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2 23:45:57
|
只看该作者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4月3日那天,是我们学校首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结束的日子,那天是周五,本想讲完课了,应该好好放松一下了。可是就是没有如释重负后的轻松的感觉,反而觉得心里沉甸甸的。就在那傻呆呆地坐着,还在反思自己讲的这节课。还沉浸在磨课、讲课、听课的感受中,没有走出来。觉得每一次搞教研活动,跟上一个学期比较,都有一个质的飞跃,大家都在进步,因为我们在备课的同时都在最宽泛的阅读中充实、积淀自己,寻求更多教育理念的支撑,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底气。我觉得这一次的教学大赛中,每一个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出来的教学智慧、教学机智、教学技巧都有值和自己学习的地方。真是感到享受了一次心灵的盛宴,感受到了灵魂的洗礼。使我在亲临老师们的课堂教学现场的同时,韬光养晦,我也似乎听到了自己智慧拔节更新的声音,同时也享受到了心智开阔的明朗。下面我就把自己这段时间磨课的心路历程和对自己执教一课的一点思考。
本次活动中,我执教的一课是《冬阳•童年•骆驼队》。在设计本课教学预案时,我始终本着“主线简明,细节丰满”的原则。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记得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其实,课文有什么可磨的呢?在课堂上老师念一念,挑几处讲讲就行了。”我理解吕叔湘先生讲的“挑几处”应该就是每篇课文语言的最精妙所在,也就是文本的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经过对文本的深入细致的解读,我就把学咀嚼这部分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品味,积累语言,习得语言,使他们的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基本上实现了教学目标。经过对这节课认真、深入地反思,我也意识到了课中存在的缺撼和不足。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我有点儿太看重课前的预设了,亦步亦趋地按照教学预案行事,不敢越雷池半步,唯恐把自己精心组织的过渡小结语丢掉这句,忘了那句。有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的脑子里还在想着:我的下一句台词是什么?没有特别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对于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如果我能够及时捕捉,科学处理和话,可能会收获到不期而至的精彩。这样的课堂当然是不蔓不枝,不会旁逸斜出,当然也就缺少了一种激情的涌动和生命力的彰显,缺少一种跌宕起伏的美感。通过反思使我深刻认识到了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教师教得漂亮,更要考虑到学生是否学得有效,不仅仅是展示教的过程,更应顺应学的需求。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而不是案,也不是文。另外,在教学中如果我能够再轻松自如一点,再从容淡定一些,可能我的这节课会更加张驰有度,收放自如。
特别是目睹了师大附二小的孙世梅主任的教学风采后,使我更坚定了对自己的信心。说出不怕大家笑话,因为我发现自己的教学设计竟和孙老师的教学流程如此契合,心中不禁窃喜。尤其是重点段落的处理,也是多人多层次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对非重点段落的学习,通过分角色朗读,读书汇报以及知识的链接和拓展等方式展开。由此我又开始了自我反省:同样的设计,为什么名师上得如此洒脱,而我却不能够这样从容呢?我想这里面可能更多地涉及了教师的教学智慧。这种智慧体现在这一节课中,却是教师多年的打磨而形成的,于细微之处能看出老师的功力,是他们学识的一种体现。而这种智慧也正需要我们在打磨自己的每一节课上得到不断提升。
相信这段时间磨课的经历,对于我们每一位青年教师而言,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因为在此期间,我们接受挑战,经受磨炼,突破极限。我们且行且思,修炼出了内功,丰富了内涵,见证着彼此的成长。我们都会铭记磨课的“痛”,这“痛”是精神上的磨砺,是心灵上的挎问,是理想与实践之间的艰难跋涉,但与此同时,却伴随着快乐,这“快乐”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时又一村时的惊喜,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时的激动,这些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成为我们青年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
|
|