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24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00:38: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课后反思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节奏欢快,朗朗上口的现代诗。作为苏教版每册教材的开篇之作,它总会安排一首富有季节或者时令特色的现代诗。《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诗的主题非常明确,号召少年儿童参加植树造林活动,绿化祖国,美化我们的家园。对于环保问题,现在的孩子在嘴上都能说出一二,但实际行动还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教学这首诗歌很容易上成空洞的说教课,为避免这种尴尬,本学期我尝试着从诗歌的特点入手,然后感受诗歌内容,品析诗歌主题。

1、在反复诵读中了解诗歌特点:通过录音范读,自由朗读,孩子发现了这首现代诗的一些特点,比如节奏比较欢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在这基础上他们还发现了这首诗押“AO”韵,其实押韵就是诗歌的一大特点。另外这首诗的前后呼应也比较容易感知,诗的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结构相似,就差了一个词语,“荒山野岭”成了“青山碧岭”。诗人的这一呼应非常巧妙,他把植树造林的前后不同就融进这两个词语里,并且抓住这一前后呼应能够引起孩子读诗的兴趣,理解诗歌的主旨。春光为什么会染绿我们双脚?孩子在反复诵读中对“染”产生了浓厚兴趣。其实这也是本诗在遣词造句上的一大亮点,一个“染”字写活了整个春天,写活了漫山遍野的绿色,写活了少年儿童的勤劳与汗水,更写活了诗人的主旨思想。

2、在想象场景中感受诗歌内容。尽管诗歌的主题是植树造林,但是限于是诗歌这一体裁,所以文本并没有花大量笔墨进行场景描写,这是文本的留白,是教学的契机。教学时我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补充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的场景以及植树造林以后小动物们安宁幸福的生活。两处想象,孩子读活了诗歌的语言文字,读懂了植树造林给自然、人类带来的真切变化。说教在这里变成了体验,相信体验能产生冲动。面对即将到来的植树节,面对春光无限的大好季节,面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植树造林从我做起”一定能化为孩子们的共识与行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00:38:43 | 只看该作者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反思
  学生阅读文本,是一种附含有他们丰富情感的活动,本来具有抽象意义的文字在具体的语境中,唤起了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在与学生的精神融合中,语言具有了丰富的色彩,具有了生命。阅读的过程成了学生展示自己生命力量的过程,精神得到升华的过程。阅读首先作为一种审美活动,进入了学生的视野。所以学生阅读文本,教师要从审美入手,从审美感受入手,和学生一起进入文本丰富绚丽的世界。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现代诗歌,文字优美。通过学生植树场面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孩子们植树的豪情。但是我通过对教材的研读发现,文章是围绕“染绿”一词而进行的。文中的“染绿”第一层意思是绿化荒山,第二层意思是植树给人们带来了美好幸福的生活,第三层意思在植树中抒发的是孩子们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学生理解了后两层意思,才是充分感受到文中蕴含的情感。但在教学中,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范读课文,用自己优美的朗读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写的美好情境中。读后,学生给予了我热烈的掌声,深深地沉醉于美好的春光中。接着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各有一个“染绿”,读一读诗中这两个“染绿”各是什么意思。第一节的“染绿”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来,明媚的春光照在准备到荒山植树的孩子们身上。第二个“染绿”学生大多没有回答出来。这时我引导学生读课文,比较前后两节中的句子。学生们很快发现,后一个“染绿”是学生绿化了荒山后的喜悦心情。

课文进行到这儿,说明孩子们对诗中的美好情感有了一定的领悟,与作者的视域有了一定的融合。假如紧紧停留在此处,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读课文完事也未尝不可。但是文本的视域并没有完全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下面的提问学生似乎可以感受到什么:绿化了荒山后的喜悦心情来自哪里。学生继续读诗,找到了课文的第2、3、4节。通过第2小节两个象声词“丁丁当当、哗哗流淌“,让学生边读边体会孩子们植树的愉快心情,很自然地进入火热的植树场面中。接下来学生比较3、4自然段哪一个词用得好,在关注诗的语言中,抓住了诗的细节、语言的质地、色泽和纹理,体会到孩子们的植树给大自然带来的可喜变化。此时再朗读,诗蕴含的意境美自然就在其中了。

我们常说任何阅读离不开想象和联想,诗的5、6、7三节语言跳跃富有童趣。在朗读前,我笑着问学生,孩子们的植树给大自然带来了可喜变化,读一读5、6、7三节,你还能发现什么。学生从动物的表现中,明白了植树给动物带来快乐,给人们带来了幸福美好的生活。这种快乐、这种幸福感必须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体验去读、去悟、去追求心得。于是我提示说,同学们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假如你是小猴、小松鼠、小兔以及面对大丰收的人们会说些什么。这个提问拉近了学生与文本描写的距离,文本的视域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实现了很好的结合,自然读得出悟得到。学生在朗读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幸福体验。这时染绿的不仅仅是诗中的动物和丰收喜悦的人们,同时也包括孩子们自己。这不就是一种精神的升华与陶冶吗?

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我又一次提问学生此时对“染绿”的理解。很多学生认为染绿不仅是绿化,还有给人们来了幸福的生活。孩子们在收获绿荫、收获幸福的同时,还收获着乐观向上、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文本中的美好情感,与学生的精神世界深深地融合到了一起,成为了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化为自己下一步生活的经验,去发现更多的美好。

在文本细读时,我们教师千万不能忘了,只有文本进入学生精神世界,成为学生的一种审美需求,才能唤起孩子如梦初醒般的天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00:39:16 | 只看该作者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札记

 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余韵还未散尽,春光已来染绿我们的双脚。翻开第十册第一课,课题中一个“绿”字已让我满眼春色。正如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一样,这个“绿”字又是何词能换得?只此一字,便激起了我朗读的兴趣。于是,旁若无人地,我一口气读了好多遍。

  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烂漫春光里,徐徐春风中,走来一群带着植树工具的少先队员。他们走过的地方,撒下一路欢声笑语,成了一道最美的春光。丁丁当当,锨镐舞动奏歌谣;哗哗啦啦,清水流淌唱乐曲。一番春歌之后,荒山野岭大变样。他们披绿袍,涌林涛,引来小鸟忙筑巢、松鼠叽叽叫,小兔、小猴更是开心得又蹦又跳。动物找到了自己的绿色家园,自然环境也在青山碧岭中发生着变化。“荡漾的碧波轻抚着河畔的小草”,此时的小河似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重新焕发了青春。诗的结尾更是独具匠心,一方面运用了诗歌反复的修辞手法,再次渲染少先队员的愉快心情,另一方面在反复中又有变化,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我们能不认为在春光染绿双脚的同时,少先队员也在染绿着春光?

  读着读着,我的教学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这样一篇语言晓畅、诗韵和谐、极富感染力的诗歌,不读之学生又怎会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里,并引起自身的感受?所以,以“读”为本,是我为本课教学定的基调。让学生在读中想,读中说,读中悟,读中品,读中写,真正地把“读”渗透到本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读出情,读出境,读出志。

  教学简单设想:
  读中想:初读课文后向学生出示练习——填字成词。()山()岭、()山()岭。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读中说:从变化引入全诗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说话训练。训练点:说一说植树的场景;想象一下,小动物与大山爷爷之间会有什么对话?
  读中悟:根据小节训练朗读,在朗读中悟出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向往和喜爱,在读中萌发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
  读中品:在读中品诗歌语言的韵味,修辞手法的活用,诗歌情感的表达。
  读中写:充分感知课文后,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词语写一段植树后的美好景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4 11: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