提问”没有转化成“交流”,同学们没有动起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思良久,觉得所提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只是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不能融会贯通地迁移、引导,导致师生交流不够充分,没能激发起学生地交流热情。因而,问题的设计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学时机更重要。

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学机智,是动态生成,为了不使每一节课匆匆而逝,我还要不断地深入学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13:15:54 | 只看该作者
《匆匆》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情感、价值观目标: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昨天老师已经让大家预习了《匆匆》,今天我们随着朱自清先生走进他的《匆匆》。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检查预习与导学。

(1)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情况,请大家快速打开书,再复习一下课后生字。

听写,订正,齐读

(2)交流收集到的朱自清的资料。

本文的作者是朱自清,你对他了解多少?

(3)了解什么是散文。

匆匆是一篇散文,知道什么叫散文吗?
  师:散文主要在抒情,有写景借景抒情,有的写事借事抒情,有的写物借物抒情,也有写人,借这个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心灵的倾诉和思绪的流淌,

3、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范读课文,思考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检查学生,谈感受

板书:惋惜,无奈痛苦 留恋 感慨 彷徨

4、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么?

我们跟着录音再来读一读吧。大家思考作者是怎么告诉我们时间来去匆匆,一去不返的?

5、匆匆主要是写时间匆匆。

文中哪一自然段具体写出了日子来去匆匆,稍纵即逝的?大家自由读一下第三节,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交流感受:你读懂了什么?从句中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在读中理解,领悟这些语句是如何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

6、小结:我们从读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情绪,他无奈,他惋惜,他感慨,他焦灼,甚至还有点痛苦。而这些感受都是我们通过文字体会出来的,正因为作者善于观察,才写出了这样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出示别人对朱自清的评价。

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的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

7、仿写句子: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几句话。
8作业。

背诵3自然段。

板书:       一去不复返       无奈

       时间  来去匆匆         惋惜

              留下痕迹        惆怅





品文字精华,建诗意课堂

——匆匆教学反思



《匆匆》一课上完了,留下了许多的思索,本次小连环我们研究的题目是“品文字精华,建诗意课堂”,如何能让学生以课文为载体,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在体会作者的情感的过程中,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呢?于是,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精心设计:

亲近作者,微撼心灵。

读文激情,荡怀抒胸。抒情散文,特别是象《匆匆》这样的抒情散文学生接触少,如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情境呢?我如下设计了读的训练。第一次读的安排是要求学生听范读,主要是欣赏,在欣赏优美的朗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从而初步体会课文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次读,我要求学生们跟着范读去朗读课文,学生在第一次听的基础上,已经能把握文章朗读的基调,在第二次读时能读得入情入境,达到了很好的朗读效果。

品词析句,暗生情愫。

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我指导品读文中精彩句段。“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让学生体会这个排比句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

从“跨”和“飞”两个词语中我们感受到时间就是这样轻巧地在不经意中溜去了。学生在读书,品词、感悟之后,个人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迁情移境,感叹人生。

     教学中不仅注重读的指导,还要进行写的训练。在这里我由读引入写,让学生在读懂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练习,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进行了知识的迁移。我设计了这个练习:
仿写句子: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几句话。

学生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句子,对时光匆匆流逝有了更深的感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13:16:18 | 只看该作者
《匆匆》教学反思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文章创作于二十年代,在表达上与现代文章有所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文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而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有些环节落实的较好,而有些地方还不尽人意。

首先,能较好地创设情境。上课伊始,引背《长歌行》,并让学本课文质

兼美,是学习语言的典范。我教学本课以读为主线,由以读《长歌行》导入新课;以读激情:时间匆匆而逝的无奈之情,没有把握好时间的惋惜之情、自责之情;以读导练,“你在…… 的时候,……从 …… 过去 ”,练习说话,创新运用,以表达学生读文后的独特感受。   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做得较好的是: 1. 整体把握了作者的感情基调,在读中使读者与作者、文本对话。 2. 和学生一起欣赏、品味了文章的语言美及探究了它的表现美。 3. 使阅读中领悟到的语言表现形成迁移到了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过程”。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当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往往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为什么?那是因为阅读者带着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的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用心灵诵读,融入角色,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会受到情感熏陶,会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其次,交流不够。课堂应该成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与文本交流的平台,而这种交流的引发还是离不开提问。因而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应该成为学生课堂交流的依据。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在备课时,我采用了课前预习提示中的问题: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向我们看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作出回答。并且在学生确定作者作出了回答后又追问: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本以为这个问题可以统领全文,让学生充分交流起来,但在实际上课中,这种“提问”没有转化成“交流”,同学们没有动起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思良久,觉得所提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只是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不能融会贯通地迁移、引导,导致师生交流不够充分,没能激发起学生地交流热情。因而,问题的设计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学时机更重要。



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学机智,是动态生成,为了不使每一节课匆匆而逝,我还要不断地深入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13:16:39 | 只看该作者
《匆匆》教学反思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文章创作于二十年代,在表达上与现代文章有所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文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而在教学设计时,我采用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有些环节落实的较好,而有些地方还不尽人意。
     一、有效的课前预习,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五至六年级的学生要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帮助自己理解课文。《匆匆》这篇文章写于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当时的作者刚刚二十出头,大学毕业,正是大展宏图之时,但社会的动荡,令作者感到前途渺茫,作者不甘心就此碌碌无为,但又找不到奋斗的目标,心情特别压抑,因此写下了这篇散文。我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了解这一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其次,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相关代表作,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面,同时能进一步领略朱自清先生朴实而又细腻的文笔,在头脑中留下优美的语言,留下美好的情感。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我有目的地布置学生进行预习:

   1、通过资料的收集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以及朱自清写《匆匆》的时代背景。
2、自学课文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散文的语言表达。
3、划出自己不能完全读懂的句子,在书上提出自己的问题。
    这一环节的安排,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了作者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学生能站在作者所处的环境中去想作者所想,与作者产生共鸣,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当时孤独无助,寂寞彷徨的思想感情,不再游离于作品之外。
二、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阅读课文。“教学的一切成果都要通过学习者自身的发展来体现,而学习者自身的发展是不可替代的。”教师更是不能越祖代苞,要把课堂实践的机会留给学生。因此,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一步理解课文。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根据课后思考与练习去学习课文,有的学生则采取反复诵读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并把喜欢的段落背下来;有的学生喜欢一边读一边写,把自己在阅读中对部分词句的理解批注在书上。我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一环节的安排,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丝毫没有把老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享受读书的快乐,享受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实践机会。事实证明,学生的感受确实是独特的,也是有一定的深度的,有的学生特别喜欢第一节,并在边上批注“从这一小节的描述中,我发现作者是个心思细腻的人,被常人所忽略的自然景物的新陈凋谢,到了作者眼里,竟成了他抒发情感的材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13:17:00 | 只看该作者
《匆匆》教学反思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文章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学生很少接触这样的散文,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更是第一次。他们感觉这样的文章条理不是很清晰,不是叙事,不是写景,更不是写人,理解的时候无从下手。这篇文章虽然我也教过好几遍了,可是每次教完总觉得有颇多遗憾。

这次,我采取了和以往不同的做法,感觉教起来比较轻松,学生理解起来也显得比较容易。

首先,我要求同学们熟读课文。在自由预习的情况下进行了朗读检查,并要求他们熟读成诵,有部分同学已经能将课文背个大概了。这为顺利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在指导阅读理解课文的时候,我先围绕课题提问:“匆匆是什么意思?在读本文时,你最先体会到的是什么?”就像我事先估计的一样,他们感悟到了时间的飞逝。那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悟到的呢?因为对课文已经很熟悉了,他们很快找出了那些地方,主要是课文第三节的内容和第四节的部分词句。抓住其中的“跨过”“飞去”“溜走”“闪过”“逃去如飞”“转眼间”等词语,他们体会得很到位。

面对时间无声无息地不断流逝,作者又是怎样的感受呢?“他觉得很惋惜!”“他想把时间留住,可是他一点儿办法也没有。”我告诉他们这叫无奈。那么你们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这些呢?同样,他们很容易就找到了课文第1、2、4节中的那些句子,我和他们一起进行了朗读和理解感悟。

难道说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就是要告诉我们时间过得飞快,他感到无限惋惜和无奈吗?同学们沉默了,我和他们一样保持沉默……过了一会儿,终于有小手举起来了。“我觉得作者是要告诉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让我们的生命充满色彩。”她有点儿怯怯的,好像很有点儿拿不准。有好几个同学不由自主地跟着点头。我说:“如果作者有这个意思,那么是在文章的什么地方表达的呢?”他们开始在文中搜寻。不一会儿,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他们找到了课文第四节的最后一句话!这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句话去感悟隐含在作品里的就是这种不甘虚掷光阴、力求上进的精神。

最后,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并背诵了钱鹤滩的《明日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课后进行反思,这是我多次教学这篇课文,感觉遗憾最少的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21:4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